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ppt

返回 举报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杭锦后旗教育局教研室 赵金明 2006年3月,前 言,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世纪,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加快发展本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争抢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力图使本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把“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单列一条,明确了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指出各级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因特网、卫星通信等多种方式实施“校校通”工程,逐步形成信息技术教育的“天罗地网”。,我国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一、信息技术概述,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发布、传送与应用的技术。长期以来,许多人把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或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这种观点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与体系结构,信息技术是集通信、视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技术。,(一). 信息技术的一般特征,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即技术性,这是 其本质的特点。 具体表现为: .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 .个人化 .多媒体化。,(二). 信息技术的社会特征,信息技术的社会特征: .知识密集 .更新加快 .渗透力强 .互补综合 .风险性大,(三). 信息技术的功能,信息技术的功能: 辅入功能 开发功能 协同功能 增效功能 先导功能 教育功能。,(四).信息技术的社会作用及影响,1.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变革 2.提高人类社会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3.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促进生产增长 .导致市场扩大 .提高经济 效益 .引起经济组织的变革 .助长了信息产业和信 息经济的出现和发展 .社会的结合将更加紧密 .增 强了人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加快了人类传递和 交换信息的速度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发生深刻变化 .科学思想体系也在发生变化 .极大的改变着人们 的文化生活和娱乐方式 .社会将变得更加脆弱。,(五). 信息技术对人类学习的影响,(1)、阅读方式的变革 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 两个方面: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从单纯文字阅 读到多媒体电子读物。 (2)、写作方式的变革 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和语言输 入。 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 超文本 结构的构思与写作。 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3)、计算方式的变革 (4)、教育时间的变革 (5)、学习方式的变革 (6)、教师职能的变革,(六).信息技术的研究热点,(1)、人工智能技术 专家系统 所谓专家系统,是一个能在特定领域内以人类专 家水平去 解决困难问题的计算机程序。 神经计算机 人们通过对神经网络的研究,发明了一种能够仿 效人脑信息处理模式的智能计算机神经计算机。 (2)、多媒体技术 (3)、光纤技术 (4)、卫星通信,二、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一).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1.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不仅要看其在世界先进水平上的成就,而且要看其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全社会科技文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就可以为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这是辩证统一的”。,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和相 互渗透,已经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 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 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这场教育的大变革不仅仅是 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对教 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 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环境,为了 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我们必须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2.各国教育界高度重视教育的信息化 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 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 项重大战略目标,加快发展本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争 夺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力图使本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 保持领先地位。 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美国1996 年开始在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以来,至2000年已基本 完成了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美国已有95%的中 小学和72%的教室联上了互联网;平均每5名学生拥有 一台计算机。,英国规划到2002年,学校里每4名学生要有一台计 算机。欧盟国家和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在2003年前后 也将完成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泰国提出到2002 年每所乡村小学要与互联网联通。 根据1999年底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121名中 小学生才拥有一台计算机,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 学生不足3000万人,而我们有2亿中小学生,无论是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上,还是在普及程度上 ,我国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存在着 比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有2亿多中小学在校生,今后十年累计还 有2亿多适龄儿童要陆续进入中小学接受基础教育, 这4亿多青少年在今后二十多年内要陆续进入劳动力 市场,成为21世纪初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 们的素质如何,将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如 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认识不足,行动不快,措施不力 ,那将拖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后退,就要负历史 性的责任。,3.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的宗旨在于迎接信息时代提出的人才 挑战,其核心思想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育过程中去 ,使教育能够不断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并且为不 断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而努力。信息时代对人才 需求的焦点将集中在思考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与人沟 通的能力等方面。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学校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拓展和丰富学习 环境。 鼓励创造性思维、终身学习和社会责任感 。改革教育过程。 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行 政管理方面的优势。,(二).信息时代教育的特点,人类社会的教育形式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知 识型、智能型、创新型。 知识型从诞生之日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其 特点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惟一和至高目的。知识型教育 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仅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局限性,必然导 致重复训练,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大 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智能型教育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 爆炸”时代的到来而逐渐兴起的,教育的重心由知识 的传授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告别 了知识累积的消极被动教育形态。,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许许多多的 人越来越无法适应新事物、新变化,未来社会对人们 固有的学习方式、思维模式的冲击愈来愈大。教育不 但要告别旧的时代,还要适应新的方式,教师更要在 网络时代扮演新的角色。为此,教育应具有新的时代 特点。 (1).教育观念现代化 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指教育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人才。 因为,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网络把距离 和时间缩小到零。对于教育而言,必须用现代的教育,观念替代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作 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不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信 息日益增多、知识更新日趋加快的网络时代,将失去 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 教育必须现代化,这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新的要求。 网络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明显加快,教育惟有具 有未来意识面向未来,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对社会 ,才能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全面适应社会对 教育的要求,教育也才能抓住机遇,求得更大更快发 展。,(2).教育内容信息化 信息时代,从现实意义上说就是网络时代,网络 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 (3).教师教育持续化 信息时代教育理念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教师如果不思改革,不图进取,墨守成规,因 循守旧,根本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信息时代的 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具有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 念,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观念。,要大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的 能力、创新教育的能力,要探索和构建现代化信息技 术环境下教师教育与教学管理的新模式,以使教学管 理、教师素质适应信息时代教育要求。 (4).学习方式自主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同 时也加快了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与范围,个人的发展 ,将越来越取决于个体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 自我教育的能力,而并非他固有的知识水平。 学习方式的自主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 以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 生获得更加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三).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信息时代,教育面临挑战与机遇,机遇大于挑战 ,教育具有新的时代特征,这要求教师在新的教育体 制下扮演新的角色,重塑教师形象,实现教师角色转 换。面对网络化的教育,教师一般有三种选取择。 第一种是保守的选择,即坚持自己原有的角色, 拒绝更新,表现为对新的信息技术的恐惧与不安,怯 于去接近网络、掌握网络,而是避而远之。往往过于 崇尚或迷恋书本知识,疏离外部新世界,对新的事物 、新的现象不能接受, “躲进小楼成一统”,遮蔽现 实中的摩擦与冲突,固守旧的教师形象,恪守传统教 育观念,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束手无策。,第二种是激进的选择,即放弃自己原有的角色, 对新的信息技术盲目崇拜,对新事物不加批判地全盘 接受。 第三种选择则是辩证选择,既不放弃自己原有的 角色,也不固守不变,对信息技术既不盲目崇拜,也 不盲目排斥,而是敢于向网络中的权威挑战,不断整 合新的角色以重构教师角色体系。第三种选择是明智 的选择,它给教师角色以新生。 因此,信息时代赋予教育以新的使命,对教师提 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就应适应新的形势,对自己在信 息社会中的角色给予准确的定位,及时进行角色的转 换。,1.教师角色的转换 当代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指导型、.伙伴型、.科研型、.学习型 (1)知识学习指导者转变为未来生活指导者 教师首先要具有面向未来的意识。一个没有未来 意识的教师,不可能适应网络教育,更不可能指导学 生设计未来。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未来教育,了解未来社 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去大胆构想未来,创造未来。 再次,教师要具备创造未来的能力。,(2)文化知识传播者转变为知识体系建设者 教师要大胆转变观念,从旧的传统束缚下获得解 放,不单是知识传播者,而是帮助学生构造适合自己 的知识体系的指导者。为此,教师需具备以下能力: 新知汲取能力 处理信息能力 (3)课程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研究者 信息时代,课程教学更加开放,教材编写强调自 主,因此,教师要积极研究课程教材,变被动为主动 ,成为课程教材开发和设计的主体。教师由课程教材 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研究者应具备以下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课程开发能力,(4)教育教学管理转变为社会生活实践者 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应用,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拓宽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渠道,师生之间的交往也呈现 多元化趋势,因此,教师应积极进行教育以至社会实 践,从各个方面与学生进行心智交流、情感交流。这 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要树立新的师生观,建立平等、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 优良的人格,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感,形成自己控 制交往的能力,协调师生关系,要理解学生,信任学 生,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能够 自尊生活。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交往家、社会活动家。,2.教师的信息素质,信息时代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信息素质呢? 信息加工处理方面 标准1:高效、快捷的获取与存储信息; 标准2:审慎、恰当地评估信息; 标准3:准确而有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独立学习方面 标准4: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能够持续地跟踪追寻; 标准5:对于信息文化及其创造性的信息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和重视; 标准6:在信息获取与知识形成方面追求卓越。 社会责任方面 标准7:主动为学习社区作贡献,承认信息对于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标准8:在处理信息与信息技术问题时能采取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 标准9:有效地参与信息开发的团队活动。,3.研究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是教师的职责,关于学习过程的研究,对于每位教师也是十分重要 的。只有认真的研究每门课,每个知识点和每位学习 者的学习过程,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指出 的是,作为教师,对学习过程的研究有着两个方面的 含义。其一是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其二是研究自己 作为一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只有我们自己有了成功 的学习体验,再加上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正确 把握,才有可能教好学生。因此,一名成功的教师首 先应该是一名成功的学习者。,总之,信息时代,随着网络教育的兴起和推广, 传统的教育观、教师观面临挑战,教育具有新的特征 ,教师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学习并落实决定 要求,加强教师教育工作,实现教师形象角色的转 变,才能适合信息时代的要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 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问题,也才能有 效地促进教育全面发展。,三、现代远程教育概述,1.远程教育的定义 我国远程教育专家丁兴富认为:“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 育形态,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的,是一种非连续面授教育。” 2远程教育的特征 (1)教师与学生相互分离。 (2)辅助性教育机构的影响作用,特别表现于计划和准备学 习材料之中。 (3)以学生为中心。 (4)运用教育传播媒体,形成多媒体教学系统。 (5)双向传播交流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6)定期面授以解决针对性问题或施以补救性教学。 (7)是一种工业化的教育形式。,3.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 远程教育经历了由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 双向交互电子通信教育这三种远程教育形式。第 三代远程教育被称为“现代远程教育”。它具有以下几 个基本特点: (1)以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媒介的现代 远程教育,真正突破了学习空间的局限,现代远程教 育提供的是师生异地同步教学,提供的是开放的教学 内容,学习者不受职业、条件的限制,在任何地方只 要能够连接到网络,就好像坐在教室里上课一样。它 将有利于缓解偏远地区受教育的矛盾,有助于国家民 族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全体社会成员获得均等教 育机会,为“教育公平”成为现实提供契机。,(2)现代远程教育不受学习时间的局限,每个 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点播适当的教育信息,获得自 己所需的任何教育内容,最有利于创造出一种“实时的 学习”。这种教育不再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它是实现 终身教育的最佳手段。 (3)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突破传统校园 的围墙,还在于它带来教学模式的变迁。它把传统的 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为主。它可以 针对每一个学习者,按最有效的个人化原则来组织学 习,更注重培养自学能力,(4)现代远程教育以能调动多媒体手段为教学服 务,与传统班级课堂教学和广播电视教学相比,它能 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和及时 反馈,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多媒体课件和教材生动活 泼,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开发大脑潜 能,启迪创造和创新意识。 (5)现代远程教育有利于教育的资源共享,提高 教育效率和效益。 它能让更多人同时获得高水平高 质量的教育,听到世界一流科学家的讲演;它可以把 最优秀的教师集中在一起授课;它可以让学生到数千 里之外的博物馆、图书馆或其他现场做调研和实习。,4.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中国的远程教育源于20世纪初。新中国的远程教 育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得到广泛而迅速的发 展。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实施现代 远程教育工程,以现有中国教研网和卫星视频传输系 统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构建大众化和终身学习的教育体 系。,5.现代远程教育的模式,目前比较成熟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有: (1)卫星电视远程教育模式 这一传播模式的优势是覆盖面广,在开展远程教育方面 有着极大的应用空间。 (2)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模式 (3)有线电视网络远程教育模式 单向广播讲授模式。 单向数据广播模式。 视频点播模式。 个别化交互式学习模式。 (4)天地网合一远程教育模式 (5)点、点网络传播模式,6.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与发展,互联网和教育将决定我们的未来,现代远程教育是 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现 代远程教育。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 人口大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更是加快教育发展的必 由之路,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1). 现代远程教育的社会需求 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和科技发展与发达国 家相比还相对落后,对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如何促 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走出一条低成本、高速度、,大面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道路,使我国的中小学尤 其是西部中小学,能够以经济的成本获得丰富而优质 的教育教学资源,已成为我国目前农村教育工作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大力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缩小边远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 差距,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 国际上通常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相对于高等教 育适龄人口所提供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达到15 定为“大众化”阶段临界指标。而我国仅有2.4的人 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而剩下的人可能永远失去这个 机会。虽然经过这几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学入学,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国的计划是到2005年, 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这个数字还远远低于 目前世界平均水平,对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来说也是 远远不够的。 教育终身化的社会需求 面向21世纪,以学习来面对多变的世界,开启个人 学习的动力,建立学习的途径是很重要的。学会如何 学习已是必备的生活能力,惟有终身教育才能适应现 代经济社会的巨变和发展,才能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 动力。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终身教育的机会,是推动 终身教育,建立学习社会,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重要 途径。,教育机会均等的需求 由于国家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 经费、教学条件的巨大差距必然使入学率特别是教育 质量产生巨大差距。高等教育高校办学经费苦乐不均 现象也很严重,导致教育质量的巨大差异。教育水平 差异又引发受教育机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东部地区 、 发达地区的比例要比西部地区、不发达地区高。 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我国教育特别是西部地区 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能从根本上 解决我国教育资源稀缺和教育需求巨大之间的矛盾。,7.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1)中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指导思想是:统筹规划 ,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将以高新技术为依托 ,不断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到2010年,基本形成多 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具有中国特色的现 代远程教育体系。 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老、少、边、穷地 区教育问题,推动“普九”和“扫盲”工作,促进当地经 济的发展。,8.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三个重要趋势,第一、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层次的多样化。 现代远程教育已经广泛应用于基础教育的课堂教 学改革中。 出现了专门服务于基础教育的虚拟学校。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主要方式。远程教 育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用于帮助弱势群体、缩小数 字鸿沟的重要措施。 传统大学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改革教学模式的实践 。 第二、远程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第三、远程教育教与学方式的演变。,(二).卫星通信基础知识,1什么是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 或反射无线电信号,在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的 通信。 2.卫星通信的特点 通信距离远,且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 覆盖面积大,可进行多址通信。 通信频带宽、传输容量大,适于多种业务传输。 通信线路稳定可靠,通信质量高。 通信电路灵活。 机动性好。 可以自发自收进行监测。,3.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经国务院 批准,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2003年启动了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 式,积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 育教学质量,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 展,为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由于各地经济、教育发展不 平衡,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推 进。本着“经济、实用、可靠、安全”的原则,试点示范项目设 计了三种模式。 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 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 模式三:计算机教室,4.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功能及应用,一、教学光盘播放点(模式一) 该模式的特点是成本低,维护简单,使用方便,适 用对象主要是具备基本供电条件的农村小学教学点。 (1)功能:播放光盘教学资源(DVDVCD) (2)应用方式 以播放教学光盘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以教师讲授为主,播放光盘为辅。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帮助教师备课。 开展面向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二、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二) 该模式同时具备模式一的全部功能,其特 点是教育教学资源更新及时,传输速度快,资 源量大,并可为农村普及实用科学技术,传递 经济市场信息,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提 供服务,适用对象主要是具备基本供电和通讯 条件的农村小学。 (1)功能 在教学光盘播放点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 几项:,接收、播放、存储和回放中国教育卫星 宽带传输网(CEB sat)传输的农村中小学现代 远程教育电视节目、IP数据广播(文件分发和 流媒体分发)节目和语音广播节目。 支持拨号上网等互联网接入方式。 电视教育教学应用。 计算机教育教学应用。 (2)应用方式 实现模式一的所有应用。 收看空中课堂节目,进行同步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师备课、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学生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 利用资源,进行课堂教学。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为农村牧区传递经济市场信息。 三、计算机教室(模式三) 该模式同时具备模式二的全部功能,其 特点是为农村初中学生提供网络和多媒体 条件下的学习环境。 (1)功能:在卫星教学收视点功能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以下几项:,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及要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 出:“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 代化。各地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 实效,以多种方式逐步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 力为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育软件和接收我国 卫星传送的教育节目的设备。有条件地区要统筹规划 ,实现学校与互联网的连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推 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开发、建设共享的 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加强学校信息网络管理,提供文 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积极支持农村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国家将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开 展信息技术教育。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中小学 教育信息化的投入。” (一)、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及要求 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 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 础和条件。根据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 五”规划建议,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教育部决 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 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 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 发展。,总结各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有如下两点体会:其一 ,计算机是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载体,因此普及 计算机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其二,信息 技术教育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传授,也可以融合 到其他的课程之中。 当前,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有 两个: 1、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 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根据规划,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 目标是:,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 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2003年底前,经 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 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 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在开 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 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 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 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 教学的整合。,2、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 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校校通”工程简介:“校校通”工程是中小 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目标之一,它包括课程资 源开发、传输、使用及教学管理内容的系统工程,它 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服务。它应该具备 教学与科研、行政管理、通信和教育的电子商务四大 基本功能。具体来说,就是: (1)教师可以方便地浏览和查询网上资源,进入 学科教学,对课程进行教学与科研工作;可以方便地 调用网上资源进行课堂教学;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指 导和考查。学生可以实现网上“个别化”学习,学会从 网,上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遵循认知规律进行 探究式学习。 (2).学校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对教务、行政事务 等进行综合管理。 (3)学生和老师可以通过校园网实现和外界的 通信 (4)“校校通”工程完成后将还有教育的电子商 务功能。 (二)、“校校通”工程的三个认识误区 “校校通”工程是新生事物,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 免地发生一些偏差,出现一些认识误区。目前存在的 误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有人认为建立网站和网校就 是“校校通”了,这是很片面的, “校校通”工程远远,不只是校园网站和网校。 二是有人认为“校校通”就等于“校校网”,但不全是 “校校网”。“校校通”的目标并非是要每所学校都建立 起庞大的校园网,而是让90%以上的中小学采用多种 手段和形式,用较低的成本获得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 源和课程,最终实现资源共享。 三是有些学校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校园网,可是有些 学校建网并没有从应用出发,以致花了不少经费却未 得到充分的利用,有的学校的校园网甚至变成了供人 参观的“摆设”。这些学校在建立校园网后,更重要的 是资源库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我国校园网建设的第一阶段以硬件集成为主,第 二阶段以教学软件集成为主的“软件建网”第三代校园 网是“硬件+软件+现代教育模式”。目前我国正在经历 第二阶段,立足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迈进,如果还仅 停留在第一阶段那就等于自动放弃了机会。跟上时代 、超越时代才能拥有未来。 (三)、“校校通”工程目标是:用5至10年时间,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 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 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具体目标是: 2005年前,争取使东部地区县以上、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中小学都能上网,这些地区的中小学生 都能够学会使用网上资源,学习运用基于网络技术的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自主学习;使更多的教师能够利用 网上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提 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西部地区及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 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普遍建立远程教育 接收站,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接收系列的优秀教 学课的丰富的课程资源,使这些地区广大中小学生能 够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2010年前,争取使全国90以上的独立建制的中 小学校都能上网,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也 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 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要求是:“通过信息技术 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 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 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 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信息 技术课程的目标要求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即从开始 的“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论。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 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 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我们认 为,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应包括: (1)信息获取的能力 (2)信息分析的能力 (3)信息加工的能力 (4)信息利用的能力 (5)信息创新的能力 (6)协作意识与信息交流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 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 、创新、协作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 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而在所有形式 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 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关键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 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 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 对教育变革的推动作用。,(二)、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 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 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 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 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 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 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 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 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 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 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 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 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 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1)小学阶段 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 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 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 和意识。 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 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信远距离获取信 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 的爱好和兴趣。 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 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2)初中阶段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 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 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 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 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 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3)高中阶段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 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 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 、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 、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 、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 性。 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 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三)、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1、教学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 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 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 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2、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 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3、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一). 小学 (1)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 (2)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3)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 (4)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5)*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 (6)*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二). 初中 (1)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2)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3)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4)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5)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6)*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7)模块七: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三).高中 (1)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 (2)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3)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4)模块四: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5)*模块五:数据库初步 (6)模块六:程序设计方法 (7)*模块七: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8)模块八: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 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 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 域的应用,促进了教学模式、教学体制、教学内容、 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 ,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且 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 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新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 视点,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 向发展。,(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 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就是使 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 系,并形成整体的过程。将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其他课 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 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去,从而在学 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 问题的综合能力。 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整合,就是 以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 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 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 方面,要注意从其他学科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 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 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 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 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 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 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1.“整合”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的标志,是当今世界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 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随着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 正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方位迅猛地展开,教育信息化 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家间 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中小学必须信息化,中小学必然信息化,这已是 为事实所证明的雄辩命题。,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问题,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已经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面对世界教育信息化提出的挑战,我国政府决定在中小学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而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我国已经开始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计划用5-10年时间,加强我国中小学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能够上网,使中小学教师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2.“整合”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 标,以实现教育信息化为特征,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 。陈至立部长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就是要实 现课程的有机“整合”。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 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 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 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 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 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并且在这种整合中, 要引入先进的教学观念,与之相应的新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及评测手段。,3.“整合”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 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 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 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 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 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 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4.“整合”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能,“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能”,就是充分运用 信息技术,推动中小学教学的观念、模式、方法、手 段、实验和评估的改革,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 生在信息科技的文化中成长。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 教育信息现代化的要求,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 基础的信息技术已经在中小学教育战线上普及开来。 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 的关键,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双赢的一种教学 模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正在组织力量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以及各学科领域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整合模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以及有力的学习工具。,(三)、信息技术与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及其基本特征,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部 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 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 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 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 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 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 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 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 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 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 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 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的问题 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的动态学习过程中。通过整合,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 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 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 标的学习。,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 。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 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 且对待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 然。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仅放在学会 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 ,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课程整合时,要注 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的疑问,学会大胆猜 想,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 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让 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一个充满 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 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 不断训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并且使学 生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步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 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 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 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控制者和咨询者,教师的 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 要的一环,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 主体”的基本特征。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 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 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 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独立完成同一个任务 。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 因人而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是很有帮 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 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 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 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 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计算机网络环境(尤其互 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学生 在协作学习、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 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的学习和探讨的 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熟 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教学。 1、教师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师真正 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支持认知过程,激发探索兴趣,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理解学生的具体观点和意见。 2、 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软、硬件操作能力。运 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要熟练操作一定的硬件和 软件,并将他们运用到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 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案编写可以用Word完成,演示 文稿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另外大量的学习资源可 以通过Frontpage集成,在网上发布,供学生浏览, 成绩统计可以用Excel实现,这样,方便了资料的查 找、积累与保存。事实上,教师掌握了常用软硬件技 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教学效果。 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利用信息 技术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参与的学习环境中,强调知识的获取, 并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中与同伴或者其他人群进行交流 ,并对知识进行再加工,解决问题。所以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信息的分类、分析、判断等能力和熟练运用网 络工具(E-mail、聊天室等)的能力。 (五)、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在全国教育战线上 逐渐深入,但大多以“观摩课”的形式开展,只是教育 教学中的一个点缀而已,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与学科 教学“融合”在一起。究其主要原因是在进行计算机辅 助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合适的应用软件和操作平台, 需要教师自己研制开发课件,而开发课件需要花费大 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甚至 要做数十小时的准备。鉴于此很多教师都反映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项投入多(时间,人力,经费)、产出 少的工作,基本上适应不了日常教学。 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硬件往往一两年内就 要更新一代。而价格的不断降低,为计算机进入学校 开辟了道路。有些单位面对一降再降的价格,总是观 望以购买更便宜的计算机。然而,一味的等待可能意 味着什么也做不成。 当然,如果花钱买计算机又不抓紧开发利用,又是 一种极大的浪费。因此,要根据自己的条件,看准时 机早下手,如果利用合理,不管计算机今后是否再降 价,相当于花钱买一个时间差,早出成果,早出人才,,是合算的。而这种时间差所产生的效益表现在软件 成果的产生、教师应用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质量、 效益的提高。 (六)、如何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长期以来在相当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中 存在投资的分散性等问题,结果是学校什么媒体都有 ,但什么媒体都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为了促进 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顺利开展,从一开始就要形 成合理的环境建设思路,有计划地做好学校环境建设 发展设想,注意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留有发展空 间,提高系统工作质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发,挥积极作用。 1、“课件”向“积件”思路发展,探讨课程整合新 方法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个领域里面,市场上已有相 当数量的教学软件可供购买,但能够真正适用于教学 的软件却不多,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高,容易造 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在此阶段上,寻求计算机辅 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路应运而 生。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进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其核心,网络 教育成为了当前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在当今,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中小学网络教育将会不断得到 重视和发展。网络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广阔的环 境,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拓展了教学时空的纬 度,为交友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提 供了显示基础。 计算机网络教学能有效地组织与管理教学信息资 源,有利于信息交流与共享,有利于做到因材施教, 有利于调动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积极性,提高 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满足全社会终身化学 习、全民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一般把网络学习分为以下五种应用模式:讲授模 式、个别辅导模式、讨论学习模式、探索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模式。,3.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网络的交互性给教师相互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 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电子邮件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 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获取名教师的经典教案;另一 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如:英特尔未 来教育)和参与一系列教育门户网站的教育论坛(如 :中国名师教育http:/ 习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4.积极建立本地教育资源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问题是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