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社会文化的同源性与非同源性

上传人:众众****夺宝 文档编号:120778801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网络社会文化的同源性与非同源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网络社会文化的同源性与非同源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网络社会文化的同源性与非同源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网络社会文化的同源性与非同源性摘要:网络社会既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并依存于现实社会,又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存在方式,而由网络社会这种二律背反的属性使然,网络社会以及网络社会文化具有同源性和非同源性的重要特征。“同源性?非同源性命题,既是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重要识别,又是一种研究认知视角与理路,还是一种研究方法。基于同源性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我们既能将网络社会文化纳入现实社会文化谱系中去考察和定位,并在“一脉相承的逻辑语境中彰显我们的“主义和张扬主文化;而基于非同源性的视角与研究方法,我们既能提醒网络社会文化自身产生和开展的逻辑场域与规律,又能把研究视角调整为关注网络社会文化与现实社会文化的同构与互促,并以此拓展与国际学界与交流关键词: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文化同源性非同源性一、问题的提出及理论回忆一网络社会是一种二律背反的社会文化现象网络这种突生的全球性资源、媒体、社会联结是一个整体,它由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以数字形式流动的信息四个局部通过技术链接构成。网络是现实的,是现实人类社会开展的文明成果和一种新的技术条件与同构环境;同时,这种新的技术条件与同构环境,既为网络社会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技术根底,又赋予了网络社会以人文精神。但需要指出的是:网络不是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产生与开展包括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技术条件?网络;二是社会条件?社会信息化过程产生信息化社会结果?有赖于以此为根底的新的交往与存在方式的形成;而且正是因为后者,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并具有和反映着现实社会的人文精神。基于“虚拟?真实范式,网络社会是一种二律背反的社会文化现象。正如学界已有的研究认为:“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并依存于现实社会戚攻,2000,网络社会又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存在方式童星等,2002;网络社会是“我们潜在的家埃瑟戴森,1998,网络社会又是一种“流动空间卡斯特尔,2001;同时,网络社会是社会构造和社会行动两个人类活动的侧面产生交流的共同根底卡斯特利斯,2000,网络社会又是“一种中观的技术构造戚攻,2022等。由网络社会二律背反的属性使然,网络社会既是人们可以借助以往经历和文化互动的新环境,又是需要人们重新认识的“另类空间胡泳,1999。因此认知和提醒网络社会,就具有同源性与非同源性两种途径与方法。笔者提出同源性与非同源性命题,一方面是对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二律背反现象的性质的一种理论规制,并认为这一理论规制能更好和更准确地厘清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如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是同源性的,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又是非同源性的;另一方面,也是对“虚拟?真实范式的一种修正。因为,“虚拟?真实的研究范式及假设存在缺陷,如“虚拟在中国文化中主要是指“不符合或不一定事实的,假设的引自?现代汉语词典?1978:1287-1288而英文Virtual一词是指“本质上的、实际上的、事实上的alsthatisstated;infatthughtntffiially引自?新英汉词典?1985:1572-1573;而且“虚拟?真实的研究范式,引导研究者侧重于一种“对立或“区别的视角,甚至诱导人们无视?引导、矫正和规制网络社会文化的基元仍在现实社会文化中。二网络文化与网络社会文化“网络文化与“网络社会文化是两个互相联络但有区别的命题。网络是人类在社会开展中创造的一种物质技术条件或一种交往与互动的技术环境。在这个意义上,它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广义的文化与文明相近或一样,并包含着人们对自然界的开拓之意郑杭生,1997和“人类在复杂迷离的开展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之意顾小存,1982。把网络本身作为一种文化进展研究和把网络这种物质技术构造及形态所孕育和表现的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二者是不同的这里并不否认其联络。这里的区别虽然细微,但却很重要。事实上,学界已有的研究包括笔者本人,都是当研究需要从网络的物质技术特性转向它的社会属性时,便在研究的逻辑理路上进展了转换的,即“网络?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网络社会文化。一个理论命题有它特定的研究界域和对象,而命题的拓展或缩小转换,本质是理论命题研究界域的重新确定。这种转换是必要的,因为这种转换提供了增强研究的科学性的基元,如笔者的?网络社会学研究?一书戚攻,2001,如童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网络与社会交往?一书童星等,2002,如黄少华教授的?重塑自我的游戏?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一书等黄少华,2002,都在研究中阐述了该类理论命题的转换问题。“网络文化的研究界域主要在于它的技术特性及技术构造的功能提醒;而“网络社会文化主要是研究网络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存在及存在方式和由此形成的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及人文精神。前文已经说到,网络是网络社会产生和开展的物质技术根底与条件,因此网络社会文化的研究,也包括对网络技术文化的特性及功能的考察。同时,我提出“网络社会文化研究命题,还可以从三个“节点理解:一是网络社会文化是现实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二是网络社会文化是网络社会存在及存在方式的反映;三是基于社会构造的视角,网络社会是一种中观的技术构造,它的社会属性提供了建构现实社会“宏观?中观?微观构造链的条件,即网络社会作为一种中观的技术构造的社会属性,既可以转化为促进社会宏观构造变迁的重要机制技术的,又可以转化为增强社会微观构造弹性的机制人文的。三同源性与非同源性的研究视角网络社会文化既是现实社会文化的一种延伸和投射,又是网络社会自身特性及存在方式的反映戚攻,2001。前者决定了网络社会文化的产生和开展与现实社会文化的开展具有同源性,并由此提供了人们基于现实社会文化的开展谱系与理论基元考察它一种比拟研究的条件;后者强调网络社会相对于现实社会又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存在方式,因此网络社会文化相对于现实社会文化,又具有非同源性的研究视角和理路。同源性与非同源性的研究视角与途径,既不对立,也不别离,而是穿插与互补的关系。正如,基于同源性的视角与途径,我们可以得出网络社会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局部的根本判断,并在研究中把网络社会文化纳入到人类文化的开展谱系中去“定位;而基于非同源性的视角与途径,我们需要研究网络社会文化产生的不同条件、环境和它自身的规律与特殊性;同时,基于同源性和非同源性两个互相关联的视角及途径,我们可以考察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网络社会文化与现实社会文化之间的同构关系及互相影响。笔者注意到,在学界已有的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网络社会文化与现实社会文化相关研究中,主要是侧重前者对后者影响的研究;而关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以及二者的同构关系和互相影响的研究却较少。笔者认为,网络社会文化与现实社会文化之间,首先是一种同构和互相影响的关系。因为,网络社会构造比现实社会构造更具有扁平化的特征,这决定了网络社会更适宜于同构和更具有同构的特征,而且这种同构还培育着种跨文化主义意义上的互补关系。另外,同构是促进和谐的过程,但有同构并非就能实现和谐,而是同构的结果表现出共赢的趋势和特征时,事物的开展才能走向和谐。同源性与非同源性命题,包含着两种不同但互相关联的研究方法与途径。正如,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的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1990:663。由此,基于同源性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可以“发现:在网络社会文化开展的技术条件背后,既存在我们“努力建立因特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的条件和重大机遇周勇、邓新民,2001;又潜在着西方兴旺国家霸权主义文化扩张的风险?Internet、eb、inds视窗系统等,即这种风险在于:它悄然地解构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迫使不同民族参照他们的思维方式去认知文化。而基于非同源性的方法和途径考虑问题,意味着我们不能机械地、教条主义式地套用“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的根本原理,因为这种套用可能导致与网络社会文化内生的技术特性和特征的冲突。正如,当网络社会的生存环境及由此决定的人们的生存方式有别于现实社会时,如网络社区中的多元共生和多元同构的跨文化现象,既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又未必如现实社会文化那样具有直接的影响力畅游网络世界并不等于畅游了现实世界;如人们在网络社会中形成的某些观念文化和伦理道德,可以不需要或不能回到现实社会中去承受检验,即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及技术特征,支持了网络社会文化开展与网络社会理论之间关系的“完好性;如当人们在网络社会中形成的观念文化需要通过现实社会验证时,网络社会的所谓生存环境又是非完好性的网络世界的爱情之花只能在现实社会结果,假设由此套用“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的根本原理,就可能潜在非科学的风险。二、网络社会文化的同源性与非同源性引起的考虑笔者曾经提出,理论的开展与创新有同源性和非同源性两种途径及方法的观点戚攻,2022。这一观点既在于区别“传统?现代性的研究范式,又在于回应理论研究中一直困惑的不同理论体系在逻辑传统、价值观及方法上存在冲突的问题。把“同源性和非同源性命题适用于网络社会文化的研究是一种理论延伸。为此,笔者需要清理已有的研究和观点,进而提出分析网络社会文化的视角。一理论创新的两种途径与困惑基于理论系统具有开放属性和兼容特征的假设,笔者认为,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开展,在其逻辑关系上都包括同源性和非同源性两种途径。同源性理论创新主要指人们遵循理论原有的逻辑传统和价值观,对其修正、扬弃或做源于理论的补充;这种途径与方法,在理论上是确保“一脉相承的逻辑语境不被解构,而在理论上是力求保持理论与理论之间的所谓和谐。非同源性理论创新主要指不同理论体系之间的关联与整合,即不同理论体系基于自身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当不同理论体系整合时,假如人们仍然基于同源性的途径和方法做出选择或判断,那么人们首先需要答复两个问题:一是不同理论体系的理论前阶和逻辑传统的非同一性问题;二是这种非同一性是否会导致价值观的冲突。恩格斯在解释他和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问题时说:他们创立的理论,是“从已有的历史事实和开展过程中得出确实切结论,并强调,“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恩格斯,1972:420。可见,假如人们在不同理论体系整合中不考虑其非同源性的因素理论假设的前阶、逻辑传统、价值体系及方法,那么理论开展的科学性就会面临挑战。正如,我们曾经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案理论,从其论证该理论的科学前阶中“抽出,或者说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案理论,没有考虑他们论证方案理论科学性的那种社会开展条件和根底,结果是,我们基于方案理论的几乎所有的理论建构和理论,都先后在科学性问题上发生了“问题。由此,当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并依存在于现实社会时,网络社会文化的消费和开展,与现实社会文化是具有同源性关系的;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基于现实社会文化的理论体系和逻辑传统、价值观对网络社会文化进展研究。但是,当网络社会又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存在及存在方式的反映时,网络社会文化消费和开展的特殊性,又与现实社会文化存在着非同源性的关系。当我们面对网络社会文化客观上存在同源性和非同源性的理论基元时,我们能选择哪一种理论体系、价值观和方法去解读它?而且,基于一种特定的理论体系能否系统地分析和做出科学地评价特别是当我们把“网络社会文化与“思想教育两个命题严密关联时。笔者注意到,当这些根底性的理论问题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时,已有的研究彷徨于“虚拟?真实、“社会实存?另类空间的现象讨论是必然的。二理论体系的逻辑场域和谱系在制度文化具有刚性和国家主文化鲜明的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研究中遵循已有理论体系的逻辑场域和它的谱系,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且无可厚非。这种同源性的研究途径及方法,有利于国家主文化的张扬和增强理论与理论的和谐度,并在这一过程中建构和强化特定的逻辑场域和它的价值体系一种惯习。当一种理论体系的逻辑场域和谱系形成时,会对新的理论研究与理论开展产生强大的规制作用。正如,在网络社会文化的研究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强调理论体系的逻辑场域和谱系“一脉相承的同源性,即强调该理论系统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然而,当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及存在方式,超越了某种理论体系的逻辑场域和它的谱系时,人们仍基于同源性的逻辑场域来审视这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那么,人们在方法上必然是在做一种事前选择主观判断和认定;并且会基于一种理论体系的价值观,去解释另一理论体系的内生性关系,甚至不惜修正它的“规律。正如,当我们把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日益普遍的加班、加点的现象,视为或者解释为所谓“奉献精神时,客观上是在用一种价值观躲避?劳动法?的要义和“修正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规律。由此,当人们提出“网络社会文化与思想教育研究,或者“网络文化与思想教育研究命题时,主观上是希望基于我们熟悉和认同的理论做同源性研究,而且是希望把“网络社会文化,放在“思想教育理论的逻辑场域中“敲打,从而为我所用。当然,这种同源性的研究途径和方法是具有现实合理性的。因为网络社会文化作为现实社会文化的一种延伸和投射,本身也存在阶级性的基元。然而,网络社会文化又是一种新的文化及现象,而且许多内容和形式并不包含特定的政治因素;同时,网络社会文化消费和开展的逻辑场域不同于现实社会文化,如跨域性、虚拟性、自由度、价值坐标等,因此研究网络社会文化及文化现象,必然存在着非同源性的途径和视角。笔者的观点是:研究网络社会文化及现象,需要同源性和非同源性的两种视角、理路和方法的考察。正如,当我们把网络社会文化的产生和开展,放在人类文化谱系、不同民族文化谱系、不同国家主文化谱系中去定位时,只有基于同源性和非同源性两种视角和方法,才能解释三重定位在价值系统上的统一与冲突问题;又如,对我们而言,“网络社会文化与思想教育研究首先是一种同源性的比拟研究,但我们也需要考虑“网络社会文化与“思想教育之间客观存在的非同源性的开展场域、谱系和逻辑传统问题,以及在“网络社会文化与思想教育研究的同一命题下与国际学界对话的问题。三理论体系的张力问题当一种理论被冠以“体系之名时,说明这一理论体系具有张力。理论体系的张力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开展相联络。因此,一种理论体系在一定社会开展条件下的张力有多大,不是一个无忧自扰的问题。笔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一种理论体系的张力愈大,既源于它对于人类社会开展的规律性、科学性和方法论,又意味着这种理论体系本身具有某种“粗放性,即一种理论体系的张力愈大,其体系的构造和内在的逻辑关系就可能愈不严密,同时也意味着理论体系的价值系统可以“波动的幅度也愈大。理论创新的本质是理论创新,所以理论体系的张力与理论相联络。理论体系张力的显化有两种性质和途径:同源性和非同源性。当两种不同理论体系发生关系时,我们的途径选择与方法一般是把“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即基于一种理论体系的同源性,从另一理论体系中选择“精华。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是否需要考虑那些“精华产生的相关支持因素逻辑因素。假如相关的逻辑因素可以忽略,那么“精华产生的逻辑条件与逻辑语境的不存在,是否也能确保这种选择的结果仍具有“精华的品质?由此,对于网络社会文化的研究,假如我们要将其纳入我们已有的文化开展谱系,并基于我们熟悉和认同的理论体系的价值系统来解读,那么,我们有必要考虑一些相关的理论问题:如在坚持同源性的方法与途径时,考虑我们熟悉的理论体系的张力,即它的价值观的区间有多大的问题;考虑我们习惯的同源性研究方法与国际学界相关研究的回应和对话问题等。四同源性与非同源性的方法与途径当理论体系的张力主要表现为同源性途径与方法时,理论体系已有的“惯习?场域,会要求人们事前检视理论的张力是否遵循原有的谱系和逻辑传统、方法论及价值观。笔者认为,同源性研究方法的重要特征是“嵌入,而非同源性研究方法的重要特征是“整合。虽然二者是交替运用的,但二者毕竟存在区别。“嵌入作为一种途径与方法有五个特征:一是以人们的主观选择为主;二是基于原有理论的价值观做事前择优;三是无视不同理论体系的前阶和逻辑传统;四是基于原有理论的价值系统考察预期的理论结果;五是寻求不同理论谱系之间冲突的最小化。“整合作为一种途径与方法也有五个特征:一是基于理论体系自身的开放构造;二是根据理论结果做事后择优或由理论择优;三是遵循不同理论体系内在规律的功能最大化原那么;四是理论结果具有非预期性和风险增大;五是不同理论体系的价值观表现为一种“竞争关系。由此,网络社会文化既是现实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一种反映,又是网络社会自身存在及存在方式的反映;因此研究网络社会文化及现象,包括同源性与非同源性的研究途径和方法。同源性与非同源性的研究途径和方法的穿插运用,既由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使然,也是我们整合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必然。在这个意义上,同源性研究是坚持“主义的根本途径和张扬我们社会主文化的根本方法;没有这种坚持,非同源性研究会失去方向;同时,同源性研究也是存在局限的,如前文所述。因此,同源性与非同源性的研究途径与方法都不可偏废,尤其是在关于网络社会文化的研究中。参考文献:戚攻,2000,?网络社会是社会学研究的新课题?,?探究?第2期?,2022,?论网络社会在社会构造中的“位置?,?社会?第2期?,2001,?网络社会学研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网络文化对现实文化的影响?,?探求?第4期?,2022,?对和谐命题研究的十二个方面拓展?,?河北学刊?第2期童星等,2002,?网络与社会交往?,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卡斯特尔,2001,?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埃瑟戴森,1998,?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南:海南出版社.卡斯特利斯,2001,?论著提要?,?国外社会学?第3期2000,转引自?现代社会学?第5期胡泳,1999,?另类空间?,北京:海洋出版社1978,?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第2版1985,?新英汉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新2版郑杭生主编,1997,?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顾小存译,1982,?文明和文化?,北京:务实出版社黄少华,陈文江,2002,?重塑自我的游戏?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毛泽东,1991,?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二卷周勇,邓新民,1999,?努力建立因特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探究?第3期恩格斯,1972,?致爱德华皮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第36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其它学术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