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要面对学生的错误。有些教师认为这是个别学生的错误, 在课堂上用宝贵的时间来处理, 对其他学生而言是个浪费; 有些教师对学生出其不意的发言, 常常因不能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而不知所措。其实, 错误的背后往往隐含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教师若善于理性地看待、灵动地捕捉、恰当地处理, 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镜头三 吴正宪老师的一个教学案例,可以给读者很多启示。吴老师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学生知道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月饼的12后,吴老师让小朋友用课前准备好的纸折出12,并涂上颜色表示。学生们纷纷拿起纸,动手开始折纸。学生们折的差不多了,吴老师说:“请大家把自己的成果粘贴在黑板上,和别人一样的就不用粘贴了。”学生们纷纷上黑板粘贴作品。这时吴老师发现一个小男孩把纸平均折成了4份,用颜色涂了其中的一份。于是,吴老师让这个男孩子把他的作品粘贴在黑板的最上方。全班交流时,吴老师有意地把他的作品放在最后进行。师:请大家看看这位同学的折法,谁来说说?生1:这个涂色部分不是12,是这个图形的14。因为他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4份,一份就是14。师:那么这样的2份是多少?(24)3份呢?(34)4份呢?(44)你们觉得他折的怎么样?生1:乱折。生2:没按老师要求折。生3:他开小差了。师:我们创造出14、24、34、44,应该感谢谁?生2:我们得感谢他。2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教师大可不必藏着、捂着,要让学生明白“出错”并不可怕、更不可耻,而是一种正常现象。上例中,那个小朋友折出的图形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但吴老师并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对与错的评判,而是巧妙的借用了这一生成性的资源,顺应学情,引导学生表述个人见解,张扬正确观点,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对这个 “错”的热烈争论,形成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将知识点从一个点上升到另一个点上,实现了教学进程。更重要的是吴老师将一切成功的获得都归结到那个折出1/4的孩子身上,她的只言片语,带给学生的是轻松与和谐,是呵护与依赖,是压力的消减与气氛的交融,是一种启示与引路,这是那种单单找个台阶下的做法所不能涵盖的。假若我们的课堂也像吴老师一样,具有照顾学生面子,善待学生错误,保护学生自尊心的理念,使得处处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也定能巧妙得挥出峰回路转的神来之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