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简析,一、观全册,(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1、量一量 找规律 2、铺一铺 (五)数学思想方法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数字编码,1、新增加的内容:观察物体、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中位数和等可能性、数字编码 2、调整删减内容:以往小数乘、除法还有小数加减法在同一单元(小数四则运算),现分布与两册,还是不同的单元;删去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二、与以往教材相比,二、看单元,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一、教学内容,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积的近似值 3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 4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二、把握相关知识和全局编排,已有知识 四年级下册完成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学习;并系统学习了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还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等内容,为本单元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本册学习小数乘除法,五年级下册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等内容,六年级上册学习分数乘除法。,例题编排意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如果有乘除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3、需要补充的内容:,(1)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2)小数乘法的法则:,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最后去掉小数末尾的0.,(3)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一个数乘等于1的数,积等于原来的数。”,(4)四则混合运算顺序:,2、重视计算教学,夯实基础 (1)加强口算训练。 (2)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看、验)和书写习惯。 (3)适当补充四则混合运算的题量 (有一定的量,才有质,但不盲目,应有针对性)和题型。如:三步计算题、带括号的计算题等。 教材只有连乘、乘加、乘减类型、且只有两步计算,而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时不止这些,且后面章节也无此内容,因此适当补充。,三、教学建议,1淡化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小数乘法的意义与分数乘法相同。小数乘法的意义实际上包括两种情况:小数乘整数,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乘小数,则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应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入手。而教材先教学小数乘法,再教学分数乘法。因此,这里淡化了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小数乘法的意义可以让学生学完分数乘法后再来体会。,1、 每个例题编排的意图和要完成的任务,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一、教学内容,二、把握相关知识和全局编排,1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商的近似值 3循环小数 4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新增加的内容,减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5用小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把握相关知识和全局编排,例题编排意图,例1:整数部分够商1,能除尽。 创设情景,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 呈现两种方法: 转化成整数除法; 一般方法。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以例1为例,22平均分成4份,每份可分到5,这个5表示5个一,应放在个位上;而后面的24,表示的是24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6个十分之一,这个6应放在十分位上,所以小数点在这两个数间,也是和被除数相对应的(除到哪一位就商到那一位的上方,因此小数点也应点在被除数小数点的上方,才能表示5是个位上的,6是十分位上的)。,例2:整数部分不够商1,能除尽。 理解“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商0,点上小数点再除”的算法。 例3: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 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不能除尽,要添0再除”的算法。,1.整数部分不够商1为什么要商0?(学生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整数部分不够商1,表示连一个也分不到,整数部分就用0表示。况且如果不用0占位,后面的8就表示8个一了。 2.在余数后面添0,商变了吗? 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末尾添0小数大小不变,商也不变。如果被除数是整数,在整数后面添0,要先点小数点,才能添0。,例4:小数除以整数的总结 结合前三个例题的计算,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步骤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在“做一做”中用改错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计算过程中常出错的问题。 没有特别说明验算的方法,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自己思考如何验算。,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如果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一个数除以小数:,教材的编排: 1. 例题的设计与原义教教材相同。 2.没有安排对商不变性质的复习。 3.没有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不再进行总结概括。,由情境引入。 突出讨论的重点,用学生的话点明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用虚线框的图示呈现过程。出示简便的写法。 教学前可先复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小数位数少 通过虚线框说明在把除数变成整数小数点要向右移动两位,而被除数12.6只有一位小数,要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 总结小数除法的步骤。,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个步骤: 一看:看清除数有几位小数; 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 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近似数:,教材编排的变化: 1.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商的近似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用计算器计算,符合生活实际,减轻学生计算负担。,通过实际情境,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除法除不尽的情况,可根据需要取商的近似数。 呈现用计算器算比较复杂的小数除法,把重点放在如何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上。,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有: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 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与求积的近似值不同,不需要算出商的准确值,只需除到比要求保留的位数多一位即可,还可以只除到要保留的那一位,然后看余数是否过除数的一半。,循环小数:, 教材编排的变化: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要探索的内容。 2.体现学生观察、思考、探索商的规律的过程。 3.体现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例8 教学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 例9 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由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材的编排: 用计算器计算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写商。,包括“用计算器计算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写商”三部分。 让学生经历的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让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解决问题:,教材的编排: 例11 - 含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例12 - 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 “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要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根据实际用“进一法” 和“去尾法” 取商的近似值。 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舍”还是“入”。 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进一法”或“去尾法”,感受这些方法的现实意义。,第1题: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 第2题: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建议 1、注意18页做一做的两道改错题,是易错点,例题里没有,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 (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验算,错哪里了?商的小数点应点在哪里?为什么? (2)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面用0占位,与整数乘法相同。 2、补充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连除、除加、除减、三步的、有括号的) 虽然计算顺序一样,但也应该加强练习。 3、小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整数除法的数量关系是一致的,只是数有小数了。,商不变的性质:(四年级上册,分别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 商的变化规律包括, (1)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2)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3)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与九义教材相比新增加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删减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2、这里所说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一、教学内容,(1)从不同方位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的形状(过渡), 并发现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 到它的三个面。 (2)从不同方位观察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相对位置。,二、相关知识和全局编排,1、已有知识: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初步了解了从不同位置(上面、侧面、正面)观察同一物体(具体实物),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2、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通过多次想象、验证或修正所看见的形状和位置关系,逐步建立空间想象能力。,3、每个例题要完成的任务,(1)观察一个物体 例1 不同位置不同形状,一个位置最多看到三个面。,(2)观察两个物体 例2 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观察一组立体图形 例3 组合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相对位置,三、教学建议,1、观察的物体大小适中。,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系统学习简易方程),二、把握相关知识和全局编排,1用字母表示数(特定的数、公式、运算定律、数量关系) 2简易方程(解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已有知识:从一年级就有用一些符号如、表示数,四年级下册接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例题编排意图,例题编排意图,例题编排意图,3、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4、阅读“你知道吗?”后,教材中的单位名称一般用字母表示.要让学生认识,5、代入公式求值计算的结果要不要求写上单位名称?代入公式求值计算的结果原义务教材不要求写单位名称,现课标教材要求写单位名称。这种改变一是为了与中学统一,二是考虑到应与以前学习的直接列式计算的结果统一。,6、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 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话,三、与老教材相比较,1、旧教材解方程是依据四则运算各部分间关系来解方程的,而本教材是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的。 2、受学生知识的限制,暂时不出现 和 类型的方程; 3、以往教材将解方程与实际应用分开学习的,解方程安排了六个例题,列方程安排了七个例题;本教材只在例1、例2安排了方程的基本解法,其它方程均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来学习的,且安排了5个例题。,四、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2.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 3.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字母相乘的写法、验算等) 4.正确看待解方程方法的改变。,ax=b 解:axx=bx a=bx bx=a bxb=ab x=ab,ax=b 解:axx=bx a=bx bx=a bxb=ab x=ab,五、教学建议 1、“等式的性质”的教学问题。 以往的教材是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方程,现在课标要求“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教材没有给出“等式基本性质”的名称,也没有用文字概括出等式的性质。只是通过天平平衡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以此渗透等式的性质。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天平和等式来概括“等式的性质”: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在平衡的天平两边加(或减)同样数量的物体,就相当于在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相等。”从而自然引出等式的性质1、2,(一个名称,说起来更方便,未尝不可,与其含含糊糊不如直截了当),解方程就可以直接利用“等式的性质”求解。 2、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学习,比较熟悉,并以填空形式练习过,因此解方程时也可以依据逆运算三量关系来解,只要学生能接受,可以灵活选择。这样就克服了不会用等式性质解a-x=b和ax=b类型的方程的困难,尽管列方程时可列为x+b=a,ax=b可列为bx=a。P57用四种不同的方法求出未知数的值的第一种方法250-100就是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决的。,数学本质:线性函数 y=ax+b,物理上:胡克定理,基本过程: 1自制实验工具。 2收集实验数据。 3整理分析数据。 4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函数、等差数列)。,注意:只是初步体验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过程。不要求学生写出函数式,只要能找出大致的规律即可。,1.已有知识: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和下册(三角形)分别认识了这几种图形的特征,三年级下认识了面积和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到本单元结束,小学多边形面积计算基本学完。 2、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转化为已学过图形来推导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用割补法将其转化为长方形来推导的;,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一、教学内容,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三角形的面积 3梯形的面积 4组合图形的面积,二、把握相关知识和全局编排,也可以用一个三角形剪拼或折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正方形) 如图:(点都是中点,连线是中位线)。,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摆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正方形),梯形面积的推导(没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方法多样),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上底+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梯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2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S三角形1S三角形2 梯形上底高2梯形下底高2 (梯形上底梯形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 S平S三 = 上底高(下底上底)高2 =上底+(下底上底)2高 =上底2+(下底上底)22高2 =上底2+(下底上底)高2 =(上底+下底)高2,梯形面积 =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 =(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高2) =(上底 下底)高2,(3)先观察,组合图形是由哪几个基本图形怎样组合成的?(相加还是相减) 理清思路后再列式计算(分步、综合都是可以的); 最后别忘检查,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有没有遗漏的。,3、组合图形。,(1)只限于由23个图形组合成的简单组合图形。,(2)找生活中的组合图形时,要强调从物体的表面上找, 不要与立体组合图形混淆。,编排思想: 创设生活情境。 复习已学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的空间就是一个图形的世界。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2.注意复习已学知识。 3.有条件放录像或制作课件。,编排思想: 由主题图引出需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示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两个图形的面积。 比较两个图形的底和长、高和宽,发现规律。 教学建议: 1.数方格和填表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讨论交流:怎样数的和数的结果。,编排思想: 提出问题:不数方格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前面探究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关系的基础上,提示学生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动手操作,通过割补、平移变换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观察、比较两个图形,发现公式。给出字母表达式。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建议: 1.提出假设:是否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 2.动手实验,教师指导,方法不限。 3.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 4.全班交流,介绍推导过程。 5.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具演示,小结。 6.例1可让学生独立完成。,编排思想: 提出实际问题:怎样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创设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境。 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提示学生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动手实验,通过拼组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观察所拼成的图形,发现公式。给出字母表达式。,教学建议: 1.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及计算的知识。 2.运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 3. 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是学生容易操作和授受的方法。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关系,发现公式。 5.全班交流、教师归纳小结。 6.还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割补、折一折等方式探究。 7.有条件可通过课件演示。,编排思想: 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独立完成、教师小结,重点检查学生列式是否除以2。 做一做: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可以看作底和高。,编排思想: 提出问题: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 创设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境。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探究。 动手实验,通过割补、拼组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 观察所转化的图形,发现公式。给出字母表达式。,教学建议: 1.复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及计算的知识。 2.运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 3. 转化的方法灵活多样,最基本的是拼的方法,其他方法不作统一要求。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所转化的图形各部分间的关系,推导出公式。 5.全班交流、教师归纳小结。 6.有条件可通过课件演示。,编排思想: 计算梯形的面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介绍横截面的含义。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小结,重点检查学生列式是否除以2。,编排思想: 描述什么是组合图形。 呈现生活中的4种组合图形,进一步认识组合图形。 在生活中找组合图形。 教学建议: 1.利用教材上的图或学生熟悉的物体的表面,认识组合图形。 2.可用课件、投影片或录像展示组合图形。 3.像中队旗等组合图形的组合方式不唯一。 4.要认识到组合图形是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不同。,编排思想: 教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呈现两种计算方法。 教学建议: 1.先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4.教师小结计算时注意的问题。,编排思想: 用图表示几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系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通过计算,复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建议: 重点关注一般水平的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1、义务教材的组合图形面积是选学内容,课标教材则是必学内容。删掉了实际测量一节内容。 2、新知的学习变化不大,练习的编排减少了直接用公式计算的习题,安排了较多的应用问题、变式题、用间接条件求面积(练习十五6,根据正方形周长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分一分的操作性习题,并安排的一定数量的思考题。更开放、更有思考性,如练习十五2,你能想办法(方法没有指明0求出下面两个平形四边形的面积吗?先要画出底边上的高,再测量出底和高的长度,最后用公式计算;并可以用不同的边和对应的高求面积,注意对应。 3、单位名称都用字母表示。(逐步适应),三、与老教材相比较,四、教学建议,1、适当补充巩固公式也就是直接用公式计算的基本练习题目,熟练利用公式。 2、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 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学生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操作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做好引导,不要包办代替。,1.已有知识: 统计内容贯穿于1-6年级各册,可能性和中位数以及五下册要学的众数都是本套教材新增的内容。 可能性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初步体验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的是不可能的、 有的是一定会发生的,并会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词语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中位数是在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第六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一、教学内容,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及计算方法。,二、把握相关知识和全局编排,例题编排意图,编排思想: 创设学生熟悉的校园活动情境。 体验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游戏, 等可能性事件,其规则的公平性。 渗透概率思想。 教学建议: 1.教师说明每个游戏的规则,引导学生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去观察思考问题,体验等可能性和公平性。 2.少关注活动内容本身等非数学问题。,编排思想: 体验生活中存在通过抛掷硬币决定谁先开球的体育活动。出现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相等,因而规则是公平的。 学习计算最简单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建议: 1.设计小组抛掷硬币活动,统计出现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小组汇报结果。 2.注意实验结果(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3.实验次数越多,频率越稳定。 做一做:等可能性与公平性。,编排思想: 设计击鼓传花的游戏。 体验生活中存在等可能性的游戏活动,规则是公平的。 教学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建议: 1.如果玩游戏有困难,可设计转盘游戏代替。 2.小组合作统计次数,小组汇报结果。 3.注意实验结果(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4.实验次数越多,频率越稳定。 做一做:先判断等可能性,再求概率。,编排思想: 设计跳房子的游戏。 体验游戏活动中争先的规则具有等可能性,是公平的。 教学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事件的个数是隐藏的,需要通过排列组合计算出来。 教学建议: 1.用图表列出所有可能结果。 2.让学生体会每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3.小强胜的个数做分子,总数做分母。 做一做:同例题。,编排思想: 给出7名同学的掷沙包成绩。 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数代表这组同学大多数人的水平。 先用学过的平均数作代表,引起认知冲突,从而引出中位数。 教学建议: 1.引入中位数的必要性,突出中位数的统计意义。 2.阐明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明确找中位数的方法。,编排思想: 给出7名同学的跳远成绩。 通过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对照出现,体会根据一组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进一步理解中位数,体会中位数的特征。 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教学建议: 1.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 2.通过第3小题体会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中的位置。 3.教师小结。,3、教学例1时要不要学生做抛硬币试验?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抛掷硬币出现正反面的可能性相同的经验,而实验中往往正反面出现的次数不同(因为可能性的大小是不能通过实验来得出的),这就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发生冲突,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如果想要通过实验来感受,一定要建立在实验次数足够多的基础上。,4、中位数要不要带单位? 求中位数时不带单位。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计算的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这里考虑的是数据。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有时是有单位的。比如一组学生的体重数据的中位数是45,我们就说这组学生体重的一般水平为45kg。,三、教学建议 1、情景游戏多,注意引导学生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要过分关注游戏、活动内容本身。 2. 加强学生对中位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中位数和平均数一样,也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教学时应注意结合学生已经很熟悉的平均数,对比教学,以帮助学生理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使他们明白:平均数主要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中位数则更好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或一般水平)。,目的: 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哪些不能密铺,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 2.利用密铺设计图案。,在一年级认数时,“生活中的数”出现过邮编、车牌号、门牌号;生活中也见过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等。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一、教学内容,数字编码,二、把握相关知识和全局编排,1、已有知识和经验。,例题编排意图,编排思想: 选取老师点名的情境。 理解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教学建议: 1.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用数字和字母编码的信息。 2.初步体会编码的安全性和简捷性。,编排思想: 选取收发信件的情境。 展示信件的收发过程。 提出问题。 教学建议: 课前了解信件收发的过程及学校、家庭、父母单位、亲戚家的邮政编码。 2.课堂上汇报交流信件的收发过程、学校邮政编码的含义。,编排思想: 了解数字编码的方法,体会编码在生活中的作用。 体会编码在信息交换中的安全性和简捷性。 教学建议: 小组活动探究信封上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编排思想: 展示使用身份证的情境。 进一步体会编码的作用。 讨论交流身份证号码的含义及所蕴含的信息。 教学建议: 1.课前让学生收集家庭成员身份证号码的有关信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3.要求要适当。,编排思想: 设计小组编学号的活动。 教学运用数字进行编码的方法。 教学建议: 1.小组讨论、探究。 2.教师巡视指导,怎样比较全面、有条理地表达信息。,编排思想: 设计小组编书号的活动。 体会图书编码给检索图书带来的便捷。 教学建议: 1.课前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调查,了解图书编码及检索的基本知识。 2.全班交流调查的信息,了解字母代表图书的种类。,编排思想: 学习运用数字和字母进行编码的方法。 教学建议: 1.小组讨论、探究。 2.教师巡视指导,怎样比较全面、有条理地表达信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从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就可以了,要恰当把握目标。,三、教学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