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引领教师指导《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孙胜春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20936189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干引领教师指导《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孙胜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骨干引领教师指导《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孙胜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骨干引领教师指导《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孙胜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1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哈27中学 李洪涛 一、教材分析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教科版教材物理八年级第四章第四节,是初中新课程光学很重要的内容,目的是通过让学生经平面镜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用竖立的玻璃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体会猜想,动手操作,观察;讨论交流,归纳规律,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物理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一)知识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对平面镜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图。3.利用平面镜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虚像的概念。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四、教学准备: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竖立的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白纸一张、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展现猴子捞月亮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问猴子为什么没有捞上月亮?学生不必要马上回答此问题。引出课题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新课学习(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向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探究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像下图那样,将一张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中间画一道竖线和一道横线,把竖立玻璃板放在横线上,竖立在白纸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体也像大小的关系物体与像的连线也平面镜的关系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注:实验像找到时,让学生拿光屏,看像是否能呈现在光屏上.2.学生分组实验以上把教材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答: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4)平面镜成的像是虚象.注:此图解释虚象的原因.得出虚象不能用光屏呈接.(二)平面镜成像原理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解释书中的图,让学生了解书中是如何画出来的.1.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其实S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所以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2.解释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分析可知: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1发出的。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4.由上可知: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1叫虚像。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三)平面镜成像作图. (四)应用知识 展现风景图片并解释(五)挑战自我(练习)1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关系;(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_关系;(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像六、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1.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2.平面镜的应用:成像和改变传播的方向。七、板书设计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一、平面镜成像1.特点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2.原理:光的反射定律。二、平面镜的应用1.成像。 2.改变光路。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哈二十七中 李洪涛一、教材处理: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 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本课主要围绕科学家在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二、教学方法的处理:在平面镜成像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温故知新激趣质疑实验探究互动研讨分析解疑反馈练习应用提高的教学程序。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我不失时机的提出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各自的观点看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由于平时很少进行分组实验,加上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刚开始无从下手,只在左顾右盼,不知怎样做。在实验中我感觉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较差,需要老师更多的指导,需要创设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理念。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是虚像,作为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学生不易理解,通过设计学生容易答出三个问题进行引导,加上前面复习中光路图的画法为突破学生理解平面镜成虚像这一难点打下基础,在课上我又通过演示,让学生自己在镜后放一张白纸作为光屏,从边上看屏上有没有像,和平时投影仪屏上的像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实像和虚像区别,针对学生平时的认识“人离镜子越远,像越小”,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辨别,很好的纠正以前的错误观点。三、不足之处 1. 对基础差的学生关注不够,他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会很多,可是由于在课堂上需要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另外在课堂上时间有限也是一个原因,如果是小班制授课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2. 对于错误的处理方法需要完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3在得出实验结论后,我又试着问同学除了刚才的实验结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还有什么猜想。此时学生普遍提不出问题,表现为思维短路。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衡量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很多学生习惯于老师的包办代替,他只是一名听众。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多的考虑怎样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问题走出课堂,不能把学生培养成被动的、吸收知识的驯服的工具。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完善我们的教学策略,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使学生“乐学、会学”,在不断地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关于李洪涛老师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指导纪实:指导教师孙胜春为了年轻教师的发展,同样为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在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帮助上一直做着自己的微薄之力,下面谈一下本学期对我校青年教师教学的辅导情况。本学期我校李老师做了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一课的课堂教学展示课,在一次备课、二次备课上对李老师的课堂设计进行了相关指导:教法指导 1、观察猜想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在平面镜的像,联想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发展概括能力。 2、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3、操作实验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采用操作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 4、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让学生通过课件进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制作的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在电脑上完成成虚像的原理,以弥补实物操作中的不足,同时利用动画效果,有利于学生发现像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这一阶段的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方法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大胆猜想、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体验学习的过程。由于远程教育平台制作的课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件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真正将课堂变为展示自我的舞台,感受成功。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分析归纳,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同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建更为丰富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本节课的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是利用玻璃观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从活动中去观察物体和像的关系,寻找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幻灯片动画演示生活中平面镜,使学生首先感知平面镜,然后再让自己照镜子,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象,然后动手实验,学生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像和物体变化的整个过程,活动中寻找出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