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宗元山水游记

上传人:抢*** 文档编号:118485430 上传时间:2022-07-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作者:倚阳牧歌摘要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山水游记不仅在中唐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亦彪炳史册。柳宗元的主要山水游记写于被贬后永州时期。作品精雕细琢,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借景抒情,凸现高洁人格之美;寓情于理,富含人生哲理之美,在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对我国游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健词柳宗元;山水游记;写作背景;特点;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以其鲜明的文学特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本文试从写作背景、作品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对柳宗元山水游记进行全面的解析。一、柳宗元生平及其主要山水游记的写作背景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主要文集有刘禹锡编成的柳宗元文集,因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历史上并称韩柳。柳宗元出生在没落的名门世族之家,他从四岁起就能背诵古代辞赋,聪颖过人,又勤奋好学。贞元九年(793年)春,考中进士;贞元十二年(796年)任秘书省校书郎,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贞元十七年( 801年),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后参加王叔文等领导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 815年)正月,因逢大赦被召回京,但并未被重用,同年三月被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长期的贬谪生涯,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柳宗元健康状况越来越坏,未老先衰。元和十四年柳宗元便怀着一腔悲愤离开了人间,当时年仅47岁。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收入柳宗元文集的约有30多篇,其中大部分就是在他被贬永州之后,闲暇之余,游览永州四周的山山水水而写下的一系列文章。当时,唐朝已开始由盛转衰,作者政治上失意,报国无门 ;而且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永州八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里完成的。二、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主要特点(一)精雕细琢,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在唐代,永州山水并不为世人所知,但在柳宗元的笔下,却被描写得极富艺术生命力。正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正是作者对自然山水洞察入微,善于捕捉住大自然的美妙动人之处,形神毕肖地再现出了自然界千幻万状的美景,使读者在阅读其作品时仿佛身临其境,满眼是瑰丽的山水美景。1、精彩的景物描绘。柳宗元在长期被贬的生活中,由于对自然山水有精细的观察,再加上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感受,使他能够捕捉住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动人之处。正如清林云铭所说:“永州山水奇秀,然地处荒僻,不得河东,虽胜境何以知名?正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也。”柳宗元描绘山水景物,既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景物的全貌,又善于用精细的笔法对局部进行工笔描绘。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一文开头写道:“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未见潭水,先闻水声,叮咚悦耳。见到小潭后,先用“水尤清冽”四字概括全貌,抓住小石潭的本质特点;接着写潭底和潭边风光:“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生动地描写了潭底翻出水面的石头千奇百怪的形态,和潭周藤树缠绕,浓郁婀娜的景色。再写潭水游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清潭游鱼,神态毕肖,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可谓穷形尽相;然后,写流入石潭的小溪:“潭西南而望,斗折蛇形,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视野开阔,比喻生动。全文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及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把小石潭及潭周围的景物描绘得生动、逼真,并将各种景物组成一幅完美和谐的画图,显示了描写自然景物的高超技巧。柳宗元描写山水景物很善于捕捉最主要的特征,着力描绘,突出表现各处景物的个性。钴潭记记水,钴潭西小丘记记石,小石潭记则水石合写。袁家渴记于水石形态之外,兼写竹木。同是写一种景物,也要突出各处景物之不同。同是写石,小石潭就和小丘不同,小石潭是“为坻、为屿、为、为岩”,突出写其多姿;钴潭西小丘记中小丘上的石头则是“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突出写其雄奇。柳宗元描写自然景物还特别注意表现其活跃的生命力。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写鱼“似与游者相乐”。钴潭西小丘记写石“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登于山”,不论是山水草木、鱼虫鸟兽,皆有性情,充满了勃勃生机。2、浓重的感情色彩。柳宗元山水游记中所描绘的自然山水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些自然景物不是简单的客观存在,而是作者主观感受中的景物,愚溪的“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铿鸣金石”,使他“乐而不能去”;钴潭的水声、月色、,使他“乐居夷而忘故土”;小石潭“水尤清冽”,潭周又“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使自己“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客观之景都带上了作家主观的感情色彩,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突出特点。柳宗元还处处以山水自喻,如愚溪诗序中以愚溪来喻自己,这种将山水景物人格化的写法,是柳宗元对游记文学的一个发展。3、优美精炼的语言。柳宗元主张为文“意尽便止”,不要含混、拖沓。他的游记文学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如“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语言简洁明快。游黄溪记开头用“永最善”“黄溪最善”就突出表现了黄溪之美。柳宗元的游记虽篇幅短小,但描写景物却非常细致生动。一方面,讲究字凝句炼,另一方面注意语言的形象,运用不同句式和各种修辞方法,使语言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陶元藻在泊鸥山房集中称柳文“无衍词,无泛笔,一字不容增减。”可见其用笔之精。此外,。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还常常运用形象化的议论来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如钴姆潭西小丘记中关于小丘遭遇的议论,是在发现小丘、买小丘和修小丘之后而发的,不仅使人感到自然,而且大大开拓了读者思路,深化了主题。作者这种游记中由景物而生发出议论的写法,影响了后代许多作家。(二)借景抒情,凸现高洁人格之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有我之境”时指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境界,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对自然山水的观照就是对自身的观照,他的作品饱含着作者祟高的人格。1、博大的胸襟,正直的人格。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人格美,首先表现在其博大的胸襟、正直的人格上。永贞革新的失败,柳宗元由踌躇满志的京官,一下子变为落魄荒州的闲职,落差之大,常人难堪。然而,柳宗元并没有像有的贬谪之人那样怨恨满膺、一味沉沦,这一点我们从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可见端倪。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先从被贬之后的忧惧和漫游谈起,进而透露出作者的处境与心境,使其笔下的自然景物与作者的身世遭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又与烦嚣的丑恶的社会现实形成强烈鲜明的对照,这里描写了游赏自然的自由快乐,但是作者心灵上仍背负着极大的精神痛苦,他不是游而不返,而是时时记起他追求的目标,始终没有放弃对黑暗现实的抗争。这时作者道出了“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姿为类”的心声,这是柳公畅抒超越恶浊现实的誓言,似乎让读者看到了他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和坚持崇高理想的人格美的光辉,感受到了他那藐视群小,卓尔不群,超尘拔俗的人格力量。再如他在钻姆潭西小丘记中也写道:“其石之突怒似赛,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这里所写的“石”无疑也是作者自身人格的化身,是自己坚持政治理想和倔强坚贞品格的象征,小石的与众不同就是他决不同流合污的外在人格的体现。这些自然景物正如他常宣称的“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 “虽万受摒弃,不更乎其内”那样,他的人格正体现在这些奇美之中。2、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坚强的人格。如果说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人格美,仅仅表现在他“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博大的胸襟、正直的人格上那是不全面的,因为柳宗元不是那种一味沉缅于山水,宠辱偕忘的现实逃避者,其人格美还表现在对未来美好的憧憬,积极进取的情怀上。如钴姆潭西小丘记,文章先叙发现小丘,次写买丘、治丘、赏丘,最后贺丘。文中景物,鲜灵生动,小丘之石“突怒偃蹇负土而出”、“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登于山”。作者在小丘之上放眼赏玩,浮云、溪流、飞禽走兽,回巧献技。作者置身小丘,触景生情,想到自身放逐边地幽寂独处的遭际,不胜感慨系之。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买得小丘之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如果说小丘遭遇是作者自喻的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作者对小丘的治理,看作是身处逆境的贬谪之人不甘沉沦对人生境界追求的一种自我设计。同样,治理后的小丘“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些描写看作是作者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憧憬。一个贬谪之人,身处逆境,不甘沉沦,努力进取,对未来有如此美好的憧憬,其坚强的人格之美,不言而喻。3、对人民深切的关怀,高尚的人格。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人格美,还表现在他虽为贬谪之人,身处逆境却仍对人民的命运表现出极大的关切与同情。这种关切与同情,不是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说说而已,而是付诸于实践的具体行动,这种具体行动,在钴姆潭西小丘记一文中即有表现,当他因“亟游”钴姆潭被潭边人告之“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柳宗元毫不犹豫地“乐而如其言。”买下了潭边之地,潭边之人卖地,是因为无法承受官租与私债的重重负担,所以只好在山上开辟出一块地方,搬过去住,卖地换钱,以求欠官家租子和私人债务而造成的灾祸得到缓解,所以,柳宗元高兴地按照此人的话做了,使其人“贸财以缓祸”的愿望得到实现,从灾祸中暂时解脱出来。这种举动,不唯是作者对当时官租繁重民不聊生现实的不满表现,更是作者关切人民、同情其疾苦的高尚人格的具体体现。其实,柳宗元对人民命运的关切,对其疾苦的同情,同样在他写于永州的捕蛇者说等文中亦有反映。柳宗元这种高尚的人格与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杜甫何其相似。(三)寓情于理,富含人生哲理之美长期以来,人们在评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时,总是比较多地注意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特殊遭遇,强调作者失意后孤寂被弃的心情。诚然,这一点在他的这些作品中确是大量存在的。柳宗元自己就说过“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的话,他要像当年被奸人谗毁而放逐的屈原一样,通过包括山水游记散文在内的作品来抒发自己不幸、不平之情。虽然柳宗元是带着自己理想与残酷现实的激烈冲突所造成的解不开的郁结走近自然山水的,但柳宗元一旦通过“山水游记”这一体裁记录下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即被他眼前的山山水水所吸引,与它们完全融合为一体了。这正是作者精神上的自由、安顿之地。作者通过山水游记阐释了一个游览者在观赏过程中所产生的哲理感受。“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远流长,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它是在西周冲击殷商神学统治,力图转向人的生命关怀的思潮中出现的。天(自然)与人,是在生命本体的层面上合一,在形上之道(精神)与形下之器(人类与自然现象)之间消息流转,生生不已。春秋战国之交的老庄更着意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合一而非对抗,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老庄的这种追求个性自由,追求独立人格的思想文化对于后世受黑暗政治残酷摧残的文人极具亲和力,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意蕴对后代的影响更是深远。柳宗元的山水散文正继承了这种传统,传神地展示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登上西山后,便“箕踞而遨”,看到了我们在前面所引的那种旷远之景,特别是面对周围矮小的蚁封、俯视的尺寸千里反衬出高峻的西山,作者产生了“悠悠乎与颢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的忘我之情,加之“引觞满酌,颓然就醉”,此时已日暮,“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于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此时似乎忘却了人世间一切烦恼、忧愁和恐惧,对自己的言谈、举止也无所顾忌,整个身心都与天地、宇宙、大自然融为一体了。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展示给我们的哲理意蕴并不是突发的,而都经历过一番追求,经历过一个相当长的游览过程后才获得的。在始得西山之前,柳宗元就经常出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但这时,他是为了排遣忧愁而乘隙这样做的,仅仅满足于到此一游,“皆我有也”,在思想上并没能自觉地领会、思索山水的真正美妙动人之处,所以也就不可能真正达到排忧解愁的目的。游西山则不同。虽然从出发到渡江、登山时目的依旧,但当登上山顶,俯视四周,仰望天外,看到“尺寸千里”、“四望如一”的壮丽景色,感受到西山“特立”的非凡气概后,他完全被吸引住了。在与颢气俱,与造物者游之中,真正体会到了西山的美妙所在和观赏的真正乐趣,而在“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之中,消除了一切抑郁烦闷,思想自由,心情舒畅,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哲理境界,使读者也深深地沉浸其中。因此,柳文所蕴涵的这层意蕴就有坚实的客观基础和充分的主观准备,是作者观赏外在景物的自然结果,这样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使读者读来毫无虚假之感,而极易被作品所吸引,所打动,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与作者一起进入“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天人合一境界。这种神游而达于物我契合的境界,在愚溪诗序一文里,作者也有过比较具体的描述:以愚辞歌愚民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字里行间明显地表露了作者在困境中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无奈,但同样也明显地展示了作者在游览观赏中所达到的返朴归真、超越天地的忘我境界。这里应该说明一点的是,柳宗元追求的不是平面的、单线条的内情外景的交流,而是立体的、多面的内外感应。就是说,外在的山水鱼石给作者以视、听、体验等多方面刺激,使他获得多种美感享受,构成了多层次的作品意蕴,最后升华达到内外和谐、物我两忘的哲理意蕴层,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三、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历史地位和对后世影响中国古代散文虽渊源流长,内容丰富,但早期主要用于叙事,议论。先秦两汉还没有独立的山水游记,当时似乎并未重视在散文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直到两晋以后才出现了一些山水散文,这是因为那时江南地区得到了广泛开发,在这开发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同时,由于佛、道流行,士大夫阶层中形成了乐居山林的隐逸之风,欣赏自然便成为他们生活和创作的一个内容。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已略有山水游记的意味。陶渊明著桃花源记,虽然是虚构一个乌托邦的理想社会,但也采用了游记散文的形式,只是描写略嫌简单,情景交融还不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也用散文形式对祖国山水作了较精致的描写。从现存的资料看,唐代以前的山水文虽有所成绩,但并不发达,亦未能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到了唐代,在柳宗元之前,文人们虽也写过一些记叙山水的作品,但基本上没有新意。初盛唐的亭阁山水记大多是记述佛寺仙坛的建造过程,用于刊石记功,没有作者的感想和趣味可言。另有少量游记如李琶的裕台石室记、陆鸿渐的游慧山寺记等,虽也详细记述了各处佳胜和有关掌故,亦未能写出人游的踪迹和感受,仅成为客观的介绍文字。中唐古文运动先驱们虽也致力于散文的写作,但由于他们大倡“典漠训浩誓命之书”,所否定的是“俪偶句章”,因而不可能重视古文的文学价值,对山水散文仍然是忽视的。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乃至于初盛唐,山水游记在种种条件和原因的限制下,的确不够发达,散文抒写情志,描绘景物的文学功能尚未被充分认识。只有在柳宗元的手中,山水景物才真正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反映对象,并精心创作出许多既融注了自己丰富深邃的思想感情,又充满了诗情画意的优美山水游记作品,最终使其成为完整独立的艺术形式,从而在文学史上获得了独特的地位。从此山水之体,作为古代散文的一脉,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并蓬勃发展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认识的加深,这种影响又不仅仅局限于游记文学,而是对整个散文创作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其文体的完整、风格的独特、手法的娴熟、文笔的优美以及语言的个性化,对于散文作者来说,无一不可借鉴,无一不可学习。有书记载,柳宗元“好以文宠后辈”,后辈因他的教导而知名的“亦为不少”答贡士廖有方论文书。尤其是他贬谪到南方,创作出大量游记散文以后,“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继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者,悉有法度可观”。晚唐的皮日休、陆龟蒙、罗隐,他们的散文创作,随处可见柳氏山水游记的痕迹。到了后代,学习创作游记散文的蔚为大观。其中,有成就者也为数不少。如宋代的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明代的徐宏祖,清代的姚鼐等,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他的影响。总之,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散文标志着我国山水散文创作在艺术上、在思想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时代发展,观念变化,但其艺术和欣赏价值永存,它永远是我国散文天地的一朵奇葩,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参考文献:1柳宗元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2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4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5李道英:唐宋古文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6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7吴文治:柳宗元简论,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8冯中一:唐宋八大家散文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