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2022年《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20973742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142 大小:103.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2022年《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实用】2022年《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实用】2022年《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2022年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_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_气势的特点。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解决办法: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_的主旨及结构。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二、整体感知1.解题_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_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2._的主旨及特色_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_的气势和节奏感。3._学习的知识点掌握_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预习课文(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2.导入 新课(1)学生复述课文。(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介绍作者、作品。4._梳理问答。(1)_中心内容是什么?_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2)试概括_的结构: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四、总结、扩展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二、整体感知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出题讨论式讨论题:(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_的说服力和感染力。(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集中在_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2.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1)通假字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2)古今异义词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3)一词多义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寡人之于国(对,介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王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ng)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ng)以请以战喻(让,介词)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以时入山林(按,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食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之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五亩之宅(“的”,助词。)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4)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种上桑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5)古汉语句式判断句: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倒装句: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省略句: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四、总结、扩展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准确地解释文言实词,是学好_的关键。理解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的意思。(选自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附答案)数(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读shu,屡次)(4)数罟不入洿池(读c,密)发(1)百发百中(发射)(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派遣)(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直(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3)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兵(1)非我也,兵也(兵器)(2)穷兵黩武(战争)(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4)草木皆兵(兵士)胜(1)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3.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直耳,是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2022年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重点实虚词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设想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三、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学生可结合注释及全优设计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之本也。”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孟子认为:“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把“仁”推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领域中,创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三、诵读1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o)战弃甲曳(y)兵而走谷不可胜(shng)食也数罟(cg)不入湾(w)池 养生丧(sng)死无憾鸡豚(tn)狗彘(zh)之畜(x) 然而不王(wng)者涂有饿莩(pio)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四、分析1找出_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请学生对照注释,翻译_,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入)。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2、研习课文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于国尽心 结果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3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于 焉 耳 矣 凶 无如 加 好 请 填然 鼓 既接 曳走 或 直 无于2022年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3【教学目的】、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教学重点、难点】、重点:_的论辩过程及艺术。、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二、字词正音、曳(y):拖着。、数(c) :密。、罟(g):网。、洿(w) :洼地积水,池塘。、鳖(bi):团鱼,俗称王八。、彘(zh) :猪。、悌(t):敬爱兄长。、莩(pio) :饿死的人。三、孟子简介参看课文。四、解题_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词语看似浅易,内涵却很艰深。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中多次论及仁政的有关问题。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提出这个问题实质是想借助增加人力而增加国力。五、课文串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对于国家(总算是)了啦。河内遇到饥荒,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强调,重点在后一个。、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移:迁移。粟:小米,指谷类。亦:也是。其:代河东。、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察:考察。政:政治无如:比不上。加:更。何也:这是什么原因呢无如。第一部分(自然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好战:喜欢打仗。以喻:用来比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百步,则何如?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战鼓。填:拟声词。鼓:名作动。之:助词,无义。兵:武器。刃:刀锋,借代。兵刃:同义复词。弃甲曳兵而走: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或:有的凭(自己)耻笑 。而:表修饰。百步:数量词活用作动词,跑了百步。而后:然后。、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不:那只不过没有(跑)。直:只是,不过。、“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之民)也。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无:同毋,不要。之;取独。第二部分(自然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利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话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迁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增多,要使民增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于是_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违:违背。谷:粮食。数罟:细网。入洿池:进入池塘。胜:尽。、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以:按。时:时令。、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撼也。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而:表承接。、王道之始也。之始:这就是开端。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自然段为第三部分:自然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撼”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_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面三组排比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多加”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动词,种植。之:助词,无义。衣:穿。帛:丝织品。豚:小猪。彘:猪。、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畜:畜养。无:通毋,不要。失:错过。时:时机。其:代鸡、豚、狗、彘。夺:耽误。、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时:农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谨:谨慎。庠序:古代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讲述。孝: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义:道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颁同斑。颁白:头发花白。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黎民:老百姓。王:名作动,称王。未之有: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后置。自然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多加”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比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种措施后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比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相呼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约束涂:同途,道路。莩:饿死的人。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则:表转折。岁:年成。、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什么不同。于:与。、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斯:那么。至:到,这里指归顺。自然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_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仪,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三部分(自然段)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六、用推断方法理解文言文、以意逆志法:即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可跳过去,待全文大意理解得差不多后,再根据上下文,假设一种解释,有时甚至可以猜测,这种方法,叫做“以意逆志”,“逆”是“迎合”的意思,如_中的“谨庠序”,就可利用这种方法。、利用对偶、排比、互文等方法进行推断:如_的“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我们可以根据“斧斤”句推断“数罟”句的句意。、根据上下思路和逻辑关系推断:如“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的句意,就可以根据上文“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来推断。七、作业第三题。2022年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4【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教学方法】边讲授边巩固、朗读法、讨论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简介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童年受母亲严厉教导,立志成才。长大后师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徒,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政”论、“民贵君轻”说等。中晚年带领门徒游历各国,宣传其学说,但屡屡受挫。于是退而与门徒坐而论道,合著语录体议论性散文孟子。后人将其与孔子合称“孔孟”,并称其为“亚圣”。二、简介孟子名言,指出孟子思想对世人的影响孟子思想传承了两千多年,其思想瑕瑜互现,精华糟粕并存,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敬人者,人恒爱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男女授受不亲”等,但其思想影响至今。三、简介_涉及的时代背景_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魏到梁惠王在位时已由强变弱。为富国强兵,恢复并扩大疆土,梁惠王大量招贤,孟子也慕名前往。_为其二人第三次交流节选,围绕“民不加多”的提问,孟子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措施。四、听完名家朗读录音,给_生字词注音王好(ho)战弃甲曳(y)兵而走衣帛(y b)数(c)罟(g)不入洿(w)池庠(xing)序饿莩(pio)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教师讲解相关重要字词句并逐段检查。五、课文分析1、在第一自然段中,梁惠王提出了怎样的疑问?2、在24自然段中,孟子认为“民不加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想一想,“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4、在第5自然段中,孟子认为开始实行“王道”的基础条件是什么?5、在第6自然段中,孟子认为在“王道之始”的基础条件后,还应该实施什么措施才能称王天下?6、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7、孟子在最后一段是怎样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用了什么方法?8、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评价其开发自然资源的主张。六、知识巩固1、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涂有饿莩2、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谨庠序之教 然而不王者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3、特殊句式: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未之有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4、古今异义: 寡人之于国也 河内凶 请以战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邻国之民不加少 斯天下之民至焉五、一词多义于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寡人之于国也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数1、数口之家2、扶苏以数谏秦王3、数罟不入洿池王1、然而不王者2、王道之始也3、梁惠王曰直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系向牛头充炭直之1、寡人之于国也2、申之以孝悌之义3、驴不胜怒,蹄之兵1、非我也,兵也2、穷兵黩武3、是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4、草木皆兵胜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3、日出江花红胜火4、予观夫巴陵胜状【板书设计】略2022年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教学重难点:1. 识记文中重词语和特殊句式。2. 学习孟子用比喻说理。3.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课前体验:1.由论语导入新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2. 学生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4.练习世纪金榜上字词部分课堂交流并初步感知课文:(学生翻译全文)一、 学生自读课文,把握_大意,并自主划分段落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_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_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二、 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三、 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诵课文第1.2段。四、 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第二课时重点学习_文言知识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一词多义:时,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时机、机会(无失其时)王,名词,音w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动词,音(w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食,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需掌握积累的实词:河内凶亦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谷不可胜食(“谷”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勿夺其时(“夺”是“失误”的意思。“勿夺其时”是“不要耽误农时”的意思)(2)通假字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3)词类活用a.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鼓:敲鼓。树之以桑: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前一个“食”:吃。然而不王者: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王无罪岁:罪:归罪,责备。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丧:为办丧事。b.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生、死:活着的人、死去的人。c.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4)古今异义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然而不王者:然而:古义:然,代词,这样。而,连词,却。今义:转折连词。七十者可以衣帛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连用,表示同意,认可。(5)文言句式判断句:非我也,岁也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省略句可以(之)无饥矣或(走)百步而后止,或(走)五十步而后止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状语后置句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固定句式直不百步耳 直耳:只是罢了。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人,有的人(6)出自本课的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7)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常用虚词然: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助词,地的样子。(填然鼓之)连词,然而,但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形容词,对。(太后曰:“然”。)则:连词,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以:介词,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凭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3.总结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争取民心上,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子抓住重视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虽然在这一篇里,他没有提民为贵,但是在阐述中已明确地表现出来,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灾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归顺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因而不被采用。4.作业:背诵课文,完成世纪金榜练习。5.板书设计:见世纪金榜2022年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6【教学过程】一、解题无须说,重要的是导入教读_而用旧课导入,既简便可行,又有温故知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当先让学生复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问:1、教师口述:“取胜之道有三: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人和为取胜之本。”问:这个意思孟子是怎样表述的?(开头两句)好在哪里?(自由作答。)提示:读孟子_要注意语言的气势。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能行仁政的诸侯国君。补充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有修养的人丈夫。提示:学文言要注意词的多义性,要据语境判断词的意义。3、试用孟子话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现。提示:“道”,就是新课文里说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谓“得道”。过渡问:根据预习印象,说说新课文里哪几句是描写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五十者”“七十者”“数口之家”“颁白者”四句。哪句话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意思相同?“斯天下之民至焉”。二、学生试读课文两遍:先指定五位同学接读;后齐读三、教师范读全文并略作解说,重在掌握_理路1、画示意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大国,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从安邑迁都于梁;东败于齐,“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所以特邀孟子来梁,问强国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_记梁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2、分层示范诵读并作解说:第一层:凶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为歉收。移本义是禾长相扶倚之状,后代为迁移之义而本义废。由此至彼之谓。大意是,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第二层:鼓会意字,左中为鼓,上象鼓饰,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击鼓动作。后引申为所击之物。古时以击鼓代进攻令。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含蓄作答。第三层:数罟古法,鱼不满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是使民是,有“如此则”之义,这样(就)使人民大意是,论王道之始,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第四层:“无失其时”与“无夺其时”“失”字轻,寓“提醒”义;“夺”字重,寓国君无以劳役苦民之义。大意是,论王道之成,先制民之产(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而后行教化。第五层:发本义是将箭射出去,引申为由内向外的动作,故在本句中有开仓放粮之义。检今语“检点”,亦有约束义。斯虚词有通用之法,这里通“则”。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归顺。3、解说全文理路(见_开头),要求学生记住每层的结句,用它们作为记诵全文的支撑点。4、学生齐读全文一遍后,检查背诵上述五句话,即各层的结句。四、学生分层练习背诵全文(下面只写出指导诵读的要点,过程及练习方式从略。)第一层:1、在示意图上标出河东、河内的位置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梁惠王的救灾办法。向灾区调运粮食,从灾区迁出部分人口。2、“河东凶亦然”一句是省文,试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3、“无如者”意思是“没有像的人”,能否换一种表达方式?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4、试品味首句,说说惠王有无抱怨意。从“焉耳矣”的叠用可见有抱怨劳而无功之意:劳者,移民、移粟也;无功者,邻国之民不至。5、再品味末句,说说“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何哉”,问中兼叹,多用于设问;“何故”,一般询问语气;只有用“何也”才能表达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第二层:1、孟子此问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试作仿问便知:某次考试,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得30分,则何如?请用文言作答。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2、此问照应上文哪一句?“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妙在哪里?惠王据事理作答,却不料坠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邻国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3、试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虽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较后,说说比喻作答的好处。从容,含蓄,让对方反躬自省。第三层:1、开头用排比句法连述三事,都有关人民生活,试用两个字概括这样的生活水平。温饱。2、为什么说这是“王道之始”?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温饱可以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则得民心矣。3、本层连用五个“也”字,拟删去前四个,改用“,则”这种句式,如“不违农时,则谷不可胜食”,好不好?不好,用“也”才能表达出孟子坚信不疑的语气和赞美之情,使行文如连珠,颇有声势。第四层:解释:“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系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区划分如“井”字形之谓也。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1、问:王道体制下有哪两件大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农业生产,先说家庭副业,后说粮食生产;教化,先说设校,后说教学内容。2、孟子在描写“王道乐土”时全用“矣”字作结,表现了怎样的意味?赞叹;将理想图景说得如在眼前。3、本层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失去主观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势,说服力减弱。第五层:1、本层文字不多,但波澜起伏不穷,说说你的体会。一揭,语气严厉;二批,措辞尖刻;三劝勉,语调温和。2、本层是怎样照应开头的?“罪岁”照应“河内凶”“河东凶”;“斯天下之民至焉”照应“寡人之民不加多”。3、结句是否有省略?不“罪岁”,则当行王道,因上文已详论行王道的步骤和基本方法,此处不再提;完整的表述应是“王无罪岁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五、检查背诵连贯背诵全文六、内容点拨(见“基本设想”第二段)。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同学互查);2、预习新课。2022年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7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的儒学大师,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一向被人们认为他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人物,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的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选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孟子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其次,善于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这些在文中都有集中的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_内容”;“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_内容。理解孟子王道主张及其内涵。赏析排比、设喻的艺术效果。培养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987年初春,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集聚巴黎,他们在一份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这里的“孔子的智慧”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