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时间的测量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19763909 上传时间:2022-07-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5 时间的测量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5 时间的测量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5 时间的测量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5时间的测量第二章观察和测量第五节时间的测量教材分析时间的概念及应用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中都有涉及,在小学教学中学生已经有 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还要进一步建立正确的时间观,明确事件发展的快慢程 度及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学会动手操作使用钟表、秒表及正确的读数。教材分析一、授课思路与方法1. 通过全班同学共同动手测量背一首诗歌、听一段音乐,测量一本书的长度、用天平测量铁 块的质量所用的时间,练习使用钟表、秒表。用实验数据和具体事例来分析时刻和时间间隔 的具体含义,并及时适时地复习长度的测量、质量的测量的有关知识。2. 可采用学生实验及具体事例的分析、归纳、总结的启发式教学。二、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1课时。教案实例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含义。2. 了解时间的单位及换算。3. 介绍测量时间的工具。技能目标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情感目标通过介绍“我国的测时和报时在世界上已居领先地位”等实例介绍,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 及对科学知识的热爱。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时间的含义、时间的单位与换算2. 教学难点: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含义。三、教具准备录音机、天平、铁块、作息时间表、钟、表、自制时钟示教板,学生每桌准备:刻度尺、钟 表、秒表。四、教学过程()时间1. 学生实验:让四位学生先后背同一首诗歌,进行竞赛,全班同学用钟表测量背一首诗歌所 用的时间,比较哪个学生背得最快?并记录最快同学所用的时间及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2. 教师用录音机放一段音乐,全班同学用钟表测量所用的时间、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3. 每组学生合作用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宽度,并记录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及测量所用的时 间。4. 复习使用天平称量铁块,每组学生练习一次,并记录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及测量所用的时 间,将结果填在表内:实验项目开始时间结果时间操作时间比较快慢背诗歌听音乐测量书的宽度天平称铁块质量分析:从表中大家已经看到: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与操作时间指的都是时间,但它们所表述的含义不一样。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指的都是某一时刻, 而操作时间是指某一时间间隔。时刻与时间间隔,是我们生活中所常常碰到的。让学生继续指出表中数据哪些属于时刻?哪些属于时间间隔?出示学校作息时间表,分析本节课是8 : 25分一9 : 10分,其中8 : 25、9 : 10 (出示时钟示 教板,边讲边拨好时钟指针)分别表示上课时间、下课时间,指的都是时刻,而 8 : 259 : 10相差45分钟,即为时间间隔。小结:时刻和时间间隔统称为时间,故我们平时所说的时间有的是指时刻,有的是指时间间 隔,要学会分辨。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哪些是时刻,哪些是时间间隔。讨论:根据表中测量书的宽度的数据,投影学生记录表,问哪组实验开始比较早?为什么? 哪组实验结束比较迟?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有了时刻概念,可对(同一时区)事件发生的前后有了一个共同的 比较标准,可以协调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交通等。例:一开往杭州的汽车从8 : 00出发,开往上海的汽车从8 : 40出发,可得出开往杭州的汽 车比开往上海的汽车出发要早。讨论:根据表中测量铁块质量的数据,投影学生记录表,问哪组完成得快?能否将这些组操 作快慢的先后次序排出?。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有了时间间隔这个概念,可比较事物变化发展的快慢程度。例:从 百米赛跑,甲用13.6秒,乙用13.1秒,丙用12.8秒,我们可以知道哪个同学跑得最快。时间的单位任何具有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举例: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就是以自己的脉搏跳动作为测时的标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日影的变化具有周期性,就利用日影制定了测量时刻的仪器 日 晷仪来作为测量标准。很久以前人类就以地球对太阳自转一周的平均时间作为时间单位,称一天(日),再把天分 为小时(简称时、分、秒)。小结:时间的单位:天、小时、分、秒。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1天=24小时,1小时=60分,1分=60秒。练习单位换算:1小时=秒,150分钟=秒=小时=天测量时间的工具要知道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具体数据,需用工具进行测量。精确测量时刻的方法天文的方法。介绍我们平时在广播、电视中收到的准确的报时,就是我国西安、上海天文台用天文方法精 确测定时刻后报出的,我国的测时和报时在世界上已居领先地位。日常生活中测定时间的工具有钟、表、秒表等。回忆表中数据的测定的过程,钟、表测定实验开始的时刻及结束的时刻U,故钟、表、指针或 读数显示的是时刻,它的准确值达到秒,并由先后的两次时刻差可求得时间间隔。而秒表只 能测定时间间隔,其中机械秒表只能精确到0.1秒。更精确的计时仪器。原子钟误差在300年内不超过1秒,田径比赛用的电子计时器,准确值可达到0.01秒。小结五、板书设计第五节时间的测量时刻:比较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1 .时间时间间隔:比较事物变化发展的快慢程度。2. 时间主单位:秒。3. 钟、表测时刻。4. 秒表测时间间隔。1 .时间六、习题与解析1. 随堂练习下列各种说法中指时间间隔的是()(A) 教师早上7 : 00到校(B) 中央电视一台新闻联播节目从19点开始(C) 从杭州飞往北京的飞机于晚上20 : 30到达目的地(D) 小王100米跑的比赛成绩是11.7秒下列专门用来测定时间间隔的工具是()(A)钟(B)表 (C)秒表(D)闹钟走时准确手表的秒针,一昼夜内转过的圈数是()(A)24 圈(B)86400 圈(C)1440 圈(D)4320 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任何具有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B) 钟和表既能显示时刻,又能通过计算得到时间间隔(C) 有了时刻的概念,可以比较事物变化发展的快慢程度(D)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发射成功,指时刻的事件2. 课后作业:为测量甲同学唱一首歌的时间,乙同学共测量了 3次,分别为10秒36、10秒33、10秒35,请问最接近真实值的时间是()(A)10 秒 35 (B)10 秒 36 (C)10 秒 33 (D)10 秒 347完成时间单位的换算24分36秒=小时14589秒=时 分10时=分= 秒150分=时= 秒3. 参考答案:(D)(C)(C)(C)(A) (6)0.41 4.05 243 600 36000 2.5 90004. 简要分析秒钟转过一圈就是1分,所以这道题的秒针一昼夜转过的圈数等同于一昼夜等于几分。一 昼夜=24小时=24x60分=1440分,所以秒针转过1440圈。最接近真实值的时间就是取其平均值t1+t2+t3t =-10 秒 34.7-10 秒 35,所以选(A)3七、参考资料宇宙时钟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一种伴随自身转动按一定周期发射无线电波和X射线的中子星。通常, 中子星产生的脉冲信号周期并不是绝对稳定的,它会随着中子星自转速度的逐渐变慢而更加 缓慢地延长下去,除了这种平滑的变化之外,偶尔也会产生叫做“假信号”的周期波动,但是, 有一种叫做“P5R1937+21”的中子星,它以1.6毫秒的周期发出脉冲信号,自1982年发现以 来,不仅脉冲的周期极其稳定,而且连“假信号”也未曾观测到。人们把这种中子星叫做“毫 秒脉冲发生器”。由于它的脉冲周期稳定度极高,比地球上任何时钟都精确得多,因此人们 已经开始考虑将它用于计时方面,被称为宇宙时钟”。第十节动物的行为教材分析动物的行为实际上是动物个体或群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环境及其变化的一种适应活 动。动物的行为对于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都是十分重要的。动物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平时对动物行为有所觉察,但缺乏有意识的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对动 物的行为有理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今后能有意识地观察和分析动物的行为,并思考 动物行为与环境的适应性。同时能初步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教法指导一、授课思路与方法虽然学生对动物的行为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学生本身并不清楚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 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应先向学生列举一些常见的动物行为,使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具体 形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一些动物行为,教师再总结出动物 行为的概念。在学生了解了动物行为的概念后,再以蜜蜂为例具体学习一种动物(即蜜蜂)的复杂行为。二、课时安排本课共安排1课时。教案实例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 了解什么是动物行为及动物行为的意义。2. 了解蜜蜂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二)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通过自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列表法归纳知识。(三)情感目标1. 使学生体验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观察和研究动物行为的兴趣,接受辩证唯物 主义教育。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蜜蜂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2. 教学难点:蜜蜂的通讯行为。三、教学准备蜜蜂通讯行为的教学挂图或投影四、教学过程()(一)认识动物的行为自然界中的动物,如果你留意观察的话,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孔雀在繁殖季 节“开屏”;麻雀、家燕等鸟类在繁殖季节会筑巢;大雁南飞时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 形;下雨前蚂蚁会搬家等。像这些动物所进行的,我们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活动,称为动物 的行为。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动物行为方式吗?(可以从书本上找)学生经过阅读书本和思考后,列举大量的动物行为类型。如:蜜蜂、蚂蚁的社群组织和 通讯行为;鸟类的孵卵、育雏、定时迁徙、索食行为,某些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等。问:动物的这些行为是天生就有的呢,还是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 都难以回答,教师可通过适当的例子(如哺乳动物一生下来便会吮奶等)加以分析,并说明: 动物的这些行为是天生就有的,是动物的本能。有些动物的行为如马戏团里的“小熊骑车” 等复杂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其训练的基础是条件反射。我们将在以后学习。再问:动物的这些行为有何意义?教师可以鸟类的季节性迁徙为例要求学生讨论,讨论结束由学生回答,再由教师进行补 充。使学生明白动物的行为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 于自身生存的行为方式。并要求学生思考其他动物的行为是如何适应于环境的(可在学生讨 论的基础上由学生发言)。在了解了动物行为的类型和意义后,下面我们将以蜜蜂为例来详细学习蜜蜂的社群组织 和通讯行为。(二)蜜蜂的社群组织同学们都知道,蜜蜂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它们过着社会性生活,分工合作。为人类提 供了如蜂蜜、蜂蜡、蜂王浆等原料。在一个蜂群中,一般有一个蜂王,少数雄蜂和成千上万 个工蜂,它们构成了蜜蜂的社群。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8页“蜜蜂的社群组织”,完成下 表。(见板书)完成表格后,教师进行小结。并使学生明白社群生活行为的意义:只有三种蜂分工合作, 才能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繁殖后代。(三)蜜蜂的通讯行为在蜜蜂的社群组织中,大量的工蜂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采集花粉和花蜜。在大批工蜂出 去采集花粉和花蜜之前,总有少数的侦察蜂先去寻找蜜源,然后回来“告诉”其他工蜂一起去 采蜜。哪么侦察蜂是如何把蜜源的方位和距离告诉其他工蜂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69页“蜜 蜂的通讯行为”后,回答下列问题:1 .如果蜜源离蜂巢较近,侦察蜂表现为何种行为?2. 如果蜜源离蜂巢较远,侦察蜂如何告诉远近及方向?在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一般两种舞蹈学生都能回答得出,但对于如何用舞蹈来告知方位, 学生一般不大搞得清楚。教师再结合挂图或投影讲解给学生听即可。最后利用板书小结。五、板书设计第十节动物的行为一、动物的行为:动物所进行的,我们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活动。二、蜜蜂的社群组织数量性别工作蜂王13下一页课题11、指南针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11月25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玩指南针的过程中,自行发现指南针是用来测定方向的仪器,是用磁铁制成的, 磁铁具有指示南北的性质,了解指南针的用途和使用方法。2、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指南针,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动手制作能力。3、通过介绍指南针的历史,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准备1、指南针、磁铁、棉线、铁钉、薄泡沫塑料片、水、水槽、指南针的应用挂图或投影片。2、每组1只磁性实验盒(内有指南针、各种磁铁、顶针等)。3、剪刀、吹塑纸片、钢针、线、胶水、透明胶带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介绍指南针的历史。2、研究指南针是用什么做成的。3、指导学生认识磁铁能指示南北。13下一页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消化器官是继食物的营养之后来具体认识人体的器官。消化 器官是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体知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消化器官,既有助于学生更好 地理解消化器官在人体的主要作用,又为今后的学习特别是人体的其它器官作了必要的准 备。2. 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消化的意义、消化器官的作用和消化的过程初步学会做说明唾液有消化作用的对比实验。知道饮食卫生的基本要求。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消化器官的作用和消化的过程。难点: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二、教法与学法消化器官的教学属于观察、实验的教学。本节课采用微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演示、讲解、 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边演示、边导控,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 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 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三、教学过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结合本课的实际,充分实施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 主导”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力能。1. 采用微机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导入新课。把生活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 从而顺利引入新课。2. 学习新课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消化器 通过微机、多媒体投影仪放多媒体教学课件-人体的消化器官图 学生观察并思考人体有那些消化 汇报观察思考结果。指导学生认识食物的消化过程食物的消化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口腔是食物的进口。口腔内的牙齿将食物嚼碎,舌将嚼 碎的食物与唾液搅拌,唾液能使食物湿润,好往下咽,并能使食物中少量的淀粉变为糖。咽 下去的食物,经过食道到达胃。胃有储存和消化食物的作用。胃的肌肉发达,能收缩蠕动, 胃还能分泌具有消化作用的胃液。胃的收缩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像粥一样的食 糜;胃液将淀粉和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小肠具有消化和吸收养料的作用。食糜到达小肠以 后,又加进肠液、胆汁、胰液等具有消化作用的液体,它们可以把食物进一步消化,成为人 体可以吸收利用的养料。养料由小肠内的绒毛吸收。随着小肠的蠕动,食糜不断往下走,当 到达小肠末端时,食糜中的绝大部分养料已被吸收,只剩下一些残渣。大肠把食物残渣中的 水分进一步吸收,使其变浓,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从以上消化过程可以知道:食物 的消化一靠牙齿的咀嚼、胃的蠕动,将食物破碎;二靠唾液、胃液、肠液、胰液、胆汁等消 化液,将食物中不溶于水的营养成分变成溶于水的物质,例如唾液可以把淀粉变成糖。指导学生认识唾液的消化作用 讲解:唾液有消化淀粉的作用,实验的步骤. 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加了唾液的淀液遇碘酒不再变蓝。) 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淀粉已被唾液消化,变成了别的物质。) 教师小结:实验结果表明,唾液确实有消化淀粉的作用。其他消化液也是这样,例如 胆汁有消化脂肪的作用,胃液有消化蛋白质的作用,肠液和胰液也有消化蛋白质的作用。向学生进行饮食卫生教育为了保护消化器官,吃饭要细嚼慢咽、定时定量,狼吞虎咽、暴食暴饮会增加胃、肠的 负担,时间久了容易得肠胃病: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烂变质的东西,这样可以防止得各 种肠道传染病,例如急性肠炎、痢疾等;饭后不要立刻读书写字,不要做剧烈的运动。这样可以更有利于消化器官的消 化、吸收。3. 目标检测通过放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目标检测。目的要求:1. 使学生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消化的意义、消化器官的作用和消化的过程2. 初步学会做说明唾液有消化作用的对比实验。3. 知道饮食卫生的基本要求。教学重点:消化器官的作用和消化的过程。教学难点: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教学准备:实验材 一试管、淀粉液、大烧杯、温水、碘酒、滴管。学生准馒头片。自制微机多媒体教学课件、微机、多媒体投影仪。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微机、多媒体投影仪放多媒体教学课件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消化器官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通过微机、多媒体投影仪放多媒体教学课件-人体的消化器官图。学生观察并思考人体有那些消化器官。汇报观察思考结果。a. 人有哪些担负消化任务的器官?b. 它们分布在人体的哪个部位?(用手指出)小结: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肝、小肠、大肠等。口腔在人的头部。口腔内有牙 齿、舌、还有能分泌唾液的唾液腺开口。食道是一根管子,位于胸腔内,它是食物从口腔到 达胃的通道。胃在人腹腔的上部,像一个大口袋。小肠在腹腔的上部,上面连着胃,下面连着小肠, 下端是肛门。肛门是粪便的出口。肝在上腹偏右,肝能分泌胆汁,胆汁储存在胆囊里,可以 通过胆管到达小肠。此外还有胰。胰位于胃的后部,能分泌胰液。(通过放多媒体教学课件-人体的消化器官来讲解说明人体的消化器官。)填空:课文64页的空白(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肝等)。2. 指导学生认识食物的消化过程(1)谈话:根据你所知道的,并参考课本第65页的图,说一说各个消化器官有什么 作用?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2) 讲解:(通过放多媒体教学课件)食物的消化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口腔是食物的进口。口腔内的牙齿将食物嚼碎,舌将嚼碎的食物与唾液搅拌,唾液能使 食物湿润,好往下咽,并能使食物中少量的淀粉变为糖。咽下去的食物,经过食道到达胃。 胃有储存和消化食物的作用。胃的肌肉发达,能收缩蠕动,胃还能分泌具有消化作用的胃液。 胃的收缩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像粥一样的食糜;胃液将淀粉和蛋白质进行初步 消化。小肠具有消化和吸收养料的作用。食糜到达小肠以后,又加进肠液、胆汁、胰液等具有 消化作用的液体,它们可以把食物进一步消化,成为人体可以吸收利用的养料。养料由小肠 内的绒毛吸收。随着小肠的蠕动,食糜不断往下走,当到达小肠末端时,食糜中的绝大部分 养料已被吸收,只剩下一些残渣。大肠把食物残渣中的水分进一步吸收,使其变浓,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从以上消化过程可以知道:食物的消化一靠牙齿的咀嚼、胃的蠕动,将食物破碎;二靠 唾液、胃液、肠液、胰液、胆汁等消化液,将食物中不溶于水的营养成分变成溶于水的物质, 例如唾液可以把淀粉变成糖。3. 指导学生认识唾液的消化作用(1) 讲解:为了说明唾液有消化淀粉的作用,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步骤如下: 在两个试管(1号、2号)中分别倒入同样多的淀粉液。(量要少) 将干净的塑料杯口抵在舌下,让唾液流入杯中。 在2号试管中加入一些唾液,摇匀。 把两个试管同时放入温水中。 过一会儿,在两相试管中分别滴入23滴碘酒,观察有什么现象。(2) 分组实验。(实验操作只能先做第四个步骤,78分钟后再做第步骤。 在步骤之间,可以巩固一下前面学习的知识,或进行本课第四部分教学内容。)(3) 汇报实验结果。(加了唾液的淀液遇碘酒不再变蓝。)(4) 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淀粉已被唾液消化,变成了别的物质。)(5) 教师小结:实验结果表明,唾液确实有消化淀粉的作用。其他消化液也是这样,例如胆汁有消化脂肪的作用,胃液有消化蛋白质的作用,肠液和胰液也有消化蛋白质的作用。4. 向学生进行饮食卫生教育(1) 讲述:消化器官具有供给人体营养的作用,消化器官健康,身体才能健康。为了 保护消化器官,必须注意饮食卫生。(2) 谈话:你知道应该注意哪些饮食卫生吗?为什么要这样做?(3)讲解:为了保护消化器官,吃饭要细嚼慢咽、定时定量,狼吞虎咽、暴食暴饮会增加胃、 肠的负担,时间久了容易得肠胃病: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烂变质的东西,这样可以防止 得各种肠道传染病,例如急性肠炎、痢疾等;饭后不要立刻读书写字,不要做剧烈的运动。这样可以更有利于消化器官的消 化、吸收。三、目标检测通过放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目标检测。四、教学回顾通过演示多媒体教学课件,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上述过程中,分层次地提出问题,步步逼近问题的本质,主动掌握思维的技巧,从而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