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绪言 摄影画面的艺术特征
学时分配:3学时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摄影构图的基本概念,了解摄影构图与其他造型艺术构图的关联和差异,了解在摄影构图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般艺术规律,了解评价画面优劣的一般标准,了解不同形式的画幅对于摄影构图的作用,从而建立起关于摄影构图的基本美学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摄影画面的特点(重点)
2、摄影创作与其他艺术的关系(难点)
三、教学手段
1、观摩优秀摄影作品
2、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课堂提问相结合
五、思考练习题
1、 摄影画面的特点是什么?
2、 为什么说认识和再现生活是摄影画面的本质?
3、 评价画面优劣的标准有哪些?
4、 摄影艺术与绘画、文学、音乐艺术的关系是什么?摄影创作与其他艺术的区别有哪些?
5、 摄影构图的目的是什么?
六、参考资料
《摄影构图艺术》第一章 摄影的本源与艺术特征
七、授课内容与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教学设计
备注
第一节 摄影画面的特点
摄影的画面构图,就是把要拍摄的客观对象有机地安排在照片画幅里,使它产生一定的艺术形式,把摄影者的意图和观念表达出来。
这里包括:照片给观者的总的视觉印象,被摄主体在画幅中再现,被摄主体在画幅中所处的位置,照片画幅的长宽比例,被摄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透视与空间深度的处理,影像清晰与模糊程度的控制,影调与线条的运用,色彩的配置,气氛的渲染……总之,它涉及到构成摄影画面总印象的一切造型因素。
研究摄影构图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照片的效果,使画面更有艺术感染力,更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好地表达摄影作品的主题内容。
摄影画面因其独特的记录生活、反映现实的技术、艺术处理过程与表现形式,形成了摄影画面的若干特点。
第一,纪实性是摄影画面的本性,它要求镜头前的一切事物必须是真实的:真人、真事、实景、实物。摄影画面创作必须在真实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
第二,镜头视角之内的一切事物,必须是存在于真实的空间之中,创作也必须在这样真实的空间中进行。离开了这一点,就不能够获得摄影画面形象的真实性,也就失去了摄影艺术的个性特征。
第三,摄影画面的可视形象,直观,生动,通俗易懂,便于同观众相互交流,便于观众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并给观众以一种“临场感”。
第四,摄影画面是用可视的形象有选择性地反映生活。
第五,摄影画面内容与形式的完整统一,富于典型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摄影构图的基本要求,是使照片上的形象鲜明、易懂、有表现力。这意味着在考虑摄影画面的构成时,要尽可能使主要的被摄对象鲜明突出,使它从周围环境中突出出来,被摄体相互之间的关系要协调、统一,不可互相争夺视线。
被摄体的形状要处理好,要使观众易于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意图能够尽快地为观众所领会,而不致使他们费解。照片上表现出的形象要有艺术感染力,使观众喜闻乐见,并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要通过构图的安排,使一幅照片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更好,更完美。
摄影画面的构图是从生活中来的。客观现实生活——拍摄现场,是构图的基础。摄影者在拍摄一幅照片的时候,怎样取舍画面,怎样安排被摄主体和环境背景的关系,怎样把欲表现的主题表达得更加鲜明、更有艺术感染力,都离不开现场的原有条件。
在这一方面,摄影和绘画有很大的不同。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在画幅中任意安排作品的构图,需要的成份安排到画面里去,不需要的成份摈弃于画幅之外,并且根据画家自己的主观意愿安排构图的形式,使它产生一定的形式感。
摄影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在一幅照片的拍摄过程中,摄影者无论在选择形象、安排构图、处理环境背景、考虑色彩配置等方面,无不受到拍摄现场原有条件的限制。拍摄现场中假若没有弯曲延伸的线条,你决然拍不出“S”形的构图;如果现场中没有巨大的空间,你也很难拍出具有强烈深远感的照片。所以,拍摄现场固有的生活图景,是摄影构图的基础。
这样讲,并不意味着摄影者对画面的构图没有任何创作余地。他可以根据现场的具体条件,进行一定的取舍、选择,并适当地运用摄影造型表现手段,把现实生活表现得更集中、更典型、更完美。因而,摄影应该有构图的基本技能和训练,把照片拍得更好,更有艺术感染力。
安排一幅照片的构图,要从总体去考虑。主体、背景、轮廓形状、影调配置、色彩关系等各个方面都要同时考虑到,凡是影响摄影画面总印象的一切因素,都要在按下照相机快门之前有限的时间内,把它们统筹处理得当。
比如,你在室外阳光下拍摄一幅人像,根据被摄者的面貌特征,你选取了一个理想的拍摄角度,还要同时看一看投射光线的方向和高度是否对表现人物的外貌有利;也要注意背景如何,是否有妨碍美观的树杈叠在人物的背后?是否有电线杆“长”在被摄者头上?背景的色彩对表现人物是否有利?背景影调的明暗配置是否有助于衬托出人物形象?等等。
假若拍摄角度的选择对被摄人物虽然合适,背景却十分杂乱,那么就要另选一处适当的背景;如果光线不好,则宜建议被摄者转换一个方向,使光线效果对表现他的外貌更为有利,或者另选一个时刻,待投射光线适合时再拍。
所以,当你选择拍摄角度时,就要同时考虑到诸如光线、影调、背景、色彩等各种影响画面效果的造型因素,加以统筹安排,选择一个适宜的拍摄方案,而不能顾此失彼。
中国画论上讲:“画有法,画无定法。”(清•方薰撰•《山静居画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27页)摄影画面的构图也是如此。它有一些大多数人公认的一般性的法则,但这些法则有时又不是绝对的,不可以生搬硬套。大家所能接受的一些法则,也常常会有例外,而且,也会进一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新生的将最终取代陈腐的。
举例来说,拍摄一幅带肩的肖像照片,一般说来,被摄者的面部在整个画幅中的位置不宜太偏上、太偏下、太偏左、太偏右,而且,被摄者的面部假若不是朝向正前方,而是转向画面的一侧,那么,其视线前方比脑后要留出稍大的空间,以免产生局促碰壁之感。
可是,也有一些肖像照片,在安排画面的构图时,却大胆打破这样的规律,将被摄者的面部处于画幅的一边,以增加画面的动感,并使它没有既定的公式,也不应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线条,要依靠摄影者根据被摄现场的具体情况,根据创作主题的要求和摄影者自己的意图进行灵活处理。摄影者在现场有充分的选择和决断的自由。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摄影画面的构图就可以任意而行,草率处之。相反,构图的好坏,常会影响到一幅照片的艺术形式是否有感染力,影响一幅摄影作品的主题表达得是否鲜明。因此,我们对有关摄影构图的一些基本要领要进行必要的研究。
第二节 摄影画面的本质
一、摄影画面的创作,由于是面对被摄对象在“真实的时间与空间中进行”的,因而要对生活进行直接的观察和选择,要注意形象表现的典型性。生活中的每一个场面、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点”、人物的每一个动作、事物发展的每一个瞬间,不一定都具有典型意义。
摄影者要“在生活的立体空间中”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各个“点”去理解生活,从生活的“千姿百态”中寻找出具有审美价值、代表生活本质的典型的瞬间来。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在人们生活的周围,蕴藏并闪现着许多“闪光”的东西,摄影者应具备其独特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和捕捉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断认识、观察、积累、理解生活的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二、摄影构图的概念
摄影构图就是运用摄影的手段在画面当中进行安排和布局,把各种造型元素组织成一个整体,以寻求一个最佳的画面形式,以求最好地表现主题思想。
摄影构图的初级目的:最佳的画面形式;
摄影构图的最终目的:最好地表现主题思想。
三、评价画面优劣的标准
(一) 画面要具有普遍性的主题
1、电影和电视属于大众传播媒介;
2、影视画面的传播具有时限性和线性特点;
3、影视画面必须是绝大多数受众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理解、认同和接受的。
(二) 画面的形象表现力要强
1、影视传播主要依靠视听手段;
2、画面是跨国界、跨文化的世界性语言;
3、“百闻不如一见”、“一图胜千言”。
(三) 画面要简洁
1、简洁可以突出主体;
2、简洁可以带来视觉快感;
3、绘画是加法;
4、摄影是减法。
(四) 画面要具有一定的形式美
1、画框内的事物都是经过了我们重新组织的事物;
2、画面形式美感的强弱,完全不是“观念问题”,而应是“条件、时间是否允许”的问题;
3、观察力、想象力是摄影师的必备能力。
第三节 摄影创作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摄影创作与绘画的关系
绘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摄影创作同这门古老的艺术有着最为密切的血缘联系。它们同属于视觉艺术范畴,都是用画面为其物化形态,画面是创作的最终形式,也是艺术内容的集中体现。作者的立意、构思、情感、观点,都要通过画面表现出来。
摄影和绘画又是两门独立的艺术。对于摄影来说,需要摄影者对瞬间形象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思考、提炼能力,并运用纯熟的技法,为被摄影对象寻找到一种最完美的艺术形式。这种瞬间决定一切的创作活动是摄影有别于绘画的显著特点之一。
摄影创作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艺术“博大精深”,它常常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标志或体现。文学是摄影创作的基础。摄影艺术表达形象的直接性,给摄影创作提出的特殊要求是:(1)再现可见的世界;(2)避免用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概念代替画面,也就是必须用具体化的形象思维;(3)要克服摄影表达形象的局限性,力求画面形象的典型性、概括性、启示性和多义性。
摄影创作与音乐的关系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是独特的,是高度表现的艺术,音乐家通过音乐对生活进行高度的提炼、概括,它所塑造的形象往往是抽象的,情绪性的,因而缺乏明确性和具体性。摄影艺术的画面形象则恰恰相反,是具体的、明确的。
摄影画面创作者要善于理解音乐语言,从中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以丰富摄影画面的表现“词汇”。
摄影艺术至少有六个基本特征,这将区别于摄影与其他视觉艺术的性质,并影响着摄影者题材表现特征的能力。为获得有效的表现,在研究视觉设计要素和控制设计要素的原则之前,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摄影特征,然后才能认识到为什么在构图时摄影者将有意识的运用视觉设计原则,并能彻底的揭示题材的自然形象。
1、照相机与其他视觉工具的根本区别(即摄影艺术与其他视觉艺术的根本区别)在于:在摄影时镜头前面临的时存在的被摄物体。但是绘画就不一样,它是在白纸上作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而对摄影者来说,可以选择所需要的题材,改变对题材的处理手法,但却不能逃避这样一个事实,即你是面临物质世界的某一侧面的存在和特征,而是不以你或你对它的主观感觉而转移。正如苏珊的精辟论述:“画家是创造,摄影者是揭示。“无论照片是怎么不可辨认,也无论是采用什么器材和哪种构图,但终究都是对事物的记录。
2、摄影艺术具有其他艺术不可比拟的准确再现细节的能力。我们通过观察照片,就能看到许多被眼睛忽视了的东西。从这一角度看,照片有助于视觉发现。照相机对细节的真实反映和客观性能抵消一般人的主观性,迫使我们更细心的观察客观事物。这与第一个特征一样,表明了他与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3、摄影艺术与其他视觉艺术的第三个区别是时间性。画家或雕塑家可以漫不经心或拖延时间,而摄影者却不能这样做。摄影者的工作节奏必须适应于题材,而且常由题材所决定。摄影者必须在题材出现或光线理想的时机拍摄,掌握最佳表现瞬间是十分重要的。
这表明摄影者必须抢在时间——瞬间曝光——之前思考。摄影者抓住时机拍出的照片,正是他周密计划的结果。无论是等待数小时后拍摄,还是瞧见某一场景就即兴抓拍,你的整个思维活动要先于曝光的那一瞬间。一旦按下快门,便不能更改了,以后的想法已于这张照片无缘了。
这似乎对于用负片取得照片的摄影者不太合适,因为曝光后他有许多时间来处理底片。由于照片内容和底片质量决定了他在暗房中的工作,与画家相比,在艺术加工之处要少的多。实际上,为防止出现暗房技术而无法改正的视觉或技术差错,摄影者也只得把曝过光的底片视作最后结果了。
4、与曝光紧密相关的是曝光时选择的“曝光瞬间”。摄影者能“使整个世界停止”。他能在短暂的一刹那捕获并凝固转眼消逝的景象。这样令人惊讶的速度即带来了机会,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
曝光瞬间带来的机会在纪实摄影中犹为显见。摄影者能对正处于发生过程的事件或正在运动的物体,拍摄出许多照片,而画家或雕塑家不得不仅凭记忆来表现。然而,照片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全世界传播。摄影作为一种及时的视觉交流形式,是其他艺术望尘莫及的。
由于进行多角度快速抢拍,以增加捕获住重要时刻或优美景物的可能性,摄影者粗制滥造的危险确实存在。有时这不是没有意义的,但常常知识用机械代替视觉的敏捷和仔细的观察。这不利于技巧的发挥,同样,多拍也是一种诱惑。因为摄影者能迅速的拍照,可以通过改变光圈或速度来避免曝光计算中的错误。
5、摄影与其他视觉艺术的第五个区别是摄影与机会的特殊练习。每个摄影者应时刻注意这一特点,由于摄影手段十分敏捷,摄影者能拍下其他艺术家无法对付的转瞬即逝的偶然事件。有些批评家们常讽刺是“幸运”因为在事件发生的时候恰被摄影者碰上了,但如摄影者深入这一事件,对使用摄影工具得心应手,这一切又绝非偶然了。实际上每个事件的发生都包含了大量时机,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刚才风吹树叶都是自然因素决定的。但对摄影者来说,这个时刻就是时机,他希望着并等待着“幸运”时机的出现。
6、摄影对光的依赖大于其他视觉艺术。不但胶片曝光需要光,观察题材也需要。在观察和曝光这段时间里,摄影者依赖用光(强度、质量、颜色和方向)来组织画面空间。从艺术媒介这一角度来说,摄影者是用光来做画。
尽管还可能再区分出摄影与其他视觉艺术的区别。但这六个特征是最明显的,并在摄影者进行视觉设计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摄影者对镜头前的自然物体的依赖性限制了他任意组织画面,同时也使他比其他艺术家更接近自然世界。摄影者必须亲临现场抢拍的这一特点,说明了构图对表现力的重要性。但最重要的是摄影师对光的依赖性,意味着形式和颜色是视觉内容不可缺少之部分,是再现题材的表现质量和我们对题材感受的两块基面。
第四节 摄影构图的目的
摄影构图,就是画面的结构和布局。
一、 构图要具有审美性。每一个题材,不论它平淡还是宏伟,重大还是普通,都包含着视觉美点。正象罗丹所说的“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作为一个摄影者,需要善于用眼睛观察大自然并把这种视觉感受移于是画面上。即运用各种造型手段,在画面上生动、鲜明地表现出被摄物的形状、色彩、质感、立体感、动感和空间关系,使之符合人们的视觉规律,让观赏者取得满意的视觉效果。
二、构图的目的是: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或景物加以强调、突出,从而舍弃那些一般的、表面的、繁琐的、次要的东西,并恰当地安排陪体,选择环境,使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完善、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以增强艺术效果。
总的来说,就是把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传递别人,最大的可能阐明艺术家的构思。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10min
10min
10min
10min
10min
10min
10min
10min
20min
5min
5min
5min
10min
10min
10min
10min
10min
10min
5min
10min
10min
八、课后小结
第一章 画面构图的基本章法
学时分配:12学时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章是摄影构图中的重点章节,主要讲述画面由哪些部分组成、各个组成部分在画面当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在实践拍摄过程中如何处理各个部分,其中的重点包括:突出主体的具体的方法、画面前景的作用、简化背景的常用的方法等;难点包括:间接突出主体的方法、支点的应用、间接处理陪体、空白的作用及处理、影视摄影中的“表现运动”和“运动表现”等。
在本章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大家了解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的概念,理解开放式构图、抒情性元素的意义,掌握突出主体、运用前景、简化背景、表现运动的方法和技能,并能在实践当中灵活运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画面的主体(重点)
2、画面的动感(难点)
三、教学手段
1、观摩优秀摄影作品
2、观摩优秀影视作品片段
3、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课堂提问相结合
五、作业
内容:(1)风光两幅
目的:训练学生的画面构图能力,培养学生的画面意识。
内容:(2)人物一幅
目的:培养摄影者的画面构图能力以及对镜头中人物的视觉审美能力,感受静止的画框与活动的人物的关系。
内容:(3)静物一幅
目的:静物拍摄难度较大,它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摄影者的意图和想法。能够检验学生对摄影构图的理解。
六、参考资料
《摄影构图艺术》第二章 画面构图是形象语言表达的基础
七、授课内容与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教学设计
备注
第一节 画面的主体
一、主体的定义
1、主体是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是画面主题思想的重要体现者,是画面存在的基本条件,是控制画面全局的焦点;
2、通俗地讲,主要的被摄对象,想给观众观看的主要事物,就是画面的主体。
二、主体的作用
1、表达内容的中心;
2、结构画面的中心;
3、画面的趣味中心。
三、处理主体的原则
1、突 出;
2、主体突出,是画面构图的出发点和基本任务。
四、突出主体的方法
(一) 主体位置
1、黄金分割构图; 2、九宫式构图; 3、S 形 构 图;
4、对角线构图; 5、对称式构图。
**摄影构图的两个规律
1、 据被摄事物的骨架结构;
2、根据拍摄者的主观创作意图。
(二)主体面积
1、直接突出主体;
a、主体在画面当中面积比较大
b、采用近距离拍摄或者长焦距镜头拍摄
c、直接突出主体的画面偏重于“写实”
2、间接突出主体
a、主体在画面当中面积比较小
b、间接突出主体的画面偏重于“写意”
**间接突出主体的方法
a、利用明暗对比
b、利用色彩对比
c、利用线条引导人的视线
d、利用框架性前景
e、利用动静对比
f、利用运动对比
(运动方向、速度、轨迹等对比)
五、 支点
当拍摄以表现场面、规模、数量、气势为主的大景别画面时,往往需要在拍摄场景当中寻找一个事物或者一个点,以起到统帅全局、结构画面的作用,这个事物或者这个点就是画面的支点。
第二节 画面的陪体
一、 陪体的定义
陪体是画面中陪衬、渲染主体,并且和主体构成特定情节的次要对象,是和主体联系最紧密的次要对象。
二、 陪体的作用
1、 解释、限定、说明主体;
2、 点明、深化主题;
3、 陪体有时可以同时做前景。
三、 陪体的处理
1、直接处理陪体
(1)陪体在画面内,偏重于“写实”;
(2)位置:往往处在四边、四角等非优越性位置;
(3)色调、影调:明暗和色彩方面不会压过主体;
(4)形象完整性:往往不完整,只是保留足以说明问题的局部。
2、间接处理陪体
(1)陪体在画面外,偏重于“写意”;
(2)画面中要保留必要的“桥梁”或“媒介”,引导、限制观众的想象。
第三节 画面的前景
一、画面的前景
1、前景的定义
前景是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前、距离镜头最近的景物。
2、 前景的作用
1、加 强 画 面 的 空 间 感;
2、影视运动摄影中,加用前景加强动感;
3、与主体、背景景物形成联系或对比,表达主题;
4、弥 补 画 面 中 过 多 的 空 白;
3、框架性前景
1、加强画面的图案美;
2、突出主体;
3、遮挡后景中多余的事物。
4、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不要为前景而前景”;
2、一般忌讳过大、过亮、过虚;
3、注意前景和主体的配合。
第四节 画面的背景
一、画面的背景
1、背景的定义
背景是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后,起陪衬和渲染作用的环境景物。
**背景运用的常见问题: 前后景物的不良重叠
2、 背景的作用
1、交代画面的时间和空间特点;
2、渲染气氛;
3、与主体和前景中的事物构成特定主题。
3、 背景的处理
1、对于主题表现有意义;
2、在明暗和色彩方面要和主体有对比;
3、背景要简化;
(画面简洁与否主要取决于背景简化的程度)
a、角度:仰 拍 和 俯 拍;
b、光线:逆 光 照 明;
c、镜头焦距:长焦距镜头;
d、光圈:大 光 圈;
e、追随拍摄:主体实,前后景成为虚线条;
f、天气条件:风、霜、雨、雪、雾等。
第五节 画面的空白
一、空白的定义
空白不一定是纯黑或者纯白,凡是在画面当中没有实体意义的部分,都可以被看成空白,如天空、地面、水面或被虚化的背景。
二、空白的作用
1、影响主体的突出程度;(空白大,则突出,反之,不易突出);
2、使画面简洁;
3、营造意境;(空白较多的画面往往偏重于写意。)
三、空白的处理
1、注意被摄事物的方位和朝向;(“人有向背,物有朝揖”)
2、注意空白部分与实体部分的比例;
3、大面积的空白要“破”。
第六节 画面的动感
一、画面内部运动
(1)利用快门速度的控制:高速快门,凝固运动瞬间; 慢速快门,动体形成虚线条。
(2)选用不同焦距的镜头:短焦距镜头,强化纵向运动动感;长焦距镜头,强化横向运动动感。
(3)采用斜构图;
(4)表现运动轨迹或运动附属物。
二、画面外部运动
(1)影视摄影中,为推、拉、摇、移;
(2)图片摄影中,可晃动相机拍摄;
(3)用变焦距镜头拍摄“爆炸式画面”。
三、画内画外综合运动
(1)影视摄影中,体现为推、拉、摇、移;
(2)图片摄影中,可形成 “追随拍摄 ”的效果。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帝企鹅日记》片断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战地摄影师》片断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10min
10min
10min
20min
10min
10min
20min
10min
15min
15min
20min
20min
20min
15min
15min
15min
15min
10min
10min
10min
20min
15min
15min
20min
30min
15min
15min
20min
20min
八、课后小结
第二章 拍摄角度的选择与配置
学时分配:12学时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是让大家了解摄影创作中的各个基本角度的特点,并要求大家进行一定的分解拍摄训练,理解各种角度的造型功能,从而可以在实践当中熟练运用恰当的拍摄角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面角度、背面角度、仰角度拍摄、俯角度拍摄、远景、特写部分。
2、角度的意义(难点)
3、景别与构图(重点)
三、教学手段
1、观摩优秀摄影作品
2、观摩优秀影视作品片段
3、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课堂提问相结合
五、作业
内容:(1)风光一幅
目的:在第一次作业简单的构图训练基础上,增加了拍摄视点及角度的选择,充分利用方向、高度、距离等画面构成的手段,完成风光作业的拍摄。
内容:(2)人物二幅
目的:利用摄影的手段调动人物、表现人物、刻画人物,提高学生的人像摄影水平。
内容:(3)静物一幅
目的:继续进行画面构图的训练,要在拍摄过程中体现静物拍摄的前期策划、构思、物体的选择、环境的确定。拍摄时技术与艺术手段的运用。
六、参考资料
《摄影构图艺术》第二章 拍摄角度与画面构成
七、授课内容与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教学设计
备注
第一节 拍摄方向与构图
一、正面角度
1、展现事物本质特征最主要的角度;
2、拍摄人,重在表现人的神态、人体对称结构和人的正面动作;
3、适合表现安静、严肃、庄重的主题;
4、利于形成画内画外直接的交流感;
5、拍摄多个事物,有并列展示、同等评价的意味。
二、侧面角度
1、 利于表现动作、姿态、手势;
2、利于交代动作的方向感;
3、利于交代事物之间的方位关系;
4、利于展现事物的轮廓;
5、与中景景别结合,利于展现情节交流。
三、斜侧面角度
1、兼有正面、侧面角度的特点,且灵活多变;
2、拍摄人像的经典角度;
3、利于表现空间感和立体感;
4、利于表现动势和动感;
5、利于突出或弱化事物的局部。
四、背面角度
1、含蓄,想象、联想空间较大;
2、给观众以较强的参与感和伴随感;
3、具有悬念效果;
4、具有“借实写意”的特点;
5、必须注意姿态和轮廓的提炼。
第二节 拍摄高度与构图
一、平角度拍摄
1、客观、真实、自然,最接近人的正常视觉效果;
2、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拍摄角度;
3、注意背景的简化;
4、注意地平线的处理。
二、仰角度拍摄
1、近距离拍摄高大物体;
2、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3、夸张跳跃动作的高度;
4、简 化 背 景;
5、夸张前景景物(配景缩小法);
6、建立画面中上下部分的联系。
三、俯角度拍摄
1、拍摄大场面、全景,交待事物间的方位关系;
2、表现纵深延伸线条;
3、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4、简化背景;
5、压缩跳跃动作的高度;
6、压缩前景景物;
7、远距离拍摄,简化构图。
四、顶角度拍摄
1、表现图案美;
2、 成被摄物体上下部分
3、 大小悬殊比;
4、化立体为平面,简化构图。
第三节 拍摄距离与构图
一、拍摄距离的两层含义
1、实际距离;
2、镜头焦距。
二、在拍摄高度和拍摄方向不变的条件下,改变拍摄距离,会产生画面所包容的景物范围大小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意味着选取什么对象,要表现什么问题。这就直接关系到创作意图。例如眼前是公园的一角,在远距离上看到的是优美的大环境中,三三两两的游人穿插其间,表现出一种幽静、安详、平和的气氛; 在近距离上则可能看到的只是游人或一角花草繁茂的优美小景,很显然他们所表现的主题发生了变化。即或是在有确定的主题的条件下,远近距离的变化也会产生相似的结果。因为,距离的变化明显地改变了景物的构成。
第四节 景别与构图
一、远景景别
1、 概念:从比较远的距离(或短焦距镜头)拍摄的、包含的空间范围比较大、包含的事物比较多、以表现场面、规模、数量、气势和空间环境为主的画面景别;
2、 作用:
(一) 交代空间环境;
(二) 在影视作品中,往往有抒情作用。
3、 注意:
(一)取其势,大处着眼”,把握大的线条、形状、色块、轮廓;
(二) 有意识地运用前景;
(三) 影视摄影和编辑中,往往要保留一定的时间长度。
二、全景景别
1、概念:
(一)以成年人人体为参照标准,是指包括人的全身;
(二)拍摄其他事物,则指保留事物外部轮廓线的完整,并且周围无过多空白。
2、作用:
(一) 客观展现被摄体的全貌;
(二) 交代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 交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 具有定位作用,定轴线、定光线、定基调;
三、中景景别
1、 概念:
(一) 以成年人人体为参照标准,是指包括人的膝部以上(站姿)或腰部(坐姿)以上;
(二) 拍摄其他事物,则指包括事物的绝大部分,而且其中有事物的主要部分。
2、 作用:
(一) 利于展现动作、姿态和手势;
(二) 利于展现情节交流;
(三) 影视摄影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画面景别。
四、近景景别
1、 概念:
(一) 以成年人人体为参照标准,是指包括人的胸部以上;
(二) 拍摄其他事物,则是只包括事物的主要部分。
2、 处理:
(一)“近取其神”:重在表现人的神态,要特别注意人的表情、眼神、手势的处理;
(二)“近取其质”:重在表现事物的色彩、纹理、质地;
(三)相对于人的正常视觉效果,开始强行放大,要特别精细。
五、特写景别
1、 概念:
(一) 以成年人人体为参照标准,是指包括人的肩部以上;
(二) 拍摄其他事物,则是只包括事物的局部。
2、 作用:
(一) 突出细节;
(二) 通过局部透视全部,通过表象揭示本质;
(三) 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有强制观看的意 味;
(四) 影视编辑中,常常被用来插画面或转场。
3、 处理:
(一) 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不可滥用;
(二) 要特别注意人的表情、眼神、手势的处理,眼睛往往被称作人的“心灵的窗口”,手往往被称作“人的第二张脸”;
(三) 注意捕捉拍摄现场富有内涵的情节、细节。
六、景别部分需要注意的问题
1、景别是相对的概念;
2、远景、特写景别被称作“两极景别”,又被称作“心理镜头”,具有较强的主观感情色彩,要谨慎运用;
3、景别运用要“准”;
4、一般情况下,镜头景别要成组拍摄。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海上钢琴师》片断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鸟与梦飞翔》片断
25min
25min
25min
25min
20min
20min
20min
20min
10min
20min
20min
15min
10min
15min
10min
10min
10min
10min
10min
10min
10min
10min
10min
10min
10min
八、课后小结
第三章 画面造型
学时分配:6学时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是让大家了解透视规律,了解影响物体立体感、质感的不同因素,并且掌握运用摄影手段进行造型的正确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线性透视规律、空气透视规律。(难点)
2、影响物体立体感、质感的因素。
3、表现物体透视感、立体感、质感的方法。
4、再现物体表面结构特点。(重点)
三、教学手段
1、观摩优秀摄影作品
2、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课堂提问相结合
五、思考练习题
1、 线性透视、空气透视规律各包括哪些?影响线性透视、空气透视的因素各有哪些?
2、 影响物体立体感表现的因素有哪些?
3、粗糙表面物体、光滑表面物体、镜面物体、透明的物体的质感表现方法各是什么?
六、参考资料
《摄影构图艺术》第四章 画面形象造型
七、授课内容与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教学设计
备注
第一节 透视规律与空间展现
一、线性透视
1、线性透视规律
(1)景物距离拍摄点远近不同则其影像大小不同,距离视点近的物体影像大,越近则越大;距离视点远的物体,影像小,越远则越小;
(2)物体有规律排列形成的线条或互相平行的线条,有向中间汇聚的趋势,越远越靠拢,越远越集中,最后形成一点消失在天际中。
2、影响线性透视的因素
(1)拍摄方向;
(2)拍摄高度;
(3)拍摄距离;
(4)镜头焦距。
二、空气透视
1、空气透视规律
(1)物体的影调随距离拍摄点的远近不同而变化,近的物体影调暗而深,远的物体的影调淡而浅,越远越浅,直至完全消失;
(2)物体的色彩随着距离拍摄点的远近不同,近处的色饱和度较高,明度高,远处的物体色彩饱和度差,而且趋于冷色;
(3)物体的明暗反差也有变化,近处的物体的明暗反差较强,较明显,距离远的物体的明暗反差较弱,越远越弱。
2、影响空气透视的因素
(1)首先是空气中的介质,如雨、雪、雾、尘土、水汽、烟等;
(2)光线方向也会影响到空气透视状况,逆光和侧逆光是获得空气透视的基本条件。
(3)前景是强调线性透视、空气透视的重要因素,选择较暗的前景景物,使其构成与后景当中事物的明暗、大小对比,丰富影调层次,有利于展示三度空间。
(4)控制景深,选择焦点,造成物体的虚实对比,也是表现空气透视的重要方法。
(5)有效地利用滤镜,可以增强或减弱空气透视效果。
第二节 突现物体的立体形状
1、拍摄角度影响物体立体感的表现。
2、光线也影响着物体立体感的表现。
3、被摄体的背景状况也影响着物体立体感的表现。
第三节 再现物体表面结构特点
1、粗糙表面结构的物体;
2、光滑表面结构的物体;
3、透明的物体;
4、镜面物体。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阳光灿烂的日子》片断
图例
《改革开放二十年——飞跃神州》
40min
40min
40min
40min
60min
20min
60min
50min
八、课后小结
第四章 画面形象的基本要素
学时分配:3学时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视觉构成元素——线条、形状、色彩、影调的基本特点,了解其与人类视觉心理的关系,掌握应用线条、形状、色彩、影调进行画面创作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线条的认识与处理。(重点)
2、高调画面、低调画面。(难点)
3、形状的提炼和强化。
4、原色、补色、消色。
三、教学手段
1、观摩优秀摄影作品
2、观摩优秀的影视作品
3、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课堂提问相结合
五、作业
内容:(1)风光一幅
目的:进一步巩固成果,在掌握景物基本构成内容后,还要考虑景别、光线、线条与色彩因素,较为全面的利用画面构成手段和拍摄手段,为实现主题内容的表现而努力。
内容:(2)人物二幅
目的:强化人物形象造型,增加拍摄难度。要求人物形神兼备,力求刻画人物的内在气质及个性特征。
内容:(3)生活一幅
目的:学会观察生活、理解生活、选择提炼生活。利用摄影的有效手段(速度、长短焦距镜头等),去体会生活,把典型的、闪光的、形象特征明显的人物或事物以及所在的环境同时记录下来,展示生活的魅力。
六、参考资料
《摄影构图艺术》第五章 画面形象造型因素
七、授课内容与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教学设计
备注
第一节 线条的认识与处理
一、 线条的分类
1、有形线条:主要体现为事物的外部轮廓线;
2、无形线条:
(1)视线;
(2)动体的运动趋向线;
(3)事物之间的关系线。
二、 线条与人的心理
1、水平线条:安静、稳定、宽广、辽阔;
2、垂直线条:高大、向上、庄严、刚强;
3、波浪线:轻快、富有节奏、流动感强;
4、S形线条:轻快、深远、有节奏;
5、倾斜线条:动荡、不稳定、失去平衡;
6、放射线条:发散、辐射、热情奔放、现代等;
7、圆形线条:完满、柔美等 。
三、线条的运用
1、 选择和提炼线条:镜头焦距、曝光控制、快门速度等方法;
2、基于线条与人的心理反应的联系,用线条表情达意;
3、形成线条的节奏;
4、发挥线条引导人的视线的作用。
第二节 影调的配置与处理
一、高 调
(一)画面特点:
1、亮的和浅的部分占画面绝大多数面积,暗的和深的部分占的面积小;(2)暗的和深的部分是画面的中心和重点;
2、主题:安静、轻快、纯洁、梦幻、朦胧等;
3、拍摄对象:少女、儿童;科教文卫;雾天、雪天等;
(二)拍摄方法:
1、选择亮背景、亮主体;
2、曝光:有意识地曝光过度半档或一档;
3、用光:顺光、散射光。
二、低 调
(一)画面特点:
1、暗的和深的部分占画面绝大多数面积,亮的和浅的部分占的面积小;
2、亮的和浅的部分是画面的中心和重点;
3、主题:深沉、沉重、恐怖、压抑、神秘等;
4、拍摄对象:老人、成年男人;煤炭、钢铁等重工业题材;
(二)拍摄方法:
1、选择暗背景、暗主体;
2、曝光:有意识地曝光不足半档或一档;
3、用光:逆光、散射光、斜侧光中的窄光。
三、正常影调
1、影调层次丰富、反差正常;
2、利于表现空间感、立体感、质感和色彩;
3、用得最多、最普遍的画面影调;
4、曝光:技术性曝光准确。
第三节 形 状
一、 形状的意义
1、认识意义;
2、审美意义;
3、象征意义。
二、 形状的提炼和强化
1、拍摄角度
2、镜头焦距
3、影调色调对比
4、宏观或微观观察
5、光线运用
第四节 色 彩
一、 色彩学的基本知识
1、色彩三属性:
a、色别(色相):不同色彩的名称;
b、明度: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不同色别的色彩,明度不同;同类色有时明度也不同;
c、饱和度:色彩的纯度;色彩越接近光谱色,纯度越高;饱和度越高,色彩越鲜艳。
2、原色、补色、消色
a、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b、染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c、补色:等量混合以后得到白光的两种色光互为补色光;
d、消色:黑、白、灰;对光线平均地吸收和反射,无选择性;常用于色彩和谐、突出其他色彩。
3、色彩与人的心理
a、冷暖:红、橙、黄为暖色;青、蓝为冷色;
b、面积大小:明度高,显大;明度低,显小;
c、轻重:明度低,显重;明度高,显轻;
d、与社会心理结合;
e、色彩具有象征意义。
二、 影响画面色彩的因素
1、固有色
a、光线强度:曝光过度、曝光不足均会影响物体固有色的还原;
b、光线性质:散射光比直射光有利于还原固有色;
2、光源色
a、光源色温:不同光源光线的色温不同;同一光源(如太阳)有时光线色温也不同;
b、光源色彩:同一光源前加用不同色纸或色卡也会影响光线色彩。
3、环境色
a、影响条件:(1)环境景物较亮;(2)环境景物距离被摄体近;
(3)影响状况:主要影响被摄体的阴影面。
4、技术条件
a、感光材料:感光材料不同,色彩还原不同;
b、摄录设备:摄录设备不同,色彩还原不同;
5、滤光片
a、调整画面反差;
b、控制画面色彩。
三、 色彩的运用
a、色彩真实正确还原;
b、形成色彩对比;
c、保证色彩和谐;
d、用色简洁,形成画面的色调。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图例
20min
20min
25min
25min
20min
20min
20min
20min
20min
15min
15min
15min
25min
20min
10min
15min
15min
20min
20min
20min
八、课后小结
第五章 光线
学时分配:3学时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自然光和人工光的光线特点,了解不同时间段光线的特点、不同人工光源光线的特点、不同方向光线的造型特点,掌握常用的人工照明工具的特点及其使用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早晨和黄昏时间段光线的特点及应用。
2、逆光照明光线的特点及应用。
3、天光照明时间光线的特点及应用。
4、阴天、雨雪天光线的特点及应用。
5、人工光线五种基本成份。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1、课堂讲授
2、观摩优秀摄影作品
3、观摩优秀的影视作品
4、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课堂提问相结合
五、授课内容与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教学设计
备注
第一节 室外直射光
一、概念;
室外直射光是来自于太阳的、没有经过云雾或其他介质散射或折射而直接投射到物体上的的光线;
室外直射光有明确的光线入射方向,可以在物体表面产生明确的受光面、阴影面和投影;
投影是判断直射光还是散射光的根本标准。
二、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光线
(一)早晨和黄昏
1、 光线特点:
(1) 时间短、变化快;
(2) 整体光线柔和;
(3) 受光处与阴影处反差大;
(4) 光线色温低,偏橙黄、橙红色;
(5) 光线入射角度低,物体投影很长。
2、 光线运用:
(1) 适合拍摄抒情写意性画面;
*光线色温低,色彩感强;
*天空中往往有云霞;
*往往有晨雾或暮霭;
*容易将太阳直接摄入画面;
(2) 适合拍摄逆光、侧逆光画面;
(3) 适合拍摄剪影、半剪影画面;
(4) 适合利用投影进行画面创作。
*投影可以交代时间概念;
*投影可以间接反映物体的形状;
*投影比较含蓄,想象的空间较大;
*投影总是与物体本身有本质联系。
(二)上午和下午
1、光线特点:
(1) 时间长、光线稳定(亮度、色温稳定);
(2) 物体表面影调丰富、反差正常;
(3) 有利于客观地还原色彩。
(三)中 午
1、光线特点:
(1) 光线色温高;
(2) 光线照度高;
(3) 光线入射角度高;
(4) 物体表面反差大;
(5) 投影短且收缩在物体下方。
2、光线运用:
(1) 调整被摄体的位置;
(2) 调整光比,控制反差;
(3) 用其缺点,符合主题创作需要。
三、不同方向的光线:顺光、侧光、斜侧光、逆光
(一)顺光
1、光线特点:
(1) 不能在物体表面形成明确的受光面、阴影面和投影;
(2) 不利于表现空间感、立体感和质感;
(3) 不利于简化背景;
(4) 利于客观还原被摄体图案及色彩;
(5) 利于拍摄高调画面。
2、光线运用:
(1) 选择那些本身色彩明暗配置较好的景物拍摄;
(2) 选择多重景物;
(3) 利用纵深线条结构画面;
(4) 结合俯拍角度,用被摄体背后的投影丰富画面造型;
(5) 利用被摄体前面景物的投影。
(二)侧光、斜侧光
1、光线特点:
(1) 能够在物体表面形成明确的受光面、阴影面和投影;
(2) 利于表现空间感、立体感和质感;
(3) 可利用投影进行画面创作;
(4) 可以突出或弱化物体某部分。
(三)逆光
1、光线特点:
(1) 勾勒物体轮廓,被称作“隔离光”;
(2) 可以利用投影进行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