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致辞】在重庆文理学院第四次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

上传人:dus****log 文档编号:126974272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演讲致辞】在重庆文理学院第四次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演讲致辞】在重庆文理学院第四次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演讲致辞】在重庆文理学院第四次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3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 突出特色 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在重庆文理学院第四次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志们:正值全国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第四次教学工作大会,就是要吹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号角,擂响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战鼓,举全校之力,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下面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作教学工作报告,请同志们讨论并提出意见。一、突破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起步良好在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后,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确立区域性、应用型、多科性大学的办学目标,大力实施“顶天立地”发展战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取得明显成效。(一)开展两次本科教学大讨论,教育思想观念明显转变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是走成熟本科院校的老路,还是另辟蹊径,走一条错位发展的创新之路?是沿袭成熟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探索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事关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为使这些问题在全校达成共识,学校组织开展了两轮本科教学大讨论。2008年,学校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年“第三次本科教学大讨论”,同年3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重庆文理学院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创建区域性、应用型、多科性大学的办学目标,明确提出,要在学校未来发展中唱响学科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旋律,实施“顶天立地”发展战略。2009年1月,学校召开了第三次教学工作会暨第一次学科建设工作会,对实施“顶天立地”发展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 2010年,学校又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第四次本科教学大讨论”。 两次全员参与的本科教学大讨论,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全体教职员工对学校建应用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发展战略、改革思路有了广泛的认同,对什么是应用型大学和如何建设应用型大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为开启第三次创业新航程指明了方向。(二)开展“五说”系列活动,各层面改革思路全面厘清按照市教委的部署,学校深入、扎实地开展了“五说”系列活动。在“书记校长说办学”、“教学校长说教学”基础上,各二级学院相继开展了“院长说专业”活动、“教师说课程”活动、“学生说学习”活动。在院长说专业活动中,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点深入行业、企业和高校开展了广泛调研,撰写了详实的调研报告,对本学院的专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和措施,为制定二级学院事业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学生工作部门以“说学习、展风采、树标兵、促学风”为主题,以“说学习态度,说学习方法,说学习经验,说学习心得”为主要内容,以班级“说学习”、宿舍“说学习”、社团“说学习”等形式,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说学习”活动,这项活动,对促进学生学习态度转变、学习风气改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于近期开展的“教师说课程”和“教改课”比赛,更是在全校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与以往学校组织开展的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不同的是,本次活动参与面广、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组织严密、改革力度大、成效显著。全校每位教师都参与了说课程活动,有1/3的教师上了教改课;80位教师参与了二级学院组织的说课程和教改课活动;29位教师参与了学校组织的说课程和教改课比赛决赛。本次活动锻炼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涌现了一大批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上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学校决定,以后每年举办一次教改课比赛,以此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三)推进“五大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初见成效自第三次教学工作会以来,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和对同类院校的广泛调研,我们明晰了“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思路,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订了2008版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了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启动了特色新专业建设工程、二级学院特色项目培育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工程,实施了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公共课教学改革等“五大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初见成效。(四)建立三级质量工程体系,教学基本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学校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实施“质量工程”为契机,加大教学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积极改善办学基本条件。新增红河B区270余亩教学用地,到2010年,校园占地面积19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47.4万m2,教学行政用房21.7万m2,图书馆藏书150万册,电子图书50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数字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学校本科专业由26个增加到36个,在校本专科生由13000人增加到近17000人。学校建立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大力加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拥有市级质量工程项目24个,市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7项,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五年来,除了重点建设市级质量工程项目外,学校还自筹资金1000余万元,重点建设校级质量工程项目40余个。(五)实施“4+8”学科建设计划,科研促教学成效明显学校通过立项建设4个重点学科、8个重点建设学科,使学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科研基地、科研项目、出版著作、发表论文等在数量上成倍增长,在质量上大幅度提高,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达到32人。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教授,基本形成院士团队,建立了重庆新材料中心应用研究室、重庆市特色植物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三大市级科研平台,特别是院士团队正在开展的微纳米工程材料、粉末冶金和硬质合金刀具等研究,正在打造的化学、化工、材料学科专业集群,正在探索的交叉学科研究、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学校科研促教学树立了典范;重庆市特色植物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致力于特色植物种苗繁育、遗传改良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批有经济价值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对园林等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园林专业已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与西南大学联合开展农推专业硕士培养已取得初步成绩。品牌科学研究工作促成了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品牌管理方向的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建立了富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教育体系,其教学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回顾过去,学校还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建设,极大地保障和促进了教学工作:坚持管理创新,运用“三标一体”教育质量管理模型,实施了大部制改革,构建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在2007-2009年全市高校领导班子考核中,获得两次第一、一次第二的好成绩;坚持开放办学,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国际合作迈出了新步伐。与重庆宝利阳集团、英业达、创斯特、北大青鸟、安博教育集团等10余家企业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顶岗实习、服务外包等项目合作。与永川区、大足县、垫江县、彭水县等区县结成“校地合作”伙伴关系。与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的多所高校合作,启动了联合培训教师、联合培养学生项目。学校高度重视招生就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连续几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生源质量持续提升,第一志愿报考率、新生入学巩固率均在全市同类高校中处于前列。学校实施多项“人才工程”,师资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10年底,学校拥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9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达到33%,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达到49%。学校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和进步,主要有以下几点基本经验:一是坚持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以思想解放促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促学校发展。二是坚持与时俱进,抢抓时机,及时确立创建“区域性、应用型、多科性大学”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顶天立地”发展战略。三是坚持“大教学观”、“大德育观”、“大实践观”。四是坚持确保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像抓评估工作一样抓应用型人才培养,切实做到领导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政策倾斜应用型人才培养、经费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潜心应用型人才培养、管理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舆论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去的两年,是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实现新飞跃的两年,是学校转型起步良好的两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主管部门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政,向关心支持学校教学工作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向学校的各位老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二、正视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任重道远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教学工作方面,学校还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一是少子化社会的到来,高中生源将持续减少,同时,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到国外、港澳求学,生源竞争将更加激烈。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不少中小企业减产、关闭,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三是同类型院校有的已发展为大学,有的已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有的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他们相比,学校离应用型大学目标的差距还很大;四是离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重庆市建设西部教育高地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有较大距离、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期望有较大距离。与此同时,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三大瓶颈专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大瓶颈。“十一五”期间,学校专业结构虽然发生了明显变化,但专业结构尚不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传统优势专业主要集中文学、理学,工学所占比例较低,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型专业少、规模小,离多科性的办学定位尚有较大差距;部分传统专业招生困难,特色专业数量极为有限;部分专业在校生规模过大,存在着过剩风险。实验实训条件不足是制约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二大瓶颈。目前,学校实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工科工程训练中心和文科实训教学中心,亟需建设。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双能型”教师不足是制约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三大瓶颈。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博士数量不足,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师资分布不均衡,传统基础学科专业师资富余,新兴应用学科专业师资不足;“双能型”教师数量不足,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分类探索不够虽然各二级学院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在不同程度上都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但就全校范围而言,应用型人才培养分类探索的力度还不够,涉及到的专业还不够多,取得的成效还不显著,特色还不鲜明。如教师教育类专业如何保持传统优势和创造新的特色,理工类专业如何建立实验与实训教学体系,美术类专业如何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音乐舞蹈类专业如何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经管类专业、政法类专业、语言类专业如何办出特色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需要不断深入2010年学校1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五大教学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拉开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序幕,“五大教学改革”正在按预定方案有计划地实施,但进展不一,有的行动积极,有的观望等待,有的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也有的进展缓慢。每门课程如何根据自身性质和特点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改革,还需要深入地探索。解决教学内容陈旧问题刻不容缓,解决教学方式呆板问题刻不容缓,解决考核评价方式单一问题刻不容缓。(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自从学校提出每个学院至少与一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以来,多数二级学院都在积极地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关系,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主要表现为:一是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的数量不多,多数合作单位仅仅是作为学生见习实习基地,且企业与学校双指导、双考评机制尚未建立;二是研发力量不强,可应用、可转化的科技成果数量不多、技术含量不高;三是远离生产实际的科研活动和成果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不明显,从整体上看,应用型研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尚未能发挥明显的支撑作用。(五)教学管理体制机制需要优化学校实施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以来,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作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活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但办学主体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教学基层组织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同时执行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服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要进一步优化。老师们、同志们:我们不仅要看到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要清醒地看到学校发展所具备的有利条件和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办出特色的政策将惠及我校,财政部、教育部将在“十二五”期间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已经出台了化解高校债务和提高生均定额拨款标准两大政策,这有利于缩小我校与东中部高校的差距;二是刚刚召开的重庆教育工作会、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重庆高校西部教育高地行动计划,将为我校创造良好的发展机遇;三是学校多年的办学传统和精神、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奋发向上和积极进取的师生员工,为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明确目标,着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已确立了“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成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达到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条件,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资格,基本形成区域性、应用型、多科性大学发展框架。创建应用型大学,“十二五”是关键,而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前两年是关键。未来两年,要基本突破三大瓶颈,继续深化“五大教学改革”,建立学科、科研、校企合作三大支持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职业需要的就业创业能力,初步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上述目标,学校将采取九大措施:(一)进一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识与责任1.要通过学习文件、深入讨论、举办论坛、考察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明确学校和各专业的办学定位、建设方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培养规律,深刻认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学校职能部门要在资源配置、人才引进、项目评审中,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导向,向应用型学科专业倾斜、向应用型基地倾斜、向应用型团队倾斜。3.各二级学院要通过学习讨论,对所属专业、课程进行重新定位、优化调整,真正做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吻合、课程结构与就业需求相吻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吻合。要通过学习讨论,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规律、方法深入到每一位教师,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二)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学科专业内涵建设1.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每年新增3个左右面向战略新兴产业、地方支柱产业和服务业的应用型本科专业。2.要重点发展“电气信息类”、“材料机械类”、“经济管理类”专业集群,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类”专业优势。重点建设申报硕士学位对应的学科专业。积极申报市级重点学科,建立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和创新团队,产生一批较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在未来两年内做好申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准备。3.要加强新设专业内涵建设和传统专业改造。围绕社会和市场需求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能力培养设置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核心课程、主干课程的师资队伍、实验条件、图书资料建设。同时要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等方式,积极利用和借助社会资源,努力解决新增应用型专业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问题,努力提高新专业的教学质量。加大使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等提升、改造传统专业的力度,拓展专业方向,开展复合交叉专业建设试点,增强适应能力。4.要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专业。要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核心,重点规划建设6个示范应用型本科专业,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专业,带动全校所有专业及专业群的改革与发展。(三)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1.调整校内实验实训室布局,根据校园建设规划,在红河B区建成以理工类为主、工管结合的实验与工程训练中心,完成材料类、机械类、化学与环境类、电子电气类、服装设计类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确保2012年9月投入使用;完成格致楼实验实训室调整和布局,初步建成A区供文科类专业、教师教育类专业和计算机信息类专业使用的综合实验实训中心。2.要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要加强学校预算经费投入,改善实验实训条件,提高实验实训课程和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要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学科实验室建设,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与工程技术训练合一的工程中心。改变单纯以课程设立实验室的现状,提倡以课程群设立实验室。要按照“少台套,多循环”原则,配置实验实训室的仪器设备设施,综合考虑配置的实用性、先进性、完备性,尤其是要重视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要求和设备的关系,进一步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大型设备的共享率。3.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贯通实验、实训、实习、技能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环节,构建“四层次多模块”(“四层次”即:公共实践层次、课程实践层次、综合运用层次、应用创新层次。“多模块”即:军训、社会实践、实验教学、实训教学、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与设计、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要不断更新和优化实验实训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要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开展综合性项目训练和科研创新活动。(四)进一步加强以“双能型”教师为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1.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在应用型学科专业,要重点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未来五年内,电气信息类、机械类、材料类、经管类、服务类等应用型专业 “双能型”教师达到50%以上,在其它专业中“双能型”教师能够满足需要;在重点建设学科专业,要加大博士引进和培养力度。到2015年,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达到100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达到150名。2.实行“双能型”教师重点引进、专业教师顶岗工作、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聘请企业技术骨干等七大制度,大力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理工管类学院,每年利用暑假期间选送58左右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工作、项目研发、实践培训,其他学院按需选送。3.加大干部和教师国内国外培训力度。未来两年,每年出国培训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学科研骨干教师50人,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培训、访学不少于20人,企业培训挂职培训不少于20人。未来五年,每年教改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都将送到国外提高培训。要完善培训考核机制,加强出国人员的外语培训,确保培训效果。4.建立“双能型”教师培训激励机制。保障其培训所产生的各种费用,保证其培训期间的工资津贴待遇不降低;专业技术课教师申报中级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须取得“双能型”教师资格。从2011年开始,在评聘中级及以上教师系列、实验系列职称时,具备“双能”素质者优先;对从高校中招聘的缺乏企业行业经历的新教师,要安排到企业工作半年以上或到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室从事实验实训教学工作或管理工作1年以上,经考核具备一定实践操作能力后才能正式上岗。(五)进一步深入推进教学改革1.未来两年要把五大教学改革放在整个教学工作的重中之中的位置上,切实抓紧抓好。要进一步分类探索各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如人文类、科学类、艺体类课程要分类指导,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训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要分门别类地深入进行改革,已经启动的思政类、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大学体育等公共课程改革要进一步深入推进。总之,要考虑每一种类型课程、每一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要进行多样化的、有针对性的、有实效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选择要符合“有用、可用、管用”原则,适应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需求,根本改变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落后、理论脱离实际的局面;要鼓励教师广泛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情景体验、教学做合一、案例教学、仿真教学、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根本改变“满堂灌”、主动不足、互动不足的局面;要鼓励采用操作考核、论文考试、采取口试等多元化的以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为重点的考核方式,根本改变单一的以记诵为主的考试方式。毕业论文(设计)改革要继续坚持以“真题真做”为方向的“多样化”改革,无论哪种方式,都要抓好选题、管理、指导、答辩、质量评审等关键环节,坚持论文(设计)质量标准不降低。2.要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遵循“从出口往回找”的思路,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及工作过程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科学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应用型核心课程和“课程模块”,构建基于知识分类与职业分类相结合,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平台加模块的、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及第二课堂素质拓展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3.要建立以“主辅修”、“复合交叉”、“校企合作”等为主要形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启动“特色人才培训”辅修项目教学,在全校范围内为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设置5-10个辅修项目,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形象与礼仪、播音与主持、服装模特、出国留学外语培训等特色班,培养一批社会亟需的在各相关行业中具备驾驭能力的领军人物和特长人才;开办复合交叉专业方向,如“法律+英语”、“财务管理+英语”、“制药工程+市场营销”等,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大力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31”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积极开展“2+2”、“3+1”、“4+2”等形式的联合办学试点,在课程资源引进、学分互认、学位联授、学生交换和教师互派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4.积极推进学分制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允许学生用创新学分、考证学分替代专业任选课学分,允许学生用省市级以上技能大赛、学科竞赛获奖成果和省市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替代毕业论文。建立外语、计算机、普通话等达标免修制、分层教学制,建立学分重修制。5.强力推进多证书教育,要加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工作,加强对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指导和协调。要把多证书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继续强化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挂钩的多证书制。要拓展职业资格证书开考范围,每个专业为学生提供1门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力争每个学生均取得2门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六)进一步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教育1.鼓励教师把科研重点和重心转到应用型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上来。鼓励和支持教师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要组建一批研发团队,通过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攻关、共建科研基地等方式,参与、支持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教师深入工厂车间和田间地头,通过科技特派员、兼职、脱产等方式,为企业提供科技咨询和科技服务。以成果赢得企业信任,以贡献换回企业回报,建立深度合作、互利互惠的关系。2.广泛开展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建立合作育人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校地合作、校企共建一批跨专业、多功能的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逐步发展成为集学生实习与就业、教师教学与科研、科技开发与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产学研基地;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一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一批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建设一批实验实训基地、合作编写一批教材、联合举办一批特色班、联合研发一批项目等;完善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建立双导师、双考评机制。3.教学与科研结合,以科研促教学。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应用型科研成果和大批从事应用研究教师的支持。缺乏科研、教研支持的教学,难以成为高水平的教学。要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既重实验又重工艺,既重研究又重应用,既重成果又重转化,要走出一条以产学研结合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那就要做到,科研项目来源于生产实践,科研成果能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科研基地(中心)校地校企共建、科研教学共享,教师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研究,科研人员既从事研究又从事教学,教、学、研合一,充分发挥科研的育人功能。今后我们发展研究生教育,极有可能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上率先突破,这也必须要有大量的应用型科研成果和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的支撑。(七)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和特色项目建设1.大力推进三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加强已立项的国家级、市级、校级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将项目建设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结合起来、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结合起来,加强中期检查和结项验收,确保完成建设目标。2.切实加强国家级、市级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工作。要精心策划和组织,确保在同类高校的领先地位。要重点抓好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实验实训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集体项目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发挥好集体项目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引领性、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3.要做好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培育工作。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走少人区、走无人区,走出一条自己的创新之路。要着力培育一批特色专业、一批精品课程、一批特色校本教材、一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一批“特色人才培训”项目;要打造一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示范性的教学团队、教研室(课程组)、教学名师和教学能手;要重点扶持文化遗产学院、服务外包学院、国际学院、技术师范学院等特色学院。4.要继续保持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首先要加大教育类必修课程改革力度,引导学生选修普通话、教师口语、书法、课堂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课程;其次是加强并改进试讲、见习和实习工作,毕业实习之前,要充分利用微格教室进行模拟教学训练,要保证每个专业学生有充分的见习时间,毕业实习以集中实习和顶岗支教实习为主,严格评定分散实习学生的实习成绩;第三是成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协会和若干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社团,弥补技能训练过程中课时和师资不足,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技能训练,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促进学生自觉开展技能训练。5.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要继续加强专业图书的配置力度,进一步提高图书资料利用率;要加大数字资源平台建设力度,构建由网络教学资料、互动学习、作业批改、考核评价等组成的网络教学系统;要通过讲座、研讨、培训、比赛等,进一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要采取措施,激励教师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全面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大力推进网络课程自主学习,鼓励一批课程实现网上独立教学。(八)进一步加强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和学风建设1.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联动机制。建立双向互动、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合作育人的工作机制;完善学生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学涯、生涯、职涯的设计和指导,要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教学队伍与学工队伍联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2.进一步完善素质拓展体系。要采取项目化运作、目标化管理、层次化培育的方式,分年级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互促进的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内容;要鼓励大学生在完成正常学业的前提下,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设计新产品、新工艺及撰写科研论文、调查报告等;要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竞赛、企业科研项目开发等各种科技创新创业竞赛;要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参与行业组织的各种技能竞赛。3.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府关于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通知精神,组织好大学生带薪实习、到农村“三进三同”、到企业做工、开展学军四个1个月活动,并结合思政课和周末教育改革,每位学生至少要撰写1篇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继续拓展学生海外社会实践项目。(九)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1.要进一步扩大二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建立以二级学院为重心的管理机制。校级教学管理应由过程型管理转向目标型管理,由事务型管理转向服务型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集权管理逐步转向分权管理,应把主要职责放在调查研究、科学决策、资源保障、矛盾协调、质量监控、信息服务等工作上来,着重解决增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活力、增强管理制度的弹性等核心问题。二级学院要切实履行相应的职责,努力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用好、用足、用活学校赋予的权力,创造性地开展本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并通过实行院长负责制、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配套规章制度、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等,确保二级学院成为本级教学管理的中心。要进一步的发挥两级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督导委员会的决策、咨询和督导作用。2.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和教学基层组织建设。要保持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基本技能和专门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管理水平;要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研室建设,要进一步明确教研室的职能和教研室主任的责权利,加大教研室主任培训力度,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常规质量控制、教学基本建设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四、强化落实,为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学校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应用型人才培养,亲自抓教学质量,学校各部处、各二级学院、党、团、工会等各级组织的工作都应服务于教学中心,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各部处、各学院要在学校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实施意见的部署和要求,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质管部要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年度目标指标之中,教学部负责组织协调与实施,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二)制定实施方案,完善配套政策。各部门要根据本次教学工作会精神和实施意见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尽快出台实施。(三)加大投入,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加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投入,改革经费使用办法,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调整分配制度,完善考评激励机制,要着重考核授课质量和水平,加重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在职称评定、业绩考察和岗位聘任中的比重,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效直接与部门经费预算、年度考核奖惩、个人职称职务晋升等挂钩。(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加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宣传力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重要性的认识。采取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老师们,同志们:“十一五”期间,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功起步,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未来两年,是我校创建应用型大学关键的两年,学校教学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和良好机遇,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从现在起,全校师生员工都要积极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扎扎实实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为把我校建成区域性、应用型、多科性大学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