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地理课标版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考点一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考点一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一、认识荒漠化一、认识荒漠化记忆诀窍记忆诀窍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1)“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2)“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3)“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4)“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人为因素)。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示意图植被景观荒漠荒漠草原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mm以下200mm以下400mm以下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特别提醒特别提醒荒漠是一种现象和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2.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一、荒漠化的成因一、荒漠化的成因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3)动力条件大风天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则加速荒漠化进程。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因素分布地区破坏原因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严重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地区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次生盐渍化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方法技巧方法技巧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区具体措施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草原牧区减少水井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造成超载放牧干旱内陆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保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命题视角一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命题视角一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1.2014课标文综,36(2)(3)(4),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答案答案(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解析解析(1)冬春季起沙的原因可从地表裸露及风力强劲角度分析。(2)注意从风沙对铁路和列车不同的危害来阐述。(3)可从“阻沙”和“固沙”两个角度分析。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2.(2015山东文综,5,4分)“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答案答案C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形成是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附近交错带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地下水由交错带流向绿洲区,C项正确。“生态裂谷”为环境退化现象,即自然植被恶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3.(2015山东文综,6,4分)“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答案答案 D本题考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出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即水资源利用不当所致,故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命题视角二土地盐渍化的成因及影响命题视角二土地盐渍化的成因及影响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下图,完成下面三题。4.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答案D本题考查区域生态问题。土壤盐渍化应该分布在地势低洼、降水稀少的地区,由图中等高线及时令河信息可知,D项正确。5.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B.水分C.坡度D.温度答案答案B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由题干和图中海拔、湖泊、时令河等信息可知,该地降水不足,B项正确。6.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答案答案C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由图可知,该区域河流主要为时令河,乙地位于丙地上游地区,故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会导致丙地区荒漠化。命题视角三土地石漠化的分布与成因命题视角三土地石漠化的分布与成因读贵州省某流域石漠化景观分布概率与坡度、坡向关系图,完成下面两题。不同坡向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不同坡度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7.目前,该流域石漠化严重的地区位于()A.坡度5,坡向西北坡B.坡度15,坡向南坡C.坡度40,坡向西南坡D.坡度50,坡向东南坡答案答案B结合图示信息,根据石漠化分布概率与石漠化关系知,在坡度15处,极强度石漠化分布概率最大;南坡极强度石漠化分布概率最大,据此判断石漠化最严重地区位于坡度15,坡向南坡。8.该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毁林开荒B.城市建设C.修筑公路D.旅游开发答案答案 A该地位于我国云贵高原,人地矛盾尤为突出,所以最可能是毁林开荒导致石漠化。考点二考点二(拓展考点拓展考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一、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1.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下表所示:自然条件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水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2.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下面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1)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树木用作薪柴。(2)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3)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工程等开发建设不当。二、水土流失的主要治理措施二、水土流失的主要治理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建梯田、打坝淤地、开展土地复垦等生物措施主要包括植树种草、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间作轮作、套种耕作和提高复种指数等命题视角一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命题视角一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下面三题。1.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A.气温分布图B.降水量分布图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答案答案B本题考查区域研究的方法,以及地图的应用能力。以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为切入点,是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热点。水土流失与地形、降水量、植被、土壤关系密切,因此调查水土流失问题,要优先收集地形图和降水量分布图,B项正确。2.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答案答案D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以流域产沙量为切入点,考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理解流域产沙量的概念。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才能获得泥沙总量。D项正确。3.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A.B.C.D.答案答案A本题考查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正确理解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之间的关系是关键。一般来说,在坡度较小时,坡度越大,单位面积产沙量越大,由此判断A项正确。4.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形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甲命题视角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及治理命题视角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及治理乙丙(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答案答案(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防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农田灌溉。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解析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黄土地貌类型的判读及形成过程。对照景观图片,甲地为较为平坦的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三种地貌的形成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2)本题主要考查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一方面考虑由流水侵蚀形成的三种地貌使地表变得崎岖破碎不利于农耕,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贫瘠化。(3)本题主要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影响。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的有利作用要从地表形态、耕地面积两个方面分析;不利影响从破坏地表结构角度来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