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感知城市发展系列研究:感知城市之感知健康研究

上传人:枕*** 文档编号:121674114 上传时间:2022-07-1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赛迪顾问-感知城市发展系列研究:感知城市之感知健康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赛迪顾问-感知城市发展系列研究:感知城市之感知健康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赛迪顾问-感知城市发展系列研究:感知城市之感知健康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知都市发展系列研究本期主题感知都市之感知健康研究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本期主题感知都市之感知健康研究第一章 概述1.1 定义1.1.1 感知健康定义感知健康是以民生健康为主旨,以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综合应用电子、信息、通信和生物科技,以推动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物、卫生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高效、精确、互动地采集与传递,实现医疗卫生管理与服务的全程智能,增进健康事业科学发展。1.1.2 感知健康内涵感知健康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物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五大领域,其内涵是共享化、无线化、感知化、智能化和个性化。 共享化:孤立的信息资源通过信息网络实现区域共享,达到医疗卫生资源虚拟化,增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无线化:运用无线技术、遥感技术体验无处不在的沟通和交流,实现随时随处享有健康服务。 感知化:感知终端实现身份、位置、状态、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交互,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速度和质量。 智能化:高性能运算和智能分析提高了数据解决的速度和成效,增进决策管理能力的提高。 个性化:由被动看病到积极避免保健,实现居民健康全生命周期的个性化管理与定制服务。1.2 感知健康提出背景与形势1.2.1 政策环境l “健康中国”提出建立覆盖全民的健康服务体系。卫生部提出“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并初步发布了“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的三步走行动筹划。该战略以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为目的,按照初步设想,到,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使中国进入实行全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国家行列;到,使中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到,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健康服务体系,缩小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别导致的健康不平等现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增进卫生服务运用的均等化,大幅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l 国家将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作为“十二五”政府工作重要内容。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国内将“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等政策成为政府工作重要内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发展,中共中央 国务院有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有关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行方案(-)的告知的正式发布,正是以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为目的。l 新一轮医疗改革将信息化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手段。纵观各国卫生体制改革之路可以看出,尽管改革思路和措施有所不同,但在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卫生体制改革,更好的解决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与服务供应的平衡方面均有着共同的盼望。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有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将信息化作为支撑新一轮医疗改革的支柱,提出医疗信息化建设要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目的,体现出国家对信息化在推动医疗卫生发展过程中的注重限度。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概念,也明确指出加快物联网在各行业的研发应用,涉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以物联网技术为主导的感知健康成为大势所趋,也是助推新医改、发明智慧将来的重要手段。1.2.2 经济环境l 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加大国民对健康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进步,居民健康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为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同步国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的未完全实现,内需局限性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效率和质量不仅能满足人民健康的需求,更是变化国内既有经济增长方式的驱动力。l 发展感知健康是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力支撑根据9月发布的国务院有关加快哺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生物医药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进行重点哺育。新一轮产业的政府重点扶持,必将带动新一轮经济的高速增长,发展感知健康正逢其时。l 新医改稳定的政府投入增进感知健康的发展。健康事业的兴旺发达,需要一种稳定、可持续性、有前瞻性的科学发展政策,而政府投入是决定这个行业兴旺发达的第一要素。新医改方案提出,在的3年间,各级政府估计投入8500亿元用于健康事业。在国内,医疗信息化投入一般占医疗总收入的2%。按照这个比例,在将来三年新增的8500亿元中应有150180亿元,也就是每年新增至少50亿元用于医疗信息化建设。估计国内医疗信息化投资规模将达到125亿元左右,将突破4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5%,将来十年为感知健康发展的黄金十年。1.2.3 社会环境l 城乡化、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对发展健康事业提出急切规定。工业化、城乡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给居民健康带来新的严峻挑战。据理解,国内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已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至70%。除亚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外,国内人口老龄化现象也很严重,同步还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发国。目前,国内的医疗现状仍是以“治病为主”的医疗模式,无疾不求医,大病才光顾医院已成为许多人的定性思维。再加上“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使得人们对目前的医疗状况诸多不满,发展健康事业已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需求。l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需要信息化的有力支撑。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百姓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迅速增长。陈竺部长在题为中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演讲中提及到年终,国内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将超过90%,其中新农合覆盖8.3亿人,城乡职工医保覆盖3.9亿人。然而在都市大医院资源集中,规模不断膨胀的同步,某些符合大众利益、具有更大社会效益的避免保健工作,往往因资源短缺而无法正常开展,医疗卫生资源因布局和构造不合理而无法真正有效支撑医保事业。医疗资源的配备、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感知健康迫在眉睫。1.2.4 技术环境l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有力推动民生事业的提高。物联网是指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多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物联网为我们展示了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思想”这样一幅智能图景,被觉得是世界下一次信息技术浪潮和新经济引擎。物联网无疑会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提高,然而国内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才刚起步,要真正达到物物相连,实现“感知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l 感知健康的应用模式为无所不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也许。感知健康的实现是通过无线医疗设备、IC卡、RFID电子标签等技术实现把病人身份管理、移动医嘱,诊断体征录入、移动药物管理、移动检查标本管理、移动病案管理数据保存及调用、婴儿防盗、护理流程、临床途径等管理集于一体,通过GIS、移动互联、RFID等技术在移动卫生监督、食品药物可追溯、疾病智能监测、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物联网技术为特性的技术应用为无所不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也许,有效地运用资源,减少成本,代表将来感知健康的发展方向。1.3 感知健康研究意义(1) 响应感知中国发展目的,强化感知健康建设理念。开展感知健康研究既是对中央倡导“感知中国”的积极响应,也是一次对社会公众感知健康理念强化的绝佳机遇。随着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新一轮技术创新形势下,以传感技术为基本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将成为必然趋势,最先启动感知健康建设的都市也必将在下一轮的都市发展竞争中占据先机。(2) 检视感知健康建设现状,指引健康事业科学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深刻理解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是开展感知健康规划的基本,是保障规划具有可操作性的必备条件。通过对感知健康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理解、查清目前医疗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指引意见,保证健康事业科学、精确、迅速发展。(3) 研究感知健康发展趋势,推动建设规划全面启动。感知健康规划是区域医疗卫生发展规划的构成部分,实行区域感知健康建设是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发展“感知中国”在民生健康领域应用的重要手段,是区域内合理配备和智能应用卫生资源的必然规定。进行感知健康研究也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有益摸索,为健康事业全面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提供有力支持。(4) 推广感知健康建设经验,保障项目实行统筹有序。感知健康目前在国内处在起步阶段,感知健康研究工作除了研究医疗卫生信息化现状以外,还将进一步发掘国内外感知健康建设特点与亮点,提高先进建设经验的社会带动效应。通过积极推广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感知健康建设经验,使各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可以适度超前,保证其实行规范统一、技术先进。在感知健康建设开展一段时间后来,定期对建设状况进行总结,及时调节完善后续实行方案,保证感知健康按照循环优化的途径高效开展。第二章 感知健康发呈现状2.1 国外感知健康发展状况2.1.1 美国1971年世界第一套临床信息系统在美国加州EI Camino医院诞生。美国宣布一项“医疗信息电子化”筹划,根据该筹划,美国将全面发展健康档案,临床信息系统向网络无线化、应用移动化和条码化方向发展。同年美国FDA通过立法,加强RFID技术在药物运送、销售、防伪、追踪体系的应用。美国在四大试点区域分别开发全国卫生信息网络架构原型,研究涉及健康档案在内的多种医疗应用系统之间互通协作能力和业务模型。目前,美国医院信息系统正经历着小型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的改造过程,掌上型计算机的个人数字助理器(PDA)已广泛应用于美国医院的医生和护理信息的互换,可满足医院多种特定需求。美国卫生信息系统重要为两大构成部分,即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rit Information System )和卫生记录系统(The Health statistical System)。美国政府筹划在到5年间出资500亿美元刺激电子病历的应用,以减少医疗差错,挽救生命,节省开支。2.1.2 欧洲在欧洲,欧盟委员会和欧盟理事会支持的欧洲信息化行动筹划里,医药卫生信息化是被关注的重要项目。医药卫生服务,作为欧洲公民的基本需求,必须充足提供,让所有欧盟公民都能享有。在瑞典,广泛应用临床医疗会议的视频会议系统,约有40家医院、25个重要健康护理中心使用了远程医疗系统。瑞士和德国开展了传播静态图像的三点远程冷冻切片医疗服务。在法国,有32个医疗实验室互相连接并用于专家征询。西班牙也建成了连接欧洲大陆的静态图像传播系统。意大利INRCA学院的远程医疗项目已在乎大利不同地方的中小型医院运营。西班牙的8家医院和470家诊所采用了智慧的医疗系统,从而将病患检查信息实时传递给医生,各类有关分析也可以被应用到医院的工作之中。英国国家卫生署制定了国民卫生服务信息战略项目,目的是保证医疗专业人员、患者和护理人员“在对的的时间和地点,拥有对的的信息”,以提高患者的医疗与服务质量。2.1.3 其她地区加拿大成立了名为Infoway的机构以推动国家以及区域卫生信息网的建设,该机构大力建设全国性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药物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系统影像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远程医疗系统,通过精确、迅速、可靠的信息整合改善了医院内部转诊安排、采用有效的科学和业务导向规则来分析患者信息和病历,并可提供海量的原则化数据来为医疗研究提供便利。日本独具特色的“全自动检查预解决系统”使医生在计算机上为病人开出检查医嘱后,机器打印检查条形码,自动为试管贴条形码;医护人员抽血后,机器辨认试管条形码,自动判断检查项目,并将检查成果存入患者病历中供医生查阅,检查的整个过程所有自动化,基本不用手工干预。韩国也非常注重医疗信息化建设,其在全国重要医院建成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简称O.C.S(ordering computer system),和国内HIS不同,O.C.S系统是以大夫对病人的诊治为中心的系统,提高治疗效率,减少病人的麻烦。2.2 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阶段分析与发呈现状2.2.1 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阶段分析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局部应用阶段、全面建设阶段和智能感知应用阶段。第一种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80年代,随着AT286的浮现和国产化,以及UNIX网络操作系统的浮现,某些医院开始建立小型的局域网络,并开发出基于部门管理的小型网络管理系统,如住院管理、药房管理、门诊计价及收费发药系统等。到90年代初,随着迅速以太网和大型关系型数据库日益盛行,完整的医院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已经成为也许,某些大医院开始建设具有HIS概念的信息系统,将老式业务管理模式计算机化,实现计算机技术在医疗卫生系统的初步应用。第二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到21世纪初90年代中期,卫生部主导建立一套以科学管理为基本、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的现代化国家卫生信息系统,使用亚洲卫星二号建立了KU频段卫星通信专用网,几乎覆盖全国的百家医院,形成远程诊断网络。这一阶段,中国医院信息系统(CHIS)已达到90年代国际水平,使国内的住院病人管理、住院病人医嘱解决、病案管理、门诊挂号、门诊收费、药物管理、财务会计核算、医疗记录分析、综合查询与辅助决策、人事工资、后勤物资管理、器材设备管理等进入了信息化管理。第三个阶段:21世纪初初,“非典”在部分地区爆发,危机过后卫生部在几年时间内完毕了覆盖中央、省、市、县、乡五级的网络直报系统,加强了国家和省两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映和危机处置能力。同一时期卫生监督、妇幼保健、新型农村合伙医疗等信息系统也全面启动建设。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从HIS转移到临床信息系统建设,如以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医学影像系统(PACS)以及放射信息管理系统(RIS)等为重要应用的综合性信息系统。第四个阶段:到目前5月,卫生部发布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同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概念,部分先进地区开始试点建设区域健康档案、医药物联网等。在医院,无线查房、临床途径智能管理、电子病历建设开始进一步人心。某些大医疗机构开始摸索区域医疗信息化,在一定区域内实现医疗机构间医疗信息互换和共享,进而实现远程医疗、双向转诊、分级医疗等。2.2.2 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总体发呈现状信息化组织建设刚刚起步。根据国家卫生记录公报显示,末,全国注册医疗机构90.7万个,其中医院2029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7万个。据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调查,国内各医院信息化部门全职工工人数多为3-10人之间,三级医院信息部门的全职职工规模在3-20人区间,而三级如下医院则在1-10人之间。从中央卫生部到省级卫生厅均成立了专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信息中心,在地市级卫生局及如下层面信息化组织建设还刚刚起步。信息化原则制定全面启动。卫生部成立了“卫生信息学会信息原则专业委员会”、“电子病历研究委员会”和“卫生部卫生信息原则专业委员会”等组织,先后开发出医院信息基本数据集原则、公共卫生基本数据集原则和社区卫生信息基本数据集原则。卫生部以征求意见稿或试行稿的方式发布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措施、电子病历基本规范等技术原则和规范,这标志着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在原则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人心。在公共卫生领域,全国县级和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基本实现了疫情网上直报,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决策、新农合等方面建设了国家和省两级信息平台,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血液管理等信息系统在市级机构得以开展;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从以财务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转移到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全国90%以上的县及以上医院建立了以挂号收费、药物器材、医疗管理为主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说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信息化建设都已经开始高度注重。物联网应用初见成效。是IC卡及RFID持续进一步发展的一年,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在卫生系统的应用已经成为新兴的热点。目前IC卡应用范畴非常广泛,其中专用卡涉及单病种就诊卡,例如我们有糖尿病病人卡、小朋友筹划免疫卡、孕产妇围产期保健卡,尚有体检卡,门诊就诊卡,医保卡等,但离真正实现智能“一卡通”还比较遥远。RFID应用目前集中在对医院的病人、医护人员、药物、医疗设备的实行跟踪,在公共卫生领域还处在初步建设阶段。2.3 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通过近年的发展,获得众多成绩,也存在诸多问题。重要问题如下:(1) 缺少整体规划,原则规范不统一。缺少长远战略和完善的整体规划,缺少完备的原则制度,信息化项目建设是基于业务应用发展的构成部分而不是基于整体规划。规划建设不统一是导致低水平反复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地区和单位根据自身需要独自建设信息系统,导致信息不能互换和共享,互相封闭、信息分散,持续性和协调性差,信息不能共享和互换。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因业务复杂,而对原则规范提出更高规定。仅以医院的收费系统为例,就波及到几千个专业的检查项目、几十万个药物名称;卫生信息系统波及纷繁复杂的规范以及原则,仅多种医学术语就多达200多万条。信息原则建设由于研究起步较晚,远远滞后信息系统的建设速度。(2) 信息孤岛严重,数据可用性不高。疫情网络报告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妇幼保健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有关部门的管理能力和应急反映速度,但由于信息系统垂直建设的特点,原本分割的业务部门在信息上沟通更为复杂,形成大量“信息烟囱”和“信息孤岛”。同步各系统虽然采集了不少的数据,但这些系统多是为解决本部门单一问题而独立开发的,各应用系统所采集的数据既不能互相运用,更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与分析,无法产生可觉得市民、卫生技术人员、医药卫生机构和各级政府运用的有价值的信息。(3) 信息网络不畅通,基层信息化滞后。国内医疗卫生事业目前没有覆盖全业务的卫生专网,特别是地市级各医疗卫生单位的网络尚未完全实现互连,网络畅通能力较差。大部分二级以上医院已实现局域网络建设,但网络带宽局限性,医院之间,医疗与卫生管理部门也没有实现互通。医学影像资料具有容量巨大的特殊性,对网络质量规定极高,要想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实现物联网的感知应用,网络基本建设也必须跟上。现阶段农村卫生所基本无任何信息化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化管理依赖的信息平台尚未建设,仅有部分独立、无关联的系统应用,无法与新型管理模式匹配和融合。社区网络和信息系统对下属部门的建设相对空白,卫生服务站无法实现及时传递信息给中心,管理由于信息传达的不畅通而被屏蔽。(4) 信息化注重不够,组织建设落后。有关政府及各级领导对医疗卫生信息化的结识限度还不够,对信息化建设的高投入与产出之间缺少科学合理的深层结识。对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建设宣传力度不够,信息化应用教育普及率尚低,有关业务人员对信息化结识局限性,信息技能偏低,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卫生领域应用刚刚起步,这些问题制约了健康事业信息化的发展。诸多地市卫生部门未组建信息化建设执行机构,或者信息化编制人员分担大量非本职工作。信息化组织机构不健全导致了信息化建设很难统筹协调、统一规划或规划与实行相脱节,从而影响建设的统一推动。各医疗卫生单位之间缺少协调、分工与合伙机制,信息化建设经验和教训无法共享,无法进行必要的集中管理。(5) 信息化投入局限性、专业人才短缺。国内卫生事业投入占GDP比重已超过5%,并呈逐年增长态势,但医疗卫生信息化投入仍明显局限性,卫生部记录信息中心对全国3765所医院(其中:三级以上663家;三级如下3102家)进行信息化现状调查,调查成果显示,有47.9%的医院年均信息化投入局限性医院毛收入的0.5%,有26.1%的医院局限性1%。技术专业和复合型人才匮乏是近年来始终困扰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难题之一。一方面区域卫生信息体系建设是复杂的、需要长期建设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技术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区域卫生信息体系建设波及到卫生管理、医疗、避免保健、卫生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等多专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缺少也直接制约了系统的建设和发展。第三章 感知健康理论研究3.1 感知健康研究措施通过将EA、BPM、SOA、ITIL、IRM、IRP和ISMS等理论和实践框架有效整合,以卫生部的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原则、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原则、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措施、电子病历基本规范医院信息基本数据集原则、公共卫生基本数据集原则和社区卫生信息基本数据集原则等原则规范为指引意见,遵循HL7开发框架(HDF)、临床文档架构(CDA)、医疗公司集成规划(IHE)和面向对象分析措施,从而全面提高感知健康规划与建设的科学性。3.2 感知健康规划模型感知健康规划的首要任务是有效地描绘出复杂的系统需求,其需求分析、目的定位、设计与实行必须采用层级理论才干实现对技术需求的分析,根据总体设计框架逐级、逐级展开,其规划模型分为体系和层级两个维度。如表所示:表1 感知健康规划模型二维表体系层级管理体系信息体系应用体系技术体系安全体系概念层信息服务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卫生指标框架信息资源目录信息感知平台资源服务平台业务协同平台GIS平台工程设计规定安全设计规定逻辑层组织架构设计业务流程设计信息参照模型业务域模型元数据原则门户管理数据仓库资源注册与发布业务流程管理数据总线设计数据存储设计网络设计安全技术保障安全体系设计物理层运维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资源管理制度卫生指标集数据互换原则数据集原则术语原则数据库安装数据采集原则体系设计实行方案设备采购应用开发信息安全制度安全设备采购欲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赛迪顾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