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设计研究相关资料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21083984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178 大小:2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设计研究相关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78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设计研究相关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78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设计研究相关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设计研究相关资料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设计研究相关资料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李政道教授曾说过:“最重要的是学会提问题。”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许多新的知识,新的发现正是从一个个疑问中得来,小语教学更是如此。学生在经历“质疑解疑获知”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得到不断地提高。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苏格拉底所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中外教育家所共识。但是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为:(一)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二)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因此,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开发并训练批判性思维,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从惊奇和疑问开始。”问题是推动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活力。而问题意识是创造人才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儿童的世界充满惊奇和疑问,从儿童的好奇、好问、求知欲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他们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这是教育的失败,而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则是教育的最大成功。“学贵知疑,不疑则不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正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开他们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与教学过程的这一特征是一致的,其主旨都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首先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自主确立探究的方向,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进入探究活动。可见新课程的理念,是以“问题”为核心的。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学生的问题意识跟不上,何来有效地进行新课程的改革,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学生学会怎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能力,学有活力。三、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碰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语文问题意识:是指语文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矛盾和疑难;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提出的新语文课题;语文问题意识以质疑为内核,以发表不同意见为表现形式。 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而言,“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从“认知结构”的角度看,“问题意识”较强的学生,必然是一个在认知过程中掌握主动权的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在语文学习中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对语文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其大脑中有一个非常明晰的“语文认知结构”,从而能明确确立学科学习目标,能够对语文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主体性教学”的角度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问题教学模式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势利导,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从活跃课堂气氛的角度,来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四、研究的内容及目标:1、研究的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会问、好问、善问,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语文课成为真正充满活力,放飞思维翅膀,培养学生能力的殿堂,真正提高语文课教学的实效,并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解决学生上课只会听讲,不会提问的现状,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问的勇气,使学生敢于提问,喜欢提问,培养学生问问题的兴趣。 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会问,知道该从哪儿去发问,把问题提在关键之处,提高问的价值。 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五、研究方法和对象:1、研究的方法: 在研究中采用整体研究和个别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实验法、行为研究法为主,选取几个平行班进行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2、本研究实施的对象:小学二六年级学生。 选取研究教师班为实验班,其余各班为对照班。六、课题的实施策略: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分三大步开展研究。首先,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然后,注重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最后侧重于启发学生选择适宜的方法、策略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能力。 在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七、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可分以下三个阶段: 本课题研究计划三年完成(2010年9月2013年9月),分三个阶段进行实施: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主要工作:(1)成立课题小组,选出课题组研究人员。(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可持续发展教育基础教程、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等资料。(3)完成课题申请.评审书和课题方案的设计。(4)制定第一阶段的实施计划并开展工作。2、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2年12月)以各年级研究教师的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此方案,将另外班级作为实验对照班,进行研究,课题组有计划地做好活动研讨交流、改进完善等工作,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3、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9月)(1)、科学地检测活动的效果,认真总结活动经验。(2)、报请上级领导对本课题进行全面的检测、评估。(3)、采用各种形式汇报实验成果,进行检测。八、预期成果形式:1、课题研究总结报告、相关论文及教学案例。2、实验成果展示:教研组公开活动、公开课等。 小学语文课题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教学实践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问题意识是人类有意义思维的起点和动力,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许多新的知识,新的发现正是从一个个疑问中得来,小语教学更是如此。学生在经历“质疑解疑获知”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得到不断地提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中外教育家所共识。但是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为:(一)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二)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传统。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对知识结论或结果的传授与掌握,忽视对知识产生发展进程的展示与探索,使许多学生失去问题意识。在课堂上,老师们将书本知识过分细化,对勤学好问的学生未留下思考、质疑机会,学生们一味地接受现成的知识,巩固这些知识,结果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却不能自我发现问题,创新潜能被埋没。其次是课堂上缺乏提问题的机制和氛围。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不断地抛出一个个问题,而学生总是忙着去解决由教师所提供的一个个问题,当教师手中的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也就“顺利”完成了。课堂一问一答单调化阻碍了学生的提问,“启发式”和“讨论式”往往被异化成了“提问式”和答问式,整堂课未给学生留下提问时间和空间。因此,我校承接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从惊奇和疑问开始。”问题是推动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活力。而问题意识是创造人才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儿童的世界充满惊奇和疑问,从儿童的好奇、好问出发,积极培养他们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这是教育的失败,而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则是教育的最大成功。“学贵知疑,不疑则不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正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开他们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与教学过程的这一特征是一致的,其主旨都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首先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自主确立探究的方向,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进入探究活动。可见新课程的理念,是以“问题”为核心的。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学生的问题意识跟不上,何来有效地进行新课程的改革,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学生学会怎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能力,学有活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研究的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会问、好问、善问,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语文课成为真正充满活力,放飞思维翅膀,培养学生能力的殿堂,真正提高语文课教学的实效,并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解决学生上课只会听讲,不会提问的现状,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问的勇气,使学生敢于提问,喜欢提问,培养学生问问题的兴趣。 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会问,知道该从哪儿去发问,把问题提在关键之处,提高问的价值。 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探索、研究、实践,得出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便于教师操作的一种更具开放性、借鉴性的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立足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和语文阅读中问题意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着力探寻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最终总结一套可供借鉴的途径和方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分三大步开展研究。首先,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最后在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喜欢读书。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增加适合学生阅读的现代、当代文学作品,以及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 2、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 (1)开展语文阅读“每日三问”活动。力争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实验阶段达到读必有问的程度。 (2)重视引导典范语言的积累,使学生在丰富语汇的同时,体味深刻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思,以达到提高问题的水平的目标。 (3)注重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 (4)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努力践行模块教学策略。侧重于启发学生选择适宜的方法、策略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能力。 3、设置多种交流、展示平台,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平时的积累。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博客,展示交流评价自己问题水平,并定期进行评比,给予适当奖励。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 2、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来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逐步调整和完善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 4、调查问卷法:分阶段对实验学生班级进行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归纳,形成相关调查报告。 5、统计对比法:通过对试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学生问题意识状况的统计对比抽样,来验证和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为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我们精心安排、分工合作、按步实施,确定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 2013年7月2013年8月。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研究课题如何开展和开展哪些方面的研究,论证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以及在课改中所起的促进作用,进行课题研究人员培训。 2、实施阶段 2013年8月2014年1月。展开常规研究工作,对各实际操作程序及效果进行深入的研究,各研究人员对自己所重点研究的内容要有对应的理论成果。 3、总结阶段 2014年1月2014年3月。改进和完善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成果汇编,申请课题结题验收,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与总结。 七、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 (一)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2013年7月)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我校学生的语文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状况,深入课堂,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情况,经过深入的分析和反复的讨论,确定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 (二)、课题启动阶段:(2013年7月) 针对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及问卷调查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增进他们对课题的理解和把握,明确各自的研究目标和任务,掌握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提高实验人员的科研能力。然后课题组人员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分析课题研究的意义及预期目标,成立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责任,拟写课题实验方案,作好课题申报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3年8月2014年3月) 1.根据总课题的精神和要求,各年级成立相应的子课题研究小组,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2.选择对课题理解透彻、工作开展到位的老师和班级作为试点,组织好教学观摩和经验交流活动,取得以点带面的效果,推进课题工作的开展。 3.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认真做好阶段性小结,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四)总结阶段(2014年1月2014年3月) 1.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 2.收集整理实验当中所产生的优秀课题研究论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课件和优秀课堂实录,形成相应的文集和光盘。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教师方面 1、语文教师自身内涵不断丰厚,素质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课题研究,使广大语文教师自身内涵不断丰厚,素质不断提高。广大语文教师一改以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重点向培养学生问题能力方面转移,不但强化了教师备课的深度和广度,更强化了教师备课时对学生已有旧知预设的重视程度。真正实现了在提高学生的同时发展了自己。 2、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 广大语文教师能准确地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科学地开发课程资源,这些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其中,王冬霞老师成为了丰南区语文学科带头人,赵艳梅老师上报的语文光盘课获得区级二等奖。 3、总结出来一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1)激发好奇心,使学生想问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因此,我们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出探索的欲望。如:在上草船借箭这课时,抓住“借”字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借”其实是骗,为什么偏偏用“借”呢?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这里用“借”不但点出诸葛亮的聪明、智慧,而且暗示了这箭在后来作战时还要还给曹操。也就是曹军造箭射自己。 (2)创造条件,使学生敢问 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使学生敢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1、创设积极宽松的教学情境。在农村语文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没有讨论、交流、课堂死气沉沉,我这几年尝试着,与学生多进行情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没有害怕感而敢于从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悦,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给每个学生的提问投以微笑,关注和点头,允许他们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插话。引导学生敢于对教师、书本上的观点,提出质疑,要积极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质疑促思。 (3)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A、以问引文。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抓住关键之处。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矛盾之处的注意。从而产生相关疑问。如:猫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说猫老实吧它贪玩尽职”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猫老实却又说它贪玩?贪玩又尽职呢?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然后通过讨论,就会把课文理解得更深,学生的思维也更深化。 B、提供范例。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喜欢模仿的又是教师的行为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提问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范例。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测,对同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探因求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突破定势等方法,提出来具有创新性的问题,长期潜移默化,学生便会由原来的被提问变为主动提问。 C、变课堂的“纵向提问”为“横向提问”。所谓横向提问就是在课堂上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再由学生通过思考来自行解决的一种提问方法。由于提问者与回答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具有同等的学习者地位,因此这种提问方法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纵向提问相比,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消除在课堂回答过程中的紧张感,能为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回答问题和分析问题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既无拘束又较热烈的教学环境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基本学会了语文阅读的提问方法:根据问题提出可能些什么阅读后想一想为什么选择这些内容来写作者为什么这么来写写得怎样。 2、学生的阅读由最初的少慢变为多快,提出的问题由浅变深了,由过去的不到20%的学生能提出问题,到100%的学生能提出问题,而且有50%的学生能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好问题。 3、在解决问题方面一改以前只等老师提供标准答案的现状,变为现状的百家争鸣。而且有近25%的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九、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提问水平仍然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2、提问不能切中重点的学生仍然个别存在。 3、教学中筛选问题的能力还急需提升。 4、教学进度很难按时完成。 十、今后工作的设想 1、全力践行教研室提出的模块教学思想,创设宽松的语文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搭建良好的平台。 2、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3、改革语文教师教学成绩的评价办法,让语文教师放下包袱,专心课题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方案1、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己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而教育又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陶行知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闯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很少有学生提问,即便是问,也只是问某一道现成的题目,而不能或不善提出真正有质量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2、课题界定: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培养问题意识就是教师想方设法激发这种心理状态,并利用合理方法、创设情境,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3、研究的意义本课题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二、研究依据()理论依据l、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问题教学”。这种形式的教和学的过程为:教师(1)提问、试验等形式,向学生提出研究问题的任务;(2)组织学生深思熟虑所提出的问题:(3)建议学生证明所提出的解决任务的方案的正确性;(4)如果学生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要求他从该假设中做出关于所获得的新知识的结论。学生(1)接受任务,并开始思考解决的各种可能的途径:(2)说出解决这一任务的可能的方案:(3)证明其中一种方案的合理性;(4)概括做出的关于所回答的新知识的结论。2、杜威提出的问题解决的五步模式:(1)意识到困难的状态;(2)确定疑难所在;(3)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4)对问题重新加以阐述;(5)验证、证实或驳斥假设。3、奥苏伯尔和鲁滨逊提出的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2)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3)填补空隙;(4)解答之后的检验。上述三方面的理论虽然都有偏颇,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为研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奠定基础。(二)实践依据我校是一所村镇学校,学生家长多为农民和矿工,对学生的学习不够关注,一些关注学生的家长也只是关注成绩,而对关系学生终身发展的提出问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不够。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学校地处偏远,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不多,对课程改革认识不足,课堂教学不够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此项课题的研究,既是为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也使教师在研究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三、理论假说与研究目标l、理论假说每个学生都对精彩纷呈的语文学习活动充满了好奇心和疑问,如果教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训练学生的提问技巧,学生就会在精彩分呈的问题中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为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2、研究目标(1)科研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的教学模式。(2)育人目标:敢问:即自己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会问: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猜想;并能综合运用原有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分析,理解信息,能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善问: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其深度。(3)工作目标:通过课题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教师,逐步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建设一支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四、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一五年级学生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掇据课题的内容,课题组成员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有行动,有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行动研究法”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四个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实施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地贯彻行动计划。收集研究的资料,监察行动的全过程。反思就是对行动效果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2)经验总结法:在实验过程中加以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总结实验的得失,再指导研究和实践。(3)个案法:对实验班的个别学生(优等生、潜能生),进行个案分析,跟踪调查研究。辅助资料收集法、调查法、观察法、问卷法、座谈讨论法等。四、研究原则1、科学性原则:研究要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实践探索方向的正确性。2、合作性原则:引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相互合作,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学习目标。3、开放性原则:本课题起始阶段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逐步开放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空间、开放学习方式(小组或个体)和指导教师(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校外的家长或专业人士等),开放信息来源渠道(既可以在校内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查阅获取资料,也可以到校外采用采访、调查等形式获取资料),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停留在课堂上和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五、研究内容及措施(一)研究内容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完善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的基本模式:受到启发提出问题阅读求解解决问题剖新发展。并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细化模式,使之与年级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 (二)研究措施 (1)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语文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对学生自己发现而的提出问题进行鼓励。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砰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2)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只有科学地设置河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要做到这点,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置上要体现“五度”、“五要”:“五度”一是难度,问题的设置要有。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让他们“跳一跳、摘挑子”;二是跨度,问题的设置要有主次、轻重之分。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三是坡度,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四是密度,问题的设置应疏密有问,有一定的停顿时问,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五是广度,问题的设置,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还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面向全体学生。“五要”一要简洁明确,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二要讲求过程,不仅要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三要体现阶段性,在教学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问题设置;四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五要注意时机,问题的设置时问要得当,把握好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3)采用延迟判断的方法给学生思维的时问和空间。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们不过早做出评价,使学生意见得到充分发表,把判断与评价分开;对于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完成解答。在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指导与讲解,力争较少叙述事实,较多提出探索性问题,较少给出现成答案,着力引发学生的独立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解题中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不墨守成规,在教学中,要留出足够的时问,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勇于刨新的精神。 (4)通过及时得到鼓励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学中,我们要及时肯定学生对的、好的地方并给予鼓励。当学生不敢提问时要及时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当学生敢于提问时要及时鼓励他们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很多问题时要及时鼓励他们选择关键问题;当学生选中关键问题时要及时鼓励他们从课文和课外去搜集材料解答问题;当学生取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时要由衷地和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在提问和答问的过程中要严禁过早评价,要使问题教学得以充分展开。六、研究过程(一)准备阶段2006年1月,选题,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成立学校课题组,申报课题。2006年3月,制定实验方案,培训实验教师。2006年5月,修改实验方案,开题论证,召开学校课题开题会。(二)实施阶段(2006年6月2008年3月)1、培训实验教师,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和本课题的认识。通过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工作促进的实际案例,让教师认识到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培训教师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如研究方案的撰写、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如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等。2、细化管理流程,制定课题管理规定。每学期在学校制定研究计划的同时,要求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个人研究计划,并及时总结。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课题讲座或课题研讨。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上一节课题汇报课,展示自己的研究进展。学校科研室及时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档案管理要科学、规范,填好课题管理卡。3、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三)总结阶段(2008年3月2008年7月)归类整理研究资料,进行认真分析,撰写论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和教学案例,申请结题,参加验收答辩。七、成果形式教学案例、论文、研究报告。八、保证措施我校领导对此项给予高度重视,保证课题运行经费。主持人具有多年教育科研工作经验,有能力完成课题研究。学校科研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科学,科研室有联网电脑,保证资料来源丰富,信息畅通。通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获取课堂的有效信息,探讨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规律、方法,以此为突破口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一、教师层面:通过课题研究,改变过去陈旧的教育观念,形成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教育思想,初步掌握教育科研的过程和方法,并以此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的水平。二、学生层面: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提出的问题已经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具有一定深度和独特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呈现出多样化,课堂质疑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总之,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发展自己。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和写作文章的水平。特点与创新之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我们强调的“问题意识”,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把学习内容转化成学习问题或学习问题链,设计成一系列思考、探究点。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抓什么。我们坚持让学生提问题,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的见解不管多么肤浅、多么不严谨,也是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我们坚持让学生提问题,就是让学生学会,面对信息的思考方向和思考方法。提问题的引导过程,是去粗取精的过程,是去伪存真的过程,是师生思维同化的过程,认同的过程,是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有了问题的得出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就有了方向,在交流时就有了主题,在反馈时就有了目标;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能主动领悟、吸收、内化知识与情感。我们在选定课题之初,就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阅读理解相结合,让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与课外短文分析相结合,让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学生写作相结合,从而使我们的问题教学更有实效性、针对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验研究课题阶段总结小学语文学科极具工具性,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应视之为正常现象。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学生们有足够的动力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诚如苏格拉底所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在语文课中,重视并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从长远来看,也是创造发明的前奏。为此我校以科研为先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了“以问题为中心”的课题研究,到目前实验已进入终结阶段,现结合自身体验将课题实验工作总结如下:一、课题的提出及准备“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学习和教学过程,这在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似乎已经成了人们的一条基本改革思路。作为教师,我们深知:学贵知疑,不疑则不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学生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创新精神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语文教学尤其应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质疑能力的培养。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依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是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方法。我们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记得一次教研,我们组十位老师在一起研课,老师们都十分肯定主发言教师的思路及教学方法。可要真落实上课,老师们纷纷退却,说这样的教学设计,在自己班讲肯定会砸“锅”,自己班学生提不出这些问题,而且也不会提。就这么一堂以问题为中心的语文常规课,怎么让我们如此茫然。看来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学校正巧开展此项实验研究,我们纷纷报了名。我们首先学习理论,更新观念,为实验奠定认识的基础。课改的先行者是教师,教师的观念决定她教学的行动方向。从教育学的角度上看,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小学生渴望表现自己,愿意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当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时,他会很激动、很自豪,学习更加有信心,他们也需要这样的教学。为此我校充分利用业务学习等专用时间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利用岗位大练兵等活动进行指导落实,并使之系统化、系列化。如:为什么强调教学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教学问题有哪些类型?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一般分哪几步?教师提问要遵循怎样的原则?教学中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使教师在不断地学习中更新观念,建立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思想。其次,从实际出发,科学地组织、规划实验。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主持人、副校长及教导主任、科研主任为实验管理者,教研组长及科研骨干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小组。接着,开展调研,针对学校实际及学生年龄特点,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内容: 科研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探索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与途径的教学模式。育人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采取的科研方法:以自然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等。本学期目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设计一个有助于孩子提出问题的教学程序;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强化问题意识的形成;培训实验教师;探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总结研究成果,收集整理教师教育案例,形成终结性报告。二、研究措施与体会、要相信学生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对学生总是报以怀疑的态度,不相信他们能提出问题,或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即使有很好的问题切入点,也不敢放手做,只好自己把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其实,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好表现的欲望,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把问题交给孩子去提,一定能提出来,相信他们。为此,在上课过程中,我尝试着去实验,验证孩子们能不能自己提出问题。例:在讲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我原来设计一开课就提出这样两个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一夜的工作讲的是谁?他是怎样工作的?后来又修改为:同学们,看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刚说完,只见一个孩子举起手,紧接着二个、三个一个说:谁工作一夜?又一个说:他怎样工作的?这是意料之中。只见一个小孩子又举起了手,说:他为什么非要自己工作?怎么不让秘书做?又一个说:他为什么吃那么简单的夜宵呢?孩子们提的问题太精彩了。同样的重点内容需处理,可出自于孩子们之口提出来,意义却不同。相信孩子,他们能行!这是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前提。研究是需要实践验证的,仅此一次,两次还不足以说明学生是有能力的。为此在备课中,遇到需解决的问题时,我总是设法从学生的角度让他们提出来。一次在六年级语文丰碑一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需理解“晶莹”“丰碑”两个词。我让学生就此句来提问,结果孩子们不但能提出来,而且还能联系上文有理有据地解答出来,学习兴趣盎然。通过一次次尝试,我终于相信学生有能力提出问题,他们能行!、建立、落实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模式: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研究问题小组交流合作,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围绕目标训练落实问题,精彩追问,延伸问题。根据以上教学模式,我严格按此模式进行上课,在课堂上灵活处理相关步骤,以确保实验达到预期效果,即学生有学会提问、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养成主动提问、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并在学习中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如何诱导和启发学生提问在教学中如何解决学生由被动提问到主动提问,这是开展实验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按照问题是核心,情境是前提的论断,课堂上我要努力建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提出问题。因此在实验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情境。首先是尊重学生,分层施教。我努力做到课堂上要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自己是学习的小主人,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必须课前“备学生”,打有准备之仗,了解学生,针对学生实际评价学生,因材施“备”,因材施“导”,因材施“评”。其次是形成宽松的学习氛围。爱是核心。教师要以种种艺术手法激励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做到宽容与期待。课堂上尽量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我能行”。即使学生有理解上失误,出了错,也选择合适的评价语言鼓励,启发学生,让他在改正错误中得到进步。为达到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了诸如“启发式”、“举例式”“抛锚式”等多种方法的尝试。并在创设情境时遵循以下主要原则:把情境创设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体验和感受里。把情境创设在想解决的问题中。把情境创设在学生愤悱的心坎上。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情感做了铺垫,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是学生能提出问题的前提,方法有时学生能“悟”出,但不会的学生怎么办?导、教。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导的方法及深度要有不同,提问具体方法如下几点:看课题提问。如向命运挑战一课,从课题中学生就能提出谁向命运挑战?挑战结果怎样?“挑战”是什么意思?这几个问题难度有别。看词语提问。这是最简单的提问方法。看课后题提问。这种提问题比较走捷径。看重点句提问。看文章内容提问。看文章中心主旨提问。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教导下,逐渐掌握提问题的方法,逐步形成会提问的能力,养成了读书好思考的问题意识。我们在实验中也真切地认识到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如何整合、梳理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可谓五花八门,哪些选用,哪些不用师在课堂上当即要做的工作,教师如果选择问题符合教学目标,那上课就能思路清晰,得心应手,并能以较为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如果选择的问题与设计的想法差距大,课堂上会造成费时多,效果不好。我们在实践中,可谓走了一段路,开始实验时对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要求教师要解决,结果一堂课忙忙乱乱,冲淡了重点,成了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再有当学生提问题后,教师不能及时整合、梳理,教学中解决了许多重复问题而浪费时间;还有对学生提出问题不能及时评价、误导学生提问题质量为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我们对梳理问题的切入点进行了有效探索,具体方法如下:围绕教学目标选问题,并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围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选问题,并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围绕课题找切入点选问题,明确本课的重点;围绕课后思考题选问题,突破课文难点对所选问题遵循是符合学生急需要解决的,是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是在学生已具备知识基础上的,是通过充足的时间能解决的原则,这些问题的梳理选择同样经过了老师们的实践探索,课堂教学中老师们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实验证明,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了什么是高质量问题,提问题时日渐注重问题的思维含量,强化了问题意识的形成。在选择问题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就是整合、梳理,若所提出的问题不能满足教学时,教师可再启发引导,使学生提出更加合适的问题以供选择。在实验中,我们也注意到,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求老师专业能力更强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只有刻苦钻研,方能适应教育教学发展。如何引导解决问题会解决问题是学生智力发展的结果,是问题学习研究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主体作用而学会解决问题呢?在此环节中我们始终坚持:“教扶放”这一作法,具体是:师先教给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理解生词方法:查字典或其它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换词法。再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把其放在文中反复读,读中见义。抓句中关键词理解,以点带面。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教给方法落实问题,以达到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在教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悟”出法来,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运用。此时就需要教师“扶”。让学生先尝试解决,遇到困难教师帮其解决,重点指导在对方法的解读上。当学生感到自己要试一试时,教师就要“放”。这时教师必须做到:第一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独立思考,批批注注;第二给学生足够的讨论交流时间;第三,指导学生汇报,引导对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正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注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适时调整角色的转换,但对问题解决必须坚持先自学再指导的原则,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张扬个性。总之,对于问题如何有效解决,我们还在逐步探索中,但学生问题意识已初步形成.4.实验活动及效果通过开展“以问题为中心”课题研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得以落实,每学期我们年组推出一、二节课题研讨课,展示课题研究阶段成果。每学年学校还推出节校级科研课题研讨课,召开一次科研课题经验交流会,课题组成员定期写案例分析、科研课题反思、阶段总结。在教学活动中,使实验有效地开展起来,基本达到了课题研究预期目标。现在我们班大部分学生都已养成好问的好习惯,具备一定会提问、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外校老师来我校用我班学生做课,都说我班学生思维活跃,问题意识强,深受听课、上课老师的好评。我本人还代表学校上了一节课题汇报课,受到好评。我撰写的实验论文让学生真正自主获省级论文一等奖。“以问题为中心”的实验课题即将结束,但我们的教学实验工作永远不会停息,我们还将继续努力探索,落实问题意识,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要我们用心研究,用心改进,语文教学的明天定会更加灿烂更加辉煌。试论“问题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摘要: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让学生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不只是以教师、教参、教材上的问题(并非排斥)展开教学过程。在提问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问题质量,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是教学活动的主线。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把这种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呢?本文从如何唤醒、强化并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三个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关键词:问题意识课前初读反馈探究式阅读真正有效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的真正源头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不断唤醒、强化并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感以“授受”为形式特征、以教师的问题主宰课堂的接收式教学方式的最大不足是严重窒碍学生的问题意识,因而不利于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尝试在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亦即改变以教师的问题主宰课堂教学的格局,代之以经过筛选、梳理、整合的学生的问题统领教学活动,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一步的探究。多年的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想法不仅可行,而且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激发,探究意识明显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显著提高。运用“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步骤和方法如下:一、注重初读,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要求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教师、教材上的问题走进课堂,并不是排斥、拒绝教师、教材上的问题,而是为了把学生“沉睡”的问题意识激活,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把学生从被动地接收问题转化为主动地发现问题。注重初读的意义不仅在于师生合作探究前,学生对教学文本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度、理解度,也不仅在于让学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