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 上 新世纪第二版

上传人:z**** 文档编号:126601571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治疗学 上 新世纪第二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针灸治疗学 上 新世纪第二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针灸治疗学 上 新世纪第二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痹【治疗方法】1 基本治疗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 行痹兼活血祛风,痛 痹兼温经散寒,着痹 兼除湿化浊,热痹兼 清热消肿;行痹、痛 痹、着痹针灸并用, 泻法;热痹只针不灸, 泻法。 处方:局部取穴并根 据部位循经选穴。 肩部: 肩髃 肩髎 臑俞肘部: 曲池 天井 尺泽 少海 小海 腕部: 阳池 外关 阳溪 腕骨 脊背: 大椎 身柱 腰阳关 夹脊 髀部: 环跳 居髎 秩边股部: 伏免 殷门 承扶 风市 阳陵泉 膝部: 膝眼 梁丘 阳陵泉 膝阳关 踝部: 申脉 照海 昆仑 丘墟 方义:病痛局部取穴 及循经选穴可疏通经 络气血,使营卫调和 而风、寒、湿、热等 邪无所依附“,通则不 痛”,痹痛遂解。 加减:行痹加膈俞、 血海活血调血,遵“治 风先治血,血行风自 灭”之义;痛痹加肾 俞、关元温补阳气、 祛寒外出;着痹加阴 陵泉、足三里健脾除 湿;热痹加大椎、曲 池清泻热毒;各部位 均可加阿是穴。操作:各部脑穴常规 针刺。大椎、曲池可 点刺出血;肾俞、关 元用灸法或温针灸法 腰痛【临床表现】 以腰部疼痛为主要表 现。疼痛在腰脊正中 部为督脉病症;疼 痛部位在腰脊两侧, 为足太阳经病症。1 寒湿腰痛 腰部有 受寒史,天气变化或 阴雨风冷时加重,腰 部冷痛重着、酸麻, 或拘挛不可俯仰,或 疼痛连及下肢。 2瘀血腰痛 腰部有 劳损或陈伤史,晨起、 劳累、久坐时加重, 腰部两侧肌肉触之有 僵硬感,痛处固定不 移。3肾虚腰痛起病缓 慢,腰部隐隐作痛(以 酸痛为主),乏力易 倦,脉细。【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 治则:寒湿腰痛温经 散寒,瘀血腰痛活血 化瘀,均针灸并用, 泻法;肾虚腰痛益肾 壮腰,针灸并用,补 法。处方:以足太阳膀胱 经腧穴为主。委中 肾俞 大肠俞 腰阳关 阿是穴 方义:委中是腰背足 太阳经两分支在腘窝 的汇合点“,腰背委中 求”,可疏调腰背部经 脉之气血;腰为肾之 府,肾俞可壮腰益肾; 大肠俞、腰阳关、阿 是穴可疏通局部经 脉、络脉及经筋之气 血,通经止痛。 加减:寒湿腰痛加灸 大椎温阳散寒;瘀血 腰痛加隔俞活血化 瘀;肾虚腰痛加灸命 门益肾壮腰。 操作:诸穴均常规操 作;肾虚腰痛者,命 门穴以隔附子灸法为 佳。第三节坐骨神经痛 【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 治则:疏经通络、行 气止痛,针灸并用, 泻法。处方:以足太阳、足 少阳经腧穴为主。 足太阳经型:环 跳 阳陵泉 秩边 承扶 殷门 委中 承山 昆仑 足少阳经型:环 跳 阳陵泉 风市 膝阳关 阳辅 悬钟 足临泣 方义:由于坐骨神经 痛有沿足太阳经、足 少阳经放射疼痛两种 情况,故循经取足太 阳经穴和足少阳经穴 以疏导两经闭阻不通 之气血,达到“通则 不痛”的治疗目的。 环跳为两经交会穴, 一穴通两经;阳陵泉 乃筋之会穴,可疏筋 通络止痛,故可通用。 加减:有腰骶部疼痛 者,加肾俞、大肠俞、 腰阳关、腰夹脊、阿 是穴疏调腰部经络之 气;与天气变化有关 者,加灸大椎、阿是 穴温经止痛;气滞血 瘀者,加膈俞、合谷、 太冲化瘀止痛。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 刺,用提插捻转泻法, 以出现沿腰腿部足太 阳经、足少阳经向下 放射感为佳。痿证 【治疗方法】1. 基本治疗 治则:肺热伤津、湿 热浸淫者,清热祛邪、 通行气血,只针不灸, 泻法;脾胃虚弱、肝 肾亏虚者,补益气血、 濡养筋脉,针灸并用, 补法。 处方:以手、足阳明 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上肢: 肩髃 曲池 手三里 合谷 外关 颈、胸夹脊 下肢; 髀关 伏兔 足三里 丰隆 风市 阳陵泉 三阴交 腰 夹脊 方义:阳明经多气多 血,选上、下肢阳明 经穴位,可疏通经络, 调理气血,取“治痿 独取阳明”之意;夹 脊穴位于督脉之旁, 又与膀胱经第一侧线 的脏腑背俞穴相通, 可调脏腑阴阳,通行 气血;外关、风市分 属手足少阳经,辅佐 阳明经通行气血;阳 陵泉乃筋之会穴,能 通调诸筋;三阴交可 健脾、补肝、益肾, 以达强筋、壮骨、起 痿之目的。加减:肺热津伤加鱼 际、尺泽、肺俞清肺 润燥;湿热浸淫加阴 陵泉、中极利湿清热; 脾胃虚弱加脾俞、胃 俞、章门、中院补益 脾胃;肝肾亏虚加肝 俞、肾俞、太冲、太 溪补益肝肾 操作:鱼际、尺泽针 用泻法,或三棱针点 刺出血;上肢肌肉萎 缩手阳明经排刺;下 肢肌肉萎缩足阳明经 排刺;余穴均常规操 作。面瘫【临床表现】 1风寒证 见于发病 初期,面部有受凉史, 舌淡、苔薄白,脉浮 紧。2风热证 见于发病 初期,多继发于感冒 发热,兼见舌红、苔 薄黄,脉浮数。 3气血不足 多见于 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 患者,兼见肢体困倦 无力,面色淡白,头 晕等症。【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活血通络、疏 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处方:以面颊局部和 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翳风 合谷 方义:面部腧穴可疏 调局部经筋气血,活 血通络;合谷为循经 远端选穴(面口合谷 收), 与近部腧穴翳 风相配,祛风通络。加减:风寒证加风池 祛风散寒;风热证加 曲池疏风泻热;抬眉 困难加攒竹;鼻唇沟 变浅加迎香;人中沟 歪斜加水沟;颏唇沟 歪斜加承浆;恢复期 加足三里补益气血、 濡养经筋。操作:面部腧穴均行 平补平泻法,恢复期 可加灸法;在急性期, 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 重,肢体远端的腧穴 行泻法且手法宜重; 在恢复期,合谷行平 补平泻法,足三里施 行补法。三又神经痛 【临床表现】 1风寒证 有感受风 寒史,面痛遇寒则甚、 得热则轻,鼻流清涕, 苔白,脉浮紧。 2风热证 痛处有灼 热感,流涎,目赤流 泪,苔薄黄,脉浮数。 3气血瘀滞 多有外 伤史,或病程日久, 痛点多固定不移,舌 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则:疏通经络、祛 风止痛,以针刺为主, 泻法。处方:以面颊局部和 手、足阳明经腧穴为 主。四白 下关 地仓 攒竹 合谷 内庭 太冲 方义:四白、下关、 地仓、攒竹疏通面部 经络;合谷为手阳明 经原穴,“面口合谷 收”, 与太冲相配可 祛风通络、止痛定痉; 内庭可清泻阳明经风 热之邪。 加减:眼支痛加丝竹 空、阳白;上颌支痛 加颧髎、迎香;下颌 支痛加承浆、颊车、 翳风;风寒加列缺疏 散风寒;风热加曲池、 外关疏风清热;气血 瘀滞加内关、三阴交 活血化瘀。操作:针 刺时宜先取远端穴。 面部诸穴均宜深刺透 刺,但刺激强度不宜 大,应柔和、适中; 风寒证酌情施灸。头痛【临床表现】 头痛的部位多在前 额、巅顶、一侧额颞, 或左或右或呈全头痛 而辗转发作。疼痛的 性质有昏痛、隐痛、 胀痛、跳痛、刺痛或 头痛如裂。 十二经脉中,六阳经 及足厥阴经循行于头 的不同部位,故针灸 临床上可将前头痛、 偏头痛、后头痛、头 顶痛辨位归经为阳明 头痛、少阳头痛、太 阳头痛和厥阴头痛。 1阳明头痛 即前额 痛,包括眉棱骨痛和 因眼(如青光眼)、鼻 (如鼻窦炎)、上牙病 引起的疼痛在内。2少阳头痛 即偏头 痛,包括耳病引起的 疼痛在内。3太阳头痛 即后枕 痛,包括落枕、颈推 病引起的疼痛在内。 4厥阴头痛 即巅顶 痛,包括高血压引起 的疼痛在内。5偏正头痛 即前额 及两侧头部的疼痛。 6全头痛 即整个头 部的疼痛,难以分辨 出具体的疼痛部位。 【治疗方法】 1基本洽疗 治则:疏经活络、通 行气血,以针为主, 虚补实泻。处方:以局部取穴为 主,配合循经远端取 穴。 阳明头痛:印堂 上星 阳白 攒竹透 鱼腰及丝竹空 合谷 内庭 少阳头痛:太阳 丝竹空 角孙 率谷 风池 外关 足临泣 太阳头痛:天柱 风池 后溪 申脉 昆仑 风池 厥阴头痛:百会 通天 太冲 行间 太溪 涌泉 偏正头痛:印堂 太阳 头维 阳白 合谷 内庭 外关 足临泣 全头痛:百 会 印堂 太阳 头维 阳白 合谷 风池 外关 方义:头痛乃头部经 络气血瘀滞不通或经 络气血亏虚不荣所 致,本方以局部取穴 为主(腧穴所在,主 治所在),远部取穴为 辅(经脉所通,主治 所及),配合使用,共 奏疏经活络、通行气 血之功,使头部经络 之气“通则不痛。” 加减:外感风邪加风 池、风门,风寒加灸 大椎、风热针泻曲池, 风湿针泻三阴交,宣 散风邪、清利头目; 痰浊上扰加丰隆、足 三里化痰降浊、通络 止痛;气滞血瘀加合 谷、太冲、膈俞行气 活血、化瘀止痛;气 血不足加气海、血海、 足三里益气养血、补 虚止痛;肝阳上亢治 同厥阴头痛;各部头 痛均可加阿是穴。 操作:头部腧穴大多 应平刺,少数腧穴如 太阳、天柱、风池可 直刺,但风池穴应严 格注意针刺的方向和 深浅,防止伤及延髓; 外感风邪、痰浊上扰、 气滞血瘀、肝阳上亢 针刺用泻法;气滞血 瘀、肝阳上亢可在阿 是穴点刺出血;气血 不足针用补法,加灸。 急性头痛每日治疗 12次,每次留针30 分钟至 1 小时;慢性 头痛每日或隔日 l 次。眩晕【临床表现】1 风阳上扰 眩晕耳 鸣,头目胀痛,烦躁 易怒,失眠多梦,面 红目赤,口苦,舌红、 苔黄,脉弦数。 2痰浊上蒙 头重如 裹,视物旋转,胸闷 恶心,呕吐痰涎,口 粘纳差,舌淡、苔白 腻,脉弦滑。3气血不足 头晕目 眩,面色淡白或萎黄, 神倦乏力心悸少寐, 腹胀纳呆,舌淡、苔 薄白,脉弱。4肝肾阴虚 眩晕久 发不已,视力减退, 少寐健忘,心烦口干, 耳鸣,神倦乏力,腰 酸膝软,舌红、苔薄, 脉弦细。【治疗方法】1 基本治疗 治则:风阳上扰者平 肝潜阳、清利头目, 只针不灸,泻法;痰 蚀上蒙者健脾除湿、 化痰通络,针灸并用, 平补平泻;气血不足 者补益气血、充髓止 晕,针灸并用,补法; 肝肾阴虚者补益肝 肾、滋阴潜阳,以针 为主,平补平泻。 处方:以头部和足少 阳经腧穴为主。百会 风池 头维 太阳 悬钟 方义:眩晕病位在脑, 脑为髓之海,无论病 因为何,其病机皆为 髓海不宁。故治疗首 选位于巅顶之百会 穴,因本穴入络于脑, 可清头目、止眩晕; 风池、头维、太阳均 位于头部,近部取穴, 疏调头部气机;悬钟 乃髓之会穴,充养髓 海,为止晕要穴。 加减:风阳上扰加行 间、太冲、太溪滋水 涵木、平肝潜阳;痰 浊上蒙加内关、中脘、 丰隆健脾和中、除湿 化痰;气血不足加气 海、血海、 足三里补 益气血、凋理脾胃; 肝肾阴虚加肝俞、肾 俞、太溪滋补肝肾、 培元固本。 操作:针刺风池穴应 正确把握进针的方 向、角度和深浅;其 他腧穴常规针刺;痰 浊上蒙者可在百会加 灸。重症每日治疗 2 次,每次留针 30 分钟 至 1 小时。高血压病【临床表现】1 肝火亢盛 眩晕头 痛,惊悸,烦躁不安, 面红目赤,口苦,尿 赤便秘,舌红、苔干 黄,脉弦。2阴虚阳亢 眩晕头 痛,头重脚轻,耳鸣, 五心烦热,心悸失眠, 健忘,舌质红、苔薄 白,脉弦细而数。3痰湿壅盛 眩晕头 痛,头重,胸闷,心 悸,食少,呕恶痰涎, 苔白腻,脉滑。4气虚血瘀 眩晕头 痛,面色萎黄,心悸 怔忡,气短乏力,纳 差,唇甲青紫,舌质 紫暗或见有瘀点,脉 细涩。5阴阳两虚 眩晕头 痛,面色萎暗,耳鸣, 心悸,动则气急,甚 则咳喘,腰腿酸软, 失眠或多梦,夜间多 尿,时有浮肿,舌淡 或红、苔白,脉细。 【治疗方法】1 基本治疗 治则:肝火亢盛、阴 虚阳亢者,滋阴降火、 平肝潜阳,只针不灸, 泻法;痰湿壅盛者, 健脾化痰、清利头目, 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气虚血瘀者,益气养 血、化瘀通络,针灸 并用,补泻兼施;阴 阳两虚者,滋阴补阳、 调和脏腑,针灸并用, 补法。处方: 百会 曲池 合谷 太冲 三阴交 方义:百会居于巅顶, 为诸阳之会,并与肝 经相通,针之泻诸阳 之气,平降肝火;曲 池、合谷清泻阳明, 理气降压;太冲为肝 经原穴,疏肝理气, 平降肝阳;三阴交为 足三阴经交会穴,调 补脾肝肾,配伍应用 以治其本。加减:肝火亢盛加风 池、行间平肝泻火; 阴虚阳亢加太溪、肝 俞滋阴潜阳;痰湿壅 盛加丰隆、足三里健 脾化痰;气虚血瘀加 血海、膈俞益气活血; 阴阳两虚加关元、肾 俞调补阴阳;头晕头 重加百会、太阳清利 头目;心悸怔仲加内 关、神门宁心安神。操作:痰湿壅盛、 气虚血瘀、阴阳两虚 者,百会可加灸;太 冲应朝涌泉方向透 刺,以增滋阴潜阳之 力;其他腧穴常规针 刺。第 十一 节 低血 压 低血压是指成年人的 血压持续低于 90/60mmHg (老年人 低于 100/70mmHg)。 1心阳不振 头晕健 忘,精神萎靡,神疲 嗜睡,面色苍自,四 肤乏力,手足发凉, 舌质淡、舌体胖嫩, 脉沉细或缓而无力。 2中气不足 头晕, 气短,自汗,四肢酸 软,食欲不振,舌淡、 苔白,脉缓无力。3心肾阳虚 头晕耳 鸣,心悸征仲,腰膝 酸软,汗出肢冷,手 足发凉,性欲减退, 夜尿多,舌质淡、苔 薄白,脉沉细。 4阳气虚脱 头晕, 面色苍白,恶心呕吐, 汗出肢冷,步态不稳, 不能站立,神志恍惚, 甚则晕厥,舌质淡, 脉沉细无力。【治疗方法】 1基本治法冶则:补益心脾、调和 气血、补肾充髓、温 阳化气,针灸并用, 补法。处方:以足大阳经背 俞穴为主。 百会 气海 心俞 脾俞 肾 俞 足三里 方义: 百会位于巅顶,属于 督脉,为诸阳之会, 内络于脑,可提升阳 气;气海位于脐下, 属于任脉,可补气升 压;足三里补中健脾、 化生气血;心俞、脾 俞、肾俞调补心脾肾, 益气养血升压。 加减:心阳不振加膻 中、厥阴俞振奋心阳; 中气不足加中脘、胃 俞补中益气;心肾阳 虚加内关、太溪温补 心肾;阳气虚脱加神 阙、关元施灸以回阳 固脱;头晕头痛加印 堂、太阳健脑止晕; 失眠健忘加四神聪安 神益智;四肢不温加 灸大椎、命门温经通 阳;危急情况下可加 内关、素髎穴回阳升 压。 操作:所有 腧穴均常规刺灸,补 法;背俞穴注意针刺 的方向、角度和深浅; 百会重灸;足三里宜 常年施灸。第十二节贫血 【临床表现】 1心脾两虚 面色苍 白,倦怠乏力,头晕 心悸,舌胖而淡、苔 薄,脉濡细。 2脾胃虚弱 面色萎 黄或淡白,神疲乏力, 纳少便溏,舌质淡、 苔薄腻,脉细弱。 3脾肾阳虚 面色苍 白,倦怠乏力,少气 懒言,畏寒肢冷,自 汗,腰酸腿软,遗精 阳痿,月经不调,舌 胖大而淡、苔薄白, 脉沉细。4肾阴亏虚 面色苍 白,倦怠乏力,两颧 潮红,头晕目眩,腰 膝酸软,咽干喉燥, 低热盗汗,五心烦热, 失眠,遗精,月经过 多或崩漏不止,舌质 红、苔少,脉弦细。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补益心脾肾、 调养气血,针灸并用, 补法(肾阴亏虚者只 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以足太阳经背 俞穴为主。气海 血 海 膈俞 心俞 脾 俞 肾俞 悬钟 足 三里方义:贫血以虚 为本,补虚为治疗贫 血第一要旨。取气海、 血海气血双补;配以 血之会穴膈俞、髓之 会穴悬钟补血养髓: 心俞、脾俞、肾俞滋 养心、脾、肾;足三 里调理脾胃,以助气 血生化之源。加减:头晕加百会 补脑止晕;心悸加内 关宁心定悸;纳差加 中脘健胃增食;潮热 盗汁、五心烦热加劳 宫清热除烦;两颧潮 红加太溪益肾滋阴; 遗精阳痿加关元固肾 培元;月经不调、月 经过多或崩漏不止加 灸关元、三阴交、隐 白理脾调经。 操作:所有穴位常规 针刺,背部穴位应当 注意针刺的角度、方 向和深度。第十三节白细胞减少 症【临床表现】 1脾气虚弱 面色萎 黄或淡自,头晕气短, 神疲乏力,嗜睡困倦, 纳少便澹,舌淡、谷 薄,脉细。 2脾肾阳虚 除脾气 虚弱症状以外,还可 见少气懒言,畏寒肢 冷,自汗,腰膝酸楚, 遗精阳痿,月经不调, 舌胖大而淡、苔薄白, 脉沉细。【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健脾益气、温 肾固本,针灸并用, 补法。处方; 气海 大椎 脾俞 肾俞 膏育 足三里 方义:本病以气虚、 阳虚为本,故取气海、 大椎补气通阳;取脾、 肾之背俞穴健运脾 土、温补肾阳;膏育、 足三里为益气补虚之 常用主穴。数穴合用, 相得益彰。 加减:脾气虚弱加中 脘、胃俞补胃健脾; 脾肾阳虚加灸关元、 命门温肾固本。 操作:所有穴位均常 规针刺;膏育、大椎 以灸治为主,每次重 灸 30 分钟以上:背部 穴位应当注意针刺的 角度、方向和深度。第十六节 痴呆 【临床表现】 1肝肾亏虚 记忆力 减退,暴发性哭笑, 易怒,易狂。伴有头 昏眩晕、手足发麻、 振颤、失眠,重者发 作癫病。舌质红、苔 薄黄,脉弦数。 2气血不足 行为表 情失常,终日不言不 语或忽笑忽歌,喜 怒无常,记忆力减退 甚至丧失,步态不稳, 面色淡白,气短乏力, 舌淡、苔自,脉细弱 无力。3痰浊闭窍 表情呆 板,行动迟缓,终日 寡言,坐卧不起。记 忆力丧失,二便失禁, 舌胖嫩而淡、边有齿 印、苔白厚而腻,脉 滑。4瘀血阻络 神情淡 漠,反应迟钝,常默 默无语,或离奇幻想, 健忘易惊,舌质紫暗、 有瘀点或瘀斑,脉细 涩。【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补肾填精、健 脑益智,肝肾亏虚、 气血不足者针灸井 用,补法;痰浊中阻、 瘀血阻络者以针为 主,平补平泻。 处方:百会 四神聪 太溪 大钟 悬钟 足三里 方义:本病病位在脑, “脑为髓之海”。百 会、四神聪均位于巅 顶,通过督脉内如络 脑,乃局部取穴,以 醒脑宁神;肾主骨生 髓,补肾即为生髓; 太溪、大钟可补肾养 髓;悬钟为髓之会, 补之亦可补养脑髓, 髓海得充,可健脑益 智;足三里补益后天、 化生气血以助生髓之 源。诸穴合用,共奏 益肾补髓、健脑醒神 之效。加减:肝肾阴虚加肝 俞、三阴交补益肝肾; 气血虚弱加气海、膈 俞益气养血;痰浊中 阻加丰隆、中脘化痰 通络;瘀血阻络加膈 俞、委中以活血化瘀。 操作:各腧穴均常规 针刺;四神聪刺向百 会穴;百会针后加灸 ( 重 灸 20 分 钟 以 上),使病人感到艾灸 热力达到颅内和穴位 深层。每天或隔天治 疗 1 次。第十七节 癫病 【临床表现】 1痰气郁结 精神抑 郁,神志呆钝,胸闷 叹息,忧虑多疑。自 语或不语,不思饮食, 舌苔薄白而腻,脉弦 细或弦滑。 2气虚痰凝 精神抑 郁,淡漠少语,甚则 目瞪若呆,妄闻妄见, 面色萎黄,大便稀溏, 小便清长,舌胖而淡, 苔白腻,脉滑或脉弱。 3心脾两虚 神志恍 惚,言语错乱,心悸 易惊,善悲欲哭,夜 寐不安,食少倦怠, 舌淡、苔白,脉细弱。 4阴虚火旺 神志恍 惚,多言善惊,心烦 易躁,不寐,形瘦面 红,口干,舌红、少 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涤痰开窍、养 心安神,心脾两虚者 针灸并用,补法;痰 气郁结、气虚痰凝、 阴虚火旺者以针刺为 主,泻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脾俞 丰隆 心 俞 神门方义:脾为生痰 之源,取脾之背俞穴 脾俞、胃之络穴丰隆 健脾胃、化痰湿以治 其本;心为神之舍, 取心之背俞穴心俞、 心经原穴神门调养心 神、醒脑开窍。标本 同治,癫病当除。 加减:痰气郁结加中 脘、太冲调气解郁; 气虚痰凝加足三里、 中脘益气健脾;心脾 两虚加足三里、三阴 交健脾养心、益气安 神;阴虚火旺加肾俞、 太溪、大陵、三阴交 滋阴降火。 操作:所用腧穴均常 规针刺;背俞穴注意 针刺的方向、角度和 深度,以防伤及内脏。第十九节 痫病 【临床表现】 1实证 多见于痫证 初期,卒然昏倒,不 省人事,牙关紧闭, 口吐白沫,角弓反张, 筋急抽搐,或有吼叫 声;发作后肢体酸痛 疲乏,略加休息即可 恢复正常。 痰火扰神:卒然 仆倒,不省人事,四 肢强痉拘挛,口中有 声,口吐白沫,烦躁 不安,气高息粗,痰 鸣辘辘,口臭便干, 舌质红或暗红、苔黄 腻,脉弦滑。 风痰闭窍:卒然 昏仆,目睛上视,口 吐白沫,手足抽搐, 喉中痰鸣,苔白腻, 脉滑。 血瘀阻络:既往 有脑外伤(或产伤) 史,发作时卒然昏仆, 抽搐,或仅见口角、 眼角、肢体抽搐,颜 面口唇青紫,舌质紫 暗或有瘀点,脉弦或 涩。2虚证 多见于痫证后期,发 作次数频繁,抽搐强 度减弱,苏醒后精神 萎靡,表情痴呆,智 力减退。 血虚风动:卒然 仆倒,面部烘热,或 两目瞪视,或局限性 抽搐(四肢抽搐无力、 手足蠕动),二便自 遗舌淡、少苔,脉 细弱。 心脾两虚:久发 不愈,卒然昏仆,或 仅见头部低垂,四肢 无力。伴面色苍白、 口吐白沫、四肢抽搐 无力、口噤目闭、二 便自遗。舌淡、苔白, 脉弱。 肝肾阴虚:卒然 昏仆,或手足蠕动, 四肢逆冷,语謇,健 忘失眠,腰膝酸软, 舌质红绛、少苔或无 苔,脉弦细数。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豁痰开窍、熄 风止痛,实证只针不 灸,泻法;虚证以针 刺为主,平补平泻。 处方:以督脉腧穴为 主。水沟 长强 筋缩 鸠尾 丰隆 阳陵泉 方义:水沟为督脉要 穴,可醒脑宁神;长 强属督脉,鸠尾属任 脉,两穴乃任督之络 穴,合用能交通任督、 调整阴阳,是治疗痫 病的重要组穴;阳陵 泉为筋会,配以筋缩 可舒缓筋肉、解痉止 搐;丰隆和胃降浊、 清热化痰。诸穴合用, 共奏豁痰开窍、熄风 止痫之功。 加减:痰火扰神加行 间、内关、合谷豁痰 开窍、清泻肝火;风 痰闭窍加本神、风池、 太冲平肝熄风、豁痰 开窍;血瘀阻络加百 会、太阳、膈俞活血 通络、醒神止搐;血 虚风动加血海、三阴 交养血柔筋、熄风止 搐;心脾两虚加心俞、 脾俞补益心脾、益气 养血;肝肾阴虚加肝 俞、肾俞、太溪补益 肝肾、潜阳安神;病 在夜间发作加照海、 自昼发作加申脉通调 阴阳;眩晕加合谷、 百会祛风通窍。 操作:水沟向鼻中隔 深刺、强刺;长强可 点刺出血;针刺鸠尾 应掌握正确的针刺方 向、角度和深度。以 防伤及肝、脾等腹腔 脏器;其他腧穴常规 针刺。第二十节 癔病 【临床表现】 1肝气郁结 精神抑 郁,胸胁作胀,或脘 腹痞闷,暖气频作, 善太息;或咽中不适, 如有物阻,吞之不下, 咯之不出,但饮食吞 咽无碍(梅核气);女 子或见月经不调;舌 苔薄白, 脉弦。 2气郁化火 急躁易 怒,哭笑无常,胸闷 胁胀,头痛目赤,口 苦,嘈杂泛酸,便结 尿黄,舌红、苔黄, 脉弦数。3心脾两虚 苦思多 虑,胸闷心悸,失眠 健忘,面色萎黄,头 晕目眩,神疲倦怠, 易出汗,纳谷不香, 舌淡、苔薄白,脉弦 细或细数。4阴虚火旺 病程日 久,虚烦少寐,烦躁 易怒,哭笑无常头 晕心悸,午后颧红, 手足心热,口干咽燥, 或见盗汗,舌红、苔 薄,脉弦细或细数。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理气解郁、养 心安神,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者,只针不 灸,泻法;阴虚火旺 者,只针不灸,平补 平泻;心脾两虚者, 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手、足厥阴 经腧穴为主。神门 大陵 内关 期 门 心俞 合谷 太冲 方义:本病总由心神 失调,故取心经原穴 神门、心包经原穴大 陵宁心安神;心包经 之络穴内关宽胸解 郁;心之背俞穴心俞 补益心气而安神;肝 之募穴期门、原穴太 冲疏肝理气以解郁; 合谷配太冲为“开四 关”之法,有醒神开 窍作用。加减:肝气郁结加行 间、肝俞疏肝理气解 郁;气郁化火加行 间 、内庭、支沟清泻 肝火、解郁和胃;心 脾两虚加脾俞、三阴 交、足三里、中脘健 脾益气、养心安神; 阴虚火旺加三阴交、 太溪、肾俞滋阴降火、 养心安神;梅核气加 天突、列缺、照海清 利咽喉;失明加太阳、 四白、光明开窍复明; 失听加耳门、听宫开 窍助听;失语加廉泉、 风池通利舌窍;肢体 瘫痪加曲他、足三里、 阳陵泉疏经通络;意 识障碍加水沟、百会 醒神开窍。操作:期门穴针刺宜 平刺或斜刺,不可直 刺过深,防止导致气 胸或伤及肝脏;背俞 穴刺时注意针刺的方 向、角度和深度,以 防伤及内脏;其他腧 穴常规针刺。第二十一节 震颤麻痹【临床表现】 1肝肾亏虚 筋脉 拘紧,肌肉强直,动 作笨拙,头及四肢震 颤(静止时明显、情 绪激动时加剧,随意 运动时减轻或消失), 头晕目眩,耳鸣,失 眠或多梦,腰酸肢软, 肢体麻木,舌体瘦、 质暗红,脉细弦。 2气血不足 筋脉拘 紧,肌肉强直,运动 减少,肢体震颤,四 肢乏力,精神倦怠, 头晕目眩,面色无华, 舌质暗淡、苔白,脉 细无力。 3痰浊动风 筋脉拘 紧,肌肉强直,动作 困难(震颤时重时轻, 常可自我控制),胸脘 痞闷,食少腹胀,头 晕目眩,舌胖大、质 淡、有齿痕、苔腻, 脉弦滑。【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补益肝肾、益 气养血、化痰通络、 熄风止痉,针灸井用, 肝肾亏虚、气血不足 用补法,痰浊动风则 平补平泻。 处方:百会 四神聪 风池 合谷 太冲 阳 陵泉 方义:本病病位在脑, 病脏主要在肝。百会、 四神聪均位于巅顶 部,通过督脉内入络 脑,乃局部取穴以醒 脑、宁神、定惊;风 池祛风、宁神定痉; 合谷属手阳明,可通 经络、行气血;太冲 乃肝经原穴,可平肝 熄风,与合谷相配属 “开四关”法,可通 行气血、调和阴阳; 肝藏血、主筋,阳陵 泉为筋之会穴,可养 血柔筋、疏筋通络。 诸穴合用,共奏柔肝 熄风、宁神定颤之效。 加减:肝肾亏虚加肝 俞、肾俞、三阴交补 益肝肾;气血不足加 气海、血海、足三里 益气养血;痰浊动风 加丰隆、中脘、阴陵 泉化痰通络;震颤甚 者加大椎,僵直甚者 加大包、期门以除颤 止僵。操作:各腧穴均常规 针刺;四神聪针刺时 针尖都朝向百会;震 颤甚者大椎深刺,使 病人产生触电感并向 四肢放射为度,有此 感觉则迅速出针,不 提插、不捻转、不留 针,或用三棱针刺大 椎,再加拔大玻璃火 罐,使之出血少许, 每周施术 l 次;僵直 甚者大包、期门加灸, 每穴灸 10 分钟;百 会、大椎二穴若用灸 法,应重灸 20 分钟以 上,使病人感到艾灸 热力达到颅内和穴位 深层。第二十二节 感冒 【临床表现】 以鼻塞、流涕、咳嗽、 头痛、恶寒发热、全 身酸楚等为主症。 1风寒证 鼻塞,流 清涕,咳嗽,痰液清 稀,咽喉微痒,喷嚏, 恶寒重,发热轻,无 汗,头痛,肢体酸重, 口不渴或虽渴但喜热 饮,舌苔薄白,脉浮 或浮紧。2风热证 鼻塞而干, 少涕或流浓涕,咳嗽 声重,咯痰色黄而粘, 咽喉肿痛,恶寒轻, 发热重,有汗热不解, 头痛或昏胀,面红目 赤,口干渴欲冷饮, 舌苔薄黄,脉多浮数。 3暑湿证 咳声重浊 不扬,咯吐白色粘痰, 身热不扬,汗出不畅, 肢体酸重,头昏重而 胀,胸脘痞闷,纳呆, 腹胀,大便搪泻,尿 少色黄,舌苔白腻或 淡黄腻,脉濡。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风寒证祛风散 寒、宣肺解表,针灸 并用,泻法;风热证 疏散风热、清利肺气; 暑湿证清暑化湿、疏 表和里,均只针不灸, 泻法。处方:风池 大椎 列 缺 合谷 外关 方义:风邪与寒、热、 暑湿之邪夹杂伤表, 故取风池、大椎、外 关疏风祛邪解表;合 谷祛风清暑、解表清 热,列缺宣肺止咳, 二穴相配乃原络配穴 之法,加强宣肺解表 作用。加减:风寒证加风门、 肺俞祛风散寒;风热 证加曲池、尺泽疏散 风热;暑湿证加中脘、 足三里和中化湿;邪 盛体虚加肺俞、足三 里扶正祛邪;鼻塞流 涕加迎香宣肺通窍; 头痛加印堂、太阳祛 风止痛;咽喉肿痛加 少商清热利咽。 操作:风寒者大椎、 风门、肺俞、足三里 针灸并用;风热者大 椎、少商用三棱针点 刺出血:其他腧穴常 规针刺。伤风每日 1 次,重伤风和时行感 冒每日12次。第二十三节 咳嗽 【临床表现】 1 外感咳嗽 起病较急,病初干咳, 咽喉或痒或痛,数日 后咯出少量粘痰或稀 痰;可伴有发热、恶 寒、流涕、头身酸痛 等表证。 风寒束肺:咳嗽 白痰,鼻塞流沸,恶 寒发热,头痛,全身 酸楚,舌淡、苔薄白, 脉浮紧。 风热犯肺:咳嗽 黄痰,粘稠难以咳出, 口干咽痛,头痛身热, 舌尖红、苔薄黄,脉 浮数。 燥热伤肺:干咳 无痰或痰少而粘,甚 则痰中带血,咯痰不 爽,鼻燥咽干,胸闷 而痛,头痛发热,便 干尿赤,舌红少津、 苔薄白,脉细数。 2内伤咳嗽 病程较长,反复咳嗽、 咯痰,或伴有喘息: 一般秋冬加重,春夏 减轻,甚者常年咳嗽 不断,发为咳喘重症。 痰湿阻肺:咳嗽 痰多,色白,呈泡沫 状,易于咯出,咳声 重浊,胸部满闷或喘 促短气,纳呆腹胀, 舌淡、苔白腻,脉濡 滑。 肺肾阴虚:干咳 无痰或少痰,痰粘带 血,口干咽燥,五心 烦热,潮热盗汗,形 体消瘦,舌红、少苔, 脉细数。 脾肾阳虚:咳 嗽气喘,动则尤甚, 痰液清稀,面色淡白, 形寒肢冷,或肢体浮 肿,小便不利,舌淡、 苔薄自微腻,脉沉细。 肝火灼肺:咳嗽 气逆,阵阵而作,痰 少而粘,咯吐不易, 甚则痰中带血,胁肋 胀痛,咽喉干痒,口 赤口苦,便秘尿赤, 舌边尖红、苔薄黄, 脉弦数。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外感咳嗽宣通 肺气、驱邪止咳,以 针刺为主(风寒加 灸),泻法;内伤咳嗽 凋理脏腑机能,补肺、 健脾、益肾、清肝、 化痰止咳,痰湿阻肺 者针灸并用,泻法; 脾肾阳虚者针灸并 用,补法;肺肾阴虚 者只针不灸,平补平 泻;肝火灼肺者只针 不灸,泻法; 处方:以手太阴肺经 腧穴和肺的俞、募穴 为主。 肺俞 中府 列缺 太渊 方义:咳嗽病变在肺, 按俞募配穴法取肺 俞、中府调理肺脏气 机、宣肺化痰;列缺 为手太阴络穴,配肺 俞可宣通肺气;太渊 为肺经原穴,配肺俞 可宣肺化痰。诸穴合 用可收驱邪化痰、宣 肺止咳之功。 加减:风寒束肺加风 门、合谷祛风宣肺; 风热犯肺加大推、曲 池、尺泽祛风清热; 燥热伤肺加太溪、照 海润燥止咳;痰湿阻 肺加足三里、丰隆化 痰止咳;肝火灼肺加 行间、鱼际泻肝清肺; 肺肾阴虚加肾俞、膏 肓、太溪滋阴降火; 脾肾阳虚加脾俞、肾 俞、关元、足三里培 补脾肾;胸痛加膻中 宽胸理气;胁痛加阳 陵泉疏利少阳;咽喉 干痒加照海滋阴利 咽;痰中带血加孔最 清肺止血;盗汗加阴 郄滋阴敛汗;肢体浮 肿、小便不利加阴陵 泉、三阴交健脾利湿。操作:针刺太渊 注意避开桡动脉;中 府、风门、肺俞、脾 俞、肾俞等穴不可直 刺、深刺,以免伤及 内脏;其他腧穴常规 操作。外感咳嗽者每 日治疗12次,内 伤咳嗽者每日或隔日 治疗 1 次。第二十四节 哮喘 【临床表现】 1寒饮伏肺 遇寒触 发,胸膈满闷,呼吸 急促,喉中痰鸣,咯 痰稀白,初起多兼恶 寒发热,头痛无汗, 鼻流清涕,舌淡、苔 白滑,脉浮紧。2痰热壅肺 喘急胸 闷,喉中哮鸣,声高 息涌,痰黄质稠,咯 吐不爽,发热口渴, 舌质红、苔黄腻,脉 滑数。3肺脾气虚 咳喘气 短,动则加剧,咳声 低怯,痰液清稀,畏 风自汗,神疲倦怠, 食少便溏,舌淡、苔 薄白,脉濡细。4肺肾阴虚 短气而 喘,咳嗽痰少,头晕 耳鸣,腰膝酸软,潮 热盗汗,舌红、少苔, 脉细数。5心肾阳虚 喘促短 气,呼多吸少,气不 得续,畏寒肢冷,尿 少浮肿,甚则喘急烦 躁,心悸神昧,冷汗 淋漓,唇甲青紫,舌 质紫暗或有瘀点、瘀 斑、苔薄白,脉沉细 或微弱而结代。【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寒饮伏肺 者温肺散寒、止哮平 喘,针灸并用,泻法; 痰热壅肺者清热润 肺、化痰平喘,只针 不灸,泻法;肺肾阴 虚者滋阴润肺、平降 喘逆,多针少灸,补 法或平补平泻;肺脾 气虚者培土生金、扶 正固本,心肾阳虚者 补益心肾、温阳平喘, 均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手太阴肺经 腧穴和肺的俞、募穴 为主。 肺俞 中府 天突 膻中 孔最 定 喘 丰隆 方义:痰饮伏肺,壅 塞气道,肺气上逆, 发为哮喘。取肺之俞、 募穴肺俞、中府调理 肺脏机能、止哮平喘; 天突降逆顺气、祛痰 利肺;膻中为气之会 穴,宽胸理气、舒展 气机;孔最为肺经郄 穴,主急性发作性病 症,肃肺化痰、降逆 平喘;定喘为止哮平 喘之经验效穴;丰隆 为豁痰要穴。诸穴合 用可收降气化痰、止 哮平喘之功。 加减:寒饮伏肺加风 门、太渊疏风宣肺; 痰热壅肺加大椎、曲 池、太白清化痰热; 肺脾气虚加脾俞、足 三里培土生金;肺肾 阴虚加肾俞、关元、 太溪滋肾益肺;心肾 阳虚加心俞、肾俞、 气海、关元、内关补 益心气、振奋元阳; 潮热盗汗加阴郄、复 溜滋阴敛汗。操作:风门、肺俞、 脾俞、肾俞、心俞等 穴不可直刺、深刺, 以免伤及内脏;心肾 阳虚气海、关元加灸; 其他腧穴常规针刺; 顽固性哮喘可施行瘢 痕灸。严重发作者每 日针治 2 次或数次, 缓解期每隔12日 治疗 1 次。第二十五节 疟疾 【临床表现】1 温疟 热多寒少或 但热不寒,汗出不畅, 口渴欲饮,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舌质红、 苔黄腻,脉弦滑。 2寒疟 寒多热少, 口不干渴,胸胁痞闷, 时有呕恶,神疲乏力, 面色少华,舌质淡、 苔薄白,脉弦迟。 3久疟 每逢劳累或 饮食不当而作,寒热 不甚,自汗,面色萎 黄,倦怠乏力,饮食 减少,大便或干或溏, 舌质淡、苔薄,脉细 弱。4疟母 左胁下有痞 块,隐隐作痛,或寒 热时作,肌肉瘦削, 神疲倦怠,甚则唇甲 色白,舌质淡,脉多 弦细。如感受疟邪深重,正 不胜邪,内陷心包, 引动肝风者,可见神 昏谵语、痉厥等危重 证候。【治疗方法】1 基本治疗 治则:和解少阳、截 疟驱邪,温疟只针不 灸,泻法;寒疟、久 疟和疟母针灸并用, 补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 大椎 陶道 中渚 间使 后溪 方义:大椎属督脉, 为诸阳之会,合陶道 能振奋阳气,为截疟 要穴;疟邪客居少阳 则寒热往来,休作有 时,故取手少阳经的 中渚、心包经穴间使 以和解少阳之邪;后 溪宣发太阳经气,引 邪外出。诸穴合用可 收和解少阳、截疟驱 邪之功。加减:温疟加曲池、 外关清泻邪热;寒疟 加至阳、期门助阳驱 邪;久疟加脾俞、足 三里、三阴交补中健 脾;疟母加痞根、章 门、太冲软坚散结; 呕吐甚加内关、公孙 和胃止呕;高热加十 宣、委中泻热驱邪; 腹痛、腹泻加天枢、 气海、足三里行气止 泻;神昏谵语加水沟、 中冲、劳宫、涌泉醒 脑开窍;烦热盗汗加 太溪、复溜滋阴清热; 倦怠自汗加关元、气 海培元固本;唇甲色 白加膈俞、脾俞、三 阴交健脾生血。 操作:期门、章门、 肝俞、脾俞、膈俞等 穴不可直刺、深刺, 以免伤及内脏;倦怠、 自汗者关元、气海加 灸;其他腧穴常规操 作。温疟、寒疟在发 作前 12 小时针灸, 每日 1 次;久疟及疟 母每隔23日1次。第二十七节 胃下垂 【治疗方法】1 基本治疗 治则:健脾益气、升 阳举陷,针灸并用, 补法。处方:以任脉腧穴和 脾、胃的背俞穴为主。 中脘 气海 百会 胃俞 脾俞 足三里 方义:胃下垂病变在 胃,故取胃之背俞穴 与胃之募穴中脘、下 合穴足三里补益胃 气;脾俞、气海可健 脾益气、补中和胃; 百会可益气固脱、升 阳举陷。加减:痞满、恶心者 加公孙、内关和降胃 气;暖气、喜叹息者 加太冲、期门疏肝理 气。操作:诸穴均常规针 刺;主穴均用补法, 配穴均用平补平泻 法;上腹部和背部穴 针后加灸或加拔火 罐。第二十八节 呕吐【临床表现】 1外邪犯胃 突发呕 吐,呕吐量多。伴有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等表证。舌苔白,脉 濡缓。2饮食停滞 因暴饮 暴食或饮食不洁而呕 吐酸腐,脘腹胀满, 吐后反快,苔厚腻, 脉滑实。3肝气犯胃 每因情 志不畅而呕吐或吐 甚,暖气吞酸,胸胁 胀满,脉弦。4痰饮内停 呕吐清 水痰涎,脘痞纳呆, 眩晕心悸,苔白滑或 白腻,脉滑。5脾胃虚弱 素来脾 虚胃弱,食稍有不慎 即发呕吐,时作时止, 呕而无力,面色无华, 少气懒言,纳呆便溏, 舌淡、苔薄,脉弱。 6胃阴不足 呕吐反 复发作,呕量不多或 时作干呕,饥不欲食, 咽干口燥,舌红少津, 脉细数。【治疗方法】1 基本治疗 治则:理脾和胃、降 逆止呕,饮食停滞、 肝气犯胃者只针不 灸,泻法;外邪犯胃、 脾胃虚弱、痰饮内停 者针灸并用,补法; 胃阴不足者只针不 灸,平补平泻。 处方: 中脘 胃俞 内关 足三里 方义:呕吐病变在胃, 总由胃气上逆所致。 故首取胃的募穴中脘 配胃之背俞穴为俞募 配穴法,以和胃止呕; 内关功擅理气降逆, 为止呕要穴;足三里 为胃腑下合穴“,合治 内腑”, 以通调腑气、 降逆止呕。 加减:外邪犯胃加外 关、大椎解表散邪; 饮食停滞加梁门、天 枢消食止呕;肝气犯 胃加太冲、期门疏肝 理气;痰饮内停加丰 隆、公孙化痰消饮; 脾胃虚弱加脾俞、公 孙健脾益胃;胃阴不 足加脾俞、三阴交滋 胃养阴。操作:诸穴均常规针 刺;脾胃虚弱者可行 艾条灸、隔姜灸或温 针灸;上腹部穴和背 俞穴针后可加拔罐。 每日 l 次,呕吐甚者 可每日2 次。第二十九节 呃逆【临床表现】 1胃寒积滞 呃逆常 因感寒或饮冷而发 作,呃声沉缓有力, 遇寒则重,得热则减, 苔薄白,脉迟缓。2胃火上逆 呃声洪 亮有力,冲逆而出, 口臭烦渴,喜冷饮, 尿赤便秘,苔黄燥, 脉滑数。3肝郁气滞 呃逆常 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 加重,呃声连连,胸 胁胀满,苔薄白,脉 弦。4脾胃阳虚 呃声低 沉无力,气不得续, 脘腹不适,喜暖喜按, 身倦食少,四肢不温, 舌淡、苔薄,脉细弱。 5胃阴不足 呃声低 微,短促而不得续, 口干咽燥,饥不欲食,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胃寒积滞、脾 胃阳虚者温中散寒、 通降腑气,针灸并用, 虚补实泻;肝郁气滞、 胃火上逆者疏肝理 气、和胃降逆,只针 不灸,泻法;胃阴不 足者养阴清热、降逆 止呃,只针不灸,平 补平泻。 处方:以任脉腧穴为 主。膈俞 内关 中 脘 天突 膻中 足 三里 方义:本病病位在膈, 故不论何种呃逆,均 可用膈俞利膈止呃; 内关穴通阴维脉,且 为手厥阴心包经络 穴,可宽胸利膈,畅 通三焦气机,为降逆 要穴;中脘、足三里 和胃降逆,不论胃腑 寒热虚实所致胃气上 逆动膈者用之均宜; 天突位于咽喉,可利 咽止呃;膻中穴位近 膈,又为气会穴,功 擅理气降逆,使气调 则呃止。 加减:胃寒积滞、胃 火上逆、胃阴不足者 加胃俞和胃止呃;脾 胃阳虚者加脾俞、胃 俞温补脾胃;肝郁气 滞者加期门、太冲疏 肝理气 操作:诸穴常规针刺; 膈俞、期门等穴不可 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胃寒积滞、脾胃阳虚 者,诸穴可用艾条灸 或隔姜灸;中脘、内 关、足三里、胃俞亦 可用温针灸,并可加 拔火罐 第三十节 腹痛 【临床表现】 1饮食停滞 暴饮暴 食后脘腹胀痛、拒按, 嗳腐吞酸,恶食,得 吐泻后痛减,舌苔厚 腻,脉滑。 2肝郁气滞 侧腹胀 痛,痛则欲便,便后 痛缓,喜叹息,得暖 气或矢气则减,遇恼 怒则剧,苔薄白,脉 弦。3寒邪内阻 多因感 寒饮冷突发腹部拘急 剧痛,得温痛减,遇 寒更甚,舌苔白,脉 沉紧。4脾阳不振 腹痛隐 隐,时作时止,喜温 喜按,每食生冷或饥 饿、劳累后加重,进 食及休息后痛减,舌 淡、苔薄,脉沉细。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饮食停滞、肝 郁气滞者调气化滞, 只针不灸,泻法:寒 邪内阻者温中散寒, 针灸并用,泻法;脾 阳不振者温补脾阳, 针灸并用,补法。处方:以任脉和 足阳明胃经腧穴为 主。中脘 天 枢 关元 足三里方义:中脘在脐 上,是胃募、腑会, 天枢在脐旁,为大肠 募穴,关元在脐下, 为小肠募穴,故不论 何种腹痛,均可在局 部选用上穴疏调胃肠 气机“;肚腹三里留”, 腹痛应首选足三里。 诸穴合用,相得益彰。 加减:饮食停滞加里 内庭消食导滞;肝郁 气滞加太冲疏肝理 气;寒邪内阻加气海 温中散寒;脾阳不振 加脾俞健脾温中。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 刺;寒邪内阻和脾阳 不振者可用灸法或温 针灸;神阙隔盐灸。第三十一节 泄泻 【临床表现】以大便 次数增多、便质清稀 甚至如水样或完谷不 化为主症。多伴有腹 痛、肠鸣等症状。 1寒湿困脾 腹泻因 感受寒湿而突发,大 便清稀或如水样,腹 痛肠鸣,泻后痛减, 得热则舒,恶寒食少, 苔白滑,脉濡缓。 2肠腑湿热 腹痛即 泻,泻下急迫,大便 黄褐臭秽,肛门灼热, 发热,腹痛拒按,泻 后痛减,舌红、苔黄 腻,脉濡数。 3食滞胃肠 暴饮暴 食后腹满胀痛、拒按, 泻后痛减,大便臭如 败卵,纳呆,嗳腐吞 酸,苔垢或厚腻,脉 滑。4肝郁气滞 泄泻、 腹痛、肠鸣每因情志 不畅而发,舌红、苔 薄白,脉弦。5脾气虚弱 大便溏 薄,夹有不消化食物, 稍进油腻饮食则便次 增多,腹部隐痛喜按, 神疲乏力,舌淡、苔 薄白,脉细。若病久 不愈,脾虚下陷,可 导致脱肛。6肾阳亏虚(五更泻) 晨起泄泻,夹有不消 化食物,脐腹冷痛, 喜暖喜按,形寒肢冷, 面色(白光)白,舌 胖而淡、苔白,脉沉 细。【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寒湿困脾、脾 气虚弱、肾阳亏虚者 健脾益肾、温化寒湿, 针灸并用,虚补实泻; 肝郁气滞、食滞胃肠、 肠腑湿热者行气化 滞、通调腑气,只针 不灸,泻法。 处方:以大肠的俞、 募、下合穴为主。神 阙 天枢 大肠俞 上巨虚 三阴交 方义:本病病位在肠, 故取大肠募穴天枢、 大肠背俞穴而成俞募 配穴,与大肠之下合 穴上巨虚合用,调理 肠腑而止泻;神阙穴 居中腹,内连肠腑, 无论急、慢性泄泻, 灸之皆宜;三阴交健 脾利湿兼调理肝肾, 各种泄泻皆可用之、 四穴合用,标本兼治, 泄泻自止。加减:寒湿困脾加脾 俞、阴陵泉健脾化湿; 肠腑湿热加合谷、下 巨虚清利湿热;饮食 停滞加中脘、建里消 食导滞;肝郁气滞加 期门、太冲疏肝理气; 脾气亏虚加脾俞、足 三里健脾益气;脾气 下陷加百会升阳举 陷;肾阳亏虚加肾俞、 命门、关元温肾固本。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 刺;神阙穴用隔盐灸 或隔姜灸;寒湿困脾、 脾气亏虚者可施隔姜 灸、温和灸或温针灸; 肾阳亏虚者可用隔附 子饼灸。急性泄泻每 日治疗12次,慢性 泄泻每日或隔日治疗1 次。第三十二节痢疾 【临床表现】 以剧烈腹痛、腹泻、 下痢脓血粘液、里急 后重为主症、可伴有 发热、神疲、纳呆, 重者可出现壮热、不 能进食、神昏谵语、 烦躁不安。 1 寒湿痢 下痢赤白 粘冻,自多赤少或纯 为白冻,脘腹胀满, 头身困重,苔白腻, 脉濡缓。2湿热痢 下痢赤白 脓血,赤多白少,肛 门灼热疼痛,小便短 赤,苔黄腻,脉滑数。 3疫毒痢 发病急 骤,腹痛剧烈,痢下 鲜紫脓血,壮热,口 渴,头痛,甚至神昏 痉厥,躁动不安,舌 质红绛、苔黄燥,脉 滑数。4噤口痢 下痢赤白 脓血恶心呕吐,不 能进食,苔腻,脉滑。 5休息痢 下痢时发 时止,日久不愈,常 因饮食不慎、受凉、 劳累而发,发则大便 次数增多,便中带有 赤白粘冻,或伴有脱 肛,舌淡、苔腻,脉 细。【治疗方法】1 基本治疗 治则:寒湿痢温化寒 湿,针灸并用,泻法; 湿热痢清热利湿,只 针不灸,泻法;疫毒 痢泻热解毒、镇痉宁 神,只针不灸,泻法; 噤口痢降逆止呕,针 刺为主,平补平泻; 休息痢健脾理肠,针 灸并用,补泻兼施。 处方:以大肠的募穴、 下合穴为主。 合谷 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方义:痢疾为邪滞肠 腑,故取大肠经原穴 合谷、大肠募穴天枢、 大肠下合穴上巨虚, 三穴同用能通调大肠 腑气,使肠腑气调而 湿化滞行;阴陵泉助 化湿之力。四穴合用, 痢疾自止。加减:寒湿痢加关元、 三阴交温寒化湿;湿 热痢加曲池、内庭清 利湿热;疫毒痢加大 椎、中冲、水沟泻火 解毒、镇痉醒神;噤 口痢加内关、中脘止 呕进食;休息痢加脾 俞、神阙、足三里调 理脾肾;久痢脱肛加 气海、百会益气固脱。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 刺;寒湿痢、休息痢 可行温和灸、温针灸、 隔姜灸或隔附子饼 灸。急性痢疾每日治 疗 2 次,慢性痢疾每 日治疗 1 次。第三十四节 胁痛 【临床表现】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 疼痛为主症。疼痛性 质有胀痛、刺痛、隐 痛、闷痛、窜痛等, 常反复发作。1肝气郁结 胁肋胀 痛,走窜不定,疼痛 每因情志变化而增 减,胸闷,喜叹息, 得暖气或矢气则舒, 纳呆食少,脘腹胀满, 苔薄白,脉弦。2瘀血阻络 胁肋刺 痛,固定不移,入夜 尤甚,舌质紫暗,脉 沉涩。3湿热蕴结 胁肋胀 痛,触痛明显,拒按, 口干苦,胸闷,纳呆, 厌食油腻,恶心呕吐, 小便黄赤,或有黄疸, 舌苔黄腻,脉弦滑而 数。4肝阴不足 胁肋隐 痛,绵绵不已,遇劳 加重,咽干口燥,头 晕目眩,两目干涩, 舌红、少苔,脉弦细 或细数。【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疏利肝胆、行 气止痛,以针刺为主, 泻法(肝阴不足平补 平泻)。处方: 期门 支沟 阳陵泉 足三里 方义;肝、胆经布于 胁肋,故近取肝经期 门、远取胆经阳陵泉 疏利肝胆气机,行气 止痛;取支沟以疏通 三焦之气;配足三里 和胃消痞,取“见肝 之病,当先实脾”之 意。加减:肝气郁结加行 间、太冲疏肝理气; 瘀血阻络加膈俞、阿 是穴化瘀止痛;湿热 蕴结加中脘、三阴交 清热利湿;肝阴不足 加肝俞、肾俞补益肝 肾。操作:诸穴均常规针 刺;期门、膈俞、肝 俞等穴不可直刺、深 刺,以免伤及内脏; 瘀血阻络者膈俞、期 门、阿是穴可用三棱 针点刺出血或再加拔 火罐。第三十五节 黄疸 【临床表现】 以目黄、身黄、小便 黄等“三黄”证为主 症,尤以眼睛巩膜发 黄最为明显。患病之 初,可无黄疸,而以 恶寒发热、纳呆、恶 呕、身重肢倦等类似 感冒症状为主,三五 日后才逐渐出现黄 疸。病人常有饮食不 节、肝炎患者接触史 或使用化学制品、药 物等病史。1阳黄 巩膜和皮肤 黄色鲜明,口干,发 热,小便黄赤,大便 秘结,苔黄腻,脉滑 数。2阴黄巩膜和皮肤黄 色晦暗,神疲乏力, 纳呆便溏,舌淡、苔 腻,脉沉细或濡缓。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阳黄清热利湿, 以针刺为主,泻法; 阴黄温中化湿,针灸 并用,泻法或平补平 泻。处方:胆俞 阳陵泉 阴陵泉 至阳 方义:黄疸成于肝胆, 因于脾胃,总由湿邪 熏蒸、胆汁外溢,故 取胆之背俞穴及其下 合穴阳陵泉以疏调胆 腑,胆腑功能正常则 胆汁在自循常道;阴 陵泉健脾利湿,令湿 邪从小便而出;至阳 为治疗黄疸的经验用 穴,可宣通阳气以化 湿退黄。加减:阳黄加内 庭、太冲以疏利肝胆、 清热利湿;阴黄加脾 俞、中脘、足三里以 健脾化湿;热甚者加 大椎清热;恶心呕吐 者加内关止呕;便秘 或泄泻者加天枢调理 肠腑;黄疸甚者加腕 骨退黄。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 刺;胆俞不宜直刺、 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阴黄者可用温针灸。第三十六节 水肿 【临床表现】 以头面、眼睑、四肢、 腹背或全身浮肿为主 症。1阳水 多为急性发 作,初起面目微肿, 继则遍及全身,肿势 以腰部以上为主,皮 肤光泽,按之凹陷易 复,胸中烦闷,甚则 呼吸急促,小便短少 而黄。伴有恶寒发热、 咽痛。苔白滑或腻, 脉浮滑或滑数。2阴水 多为慢性发 病,初起足跗微肿, 继而腹、背、面部等 渐见浮肿,肿势时起 时消,按之凹陷难复, 气色晦滞,小便清利 或短涩,舌淡、苔白, 脉沉细或迟。脾虚者 兼见肢闷纳少、大便 溏泻;肾虚者兼见肢 冷神疲、腰膝酸软。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阳水疏风利水, 针刺为主,泻法;阴 水温阳利水,针灸并 用,补法。处方: 水分 水道 三焦俞 委阳 阴陵 泉 方义:水分、水道为 通利水道、利尿行水 效穴;委阳乃三焦之 下合穴,配三焦俞温 阳化气、利水消肿; 阴陵泉利水渗湿。诸 穴相配,水道可通, 肿胀可除。 加减:阳水加肺俞、 列缺、合谷疏风宣肺、 通调水道;阴水见脾 虚者加脾俞、足三里、 三阴交健脾渗湿利 水;见肾虚者加灸肾 俞、关元、足三里温 阳化气行水。 操作:肺俞、脾俞不 宜直刺、深刺;肾虚 者,关元穴重灸;其 他腧穴常规操作。第三十七节 癃闭 【临床表现】 以排尿困难为主症, 常伴小腹胀满。病情 严重时,可见头晕, 心悸,喘促,浮肿, 恶心呕吐,视物模糊, 甚至昏迷抽搐等尿毒 内攻症状。1湿热下注 小便量 少难出,点滴而下, 严重时点滴不出,小 腹胀满,口苦口粘, 口渴不欲饮,大便不 畅,舌红、苔黄腻, 脉沉数。2肝郁气滞 小便不 通或通而不畅,小腹 胀急,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