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纲要.ppt

上传人:good****022 文档编号:119745703 上传时间:2022-07-15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学纲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佛学纲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佛学纲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佛学纲要 心经 首句解 一心经首句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二 苦厄的含义 1 七苦与八苦第一层面病爱别离 怨憎会 爱别离第二层面生老死根本层面五蕴炽盛 凡夫不明五蕴空相 见 思二惑不能断除 贪着五蕴 因五蕴所生之种种苦乐受而起贪瞋等心行 则五蕴增长 五蕴增长 即有生 老 病 死 求不得 怨憎会 爱别离诸苦 此七种苦皆由五蕴炽盛而有 因此而不断聚集轮回之业种 导致无量世中受苦不断 苦则无常 无常故空无所得 2 分段生死苦变异生死苦 三 苦厄的由来 1 世间皆苦 那么什么世间法 三界六道三界有六道众生五蕴十八界根本的特性是生灭法 3 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关系 1 佛教所说的世间法 世间法 三界三界有 三界 指由地 水 火 风四大积聚而成的山河 大地 国土 家屋等 是一切众生所居住的地方与空间 包括欲界 色界 无色界这三界 三界有 是指生存在三界之内由五蕴假合而成的一切有情 众生 一切凡夫有情可以分为六种生命形态 可以称为 六道 包括天 人 阿修罗 畜生 饿鬼 地狱等众生 2六道与三界 六道众生与 三界有 存在着对应的关系 欲界为地狱 畜生 饿鬼 修罗 人间及六欲天之总称 此界之众生 耽于食色眠等 财色名食睡 色声香味触 之诸欲 故名欲界 欲界天人也有淫欲 色界谓身体宫殿国土物质 总皆殊妙精好 称为色界 有四禅十八天 无色界但有心识 而无色质 为纯粹的精神世界 共有四种天 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 所以称为 无色界 3三界与九地 三界分别说之 可为九地 九地者 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 色界之初禅天 二禅天 三禅天 四禅天 分为四地 无色界空无边处地 识无边处地 无所有处地 非想非非想处地 分为四地 共为九地 也成为九有情居 4九地 五趣杂居地 欲界 离生喜乐地 定生喜乐地 离喜妙乐地 色界 三界九地 舍念清净地 亦名九有 空无边处地 识无边处地 无所有处地 无色界 非非想处地 5二十五有 四恶趣 四有 欲界 四洲 四有 十四有 六欲天 六有 初禅 前二天 三界 大梵 二有 二禅 一有 色界 三禅 一有 七有 二五有 前三天 四禅 无想 三有 阿那含 无色界 四无色 四有 6三界与三界有情的生住异灭 三界 与 三界有 都属于世间法 谛观世间之相无他 唯是生灭 灭生 灭生 生灭而已 是为生 住 异灭相 生住异灭之四相 一切世间法都在不间断的生 住 异 灭之中 世间生灭之相 亦非乱生乱灭 皆按照因缘果报之原则发展 异灭之四相有有情 无情二别 有情众生一期四相 谓生 老 病 死 无情器世间一期四相 谓成 住 坏 空 轮回的问题 7世间法的分类方法1 十八界法 六根 十八界是以人类为中心来描述世间诸法 六根 六尘 六识 合名十八界 凡夫只认现境 不了自心 依于六根 接于六尘 而生六识 所谓六根 根乃 能生 之义 以能对境生识 故谓之根 六根即是 一 眼 以能对色而生眼识 故谓眼根 二 耳 以能对声而生耳识 故谓耳根 三 鼻 以能对香而生鼻识 故谓鼻根 四 舌 以能对味而生舌识 故谓舌根 五 身 以能对触而生身识 故谓身根 六 意 以能对法而生意识 故谓意根 前五根有胜义根与浮尘根之分 六尘 依于六根所接之尘有六 谓色 声 香 味 触 法 是为六尘 尘即染污之义 以能染污情识之故 一 色 谓眼所见者 如明暗质碍等 以能染污眼根 故谓色尘 二 声 谓耳所闻者 如动静美恶等 以能染污耳根 故谓声尘 三 香 谓鼻所嗅者 如通塞香臭等 以能染污鼻根 故谓香尘 四 味 谓舌所尝者 如咸淡甘辛等 以能染污舌根 故谓味尘 五 触 谓身所感者 如离合冷暖等 以能染污身根 故谓触尘 六 法 谓意所知者 如生灭善恶等 以能染污意根 故谓法尘 六识 依于六根 接于六尘 与根尘相应处所生之识有六种 谓之六识 识者了别之义 以能了别诸尘之故称为六识 一 眼识 即见色之 见 是 二 耳识 即闻声之 闻 是 三 鼻识 即嗅香之 嗅 是 四 舌识 即尝味之 尝 是 五 身识 即感触之 感 是 六 意识 即知法之 知 是 此之六识 即见 闻 嗅 尝 感 知之义 并非每一类众生都有十八界 并非每一类众生都有十八界 比如有些低等动物没有眼睛 那就没有眼根 色尘和眼识 天界的一些众生也不一定具足十八界 而人类一般具足十八界 若缺一界 二界乃至多界 即为残障人士 8 世间法的分类方法2 五蕴 五蕴 又叫五阴 指构成一切世间有为法的五种要素 即色蕴 受蕴 想蕴 行蕴 识蕴 蕴 为 积集 类别 之意 色 作为佛学术语 有两种含义 广义之色即五蕴中的 色蕴 狭义之色 专指眼根所取之境 即六尘中的 色尘 这两个 色 的区别是读者需要特别关注的 色阴是由地 水 火 风这四大元素以及 空 和动转的能量所组成的 为物质 能量 空间存在之总称 又可以分为身体之 色 色身 与自然界的 色 因为色身中的四大 空大 动能等法 都是被有情所执著贪爱著的 所以无法长时间的保持同一模样而存在 色身中的组成元素不能持久 只有身外的五大才能长时间的存在著 因为它们没有被有情的贪爱所聚集 而呈现一种自然存在的状况 所以能长时间的存在著 由此可知 色身是由真心 根本识 摄取外四大及空大与动能组合而成的 并不是自然就有 属于缘起性的生灭法 未来一定会坏灭 所以说色身 色阴无常 有情众生因为不知这个真理 对色身有了不正确的认识 所以执著色身而不能断除身见 就被系缚而常住于欲界及色界中 不能解脱于欲界及色界 因为色身有这种遮障 如同黑云遮障众生看不见太阳的光明 所以就说内色身与外色法是色阴 阴是遮盖的意思 遮盖众生出离生死的智慧光明 五蕴图片 五阴与十八界的对应关系 从五阴与十八界的对应关系来说 色阴是指十八界法中的五色根与五尘 据 百法明门论 法尘中的 法处所摄色 也属于色阴 都是 真心 入胎后才渐渐出生的缘生法 未来必定会灭 是故其性不实而虚妄 由色阴为缘而有人间的识阴六识生起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和意识这六识就是 识蕴 识阴 的全部 色阴与识阴和合运作而触六尘时 出生了觉知与了别 即是觉阴 又名受阴 以有色阴及识阴中之五识直接的苦 乐 舍 谓于身心非悦非不悦 等三受故 五阴虚妄不实 由有五识所触知的苦 乐 舍受之中直接了知而不起语言觉受的觉知故 意识随即加以了知 如是意识所了知却尚未生起语言文字上之想法者 谓为想阴 想即是意识觉知心对五识所触五尘之了知故 这是最先有的想阴 随后生起苦 乐 舍受的了知 也是想阴 佛说 想亦是知 故 乃至更进一步生起的意识觉知心中的语言文字想法 亦皆名为想阴 六识面对六尘时之思心所继续存在不断 已对六尘有了决定性的继续取或继续舍离 故名思阴 决定之后就有了心行 故又名心的行阴 乃至进一步有了口行与身行 也都是行阴 如是 由于色 识二阴运作的缘故 即有受阴 想阴 行阴运作不断 识阴 蕴 因虚妄性之色阴为缘而生起 故说识阴 蕴 六识亦皆虚妄 受阴 想阴 行阴都由虚妄缘起的色阴与识阴而辗转生起 故亦虚妄不实 是名五阴虚妄不实 五阴皆是缘生法 五阴虚妄不实 无我 并不是说现象界中没有五阴的存在 而是说五阴皆是缘生法 既是缘生之法 则是依缘而起 是有生之法 故说五阴不是本住法 当未来五阴出生的种种缘开始坏散时 五阴就必定会有灭坏之时 故说五阴是暂住法 有间等法 不是常住法 无间等法 所以五阴都是生灭法 有生有灭之法则是无常 无常即是苦 苦则非我 故说五阴无我 如是略说五阴无常故无我 四 远离苦厄的方法 1 人天乘 欲界天 佛教可以离开病苦等 不能离开生老死苦 爱别离苦 五阴炽盛苦2 梵天乘 不能离开生死五阴炽盛苦3 小乘 声闻 缘觉 可以离开分段生死苦 五阴炽盛苦 不能离开变异生死 4 大成 离开分段生死 变异生死苦 度一切苦厄 人乘佛教主要强调布施与持五戒 使得众生免除三恶道而不失人身 天乘则强调布施 行十善 杂阿含经 卷三十七云 自行十善 教人令行十善 赞叹行十善功德者 身坏命终 上生天上 只要止恶 行善 外道也可以保人身 生天道 而人 天乘佛教有其不共外道的独特之处在于 六念法 一者念佛 二者念法 三者念僧 四者念戒 五者念施 六者念天 修此六念 则法增长 无有损耗 此六念法之中 突出强调了对于佛法僧三宝的信仰 以及布施 持戒等天福之行 由此可以达到欲界天人的境界 可以说人天乘佛教的核心思想 注意其缺失 梁武帝等 布施 持戒 升天 尔时世尊告诸清信士曰 凡人犯戒有五衰耗 何谓为五 一者求财所愿不遂 二者设有所得 日当衰耗 三者在所至处 众所不敬 四者丑名恶声 流闻天下 五者身坏命终 当入地狱 又告诸清信士 凡人持戒有五功德 何谓为五 一者诸有所求 辄得如愿 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 三者所往之处 众人敬爱 四者好名善誉 周闻天下 五者身坏命终 必生天上 时夜已半 告诸信士 宜各还归 诸清信士即承佛教 绕佛三匝 礼足而归 布施 持戒 升天 游行经 时婆罗门出于竹丛 往诣世尊 问讯讫 一面坐 世尊渐为说法 示教利喜 婆罗门闻已欢喜 即请世尊及诸大众明日舍食 时佛默然受请 婆罗门知已许可 即从座起绕佛而归 即于其夜供设饮食 明日时到 唯圣知之 尔时世尊著衣持钵 大众围绕往诣彼舍 就座而坐 时婆罗门设种种甘馔供佛及僧 食讫去钵 行澡水毕 取一小床于佛前坐 尔时世尊为婆罗门而作颂曰 若以饮食 衣服卧具 施持戒人 则获大果 此为真伴 终始相随 所至到处 如影随形 是故种善 为后世粮 福为根基 众生以安 福为天护 行不危险 生不遭难 死则上天 尔时世尊为婆罗门说微妙法 示教利喜已 从座而去 禅定与梵天乘 由五蕴 十八界组成的有情生命生死不息 在六道中不断轮转 当人类体验了无数的人间苦楚与生死轮回 就会产生出离心 期望自己能永远解脱一切苦恼 进入永恒的涅盘境界 在佛陀的教化出现以前 有一种理论 就是通过布施与持戒 行善积德 一生死后可以升为欲界天人 而欲界天人仍然在生死轮回之中 尚未超越 欲界 更谈不上真正的涅盘 而超越 欲界 的尝试是以世间禅定之学为核心的 禅又作禅那 意译作静虑 寂静审虑之意 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 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状态 以 三界 为划分依据 根据禅定程度的不同 可以划分为 欲界定 色界定 无色界定 一般修禅定的人其实都没有超越 欲界定 一般表现为轻安与一心专注的境界 而接近于初禅的 未到地定 则是进一步舍离轻安觉受 并不返观自己住于一心专注的境性中 下面简述色界禅定与无色界禅定 色界四禅与无想定 初禅的境界相 是离欲界之法 舍寿后不再受生于 欲界 中 从智慧上说 他已经破除欲界五欲 财色名食睡 的贪爱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行禅定 而发起初禅 初禅并不是单有轻安 一心专注的境界 而是必定伴随著胸中的乐触 具足获得初禅的五支功德 一心 觉 观 喜 乐 属于离欲界生而得喜乐之禅定 所以初禅也称离生喜乐定 初禅已经离开欲界的味觉与香嗅觉 舌识 鼻识已经不存 然初禅中的觉与观 不离色 声 触三尘 还有眼 耳 身三识存在 依于色界身 色界定 意识心而有仍是三界中的世俗境界 也是无常之法 所以须背弃而远离之 乃修第二禅 在第二禅等至境界中 灭了眼 耳 身识 没有初禅中的色 声 触三尘的存在 所以只余意识觉知心住于二禅定境中 这时已能远离五尘中的觉与观 此人色身虽然仍在欲界而不住于欲界觉观中 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这个定味胜妙于初禅 心中大喜 故名为喜 当他出于定境之外 就会自然的住在初禅等持位中 身中亦如初禅一般出现胸腔中的身乐觉触 故名为乐 以此缘故 名为定生喜乐定 然而二禅境界仍非真实涅槃境界 意识心不灭故 仍然需要舍离二禅境界 心无所求 当意识觉知心已确实舍弃二禅境界而无所著时 即可发起第三禅境界 正念 正智而发起身乐类似初禅 但更微细而胜妙 更觉安适寂静 念念向于意识心中安住 此时意识觉知心虽无二禅定境中之大喜 已背舍其中大喜而住于三禅中 三禅境界仍非真实涅槃境界 意识心不灭故 三禅境界中也有苦 恐惧三禅快乐境界得而复失 由是故知三禅境界不可常保 是无常法 既知是无常之法 应当舍离三禅境界 超越灭除身乐觉受 身乐无常恐惧之苦亦随之而灭 极微细之念想亦不存在 对于三禅境界已经无所贪爱 由是灭除喜 忧 如是不苦 不乐 舍一切身觉境界 亦舍离种种念想 凡所有念都是想要清净的远离境界而安住 即是第四禅境界 此时息 脉俱灭 心得寂静 然而第四禅仍是三界中无常之有 仍非涅槃 其意识觉知心转被第四禅舍除一切境界 舍除种种境界念的清净定所系缚 虽然这个系缚远轻于前三禅境界 行者在第四禅的等至位中 了知意识觉知心的生灭性而应该灭除 却因为不解 真心 不生不灭之理 恐怕灭了意识心灭了以后成为断灭 所以在灭除自己的意识觉知心后 继续保留著色身而不肯灭除 就在第四禅中进入无想定 死后生到无想天而留著无想天身 成为在无想天中继续活著而没有生命意义的无想天人 误以为这样就是永恒的涅槃境界 由于色身未除故 遍缘一切法的 意根 不断 意根的意思食的法相存在 所以仍然是三界有的境界 未出三界生死法 无想天的众生等到寿命已终时 忽而又在三界中出现觉知心 再入六道轮回 辗转不息 无色界四空定 若行者于第四禅中 观察色界之法 缘于意识心之色界定境而由微细之四大所成 故有色界身 心 凡有色之法必定无常 灾患 所以弃背第四禅境界而舍离之 则不入 无想定 转入空无边处 成就空无量处无色界定境 此时已超越第四禅境界有 但是转被空无边处系缚 此时意识觉知心爱著于实证色空的世俗智慧 贪著空无边处的法味 住于空无边处而被系缚 仍不是涅槃境界 空为色边色 行者在空无边处定境中 观察空无边处之觉知心 缘于空无边 心量广大而扩散之后 定力恐有退失之虞 亦是缘于外法 不再向心外而求 转向意识自心中安住 超越了空无边处定 以意识觉知心种子无量无边故 名此处为识无边处定 或名无量识处定 但此一境界意识觉知心转被识无边处所系缚 依识无边处而住 缘此 住此 依此 缚此 仍非涅槃 行者观察识无边处之过患 而远离识无边处 离无量识处 转入无所有处安住 背舍了识无边处 既不缘于空无边 亦不缘于识无边 住于无所有中 名为证得无所有处 依此定境而安住不动 称为无所有处定 此时意识觉知心执著无所有的智慧法味 依无所有处 缘无所有处而住 所以被系缚于此境界中 仍非涅槃 行者在无所有处中详细观察 若有智慧 即可了知无所有处中仍有觉知心现行 对于无所有处定境仍有了知性存在 故名有想 想亦是了知 由此缘故 修行者即欲灭想 灭除了知性 若是不解三乘佛法 以后详述 我见未断者 不能弃舍意识觉知心 即故意灭除意识的了知性而保留意识觉知心继续存在 此即是非想非非想定境界 为何离想而又名为非非想 乃是因为在此定境中 意识觉知心的了知性其实并未灭除 只是不再返观意识自己 也不再面对无所有处定境而已 所以意识了知性其实仍是继续存在的 既然意识觉知心继续存在 就不可说是真正的无想 所以又名为非非想的定境 但因为觉知心不起返观之作用 正在非非想定中时并不知道自己仍然有了知性存在 所以又名非想 然而此时意识觉知心执著非想非非想的智慧法味 被系缚于此境界中 仍非涅槃 意识觉知心 不论有念抑或离念无念 不论是粗心的欲界五欲中的心 或是细心的初禅心乃至四禅无五尘等至中的意识细心 或是三界中最细的非想非非想定中的意识心 都是有生有灭之法 所以四禅八定都是世间法 不能超越世间取证涅盘 无想定于一心不乱的差异 有很多人认为心中没有妄想 安住不动 这样叫无想定 其实并不是没有妄想就叫无想定 无想定是修得初禅 二禅 三禅 四禅后再转进 把四禅中的那个微细的觉知心灭了 才叫无想定 这个想是想阴的想 想阴的想就是了知 到了四禅前 三禅后的中间定 呼吸心跳全都停了 这样才能进入四禅 四禅中没有息脉 这样再转进 把灵知心的我除掉 使之不再现前 这才叫无想定 睡眠与定境的差异 佛经中说 意识在五中情况下会断灭 1 眠熟无梦 2 闷绝 昏死 3 正死位 4 无想定 5 灭尽定但睡着无梦时并不是定境 因为意根 末那识不安住 虽然我们自己完全没有觉知 可是那个处处做主 时时做主 分秒剎那做主的你 末那识 并不安分 祂不断的在攀缘外面的色声香味触 因为这色声香味触会产生法尘让祂接触到 意根有粗劣的了别功能 一但外界有大的动静 就会唤醒意识来进行细致的了别 在无想定中也没有意识 跟睡着无事好像一样 但其实不同 因为在无想定中暂时不起前六识之见闻知觉性 无想定中 前六识断了 没有意识等六识 所以没有觉知 息脉都停了 末那识是安住而不动不攀缘的 类似在定中安住 由伏我见故 外面有色声香味触法进来 他照样安住 但因为他的身见烦恼没有断尽 种子流注的关系 突然间就使他一念心动 那个烦恼究竟是什么意思 祂自己也不知道 突然间一念心动就退回四禅 起了意识 知道自己在四禅中安住 虽然没有任何的语言文字 以上是无想定与睡着无梦的差别 其余四禅有细微意识安住 然意根末那识的攀缘性少于睡眠 从人天乘佛教达到小乘佛教 佛游行经 时庵婆婆梨女取一小床于佛前坐 佛渐为说法 示教利喜 施论 戒论 生天之论 欲为大患 秽污不净 上漏为碍 出要为上 尔时世尊知彼女意柔软和悦 荫盖微薄 易可开化 如诸佛法 即为彼女说苦圣谛 苦集 苦灭 苦出要谛 时庵婆婆梨女信心清净 譬如净洁白毡 白羊毛压成的厚呢 易为受色 即于座上远尘离垢 诸法 法眼生 见法 得法 决定正住 不堕恶道 成就无畏 而白佛言 我今归依佛 归依法 归依僧 如是再三 唯愿如来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 自今已后 尽寿不杀 不盗 不邪淫 不欺 不饮酒 时彼女从佛受五戒已 舍本所习 秽垢消除 即从座起 礼佛而去 2 小乘佛学之理论基础 佛教有五乘之说 三乘之说 人 天乘佛教的内涵是什么 小乘 声闻 缘觉乘 的内涵是什么 1 小乘的理论核心 五蕴十八界无我与本际不生不灭2 小乘所断的无明烦恼3 小乘所证的果位4 小乘所入涅槃 2 1 五蕴十八界无我与本际不生不灭 二乘的修证主要是在五蕴 十二处 十八界上面来说 五蕴是色 受 想 行 识 十二处是六根与六尘 六根与六尘相触就产生了六种的入 也就是色 声 香 味 触 法 进入我们的心中 这六尘 六入就会产生六识出现 六根 六尘 六识合为十八界法 在 阿含经 中 佛说这十八界法 十二处法 五蕴的法 六入的法都是虚妄性 2 2 二乘所断的无明烦恼 2 1 无明烦恼2 2 我见我执等等2 3 四住地烦恼 一念无明 无明烦恼 无明 烦恼的别称 1 对于三界 根 身 器世间的虚妄性不明白 2 对于真实的本心不认识 对于本心含藏万法的功能不认识 烦恼1 根本的无明 贪嗔痴慢疑不正见 2 随着根本烦恼产生的随烦恼 一忿 二恨 三恼 四覆 五诳 六谄 七骄 八害 九嫉 十悭 十一无惭 十二无愧 十三不信 十四懈怠 十五放逸 十六昏沉 十七掉举 十八散乱 十九失念 二十不正知 大小乘对于烦恼的认识不同 大乘对治的无明烦恼更加深广 佛学 要对随烦恼下功夫 但不能仅仅在随烦恼上下功夫 我执 广义的我执是指众生对于五阴十八界起不如理作意 不知五阴十八界的虚妄 执着色身或六识觉知心为真实我 有情众生因执色身为我故贪生怕死 以执见闻觉知心为真我 担心死后此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乃至意识心灭坏 恐堕断灭空 故于生死有所畏惧 生而复死 死而复生 轮回不息 众生对自我的这种执着性 正是由于无始劫以来 意识 意根不肯承认自己无实体性 不肯放弃 执着 自己所构建的生灭世间造成的 由于意识 意根恒常执着自我 于是世世恒有七识现行 是故有生死轮回 所以 狭义的 我执 或者说 我执 的最核心部分 指执着意根 末那识 认定处处作主的意根真实 不想让 意根我 消失掉 人我执与法我执 大乘小乘对我执的理解不一样 大乘更深广 我见 身见 是 我执 的浅表层次 身见 属于 我见 的一部分 指众生错误的认为色身为真实我 我见 主要是以 色身或六识觉知心为真实我 之妄想见 若能对于六根 六尘 六识都如此实际现观 了知十八界虚妄 了知五蕴虚妄 并且确认不疑 我见即断除 我见为三乘见道者所必断除 断除我见是 三乘菩提 之门户 但是 我见刚刚断除之际 意识心却仍然执著这十八界的功能差别 尚不能分断或全断我执 需要假以时日继续深入观行十八界 五蕴的虚妄性 就能进断一分我执与我所执 乃至满证解脱 永远不再被识蕴及识蕴的六种功能自性所系缚 这才叫完全断除我执 外我所执 我所执 也是 我执 的一部分 分为二种 身外我所的执著 五阴身内的我所执著 所谓外我所执 多指身外的财物 名声 眷属 利养等 若是一心在劝募钱财 扩大眷属 贪求名闻与利养 都是尚未远离身外我所执著的凡夫 尚未与解脱道相应 很多戒律都是为了克服 外我所执 而施设 这些外我所得克除 是修证解脱道乃至菩提道的重要基础 但是非单凭 持戒 就可以证道 这是诸位学人所需要关注的 内我所执 所谓 身内我所 即即由色 声 香 味 触等五境所起之五欲贪爱 即 色欲 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 黄 朱 紫等种种妙色 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声欲 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 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香欲 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 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味欲 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 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触欲 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 寒时体温 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 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此 五欲法 会使人产生贪著 由此贪著的缘故 就必须世世入胎受取人身 继续保有五阴 才能拥有五欲的功德 保有了身中五欲的功德 就必然要同时接受生 老 病 死 爱别离 怨憎会 求不得乃至五阴炽盛的苦 这就是一般世俗人不能断除无明的所堕 所以灭除身内五欲的 内我所 的执著 也是解脱道修行者首要之务 我执唯有佛教能断除之 我所执 不仅是佛教声闻乘人所断 也是世间禅定修习者所要断除的 世间禅定修行者在离开欲界 达到色界初禅时 外我所 的执著已经断除 在初禅到四禅 分分断除 内我所 的五欲贪爱 在达到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时 内我所 的五欲贪爱已经完全断除 无色界四定中唯有细微的 意识心 尚未断除 这正是 我执 的核心内容 唯有出世间的声闻 缘觉佛法所能断 一切世间禅定不能完全断除 我执 我执 我所执与国家管理的类比 由我执产生我所执我所执强化我执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2 3 二乘所证果位及其与断烦恼 断苦厄的相应关系 阿罗汉四果1 初果须陀洹 断三缚结2 二果斯陀含 薄贪瞋痴3 三果阿那含 离欲界爱断五下分结4 四果阿罗汉 断三界爱断无上分结四果有分为慧解脱俱解脱俱解脱者证灭尽定这一次第是为了从慧观入手的弟子设计 先由定力入手的人 次第不同 初果须陀洹 初果须陀洹 要断除以我见为核心的三缚结三缚结所断烦恼 先要断我见 再来断疑见和戒禁取见 根据二乘佛教所阐释的道理 确认此身总归坏灭 身为痈疮 非真实我 确认五蕴十八界都是因缘法 生灭法 无真实不坏我 这就是断身见 我见 断疑见是指由于已断我见故 树立了正见 对于 我 之种种错误见解已经了知 无复生疑 对于各个教派关于解脱的说法 能如实了知其正确与错误 没有疑虑 断戒禁取见 是指对于外道所施设戒法及禁忌 及所取种种法 皆能了知其为妄想所设 由此不能得解脱 也由此知道了正确的二乘佛教戒律观 佛教戒律为断我所执所设立 由断内外我所的贪 进而断我见 我执 不依此所设戒 都是妄立 断三缚结 即成初果 名须陀洹 初果人实证断除三缚结这个解脱业之后 最懈怠者七次人天往返 就可以解脱于生死 二果斯陀含 初果由三缚结永断之见地上进修 根据断我见 五蕴十八界空相 之理观行 明了 我所 乃空中楼阁 幻起幻灭 由此努力除断 内我所执 与 外我所执 降低对内外五欲的贪爱 即淡薄对外在的财 色 名 食 睡以及内在的色 声 香 味 触的贪爱 把欲界里面的爱降伏大部分 就是所谓的二果人 虽不能完全断除 而能使令五欲之贪爱转为淡薄 不复转盛 如是名为斯陀含 成二果圣人 是名薄地 薄贪瞋痴 如果一生修到二果 不能上进 他就要天界一生 然后再来一次人间 就能够取证四果 就是斯陀含名为一往来的意思 三果阿那含 三果所断五下分结 之所以叫 五下 是指三界中之下分界 欲界 之五种结惑 系缚众生 令其不得超脱其界 1 欲贪 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2 嗔恚 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以上重在断除对外我所的执着性 三 有身见 于名 心 色 色身 五阴 十二入 十八界等妄计为身 执着我见 四 戒禁取见 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五 疑 迷心乖理 狐疑不决 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 背觉合尘 总而言之 就是初果所断之三缚结 加上二果时所未完全断尽之贪结 瞋结 欲界 贪嗔痴俱全 色界 嗔痴 无色界 只有痴 三果之欲贪永断是指断尽薄地所残余之五欲 三果之断瞋是指于违心境中之微瞋 也已断除而不复现行 更不转生恨 怨 恼等后续心行 是名断瞋 如是断尽五下分结已 为三果圣者 名阿那含 三果人已经凭借智慧力完全离开欲界贪 所以至少可以获得初禅以上的定力 断我见加上初禅 就是三果了 有不证三果的初禅人 没有不证初禅的三果人 三果人如果不再进步 去世后 以初禅以上定境 未来必然升到色界天 以上 次第在色界 无色界取涅槃 所以三果人名为不还 不必再来人间了 四果阿罗汉 学者证得三果之后 他已经可以迈向解脱 他已经顺于解脱 可是要能够现世解脱 还要往前再迈进 就要实证四果阿罗汉 四果所断五上分结 结 系缚 烦恼之义 指三界之上分界 色界 无色界 之五种结惑 五上分结即上分界之色界与无色界之五种结惑 系缚众生 令其不得超离其界 即是色界爱 贪初禅 无想定的各种境界 的结 无色界爱 贪四空天的各种境界 的结 慢结 掉举结 无明结 所谓慢结 就是 我慢 对于自己的存在以及对于涅盘本际的存在存有喜心 断 慢结 是断除意识心的习气 同时也是转变 意根末那识恒执阿赖耶为我 的习气 以使意根在舍报后不再现前 断除这种我慢后 名为慢结永断 断掉举之结谓于三界之微细昏沉掉举 悉令永断 非想非非想处定等定境 长久之后 一念心动 退失而出定 这就是微细的昏沉掉举 如是五结永断 把三界的欲爱完全断除之后 他就完全解脱于三界 名为阿罗汉 世间应供 杀贼 应仪 四果阿罗汉还有差别 四果阿罗汉还有差别 慧解脱阿罗汉 时解脱 俱解脱阿罗汉 非时解脱 三明六通大阿罗汉 声闻极果 慧解脱阿罗汉 慧解脱阿罗汉可以这一世解脱 但是对于解脱要依于时间的限制 要等到寿尽之时 为什么呢 因为他虽然有初禅以上的定境 还没有具足四禅八定 没有办法把自己马上舍身掉 俱解脱阿罗汉与灭尽定 当他四禅八定完全修证之后 他就可以取证灭尽定 也就是在外道的四禅八定之外 他还要更上一层证得灭尽定 由于永断我见 我执 断掉举结 所以灭尽定 灭受想定 中 意识不起 末那识的五遍行法之受想二法断 需要入定前预定出定的时刻 否则无掉举结使之出定 当他证得灭尽定之后 他就具有非时解脱的能力 他可以想要在什么时候 他就可以自己作主解脱生死 游行经 佛灭之前 有一具足四禅八定的行者 拜见佛陀 根据教导 断除我见 得灭尽定 成俱解脱阿罗汉 立刻在佛涅槃之前灭度了 三明六通大阿罗汉 第三种阿罗汉 也是声闻解脱果里面最高的修证 就是三明六通的阿罗汉 三明就是天眼明 宿命明 漏尽明 六通就是天眼通 天耳通 他心通 宿命通 神足通 漏尽通 外道最多只能修五通 不能漏尽 漏就是烦恼 如果能够把烦恼完全灭除掉 他就有漏尽通 定 慧与神通的关系 三明 六通是有差别的 比如 一个叫做天眼明 一个叫做天眼通 天眼通外道可以修证 用他的天眼观察到三界里面的现象 可是他不能知道因果 如果能够知道之间的因果 他就是有 明 如果没有能力了解因果 只能叫做 通 明 通的差别在于 一个只看到现象 他不知道因果 如果有明的话 表示他是知道因果 而不会被现象所迷惑 我们可以从这个道理知道 阿罗汉如果修证到三明六通 他对于三界六道的所有境界 他都完全了知 表示他对于三界六道的所有境界都可以实证 表示他已经实证三界六道的所有境界 2 4 二乘所证的涅槃 涅盘是佛教的中心概念 合大小乘而言 有四种涅盘 有余依涅盘 无余依涅盘 我们不讨论本来自性清净涅盘 无住处涅盘这两种大乘涅盘 只解析二乘的有余依涅盘 无余依涅盘以及三果人的五种涅槃的含义 1 有余涅槃2 无余涅槃3 七种涅槃 四果阿罗汉的无余涅盘与有余涅盘 大小乘涅盘皆依 第八识真心 而有 八识心王之前六识能见闻觉知却不做主以及处处做主的是意根 末那识就是所谓的 我 二乘行者透过观行 把自我的执着消除 并依五蕴 十八界一一现前观察 我 的不真实 虚妄 假合而有性 明了就是因为有 我 才会有生死轮回 无 我 就没有生死轮回 由理及行 由初果渐至四果阿罗汉 证得 人无我 到临终时让这个 我 彻底消失 舍报之后第三界一切法皆灭而不现 只有无见闻觉知也不做主的本际 阿赖耶识 独存 这就是小乘的无余涅盘 与无余涅盘相对应 四果阿罗汉虽断尽三界烦恼 但当他还没到舍报时 他仍要随分随缘去度众生 仍要受寒风 热苦 饥饿 痛痒 色受想识蕴的行苦等等 名为 微苦所依 所以叫有余依涅盘 当他舍报时把十八界舍了 这些苦也就舍了 就达到无余依涅盘了 三果人的有余涅盘 一般所说的有余涅盘 都是指四果阿罗汉入灭前尚有色身及觉知心余存 作为入灭前的所依苦法 故名有余依涅槃 但是 阿含 经中有时也把三果圣人称为证得 有余涅盘 者 这一种 有余涅盘 尚有待断的烦恼障应断 尚有待修的梵行应修 所以三果人虽证涅盘 仍未能于舍寿时当场取证无余涅盘 仍有思惑尚未断尽而残余著 仍须再受生于三界中一次 有些经文从这个角度说这种 涅盘 名为 有余涅盘 与这一种有余涅盘相应 有些经典将思惑已灭尽 已无思惑作为后世的所依 尚在住世的四果阿罗汉称为证得 无余涅槃 五种有余涅槃 三果人所证之 有余涅盘 又根据其舍报时受生天界的差异和取证无余涅盘的不同 分为中般涅槃 生般涅槃 无行般涅槃 有行般涅槃 上流般涅槃等五种涅盘 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境界 世尊常常说 无余涅槃界 而不只说 无余涅槃 四字 常常说涅槃是真实与无为 常住不变 不曾说过无余涅槃是断灭空 严格的说 定性声闻缘觉舍报后能取无余涅盘 但是他们不能 证得 涅盘 他们在入涅盘时 前七识见闻觉知心及作主心已经消失了 没有能证者了 二乘法中说 我执 断尽取涅盘只是方便说 我 消失后就是真实的无我 只剩下本际独存 没有所谓的涅盘与取证涅盘 因为它本来就是涅盘 因此说二乘无学阿罗汉 辟支佛并没有证入无余涅盘 也没有无余涅盘可证 大乘法中 则强调见闻觉知的六识心 处处做主的第七识与离见闻觉知 不做主的真心是和合运作的 可以用那个见闻觉知的妄心取证那个离见闻觉知的真心 这才是真正的取证 涅盘 大乘涅盘分为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和无住处涅盘两种 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为大乘菩萨见道时所证 指一切众生无论生死还是解脱 其真心本际都是不生不灭的 本来就常处在涅盘 无住处涅盘 是佛所证得的究竟涅盘 又称 大般涅盘 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谈及 3 大乘佛教可以远离一切苦厄 大乘经典为什么称小乘人为焦芽败种 解脱道 包括声闻与缘觉二乘 主要从 五蕴 十二处 十八界 的无常 苦 空 无我来探讨出离三界生死轮回 取证无余涅盘的方法与行门 佛陀在二 三转法轮时期所宣说的 菩提道 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二转法轮的 般若系 经典在总相与别相上说般若空 主要讲 真心空性 和 蕴处界空相 二是三转法轮的唯识系经典再从别相上来说明一切种智 也就是唯识的百法 千法 万亿法明门 菩提道 主要探讨生命实相 法界根源 的证知以及取证究竟佛地 大般涅盘的方法与行门 大乘佛学的理论基础 第八识真妄和合性非空非有非一非异一心二门真妄和合阿赖耶识双具清净性与染污性无垢识的究竟清净性 三乘菩提皆依第八识而有 五蕴十八界皆由真心第八识所显现 声闻 缘觉二乘菩提所证的 五蕴十八界空 以及十二因缘的缘起性空 必然依托于第八识而有 若无第八识作为根本 则五蕴 十八界 四谛 十二因缘的观行就难以避免断灭见 只有确认有常住不坏的根本识 虽然不必要亲证 然而因了知涅盘非断灭 就不会担心灭尽阴界入以后成为断灭境界 由此安入无余涅槃 而大乘菩提道更是以八识为根本 在亲证第八识空性的基础上 反观 五蕴十八界的空相 并进修一切种智 成就圆满佛果 由此可见 三乘菩提皆依第八识而有 三乘佛法皆由一心开显 大乘所断烦恼所生智慧 1 一念无明无始无明 2 总相智慧 别相智慧一切种智 大乘修证次第 所证果位 大乘佛教经典中 关于修证阶位有多种说法 比较通行的有 华严经 的四十一位说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的五十一位说以及 菩萨璎珞本业经 的五十二位说 成唯识论 还有唯识五位之说 大乘的修证 以见道 明心为枢纽 行门 福慧二业 三学 六度 内门 外门 禅宗在大乘佛教之中的定位 大乘的涅槃 佛教之涅盘有四种 本来自性清净涅盘 有余涅盘 无余涅盘 佛地无住处涅盘 有余涅盘 无余涅盘 声闻 缘觉证有余涅盘 无余涅盘 阿罗汉 辟支佛我执断尽后 三界的贪爱也断了 舍报的时候就不再受生 不再投胎 蕴处界就全部消失 就是入无余依涅盘 简称无余涅盘 而有余依涅盘 有余涅盘 有两种解释 其一 阿罗汉的三界烦恼断尽 但当他还没到舍报时 他就要去度众生 随分随缘去度众生 虽然没有烦恼 但仍要受色受想识蕴的行苦等 名为 微苦所依 所以叫有余依涅盘 其二 声闻三果人 在舍报不能立即入涅盘 需经过中阴阶段 或者转升天界之后才能取证涅盘 称为 有余依涅盘 从理上说 二乘人可入 无余涅盘 但是实际上没有 证得 涅盘 因为无余涅盘之中无有所证 无有人能证 因为七转识灭 我 已经消失 只剩下没有见闻觉知也不会反观自己的第八识独存 所以阿罗汉虽然证得解脱而不知何谓涅盘 因为入涅盘时 其见闻觉知心及作主心已经消失了 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与大般涅盘 大乘的解脱则有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与佛地无住处大般涅盘 所谓本来自性清净涅盘 就是在菩萨第一次明心时 证得第八识本际使本来就有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不是从修行而得 但又必须通过修行才能 证得 第八识的这个体性这就是 本来自性清净涅盘 此涅盘非修得 非不修得 这就是不落两边的中道 这是不共二乘的本来自性清净涅盘 此后 菩萨依此第八识空性 观察五蕴十八界的空相 确证十八界空之后 人无我 的修证就已经完成 进入修习位的初地 进修百法明门 由于初地已经断除人我执 已经相当于慧解脱阿罗汉的境界 有能力取证有余涅盘 进而在舍报时入无余涅盘 但初地菩萨为进修佛道 利益众生 故意留一分思惑不断 不取涅盘 此地上菩萨层层进修 一直修到种子的变异生死全部断尽 成就圆满佛道 就叫无住处涅盘 也叫大般涅盘 大小乘涅槃的区别 在四种涅盘中 二乘的无余涅盘 有余涅盘 大乘人有能力取证而不取 无住处涅盘是大乘独有 不共二乘 本来自性清静涅盘虽然是包括二乘众生在内的一切有情共有 但是却只有大乘菩萨能证得 其与二乘共有 不与二乘共证 大乘佛教 路漫漫其修远兮 解脱道如果有因缘 一生到四生很精进的用功修行 可以圆证解脱果 懈怠的初果人 在七次人天往返后也可以取证四果阿罗汉 佛菩提道则需要历经三大无量阿僧邸劫才能圆成 所以菩提道甚深极甚深 但此 阿僧邸劫 的长短并非固定的 若人福慧兼具 勇猛精进修行 得转大劫为中劫 乃至转一小灾劫为年月曰时 是名超劫精进 如此之人 虽后发心 先成佛道 四 心经首句再诠释 重点关注大乘所说的出世间的空性真心与世间法空相的关系 以及对于小乘法的超越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 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另一种翻译 为什么玄奘法师不把它翻译做 观世音菩萨行呢 菩萨自觉 觉他 观世音 重在讲觉他这个层面 观世音 是观察世间众生心声 观自在 是自觉的层面来讲的 现前观察 观照自己的真心本来就自在就是 观自在 既然叫 观自在 自然就有能观和所观 但是 能观的心却不是自在的 是以生灭的妄心 去观照到另有一个本来就自在的真心 找到了本来就自在的心 而能够这样现前观行的菩萨 就叫做 观自在菩萨 这个自在的心既没有生气 也不会欢喜 祂始终是无动于衷的 始终是自在的 如果是会高兴 会讨厌 会思量的觉知心 作主心 一定是不自在的心 但我们却要用这个会思量的觉知心 作主心去观照不生灭的妄心 这个本来自在的心 和觉知心 思量心 和能观察的心同时存在 真妄心是和合运作的 能够这样现前观察的人 就是 观自在菩萨 注 观世音之名 如果从理上来说 而不是从观世音菩萨闻声救度众生的事相上来说的话 也可以这么说 菩萨的理体就是自心真心 祂可以观听五阴众生 真心所生的生灭五阴 的心声 丝毫都不会遗漏 所以称为观世音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般若波罗蜜多 就是到达解脱和觉悟的彼岸的智慧 当你观行 实证到很深妙的能到达彼岸的智慧 证得本来清净的真心 再以这个真实的自在心 来比对观照你的五蕴 来比对观照你的十八界 用真实心的立场 你假设你自己是真实心 当然你永远不可能变成你的真心 但假设你自己是站在你的真心的立场 来看五蕴 来看十八界 统统是无常 是虚幻变异 是假合而有 完全是依靠自在的第八识心 然后借着因缘辗转假合才能有 知道一切法果然都是缘起性空 就知道一切法都是从真心直接或间接出生的 这样观行完成 你就已经是现观五蕴皆空 从观见自己的自在心为基础 而照见五蕴皆空 能够这样确实观行的人 就是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度一切苦厄 度一切苦厄有几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 当你证悟了真心 得根本无分别智慧 后得智的修证还没有完成 不能灭尽分段生死 但是已经明白五蕴的生灭背后有个不生不灭的真心恒相伴随 本来没有苦厄 也方便称为度苦 但还不是度一切苦厄 第二层含义 如果在证悟真心的基础上 反观五蕴十八界无我 就是断尽了 我执 在解脱果上等同于阿罗汉 可以入无余涅槃 也就不受轮回苦 断尽了分段生死 可以方便称为度一切苦厄 大乘地上菩萨 可以断分段生死 而故意留惑润生 留悲心 习气 也是三界之执 不断轮回生死 也算是从理上度苦 第三层含义 大乘的五蕴观更为深细 包含真心所生的一切法 依照大乘之理 灭尽无始无明之尘沙惑 不仅仅分段生死断了 变易生死的苦也断尽了 成佛了 才算是究竟的 度一切苦厄 因此菩萨证得第八识真心而不落在能观与所观境界中 而照见五蕴皆空 而成就中道的观行 这个时候就是证得真心 证得法界一切万法的实相 因此而打破无始无明 所以既是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的菩萨 也是 度一切苦厄 的菩萨 所以 观自在菩萨 不是指事相上在救护众生的观世音菩萨 而是包括观世音菩萨在内的一切已经证悟真心的菩萨们所亲证的实相智慧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医学现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