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A. aB. bC. cD. d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B. 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C. 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生长素无关而与乙烯有关D. 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2. 某同学设计一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牛一一萘乙酸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下列有关他的设计和分析不合理的是()A. 研究性课题是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B. 配制浓度分别为000 mg/L 10 mg/L 0.1 mg/L 1昭/L、0.01 gg/L的萘乙酸溶液C. 实验中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存在一定的梯度D. 本实验仍属于对照实验3. 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A.在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生长B.A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C.a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最适宜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b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a侧,相当于曲线FE段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抑制生长III1D.在太空中(重力为0),根的生长状况将不同于上图的生长状况,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4. 下图所示,如果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A点(10-10molL-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线也不适用于根的生长5. 在农作物的栽培过程中,要想提高作物的产量,必须针对不同的植物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果温室栽培白菜过程中,发现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则会影响传粉受精;大田种植的黄 瓜,花期由于连续数日暴雨,影响了正常授粉。要想保证这两种作物的产量,防止减产,应采取的措施分别为()A. 适当增施B肥和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B. 提高O2浓度和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C.都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D适当增施N肥和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6、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赤霉素能促进茎的伸长主要与细胞壁的伸展 性有关。有人进行了 CaCl2和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胚轴生长速率影响的实验,实验数据如表所 示。下列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实验时间(min)0510152025303540455055胚轴生长速率(相对值)30293010877828303240A、用CaCl2溶液处理的时间在1015 min之间B、CaCl2可能对细胞壁的伸展起抑制作用。、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是35 min后D、赤霉素可能增加了细胞壁中的Ca2+7. 下列四个图中,能正确反映生长素浓度与芽位置关系的是(侧芽1、侧芽2、侧芽3分别表示距顶芽的距离由近到远)()顶芽侧芽1侧芽2侧芽3/顶芽、顶芽顶芽侧芽1) 侧芽1侧芽1侧芽2侧芽2侧芽2L3.侧芽L.侧芽3侧芽3生长素浓度生长素浓度AB答案:B8. 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 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B.生长素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C. 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D.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诱发了 P基因突变9. 右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促 /八b点浓度,则背光一侧的浓度一定在de之间谜一B. 若e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cd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 珂生长素浓度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C. 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e点浓度D. 若c点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a、d点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10. 将栽有刚萌发玉米幼苗的小盆固定于如图所示的以一定速度匀速旋转的转盘上(小盆不透光),并给予左侧光照。一段时间后,玉米的顶芽和根的生长n方向分别为(假定观察时小盆也处于如图位置)()=A. 顶芽口,根口 B.顶芽口,根口 ?_/C. 顶芽口,根口匕.D.顶芽口,根口11. 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浓度高于10-6 mol/L的生长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该植 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A. B.C.D.12. 将甲、乙、丙三株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进行不同处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 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顶芽摘除后,侧芽生长停滞B. 甲侧芽生长快与生长素促进作用有关C. 细胞分裂素与侧芽的生长无关D. 甲为对照组,乙、丙为实验组12.下列与植物代谢或调节有关的变化趋势图中,不正确的是().答案:C()13. 植物激素中的赤霉素能诱导a淀粉酶的产生,而脱落酸加快植物衰老,对a淀粉酶 的合成起抑制作用,两者在a淀粉酶的合成中的相互作用如图所示,6-甲基嘌吟是mRNA 合成的抑制剂,抑制剂在第11小时加入,见图中“I”。请根据图中信息和相关知识分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6-甲基嘌吟是mRNA合成的抑制剂,抑制a淀粉酶的产生B. 在a淀粉酶合成中,脱落酸与赤霉素是拮抗关系C-脱落酸加快植物衰老,其作用机理是促进mRNA的合成D.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01113 15 17保温时间(h)14. 右图是豌豆的去顶实验,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 豌豆茎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 生长素显著影响赤霉素的生物合成C. 赤霉素不能促进生长素的合成D. 植株体内生长素含量下降的同时,赤霉素含量也大幅度下降15. 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A、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B、细胞分裂素促使果皮细胞转变成与母本相同的基因型C、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D、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主要促进果实的发育16. 某兴趣小组将生物园里的二倍体黄瓜的雌花分四组,处理方法如下表。其中最可能获得二倍体无籽黄瓜的处理()组别甲乙丙丁自开花后,用开花前套上纸袋,开花开花前套上纸袋,开花后,处然适宜浓度后,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状的生长素素处理柱头,然后再套理柱头,然后再套上纸袋。态处理柱头。上纸袋。注:黄瓜是雌雄异花植物A. 乙组 B.乙组和丙组 C.丙组D.丙组和丁组17.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用适宜浓度生长素处理凤梨,可加快果实成熟B. 用适宜浓度细胞分裂素处理大麦,可抑制细胞分裂C. 用适宜浓度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提高产量D. 用适宜浓度2, 4-D处理插条,可促进插条生出芽18. 如图所示,甲图表示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的照射,乙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胚芽 鞘生长的影响。如果甲图中b处的生长素浓度为m,设a处的生长素浓度为乂,则()A.mVxVnB.x=IC.nVxViD.xi19.下图中甲图是一株盆栽植物,乙图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10-12 i n IO1QH 10书0 4 10 (7inol L 1A、如将该植物向左侧水平放置,根将向下生长,表现出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给予该植物右侧光照,、侧生长素浓度可分别用乙图c、g点表示C、甲图处生长素浓度可用乙图f点表示,此处生长受到抑制D、如果摘除甲图中的部位,则处生长素浓度会高于10-6mol.L-i20. 关于下图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促进生长C (gj n)E(f,应(坦m)A.若某植物幼.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严)生长素浓度B. 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向地性,茎背地性,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 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fC. 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h状态下D. 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h21. 下列现象与植物激素作用无关的是() 青香蕉与熟苹果放在一起容易成熟瓜熟蒂落萎蔫的青菜叶洒上清水后逐渐变得 硬挺松树宝塔状的树形A.B.C.D.22. 下列关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叙述中,错误的是A. 探究的问题:所选定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B. 实验中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可选用浸泡法或沾蘸法C. 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D. 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要有不同的梯度23. 某高三同学从生物学资料上得知:“植株上的幼叶能合成生长素防止叶柄脱落”。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该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植株进行实验,实验中所需要的步骤是() 选取同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株3株分别编号为甲株、乙株、丙株;妗攻牙ry耕叶 将3株全部去掉顶芽;将3株全部保顶芽;将甲、乙两株去掉叶片,保留叶柄,并将甲株的叶柄横断面均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丙株保留幼叶;将去掉叶片的甲、乙两株横断面均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观察三株叶柄脱落情况。A.B.C. D.24. 将一盆栽植物横放于地面,则其水平方向的主根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为(图中横线表示对根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答案A25. 下列哪一项是通过减少生长素的产生量而发生的?()A. 修剪树篱,降低其高度,可以使其更枝繁叶茂B. 在枝条适当部位环割,去掉树皮,伤口处容易生根C. 将未成熟果实密封一段时间,果实成熟时间缩短D. 移栽树苗之前,将部分叶片摘除或切除1/2,树苗更容易成活二、非选择题26. 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纵向伸长,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 生长素作用的第一步是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形成“激素一受体复合物”,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 功能。(2) 被激活的“激素一受体复合物”能引起内质网释放Ca2+,Ca2+促使细胞内的H+以 的方式运往细胞外,增加了细胞壁的延展性,使细胞壁对细胞的压力减小,导致细胞吸水、体积增大而发生不可逆增长。细胞在生长过程中体积变化最大的细胞器 是。实验发现,细胞在持续生长过程中,细胞壁的厚度能基本保持不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 (填细胞器)为细胞壁添加了新的成分。(3) 此外,Ca2+还能激活细胞中的转录因子,它进入细胞核后,能引 酶催化 mRNA的合成。(4) 生长素促进根系生长的最适宜浓度要比茎低得多,稍高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乙烯的生 物合成,从而抑制了根的伸长,这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5) 科学家研究发现紫外光可以抑制植物生长,原因是紫外线增加了植物体内吲哚乙酸氧 化酶的活性,从而促进了生长素氧化为3亚甲基氧代吲哚,而后者没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 用。现在提供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的小麦幼苗若干作为实验材料,请完成下列实验方案,以 验证紫外线抑制植物生长与生长素的氧化有关。步骤1:将小麦幼苗平均分为甲组和乙组。步骤2:给予甲组光照,给予乙组光照。步骤3:观察两组幼苗并测量的含量。预测实验结果:。解析:(1)细胞膜上有接受激素的受体,能特异性的与激素结合,在此过程中要通过细胞 的识别过程才能完成。(2)离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细胞膜;细胞生长过程中,液泡的体 积不断增大,细胞壁的生成与高尔基体有关。mRNA的合成需要RNA聚合酶。生长 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答案:(1)识别(信息传递)(2)主动运输液泡高尔基体(3)RNA聚合(4)两重性 适宜的可见光同等强度的可见光和一定强度的紫外光高度(生长状况和高度)两组植 株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甲组植株高度高于乙组,甲组中3 亚甲基氧代吲哚含量少于乙 组细胞分裂细胞伸长成熟衰老atlJOHITK(1)由图可知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植物的生长。从细胞学基础来分析植物的生长,说明生长素主要通过促进来促进利格住长从图1,细胞分裂素主要通过促进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外,来促进植物生长。也可能具有此作用。两者的27. 自然生长的植物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各种激素都有明显变化。某实验小组测定了苹果 等果实成熟过程中激素的动态变化,如图1所示,据图回答以下问题。关系可用图2表示。 图2中X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 作用,这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该 过程中 的活性来实现的。所以赤霉素促进茎秆伸长主要是通过提高 含量 来实现的。 对于完整的胚芽鞘来说,赤霉素的作用部位主要是,生长素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赤霉素与生长素表现出激素间相互作用类型中的 作用。(3)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含量升高的激素是。(4)以上两图中各种激素的动态变化可以说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的 结果。解析:结合图1和所学知识可知,生长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的伸长、细胞分裂素主要通过 促进细胞的分裂来共同促进植物的生长。在细胞伸长时期,除了生长素的含量较高以外, 赤霉素的含量也很高,说明赤霉素和生长素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由图2 可知,赤霉素主要通过影响生长素的合成与分解,提高生长素的含量,进而促进细胞的伸 长。要提高生长素的含量,除了促进其合成外,还可以抑制其分解。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含 量升高的激素是乙烯。题目的两图中各激素的动态变化共同说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到 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答案:(1)细胞伸长细胞分裂(2)赤霉素抑制酶生长素胚芽鞘尖端胚芽 鞘尖端以下部位 协同(3)乙烯(4)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15.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均能调节细胞的生长,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以离体的水仙花 茎切段为材料,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外源生长素和赤霉素对切段生长的影响,实验数据处(1)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理结果见下图。请回答:(2) 实验中设置清水组的目的是排除切段中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3) 该小组在进行上述实验过程中还探究了外源生长素和赤霉 素对茎切段的共同影响,请补充完善该实验方案实验结果:若,则说明生长素和赤霉素能共同促进切段伸长。 解析:结合图不难看出三组实验中,外源生长素对茎切段伸长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赤霉 素溶液;实验中设置清水组是为了排除茎切段内源生长素、赤霉素等的影响,使实验结果 更准确。探究外源生长素和赤霉素对茎切段的共同影响,必须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 一组用生长素和赤霉素混合液培养茎切段的实验,这样可能有多种实验结果,若实验结果 发现茎切段的伸长率一定大于单一激素的作用,特别是一定要大于生长素的作用,则可以 证明生长素和赤霉素能共同促进茎切段伸长。答案:(1)外源生长素和赤霉素均能促进茎切段伸长(2) 内源激素(3) 增加一组用生长素和赤霉素混合液培养切段,重复前面的实验 混合液处理组的茎切段伸长率最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