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_2015

上传人:z**** 文档编号:127061931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_2015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_2015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_2015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_2015高等教育学第一章绪论一、高等教育发展简况1、成长中的高等教育(1) 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 育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2) 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目 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 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学机构。(3) 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大学开始围绕着 各个专业、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组织其教育形式和内容,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高 等教育,即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4) 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高等学校产生新职能为社会服务。基于知识分 化、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学院大量涌现。2、扩张中的高等教育(1) 规模化:二战后从精英走向大众2)中心化:逐渐走进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 (化:出现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目标、内容、过程、教育方法)的趋 势。 3)综合(4)国际化:20世纪50年代后日益明显,即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或全球发展 的过程和总趋势,是把国际的、全球的、跨文化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学校教学、 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职能中的过程。(5) 职业化:职业准备课程更多开设,是经济巨大发展的产物。(6) 终身化: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提供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 (7) 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二、高等教 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1、个别研究阶段:没有专门的研究队伍,研究的成果也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 性。 2、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20世纪70年代,有组织的研究在西 方的高等教育已开始。1978年5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实质性的开 展阶段。3、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中国第一个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组织 1979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会筹备工作会议。三、认识高等教育学1、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1) 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2) 任务:在于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 术来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个问题。2、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1)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2) 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3) 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3、国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11984年7月,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这是国内第一套高等教育学,被认为 是该学科最早、影响较大的一本专著。四、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最普遍方法):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 较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1) 对各学科都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系统科学和科学学等方法 (2)是学科群和具 体学科的方法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1) 多学科研究法(2) 文献研究法(3) 案例分析法(4) 反思批判法(5) 体悟总结法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一、教育与高等教育1、对教育本质的认识2、从人性视角认识教育的本质(1) 人本心理学者与马克思主义者对人性的规定A、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的本 性的观点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潜能 a、b、人的本性中蕴涵着人的内在价值c、人性是朝着越来越完美的趋向发展B、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的本性的观点a、人性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b、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人类本性是不断改变的3、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1) 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2) 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3) 教育就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 (4)教育的本 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人既是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的统一,又是实然与应然的统一。 4、高等教育的 概念与本质特征(1) 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 不同时期概念发生演变、不同国家概念界定不同、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从高等教的性质来看,是一种专业教育。定义: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业人才的 社会活动。(2)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A、属于上层建筑B、属于生产力C、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D、既不属于上层建筑,也不属于生产力E、高等教育的三大特征:性质任务的特征一一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的特征一 身心成熟性;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三大特征说明,高等教育应当有着不同 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殊 性。二、高等教育的地位1、高等教育的价值:两个最基本的价值是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1) 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A、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即个人价值。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促进个 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B、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反映了高等教育客体与社会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a、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b、社会选择:即社会依据一定的规则,给个体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并由此影 响个体的发展进度、程度与社会地位。高等教育社会选择的两个环节:入学前的选 择和入学后的选择。前者基本性质是选优,后者基本性质是汰劣。选优+汰劣=社会 选择价值c、社会流动:一个人从一种社会地位或阶级向另一种地位或阶级的运 动,包括上向、下向和水平运动。B、个人本位价值观、知识本位价值观和社会本位价值观a、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或主要价值在 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高等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 职责在于知识传递而非知识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b、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知识创新、学术 探求、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 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师生关系变为教师不是为学生而存在,师生都是 为科学和学术而在大学存在。c、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在于为社会培养各 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首要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大学是人才库、知识库、思想库、知识 2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三、高等教育内外基本关系1、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1) 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A、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B、社会制度与高等教育C、文化传统与高等教育D、人口、宗教、民族以及地理、资源、生态环境等。(2) 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A、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B、为社会制度建设服务C、为文化发展服务2、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1) 影响人的发展因素A、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B、环境制约人的发展的可能和条件C、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2) 高等教育引导与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A、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引导专门人才成长3B、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发展的适应指向C、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一、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1、教育方针与我国教育方针(1)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 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2) 教育方针特征:阶级性、历史性。(3)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区别和联系:A、区别:a、概念上不同:教育目标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学术色彩浓。b、层次上不同:教育方针作为总政策,属于最高层次;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 一部分。c、稳定性的差异:教育方针政治性,因而不用历史时期会有所不同;教育 目的相对于教育方针要稳定一些,不会轻易更改。B、联系:a、教育目的是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培养目标 的依据;b、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贯彻和实现教育 方针的集中体现。 2、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况A、教育目的的概念:就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总的设 想或规定。B、教育目的的作用:a、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bc、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C、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a、客观尺度社会需求b、内在准则个体需求c、根本依据一一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2) 高等教育的目的A、高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a、自由教育目的:以自由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的教育。高等教育自由教育目的 的重视捍卫者是英国的红衣主教英国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纽曼。b、职业教育目的:指培养专业人才、养成学生的职业属性的教育目的。c、普 通教育目的:指以培养人的独特品质和个人生活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教育。d、专业 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人文教育教人做人,科学教育教人做事。B、我 国高等教育目的a、培养高级专门人才b、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c、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d、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人的全面发展说与素质教育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4(2) 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3) 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4)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生产力、社会制度、教育)2、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1) 素质教育的内涵: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 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2)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构成A、面向全体学生B、全称培养学生C、全方位发展学生三、高等学校培养目标1、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 2、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 模式(1) 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2) 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3) 不分专业模式(4) 产学研结合模式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1) 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来制定培养目标 (2)根据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来 确定培养目标 (3)根据高等学校的定位、层次设计培养目标 (4)根据高等学校的类 型、特点设计培养目标 (5)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4、高等学 校培养目标类别(1)规定性目标和开放性目标(2) 单向度目标和综合性目标(3) 个体发展目标与群体发展目标(4) 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5) 实有目标和预期目标5、多元取向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 (1)通才化取向(2) 专业化取向(3) 职业化取向(4) 基础化取向(5) 复合型取向(6) 素质化取向(7) 个性化取向第四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一、高等教育结构及与其相关概念1、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1)概念: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比例关系和相 互作用的形式,可将其分为宏观结构、微观结构。5(2) 微观教育结构:学科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人员知 识结构。 (3)宏观教育结构:A、层次结构:指高等教育中各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又称水平结构B、科类 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C、形式结构: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D、能级结构: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 例关系E、地区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2、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联: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 (1)高 等教育要实现新的功能,就必然要求结构发生改变(2) 结构与功能并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相同的功能常常可以通过不同 的结构来实现。3、高等教育功能的观点 (1)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2) 基本功能的三个明显特点:稳定性、潜在性、表现形式多样性二、国内外高等教育结构1、当代国外高等教育宏观结构(1) 国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A、美国:副学士级(2年)一学士级(4*6)研究生教育(硕士和博士)B、日本 和印度:短期大学、大学专科和高等专门学校大学本科大学进修科和研究 生院。C、法国:短期高等职业教育(2年)大学第一、第二阶段和大学校教育(4 年)博士学位D、俄罗斯:中等专业教育本科(4-6年)研究生E、德国: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本科硕士和博士(2) 国外高等教育科类结构(3) 国外高等教育形式结构A、私立主导型:日本、印度、巴西、韩国、菲律宾B、公立主导型:美国、法国、瑞典、英国、德国C、双轨型:比利时、荷兰、香港(4) 国外高等教育能级结构A、美国:两年制的初级学院;四年制的文理学院与法、医专门学院;一般型的综 合大学;博士学位的研究性大学。B、英国:古典名牌大学;现代大学C、德国:综合大学和科技大学D、日本:学部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2、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及改革策略(1)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历史与现状A 、层次结构: 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首次以法规形式确定了高等教 育由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构成B、科类和专业结构:文学等在校生比例上升;经济学本科生增多,工科类专科 生增多。C、形式结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D、地区:大学城(2)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A、层次结构调整: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6B、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 化C、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D、地区结构调整: 加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高等教育功能的使命定位:高等学校职能1、发展演变(1) 培养人才18世纪以前高等学校的职能(2) 发展科学19世纪初高等学校的新职能(3) 直接服务社会19世纪末现代高等学校的新职能。1862年林肯莫里尔 法案:将美国人的“求实精神”诸如大学的办学思想与实践之中。 2、高等学校的职能 体系(1)培养人才(2) 发展科学(3) 服务社会(4) 职能的新发展:引导社会的职能、创造新职业的职能、国际合作的职能。3、对职能体系的基本认识(1) 高校职能并非一成不变(2) 后出现的职能并不否定或取代先前已存在的职能 (3)三大职能具有综合交 叉发生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一、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1、人的主体性之含义: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型。完整的主体性涵盖四个 方面:道德主体性、认知主体性、审美主体性、实践主体性 2、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 性(1) 低年级:“接受性学习”为主阶段(2) 中年级:“接受性学习”向“发展性学习”转变期 (3)高年级:“发展性学 习”为主阶段二、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与角色特征1、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1)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科学基础(哲学功底、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教育智 慧(2)心理素质:情感品质(道德政治感、美感、理智感)、意志品质、个性品质(3) 道德素质: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团队协作 (4)能力结构:教学 能力、科研能力、组织能力 2、高等学校教师的角色特征(1)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完满心灵的导师(2) 大学生热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改模(3) 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三、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1、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现状(1) 以教师为主导和中心(2) 师生关系比较淡漠(3) 师生关系有些异化2、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关系理论(1)“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7A、赫然巴特一一教师中心论:重视环境与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机械 唯物论。B、卢梭、杜威一一学生中心论:教师只引导,满足学生的需要,不直接 干预学生学习;学生主动去学。(2) 主导主体论与双主体论A、“主导主体”: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B、“双主体”论:当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是以课程为背景的平等、民主的交往 过程时,教师和学生就是交互主体参与教育过程,二者都是主体。(3) 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性质教育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两面的统一,观念交流、思维互动与人格养成是 这种统一的实质。学生的“学”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之一面,教师的教育实践 是另外一面。“一体两面”构成;额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他们协同的认识和改 造满足其要求的客体。 3、创设高等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1) 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调动“一体两面”的积极性(2) 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民主与平等、交流与理解、自由与宽容第六章 高等学校教学一、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1、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1)高等学校学科分类及特征A、学科分类:研究生12类,本科生11类B、高等学校的学科特征:层次性;教学科研一体化;特定研究对象、语言系统和 研究规范 (2)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A、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相应学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个人自身发展需要B、专业设置的原则:超前性、灵活性、可行性、结构优化、宽口径、发展特色原 则。 2、高等学校课程的特点(1) 更加反映国家的教育信息和时代特征(2) 追求新知识(3) 使青年走向完善的最有效途径3、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1)教学计划及其修订A、教学计划是课程体系结构的方案,是国家为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而制定的 关于学习的科目和范围的文件。B、修订教学计划:重点解决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质教育问题;重点解决课程 内容和体系的整合问题,优化和重组新的课程体系;重点解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 养问题;个性发展。 (2)教学大纲及其编制A、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刚要结构,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指 导性文件,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安 排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要求等。B、教学大纲编制遵循原则:a、应符合教学计划,体现培养目标b、应符合该学科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任务c、应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d、应建立科学严密的体系e、应符合学生实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8f、要文字精炼、言语明确、术语定义准确4、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 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是学校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之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的双边活动的中介,学校的教学内容是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或讲义、活动 安排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及行为。(2) 选择、组织教学内容的原则A、适时原则B、完整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原则 C、D、宽口径原则E、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原则二、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1、高等学校教学过程(1) 教学过程是在教室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的掌握知识 技能、发展智能、形成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 双边活动过程。 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专业化程度提高、学习主体性增强、 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生活联系逐步增加(3)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相长规律;教学科研互动规律;教学的发展性 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2(1) 备课:钻研教材;处理好讲稿与教材关系;教学法准备;课前重温教学搞。 (2) 课堂教学:明确的目的性;保证科学性;体现思想性;理论联系实际。 (3)考核评定3、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以及体系(1)科学态度与人本精神有机统一的原则(2) 师生能动合作与自觉制约有机统一的原则(3) 科学稳定性与适时更新性有机统一的原则(4) 坚持广泛开发、选择与便利有效运用有机统一的原则(5) 坚持直观形象感知与逻辑实质认识有机统一的原则(6) 坚持专业化、定型化、常规化和开放化、变通化、灵活化有机统一的原则(7) 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与突出关键环节有机统一的原则三、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及其特点定义:是指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大学生施加影响、把科学知识传授 给学生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形成一定道德品质和素养的方式和途径。 (1)由注 重“教法”转向注重“学法”(2)具有很强的探索性(3) 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2、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运用原则(1)教法与学法的统一(2)讲习知识方法与训练只能方法的统一(3) 常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统一3、高等学校教学方法9 (1)发现教学法:也称假设教学法或探究教学法(2)问题教学法(3) 研讨式教学法(4) 掌握学习法:凯勒学习法。分小单元一起完成。(5) 学导式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6) 个性化教学法:因人而异。四、高等学校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1、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内涵与基本程序(1) 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内涵: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对教 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2)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教学目标学生状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反 馈评价 2、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模式与内容(1)模式:A、系统分析模式: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输入是学生,产出是受过教育的人。B、目标模式(系统方法模式):以教学目标为基准,以达到教学目标位基本目 的。C、过程模式:设计者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从整体中任何一步开始向前或向 后。 (2)内容:A、教学目标设计:钻研大纲,分析教材一一分析学生状态一一确定教学目标分 类列出综合目标陈述具体目标B、教学起点设计:认知、非认知、社会因素C、教学内容设计:陈述、程序、策略性知识D、教学时间设计:把我整体时间分配保证学生实际学习时间科学规划 单元课时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防治教学时间流失E、教学措施设计:方法和媒体的选择F、教学评价设计:提问、讨论、练习等。3、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内涵与分类 (1)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内涵:在广泛收集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对教学活动的控制,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过 程。 (2)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分类A、按对象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专业教学质量、课程B、按评价主体分:自我评价、政府评价、中介机构评价C、评价时间和作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D、评价基准:相对、绝对评价。E、性质:需要性评价、可行性评价、配量性评价4、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作用(1) 管理作用(2) 导向作用(3) 鉴定作用(4) 激励作用(5) 改进作用五、教学风格及其形成途径1、教学风格及其意义教学风格:指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教学观 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用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 志。教学风格是教师10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构和表现、是教师在教学 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成。 2、教学风格的基本 特点:独特性、多样性、稳定性、发展性 3、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1)学校领导更新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鼓励教师建立自己个人的教学风 格。A、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热忱对待老师的教学风格B、独具慧眼, 发现每一个老师良好风格苗头C、在教学评价中把教师形成个人风格作为衡量教师 成熟的重要指标。(2) 形成独特教学风格是每位教师应有的自觉追求A、培养“乐教”积极精 神,把教学当做一种艺术事业。B、掌握基本规律,苦练教学基本功C、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D、“定向”发展,有意识进行锻炼E、把继承和发展、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六、高等学校教学改革1、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两种模式理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2、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1) 教学改革国际化趋向(2) 学科综合化趋势增强3)教学趋向个性化 (4) 教学管理活性化(5) 倡导自主性学习(6) 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展开(7) 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3、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策略(1) 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人格平等意识(2)依法治教,促进教学规范化(3) 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4)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5)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6) 改革教学管理第七章 高等学校科研研究 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与任务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1) 内部意义A、人才培养意义B、教师队伍建设意义C、学科建设意义D、经费筹措意义(2)外部意义A、提升国家科技水平,繁荣学术文化B、服务社会C、解决国际学术难题11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1)承担国家的重大科研课题(2) 进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 (3)以基础研究为重点, 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4)优化资源配置,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5)开 展教育科学研究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类型与课题申报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类型(1)从课题来源分:高校教师自主研究、立项课题研究 (2)从课题性质分:基础 研究、应用研究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课题申报(1)科研选题A、导向:基础研究选题以科学发展为导向;应用研究以市场需要;基础性应用研 究以市场和科学发展相结合为导向B、方法:问题法、移植法、交叉法、追踪法C、步骤:了解情况、文献综述、 创新项目(2)项目设计:申报项目命题;项目组成人员;合作单位选择;项目研究基础;项目 立论依据;项目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项目意见填写。 三、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 则与组织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1) 教学与科研互促性员则(2) 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3)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支撑基 础研究的原则 (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5)多层次、多模式 相结合的原则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组织(1)流程:科研准备阶段、科研实施阶段、研究成果结题评审报奖阶段和推广应 用阶段。(2) 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A、科研规划和计划B、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C、科研资源管理D、科研成果管理四、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鉴定与转化1、鉴定形式与步骤三种形式:检测鉴定、会议鉴定、函审鉴定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 措施:(1) 加大国家对大学科技园、高校技术创新孵化服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力 度。(2) 推动高校成立技术转让机构(3) 进一步规范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4) 推动高校与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第八章高等学校服务社会一、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意义1、对办学方向的意义:着眼于当前服务,以社会效益为主,并在服务中培养服 务精神,提12高教育质量。2、对促进教学、科研的意义:增强了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适切性,并在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前瞻性和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对 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高等教育与社会结合得最紧密、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月透彻时,就是高等学校发展最繁荣之日。二、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借鉴1、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两种模式:(1)美国都市大学:使学校与它所在社区的企业界、公众及政界的领导建立积极 双边伙伴关系,实现社会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2) 专业发展大学:为教师提供专业化发展,也开展对教学本身的研究。 2、美 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对我国的启示(1)大学走出象牙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 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是服务社会过程中的首要难题(3)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是我国高效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高等学校服 务社会的内容与管理1、内容:(1)教学服务:正规教育渠道;非正规、短期岗位培训性质;技术性教学服务 (2) 科研服务:高校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为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 提供直接支持。科技开发、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让、科技咨询、科技人才的直接输 入 (3)通过信息和设备资源共享为社会服务:A、高校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为改革提供舆论支持,引导社会发展B、高校将图书馆、体育馆和设施对外开放C、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管理: 2(1)社会(政府)对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管理A、政策支持B、法律保障和约束C、资金鼓励(2)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过程中的自我管理A、强调校长的职业素质B、统筹安排服务活动C、加强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D、建立服务行为的激励机制第九章高等学校管理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1、高等学校的内部决策与领导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指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 运行方式,它由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构成。高等学校领导体制:是高等学校领导活动的内部要素制度化的组织结构形态, 包括高等学校管理中内部决策领导机构的设置、分工与领导关系的规定。 (1)高等 学校内部领导的构成A、高等学校的校长B、高等学校的几种决策权力机构13a、董事会b、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c、学术委员会或学术评议会(2)高等学校的几种决策模式A、科层制模式:指学校实际决策权力倾斜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B、学术团体模 式:决策权力倾向学校学术人员C、双重组织模式:力求在学术人员和非学术人员之间维持一种权力分配上的平 衡(3) 我国高等学校的内部领导体制A、1950-1956年的校长负责制B、1956-1961年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C、1961-1966年党委领导下 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D、 1971-1976年的党委“一元化”领导E、1978-1985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F、1985-1989年逐步实现校长负责制的试点G、1989年至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2、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1) 宏观管理体制:以政府干预为主、以社会力量为主、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 运作体制。(2)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趋势:A、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B、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办学C、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3、高等学校组织结构与校内管理机制(1)组织结构和系统特征A、功能划分:决策领导机构、职能管理部门、教学科研单位和有关附属单位; 直线职能制形式B、特性:群体性和分工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目标性和定向性、组织结构的学 科性和国际性、组织目标的多样性和模糊性、组织成员活动的高智力性和相对独立性。(2)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A、内部管理的中心宜放在院(级)一级B、管理过程尽可能吸收教学、科研人员民主参加C、建立适合高等学校特点 的激励机制D、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 二、高等学校管理系统的要素及特性1、要素:管理主体、客体、方式、目的、环境2、高等学校管理的特性(1) 管理组织的松散性(2) 管理权威的双重性(3) 管理机构的多样性(4) 管理准则、规范的矛盾性和含糊性(5) 管理主客体的相对性3、高等学校管理的目标(1)内部目标:自身价值的追求。反应高等学校办学状态的目标 (2)外部目标: 外在价值。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属性三、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和内容141、原则体系(1)一般管理原则A、系统原则B、分工协调原则C、能力原则D、封闭原则E、动态原则F、激励原则G、弹性原则(2) 学校管理原则A、方向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民主性原则D、效益型原则(3) 高等学校管理原则A、入学机会均等与择优培养原则B、学术自由与教育责任原则 学术自治与社会参与原则 C、2、内容(1)人力资源管理(2) 教学管理(3) 科研管理(4) 财力和物理资源管理 第十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一、高等学校的学制 1、学制概述:学制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1) 学制建立受制于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 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 须适应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2、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结构全日制高等学校。A、普通高等学校:高等专科学校一大学和专门学院一研 究生院B、职业高等学校(2)成人高等学校: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农民大学、广 播电视大学、函授学院、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大学和夜 大。二、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 1、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1)各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A、统一的入学考试方式B、由大学单组织入学考试的方式C、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方式D、直接从中学招生,不举行考试 (2)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A、在招生手段上实行高中会考和统考相结合的制度15B、多渠道招生制度C、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2、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了“计划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历 程。1、高等学校的学制是指:BA.各级各类学校系统B.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系统C.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系统D.各类各层次高校的教学系统2、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不包括:DA.扩大高校和地方招生自主权B.录取时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C.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D.逐步取消高考制度 3、日本的国立、公立大学实施的招生制度是:A.单一的全国统一考试B.大学自主招生 C.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结合D.不考试,直接从中学招生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 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高校去行政化 高等教育公平 高校招生改革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大学精神(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 产学研协同创新主观题示例1、请运用高等学校管理特性的相关原理,论述目前大学行政化的弊端及去行 政化的路径。2、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发生多起教师因为未能完成聘用合同中规定的科研任 务而转岗或解聘的事件。试结合高等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分析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 系,并对高校此类事件的解决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3、试以素质教育理论或全面发展教育理论,论述高等教育应确立什么样的质 量观,4、联系实际谈谈高校教师应如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5、高等学校的职能有哪些,试联系现实分析这些职能之间的关系。6、联系实际,论述“大学必将走近社会的中心”的理由。167、为什么说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选择,8、你怎样认识高等学校师生间的关系,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论述如何建立师生间 的良好关系。9、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将对高校教师产生哪些重要影响,试联系实际论述高 校教师应如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10、论述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