施永忠:童缘西部乡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调研报告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27203104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永忠:童缘西部乡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施永忠:童缘西部乡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施永忠:童缘西部乡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童缘西部边困乡村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实地调查研究报告浙大附中 施永忠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地处云南西南部、德宏州的西北部,是一个山川秀美、资源丰富,区位独特,开发潜力巨大、后发优势突出的边疆少数民族口岸县。同时也是一个地震多发区,2008年发生过小地震,造成大约5人伤亡,2011年3月10日又再次发生5.8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丧生。全县经济总量偏小,经济运行质量低。长期以来,远离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劳动者素质低,人才缺乏等因素一直制约着盈江的发展,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未能有效的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是在基数较小的情况下实现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仍不合理,经济运行质量低。2005年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全县总体上还属于经济欠发达的落后地区。为此,中国儿童慈善基金会的“童缘西部边困乡村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决定对该县部分骨干教师进行免费培训。旨在让受培训者,通过学习长坑小学那种自力更生、从无到有、自强不息的教育精神,再结合受训者所在学校当地实际情况,在互动交流中改善提升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创新精神,努力建设一支富有活力的、敢于创新的西部新乡村教师团队。为较好的完成中国儿童慈善基金会的“童缘西部边困乡村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目标任务,浙大附中施永忠老师和他的公益伙伴们一起,于2013年2月13日至17日,对云南省盈江县拟培训对象所在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对拟推荐培训的23位对象进行了面试。希望通过实地调研及面试,了解、筛选有培养资质和潜力的培训对象,如能接受新理念、有主动学习需求、有实际传播能力、能实际改善学校的完小校长、副校长、主任等人员。同时,也通过了解盈江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提高“一对一”结对体验式培训的质量及效益,以便在培训时能更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培训,以加大培训实效。特别是希望通过本次培训,借鉴浙江省丽水山区特别是缙云县乡村小学的一些实践经验,结合现有小学教材及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通过蕴涵着诸多现代文明元素而又切合少数民族文化及当地生产和生活实际的一项项实用技术,来实现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融合,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特别是一代代学生实现渐进式的渗透、转化和改进,使西部贫困山区农村实现与发达地区同步发展的生活文明和经济发展。也希望东西部的校长和老师共同探讨:如何在原生态的古老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地区,融进现代文明的诸多元素,植入现代文明的种子?如何在国家推进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在西部开展行之有效的新乡村教育,培养一代代立足乡村,既是建设和发展本地经济建设的后备人才,又能走出大山,在哪里都可以得心应手创业成才的新人?如何结合西部山区实际状况,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进行行之有效的新乡村义务教育?从2月13日,一直到2月17日,每天早上到夜里,施永忠老师和他的伙伴们,按照盈江县不同的地理态势,不同方向的交通线路,亲身到拟培训对象所在学校,既进行实地调查、考察、走访,了解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软件配备、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学生营养、师资配备等情况。同时,也直接与拟培训对象进行座谈或交谈:一是了解他们对自己学校无法顺利发展的症结的认识;二是了解他们对造成这些症结原因的分析;三是按他们自身水平,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或方案。从而从他们那里了解了他们自身的悟性和希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与水平。具体调查研究的每天行程、拜访人员、相关学校情况以及现场意见交流情况如下表:日期所到学校考查内容交流人员发现问题交流意见13日盈江县第四小学(原岗勐小学八一爱民学校)一是了解推荐的培训对象情况:如他们对所在学校的发展思路、设想及其认为制约(或加快)学校发展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二是了解学校内部的现有状况。如硬件设施建设、软件配备、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学生营养、师资配备等情况。三是调查考察学校所在地域的教育教学资源情况,如周边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建设情况。排木东学校缺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校园文化建设滞后,特别是地震重建精神的传承发扬,学生生活设施简陋。充分利用学校空间、资源,加强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及校园文化建设,充分挥其教育功能。盈江县民族小学陈朝柱学校没有校门、标准化学生食堂,加快学校大门、学生食堂建设步伐;突出民族小学民族特色建设盈江县第五小学余麻保杨茜瑶学校无围墙、大门;无傣族文化特色,没发挥孤岛效益加快学校围墙和大门建设,借助傣族村寨,开展民族文化特别是傣族民族体育项目的引进盈江县姐帽中心小学陈雨宗无校本综合实践课程,对当地社会资源特别是蔗糖、烤烟、土豆、西瓜四大支柱产业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注重学校教育教学和本地支柱产业提供的资源得结合以及开发利用,搞好综合实践课程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盈江县芒允三分场小学、芒允中心小学刘胜峰优秀的勤工俭学基地可惜没有课程化、科学化,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校勤工俭学,开发校本综合实践课程,使种养活动课程化,并结合本地支柱产业如水果种植等,进行课程开发,提升勤工俭学课程价值。14日盈江县苏典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唐硕承杨加钦学校缺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民族文化传承滞后。对社会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利用学校空间和周边社会与自然资源,加强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校本课程及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教育功能。而且要努力探索并形成小学和初中衔接教育的特色盈江县苏典乡勐嘎小学杨立章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以及所在村庄资源没有充分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开发种植大棚蔬菜,改善学生营养,建设校本综合实践课程,。盈江县勐弄乡勐典小学厕所被地震损坏,学校无围墙,校园文化建设滞后。想办法重建厕所,建好围墙,加强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及校园文化建设,挥其教育功能。盈江县勐弄乡九年一贯制学校黄加蕊栋志盛校园日常管理不够专业细致,特别是住校生;还有对小学和初中的衔接还需要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需加强;特别是中小衔接问题需要注重落实,按照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和初中的不同年龄和身心特点,在教育教学上各有侧重:低段注重自主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中段注重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高段注重各学科学习方法和知识系统化的指导;初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程序与能力的培养。盈江县卡场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盈江县卡场镇草坝小学杨贵明杨清华校本资源课程化不够开发双语校本课程,办特色双语学校盈江县卡场镇吴排小学栋志盛学校无自来水、无围墙,业务自己傈僳族村寨小学的文化特色想办法解决学生饮水难问题。利用当地人才,采用请进来的方式开设综合实践课,如木工、竹编、织布等,开发和建设具有傈僳族民族文化特色的小学,成为全县一校一景的典范。15日盈江县铜壁关乡缅华小学杨明学学校无围墙、无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就地取材,建造民族特色的“围墙”,加强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及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建设,建设美丽的一校一景的民族特色学校。盈江县昔马镇中心小学武必用唐仁考商业氛围很浓的社会资源没有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住校学生的课余生活民族化不够开发利用住校生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心;努力开发利用昔马镇的商业文化资源,引入课堂,开设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盈江县太平镇太平中心小学罗本彤课程化和信息化还不够将成熟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课程化,供他人借鉴也可以留待后人;同时努力开发建设信息化校园,以弥补地域封闭所带来的信息不灵、人才不足、教学资源匮乏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16日盈江县芒章乡中心小学岳元丽办学条件尚有欠缺,垃圾分类没有走进学生租用农田或山地,解决学校师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以及吃菜问题;让垃圾分类走进课堂,进入每个班级盈江县支那乡中心小学早保能帕安佩民族文化特色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开发大力开发当地丰富的景颇族民族文化资源,建设自己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盈江县支那乡崩董小学帕成文资源丰富,人员太少,管理不过来这个地方适合开设农林职业高中,否则场地只能浪费或者租出去盈江县新城乡中心小学杨从赞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利用不够开发周边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纳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具有自己新城特色的校本教材17日盈江县第一高级中学车杰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滞后,学校选修课程基本还未开设加强综合实践和选修校本课程建设,增强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以此淡化学生或家长的“读书无用论”。18日盈江县教育局教科中心全县中心学校校长、县直学校校长、拟培训对象、教科中心全体人员讲座:让我们的教师成为学校课程领导者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课程管理和制度建设经过五天将近一千公里的奔波,深入第一线的实地调查研究,最后我们对各类学校的基本情况作了归纳,按照所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分为三类,并给当地教育局领导提出了他们的建议:1.一类学校,有镇中心小学:如弄璋、太平镇、昔马、卡场、平原等,硬件设施完备,学生营养有保障,师资基本有保障,社会资源丰富。发展建议:加强信息化建设,文化内涵发展,规范化管理,特色课程建设。2.二类学校,有乡中心小学:如姐帽、芒允、苏典、勐弄、芒章、支那、新城等,硬件设施一般,学生营养还好,师资有欠,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发展建议:结合本地建设重点,大力发展综合实践课程,开发利用当地自然产业和民族文化资源,形成办学特色。3.三类学校,村寨完小:三分场、勐嘎、勐典、草坝、吾排、缅华、崩董等,硬件不全,学生营养还好,师资不足,自然及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发展建议:结合民族文化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是建设民族文化特色校园硬件设施,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以期在全县建设一批“一校一景”的民族特色小学;二是建设有民族文化及自然资源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是实施双语教学,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引入学校,每个学校根据自己所在少数民族村寨实际,设置一两项民族文化特色表演。并提交了主要的的盈江县新乡村教育发展思路和理念:第一,搭起一座桥。就是搭起一座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之间的桥梁,使两者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目前的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应该努力把课堂里系统的书上的文化科技知识,放到当地山区的自然条件、现实生活和社会生产实际中去,把中小学生的情感教育、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都放到自然、生活、生产中去,让他们亲近自然、贴近生活、走进生产中去。基于以上认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就要灵活地运用教材,把课外的东西引进课内,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现实生活中去。思路如下:首先,是“请进来”,就是根据盈江县山区各乡镇的特点,以及所在乡镇的实际,可以请以下一些能工巧匠到学校来开设实用技术课,对中小学生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既提高外出打工者的技术水平,也为本乡本土培训有用之才。如:1、木工,因为作为木材生产大县,木工的就业门路最广泛。2、竹编,因为盈江县是水果大显,少不了竹编人才。3、刺绣,这是盈江县千家万户妇女都有的一门技艺,开发出来,将会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将会惠及城乡的各个角落。4、电工,自从2003年各乡村通电以后,千家万户都有了电灯,不少人家有了电器,于是,基本的电工知识也就急切的需要普及到家家户户。5、泥水工,一代代新人走出大山,走进新生活,未来的建筑行业将需要大量的泥水工人,我们应该提前准备。6、歌舞,作为民族歌舞之乡,有必要尽快培养和发现歌舞人才,并为他们开拓天地,发扬和光大少数民族的歌舞。7、会计,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必要为千家万户培养有会计知识的下一代。8、经销店店主,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有必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的经销店,以便为广大民众提供放心、称心、欢心的日常生活用品及生产资料等。其次,是“走出去”,也就是根据山区中小学周边的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和生产实际,考虑进行以下一些教育教学工作:一、上山识树林:1、识树辨草,在野外教学生识别各种树木、灌木、野草,特别是有药用和经济价值的树木和药材。2、学习树木种植,如杉木、油茶树、芙朴、杨梅、八角、板栗、咖啡、芒果、菠萝等的采种、育苗、栽种、养护等知识。3、学习采集、保存中草药。4、学习放养水牛、山羊、鸡鸭、猪兔等家禽。5、学习树木的砍伐。二、下地学种植:1、甘蔗种植。2、澳洲土豆栽培。3、烤烟种植。4、蔬菜瓜果的种植。5、西瓜的种植。三、进田学种养:1、学习杂交水稻的种植及管理、养护。2、学习稻田养鱼。3、学习农家肥的制备。4、学习农药的使用。5、学习农具的使用。以上两方面的教学,其实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搭桥工作。在具体操作和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立足当地实际,特别是所在行政村的实际,力争“请进来”和“走出去”都不出行政村;二是坚持就近原则,尽量安排在学校附近,让学生在课间也可以看到或学习、实践;三是学校老师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努力开设这种课程。当然,对于上述课程及一些实践活动,学校的老师都必须承担具体组织、指挥实施、活动总结等任务,并与担任课程的老师或社会有专长的专家或师傅共同承担学生学习情况的评定。第二,垒起一座塔。就是要努力建立阶梯式逐步提高的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的培养系列,循序渐进,小处着眼,持之以恒。具体的思路是:一年级1、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要求认真做好个人卫生及个人座位、所在教室的卫生。2、养兔子。二年级1、培养学生关注并维护校园内的环境卫生,并适当美化校园,学习种一些小型花草。2、学习养鸡鸭。三年级1、学习种植蔬菜瓜果,力争在学校所拥有的园地里种植出可以自我食用的瓜果蔬菜。2、学习养羊。四年级1、培养学生绿化校园,在校园周边学习种植绿化美化用的常绿灌木、乔木等,有条件的可以种植一些果树,自产自销。2、学习养猪或养牛。五年级1、培养学生自我修理课桌椅的能力及家庭一般的电器使用办法等。2、学习种田养鱼。六年级1、学习识别中草药及应用中草药治疗一般疾病的本领,学习应急抢救知识。2、学习家庭理财管帐。以上序列可以根据各校各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调整,内容则可以根据实际进行增加或删减。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