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上传人:枕*** 文档编号:124179605 上传时间:2022-07-24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897.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科教版 春季、教 学 进 度 表周次教 学 内 容教 时完 成 情 况行 政 查 阅第1周发现物体的特性1第2周谁轻谁重1第3周结识物体的形状1第4周给物体分类1第5周观测一瓶水1第6周它们去哪里了1第7周结识一袋空气1第8周期中考试第9周劳动节放假第10周我们懂得的动物1第11周校园里的动物1周次教 学 内 容教 时完 成 情 况行 政 查 阅第12周观测一种动物1第13周给动物建个“家”1第14周给动物建个“家”1第15周观测鱼1第16周给动物分类1第17周第18周1、第19周第20周第21周1 .发现物体的特性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边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本课的学习重要分为两个活动:1观测一种物体;2对比观测两个物体。通过这两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结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限度、轻重等特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测、描述、记录措施,为背面学习物体的特性奠定基本。教材中观测的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这一课将引导学生运用眼、鼻、手等感官和两两对比观测的措施来发现物体更多的特性,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更全面、更精确地描述物体的特性。【学生分析】学生每天都会和多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因此,对这些物体她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结识。同步,她们也可以用某些简朴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性,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诸多困难。例如,如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结识的初始阶段,学生浮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某些研究措施来协助她们克服和解决。此外,一年级小学生在行为能力上比较弱,课堂上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队合伙意识较弱。因此,她们的观测能力、体现能力,倾听习惯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教学目的】科学知识概念目的1我们周边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性。2可以用某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性。科学探究目的1用多种感官观测和描述不同的物体。2用两两对比的措施对物体进行观测。科学态度目的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爱好和愿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感受到生活中有多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性,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教学重难点】重点:用观测和比较的措施对物体的特性进行描述。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措施进行观测,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性。【器材准备】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言:同窗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立即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设计意图:用猜谜游戏来集中学生注意力,也为下面让学生独立描述物体特性提供思考根据,减少难度。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设计意图:表述理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每种物体均有自己的特性,同步培养学生说话时要有理有据。3每个物体均有它不同于其她物体的特性,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性,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描述来理解学生对物体的观测、比较和描述能力,为教师背面的教学调节提供借鉴。4我们如何才干发现物体更多的特性,并且还能把它精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性)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二、观测物体(一)观测一种物体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性呢?(要认真观测)2应当如何观测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测植物的措施,谁来说说。运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测(特别提示学生在未经教师容许的状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步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学期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观测措施。3教师出示要观测的物体,逐个结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4目前,我们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性。5学生报告,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性某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了什么,力求引导学生调动所有感官来观测物体的特性,如用眼看颜色或形状、用手摸软硬、用鼻子闻到气味,这样可以理解学生已经懂得了哪些描述性词汇,同步为下面的“两两对比观测法”活动埋下伏笔。(二)对比观测两个物体1刚刚人们发现了物体的某些特性,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性吗?2例如:我们要观测木块有什么特性,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因此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种特性。这种措施叫两两对比观测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测,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性。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伙,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无更多的发现。5如何具体记录物体的特性呢?我们先来看看活动手册吧!()教师示范活动手册的使用:投影展示实物,指引学生先填写日期。(物品名称可替代)()指引学生填写登记表格。以木块为例:把木块与乒乓球对比后发现形状不同,形状就是物体的一种特性,然后填写在登记表上(强调:(1)可以把活动手册最后一页词汇表上的词汇剪下来,粘贴在相应位置,也可直接填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2)边观测边记录,顺序建议是:颜色形状气味与否透明粗糙限度轻重,但不强调一定是这个顺序)。设计意图:学生运用活动手册记录物体特性,书写上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耐心指引、示范。通过指引,使学生结识到要边观测、边比较、边记录,记录成果要真实。6. 交流评价“我的记录”。(1)请学生到展台展示并简介“我画的记录”。(2)学生互相评价观测和记录的与否精确。(3)教师小结:记录时要真实、精确。设计意图:学生到展台展示并简介自己的记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体现能力,另一方面继续巩固学生对物体特性的科学结识,引导学生用“准不准”的原则来评价自己和她人的记录,进一步强调科学记录要真实、精确。7出示班级登记表单,交流观测到的信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补充班级记录单。8看看我们的班级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9教师总结:通过两两对比观测,我们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性。10通过观测比较活动,我们对木块已经非常熟悉了,谁来描述一下木块的特性?比一比谁描述得最佳。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为了考察学生与否学会了运用各个感官及两两对比观测的措施来更全面、更精确观测和描述物体的特性。三、小结、延伸1谁来说说我们如何才干发现物体更多的特性?2要想更全面、更精确地描述物体,应当怎么做?3课后,同窗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性编某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观测能力和描述能力。设计意图:突出学以致用,同步用编谜语的方式继续培养学生观测和表述能力。【板书设计】发现物体的特性看大小、颜色、形状闻气味两两对比观测法摸表面粗糙限度掂轻重2.谁轻谁重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边的物体单元的第2课,其隐含的概念是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且可以通过测量得到。在一年级阶段学生不需要理解质量的概念,更无需精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只需要理解物体有轻重,可以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即可。本课通过观测、预测、手掂、用简易工具测量等多种比较活动,促使学生逐渐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结识。【学生分析】在第一课的观测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结识并实践了某些观测、描述物体的措施,积累了某些有关物体特性的科学词汇,例如轻重、粗糙、光滑等,甚至她们也许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但是,这种简朴的方式能否精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也许会给出不同的成果,特别是当两个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措施来判断。这就引起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更为精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呢?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用一种简朴的测量措施,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测、简朴记录等多种手段来得到成果。【教学目的】科学知识概念目的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性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科学探究目的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措施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措施也许导致比较成果的精确限度不同。2轻重和大小合适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原则物。科学态度目的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爱好和愿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结识到掂量、称量等措施的精确限度不同。【教学重难点】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性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措施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措施也许导致比较成果的精确限度不同。难点:用称量的措施进行测量并记录【器材准备】乒乓球、相似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似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多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观测过的这些物体,我们如何懂得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懂得物体的轻重。设计意图: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措施的原有认知水平,理解学习前的概念掌握限度,为结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措施奠定基本,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二、 环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措施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1预测物体的重量。(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似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似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一方面让学生认真观测比较这几种物体的形状及大小。(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同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似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成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措施采用先提问“我们如何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措施,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措施统一为一种,例如用数字表达轻重,数字越小,表达越轻,即学生觉得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达,觉得第二轻的,用2表达,最重的,用5表达。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成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成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此类问题上,以引起她们的进一步思考。合适时,做简要的小结,阐明预测有也许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措施来判断物体的轻重,例如,掂量和称量。设计意图:借此活动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例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似材质和现状但大小不同的橡皮,它们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同步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指引、贯彻学生良好的体现习惯和倾听习惯。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成果记录下来(提示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达轻重)。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环绕数据全班研讨。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对比,使学生结识到掂重的措施并不完全精确。3称量物体的重量。(1)一方面要拟定原则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种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原则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例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例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当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原则物。根据学生的讨论成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伙为原则物。(2)阐明称重措施。将一种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成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4)学生用称量的措施进行比较并记录。设计意图:让小组把称量的成果呈目前黑板上,为后续的集体研讨做准备。通过自己动手称量物体重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记录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和态度。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1班级汇总完毕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成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窗报告。学生也许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成果也许都不同样,其她小组三次排序的成果也不尽相似。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措施中,“哪种措施的排序成果更精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措施精确限度的探讨。预测是猜的,不太精确;不同的人感觉也许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精确、比较科学的措施。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成果也许不同,甚至差别会比较大,因此预测是不可靠的。第二种措施是根据掂量的措施判断轻重,这种措施需要两两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掂量的措施仍然是依托人的感觉,当物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浮现不同的判断成果;并且这种措施的操作次数比较多,当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会更麻烦,成果会更不精确。第三种措施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原则物测量,测量后记录回形针的个数,这样得出的成果不仅比较精确,并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似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同样的。以此为基本给出问题情境:相似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同样重吗?学生先互相交流,再刊登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成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例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也许不同等。设计意图:问题指向核心概念“大小相似材质不同的物体,轻重也许不同”,比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似的碗,它们的轻重有也许不同”。五、小结今天同窗们在课堂上体现得很棒,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设计意图:对一整节课进行归纳总结,检测学生的掌握状况。3.结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边的物体单元的第3课,学生在第2课的学习中已经通过“称一称”的措施测量了物体轻重的不同,体会了物体的一种基本特性质量。本课是借助“摆放”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物体的另一种基本特性形状。本课的研究主题是:“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如何装得更多?”重要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如何影响其占据空间的。本课有两个探究活动:1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2换一种平铺的措施,能装得更多吗?第一种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木块和乒乓球的数量,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第二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平铺方式摆放螺母,发现同一物体用不同侧面摆放,会浮现不同的摆放数量。通过两个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物体的形状对其占据空间的影响。由此,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也许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学生分析】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懂得了物体具有一定的特性(如:颜色、形状、大小、轻重等),并且也学会了用简朴的措施来测量物体的轻重。这节课引导学生结识物体的另一种重要特性形状。这节课结识“形状”是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结识打下基本。由于“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用一种“固定大小的盒子”来使这个概念具象化。虽然教材对活动的难度做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本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在进行本课的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细致的指引,在研讨时引导学生大胆刊登自己的意见。【教学目的】科学知识概念目的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性之一。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科学探究目的1用简朴的措施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科学态度目的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爱好。2认同物体的特性是可以被观测和测量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也许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教学重难点】重点:懂得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性之一。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器材准备】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似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种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入。同窗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措施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2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如何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措施进行猜想,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3出示此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性。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结识物体的形状。(课件展示猜想的措施及四种物体的形状)(板书:结识物体的形状)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导入本课,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持续性。将两种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用布袋装起来,让学生用“摸”“看”的措施猜想是什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步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上的不同。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如何才干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课件演示:“平铺一层”)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1演示平铺的措施,记录数据。如何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措施,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课件演示平铺的措施及如何填写表格)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指引学生理解平铺的措施,并学会操作及记录数据。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登记表单中。设计意图:用“比一比”的形式开展一种发散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摆放措施的爱好,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措施如何才干将四种形状的物体尽量多地平铺到盒子中。当学生用不同的措施时,数量肯定是不同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学生自己在活动后产生的疑问。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因素,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会产生影响,这样知识对于学生是认知上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1观测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同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同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可以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相应的摆放方式旁边。(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并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同样。设计意图:将摆放的方式及相应的数据汇总在一起,以便学生观测、比较。对于螺母的不同摆放方式,应当让所有的学生都做一遍,亲身体验一下:物体是立体的,是有诸多种面的,每个面的形状也许是不同样的,以不同的面放进盒子时,它们在盒子中占据空间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背面的分析奠定基本。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同样的,因此怎么摆都同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因此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同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同样,因此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同样,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同样。设计意图:学生大胆表述她们的想法。由于通过活动,学生已经意识到平铺的面不同,会影响到摆放的数量,但是这只是学生心里的感受,还需要她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可以与伙伴分享。通过这样的过程,才干真正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样多?分析:由于形状的因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因此装得少。(如果学生觉得是由于“乒乓球”比“木块”大而导致上述成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阐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同样,也可以将两个相似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与否一致。)设计意图: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比较”放在研讨的第二个层次,是顺应学生认知的需要。先通过展示、汇总数据,显而易见的是:同样的物体摆的方式不同,数量就不同。于是,学生很自然就会产生“为什么会这样?”的疑问。因此,顺应学生的思维,紧接着就分析因素满足了学生好奇心与认知的需要。而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则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从视觉上,乒乓球比木块要大某些,故乒乓球比木块数量少,并不是一方面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当学生发现“乒乓球”与“木块”差不多大的时候,排除了“大小”这个因素,学生将思维再次定位于“形状”的分析,进一步结识到:虽然大小相似(或差不多)的物体,形状不同,占据空间的状况也不相似。)四、拓展、延伸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说说你的见解。【板书设计】结识物体的形状【有关表单】结识物体的形状将平铺放入盒子的物体数量记录下来。将物体放在盒子中乒乓球木块螺母橡皮摆放数量4.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边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理解了物体有诸多特性,这些特性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本课要根据物体的特性进行分类,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措施的学习和实践,协助学生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措施,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课的学习重要分为四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2制定分类原则,进行分类;3研讨,回忆学习过程:4理解分类的意义。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理解物体的多种特性,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测、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措施。同步,协助学生掌握分类措施,明确分类原则的细化是精确分类的要素。教材中提示选用的教学器材为前三节课观测的物体。在本课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具有相似特性的物体,便于学生进行分类活动。【学生分析】通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一年级学生逐渐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测、记录、体现、交流等科学探究措施,逐渐培养出合伙学习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在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不小于故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同步,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体现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目的1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措施。2根据物体的特性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结识物体。科学探究目的1可以根据一种特性对物体进行分类。2理解给物体分类时,根据的特性不同,分类的成果会有所不同。科学态度目的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爱好。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性被归类。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体会,人们可以运用分类的措施整顿身边的多种信息。【教学重难点】重点:可以根据一种特性对物体进行分类。难点:理解科学精确的分类需要将原则细化。【器材准备】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似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她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种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如何找到酸奶的)设计意图:通过一种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协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2我们也观测了许多物体的特性,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性有相似的方面吗?(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测的物体特性)设计意图:从物体特性入手,聚焦分类原则指向的是物体的特性,并贯穿全课。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性作为原则给它们分类,以协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设计意图:聚焦话题,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教师运用任务驱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二、给物体分类1描述物体特性,拟定分类原则。(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2)说说自己筹划以什么特性作为原则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分类是以特性作为原则的,并且原则有诸多,为开展分类活动明确主线和目的。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1)引导学生根据制定的分类原则进行初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拟定一种相对简朴的分类原则,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设计意图:指引学生运用直观实物进行初次分类,协助学生明确分类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措施不便于同步开展不同原则的分类,并且这种措施的分类成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学生思考,商量改善措施。)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为进行给物体做编号的活动做好铺垫。(3)指引全班同窗按照统一原则为物体进行编号。我们有什么措施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措施可以协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学生按照相似的原则对物体进行编号)设计意图: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先对物体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学会分类的基本操作措施,为后边的活动开展打好基本;再从中发现不以便、无法反复使用以及不便于交流的问题而找寻改善措施,从而开展编号活动,为后边的活动开展以及交流研讨活动做好铺垫。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1)小组总结物体特性。观测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性?(学生发既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性,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反复)(2)根据特性制定分类原则,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学生制定分类原则,明确分类原则,将小组制定的分类原则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原则)(3)小组合伙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学生进行小组合伙,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成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4)教师适时指引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原则部分。(学生遮挡住分类原则,并向全班同窗展示小组记录单)设计意图:根据特性制定分类原则,指向分类的目的,是协助学生结识物体特性,便于寻找和生活便利。学生通过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特性作为原则对物体多次分类,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物体的特性,并且对分类的科学探究措施有更深的学习与体会。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原则是为了给下一环节做铺垫。4解密活动。(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原则。通过观测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成果,逆向分析分类原则是哪种特性,并阐明理由。(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成果。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分类原则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观测、总结物体的特性,以便我们的生活。三、交流研讨1人们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性分类的?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诸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原则,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性。2根据同一特性分类,分类成果有哪些不同?你发目前哪个相似原则的分类中有不同的成果,为什么?你有无什么好措施让人们统一?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似分类原则的分类成果要想达到一致,还要有相似的细化原则界线。以轻重这一特性为原则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这一特性,在制定原则的同步还要细化轻重原则的界线,也就是说只有将原则制定得更精确,才干进行更精确科学的分类。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原则,拟定有关轻重的分类界线,再次调节轻重的分类。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活动的交流中已经发现这一问题。本环节是让学生对于相似原则,分类成果却不同的现象进行研讨交流,进而发现分类的原则除了特性之外还要有细化的原则,从而掌握科学分类的对的措施。四、完毕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1学生完毕个人活动手册。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设计意图:教师指引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毕本课教学目的。4观测生活中身边的分类。我们生活中均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协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协助的?(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协助我们便捷生活的)设计意图:理解分类的意义不仅是更好地理解特性,还能协助我们便捷生活。【板书设计】给物体分类特性 分类原则 细化原则5.观测一瓶水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边的物体单元的第5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某些观测措施,理解物体具有重量、形状等属性之后学习对水进行观测和描述。本课的学习重要分为三个活动:1观测比较水和洗发液的相似和不同;2观测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3学习描述、记录观测比较成果。通过以上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发现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的特性,进一步学习眼看、鼻闻、手摸的观测措施;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理解水具有流动性,无固定形状。教材在活动1选用乳白色洗发液与水对比,是要突出透明度的区别;活动2洗发液、水、木块被装在不同的容器中是在对比液体和固体形状的不同特点。【学生分析】通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某些常用固体在重量、形状、颜色、材料等方面的不同。在第4课还学习了根据物体不同的特性进行分类,理解不同的分类原则有着不同的分类成果。学生在进行分类活动的同步对物体的自身属性有了进一步地结识。本课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观测比较的措施继续观测水的重要特性,为背面结识空气特性做必要准备。【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目的1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性,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2水和洗发液同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科学探究目的1学习观测水的措施,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措施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测,能用语音简朴描述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3在教师指引下可以对信息进行整顿和分类。4在教师指引下可以回忆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措施。科学态度目的1乐意倾听她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2乐于参与小组合伙探究,积极参与合伙学习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结识到水是贵重资源,需要爱惜和保护。【教学重难点】重点: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难点: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性,也是固体与液体的重要区别。【器材准备】水、乳白色洗发液、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木块、活动手册、观测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窗们说一说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有关水你都懂得什么?然后请同窗们一起来观测。(板书:观测一瓶水)(学生观测矿泉水)设计意图:激活学生对水的认知和激发新的爱好,理解学生对水的概念掌握状况。二、观测比较水与洗发液1观测措施的研究出示洗发液的瓶子(撕掉上面的标签),请学生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学生也许会猜是沐浴露、洗手液,合适表扬生活中善于观测的同窗,告诉学生是洗发液)。如何比较观测水和洗发液?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中用了哪些观测措施。学生建议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由于洗发液不能食用,在此教师要及时提示不能用“尝”的措施,强调任何场合都不能用“尝”的措施)。(学生观测比较矿泉水与洗发液并回答诚实的问题)设计意图:学生交流观测措施,教师提示注意事项和安全规定,再次对前四课观测活动做了巩固和发展。2学生观测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似(1)看一看教师提问:人们一起来观测水和洗发液有什么相似和不同呢?学生分组观测并报告。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它们颜色的不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措施懂得。(乳白色与无色,透明与不透明,对比观测)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报告。(2)闻一闻教师提问:水和洗发液尚有什么不同?如何才干懂得它们的气味不同呢?学生建议闻一闻。教师示范闻的原则操作措施,并指出这样做对安全的重要意义。(闻的原则操作措施:打开瓶盖,左手持瓶身,右手从瓶口上方将空气扇向鼻子,闻到气味即可盖上瓶盖。)学生动手操作并报告。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报告。(3)摸一摸教师提示:水和洗发液除了颜色、气味不同,它们用手摸起来同样吗?如何证明洗发液要比水光滑?再用拇指摸一摸。教师解说手摸对比措施:用玻璃棒在洗发液中沾一下,滴到食指上,再用拇指搓捻;用同样的措施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对比。学生动手操作并报告。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报告。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活动的过程和观测的成果,并总结水和洗发液的相似和不同,并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播放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成果)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得到观测比较的措施。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分环节完毕对水和洗发液的观测比较任务,得到观测比较成果。学生报告、教师汇总,最后完毕班级记录单的填写。这里观测比较是为了更精确地发现水和洗发液的自身特点。最后的总结,一是为强调观测成果,二是为对水和洗发液各自的特性做完整表述。过渡:通过观测比较发现水和洗发液有相似之处也有着诸多不同。如果把它们和木块比较又会有什么发现呢?三、观测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似1不同教师把洗发液和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木块对比观测。学生交流观测成果:(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变化。教师板书学生观测成果。(播放课件,让学生观测三个图片并思考问题)2相似教师引导学生观测比较水、洗发液、木块有无相似之处。学生观测、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测上面的现象,发现尽管水和洗发液在不同容器里形状不同,但它们仍然有形状,只是形状不固定。教师板书:它们均有形状。(播放课件,看图思考问题)3总结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和相似教师请同窗根据板书总结它们的不同和相似。学生刊登观点:我们发现尽管水、洗发液的形状可以变化,木块形状不变,但它们均有形状。(播放课件,回忆探究过程,反思探究成果,总结固体、液体的不同)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图在于使学生观测发现液体没有固定形状的特点。由于水与洗发液都能流动,因此倒入不同形状容器中都能形成不同的形状。课堂上演示将液体倒入容器的过程,目的就是让学生观测液体从原有形状变成既有形状的现象,而木块只能摆放进容器,形状不发生变化。这一演示操作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液体没有固定形状,进一步结识到尽管在形状上不同,但不管固体还是液体均有形状,如此就指向“形状是物体重要属性”这一概念。四、完毕班级观测记录单和活动手册1教师请一位同窗到台上执笔,全班同窗一起根据观测成果共同完毕班级记录单。2教师指引学生根据班级记录单,完善自己的活动手册第1课内容。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引下对信息进行整顿和分类,用图表进行信息交流。从课堂环节二、三开始教师协助学生记录观测成果,课堂环节四有同窗将自己的观测成果整顿后形成班级记录单,再从班级记录单中抽取相应信息填写自己第1课的活动手册,使各节课形成一种互相联系的整体。3拓展延伸回家后完毕活动手册上“看谁流得快”活动。(播放课件,完毕信息的整顿和摘录)【板书设计】观测一瓶水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 能流动 无固定形状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 能流动 无固定形状木块:有颜色、有气味、不透明、不能流动 有固定形状6.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边的物体单元的第6课。在上节课观测一瓶水的基本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她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性。本课的学习重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摸索活动;3研讨交流。通过观测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理解水的特性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她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结识“溶解”即可。【学生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测再描述的基本,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性有了初步的结识。并根据生活经验懂得,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措施混合,把某些物质放入水中,观测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结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测并结识到,有某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某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她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队合伙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测能力、体现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目的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科学探究目的1通过对比的措施,观测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状况。2能用放大镜观测较小的物体。3能用搅拌的措施让水中的物体充足混合。科学态度目的1结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措施观测现象。2承认从多角度进行观测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懂得可以运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教学重难点】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难点:通过对比的措施,观测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状况。【器材准备】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1问题导入。(1)上节课我们人们一起结识了水,谁还记得水均有哪些特性?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续学习物质放入水中与否会发生变化做好了铺垫。(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3)水尚有一种本领,可以加诸多东西进去,例如妈妈做汤时会放某些作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类似的状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也许会根据某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课件展示某些生动的溶解现象)(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均有科学存在。)2聚焦问题。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同步,也可以根据她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哪里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明确学习目的。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1描述并记录现象。(1)师:教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测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引放大镜的使用措施。(课件出示三种被观测的物质)(2)小构成员分头观测,交流报告。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测物体原始特性,为稍后对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测做好准备。在观测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科学态度。同步,在交流过程中,继续指引学生养成良好的体现习惯和倾听习惯。(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引。指引要点: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测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状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提示学生不能晃动水杯;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足搅拌,让物质与水充足混合;搅拌停止后,再次观测、对比物质的变化状况、混合液的状况以及杯底的状况。同步,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测成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可以用文字体现,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达。要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测成果都要记录下来。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她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商量实验措施。但学生毕竟年龄小,需要在教师指引下完善实验方案,明的确验环节,为下一步精确地进行操作打下基本。同步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继续指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现习惯和倾听习惯。(5)学生小组实验观测并做好记录。(6)教师巡视和指引。设计意图:使学生会用搅拌的措施让水中的物质充足混合。通过对比的措施,观测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状况。教师要关注学生与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进行实验,合伙与否快乐,在每一种环节与否做到仔细观测,与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及时记录等。2研讨交流,达到共识。(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测到了什么现象?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状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教师加以阐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播放课件)(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成果的同步,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阐明)。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阐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阐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课堂上不容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将盐、红糖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明确“盐和红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结识溶解现象。同步,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她们研究的欲望,发展她们的为自己观点寻找证据的能力。在学生交流环节,继续强调贯彻说和听的习惯养成。不同的学生也许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她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她们的想法。可以鼓励她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可以被人信服的证据。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乐意来谈一谈?2课堂伊始,人们说俩人诸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目前再想一想生活中尚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爱好的同窗可以用学到的措施试一试,下一堂课跟人们分享。(播放课件)设计意图:教学首尾呼应,扩展延伸,巩固所学。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懂得可以运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7.结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我们周边的物体单元的第七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规定学生能运用前面学到的探究措施对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使学生发展自己在结识物体方面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研究的爱好。 本课的学习重要分为三个活动:1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测;2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3记录空气的特性,并描述自己所探究的过程。通过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结识空气的特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科学观测、描述、记录的措施,为此后继续研究物体打下基本。【学生分析】通过本单元前6课的学习,学生从关注周边的物体开始,逐渐学会用合适的词汇描述周边的事物,逐渐形成描述物体特性的能力,形成了对物体的结识和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形状等属性的描述,在本单元卡站了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掌握了通过比较结识物体特性的研究措施。本课将试着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研究措施,用科学词汇从不同方面描述另一类物体“空气”的特性。【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目的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性,也有某些相似的特性。科学探究目的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措施研究空气的特性。2空气的某些特性是可以被观测和描述的。科学态度目的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爱好。2意识到可以运用所学的措施研究未知事物。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有关。【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她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性,也有某些相似的特性。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结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措施进行研究。【器材准备】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入:回忆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措施?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出运用感官或借助某些简朴的工具进行对比观测的措施。2提问:回忆一下,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