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考古60年》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20815520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考古60年》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安徽考古60年》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安徽考古60年》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考古 60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境内有淮河、长江和新安江三大流域和大别山、皖南山地,由此而形成的地理特点主要 为“三水两山两平原”。在这个区域的四周,分别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中原、海岱、太湖、江汉 四个文化圈。在长期的文化交融过程中,多样化的地理特点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交通局限造成了文化 面貌的多样化,但在不同的时期,各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本 地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工作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李三孤堆被盗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在寿县的 调查1,但只属昙花一现,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和大规模建设工程的开展,才使安徽的考古工作进入了 一个新阶段。总体而言,安徽考古工作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自 19341978 年,基本上是一些零星的调查和发掘2,包括寿县蔡侯墓、宿县褚兰 汉墓、屯溪土墩墓、萧县花甲寺遗址的发掘,数量和规模都较小。第二阶段:自 19791998 年, 以 1979 年潜山薛家岗和含山大城墩遗址的发掘为标志,以主 动性学术工作为主,建设工程中的考古为次。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1.旧石器时代考古有了较大突 破。2.新石器时代考古为主体,重点有三:一是皖河流域的薛家岗文化;二是淮河流域的大规模调 查和发掘;三是巢湖流域的重点调查和发掘。3.夏商周考古逐渐起步,皖南古铜矿考古取得突破。 4.战国及以后的遗存大量发现。科技考古中的遥感、成份分析技术这一阶段也开始应用。第三阶段:自 1999 年至今,以建设工程中的考古工作为主,主动性学术工作贯穿其间。主要 表现为两个方面:1.建设工程中的考古工作获得了极大发展,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时代覆盖全面; 二是商周遗址考古取得重要突破;三是取得了如柳孜运河、六安王陵等多项重大成果。2.主动性学 术工作多数属学科前沿课题:以人字洞为代表的人类起源研究;以凌家滩为代表的文明起源研究; 以孙家城、垓下为代表的史前城址的发现和以尉迟寺为代表的聚落考古;以繁昌窑为代表的窑址考 古。此外,蚌埠双墩、凤阳卞庄春秋墓则为探讨淮夷和钟离国史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材料。科技考古 技术的运用也日益广泛。一 旧石器时代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基本空白,只在泗洪县下草湾(现属江苏省)发现过一段人类下肢骨3, 1980 年和县龙潭洞遗址发掘后,到目前已发现人类化石地点2 处和有价值线索2处、旧石器地点 60 处以上,但集中在巢湖市、水阳江流域及皖江沿岸一带。时代以旧石器早中期或中期为主,晚期 较少。历年成果可以归纳为两大类:1. 人类起源与人类化石线索。早期人类起源线索来自繁昌人字洞遗址。19982005 年,国家九 五“攀登“研究计划安徽课题组七次发掘,发现一批早更新世灵长类化石、脊椎动物化石和174件 石制品、12件骨制品,另有5 个骨制品为中国早期旧石器遗址首次发现。石制品有石核、石片、刮 削器等,石料中铁矿石占 40%以上。打片和修理均用锤击法。遗址年代约200 万年前,是目前欧亚 大陆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址4。(图 1)人类化石主要有和县猿人和巢湖银山智人。和县猿人遗址 1980、1981 年三次发掘,获得人类 化石 13件,其中一件完整的直立人头骨被命名为“和县猿人”,年代在25-30万年前左右5。银山 智人遗址 19821986 年三次发掘,发现人类化石 2 件,分别为枕骨和右上颌骨,具有一些直立人 的特征,同时又比直立人有较多的进步性,目前将其归于早期智人,年代约在1620 万年间6。晚更新世的现代人起源线索来自东至华龙洞遗址。2006 年发掘了大量动物化石、百余件石制品 与骨制品,以及初步鉴定出的2颗人牙与2 块头骨化石7。遗址年代可能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但人牙 与头骨化石年代与性质尚需进一步研究。2. 石器工业表现为两个时代,两大系统。目前的发现表明旧石器时代早期偏晚到中期主要属我 国南方主工业区的的砾石工业类型,晚期出现了若干北方工业传统影响的迹象,属接近北方主工业 的小石器工业类型。(1)旧石器时代早期偏晚到中期。是比较发达的时期,已发现地点占部全旧石器地点的90%以上, 基本上集中在水阳江流域和巢湖望城岗一带,新安江中上游、长江两岸和皖河流域也有少量分布, 淮北平原区则未发现。水阳江流域,其中 1987 和 1991 年广德独山关家湾8、1989 年宣州向阳陈山遗址9的发现是其开 端。陈山遗址 1989-1995 年三次发掘,文化层厚度 711 米,出土石制品 400 多件,器型以砍伐 器、尖状器、刮削器、石核、石球为主,是目前长江下游年代最早、延续最长的旧石器文化,遗址 剖面已成为研究长江下游地区中、晚更新世堆积物的标准剖面(图2)。1997 年宁国毛竹山遗址发 现一处露天遗迹,为半圆形砾石环带,东西长约 10、南北宽约 6 米,面积近 60 平方米10;2002 年 芜湖石硊镇金盆洞发现 10 余件人工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伴生,其生存时代很可能是中更新世晚 期11;2003 年宁国安友庄遗址发掘出土石制品198件12;2004年宣州孙埠麻村遗址发掘出石制品510 余件,最大石核达 82.5 公斤13。目前发现的20 余处地点绝大多数埋藏于网纹红土和下蜀黄土中,年代在1590 万年。石制品原料均以石英砂岩为主,毛坯以河床砾石为主,大部分石器保留有不同程度的砾石面。打片和加工 技术多用锤击法,少量用碰砧法。石核以双台面为主。石器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球形器等 砍砸器占 90%左右14。石器大都一次加工成型,属我国南方主工业区的的砾石工业类型。巢湖旧石器地点群已发现5 处,1991 年对屏风窑厂、红星窑厂两个地点进行了发掘15。石器主 要埋藏在网纹红土中,年代约为旧石器早期到中期。石器原料以石英砂岩为主。砾石石器占大多数, 次为石核石器,石片石器很少。打片和加工技术多用锤击法。石器以砍砸器等为主,球状器为次, 刮削器较少,属我国南方砾石工业类型,但薄刃斧、刮削器明显多于水阳江流域,一些大石片的特 殊打片方法也不见于水阳江流域,应该体现出某种地域或时间上的差异16。此外,皖河流域17、新安江中游18和长江沿岸的铜陵19、贵池、枞阳和庐江20也发现旧石器早期或 中期地点近 20 处,石器以砍砸器为主,均属我国南方的砾石工业类型,但皖河流域的石片和刮削 器较为丰富。(2)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较少,绝大部分发现于皖河流域的怀宁、潜山县境内的低矮丘陵岗 地上。原料有白色石英岩、玉髓、水晶等,都是由小砾石打制而成,石核普遍较小。加工技术有锤 击法和砸击法两种。器形多为石片刮削器,以石片工具为主,是属于接近北方主工业的小石器工业 类型。1996 年发掘的怀宁油榨嘴遗址发现了类似石器制造场的大面积小石器分布21。五河西尤遗址是淮北平原区发现的唯一旧石器地点。发现石英岩打制成的石核2 件、石片 2 件、 石片刮削器3 件、尖刃器1 件,打制技术均为锤击法。同时还伴出有菱齿象、龟、鹿类化石22。东至华龙洞遗址 100 余件加工使用痕迹清晰的石制品与骨制品中,骨制品确凿无疑,石制品砍 砸器的比重逊于刮削器,形态也非加工砂岩砾石所得,而是利用硅质岩天然的刃部,这与南方漫长 的砍砸器传统有明显的区别,具有旧石器时代晚期工业的特征。二 新石器时代1979 年以前新石器时代考古一直非常薄弱,发掘面积总和不过百余平方米。1979 年潜山薛家 岗、含山大城墩等遗址相继大规模发掘,才真正揭开了安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新篇章,目前已知的 遗址约 400 余处,约 1/10 经过了发掘,其中主要工作区域有以下几个:一是因薛家岗遗址发掘而 带动的整个皖河流域;二是以大城墩遗址发掘为起点、以凌家滩遗址发掘为代表的巢湖流域;三是 以国家文物局“苏鲁豫皖”课题促进的淮河流域;四是新安江流域及其后延伸的整个长江以南地区。 通过发掘取得了四大成果:1. 初步建立淮河流域年代框架。2. 建立完善皖河流域文化演化序列。3. 凌家滩遗址反映的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4. 发现固镇垓下、怀宁孙家城遗址等史前城址。从已发现的400 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分析23,安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1. 从遗址所在地貌看,淮北和沿淮的早期遗址一般位于山前平地,晚期遗址大多数都位于平原 区;江淮地区遗址大多数位于丘陵和岗地边缘的平缓地带,其中一种狭长平缓、面向河流的长岗常 成为先民们的首选之地;皖南除沿江平原的遗址一般分布在低岗边缘,其他山地、丘陵或山间盆地 的遗址均因地就势,但总体上常在河边的一、二级阶地上24。2. 从遗址分布密度看,北方多而密集,南方少而稀疏。其中淮北和沿淮地区的遗址约占总数的 一半左右,尤以东部最为集中;江淮地区次之,主要集中在皖河流域和环巢湖一带;皖南最少,分 布较零散,沿江平原和新安江流域相对较多。3. 从时代上看,北方年代早,文化延续时间长;南方年代晚,文化延续时间短。其中淮北和沿 淮地区的年代在距今 80004000 年间,单个遗址延续的时间都较长,文化层较厚,具有相对的持 久性。江淮地区大多数在距今约6000 至 4500 年左右,单个遗址的延续时间不是太长,文化层稍厚, 少数延续时间较长的遗址各期文化常存在缺环,具有一定的间歇性。皖南有少量遗址早于6000 年, 大多数在距今约 5500 年前后,龙山时代晚期的遗址也很少,单个遗址的延续时间都较短,文化层 较薄,很多遗址只有一个时期的堆积。文化面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现象。根据已知的文化特征分析,至少可以分为四个大的区域:淮 北和沿淮区、泛巢湖区、皖西南区、皖南区25。1. 淮北和沿淮区。包括省内的整个淮河流域,以平原为主。在距今80006000 年左右,已形 成一支具有自身特征的文化,有学者提出了“双墩文化”概念26。它们既与后李、北辛和裴李岗文 化有联系,又有明显不同,自身也可分南北两个小区:即淮北东区和沿淮小区,而淮北西部的情况 不清。淮北东区由宿州小山口遗址发展为古台寺一期和石山子早期,并继续发展为石山子一、二期 文化;沿淮小区以双墩下层为代表,并由此而发展为与石山子二期文化明显不同的侯家寨一期文化 27。自距今 6000 年左右开始,本土文化平衡被打破,外来文化陆续进入并逐渐被大汶口文化占据, 到距今 5000 年左右,已基本纳入大汶口文化之中,继而一直到龙山文化时期都未再发生大的变化。距今 8000-7000 年左右的遗址最早的仅有宿县小山口和古台寺遗址28。小山口一期文化陶器 均手制,胎较厚,火候很低,以夹砂陶为大宗,泥质陶极少数则涂有陶衣。陶色大都为红褐。纹饰 有附加堆纹、指甲纹、戳印纹。器形有釜、钵、盆、支座等。石器有尖状器、刮削器、锛、斧、磨 盘、磨棒,另外还有部分骨器。古台寺一期与小山口一期相似,但出现了少量的三足器,鼎、釜共 存,年代应稍晚。蚌埠双墩遗址下层年代在距今 7000 多年,大体可与古台寺一期衔接,遗址内包含大量蚌壳和动物骨骼,而出土的600 余件刻划符号更是十分独特29。(图 3)与双墩年代接近的还 有濉溪石山子早期30。距今 6000年多年前,该区文化获得了较大发展,遗址数量明显增多。陶器均为手制,胎较厚, 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泥质陶较少,基本上都有夹蚌末现象。器表纹饰有附加堆纹、指甲纹、戳印纹 和乳钉纹。器类有釜、支座,稍晚还有圆锥足鼎。骨角器和蚌器均较为发达,鹿角靴形器富有特点 这一时期已显示出北南分化的趋向,其中濉溪石山子一期和二期、蚌埠双墩上层代表了北南两个不 同类型。同时期的还有怀远双古堆一期31、凤台硖山口32、淮南小孙岗33、定远侯家寨一期34。距今 6000 年左右,该区文化面貌有了一次明显嬗变,宁镇、太湖和海岱文化因素大量进入, 而本土因素迅速衰减。此后全区特别是淮河以北受大汶口文化影响渐深,文化进一步分化,淮北东 区逐渐与大汶口文化因素相融合,以宿州芦城子早期35、萧县金寨36为代表,其中金寨遗址以出土大 量玉器而著称。淮北西部出现了与大汶口文化有联系的后铁营类型37,稍后出现了与大汶口文化联 系密切的富庄类型38,在富庄遗址下层还发现了12 座大汶口文化墓葬,包括4 座合葬墓。沿淮小区 所受的大汶口文化影响相对较小,更多地与淮河下游龙虬庄文化接近,并与北阴阳营文化有较密切 联系,该小区东部以怀远双古堆、定远侯家寨二期为代表,鼎替代了釜和支座,石器较少,并有少 量玉器;西部的六安一带则有霍邱红墩寺39、扁担岗、众德寺、六安西古城40和王大岗遗址41。到距今约 5000 年以后,全区基本上与大汶口文化接近,但仍有一些地方特征,最具代表性的 是尉迟寺类型。这一阶段遗址数量大增,规模较大,宿州小山口、古台寺、芦城子、骑路堌堆42、 王楼43、萧县花甲寺44、固镇孟城45、苇塘46、垓下47,蒙城尉迟寺48,临泉陈冢,霍邱红墩寺遗址都 发现了大汶口晚期或大汶口晚期到龙山时期遗存。尉迟寺还发现了大汶口晚期完整的环濠聚落和大 型排房,并发现拔牙现象,鸟形“神器”、“七足镂空器”更为研究大汶口文化增添了新材料(图 4)。到龙山时期,全区的文化面貌已基本一致,不过东部有部分典型龙山文化因素,西部则类似于 王油坊类型。在寿县斗鸡台、青莲寺、六安西古城、城都、霍邱众德寺49、灵璧玉石山、怀远宝孤 堆50、蚌埠禹会51、亳州程井52遗址都发现了这一时期遗存。在固镇垓下遗址还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末 期到龙山早期的城址,呈圆角长方形,城内面积约15 万平方米,城外有护城河与古河道环绕53,这 是淮河中下游首次发现的史前城址。蚌埠禹会遗址则发现了东西宽19.3、南北长 38 米的“甲”字 形布局的堆筑台迹和分多次堆筑而成、并在每层坑壁及坑底的烧面之上遗留有多件规格高、器形别 致陶器的器物坑54。2. 皖西南区。位于大别山东南麓,以皖河流域为中心。通过潜山薛家岗 55、安庆张四墩56、宿松黄鳝嘴57、怀宁孙家城58等 10 余处遗址的发掘,该区自身文化演化序列已基本建立,即黄鳝嘴类 型或孙家城一、二期文化薛家岗文化张四墩类型。距今 6000 前后出现了以宿松黄鳝嘴、怀宁孙家城一、二期为代表的文化。陶器以夹砂红陶、 泥质红胎黑衣陶和泥质夹植物陶为多,纹饰以刻划纹、刻点连线纹为特点,并有较多的彩绘陶(图 5)。釜形鼎、扁圆腹鼎、高柄钵形豆、釜形杯等是代表性的器物。石器仅有斧、锛、镞、石弹丸等 玉器数量极少,仅有玦和璜。黄鳝嘴遗址发现的 17 座墓葬,仅见排放整齐的随葬品,放置方向大多数呈东北西南向。孙 家城遗址一、二期出土了大量特征明显的鼎、彩绘陶片,以及少量动物陶塑、白陶等,而较多的直 立或倒扣状陶器为特殊现象。同期遗址还有太湖王家墩59、安庆墩头60、枞阳小柏墩61。到距今 5500 年左右,在继承本地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较多的崧泽文化因素而发展起了薛 家岗文化,已发现遗址数十处。该文化可分早、晚两大期,包含两期的遗址有潜山薛家岗、天宁寨 62、望江黄家堰63、太湖王家墩等,单一的晚期遗址还有安庆夫子城64、怀宁黄龙65、望江汪洋庙66、 麻圆墩67、太湖何家凸68、岳西祠堂岗69等。陶器以夹砂红陶、泥质灰(黑)陶和黑皮陶为主,以鼎、 豆、壶、鬶、碗为主要组合。玉器数量较多,有钺、璜、珩、环、管、珠等。石器制作精细,特别 是晚期以薛家岗遗址为代表的石器工业十分发达,多钺、锛、刀,其中的多孔大型石刀是最具有地 方特征的典型器之一(图6、7、8)。距今 4600 年左右,张四墩类型取代了薛家岗文化,遗址数量大增,经发掘的有安庆张四墩、 怀宁孙家城70、潜山薛家岗、岳西祠堂岗遗址。虽然在分布地域上与薛家岗文化大体相当,但文化 特征却颇有不同,石器个体较小,磨制精细,种类仅有斧、锛、镞等少数几种,镞类最多,并出现 了圆锥状或三棱锥状镞。玉器已较为衰落,仅见少量璜类器。陶器以夹砂陶占绝对优势,其中夹砂 黑皮陶具有明显特征;纹饰以篮纹为主;器形有鼎、豆、甑、鬶等。除少量因素外,它与薛家岗文 化没有明显的传承关系,或与北方南下的外来文化有关,但发展过程中受到石家河文化较大影响和 良渚文化部分影响。在怀宁孙家城,还发现了这一时期的城址,外圈面积超过 25 万平方米,呈圆 角长方形,是长江下游史前城址的一个突破71。3. 泛巢湖区。介于淮河、长江之间,以巢湖流域为主体。该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集中在两个 阶段:一是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早期,主要有古埂早期72、含山大城墩第四次发掘的一期文化73和凌家 滩遗址74;二是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以古埂晚期75为代表。古埂早期、大城墩一期文化年代接近,面貌相似。陶器基本上为手制,陶质松软,火候不高,以夹砂红陶为主,灰陶次之,黑陶很少,另有少量彩陶和彩绘陶。以鼎、豆、壶、盆为主要器类, 鼎常见折腹釜形,鼎足形态多样,有些鼎足足面略凹,特征较为明显,它们应属同一大的文化。含山凌家滩遗址的居住区年代可早到6000 年左右,而墓地年代可晚至大汶口中期或崧泽晚期, 以红、灰(黄)陶为主,器类以鼎、豆、壶为主要组合,鼎足以宽扁形、扁条形为多,新出实足长 喇叭口鬶。更重要的是凌家滩墓地发现了一处大型祭坛,出土了大量玉器,表明这一地区曾经是当 时全国的玉器制作中心之一,并可能对良渚文化产生了影响(图9、10、11、12)。以古埂晚期和大城墩二期文化为代表的龙山时期的文化陶器以灰陶为主,仍以鼎、豆、壶为主 要组合,以篮纹鼎、长颈捏流或卷叶流袋足鬶为典型特征;鼎足多见侧装扁平三角形或横装扁平足, 前者足背上常饰按窝或足侧面饰竖刻划纹,后者足面上常饰数道深凹槽。发现的薄胎黑陶杯、细长 颈红陶鬹、丁字形鼎足和篮纹鼎表明此时已受周围多种文化的影响。同时期的遗址还有肥西塘岗76、 肥东吴大墩77、刘岗遗址78,刘岗遗址出土过高近40 厘米的玉琮。它们的年代与凌家滩不能衔接, 文化面貌也极不相同,不是凌家滩的继承者。4. 皖南区。即长江以南,因考古工作的缺乏还不能划分出较明确的小区域,但可粗分为长江沿 岸及青弋江(水阳江)流域、新安江流域两片。长江沿岸及青弋江(水阳江)流域遗址数量明显多于新安江流域。年代较早的遗址很少,目前 最早的繁昌缪墩遗址位于现河床之中,发现过成片的木桩遗迹和动物骨骼、石器,陶片绝大多数羼 和蚌末和炭,有部分外红内灰黑陶,釜的数量较多79,年代不晚于马家浜文化早期。在当涂石臼湖 附近,也有少量遗址可早至马家浜文化晚期。相当于崧泽文化时期的遗址较多,尤以沿江平原和宣城一带为多。芜湖月堰遗址上限可达距今 6000年左右,下迄4000多年前,发现墓葬26 座、房基5处。陶器以红陶和灰黑陶为主,早期陶器 以鼎、豆、壶、罐为多,偶见牛鼻式罐耳,石器有斧、钺、镞、锛等80。马鞍山烟墩山遗址发现了9 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陶器以鼎、豆、壶、杯为主,另有少量石斧、钺和玉璜、镯、管、坠、珠等 其中侧面玉人头像反映了与崧泽文化的密切关联81。青阳仓园塝遗址为一处相当于崧泽晚期的墓地, 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多为泥质灰(黄)陶,以鼎、豆、壶为主要组合,石器有钺、锛等。此外还 有宣城孙埠遗址82等。它们既与宁镇地区的文化关系密切,同时也受太湖流域文化的较大影响。相当于良渚文化时期的遗址数量略少,面貌不清。芜湖月堰、马鞍山烟墩山都出土过良渚式的鼎足,月堰晚期还出现了卷边鼎足和良渚晚期的宽把壶、宽背T形鼎足;其他还有宁国周家村83、 黄山区蒋家山84、繁昌鹭丝墩、青阳中平85、石台沟汀遗址86等。周家村和蒋家山遗址距今约 5000 年左右。周家村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占绝大多数,陶质疏松, 纹饰仅有刻划纹等,器形有鼎、罐等。石器以石镞、网坠最多,并大量利用河卵石打制网坠。蒋家 山的陶器以夹砂红陶或红褐陶最多,以篦点纹最具特色,刻划纹数量最多而富于变化,并发现一件 刻有日月形状的刻划符号。器类有鼎、豆、鬶、碗、钵、纺轮等。石器数量最多,其中镞占六成以 上,而长度小于5cm的小石钺和两侧出角或带短柄的石刀最具特色。鹭丝墩遗址仅在最下层发现新 石器时代遗存,年代约距今 4500 年以后。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少量黑皮陶,器 形有鼎、豆、罐、钵等,个别彩绘陶。石器种类较多。新安江流域地处皖南山区,遗址数量少,多分布在山间盆地的河流阶地或山坡地带,文化堆积 体现出明显的短暂性。目前发现的有屯溪下林塘87、祁门中土坑、歙县新洲88、下冯塘89、太子山、 岩寺桐子山等处,前4 处遗址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陶器以夹砂红、灰陶为主,器类有鼎、豆、小 圈足大腹罐等,地方特征较强,但大鱼鳍鼎足与良渚晚期或广富林文化有若干联系。石器数量较多 且制作较为精细。此类遗址的年代大体上都在距今5000-4000 年左右,早于或晚于这一时期的文化 较为少见。因这类遗存中以新州遗址的材料最丰富,可以暂且命名为“新州类型”。三、夏商周时期相当于夏时期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在不同地域之间,文化面貌也有较大的 差异,至少可划分为两区。 1.北区以淮河中游为中心,已发掘的主要遗址有寿县青莲寺、斗鸡台, 六安西古城90,霍丘洪墩寺,合肥烟大古堆、塘岗91等。以寿县斗鸡台遗址为代表,称为“斗鸡台类 型”。陶器以夹砂黑、灰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泥质陶较少;纹饰多见细绳纹、篮纹及少量方格纹 和附加堆纹等。器类主要有鼎、罐、豆、盆等,鬲极少见。其年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时期。从文化 面貌上看,地方文化特征占主体地位,以大口平沿罐、高柄浅腹豆、敞口屈腹盆、侈口高领罐、扁 三角足罐形鼎为主体的器物群,不仅数量最多,且为周边地区所不见,而与本地区龙山时期文化有 较多的联系,应为承袭本地文化传统发展而来;以花边园腹罐、鸡冠耳盆、尖锥足鬲为主体的器物 群,与中原二里头文化器物特征相近;以尊形器、瓦足盘、浅腹豆、子母口深腹罐为主体的器物群 与东部的岳石文化器物特征相近。可以看出斗鸡台类型文化受到了二里头文化和岳石文化的强烈影 响。 2.南区以巢湖流域为中心,已发掘的主要遗址有含山大成墩92,肥东吴大墩93等处,以含山大成 墩遗址为代表,称为“大成墩类型”。陶器以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纹饰以细密的绳纹为主, 还有篮纹、附加堆纹、云雷纹、几何形印纹等。器类主要有鼎、罐、豆、杯、觚等。青铜器零星发 现有铃、刀等。其年代约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晚期。以扁锥足盆形鼎、深腹平底鼎、觚形杯、长颈罐、浅盘高柄豆等为主体的器物群,在其它地区不见或少见,代表了该类型的主要文化面貌,另见少量 二里头文化因素,基本不见岳石文化因素。此外,在潜山薛家岗遗址H25中,出土有锥足平底鼎、 深腹平底绳纹罐、平底爵、浅盘高柄豆等陶器,器物虽少,但特点鲜明,与上述两区差别很大,年 代约为二里头文化晚期94。商时期遗址分布地域已扩展到了安徽大部分地区。从分布情况看,大多在河流的二级阶地上, 或离水源较近的地方,淮河干流及其几条主要支流两岸和巢湖周边的分布密度都相对大些。在淮北 地区,遗址多呈漫坡状,略高于周围地面,个别临水的遗址呈高台状。淮河以南则多为台形遗址, 是明显高于周围地面的台地。这种状况与本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特点基本一致。从文化堆积 情况看,有如下两种类型,一是单纯的商时期遗址,仅有商代的文化层,数量较少,如淮南市三江 坝遗址等;二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期的文化遗存,而以其它时期遗存为主,商时期遗存在遗址中 仅有少量堆积,如霍邱红墩寺遗址、合肥烟大古堆遗址等。多数遗址属此类。从文化面貌来看,大 致可分为两区。 1.北区淮河流域经过发掘的遗址主要有霍邱红墩寺、合肥烟大古堆、淮南三江坝95、 六安众德寺、霍邱绣鞋墩、寿县斗鸡台等,陶器以夹沙灰陶为主,绳纹偏粗,器类主要有鬲、豆、 罐、盆、大口尊、甑、簋、甗等,器物特征具有典型的商文化风格,如三江坝遗址的锥足鬲,瘦高 方唇口、裆部较高,以及黑陶假腹豆、凹圜底折肩深腹罐、大口尊等。根据典型陶器的分析排比, 可以将上述商时期遗存分为早晚两期,其年代大约相当于二里冈文化和殷墟文化。早期阶段仍承袭 了一些斗鸡台类型文化的因素,到晚期几近消失,商文化势力差不多占据了主导地位。 2.南区包括 长江流域和巢湖周边地区,主要遗址有含山大成墩、孙家岗、枞阳汤家墩96、安庆张四墩97、怀宁跑 马墩98、潜山薛家岗等。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纹饰多粗绳纹和附加堆纹,主要器类有鼎、鬲、豆、 罐、盆、尊、斝、甗等,鼎多而鬲少,不少器物具有浓厚的商文化风格,如体形瘦高的锥足鬲、盘 把间无明显界限的假腹豆等等,但更多的如折沿曲腹尊、广肩折沿罐、平底锥足鼎、平底锥足斝、 带流的盘口曲柄盉等,特色鲜明,且不见于其它地区(图 13)。同时共存有一定数量的印纹陶和硬 陶器,纹样有云雷纹、菱形纹、回形纹、编织纹等。显然这应是一个新的文化类型。总体说,安徽 地区商时期的文化面貌尚不太清晰,这也是今后要着力解决的课题之一。商时期的青铜器已发现近百件,但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较少,大部分为出土后征集或从废旧 物品回收中拣选的。比较重要的青铜器群有:阜南县朱寨月牙河出土尊、斝、爵、觚等 13 件;嘉 山县泊岗引河工程出土斝、爵、觚、罍各1 件;肥西县馆驿糖坊村出土斝、爵、觚共5件;肥西县 馆驿大墩子遗址出土斝、铃、戈、削共5 件;六安县土产公司拣选斝、爵、觚共4件,市区北郊出土尊 1 件;金寨县斑竹园出土“父乙”铭鬲、“父癸”铭爵和尊、斝各 1 件;颍上县王岗郑家湾村 出土鼎、爵、尊、卣、戈、镞共9件;铜陵童墩村出土爵、斝各1 件;马鞍山、青阳、潜山、庐江 出土大铙各1 件。器类有鼎、鬲、斝、爵、觚、尊、觚、罍等,纹饰有饕餮纹、兽面纹、窃曲纹、 云雷纹、连珠纹、弦纹等99。六安、肥西大墩子、铜陵等地的斝、爵、觚等,斝敞口束腰鼓腹平底、 空锥足、矮菌柱;觚喇叭口细长颈、圈足有“十”字形镂空;爵流狭长、束腰平底、锥足外撇。其 风格特点与郑州二里冈商文化同类器物基本相同,差异很小,应为商早期之器。说明本地区的青铜 文化是在中原商文化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铸造工艺比较粗糙,口部多加厚,器壁单薄,纹饰 简朴,无地纹,显得略为原始。商晚期,青铜器数量和种类都大大增加,除礼器外,还出现了兵器 车马器和小件生产工具。如阜南月牙河、肥西糖坊、嘉山泊岗等地的器物,形体雄壮高大,造型庄 严厚重,纹饰深峻遒劲,铸造较精,显得比前段更为成熟。从其造型和纹饰等特征分析,商晚期青 铜器多数与中原商文化晚期同类器物基本相同,但也有些已进行了部分改造和变化,并出现与中原 商文化不同的具有地方特点的器形。如阜南的龙虎尊,为敞口长颈、折肩鼓腹、高圈足,形制与中 原同类尊基本相同,但纹饰却大不同,肩部三龙、龙首探出肩外,对应三扉棱;腹部三虎、虎口下 三人、作虎食人状;纹饰凸起似浮雕,且内壁则随器表纹饰的凹凸而凹凸;龙虎头是另加小范补铸 的。其构思奇特、造型新颖,堪称精品。西周春秋时期遗址已遍布全省各地,很多地方遗址的分布十分密集。这一时期的遗址大都位 于河流或湖泊旁的堌堆或台地上,面积一般在几千至数万平方米,少数规模较大的中心遗址达数十 万平方米;文化堆积较厚,常达 24 米,个别厚 510 米;堆积中含有较多的动物骨骼等。可分 为三个大区。1. 淮河以北地区。春秋时期遗存发现甚少。西周时期主要遗址有亳州钓鱼台、亳州程井、临泉 老丘堆、灵璧蒋庙、萧县花甲寺等,陶器以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纹饰多绳纹和附加堆纹,器 类有鬲、罐、豆、钵、簋等。可分早、中、晚三期,文化面貌基本一致并存在明显的演化轨迹,应 是一脉相承连续发展下来的。在陶质陶色及器物形制特征等方面与中原地区西周文化具有相当大的 共性,因此应属周文化系统。青铜器发现有鼎、爵、鬲、卣、尊、簋等近 20 件,也基本上可以归 为周式铜器的范畴100。2. 江淮地区。近十年来,我所在建设工程的考古工作中,有目的的重点发掘了一批西周至春秋 时期遗址,积累了丰富资料,也初步建立了该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化谱系。在江淮地区西部,确立了 堰墩类型文化,在江淮地区东部,确立了何郢类型文化。堰墩类型文化以2000 年发掘的六安堰墩遗址101命名,已发掘的重要遗址还有六安庙台,霍丘红 墩寺、堰台,霍山戴家院、赵士湾,合肥烟大古堆等处。陶器以夹砂红陶和灰陶为主,拥有以折肩 鬲、折肩罐、带流曲柄盉、宽沿豆、高圈足簋等为代表的一批独特的器物群,特征鲜明。从西周早 期至春秋中期可分为连续发展的五期。这一时期的遗址大多呈高台状,周围有环壕,并出现一批规 模较大的城址,应是局部区域内的聚落中心,如六安东城都城址,面积近7 万平方米,现存土垣高 约 9 米。2004 年发掘的霍丘堰台遗址102 ,外围有两道环壕,遗址中央为公共活动场所,外围是房屋。 房屋为长方形布局,如F3长6米、宽3米,分前后室,基槽内有木柱,屋内地面经多次铺垫。墓 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多葬在房址附近,一般没有随葬品,有随葬品的通常放置在靠近墓坑口 处(图14、 15、 16)。霍山戴家院遗址还发现春秋早期祭台1座,该祭台为近圆形,台面直径近6米 (图 17)。堰墩类型文化分布的地域,也是文献记载的群舒活动地区,这里发现的青铜器,其中有 牺首尊、带流曲柄盉、平盖鼎等,被作为是群舒的代表性器物,都能在陶器中见到相似的器形。因 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堰墩类型文化与群舒有着直接的关系。何郢类型文化以 2002 年发掘的滁州何郢遗址命名103。出土陶器以夹沙红陶为主,其次为泥质 黑陶、夹沙灰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以及印纹硬陶,另有少量原始瓷器。器型主要有鬲、豆、盆 罐、钵、簋、甗、杯等,其中最具特征并大量出土的典型器物有:夹沙红陶折沿深腹素面鬲、泥质 黑陶折肩素面鬲、泥质黑陶高柄浅盘勾沿豆、夹沙红陶深腹平沿小平底盆、高圈足簋等。素面陶为 主,纹饰以绳纹最多,有少量弦纹、附加堆纹、按窝纹等。陶器制作普遍较粗糙,造型不太规整, 多数陶器表面保留有清晰的刮削痕迹。铜器主要是小件兵器、工具之类,如箭头、刀、凿等,还有 少量陶范、石范残片和铜渣。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葬式多为仰身直肢,没有随葬品,根据对 人骨的初步观察,大多数应为未成年人。动物骨骼发现较多,除大量零散骨骼外,还清理了20 座 动物坑,骨架均保存完好,其中有多例砍头和捆绑埋葬现象,砍头的动物用石块放在头部,代替头 颅埋葬(图 18)。发现两具人头的顶骨部分,边缘有明显的砍削痕迹,周围散布有鹿角和陶器等物; 发现一片较为完整的龟腹甲,上面有数十个浅园形钻孔,排列整齐,并有烧灼痕迹。以上种种迹象 均应与祭祀活动有关,表明该遗址的祭祀活动较为频繁而且集中。根据陶器的形态特征,大致可将 何郢遗址分为两期,其年代约相当于西周早期至中期。春秋晚期,除早年发掘的寿县蔡侯墓104、舒城九里墩墓105以外,近年又陆续有重要发现。 2007 年清理的凤阳卞庄1号墓为圆形墓坑,墓底发现9具人骨架,排列非常规律,随葬品尚存有14件 青铜编钟和鼎、豆等生活用具及车马器、兵器、石磬、陶器等数十件。在5 件鎛钟上发现300 多字铭文, 有“公(木日)之孙钟离”106。(图 19、20)2008 年发掘的蚌埠双墩1 号墓亦为圆形墓坑107, 墓口直径 20 米、底径14米、深 8米,东边一条墓道,墓壁用白泥抹平。封土堆底部与墓坑口之间 铺垫一层厚 0.30 米左右的白土层,直径约 60 米。 墓坑内填土经过特殊处理,墓壁一周建有大小 不等馒头形状土丘18 个和 11 组土偶群,并在坑内台阶上用土偶垒砌内壁。土偶未经烧制,用泥直 接做成,呈圆形、方形和不规则形锥体,身有十字形绳索印痕。在墓坑底部,墓主居中,东西南北 四方置 10 个陪葬人,南部有器物坑,总体布局呈十字形。出土随葬品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石 编磬等 400 多件,其中 13 件铜器上发现铭文,其中有“童麗君柏”之名,据研究为钟离国君(图 21、 22、23)。这两座墓形制独特,为前所未见。铜器铭文中均有关于钟离的内容,为研究钟离国历史 及揭开江淮地区诸小国的神秘面纱具有重要意义。3. 长江以南地区。过去的考古工作较少,近二十年陆续在遗址、土墩墓和古铜矿等方面的调查 发掘均取得重要进展。已发掘的遗址主要有南陵牯牛山108、宁国官山109、马鞍山五担岗和烟墩山、 繁昌瓜墩、红灯、鹭鸶墩、板子矶110等。南陵牯牛山遗址面积近 70 万平方米,四周有水道环绕并 与漳河相通。出土有陶器、印纹硬陶、原始瓷及石器等,文化面貌与江苏宁镇地区有很多相近之处, 但又有很强的自身特点。该遗址可分为西周早中晚三期。长江以南地区是土墩墓的重要分布区之一。早在1959 年,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就在屯溪发掘了 2 座西周时期土墩墓111 ,之后,又在屯溪、南陵等地陆续发掘了数十座土墩墓,组织开展了皖南土 墩墓专题调查,并利用遥感技术手段对土墩墓重点分布区进行详细探查,使皖南土墩墓逐渐显现出 较清晰的轮廓。皖南土墩墓分布的西界大致在秋浦河九华山黄山一线,大致可分为四个小 区。一、新安江上游区。主要分布在山间谷地,1959年至1975年间在屯溪奕棋等地发掘8 座。外观近 园形或椭园形,平地起封,封土结构松散,不挖墓坑。在墩底部中央用鹅卵石铺设长方形石棺床, 四周有排水浅沟112。本区土墩墓可分两期,分别相当于西周早期和晚期。二、郎川河流域区,与江 苏、浙江相邻。土墩墓多座落在丘陵地区的低山岗垅上,外观都呈馒首状,底平面为园形或椭园形。 2008 年在广德赵联村等地发掘土墩墓20 多座,有一墩一墓、一墩多墓,墩中的单体墓多数有长方 形浅坑113(图 24、25、26)。可分为西周后期和春秋前期两期。三、漳河流域区。土墩墓多座落在 低山丘陵地区的岗垅或山顶上。多为集中成片分布,有数十座、数百座 至上千座连成一片。如南 陵县葛林乡千峰山土墩墓群114,在近10 平方公里范围内,尚存土墩墓908座,均呈馒首状,外观浑 园,大多为一墩一墓,平地起封,不挖墓穴,极少数在生土层上挖长方形浅坑。在南陵千峰山115、繁昌平铺116等地发掘土墩墓20 余座。可分三期,第1期为西周前期略偏晚阶段,第2期西周后期, 第 3 期为春秋前期。四、九华河流域区。分布在低山或平畈中,比较零散。在青阳庙前等地清理土 墩墓近 10 座,封土经夯实,一部分墓不挖墓穴,随葬品放置在底部平面上;一部分挖竖穴浅土坑117。 分为两期,第1 期为西周后期,第2期为春秋前期。土墩墓出土器物有铜器、夹砂陶器、印纹硬陶 器和原始瓷器几大类,另有少量石器。新安江区的器物风格独特,自成一体,与其它区差异较大, 而与浙江西南部淳安等地文化面貌较接近;郎川河区则与江苏高淳、漂阳等地土墩墓一致;漳河和 九华河区面貌略为复杂,一方面,其总体特征与江苏宁镇地区有很多相近之处,另一方面,又具有 很强的区域性文化特征,如束腰平底双系耳甗、平裆鬲、双耳高领印纹的陶罐等,都不见于其它地 区,这与遗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相吻合118。皖南土墩墓自西周早期开始出现于漳河流域,并延续发 展至春秋前期。春秋中晚期开始,挖墓穴、夯封土的作法渐渐地多起来。1995 年发掘的青阳县龙岗 春秋晚期墓葬,为土坑竖穴墓,墓坑长 5.4、宽 3.9、深 3.2 米。坑内置木棺,四周用青膏泥填实 封闭,已经是典型的土坑竖穴木椁墓119。漳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土墩墓分布不仅最密集,而且规模宏大,自西周至春秋时期,其文化 面貌一脉相承、没有间断,并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同时,这一区域内还分布着众多台形 遗址。而漳河上游又正是周代铜矿遗址分布的中心区域,已发现规模庞大的铜矿开采和冶炼遗址十 余处,南陵江木冲遗址的面积约 1.5 平方公里,据初步测算其冶炼废渣总数就有数十万吨。发掘了 铜陵木鱼山和南陵江木冲、刘家井、西边冲等处,发现采矿井、炼铜炉等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遗 迹和冶炼产品冰铜锭,反映出此时的冶炼技术已经较为成熟120。这一繁盛景象的出现,说明这一地 区在周代江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春秋中期以后,由于楚的东进,安徽地区成为吴楚争霸的要地,诸小国逐个被吞并,到战国时 期,全境渐为楚所据,因而这一时期各遗址、墓葬和遗物特征都表现出了较多的楚文化色彩。楚在 境内设县、置邑,后又设都于寿春,促进了一批城市的兴起,最典型的便是楚国的寿春城121,其外 城面积约 26 平方公里(图27)。在其周围的六安、寿县、长丰一带,密集分布着大批楚墓,已发掘 的已有数百座,大都有棺椁、头厢、边厢,大、中型墓则有墓道,出土陶器的基本组合为鼎、豆、 壶、盒,还有大量铜礼器、兵器、漆木器、玉器、陶器等122(图 28)。近年,在长江沿岸潜山林新、 官山和枞阳旗山发现大规模的战国楚墓群,已发掘100 多座123。此外在安庆、繁昌、宣城等地,也 都零星清理了一些小型战国楚墓。四 两汉至六朝时期两汉时期是安徽城市建设发展史上的高峰时期。安徽境内现已发现的汉代城址总数有100 多处, 其中约有 50 座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多数面积只有0.2 至 1 平方公里,大的约2 平方公里。皖北因 地处平原,比山区易于筑城,所以同类型、同性质的城址规模要大于南方,均有人工开挖的护城河、 夯土城墙设施,平面布局多方形、长方形。皖南多丘陵和山区,往往利用天然河道、山涧作为城濠 城的平面也多因地制宜为长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2005 年对宿州蕲县故城进行了全面钻探和试掘, 该城仍存有夯土城垣,周长5 千米。在长江流域,调查发现多处汉代铜矿遗址,并对铜陵金牛洞进行了清理,发现竖井、斜井、巷 道和铜器、铁器、竹木器、石器等大量采矿工具124(图 29)。60 年来,在安徽地区已发掘清理的汉代墓葬多达数千座,遍布全省。较重要的有:天长安乐西 汉墓群、三角圩西汉墓群、潜山彭岭西汉墓群、庐江城关西汉墓群、六安城东西汉墓群、亳州东汉 曹氏宗族墓群、萧县两汉墓群、阜阳西汉汝阴侯墓、巢湖放王岗西汉吕柯墓、宿州画像石墓、濉溪 古城画像石墓、六安国王陵等。西汉前期流行土坑竖穴墓,西汉后期至东汉则流行砖室墓,画像石 墓也较多,并有少量土坑墓、石椁墓。画像石墓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淮北、宿州、亳州地区,淮河以 南的定远、凤阳、明光也有分布125。六安双墩一号汉墓的发掘和汉六安国王陵区的发现是汉代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之一126。双墩呈南 北对称分布,为并列双冢墓葬(南墩为一号墓)。一号墓封土底径 50 米,高 10 米,墓坑为土坑竖 穴,形状呈“中”字形,由墓道、椁室、题凑、回廊和外藏椁组成,墓葬全长45 米,墓口长17、 宽 12米,东墓道长20、宽7 米,西墓道长8、宽4.5米。墓室为“黄肠题凑”结构,重椁重棺“。黄 肠题凑” 长 9.1,宽 7米,南、西、北三面均用长方形方木,木心向内垒叠构筑,东端为对开式墓 门,每扇门由7 块木板组成,墓门外端北侧发现刻划的数字和方向文字“南方、北方、上一、上二 上七”,门楣上有位置文字“北一、北二、北三”,椁室盖板有接缝数字文字“一、二十二” 等。 外藏椁分为15个外藏室,东、南、北各4 个室,西3个室,每个室长度14米。外层为木椁,内 外均髹黑漆,椁室门对开式,上、下有门枢。内层为石椁,石板之间结合处采用“凹、凸”形方式 构筑,内髹一层黑漆,在北侧上端石板有云纹彩绘。外棺长2.8,宽1.4,高1.4 米,外面髹黑漆, 棺盖的两侧绘制三角形的波浪纹;内棺长2.32,宽0.95,高 0.95米,外髹黑漆,绘制红色云纹彩绘; 内棺外表用鎏金的柿蒂纹和菱形纹装饰,排列了9 列 17 行,棺盖的四角与两侧中间各放置一面铜 镜,镜钮均被砸除,残存镜钮根部;棺内髹红漆。回廊是外椁和题凑之间的空隙处。在墓道两侧,呈对称状分布两座车马坑,内有铅质小车马器模型 90 多件,应为冥器。在封土堆西部有三座墓葬 和一座车马坑。3 座小型墓葬均为凸字形带斜坡墓道的土坑竖穴墓,墓道朝东;车马坑总长28 米, 由斜坡道和车马坑组成,坑内四壁用木板作衬帮并用木柱撑挡,坑底也铺一层木板衬底,坑内残 存 8 匹马遗骸和4 车残迹。共出土随葬品500 余件,在部分铜壶上分别发现有“共府第六”、 “共 府第十”、“沈氏容十升,重卅十斤,第二”和“樊氏容十升,重廿八斤十四两”等铭文;出土的封 泥上模印有“六安飤丞 ”文字(图 30、31、32、33)。根据文献记载,六安西汉时为六安国封地,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年)封胶东康王少子庆 为六安王(共王),历夷王禄、缪王定、顷王光、育五王,王莽时绝。 “六安飤丞 ”为六安国负 责膳食的官员,铜壶上的“共府”铭文与六安国第一代王共王庆对应,根据该墓的地望、规制、出 土文物和相关文献记载综合分析,此墓应是六安国始封王共王庆的陵墓。在双墩附近区域,目前尚存有多处大型墓葬的封土堆,几处较大的封土堆都是两个并列的墓冢, 分布面积约6 平方公里。已发掘的双墩一号汉墓即位于这个墓葬区的中心。根据双墩一号汉墓的发 掘及墓主身份的确定,以及现存墓葬封土的形制和规模推测,这一带应是西汉六安国的王陵区。新近发现的重要汉墓还有2006年 12月发掘的庐江县服装工业园西汉墓127,该墓为长方形土坑 竖穴木椁墓,保存完整,没有被盗。墓坑长约7.5、宽5.5 米。南北向,墓道在南侧。椁室及盖板用 双层楠木建成。墓室由棺室、前室及东、西、北三个边厢组成,棺木保存完整,外髹黑漆,内髹红 漆。此墓形制的特殊之处在于:1、三个边厢都用隔板分成上下两层;2、棺室与边厢之间的隔板都 有精美的木作雕刻,内容有歌舞、狩猎、文臣武吏、双龙穿璧等。墓室出土遗物主要有釉陶器、木 俑、漆器,另有少量铜器。棺内主要有带鞘剑、玉佩、铜镜、五铢钱、漆器等,并有“临湖尉印”铅 质印章 1 枚(图 34、35)。19992001年,配合高速公路建设,在萧县发掘汉墓300 多座,包括张村、冯楼、王山窝、破 阁、车牛返5 个墓地。墓葬形制有竖穴土坑墓、斜坡墓道墓、砖室墓、砖石结构墓四大类,葬具有 木质和石质两类,随葬品有陶器、釉陶器、玉器、石器、漆木器、骨器、铜器、铁器、铅器、琉璃 器等,以陶器居多。综合分为五期,分别相当于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东汉早期和东汉 中晚期128。2004 年对三国魏的重要军事据点合肥三国新城的进行了勘探和发掘。该城址属呈不规则长 方形,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设三门,城内发现夯土台基和窑址各1处、房址5 处,出土了较多生 活用器和大量擂石、铁镞等兵器129。六朝墓葬在本省分布较广,繁昌新潮130、南陵麻桥131、宣城132、广德133、巢湖134、和县135、全 椒卞集136、凤台137、颍上黄壩138等地均有发现,马鞍山、当涂则是分布最密集的区域。马鞍山、当 涂已发掘的100 余座墓葬中,基本为砖室墓,上起东吴早期,下迄南朝晚期,以东吴和西晋时期为 多,少数墓葬有明确纪年139,墓葬的规模和等级很高,如 1976 年发掘的东晋太元元年散骑常侍孟 府君墓140,1984年发掘的朱然墓141及 1996年发掘的朱然家族墓142,1987年发掘的疑为孙吴宗室墓 的宋山东吴墓143,2002-2003 年发掘的当涂青山六朝墓地等144,应与孙吴定都建业有直接的关系。朱然墓墓主为孙吴左大司马、右军师。出土140 多件器物、6000多枚钱币和10 余件木质谒和 名刺。其中80余件漆器是六朝漆器的最大一次收获。谒上墨书有“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 阳朱然再拜”、名刺上墨书有“故鄣朱然再拜 问起居 字义封”等。青山六朝墓地发现了 5 座纪 年墓,纪年砖包括“元康七年 故吏谢景”、“元康二年 右中郎韩朗”、“宝鼎三年 二千石官秩”等, 墓中出土的部分刻龙纹玉佩和玉璜、青瓷魂瓶、莲花盘三足炉更是六朝墓葬中的精品(图36、37)。淮北较重要的六朝时期墓葬有颍上黄壩乡魏晋墓,结构特殊,为砖、石混合结构墓,出土画像 石 6 块,随葬有明二暗三层式陶楼、石羊等器物。此外,当涂东吴凤凰三年锡质买地券145、孟府君墓出土的 5 方相同内容的隶书体墓志、来陇东 晋墓 “萨珊玻璃”残片146、郎溪六朝窖藏铜器147、南陵麻桥东吴墓一套木尺、纺绽等纺织工具、 亳州咸平寺旧址出土的 11 件北齐幢柱、造像碑和造像148,也都是难得的发现。五 隋唐宋元时期在 1980 年代以前,局限于少数窑址及零散的墓葬,之后窑址的调查和发掘陆续增多,宋墓的 发现急剧增加,1990 年代开始因建设工程中的考古工作需要,唐宋遗址也成为经常性的发掘,而 1999 年濉溪柳孜运河遗址发掘则揭开了中国大运河考古的新篇章。窑址考古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仅对繁昌窑、寿州窑、萧县白土窑进行过少量调查发掘149,八十 年代以来在淮北发现有宿州曹村窑、淮南泉山窑,江淮之间有庐江果树窑、霍山下符桥窑、金寨迴 水窑、太湖刘羊窑,皖南的芜湖、宣城、绩溪、泾县、休宁、歙县、黄山区、贵池等地也发现数十 处窑址150。窑址形态上江北基本属于馒头窑,而江南则以龙窑为主。近年还发掘了绩溪霞间五代至 北宋龙窑(1993 年)、繁昌柯家冲 1 座长 50 多米的五代至北宋龙窑(2002 年)151、黄山区汪家冲 宋代馒头窑(2004年)、青阳窑嘴唐代龙窑(2006年),歙县王塘尾长30余米的五代末至北宋龙窑 (2008年)152;而淮南唐代泉山窑则是长江以北少见的一座龙窑,长达17.1米(1998年)153。(图38、通过发掘可知,烧瓷工艺上从六朝以来发展起的青瓷,随着唐代北方黑白釉的南下而发生了较 大变化,如寿州窑开始转烧独具风格的黄釉瓷,之后白土窑也由黄釉瓷转烧白瓷及白釉黑花瓷等, 并以小动物玩具为其特产。唐宋之际,由于繁昌窑首创了二元配方法创烧出青白瓷,对其后的南方 瓷器烧造产生重大影响,但皖南民窑中仍以越窑系的青瓷为主导。到北宋中晚期,安徽多个窑址普 烧黑釉瓷。至北宋晚期,因战争或商业原因大多数瓷窑开始衰败。这一时期的墓葬已发掘了上百座。陏墓极少,发现于合肥、无为、亳州等地。合肥2 座一为1973 年发掘的合肥西郊陏墓,墓志记载死者为“伏波将军”,出土陶瓷器和陶俑 44 件154;一为 1982 年 发掘的合肥西门外陏墓,出土寿州窑青瓷器4 件155。亳州 2 座均出于一处156,其中的大业三年墓出 土石质墓志一合及青瓷罐、黄釉罐和豆以及17 件陶俑;开皇二十年墓出土白瓷、青瓷、黄釉瓷10 件、陶俑 43 件等,另有墓志一合,顶部刻“王君之墓”。唐代墓葬发现数量也不多,但分布较为广泛,在合肥、肥西、淮南、繁昌、凤台、枞阳、铜陵 望江、青阳、南陵、肥东、全椒、巢湖、无为、和县等地都有发现157。墓室常呈船形,随葬器物多 为生活用品,有瓷器、铜镜等,另有部分随葬“8”字形铁剪刀。1983 年巢湖伍贾圩发现的伍子胥 后人伍均墓,出土瓷器及陶盏、药碾、砚台等158。五代墓仅在合肥等少数地方发现,常随葬买地券、木俑、小房子模型、长木条。如合肥市南郊 王小郢 2 座五代墓,共出土买地券等遗物18 件159。另青阳也曾发现南唐砖室墓160。宋墓数量最多,大都为砖室墓或石室墓,前者仍有不少呈船形,后者系用石板搭砌而成,另也 有部分土坑墓,并发现个别体量很小的火葬后再葬的墓。砖室墓常用砖砌建仿木结构,或顶部用石 板铺盖。随葬品多为瓷器、硬陶器。较著名者有合肥包拯家族墓161、马绍庭墓162、无为胡士宗墓163、 全椒张之纥墓164、休宁朱晞颜墓165等。除墓葬外,还出土了较多的墓志与买地券。1973 年清理的包拯家族墓,包括北宋名臣包拯夫妇及其子孙12 座墓葬,分石室和土坑两种, 因被后期有意识破坏,仅出土遗物50 余件和墓志6 块,墓志记载了包拯夫妇及其子孙的情况。1988 年发掘的马绍庭墓出土钱币和65 件器物,其中“歙州黄山张谷”墨锭、“九华朱觐墨”及文具盒中 的毛笔尤为珍贵。1952年清理的休宁朱晞颜墓出土较多金器,另有一块圹志刻文近600 字。近年在建设工程考古工作中还发掘了一些较具规模的宋代墓地,但出土遗物均较少。如 2005 年六安王家圩 34 座砖室墓、肥东蔡小郢 24 座砖室和土坑墓。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