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终端用户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效用论

上传人:众众****夺宝 文档编号:120898598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终端用户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效用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终端用户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效用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终端用户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效用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终端用户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效用论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效用;信息技术价值;效用评估;终端用户论文摘要:通过对效用和价值概念的剖析比较,以及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两种理论体系的分歧与综合,提出终端用户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效用评估。同时以it最新开展趋势为根据,提出it效用研究的意义在于抑制信息技术悖论,同时促进it以人为本。在传统数据处理环境下,用户跟itis的交互是通过分析员或者程序员间接进展的。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向智能化平民化演进,越来越多的用户可以跟先进的技术直接进展交互。在终端用户系统环境下,用户直接跟应用软件打交道,输入信息获取所需。当信息技术越来越面向群众的时候,当信息技术内在形态和潜在形态的使用价值必须与人的要素严密结合才能充分实现和满足用户需要的时候,对终端用户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效用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1效用及效用价值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们心中有两个参谋:一个是快乐,一个是痛苦。前者相当于我们后代人说的效用,后者相当于反效用,都是可测度的。价值理论是一切评价活动的根底,也是人们一切生活与消费活动赖以存在与开展的根据。(1)价值与效用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是任何客体的存在、属性、作用等对于主体的实际意义,或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信息技术的价值就是信息技术对于人这一主体的满足关系,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进一步说,价值便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效用。该“效用论价值定义不但符合常识,而且在学术界已经得到公认。效用就是客体对于主体“欲望的满足程度。客体满足主体欲望的程度高那么效用大,反之,那么效用校这里所说的效用不同于使用价值,它不仅在于客体本身具有的满足人们欲望的客观的物质属性(如面包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还依存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本文所讨论的是信息技术效用,而非信息技术价值。目前,理论界对于价值理论的看法还不非常统一,存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新古典主义的效用价值论的对立。(2)效用与使用价值对于采用效用而非使用价值这一概念,因为理论界对这两者的涵义是否一样也是有所争议的。根本的倾向是这两个概念不完全一致,可能在某些前提条件下会一样,但是在没有语境的前提下,这两者是不能等同的。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亚里斯多德说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一样,都是商品对人的效用。比方:鞋可以穿,也可以用于交换,两者都是鞋的用途。(3)两种价值理论的综合新古典主义的效用价值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作为对立面出现的,代表了两种主流经济价值理论。虽然两个学派的争斗一直未停顿过,但是,目前更主要的开展趋势是互相借鉴与综合。两种价值理论体系并非完全对立。正如物理学中对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也争论了几个世纪。根据现代学者对两种价值理论的综合研究,价值是劳动消耗价值对效用价值的关系,商品同时具有效用性和劳动性。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是分别从这两方面来度量社会财富的。劳动和满足需要是人的生命过程的两个侧面。劳动价值论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衡量某一客体的获得需要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适用于以社会或群体为主体的价值评估;效用价值论那么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衡量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适用于以企业或个人为主体的价值评估。2信息技术效用观(1)信息技术效用评估前面讨论过价值与效用的关系,由于存在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两种价值理论的分歧,价值是否等同于效用一赢是争论的焦点。本文并不纠缠于这两种价值理论孰是孰非,前面的讨论已说明:效用价值论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衡量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适用于以组织或个人为主体的价值评估;效用的本质在于对人产生“快乐和防止“痛苦;边际效用价值论竭力倡导了“人的需要,人类从事经济活动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开展需要。终端用户环境下以组织或个人为主体的,对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的价值评估,也就是效用评估。因此是符合效用价值论的,也并不违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对个体需要差异影响使用价值大小的评价未给予深化讨论,而边际效用价值论在这一方面做了分析。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商品,同时具有效用和劳动消耗二象性。即信息技术价值同时具有劳动性和效用性:劳动性是指信息技术的形成消耗了一定的人类劳动,包括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效用性指信息技术对用户主体需求的满足程度或有用程度。对于信息技术价值的两方面到底哪一方面的评估更重要,答复是显而易见的。同一种实物商品可能具有多种形式的效用,对于不同效用的研究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类的一切商品消费活动。包括物质资料消费和信息商品消费,都不能脱离满足人们需要的性质,否那么就会毫无意义。人类的一切消费活动理应围绕人的需要而进展。这里把“人的需要摆在了重点研究的位置,正如杰文斯所说:物的效用就在于对人产生“快乐和防止“痛苦。“快乐与“痛苦是人心中的两个参谋(柏拉图)。信息技术在某种程度上,也必须把“人的需要放在首要的位置。索罗悖论从某个角度说明了信息技术在企业和其他组织的应用中,没有明显的进步组织成员的业绩和表现。这同时意味着信息技术使用价值的挖掘和发挥离不开人的因素。一项再完美的技术或是一个外表功能再强大的信息系统,假设没有人的全权参与、消化吸收和深层加工,就不能完全发挥信息技术内在的潜在的使用价值。(2)it效用计算所谓效用计算,指企业根据需要弹性购置、使用计算机资源,以便进步使用率,节约本钱。通俗的说,使用it可以像用水用电一样,用多少买多少。目前,it公司也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效用的相关解决方案。美国新出版的?商业周刊?在其“将来技术专版中发表文章指出,效用计算、传感器网络、塑料电子学和仿生人体器官是全球将来的四大高技术产业,它们将掀起新的产业浪潮。根据美国?it时代周刊?报道,近年来,企业i们面临着两难处境:一方面,公司需要从现有的应用程序中获得更高的性能和有效性;另一方面,e和f们却希望降低it运营的本钱和风险。企业信息系统一直存在设备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根据美国id报告,该数据中心一般使用率仅为35。为了抑制it设备浪费和使用率低下的弊端,ib等公司提出了一种“效用计算的理念:即假设需要计算才能或信息技术时,只要付费,一插电插头便可获得,方便实用。很多专家认为,效用计算将像数字化浪潮一样席卷信息技术界。3信息技术效用研究的意义对信息技术效用的研究,一方面,为了抑制信息技术悖论,另一方面,最重要的也是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以人为本的精神,使得it真正更好地为人类效劳。(1)抑制信息技术悖论尽管对信息技术的投资急剧增长,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开展,人们并没有在统计资料上发现信息技术对消费带来的相应收益。专家们对这一现象作了一些解释,常见的4个解释因素是:度错误;(张备根底缺乏;质量糟糕的软件和信息系统;学习的滞后。除前面两点可能存在的客观原因外,itis本身的质量和用户学习的滞后都是与信息技术效用有关的问题。当信息技术越来越面向群众的时候,当信息技术内在形态和潜在形态的使用价值必须与人的要素严密结合才能充分实现和满足用户需要的时候,对终端用户行为特征的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企业为代表的各种社会组织,既是信息技术开展的受益者,也是信息技术广泛推广和使用的主要领域。但是大量文献都说明,人们很难充分掌握并应用新的技术和软件,这就使信息技术应有的商业价值被延迟实现甚至抵消了。(2)促进信息技术以人为本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无疑是为了进步人类的生存质量和消费效益,就是为人类而效劳的。技术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我们不能过于迷信技术,沉溺于技术本身,要特别强调信息技术效用,关心人的需要。假设把信息技术比作是输水的管道,那么,管道中传递的水应该是我们最关心的东西:是否优质,纯洁度如何。同理,信息技术是用来传递优质信息的,用户更多关心的是信息质量。而不是通到办公室的管道建立。然而现实情况是,人们对信息技术的热衷程度盖过了信息本身。各公司中的“信息系统部门几乎毫无例外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计算机、软件及通讯网络的采购、连接和维护上,所谓的“首席信息官实际上成了首席技术管理官。这种迷恋技术的结果如何呢?专家认为,过去40年是“数据时代,而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信息时代。如今,在商业信息领域里,是到了我们将重点放在信息上,而不是放在技术上的时候了。美国每年花费上万亿美元在技术上,经济学家们业已发现,在公司的技术花费和公司的财务业绩之间没有什么关联,而经理们也在抱怨,他们所收到的信息以前相比,好不了多少。专家认为:其原因在于,大多数信息技术规划忽略了信息等式中人的这一边也就是说,他们很少考虑人们想要或需要什么信息,以及人们如何去使用它。在数据转化为信息时,使人赋予了其内容、意义和价值,也正是这些人可以从中获得好处。在信息生命周期的中期存储、归纳和传播上,信息技术是有帮助的。但对于信息的创造或使用,其帮助并不大。掌握信息管理是人类的任务。信息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产生的海量数据,要转化为有用的信息进而成为帮助人类进步的知识,那是人类自己的任务。过高估计it价值终会带来宏大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大学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