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于农民阶层分化问题的探讨作 者:付晓铭指导教师:杨运秀摘要:农民问题过去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当前是中国改革的基本问题, 也将是未来几十年中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 农民通过参军转业、进城求学、进入乡镇企业、区划调整、进城务工等各种路径 分化成为新市民阶层,从根本上松动了城乡户籍制度。农民群体融入城市生活, 提升了个体的政治参与能力,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发育,改善了政府工作,推动了 城乡制度一体化,也打破了传统农村社会的均质格局,促进了农村地区的文明进 步。促进农民群体继续健康合理分化,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的人格 素养,要求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做好转出者生存保障问题, 尤其是疏通农民分化的通道关键词:农民阶层分化;生产资料所有制;新农村建设1978年以来,我国每年约有1500万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 1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呈现出加速推进之势,全国城 镇化率已由2000年的36.2%提高到2009年的46.6%,9年间提升了 10.4%,年均提高约1.2个百分点2。农民阶级快速分化,促进了 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一、研究农民阶层分化问题的背景我国近二十年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农村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发展,在广大农村产生了两个直接后果:一是九亿农民的温饱 问题已基本解决,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告别贫困走上致富之路;二是农 民阶级内部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阶层分化的出现将会对农村经 济、社会、政治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1978年以后,农村 实行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一系列变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 权、经营自主权,获得了从事农业和农业以外的各种生产的自主权, 农民由公社社员变成了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同时,农村产业结构 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村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经济结构和利益格局逐步多元化,农民阶级内部逐步形成一种层次性的多元化 利益群体。二、引起农民阶层分化问题的前提条件(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它是农民阶层分化的根本原因和基本前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农民不仅解决了自己 的温饱问题,而且出现了剩余,从而为农分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农业的发展速度排斥剩余劳动力,推动了 部分农民的非农化。另外,农民对自身劳动有了支配权,获得了择业 自由,从而能在利益目标的引导下自然地产生流动,有机会从传统农 民中转移出来,导致社会分化。自1978年开始,市场在中国的角色 稳步上升,由于政治、经济和人力资源等的差异,以及把握市场机会 能力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群体,中国农民的阶层分化 由此拉开了序幕。(二)早期的城乡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诸如关于发 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关于发展乡镇企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政策,关 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方针,以及有关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农村个体私 营经济、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等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 的发展,刺激了农村工商业、建筑业和运输业的兴起(何建章,1986)。 这一时期的城乡壁垒依然稳固,大量剩余劳动力只能以乡镇企业的形 式在农村内部积聚起来,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成为离开 土地农民的新载体,到20世纪80年代末,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在农 村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3%(陆学艺,1989)。农民的分 化主要表现为由乡镇企业大发展所带来的“离土不离乡”的职业分化。 这一时期,城市化依然处于非常缓慢的阶段,农民分化的整体程度仍 然较低。(三)城乡户籍制度的松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 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为标志,政府开始放松农民进入乡镇务工 的限制,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城 市化的推进和小城镇户籍制度的放开,加速了农民城镇化的步伐,促 进了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的分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 时期,农民不仅开始有了职业的非农化,身份的非农化也逐渐成为现 实。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城市经济的发展促使新的工作岗位 不断涌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就为农民进城提供了机遇,进入到 20世纪90年代之后,城市化背景下由迁移主导的农民“离土又离乡” 的分化逐渐取代了 “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分化。(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使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产业链之 中,这客观上为农民分化提供了契机。由于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国 际上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纷纷转移到中国来,大大促进了中国东 南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带动了 本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新的就业机会的增加,从而加速了本地农民 的职业和阶层分化。同时,这些地区产业的扩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还不断地吸纳外来劳动力流入本地,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农民工”阶 层不断扩大。在工业化的浪潮中,进入城市的部分农民工开始由传统 农民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使农民的分化进入了新 的历史时期。三、当代农民分化的现状(一)改革开放前农民分化的情况在人民公社体制下,整个农民阶层是一个具有单一身份性的群体或阶 级,同质性很高,农民享有同样的身份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 农民个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体力方面的差别都不予以承认。(二)改革开放后农民分化的情况,随着改革进程所带来的利益分化,农村财产制度、财产使用制度、 劳动就业制度、收入分配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农民对社会 性资源的占有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 化农民不再是一个意义和内涵单一的身份指称。在农民当中,以职业 分类为基础,根据经济资源、组资源和社会资源等不同资源的占有标 准,分化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乡镇企业管理者和乡镇企业职工、 农民知识分子、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农村管理者等群体。同时,农 民内部的分化,使得一些农民往往能够寻找到共同的利益和需求,并 形成一致的看法和心态,表现为利益觉醒意识、自我维权意识彰显、 群体界别意识分明四、农民阶层分化的类型根据对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不同组合划分的产权阶层系列, 农民阶层可以划分为如下类型:1、承包农民指的是在农村中承包了部分集体生产资料,与自有的 生产资料相结合,实行家庭经营的农民劳动者承包农民既是自己部 分的私有者,又是家庭经营的生产资料中集体部分并对两者同时具 有营自主权。他们是当前我国农村的主体力量2、农民雇工阶层指的是那些受雇于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从事生 产劳动并取得相应劳动报酬的农村劳动者。因为他们对企业生产资料 无所有权,所以无权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但是他们与资本主义社会 的雇佣工人有本质区别,他们不再是“ 一无所有”,并摆脱了对资 本的依附地位,在政治上,与雇主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3、个体农村劳动者指的是以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为基础而进行的 生产劳动、自食其力的独立经营的农村劳动者。他们既是生产资料的 小私有者,又是生产资料的自主经营者。4、农民企业经营者指承包或租赁公有制企业、实行责任经营的 农民企业家群体。他们不是企业的所有者,只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拥有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5、私有企业主阶层指那些兴办和经营私营企业的农村劳动者。 他们拥有一定生产资料,雇佣了一定量的雇工,对企业的人、财物有 支配权,并承担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和管理职责6、集体农民劳动者是指那些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企业、全民 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联合建立的公有制企业及各地区、部门、企业互 相参股建立的公有制企业中工作的农村劳动者。集体农民劳动者与其 他体劳动者,通过人格化的集体单位,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是一个 新型农村劳动者阶层。五、农民阶层分化的特点第一绝对数量依然庞大,分化空间受到制约。改革开放以来,农民 数量大幅减少,为中国产业工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军”,也有 力地促进了中国城市化进程。日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4.94%, 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无疑,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必然建 立在农村人口不断减少的基础之上,但是受到中国农业人口基数庞大 这个“老问题”的影响,农民阶层的绝对数量依然庞大,农民阶层分 化的任务仍然艰巨。到2007年底,“中国乡村人口数还有7.275亿人, 农村劳动力人口还有4.764亿人”,“占总劳动力40.8%的人口仅仅贡 献了 11.3%的国内生产总值。投入与产出呈现出明显的“倒挂状态”。 中国农民阶层的分解主要依靠工业化带动,但是,大量富余劳动力被 乡镇企业和城市接收的进程,很快被信息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打断。受 中国劳动者素质结构、产业结构布局的影响,“我国GDP增长与就业 增长之间的就业弹性,在不断降低。1979-1996年,中BGDP年平均增 长9.7%以上,就业平均增长近40%。但是到1992-2003年,GDP年平均 增长8%以上的基础上,就业年均增长下降为不到1%,就业弹性从原来 的0.477下降到0.177” 6,到“十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下 降到0.11。受到产业升级的影响,就业弹性下降最大的就是第二产业。 与此同时,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问题进 一步突出,都制约着农民阶层分化的空间。这就决定了在中国要消化 庞大的农民阶层,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二分化的不完全性与“阶层回流”现象并存。在我国,分化了 的阶层往往还与原有的母体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社会转型 期,难免出现阶层重叠的“两栖人”现象7, 一个农民可以同时有几 种职业身份,农村由个体大户、私营企业主当村长、村支书的“老板 村长”、“老板书记”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但是“农民的这种阶层开 放性和多重性,使农民的各个阶层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各个阶层 的边界不固定,农民对自己暂时所处的阶层没有太多的归属感,阶层 意识薄弱,就削弱了各个阶层的凝聚力,弱化了个人对阶层和阶层冲 突的参与程度”8。此外,在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下,中国在城 乡之间还游离着一个数量庞大的农民工阶层。他们脱离农村在城镇生 活工作,却因为其农村户籍和农民身份,无法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 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工的身份地位问题迟迟得 不到解决,在城乡二元的基础上容易产生新的三元结构。他们虽然没 有脱离农民阶层这个母体,在农村拥有的土地使用权,为他们提供了 “缓冲带” 9,但是一遇经济危机,他们必然会是最先和最多受到冲 击的群体。中国由于承接了大量的国际产业转移,成为制造业的“世 界工厂”,间接带动了农民工进城就业,仅“2005年,制造业实际使 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70.37%。”10 但是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以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无法支撑人民币持 续升值、劳动成本遽升、世界金融危机的压力。在产业链低端的中国 工业,很容易受到冲击,引发“阶层回流”现象。据估计,2008年, 就有约2000万农民工因金融危机失去工作返乡,重新回到农民阶层。 第三 分化的不平衡性又遭遇着“阶层矛盾”的增长。随着市场经济 体制的完善,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被打破,社会结构越来越具有弹性。 但是,阶层分化的“马太效应”同时又造成了农民阶层内部的不平衡 性。“各阶层之间资源占有的数量和质量存在明显的不均,而且这种 不均还有日益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具体表现在:农村管理者、乡镇企 业的管理和经营者、私营企业主这三个阶层在整个农村人口中所占比 重较少,但掌握和控制着农村大多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他们的收 入较高,在社会地位上有明显的优越感,他们是农村的强势群体。个 体工商户、农村的知识分子和乡镇企业工人数量较多,是中间阶层; 农业劳动者中的绝大部分直接从事田间的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效 率低,收入少,生活比较贫困。” 11农民内部不同群体间的收入水 平差异悬殊,明显超过了城镇居民之间的差距12。2004年,占农村 人口 20%的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只有1007元,约相当于当年全国农民 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的1/3,农村20%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水平为6931 元,相当于低收入户组人均纯收入的7倍;2005年农村高收入户人均 纯收入与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之比为7.3倍,比上年扩大了0.4倍。这 种因资源占有的不均而导致的贫富差距,对于整个农村结构的转型相 当不利。同时,阶层结构的不平衡又导致了不同行业之间的矛盾日 渐突出。受劳动者素质和基层管理水平的影响,农村管理者阶层与劳 动者阶层之间的矛盾不断表面化。特别是伴随“宗法家族”等传统 因素的推动,农民阶层的非制度化参与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乡村治 理的正常秩序;在农民增收趋缓、就业形势不稳的压力下,农民阶层 子女的教育需求与农民阶层所能承受的成本形成强烈反差,失学、辍 学现象增多,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围绕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 集约化发展产生的土地流转和土地纠纷问题,逐渐成为农民阶层与占 用资源者之间的突出矛盾。六、农民阶级分化对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的影响第一、新时期农民阶层分化,为乡村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变提供 了基础和条件。从个体农民来看,农民化实质上是从身份向契约的转 变,改革了农民对行政权威的盲日服从,使平等、契约的观念深入人 心,从而为育主体意识,发展农村民主政治提供了契机。从杜会群体 来看,农民阶层分化造就出一批新的社会阶层,如私企业主、个体农 村劳动者等,他们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重要 作用,为乡村民主政治提供了新的生长点。第二、农民阶层分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社会进步。首 先,现阶段农民进一步分化,使农村社会源得到了更加有效配置,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次, 农民分化还激发了农民致富积极性,增加了社会殆力,推动了农村 社会进步,奠定了农村政治发展的基础。第三、农民阶层分化促使农村政策的适应性变迁。适应农民分化, 对农村政策进行的改革,如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允许部分农民 有条件地进城镇落户,放宽城乡流动的限制等,这既适应了农民分 化的客观需求,又进一步推动了农民分化的发展,有利于保持农村 的政治稳定。农民阶层分化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政治发展的同时,又对农村 政治稳定提出了挑战。第一、农民急剧分化对政治系统的挑战。一方面,因为政治系统的 调控性政策滞后,对各阶层收入差距扩大的调节力度不够,还存在 户籍制度、福利制度、就业制度等差异,使农民产生受歧视感,所以 他们在行为上极易产生一定的抵抗。另一方面,由于利益分化,各阶 层要求通过民主参与表达利益的积极性迅速提高,而政府创置的以溶 解各种政治力量的能力较弱,尚未提供相应制度化的参与渠道,易 引发农民过激行为产生,如民对乡政府冲击等。第二、农民的分化,使农村中的主导价值观念的地位降低,出现多 元价值并存的局面。而没有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很容易导致一些不 健康的价值观重新抬头,不利于农村政治稳定。第三、农民的分化,产生收入差距的不同,而这种差距的扩大,会 导致一部分人的心理不平衡,使他们对高收的个体、私有企业主的合 法收入产生怀疑,进而产生不满情绪,这样,就加剧了各阶层之间 的冲突,滋生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七、总结农民阶层分化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巨大变迁产生的一个可喜 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历程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史 都是传统意义上农民不断减少的历史,也可说是“农民终结的历史”。 所以,我们说中国农民阶层分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必经阶段, 没有农民的终结就没有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在现代化过程中, 农民逐步离开土地、农业,转变为工厂和城市中的非农业劳动者,使 其社会身份、生产手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质的变化。在其过 程中,必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对其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 国目前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参考文献1 王小平:浅谈农民阶层分化原因及分化后出现的问题,陕 西教育(理论版)2006年04期2 吴晓林: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阶层的分化与政治整合研究3 长子中: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分化与整合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8 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