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设计(论文)题目:马铃薯收获机的设计指导教师:200年月日2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生效;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3“文献综述”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并直接书写(或打印)在本开题报告第一栏目内,学生写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不包括辞典、手册);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2年4月26日”或“2002-04-26”。3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马铃薯是我国主要作物之一。发展马铃薯生产,对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脱贫致富及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马铃薯为地下产物,且是块茎繁殖,其收获方式以挖掘机为主。马铃薯收获机可以大大提高收获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损失,为马铃薯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收获方式的落后极大的制约了马铃薯生产发展。为促进马铃薯生产地发展,解决机械化收获问题势在必行。马铃薯收获机械化的关键矛盾是配套动力与机具性能要求之间的矛盾。鉴于动力的限制,与14kw一下拖拉机配套机具的性能不宜要求功能全,只要完成起薯环节,让署块基本露于地面即可,其他工序由人工捡拾完成。从发展看这类机械作为与目前农村具有的小型拖拉机相配套哦阿德过渡性机型予以开发、推广。随着近年来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对马铃薯收获的机械化水平的需求越来越大。2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2.1国外现状从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来看,马铃薯收获机发展较迟缓,只是近50年才发展到较高水平。美国在1948年以前用收获机来收获马铃薯,然后人工捡拾。直到1967年,开始使用联合收获机,劳动生产率达到100kg/(h人)。20世纪80年代初期,联合收获机和分段收获的面积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85%,其中联合收获已经达到50%以上、20世纪到90年代,美国已经基本实现了马铃薯收获机械化。原苏联是生产收获机最早的国家。1960年,马铃薯联合收获机保有量是3万台,1976年,保有量是6万台,1979年,马铃薯收获机械工业化程度达到77%,到20世纪90年代除,马铃薯收获机共有16种机型,其中10种是联合收获机,其中劳动生产率比其他2行收获机提高1-2倍。德国20世纪在40年代主要生产和使用抛掷式收获机。50年代主要生产和使用升运链式收获机和捡拾装载机,进行分段收获,到1970年保有量达到6205台,90年代开始生产收获-捡拾装载机和具有自动分选装置的联合收获机。日本在1955年以前使用畜力挖掘机,1955年到1965年生产悬挂式的抛掷式和升运链式收获机。70年代开始引进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联合收获机,并研制适合日本国情的4联合收获机。总之,在国外几个主要生产马铃薯的发达国家,都形成了用联合收获机直接收获,或用挖掘-捡拾装载机加固定分选装置来进行分段收获的两种全面实现收获机械化的配套系统,基本上实现了马铃薯收获机械化。2.1国内发展趋势解放初期,我国收获马铃薯采用人工刨或旧犁挖掘的落后方式。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手扶拖拉机的大量推广应用,国内又掀起了为手扶拖拉机配套的马铃薯收获机的研制高潮,成功研制了鼠笼式马铃薯收获机,但受当时的配套动力限制,未能生产和推广。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国产小四轮拖拉机的大量推广和应用,研制马铃薯收获机已被列入重要日程。而此后,市场需求旺盛,先后有小型升运链式马铃薯收获机和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投放市场,以及新型农用液压挖掘机,操作简单、性能可靠、实用性强。以新型马铃薯收获机,配有两种传动链轮,使栅条输送带实现高低两种运行速度,适宜不同土质的作业;两侧不设切土圆盘,避免一般机具进行不对垄作业时,严重破碎土豆现象;两侧设有分薯板,可将土豆推向侧边,避免压损。该机具有在湿润、干旱和多石地块实现平作、垄作作业功能,很大程度上占据了市场份额。为农田基本建设和低产田改造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新机具,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大幅攀升,对我国马铃薯收获机械生产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但是同时也是一种挑战。2.1.1在我国,马铃薯收获机向集机电和液压技术为一体的大型化方向发展,从而提高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2.1.2向联合作业方向发展,实现多功能作业,降低作业成本和设备投入费用。2.1.3向自走式发展,装有分级装置,实现互换性。2.1.4提高生产企业的加工工艺水平,保证设备制造质量。参考文献:1张伟徐树来秦春兰.农业机械学上册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02张伟徐树来秦春兰.农业机械学下册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03曹崇文翻译.收获机械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44王启平.机械制造工艺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5田嘉海,赵清华.机械原理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5.1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