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

上传人:积*** 文档编号:124856119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组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措施 字数:8200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Effects of Education on Rural Labors Migration and Earnings 王广慧,张世伟Wang Guanghui, Zhang Shiwei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通信地址:长春市迈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邮编:130012联系电话:,王广慧电子信箱:,作者简介:王广慧(1979-),女,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生,吉林大学商学院讲师;张世伟(1964-),男,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专家,博士生导师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YJ02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790079)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筹划(NCET-05-03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摘要:根据吉林省的微观数据,本文对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务农人员进行了记录性描述,并应用微观经济计量模型分析了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研究成果表白,一方面教育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明显的、积极的作用。在其她条件相似的状况下,个体受教育限度越高,外出务工的概率越大;另一方面教育对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也有积极作用,但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务农人员的教育收益并不相似,前者高于后者。核心词:教育;农村劳动力;流动;收入一、引 言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与培训、迁移以及寻找新的工作是劳动者所承当的人力资本投资的三种类型。典型人力资本理论已经证明了教育与收入之间的有关性,并且一般觉得受过较多教育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平均收入。而迁移行为和寻找新的工作则是通过提高既定的知识技能(这些知识技能是从教育和培训中获得的)在劳动力市场上所可以获得的价格来增长某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活动。但迁移是具有选择性的,并非是所有人都乐意从事的活动。人力资本理论觉得,年轻人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所具有的流动性要高某些。国外某些学者在这一方面给出了相应的经验证据。例如L. Long 1曾指出在美国的同一年龄群体中,一种人与否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是推测迁移也许性的重要因素;A. Speare and J. Harris 2对印度尼西亚不同年龄、性别和教育的农村劳动力的研究表白,具有小学以上教育的年轻人具有较高的流动倾向;L. Lanzona3对菲律宾的数据分析表白,个体所受的教育越多其流动的也许性越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不仅仅是影响个体收入的直接因素,并且也是影响此外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迁移的直接因素。因此,Sahota 4把教育称作是人力资本理论“内核”中的“内核”。在国内的劳动力市场中,农村劳动力的迁移行为尤为突出。国内作为一种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巨大,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农村失业和不充足就业人口大量存在,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增长自己的收入,开始向都市转移。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这个行为的确给劳动者及其家庭带来了相应的回报。李实5通过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分派效应的分析成果表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的确提高了外出打工户家庭的收入水平。但这并不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关怀的是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胡士华6运用-数据检查了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概率的影响,但并没有指明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关系。此外虽然侯风云7和赵力涛8等国内学者分析了人力资本对外出劳动力收入的影响,但却没有分析其流动的成因。与既有的文献不同,本文既研究了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又分析了教育对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务工人员的收入的影响。本文第二部分对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务农人员的记录特性进行了描述,并给出了各教育-年龄组劳动力流动倾向。第三部分运用二元逻辑模型分析了教育以及其他因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的作用效果。第四部分给出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前后教育对其收入的影响效果。此外,我们在构建人力资本模型时,特别地将劳动者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因素也考虑进来,以尽量减少教育收益的估计偏差。综上所述,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研究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倾向及其收入的影响,提供一种更为直观地理解国内劳动力市场行为的实证根据。二、农村劳动力记录特性描述与分析本文使用的微观数据集来自于吉林省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其调核对象覆盖了吉林省各个都市和农村的既有人口和外出人口,因此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吉林省的人口特性。该数据集提供了户主、配偶、子女、父母等每一位家庭成员人口和经济信息,涉及出生年月、性别、受教育限度、月收入、户口性质、婚姻状况、工作单位类型等。在选择样本的时候一方面需要明确一种事实国内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性别歧视 张世伟()中论述了劳动力市场中性别歧视对工作获得和行业进入的影响。,为了尽量消除这种影响,我们将农村15岁以上的男性作为基本样本集。由于农民的收入并不是按月获得,因此我们将其年收入换算为月收入。最后样本总量为15305,进城务工样本数为1118,占总样本的7.3%。样本的平均年龄为23.06岁(最小年龄为15岁,最大年龄为31岁),可见我们研究的是农村中年轻一代的劳动力流动状况和教育收益。对于进城务工人员,重要涉及两类流动人口:一类是在都市中定居的农村劳动力,另一类是临时到都市打工的人。我们一般称后者为“候鸟式”流动,当她们赚到某些钱或者家里需要她们时,她们也许会返回农村。由表1可以发现,进城务工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66年,而农村务农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59年,即具有较高平均教育水平的年轻人在流动过程中似乎占有优势。这与少数发达国家农村向都市迁移的大多数研究成果一致9。表1 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务农人员的记录特性变量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务农人员差 异持续变量均 值原则差均 值原则差均值差别收入(元)597.993452.795402.692244.172195.301受教育年限(年)8.8661.5528.3591.6590.507年龄23.0733.96523.0604.0880.013爸爸受教育年限(年)7.7252.3737.3922.3270.333妈妈受教育年限(年)6.8022.6646.2202.5920.582父母收入(元)688.185555.496636.083399.98552.102离散变量频数比例频数比例比例差别婚姻状况(无配偶)78570.2880262.08.2工作单位类型: 土地承包者32025.61310892.4-66.8 国有公司454.0450.33.7 集体公司595.3640.54.8个体工商户27824.94152.922.0 私营公司18916.91311.315.6样本量111814187表2给出了具有相似年龄和教育背景的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务农人员的收入和收入差距。本文中使用的收入数据是个体的可支配收入,不涉及个体的实物收入,因此也许会低估农村收入。同步,本文也没有考虑都市和农村生活的成本差距问题。在农村,诸多人的劳动也许不被支付钞票,她们收到实物或以换工的形式得到报酬,这在一定限度上节省了生活成本,而相应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大多数状况下都能收到钞票。如果对其进行调节,都市和农村的收入差距也许会变小。由表2可以发现,当我们控制年龄变量时,无论是进城务工人员还是农村务农人员,其收入都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长,尽管增长的幅度不同。当同步控制年龄和教育变量,我们发现除了单样本组和零样本组之外,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要高于相应的农村务农人员的收入。这符合人们一般的预期,即教育对那些在都市中找工作的人来说比在农村更有协助。表2 具有相似年龄和教育背景的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务农人员的对数收入及收入差距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务农人员差别年龄和教育均值原则差均值原则差平均对数收入差别15-19岁: 未上过学5.193a5.6830.444-0.490 小学5.6820.7375.5800.5690.102 初中5.9750.6015.6260.5940.349 高中6.551a5.7850.5230.76620-24: 未上过学5.7110.469 小学5.9500.6495.7830.5530.167 初中6.2720.5575.8500.5450.422 高中6.3850.6765.9110.5970.474 大专6.9530.7596.0870.5690.86625-29岁: 未上过学5.298a5.7470.748-0.449 小学6.1840.5735.8750.5830.309 初中6.2960.6585.9520.5390.344 高中6.3790.5186.0500.5150.329 大专6.6420.4436.2110.5780.43130-39岁: 未上过学5.5950.428 小学5.9320.4005.9190.5740.013 初中6.1970.5606.0030.5480.194 高中6.2080.6706.1450.5860.063 大专6.3380.454a 只有一种样本表3给出了不同教育-年龄组的劳动力流动倾向。从总体上看,劳动力流动比率随年龄的增长具有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但随教育限度的增长而增长。迁移率对于那些教育限度低(初中及如下)的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高低高低”的趋势,表白没受过什么教育的人倾向于在年轻时流向都市,在20-24岁时返回家乡,并在25-29岁时重新返回都市,30-39岁又回到农村。浮现这种趋势的因素也许是由于20-24岁是适婚年龄,农村青年返乡结婚几年后又重新回到都市中工作。对于那些具有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来说,迁移倾向高于同年龄组的其她人,并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表3 不同教育-年龄组的劳动力流动比率 由于我们感爱好的是不同组之间迁移倾向的比较,而不是迁移的绝对比率,因此我们将总体的迁移比率定义为1.0。年龄受教育限度总体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15-19岁(0.856)0.6011.238(0.351)1.0320-24岁(.00)0.5381.0931.689(3.044)1.07125-29岁(0.442)0.5791.2731.7643.2621.17130-39岁(.00)0.4630.9054.262(.00)0.895总体(0.356)0.5341.0961.6162.3151.00注:括号表达分子或分母不不小于10三、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劳动者的流动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依托劳动者在雇主之间、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来进行劳动力配备。根据Harris和Todaro假说,发展中国家的个体迁移决策是基于盼望的收入差距10。如果劳动力流动仅仅是由收入差距所引起的,我们但愿发现对于那些从流动中获得最大的收益组的流动率是最大的。有关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之间原则假设的直接检查就是对表2中“平均对数收入差距”和表3中“流动倾向”进行有关性分析。鉴于收入差距缺少系统地变化,因此两者之间不存在较强的联系并不奇怪。事实上,流动倾向和收入差距之间简朴有关系数为0.279,虽然符号是正的,但是有关性并不是记录明显的。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以及它们的作用效果。人力资本理论觉得,除了预期的收入差别外,个人的教育、年龄、婚姻状况也是决定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因素,其中教育对流动者预期收益的影响尤为明显。已有的国外有关文献也表来年轻人和具有良好教育的人所具有的流动性要更高某些 参见L. Long(1973)、A. Speare and J. Harris(1986)和L. Lanzona(1998)。为了检查这一结论与否也合用于国内,本文运用二元逻辑模型对其进行了分析。由于我们不能观测到预期的收入差距,而只能观测到某个人与否外出务工,因此观测到外出务工行为时,定义Mobility=1,表达流动后的预期收入差距不小于零。逻辑模型的一般形式如(1)式所示: (1)其中X表达劳动力的个人和家庭特性,涉及受教育限度、年龄、婚姻状况、父母的收入状况和父母的教育限度。由表4可以看出,一方面教育对劳动力流动具有正向的增进作用;另一方面,不同层次的教育水平对外出务工的影响差别较大,并且这种差别具有随着受教育限度增长而递增的趋势。其中高等教育对外出影响最大,而小学教育的影响并不明显。Spence11曾对这种现象进行理解释,即教育限度为雇主提供了劳动者能力的信号,因而受教育限度较高的流动者更容易被雇佣;此外教育提高了劳动者适应都市环境的能力。具有较高教育的流动者相应地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因而可以提高其在都市工作的工资水平。并且如果个体的教育水平太低,则其流动后的预期收入并没有想象的高。已有文献资料指出在国内具有初中以上教育的年轻人有着较高的流动倾向 胡士华()成果表白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相比,初中教育的外出概率最高。张红宇()“到为止,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受教育限度,小学比例低于留在农村的,初中以上的比例高于留在农村的。”。表4 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的Logit模型估计成果解释变量系数估计值原则差常数项-5.242*0.303年龄0.049*0.010受教育限度: 初中0.709*0.096 高中1.035*0.152 大专1.453*0.310婚姻状况(无配偶)0.587*0.083父母收入0.209*0.068妈妈的受教育年限0.068*0.014Log-likelihood:3903.626N:15305注:*表达在1%水平明显;*表达在5%水平明显;*表达在10%水平明显。此外,年龄、婚姻状况以及家庭背景对劳动力流动都存在明显的影响。年龄对劳动力外出的影响虽然小但在记录上是明显的,并且符号是正的。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外出务工的概率是递增的。这似乎与其她文献的研究成果不相符,但事实上这与我们选择的样本有关,样本中个体的年龄在15岁至31岁之间,因此该估计成果反映的是影响青年外出务工的概率 张红宇()在“农村青年人口论坛”上的发言中指出,外出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29岁。这也正好证明了我们的估计。并且在其她条件相似的状况下,独身的年轻人趋向于外出务工,这与其没有妻子子女的约束有关。此外,作为家庭背景的代理变量父母的收入和父母的受教育限度对劳动力外出务工也有正的影响,其中爸爸的受教育限度作用效果不明显。家庭背景代理变量对个体外出务工存在正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个体的父母收入高代表其家庭条件较好,则该个体也许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在流动后得到更高的预期收入;另一方面与流动成本有关,即家庭条件好的个体也许不会安心的留在农村获得一份不高的收入,而更也许向都市流动。四、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影响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一般假设收入会随着个体的教育、经验和特殊技能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如果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个体的收入也许由于其所在部门不同而不同。同步已有的研究成果表白个体的家庭背景对其收入也存在明显的影响12。考虑以上因素,我们建立收入模型(2)。 (2)其中i=1, 2 N,lnY为收入对数,S是表达教育水平的虚拟变量 S=1,未上过学;S=2,小学;S=3,初中;S=4,高中;S=5,大专;S=6,大学本科及以上。,EX表达工作经验 EX:对于没有离开户口所在地的个体,其工作经验=个体年龄-15;对于外出务工的个体,工作经验为其离开户口所在地的时间;对于离开六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个体年龄-实际教育年限-7。,FS和MS分别表达父母受教育年限,PY为父母收入 此处,使用个体父母的收入和父母受教育变量作为家庭背景代理变量。,JOBTYPE表达工作单位类型。 尽管收入方程中的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有关性,但是由于样本量比较大,因此有足够的独立变量来克服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表5给出了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务农人员(2)式的回归成果。回归成果表白教育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影响高于其对农村务农人员收入的影响。其中,初中毕业的进城务工者的教育收益(0.150)大概是相应农村务农者教育收益(0.038)的4倍,大专毕业的进城务工者的教育收益大概是相应农村务农者教育收益的2倍,而对于高中毕业的人群,无论是进城打工还是在农村务农其教育收益大体相似。因此,对于具有初中和大专教育限度的个体来说,进城务工会较大地提高其收入水平;而对于具有高中教育限度的个体,其与否进城对其收入影响不大。这也许与正规部门为高中学历的个体提供的工作数量较少有关。诸多正规部门的组织机构在招聘时往往规定个体的受教育限度在大专以上,高中及如下学历的个体则很难进入这些部门;而非正规部门的工作一般初中毕业的人就可以胜任,因此体现不出高中教育的比较优势。表5 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务农人员收入函数的回归系数(lnY)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务农人员解释变量系数估计值原则差系数估计值原则差常数项5.552*0.0915.408*0.026教育限度a: 初中0.150*0.0470.038*0.009 高中0.222*0.0720.203*0.021 大专0.700*0.1400.365*0.056经验0.091*0.0160.079*0.004经验的平方-0.003*0.001-0.002*0.000爸爸受教育年限-0.013*0.006-0.005*0.002妈妈受教育年限-0.006*0.002父母收入b0.322*0.0270.719*0.010工作类型c: 土地承包者-0.552*0.043-0.468*0.015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0.254*0.080 集体公司0.309*0.072 个体工商户0.116*0.044 私营公司0.166*0.049调节R20.3980.361样本量111814187注:*表达在1%水平明显;*表达在5%水平明显;*表达在10%水平明显。a 教育限度的省略变量是:未上过学;b 以千元为单位;c 工作类型的省略变量是: 其她类型公司。此外,在同一种群体中,个体收入随教育限度的增长而单调递增,但是这种增长并不是线性的。进城务工人员中,高中毕业的教育收益(0.222)比初中毕业的教育收益(0.150)高出7.2%,而大专毕业的教育收益(0.7)比初中毕业的教育收益高55%;农村务工人员中,高中毕业的教育收益(0.203)比初中毕业的教育收益(0.038)高16.5%,大专毕业的教育收益(0.365)比初中毕业的教育收益高32.7%。同步成果也表白小学教育对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务农人员的收入都没有明显影响,也就是说教育对个体收入的影响的确存在“阈值”效应,即个体所受的教育必须合计到一定限度才干对收入产生影响。而本文中的教育“阈值”就是初中教育。有关回归成果,我们还注意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即父母的教育限度对子女的收入有一种明显的、负的影响,虽然这与某些文献中的成果并不一致 这些文献中,她们将父母的教育限度变量作为孩子能力的代理变量,觉得孩子的能力与父母的教育限度有较强的有关关系。因此,父母的教育限度越高,孩子的能力也就越高,其对收入有一种正的影响。例如D. Lam and R. Schoeni(1993)中在研究巴西的教育回报率时指出相对于有一种文盲爸爸的人来说,有一种具有大学学历的爸爸会使自己的工资利益提高20%。,但是J. Behaman and M. Rosenzweig13在研究增长妇女的教育与否会增长孩子教育的问题时,发现增长妈妈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来说并不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之因此会有这样的状况,是由于受教育限度较高的妈妈其在家时间相对要少,使其抚育孩子的时间减少,从而使孩子的教育并没有明显的增长。类似地,我们觉得父母受教育限度的增长会使父母双方疏于对子女的照顾,从而减少了影响孩子收入的禀赋。除了教育是影响其收入的重要因素之外,经验、父母收入以及工作类型都对个体收入存在明显的影响。经验对收入有一种小的影响。通过对两个组的回归成果比较,我们发现虽然经验变量对进城务工人员收入的影响比对农村务农人员的收入高,但是优势非常微小(大概1.4%)。这也许与我们所选的样本有关。样本中个体的平均年龄为23.06岁(最小年龄为15岁,最大年龄为31岁),因此经验值较小,导致由经验差别引起的收入差距并不是很明显。但是估计成果也大体阐明了相对于农村务农人员,经验对于进城务工人员更重要某些。父母的收入对于个体收入也存在着明显的影响。父母收入对农村务农人员收入的影响大概是对进城务农人员收入影响的2.2倍。这也许是由于对于留在农村务农的人来说,她们的土地基本上是和父母的土地在一起的,一起耕种、一起收割,然后得到自己相应的收入;而对于在都市中打工的人来说,这种依赖性会大大减少。父母收入对进城务农的人收入有正的影响是由于父母的收入在某种限度上反映了个体的家庭背景,父母收入高表白其家庭条件较好,这对于在都市中搜索工作的个体是有利的,她可以不必忙于找工作;而对于家庭条件不好的人来说,她会急于接受第一份工作,尽管工资比较低。工作单位类型不同,个体收入也有明显的差别。对于农村务农人员来说,由于大部分个体都是土地承包者(占样本的92.4%),因此只有这个因素对个体收入有影响,而其她工作单位类型对收入的影响并不明显。对于进城务工人员来说,在集体公司工作的人收入最高,如下依次为国有公司、私营公司、个体工商户,土地承包者的收入最低。大多数有关劳动力市场的文献表白正规部门的收入会较高,正规部门重要涉及政府和大规模公司11。可是本文并没有得到这样的估计成果,这是由于在国有公司上班的个体,她们的工作重要是做某些体力劳动,因此收入并不高(44.5%的人在制造业,20%的人在建筑业,31.2%的人在运送业)。回归中使用6个因素解释了进城务工人员收入变化的39.8%。这意味着进城务工人员收入中教育、经验、家庭背景和雇用部门等因素可以在较大限度上解释收入的变化。农村务农人员的收入与这些因素的有关性稍单薄某些,收入变化的36%可由表5中的回归系数解释。五、结论本文运用吉林省的微观数据,针对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收入以及流动也许性的影响进行了记录分析和计量检查。得出如下结论:(一)具有相似年龄和教育背景的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务农人员相比,当我们控制年龄变量时,无论是进城务工人员还是农村务农人员,其收入都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长;当我们同步控制年龄和教育变量时,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均高于相应的农村务农人员的收入。(二)收入差距与各个教育年龄组之间的流动倾向存在着正的、弱有关关系。因此影响国内劳动力流动因素中,除了收入差距之外,教育因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其她条件相似的状况下,个体受教育限度越高,外出务工的概率越大,即具有大专学历的农村劳动力外出也许性最大,高中次之,初中最低。小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概率没有明显影响。(三)教育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影响高于其对农村务农人员收入的影响;并且在同一种群体中,个体收入随教育限度的增长而单调递增,但是这种增长并不是线性的;此外,教育对个体收入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即个体所受的教育必须合计到一定限度才干对收入产生影响。对吉林省而言,“阈值”是初中教育。本文的研究成果表白教育不仅是影响个人收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且也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的现状既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农村劳动力专业层次的提高14。因此,若要持续增长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一方面应当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国内履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增长农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样本数据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只分析了学校教育的作用,而没有考虑职业培训的影响。既有的文献资料已经证明了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对于增长农民收入有重要的影响 侯风云()指出相对于没有进行培训的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收入提高了两个百分点。,但是培训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如何,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参照文献:1. L. Long. Migration Differentials by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Trends and VariationsJ. Demography, May 1973: 245.2. A. Speare and J. Harris. Education, Earnings, and Migration in Indonesia 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1986: 223-2443. L. Lanzona. Migration, self-selection and earnings in Philippine rural communitie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a, 1998, 56: 27-50.4. G. Sahota. Theories of pers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A survey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78, 3.5. 李实.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和分派J. 中国社会科学,1999,(02):16-33.6. 胡士华. 教育对国内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研究J. 经济问题, , (10): 40-42.7. 侯风云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收入与人力资本状况有关性研究J财经研究,(04)8. 赵力涛中国农村的教育收益率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03):98-109.9. H. Browning. Migrant Selectivity and the Growth of Large Cities in Developing SocietiesA.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C.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1, 2: 273-314.10. J. Harris and M. Todaro. 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0, 60 (1): 126-42.11. M. Spence. Job Market Signaling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4, 87(3): 355-374.12. D. Lam and R. Schoeni. Effects of Family Background on Earnings and Returns to Schooling: Evidence from Brazil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3, 101(4): 710-740.13. J. Behrman and M. Rosenzweig. Does Increasing Womens Schooling Raise the Schooling of the Next Gener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92(1): 323-334.14. S. Waldorf and W. Waldorf. Earnings of Self-Employed in an Informal Sector: A Case Study of Bangkok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31,1983, (3): 587-607.15. 叶茂林. 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 张世伟、罗胤. 吉林省城乡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的现状与对策J. 人口学刊,(06).17. 张红宇. 农村劳动力流动和人力资本提高J. 人口研究,29(4):43-45.18. 侯风云. 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就业有关性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98.Effects of Education on Rural Labors Migration and Earnings Wang Guang-hui, Zhang Shi-wei(Center for Quantitative Economics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Abstract: Based on micro data from Jilin in , we build micro econometrical models to analysis the effects of education on rural labors migration and earnings by comparing their character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on rural labors migration is remarkable and positive. The higher individuals education level is, the higher the probability of his migration is on condition that others are same; moreover,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on rural labors earnings is positive, but the schooling returns of migration and rural resident are different, the former is higher than the latter.Key words: education; rural labor; earnings; mobilit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