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上传人:努力****83 文档编号:120323089 上传时间:2022-07-17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5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第二章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论认识论”一词来自希腊文一词来自希腊文“知识知识”和和“学说学说”的结合,是的结合,是一种关于认识(或知识)的学说;一种关于认识(或知识)的学说;定义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定义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质和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从客观事物到主观感觉和思维从客观事物到主观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主观感觉和思维到客观事物从主观感觉和思维到客观事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一切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一切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本质上都是先验论本质上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认为:认识的主体并不唯心主义认为:认识的主体并不是人本身,认识的客体也不是物质,是人本身,认识的客体也不是物质,两者在本质上都是精神性的东西,认两者在本质上都是精神性的东西,认识不过是从精神到精神,即精神对自识不过是从精神到精神,即精神对自身的认识。唯心主义把认识当成先于身的认识。唯心主义把认识当成先于物质、先于经验和实践的东西,主张物质、先于经验和实践的东西,主张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是头脑中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是头脑中固有的。固有的。一切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除外)一切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除外)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它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本对原理,它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本对立。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立。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客观世界是认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识的根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反映。(二二)主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主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主体的概念、特征及形式主体的概念、特征及形式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动的现实的人。主体的特征:主体的特征:自然性自然性 社会性社会性 意识性意识性 实践性实践性主体的形式:主体的形式:个人主体个人主体 集团主体又称群体主体集团主体又称群体主体 社会主体社会主体、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形式、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形式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 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客体的特征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客观性:是指任何客体的存在都是不以是指任何客体的存在都是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主体意识为转移的。对象性:对象性:是指客体和主体相联系,使客体是指客体和主体相联系,使客体首先成为主体的实践对象,进而成为首先成为主体的实践对象,进而成为主体认识、改造和目的的所指的对象主体认识、改造和目的的所指的对象社会历史性:社会历史性:客体随着人类社会实客体随着人类社会实 践活动的践活动的深入发展,它的内容、范围和层次不深入发展,它的内容、范围和层次不断扩展的变动性。断扩展的变动性。客体的形式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精神客体: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认识中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认识中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主体和客体依存、相互作用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通过实践建立起来的,的关系是通过实践建立起来的,实践把二者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实践把二者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又区别开来。又区别开来。实践关系:实践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关系。的改造和被改造关系。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价值关系:价值关系:即是客体对主体的利即是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或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关系。益关系或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关系。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与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超功利的精神中与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愉悦的关系。愉悦的关系。(三三)主体自身条件对认识的影响主体自身条件对认识的影响.主体的各种器官对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主体的各种器官对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认识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物质基础。它是认识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物质基础。它使认识带上了不同的特征。在对同一物它使认识带上了不同的特征。在对同一物体刺激的反映上,不同的反映者会因为各自体刺激的反映上,不同的反映者会因为各自肉体状况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反映。肉体状况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反映。它使主体的认识能力受到生理的局限。它使主体的认识能力受到生理的局限。(仅从个体角度来说)(仅从个体角度来说)认识受主体的精神状况制约认识受主体的精神状况制约 主体的精神状况,是人的社会主体的精神状况,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表现,它深刻地影响着认性的集中表现,它深刻地影响着认识的全过程,成为不同主体对同一识的全过程,成为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形成不同认识的决定性条件。事物形成不同认识的决定性条件。主体的精神状况可分为两大部分:主体的精神状况可分为两大部分:认知结构是思维方式、科学知识、认知结构是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凝结而成的统一体,它们价值观念等方面凝结而成的统一体,它们共同制约主体反映客体的全过程。共同制约主体反映客体的全过程。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影响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影响 主体的意识、情感等因素影响主体的意识、情感等因素影响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主体认识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主体认识的过程和结果。的过程和结果。主体在许多情况下能以直觉、主体在许多情况下能以直觉、灵感等非逻辑的形式达到对客体的领悟灵感等非逻辑的形式达到对客体的领悟和认识。和认识。主体在提出假说、猜测以及进主体在提出假说、猜测以及进行想象时,也伴有意志、情感、灵感、行想象时,也伴有意志、情感、灵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主体条件对认识的影响作用表明:主体条件对认识的影响作用表明:提高人的素质,全面优化主体提高人的素质,全面优化主体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对于我们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对于我们民族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具有十民族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重要的意义。(四)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中介(四)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中介 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了系统: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了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正是依靠这种中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正是依靠这种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联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系和相互作用。(五)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的主要环节(五)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的主要环节1、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2、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3、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 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反映论包含两个基本观点(一)唯物主义反映论包含两个基本观点:认识的唯一源泉是客观物质世界。认识的唯一源泉是客观物质世界。认识能够提供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能够提供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映象。映象。虽然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但是,虽然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它与旧唯物主义有本质的、原则的区别。它与旧唯物主义有本质的、原则的区别。1、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机械的、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机械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和人的历史()旧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和人的历史发展来考察人及人的认识问题。发展来考察人及人的认识问题。旧唯物主义把人看成纯粹自然的人,设旧唯物主义把人看成纯粹自然的人,设想一个脱离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而存在的抽想一个脱离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而存在的抽象的人,把人混同于一般动物,因而认为人象的人,把人混同于一般动物,因而认为人只能消极地、被动地适应外界环境,抹杀了只能消极地、被动地适应外界环境,抹杀了人的自觉能动性,也就把人的认识看成只能人的自觉能动性,也就把人的认识看成只能是对客观事物的消极被动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消极被动的反映。()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 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在旧唯物主义看来,客观世界在旧唯物主义看来,客观世界只是观察、适应的对象,而不是实只是观察、适应的对象,而不是实践和改造的对象,因而只能在消极践和改造的对象,因而只能在消极地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被动地、地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被动地、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旧唯物主义脱离辩证法()旧唯物主义脱离辩证法 来观察认识问题来观察认识问题 由于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认识与实践由于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所的辩证关系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所以它把认识看作是不包含矛盾的,一成以它把认识看作是不包含矛盾的,一成不变的,一次完成的,如同照相机照相不变的,一次完成的,如同照相机照相一样,这样就不能透过现象去把握事物一样,这样就不能透过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抹煞了人类认识的社会性、主的本质,抹煞了人类认识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也就不能彻底驳倒不可体性和能动性,也就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也不能科学地解决认识问题。知论,也不能科学地解决认识问题。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 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是有生命的、结成一定社会关系并受一定有生命的、结成一定社会关系并受一定思想支配的物质实体,它具有感觉能力思想支配的物质实体,它具有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认识主体、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即实践着的人,它不仅能主动地的人,即实践着的人,它不仅能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且能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适应环境,而且能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能动性。世界的活动,具有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反映论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反映论的观点贯彻到历史领域,第一次把实践引观点贯彻到历史领域,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人类的社会实践作为全部入认识论,把人类的社会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认识论的基础,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全面地考察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对象、全面地考察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对象、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认识与实践的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中,科学的说明了认识的形成、相互作用中,科学的说明了认识的形成、本质和发展规律本质和发展规律。把认识论问题同人类。把认识论问题同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联系起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科学地解决物质与意识,主观与客来,科学地解决物质与意识,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实践对认识的决观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指明了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于反映论,指明了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由浅入深,由部分到整体,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部分到整体,由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各种因素、各种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各种因素、各种环节之间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环节之间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构成复杂的矛盾运动。认识不仅反转化,构成复杂的矛盾运动。认识不仅反映物质世界,而且通过实践对物质世界发映物质世界,而且通过实践对物质世界发生巨大的反作用。从而揭示了认识发展的生巨大的反作用。从而揭示了认识发展的 一般规律以及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主观和一般规律以及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和谬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真理和谬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都是辩证的关系。都是辩证的关系。由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由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突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突出了认识的能动性,从而从根本上驳出了认识的能动性,从而从根本上驳斥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斥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把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的、被动的、直把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改造成为能动的、革命的观的反映论改造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既坚持了认识的唯物论,又反映论。既坚持了认识的唯物论,又坚持了认识的辩证法,科学地解释了坚持了认识的辩证法,科学地解释了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认识论上的伟大变革。认识论上的伟大变革。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意义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意义(一)实践及其形式和特点(一)实践及其形式和特点1、实践的概念、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历史条实践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能动地探索、接触和改造客观物件下能动地探索、接触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2、实践的形式、实践的形式 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形式有以下三种:但基本形式有以下三种:()生产实践()生产实践()交往实践(或处理和调整社会()交往实践(或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科学实验2、实践活动还有许多非基本形式、实践活动还有许多非基本形式不直接改造客观对象的某些活动不直接改造客观对象的某些活动 如:天文观测、社会调查等。这是如:天文观测、社会调查等。这是社会实践系统的一个层次,是改造客观社会实践系统的一个层次,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的一种手段或准备。世界的物质活动的一种手段或准备。即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某些活动即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某些活动如:教育、文艺、体育活动等。如:教育、文艺、体育活动等。3、实践的主要特征(或特点)、实践的主要特征(或特点)()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社会历史性(二)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二)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者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仅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认识论不仅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在认识问题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在认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同时又承认认识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同时又承认认识对实践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实践有对实践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能动的反作用,即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在认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又在认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实人的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一切科学知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实践出真知。识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实践出真知。从认识的总体上和根源上来讲,任何一种认从认识的总体上和根源上来讲,任何一种认识都来源于实践,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但是,识都来源于实践,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但是,这并不否认接受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学习这并不否认接受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学习书本知识,接受间接经验,既是必要的,又书本知识,接受间接经验,既是必要的,又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间接经验只是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间接经验只是“流流”,而不是而不是“源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一,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第一,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规定认识发展的方向,只有认识课题,规定认识发展的方向,只有当实践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问题当实践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问题时,才能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从而时,才能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从而获得新的认识。获得新的认识。第二,实践给回答新问题提供了第二,实践给回答新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材料,使发展新的科学知必要的经验材料,使发展新的科学知识成为可能。识成为可能。第三,实践的发展给人们不断第三,实践的发展给人们不断地提供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地提供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第四,社会实践推动着人类第四,社会实践推动着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究竟是正确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以及正确的程度如何,的,还是错误的,以及正确的程度如何,只能靠实践来检验。一般来说,凡是在只能靠实践来检验。一般来说,凡是在实践中被证实了的,达到预期成果的认实践中被证实了的,达到预期成果的认识则是正确的;否则,就证明认识同客识则是正确的;否则,就证明认识同客观外界的规律性不相符合或不完全符合。观外界的规律性不相符合或不完全符合。一句话,认识正确与否,要靠实践来检一句话,认识正确与否,要靠实践来检验。验。(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归宿。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归宿。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正确的理论,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正确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进一步改造世界。认识指导我们的实践,进一步改造世界。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一切科学理论,都是为社会实践这个务;一切科学理论,都是为社会实践这个目的服务的。离开了为实践服务这个根本目的服务的。离开了为实践服务这个根本目的,认识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实践目的,认识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识中起决定作用。正如列宁指出:正如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点。”(列宁选集第(列宁选集第2卷第卷第142页)页)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又是认识的归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又是认识的归宿,并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所以宿,并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所以 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实践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能动的反作用 (1)这种指导作用是由实践的特点)这种指导作用是由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所决定的(自觉的能动性自觉的能动性)。)。(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随)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3)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具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两种不同的性质。(4)通过已有认识确定人实际的需要)通过已有认识确定人实际的需要对实践过程起着导向作用。对实践过程起着导向作用。(5)认识对实践的可行性论证可以避)认识对实践的可行性论证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和浪费。免不必要的挫折和浪费。综上所述,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综上所述,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要依赖于实践;同时,认识又对实践认识要依赖于实践;同时,认识又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作有能动的反作用,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用的关系。其中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是其中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是根本的,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根本的,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相对的。人类的认识运动正是实践和认识相对的。人类的认识运动正是实践和认识的不断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因此,两者的不断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因此,两者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这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既要是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既要反对理论脱离实践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反对理论脱离实践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又要反对轻视理论指导的经验主义和非理又要反对轻视理论指导的经验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理论根据。性主义的理论根据。四、认识的辩证过程四、认识的辩证过程 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经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经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再回到实践。(一)由实践到认识(一)由实践到认识 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它回答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它回答了认识如何产生的问题。了认识如何产生的问题。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关于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的关于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是通()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实现的。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实现的。()感性认识的特征:()感性认识的特征:直接性具体性直接性具体性 ()认识由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认识由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显示了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到复杂的发展过程。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借助于抽象的思维对()理性认识是人借助于抽象的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成关于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成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在认事物的本质、事物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在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间接性抽象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对立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对立的 这主要表现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这主要表现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它们之间不仅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它们之间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不同。感性认识是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不同。感性认识是直接接受信息,认识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直接接受信息,认识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理性认识是对信息作加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理性认识是对信息作加工处理,认识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工处理,认识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二者是统一认识过程中不同质的认识阶段。二者是统一认识过程中不同质的认识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统一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统一的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4、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必须具备的条件()必须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必须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必须要有完善的主体结构。()必须要有完善的主体结构。()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对感性材料()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制作。进行改造制作。()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还必须坚持正确()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还必须坚持正确的立场。的立场。5、反对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反对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犯了()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犯了类似的唯理论的错误类似的唯理论的错误()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犯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类似经验论的错误(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具有重大意义、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具有重大意义(1)理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的物质力量,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完善和发展。完善和发展。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1)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合的原则;(2)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理论只有转化成为方针、政策等中介。理论只有转化成为政策,对能为群众所理解、掌握,最终政策,对能为群众所理解、掌握,最终转化为群众力量。转化为群众力量。(3)理论必须让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理论必须让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群众的行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群众的行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方法是理论的具体化。如,调查研究等方方法是理论的具体化。如,调查研究等方法。法。(5)理性认识必须借助一定的条件,才)理性认识必须借助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向实践的飞跃。能实现向实践的飞跃。五、认识的总规律五、认识的总规律(一)毛泽东对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一)毛泽东对认识发展的总规律的表述的表述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二)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的内涵(二)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的内涵 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揭示并阐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揭示并阐明了人类认识运动是一个在实践明了人类认识运动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循环往复,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循环往复,曲折上升、无限发展、日新月异、曲折上升、无限发展、日新月异、永无止境的矛盾运动过程。永无止境的矛盾运动过程。认识过程是曲折的。认识过程是曲折的。认识过程是上升的。认识过程是上升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识”的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认识的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运动,体现着主观和客观、认识和运动,体现着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三三)认识发展总规律的意义认识发展总规律的意义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即实践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即实践和认识辩证发展的总过程原理,是党认识辩证发展的总过程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正确地把握人类认识发展的总正确地把握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规律,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义。超越现实的历史发展阶段,把只有将来超越现实的历史发展阶段,把只有将来才能办到的事勉强地拿到当前来做,是不正才能办到的事勉强地拿到当前来做,是不正确的。但是,客观过程已向前推移,实践已确的。但是,客观过程已向前推移,实践已向前发展的时候,就不能固守已有的认识,向前发展的时候,就不能固守已有的认识,拒绝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而必须自觉拒绝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而必须自觉地再实践,再认识,使认识和实践紧密结合地再实践,再认识,使认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具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有效地防止实际工作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有效地防止实际工作中的中的“左左”或或“右右”的错误。纵观我们党的的错误。纵观我们党的历史,从认识论上看,一切成就和胜利,都历史,从认识论上看,一切成就和胜利,都是坚持了理论是坚持了理论(认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的结果;一和实践的统一的结果;一切错误和挫折,归根到底就在于违背了这一切错误和挫折,归根到底就在于违背了这一原则。原则。六、真理的客观性六、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1、两种根本对立的真理观、两种根本对立的真理观(1)以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为特征的)以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为特征的唯物主义真理观唯物主义真理观 唯物主义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唯物主义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客观的,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物质世界,不是主观自生的,有其物质世界,不是主观自生的,有其客观的反映对象。客观的反映对象。(2)以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为特征的)以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为特征的唯心主义真理观唯心主义真理观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上帝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上帝或某种客观精神,所以,在他们看来,真或某种客观精神,所以,在他们看来,真理就是对上帝或所谓理就是对上帝或所谓“客观精神客观精神”的认识,的认识,把真理当成某种客观精神的自我认识或神把真理当成某种客观精神的自我认识或神的创造。的创造。主观唯心主义者根本否认不依赖于人类主观唯心主义者根本否认不依赖于人类意识的客观对象的存在,往往公开主张真意识的客观对象的存在,往往公开主张真理是主观的,否认真理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理是主观的,否认真理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客观内容。2、正确理解真理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正确理解真理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并不等于客观)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并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事物本身。真理是一个认识论范畴,是与真理是一个认识论范畴,是与“谬误谬误”相相对立的一种认识。如果把真理同真实混为对立的一种认识。如果把真理同真实混为一谈,就等于取消了真理,取消了真理研一谈,就等于取消了真理,取消了真理研究。究。真理的客观性,首先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真理的客观性,首先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观的。真理的客观性,还表现在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的客观性,还表现在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也是客观的。(2)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任何真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真理作为一种认识,是通过语言真理作为一种认识,是通过语言和各种逻辑形式表达出来的。没有和各种逻辑形式表达出来的。没有语言,没有感觉、知觉、表象和概语言,没有感觉、知觉、表象和概念、判断、推理等反映形式,就不念、判断、推理等反映形式,就不能形成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能形成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也就无所谓真理。确认识,也就无所谓真理。(3)真理不包括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真理不包括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因素和主观成分,否则便抹杀了真理和谬因素和主观成分,否则便抹杀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从而取消了客观真理。误的界限,从而取消了客观真理。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价值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价值性 “价值价值”这个概念反映的是客这个概念反映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效益关系。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效益关系。它既离不开主体的需要,也离不开它既离不开主体的需要,也离不开客体的特征,两者缺一不可。客体的特征,两者缺一不可。(1)真理的价值是指真理能够满足)真理的价值是指真理能够满足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的属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的属性,也可以称作真理的有用性。性,也可以称作真理的有用性。(2)真理的价值是对社会主体而言,)真理的价值是对社会主体而言,不是对某些个人或集团的主观欲望不是对某些个人或集团的主观欲望而言。而言。(3)真理的价值要通过实践才能实现。)真理的价值要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 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经验主义,主张把人的感觉)经验主义,主张把人的感觉 或或“经验经验”作为检验真理的标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准。(2)唯理论者,主张把)唯理论者,主张把“理性理性”作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强调所谓的自明性、检验真理的标准,强调所谓的自明性、连贯性或无矛盾性,认为只要理论清晰连贯性或无矛盾性,认为只要理论清晰明确、不言而喻、不证自明便可算真理。明确、不言而喻、不证自明便可算真理。(3)教条主义,认为)教条主义,认为“圣人圣人”之之言是真理的标准言是真理的标准(4)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是真)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是真理的标准。理的标准。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1)真理的本性就是主观正确的反映客)真理的本性就是主观正确的反映客观,主观同客观相符合,即具有能动性观,主观同客观相符合,即具有能动性的特点。认识不能在自身范围之内随意的特点。认识不能在自身范围之内随意规定客观现实,也不能用自己去证明自规定客观现实,也不能用自己去证明自己是否正确,客观事物本身没有把认识己是否正确,客观事物本身没有把认识同自身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特性,从而同自身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特性,从而也不能判明认识与自身是否符合。也不能判明认识与自身是否符合。所以所以真理不是也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不是也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2)实践的特性是主体与客体相)实践的特性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具有直接现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它不是意识的东西,实性的特点,它不是意识的东西,但又能见之于客观,具有能动性,但又能见之于客观,具有能动性,具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功具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功能。通过实践,实施主观认识,能。通过实践,实施主观认识,达到预期结果,则证明认识正确,达到预期结果,则证明认识正确,反之则错误。反之则错误。3、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又称确)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又称确定性。它是指:人类任何认识的正定性。它是指:人类任何认识的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这是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这是唯一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此外唯一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此外无别的标准。实践最终一定能够检无别的标准。实践最终一定能够检验出认识的真理性。验出认识的真理性。(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又称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又称不确定性。它是指:实践检验的结果不是绝对准确和它是指:实践检验的结果不是绝对准确和固定不变的。固定不变的。实践对于认识的检验一般地都不是一实践对于认识的检验一般地都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而需要反复进行多次。次可以完成的,而需要反复进行多次。实践对于认识的检验一般地都不是一实践对于认识的检验一般地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劳永逸的 综上所述,只有客观的社会实践综上所述,只有客观的社会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即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即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相对的统一。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只承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否认实践只承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否认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就会导致思想僵化,标准的相对性,就会导致思想僵化,阻碍真理的发展;只承认实践标准的阻碍真理的发展;只承认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否认其绝对性,就会陷入唯相对性,否认其绝对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泥坑,堵塞认识真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泥坑,堵塞认识真理的道路。理的道路。4、实践标准不排斥逻辑、实践标准不排斥逻辑 证明和科学理论的作用证明和科学理论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实践是检验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并不否认人类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并不否认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理性和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但逻辑证明和科学理论不的作用。但逻辑证明和科学理论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1)逻辑证明只是一种方法,)逻辑证明只是一种方法,而不是标准。而不是标准。(2)科学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也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内也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七、真理的辩证发展七、真理的辩证发展(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绝对真理绝对真理也称真理的绝对性,也称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所具有的如实反映客观事是指真理所具有的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属性。物及其规律的属性。2、相对真理相对真理也称真理的相对性,也称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时代的人们对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时代的人们对无限的物质世界的真理性认识是有无限的物质世界的真理性认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相对的。条件的、具体的、相对的。3、任何真理都相对和绝对的统一、任何真理都相对和绝对的统一(1)对立性表现在:)对立性表现在:绝对真理是无条绝对真理是无条件的,相对真理是有条件的。件的,相对真理是有条件的。(2)统一性表现在:)统一性表现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相互依存的。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相互依存的。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相互包含的。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相互包含的。真理的发展是由相对向绝对不断转化真理的发展是由相对向绝对不断转化的无限过程。的无限过程。4、真理的二重性是由认识客体的、真理的二重性是由认识客体的二重性、认识能力的二重性及实践二重性、认识能力的二重性及实践标准的二重性决定的标准的二重性决定的(1)从源泉的角度看,真理的二重性)从源泉的角度看,真理的二重性根源于客观物质及其发展的二重性。根源于客观物质及其发展的二重性。(2)从主体角度看,真理的二重性是)从主体角度看,真理的二重性是由人的认识能力的二重性决定的。由人的认识能力的二重性决定的。(3)从发展的角度看,真理的二重性)从发展的角度看,真理的二重性是由实践的二重性决定的。是由实践的二重性决定的。(4)从真理的检验来看,真理的二重)从真理的检验来看,真理的二重性取决于实践标准的二重性。性取决于实践标准的二重性。5、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都是错误的(1)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视真理为一种固定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视真理为一种固定的状态,而不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把现的状态,而不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把现存的真理当成终极真理,以为人们可以存的真理当成终极真理,以为人们可以躺在这些真理的成果上不再去探求物质躺在这些真理的成果上不再去探求物质世界的奥秘。绝对主义必然造成理论的世界的奥秘。绝对主义必然造成理论的教条化和认识的僵化,从而阻碍认识的教条化和认识的僵化,从而阻碍认识的发展。发展。(教条主义)(教条主义)(2)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把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把真理看成是没有客观内容和客观真理看成是没有客观内容和客观标准的东西,看成是纯粹相对的标准的东西,看成是纯粹相对的东西。东西。(易导致诡辩论易导致诡辩论)6、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原理的意义原理的意义(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理论、“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是经实践证明了的普遍真理,具发展观是经实践证明了的普遍真理,具有绝对性。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它的有绝对性。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它的指导,否则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指导,否则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2)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具有相对性。必)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具有相对性。必须在同本国实践的结合中,对它加以丰富和须在同本国实践的结合中,对它加以丰富和发展,决不能把它当作教条,把它僵化和凝发展,决不能把它当作教条,把它僵化和凝固化。固化。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是对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总总之,根据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原之,根据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原理,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理,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态度只能是既坚持又发展,在坚持论的正确态度只能是既坚持又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二)真理在克服谬误过程中发展(二)真理在克服谬误过程中发展(真理的发展规律)(真理的发展规律)1、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1)真理和谬误的性质是根本对立的,)真理和谬误的性质是根本对立的,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2)真理和谬误是相互联系,)真理和谬误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真理与谬误是相对而言,相互真理与谬误是相对而言,相互依存的依存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还能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还能相互转化。相互转化。是真理转化为谬误的情形是真理转化为谬误的情形 第一,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第一,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错误。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错误。第二,全面的真理性认识是一个完整第二,全面的真理性认识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的每一个原理都同其他的科学体系,其中的每一个原理都同其他原理处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之中。如果原理处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之中。如果把其中的一个原理单独地抽出来,切断同把其中的一个原理单独地抽出来,切断同其他原理的联系,不受其他原理的制约,其他原理的联系,不受其他原理的制约,它也会丧失自己的真理性。它也会丧失自己的真理性。谬误向真理的转化。谬误向真理的转化。第一,既然超出一定的范围或条第一,既然超出一定的范围或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那末,只要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那末,只要原来的范围或条件得到恢复,谬误回原来的范围或条件得到恢复,谬误回到原来的界限之内,它又会变成真理。到原来的界限之内,它又会变成真理。在一定的范围内看来是谬误的东西,在一定的范围内看来是谬误的东西,当它超出这个范围而进入另一个范围当它超出这个范围而进入另一个范围时,就有可能变成真理。时,就有可能变成真理。第二,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第二,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人们在社会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人们实践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人们只要在失败中善于分析犯错误的原只要在失败中善于分析犯错误的原因,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就能够因,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就能够达到对于事物的正确认识,使错误达到对于事物的正确认识,使错误转化为正确,使谬误转化为真理。转化为正确,使谬误转化为真理。第三,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第三,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是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形式。是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形式。“反面教员反面教员”也可利用,不承认反也可利用,不承认反面教员的作用,就不是一个彻底的面教员的作用,就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通过对谬误的批判,唯物主义者。通过对谬误的批判,不但可以增加不但可以增加“免疫力免疫力”,并且可,并且可以使真理的内容更加丰富起来。以使真理的内容更加丰富起来。2、在真理的发展中,谬误是不可避免的、在真理的发展中,谬误是不可避免的(1)人类主体在认识中的表面性、)人类主体在认识中的表面性、片面性和绝对化倾向,是产生谬误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倾向,是产生谬误的认识根源。认识根源。(2)人们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地)人们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地位的制约,也会产生某些谬误。位的制约,也会产生某些谬误。(3)谬误对真理的阻碍)谬误对真理的阻碍错误的理论总是束缚人们对真理的追求错误的理论总是束缚人们对真理的追求谬误总是借助其社会势力,压制人们谬误总是借助其社会势力,压制人们对真理的追求。特别是在阶级社会,有对真理的追求。特别是在阶级社会,有些真理所揭示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些真理所揭示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某些阶级的利益相对立,就会遭到残同某些阶级的利益相对立,就会遭到残酷的扼杀。酷的扼杀。(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是发展真理、克服谬误的正确方针展真理、克服谬误的正确方针 真理与谬误的斗争是具体的,其情况是错真理与谬误的斗争是具体的,其情况是错综复杂的。真理和谬误的矛盾斗争推动着真理综复杂的。真理和谬误的矛盾斗争推动着真理的发展;真理又是在克服自身的不完善性过程的发展;真理又是在克服自身的不完善性过程中发展的。中发展的。我们所说的我们所说的“双百双百”方针不是自由方针不是自由主义,而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对客观事物及其主义,而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或有益的探索。规律的正确认识或有益的探索。因为真理和谬因为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比较和斗争,一家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比较和斗争,一家独言,是无法辨别真伪的。而真理与谬误的斗独言,是无法辨别真伪的。而真理与谬误的斗争,又往往表现为不同见解之间的争论。争,又往往表现为不同见解之间的争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