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8稿)..doc

上传人:good****022 文档编号:116817064 上传时间:2022-07-06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7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8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8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8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XXXXXXSLXXXX 备案号XXXX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 XXX-XXXX替代DL5020-93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Code for Compiling feasibility study repor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project(送审稿)200 - - 发布 200 - -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32前 言为规范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质量,根据水利部水利技术标准制定与修订计划,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对原电力工业部和水利部联合批准发布的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DL5020-93)进行了修订。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本规程)主要对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各专业的编制内容和深度提出了要求,修订后的本规程共包括16章、123节、457条和2个附录,主要修订内容如下:1、突出影响工程规模及投资的各专业的方案比选内容。2、增加了堤防与河道治理、灌溉与排水、供水和通航等建筑物的编制内容及要求。3、提高水库淹没及占地实物指标调查精度及安置规划要求。4、补充了水土保持的内容。5、对工程的管理设计,按工程不同类别提出具体要求。6、补充了节能评价、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的内容。7、财务评价中增加资本金测算内容与方案比选。本规程的强制性条文:本规程所替代的标准的历次版本为:SD123-84和DL5020-93。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主持机构:水利部规划计划司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出版单位:主要起草人: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体例格式审查人:目 次1 总则12 综合说明33 水文53.1 流域概况53.2 气象53.3 水文基本资料53.4 径流53.5 洪水63.6 排水流量与排水模数73.7 泥沙73.8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73.9 江河水位与潮水位73.10 水面蒸发和冰情83.11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83.12 附表、附图和专题报告84 工程地质104.1 概述104.2 区域构造稳定性与地震动参数104.3 水库区工程地质104.4 坝(闸)址工程地质114.5 泄水建筑物工程地质114.6 发电引水建筑物工程地质114.7 厂房与泵站工程地质124.8 通航与过鱼建筑物工程地质124.9 施工导截流建筑物工程地质124.10 供水线路工程地质134.11 堤防与河道整治工程地质134.12 灌溉与排水区水文地质144.13 天然建筑材料144.14 附图与附件145 工程任务和规模165.1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任务165.2 防洪165.3 治涝185.4 河道及河口整治185.5 灌溉195.6 供水205.7 水力发电225.8 综合利用水库工程235.9 其他265.10 附图、附表、附件276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296.1 设计依据296.2 工程等级和标准296.3 工程选址及选线296.4 建筑物选型296.5 工程总布置及其他建筑物型式306.6 挡水建筑物306.7 泄水建筑物316.8 发电引水建筑物316.9 厂房(泵房)及开关站(变电站)326.10 边坡工程326.11 灌溉与排水建筑物326.12 供水建筑物336.13 通航和过鱼建筑物336.14 堤防及河道整治建筑物346.15 交通建筑物346.16 安全监测356.17 附表与附图357 机电和金属结构377.1 水力机械377.2 电气377.3 金属结构387.4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387.5 消防397.6 附表与附图398 施工组织设计408.1 施工条件408.2 料场的选择与开采408.3 施工导截流408.4 主体工程施工418.5 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418.6 施工总进度418.7 附表与附图419 工程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439.1 概述439.2 工程建设征地范围439.3 工程建设征地实物439.4 农村移民安置449.5 城(集)镇迁建规划449.6 工业企业处理449.7 专业项目恢复改建449.8 防护工程459.9 库底清理459.10 附件、附图与附表4510 环境影响评价4710.1 概述4710.2 环境保护目标4710.3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710.4 环境保护对策措施4810.5 环境管理与监测4810.6 附图与附件4811 水土保持5011.1 概 述5011.2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5011.3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5011.4 水土流失预测5011.5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和总体布局5011.6 分区防治措施5111.7 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5111.8 附图与附表5112 工程管理5212.1 工程管理体制5212.2 工程运行管理5212.3 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5212.4 工程管理设施与设备5213 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5413.1 劳动安全5413.2 工业卫生5413.3 安全卫生评价5414 节能评价5514.1 设计依据5514.2 能耗分析5514.3 节能设计5514.4 节能效果评价5515 投资估算5615.1 编制说明5615.2 编制原则及依据5615.3 投资估算成果5715.4成果分析6016 经济评价6116.1 概述6116.2 费用估算6116.3 国民经济评价6116.4资金筹措方案6116.5 财务评价6216.6 利用外资项目经济评价6216.7 附表与附图63附录 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特性表格式64附录B: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格式75标准用词说明761 总则1.0.1 为规范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原则、工作内容和深度要求,特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编制不同类型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时,根据工程任务特点对本规程规定的编制内容可有所取舍。1.0.3 编制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根据批准的项目建议书,贯彻国家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遵照有关规程和规范的要求,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条件进行调查和必要的勘测,在可靠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方案比较,从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证,评价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0.4 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 论述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对项目建议书阶段的遗留问题进行论证,确定工程的任务及综合利用工程各项任务的主次顺序。2 确定主要水文参数和成果。3 查明影响坝(闸、泵站)址及引水线路方案比选的主要地质条件;基本查明其他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天然建筑材料进行详查。4 确定主要工程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5 选定工程建设场址(坝、闸、厂、站址和线路)等;6 确定工程等别及标准,基本选定工程总体布置;基本选定坝型及其他主要建筑物的基本型式。7 基本选定机电和金属结构及其他主要机电设备的型式和布置。8 初定消防设计方案和主要设施。9 选定对外交通运输方案、料场、施工导流方式及导流建筑物的布置,基本选定主体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施工总布置,提出控制性工期和分期实施意见,基本确定施工总工期。10 确定工程建设征地的范围,查明淹没实物指标,基本确定移民安置规划,估算移民征地补偿投资。11 对主要环境要素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提出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估算环境保护投资。12 确定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监测方案和管理方案。13确定建设项目类别,明确工程管理方案,确定管理区范围。14初步确定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的设计方案,基本确定主要措施。15明确工程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能耗指标、设计原则,基本确定项目的节能措施。16 编制工程投资估算。17 进一步分析效益、费用和融资能力,提出资金筹措方案,分析主要经济评价指标,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和财务可行性。1.0.5 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可包括以下附件:1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及与工程有关的其他重要文件。2 咨询意见或审查会议纪要。3 水文分析报告。4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5 工程建设征地补偿与移民安置专题报告。6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7 水土保持方案。8 经济评价报告。9 其他重要专题报告。1.0.6 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章节安排应将“综合说明”列为第一章,以下章节应按本规程第316章的编制要求依次编排。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体例格式见附录B。1.0.7 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综合说明2.0.1 综合说明部分的第一章(节)为绪言。报告绪言应简述以下内容:1 项目所在地的行政区划、社会经济现状和自然、地理、资源情况,前期工作概况和项目建议书的主要结论及审批意见。2 项目所在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在江河治理开发与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3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0.2 水文与工程地质应简述以下内容:1工程所在流域(河段)、地区的水文、气象概况,水文基本资料和主要水文计算成果。2区域地质概况,工程区的工程地质和天然建筑材料的勘察成果,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评价结论以及主要地质参数、工程处理措施建议等。2.0.3 工程任务和规模应简述以下内容:1工程的开发目标、任务以及主次顺序,综合利用效益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工程规模、范围、建设内容和总体布局。2.0.4 说明工程等别及标准;简述工程选址(选线)和主要建筑物选型成果、工程总体布置方案、主要建筑物形式和布置,以及地基处理措施等。2.0.5 简述主要机电及金属结构设备的选型、数量、主要参数和布置;简述接入电力系统方式。2.0.6 简述工程施工条件、建筑材料、施工导截流方案、主体工程施工方法、施工总体布置、工程控制性进度及总工期。2.0.7 工程建设征地及移民应简述以下内容:1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原则、标准。2查明的主要实物成果。3农村移民安置规划、城(集)镇迁建规划、工矿企业和专项的处理方案以及恢复建设和防护工程规划。2.0.8 环境影响评价应简述以下内容: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和审批情况。2 项目区环境调查与评价结论和主要环境保护目标。3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及对策措施。2.0.9 水土保持应简述以下内容:1 工程水土保持评价结论、要求和建议。2 水土流失责任范围。3 水土流失防止等级、目标、分区、布局和措施。2.0.10 简述工程项目建议书批复的工程类别,管理单位性质,简述工程管理方案,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的位置与数量等。2.0.11 简述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设计方案和消防设计方案。2.0.12 简述节能设计的依据、原则和措施,项目能耗分析和综合评价结论。2.0.13 简述工程建设及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投资估算的编制原则、依据和成果,以及与上阶段相比投资变化的情况和原因分析。2.0.14 简述费用估算、国民经济评价、资金筹措方案、财务评价以及利用外资项目经济评价的主要方法和结论。2.0.15 简述本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建议。2.0.16 综合说明应附以下图和表:1 工程特性表。特性表的格式见附录A。2 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图(比例尺:1:5000001:2000000)。3 工程所在河流(河段)开发现状及规划示意图(比例尺:1:100001:1000000)。4 工程总体布局示意图。5 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图。6 工程总布置图。7 主要建筑物布置图及剖面图。8 接入电力系统地理位置图。9 工程施工总布置图。10 工程施工总进度图。11 水库库区淹没示意图。3 水文3.1 流域概况3.1.1 说明工程所在流域自然地理概况、流域和河流特征、水土保持概况。3.1.2 说明工程所在河流已建、在建水利水电工程的位置以及各工程的主要任务。3.2 气象3.2.1 说明流域和工程临近地区气象台、站分布与观测情况。3.2.2 说明流域和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要素特征值。3.3 水文基本资料3.3.1 说明流域内水文测站分布情况,工程场址以及设计依据站和参证站的流域特征值。3.3.2 说明设计依据站、参证站的水文测验项目、测验年限、河段控制特性、高程系统,水位、流量、泥沙等的测验方法和测验精度,水文资料整编等情况。3.3.3 说明水文测验和资料整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资料复核变动情况,对水文基本资料可靠性进行评价。3.4 径流3.4.1 概述河道径流补给方式、径流的地区来源,上游已建、在建水利水电工程对径流的影响。3.4.2 对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径流应进行还原计算。3.4.3 对短缺年份的径流可进行插补延长。3.4.4 根据工程特性和设计要求 ,确定径流系列的计算时段(月、旬、日)。3.4.5 分析水文站天然径流系列的一致性和代表性,确定工程场址或区间的天然径流系列,提出多年平均各月平均流量。3.4.6 提出年径流计算成果,经合理性检查,确定径流计算成果。3.4.7 必要时,分析枯水径流特性,进行枯水(期、月、日)径流分析计算。3.4.8 必要时,分析并确定丰、平、枯水年径流。3.4.9 对灌溉或供水工程,说明有关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及地下水补给方式、水位变化、空间分布、可开采量等情况。3.5 洪水3.5.1 概述流域暴雨特性、暴雨成因,常见暴雨中心位置,实测及调查大暴雨量级和重现期。3.5.2 概述洪水成因、洪水特性及其时空分布。3.5.3 说明历史洪水调查和复查情况,分析并确定历史洪水洪峰流量、时段洪量,以及历史洪水和实测特大洪水的重现期。3.5.4 概述上游水利水电工程对洪水的影响,说明洪水系列的还原和插补延长情况。3.5.5 工程场址设计洪水计算应根据资料情况进行说明:1 根据流量资料计算设计洪水时,说明洪峰、洪量系列的统计原则,洪水系列年限,采用的频率曲线线型和经验频率计算公式,进行洪水频率计算,分析检查计算成果的合理性,确定工程场址、有关断面和区间的洪水参数及成果。选择典型洪水并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线。2 根据暴雨资料推算设计洪水时,说明设计暴雨及产汇流计算方法,检查其成果的合理性,确定设计洪水成果。3.4.6 说明入库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并确定入库设计洪水成果。3.5.7 说明可能最大暴雨和可能最大洪水的计算方法,经综合分析后确定可能最大洪水成果。3.5.8 说明汛期分期设计洪水的成因,提出年内各月最大流量散布图,说明分期时段、洪水系列统计原则,计算分期设计洪水,进行合理性检查,基本确定分期设计洪水的计算成果。3.5.9 根据施工设计要求,说明非汛期分期时段,分期洪水计算方法,基本确定分期设计洪水成果。3.5.10 说明设计洪水地区组成时防洪控制断面位置,分析大洪水的地区组成规律和洪水遭遇情况;说明防洪控制断面以上设计洪水地区方法和采用的典型洪水年份,放大方法,洪水演进参数,提出计算成果并进行合理性检查,确定设计洪水地区组成的计算成果。3.5.11 基本确定与供水工程相交的沿线沟渠洪水和交叉建筑物设计洪水成果。3.6 排水流量与排水模数3.6.1 说明涝区流域特征值、洪水资料或暴雨资料情况,计算公式和参数选择情况。3.6.2 说明计算成果并进行合理性检查,确定涝区设计排水流量与排水模数。3.7 泥沙3.7.1 说明泥沙来源以及上游水利水电工程拦沙影响,实测与插补的泥沙系列,确定多年平均悬移质、推移质年输沙量。3.7.2 多沙河流,需提出悬移质泥沙颗粒级配曲线,平均或中值粒径,矿物成份,设计泥沙系列特征值及年内分配资料。3.8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3.8.1 说明设计断面位置,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推算依据的实测和调查水文资料情况。3.8.2 说明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推求方法和高水外延方法,基本确定设计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3.9 江河水位与潮水位3.9.1 根据设计流量,通过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推求江河设计水位时,说明设计流量的计算方法及设计流量数值、断面冲淤变化情况及采用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分析并确定设计断面的设计水位。3.9.2 根据水位资料直接分析计算江河设计水位时,说明实测水位和水位资料插补情况、采用水位系列长度,对水位资料的可靠性和系列的一致性、代表性进行评价,提出水位频率计算成果,检查计算成果的合理性,确定设计断面的设计水位。3.9.3 说明工程地区潮水规律及特征水位,分析潮水与洪水遭遇情况,对潮水位(年最高、年最低、年平均潮水位)资料的可靠性和系列的一致性、代表性进行评价,确定设计潮水位及潮水位过程线。对于过海工程,还需说明海流规律、工程沿线水深、海流流向和流速分布,确定海流流向和流速分布。3.10 水面蒸发和冰情3.10.1 说明蒸发皿类型及观测情况,不同蒸发皿的蒸发换算系数,大水体与蒸发皿蒸发量的换算系数,实测与插补的蒸发量系列,基本确定大水体的多年平均年、月水面蒸发量。3.10.2 有冰凌危害的河段,说明冰情特征值内容和工程冰情分析计算内容,分析工程施工期、运行期可能出现的冰情问题,提出防冰、排冰措施的建议。3.11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3.11.1 概述设计流域水文、气象现状以及站网和站点情况,实测资料情况,已建遥测站位置和通信组网方式。3.11.2 拟定水情预报方案、遥测站网范围、各类站点数量、通信方式、组网方案、土建工程和设备配置,估算投资。3.12 附表、附图和专题报告3.12.1 本章可附以下表: 1 设计依据站历年水文测验情况统计表。 2 年、月径流(雨量)系列表(设计依据站、工程场址及区间)。 3 洪峰、洪量(暴雨量)系列表(设计依据站、工程场址及区间)。 4 典型洪水和设计洪水过程线表。 5 悬移质输沙量系列表。 6 其他有关附表。3.12.2 本章可附以下图: 1 流域水系图(标明水文站、气象站和本工程及已建、在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位置)。 2 径流、洪水、暴雨、泥沙等相关插补图。 3 年(期)径流、年(期)降水频率曲线图。 4 洪峰、洪量或暴雨频率曲线图。 5 典型洪水及设计洪水过程线图。 6 悬移质泥沙颗粒级配曲线图。 7 主要水文站和设计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图。8 其他有关附图。3.12.3 本章可附水文分析专题报告、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划报告等。4 工程地质4.1 概述4.1.1 说明前期勘察工作经过及完成的主要成果。4.1.2 说明项目建议书阶段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结论、审查、评估意见。4.1.3 说明本阶段勘察工作内容、本阶段及以前完成的勘察工作量。4.2 区域构造稳定性与地震动参数4.2.1 简述工程所在区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物理地质现象和水文地质条件等。4.2.2 评价区域构造稳定性,确定地震动参数。4.3 水库区工程地质4.3.1 简述水库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物理地质现象和水文地质条件等。4.3.2 根据水库区可能渗漏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基本确定渗漏的边界条件和渗漏型式,估算渗漏量,提出防渗处理的建议。当可能存在岩溶渗漏时,还应考虑岩溶发育的特征、可能产生渗漏的岩溶通道及延伸情况等。4.3.3 根据水库周边、大坝下游及其邻谷地区可能浸没地段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基本确定地下水临界埋深,预测可能浸没地段的范围和浸没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需要采取处理措施的建议。4.3.4 基本确定水库区坍滑体和潜在不稳定岩(土)体的分布范围、体积和边界条件,结合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在施工期和水库运行期失稳的可能性和方式,提出监测和处理措施的建议。4.3.5 根据水库防护工程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评价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4.3.6 根据水库区的地质结构、水文地质和地震地质条件,预测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位置、震级和烈度,评价对水工建筑物及震中附近工农业设施以及居民的影响。4.3.7 评价影响水库建设的其他环境地质问题。4.4 坝(闸)址工程地质4.4.1 根据各比较坝(闸)址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腐蚀性、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等,评价各坝(闸)址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坝(闸)址选择的地质意见。4.4.2 根据选定坝址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评价不同坝型对地质条件的适宜性,提出坝型选择的地质意见、建基标准和防渗范围;进行坝基岩体质量初步分类,基本确定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针对存在的地质缺陷,提出工程处理措施建议。4.4.3 对于推荐的闸址,除符合4.4.2的规定外,还应评价基坑开挖边坡稳定性、地下水对施工的影响,提出地基承载力及地基加固处理所需的相关地质参数。 4.5 泄水建筑物工程地质4.5.1 根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岩土体的透水性、地下水位、物理力学性质等方面,评价泄水建筑物各比较方案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方案选择的地质意见。4.5.2 对于推荐的泄水建筑物应评价溢洪道堰基、开挖边坡的稳定条件以及下游消能段抗冲刷条件;评价泄洪洞进、出口边坡稳定性,进行围岩工程地质初步分类;基本确定岩(土)体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4.6 发电引水建筑物工程地质4.6.1 根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情况、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等,评价各比较方案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方案选择的地质意见。4.6.2 评价推荐发电引水建筑物的进、出口段地基、边坡和围岩的稳定性及渗透稳定性,进行围岩工程地质初步分类,基本确定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提出地基、隧洞围岩支护措施的建议。对深埋引水隧洞,还应分析地应力、放射性元素、有害气体等对工程及施工影响。4.7 厂房与泵站工程地质4.7.1 根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等,评价各比较方案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方案选择的地质意见。4.7.2 对地面厂房,应着重评价地基和边坡的稳定性4.7.3 对地下厂房,应进行围岩工程地质初步分类。4.7.4 对于泵站,应评价场地地基渗透稳定、抗滑稳定及边坡稳定性等,基本确定地基允许承载力及基坑降(排)水的相关水文地质参数。4.7.5 基本确定主要岩(土)体及围岩的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4.7.6 针对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工程处理措施建议。4.8 通航与过鱼建筑物工程地质4.8.1 根据各比选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方案比选的地质意见。4.8.2 评价推荐方案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基本确定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提出开挖边坡建议值以及地基和边坡处理措施的建议。4.9 施工导截流建筑物工程地质4.9.1 根据上、下游围堰地基的覆盖层厚度、组成物特征及透水性等,评价围堰地基的渗漏和渗透稳定问题,提出工程处理措施建议。4.9.2 进行导流洞围岩工程地质初步分类,评价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地质缺陷的工程处理措施建议。4.10 供水线路工程地质4.10.1 简述各比选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线路选择的地质意见。4.10.2 对于选定线路(段)的渠道工程,应进行渠道工程地质分段,分段评价渠道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4.10.3 对于选定线路(段)的隧洞工程,应评价进出口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围岩工程地质初步分类;预测发生突水(泥)及变形的可能性;对于深埋或地质构造复杂的洞段还应评价地应力、地温情况及有害气体、放射性元素等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基本确定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参数,提出地质缺陷的工程处理措施建议;对于TBM施工隧洞,还应提出对TBM掘进机选型的地质建议。4.12.4 结合渡槽、倒虹吸、涵闸等渠系建筑物布置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工程处理措施建议等。基本确定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4.10.5 结合交通桥等交叉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处理措施建议,基本确定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4.11 堤防与河道整治工程地质4.11.1 根据各堤线比选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堤线选择的地质意见。4.11.2 分段评价堤基的抗滑稳定、渗透稳定等工程地质问题;对于已建堤防还应评价堤身的填筑质量,并结合历年险情、隐患等评价堤基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基本确定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4.11.3 根据涵闸等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历年险情隐患等,评价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地基处理措施的建议,基本确定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4.11.4 根据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影响河道稳定的不良土层的分布、性质和物理力学参数以及含水层的分布、结构、地下水位等,分段评价河道护岸段岸坡的稳定性,提出土的开挖类别和开挖坡度建议值。4.12 灌溉与排水区水文地质4.12.1 简述灌溉与排水区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主要含水层及其补、排关系等等。4.12.2 查明地下水灌溉水源的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下水含水层特性、补排关系、地下水水资源量、现状开采情况等,提出地下水允许开采量;4.12.3 评价工程运行后灌(排)区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可能变化及引起土壤次生盐碱(渍)化、沼泽化的可能性,提出工程处理措施建议。对已建灌(排)区还应评价盐碱(渍)土的性质、分布和现状。4.13 天然建筑材料4.13.1 说明本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要求。4.13.2 说明各料场的分布及开采运输条件,评价储量和质量4.13.3 在天然骨料缺乏的地区,应对人工骨料料源及质量进行评价。4.13.4 当利用施工开挖料作筑坝材料和人工骨料时,应按照天然建筑材料勘探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勘察、试验,并进行质量评价。4.14 附图与附件4.14.1 本章可附以下图:1 区域地质图(附地层柱状图)。2 水库区综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3 各比较坝(闸、厂、站)址工程地质图。4 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图及纵横剖面图。5 坝(闸、厂、站)址渗透剖面图。6 输(排)水线路及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图及剖面图。7 堤防及河道整治工程地质图及剖面图。8 泵站工程地质图及剖面图。9 灌(排)区水文地质图。10 天然建筑材料料场分布图。11 其他专门性问题工程地质图等。4.14.2 附件1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2 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报告3 重要的物探及有关专题报告。5 工程任务和规模5.1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任务5.1.1 概述工程所在地区的行政区划、社会经济现状和自然、地理、资源情况,水利水电建设现状,其他重要建设项目。5.1.2 概述工程所在河流的规划成果及有关审查主要结论,以及项目建议书阶段方案、成果和审批意见。5.1.3 阐明工程所在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工程在江河治理开发与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与作用。5.1.4 论述防洪(潮、凌)、治涝、河道与河口整治工程,灌溉、供(调)水工程及水力发电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阐明本项目在改善航运、防止水土流失、促进旅游开发和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作用与效益。5.1.5 说明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议书建设任务的批复,分析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部门对工程综合利用方面的要求,结合工程条件,统筹协调各部门要求,确定工程的开发目标及任务的主次顺序。5.2 防洪5.2.1 概述本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概况和发展规划,以及流域洪水特性、实测洪水和历史洪水、洪灾情况、防洪现状和防洪要求。5.2.2 说明本地区洪水组成、防洪工程体系总体布局、主要防洪工程的作用及洪水调度运用原则。5.2.3 分析不同防护对象要求,确定工程的防洪保护范围、防洪保护对象和防洪标准。5.2.4 确定防洪工程总体布局、主要建设内容和工程措施。5.2.5 堤防工程规模论证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说明堤防工程保护的范围和保护内容。2 简述堤防沿革、断面型式及险工险段、穿堤建筑物的数量、种类和毁损情况,以及跨河建筑物与堤防的关系。3 确定堤防治理的范围、原则和设计标准,基本选定堤防整治工程措施。4 确定各河段的安全泄量和控制断面设计水位,复核现状河道堤防的行洪能力。5 选定河道堤线、堤距,基本选定行洪断面型式,推算洪水水面线。新建堤防的堤线布置和堤距要根据河道形态、行洪要求、两岸占地、堤型选择等情况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选定。6 基本选定堤防整治工程规模,跨河、穿堤建筑物位置与规模。7 研究河道主槽和滩地行洪方式及规模,基本确定滩地防护措施。8 选定新开分洪河道和堤防的线路,基本选定工程规模。9 基本确定河道清障的范围、清理对象和措施。10 对感潮河段,应分析潮位对行洪的影响。11 对有防凌要求的河道,应分析冰凌特性,基本确定防凌流量、水位,综合考虑防洪、防凌要求,基本确定防凌工程规模,初拟防凌运用方式。5.2.6 蓄、滞洪区工程规模论证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说明蓄、滞洪区的任务、范围、启用标准和控制运用条件。2 确定蓄、滞洪区的面积、设计水位、及库容、分洪水位和流量。3 确定蓄、滞洪区挡水、进水、退水及连接工程的总体布局。4 确定骨干工程规模和主要参数。5 制定蓄、滞洪区调度运用的原则和方式,进行调洪计算和回水计算,提出各控制点水位。6 初步确定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工程管理规划方案。5.2.7 水库工程规模论证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说明下游防洪要求,确定防洪控制断面的允许安全泄量或防洪水位。2 基本选定水库控制泄量和防洪库容。3 基本确定水库工程防洪调度运用原则,对于梯级水库,应基本确定梯级洪水联合调节原则。4 说明调洪计算采用的基本资料和方法,5 说明汛期限制水位选择的原则与范围,分析库区淹没范围、重要淹没对象及制约条件、移民安置难度以及工程建设与地质条件,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选定汛期限制水位。基本选定防洪高水位、泄水建筑物规模及其他特征水位。6 必要时,基本选定分期汛期限制水位。7 有防凌要求的水库,应分析库区和河道的冰凌特性与防凌要求,基本选定防凌库容,提出防凌调度运用方式。5.2.8 分析水库防洪效果和防洪影响。5.3 治涝5.3.1 概述涝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概况和发展规划、涝区水系和地形特点,说明治涝区降雨、涝水特性、涝灾情况及成因,以及治涝工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5.3.2 说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水利规划和治涝要求,确定治涝区范围,基本确定治涝分区。5.3.3 分析不同保护对象的排涝要求和治涝工程的效益费用情况,分析确定治涝标准和治理原则;对整体和局部、干流和支流的治涝标准应进行协调。5.3.4 分析地区洪涝水遭遇情况,确定洪涝水调度原则及排水河道、承泄区、滞涝区和排水方式,选定治涝工程总体布局和主要建设内容。5.3.5 分析排涝模数,确定排涝流量;选定骨干排涝河道(渠道)、涵闸和堤防的设计水位与设计流量,承泄区水位和滞泄区水位、容积,以及排涝泵站设计水位、流量、装机容量和主要参数。5.3.6 基本确定治涝工程调度运用方式。5.3.7 初选排水典型区布置。5.4 河道及河口整治5.4.1 概述流域和本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概况,河道及河口整治现状和规划,对通航河道,应阐明航运现状和有关规划,说明地区暴雨、洪水、台风、潮汐、泥沙等特性和地形地质条件。5.4.2 确定河道及河口整治范围。5.4.3 分析治理河段的重要性和上、下游治理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治理河段的治理标准,选定治理河段的设计水(潮)位、设计流量和设计河宽。5.4.4 说明水文、泥沙特性,分析河床、河口演变规律及河势发展趋势,选定治导线。5.4.5 综合分析岸线利用、土地开发、防洪除险、水资源利用等要求,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选定河道、河口整治工程总体布局、重要河段控制节点位置和挡水(潮)堤线,以及主要建设内容和工程措施。挡水(潮)堤线择要满足总体整治要求,对水流、潮流形态复杂的河口整治工程,应进行专题研究和河工模型试验。5.4.6 确定控导工程、河道疏浚、新建和加固堤防(海堤)、河口挡洪(潮)闸等工程的规模和主要参数。分析河道疏浚、堤防加固对跨河及穿堤建筑物的影响,选定加固改造方案。5.4.7 对河口挡洪(潮)闸,应分析河道径流、闸下水(潮)流与河势条件及建闸前、后河口泥沙冲淤特性,研究闸下冲刷、防淤措施和调度运行方式,提出对冲刷水量和水资源配置的要求。5.4.8 对河道、河口围垦工程,应说明垦殖区土地利用、工农业生产、水产养殖等方面的要求;确定垦殖区范围、面积及防洪、挡潮和引水、排水设计标准;确定工程垦区防护和供、排水工程总体布置方案及主要建设内容;选定挡水(潮)堤线、设计洪水位、挡潮水位及挡水(潮)堤、围堤、涵闸等主要工程的规模与主要设计参数。5.4.9 分析本项目对河道、河口、港湾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基本确定影响处理措施与规模。5.5 灌溉5.5.1 概述灌溉工程所在地区及灌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灌区土地利用、农业水利、人畜饮水现状和发展规划。5.5.2 确定灌区范围,基本选定灌溉方式。5.5.3 调查灌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灌区土地分类和土地利用规划,分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水土资源状况及综合开发治理要求,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选定灌溉面积, 5.5.4 确定设计水平年和灌溉设计保证率、灌区人畜饮水供水保证率。5.5.5 基本确定灌区农林牧业生产结构、作物组成;分析不同作物的灌溉制度、耗水量、需水量及灌区人畜饮水定额与需水量;基本选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出灌区需水总量和年内分配。5.5.6 分析不同年型、不同水源的可供水量,进行灌区供需水量平衡,提出需供水量和供水过程线。5.5.7 选定灌溉工程总体布局、主要建设内容及分期实施方案。5.5.8 水源工程规模论证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说明河道水文径流特性和上、下游规划用水情况。2 水库工程应基本选定满足灌溉用水要求的兴利调节库容,分析正常蓄水位范围,选定正常蓄水位;分析灌区土地分布、灌溉自流条件和水库泥沙淤积情况,基本选定死水位和其他特征水位。3 直接从河道取水的引水枢纽、泵站工程,应统计分析河道径流供水保证程度,选定设计引水流量和设计水位。4 说明径流调节计算的基本资料与方法,分析长系列径流调节计算成果,提出灌溉设计引水量、多年平均引水量、灌溉保证率等指标。5.5.9 灌溉渠道工程规模论证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基本确定干支渠渠线及渠系建筑物的位置。2 选定骨干灌溉渠道的设计流量,基本确定主要节点设计水位。3 基本选定渠道交叉建筑物、泵站、灌区内部调蓄水库、泥沙处理、排洪等工程的规模与主要参数。5.5.10 分析灌区可能产生涝盐、碱(渍)化的原因,结合灌区地形、土壤、水文地质条件及技术经济条件,初拟灌区水利土壤改良分区,基本选定排水工程的布置、规模和排水方式。5.5.11 提出典型区田间灌排渠系布置规划。5.5.12 分析灌区水源工程引水对其他用水户的影响,基本确定补偿措施。5.6 供水5.6.1 概述受水区水资源总量和分布情况,说明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城乡用水和现有水源工程供水情况。5.6.2 说明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用水需求,确定供水范围和主要供水目标、供水对象、设计水平年及不同用水对象的供水设计保证率。5.6.3 说明受水区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发展规划,提出节水目标和措施,分析不同水平年各工业部门用水定额和城镇公共用水、生活用水定额。5.6.4 说明不同用水户对水量、流量和水质的要求,预测不同水平年各部门的需水量、需水总量及过程。5.6.5 分析受水区不同水平年的规划水源和可供水量,说明受水区当地水资源配置利用原则,对受水区水资源进行供需平衡分析,提出各水平年的缺水量、需供水量和供水过程线,并根据治污规划中提出的污水处理措施分析中水回用量。5.6.6 论证拟建水源工程不同水平年的可供水量和供水可靠性。对于跨区域、跨流域调水工程,应说明水量调出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分析水量调出区各部门用水和生态与环境需水要求,论证水量调出区最大可能调出水量与合理调出水量。5.6.7 说明区域水资源配置方案,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选定供水工程总体布局和主要建设内容。5.6.8 水源和调蓄工程规模论证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说明河道水文径流特性和上、下游规划用水情况。2 水源和调蓄工程应分析满足供水要求的兴利调节库容,分析正常蓄水位范围,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选定正常蓄水位。说明输水工程布置对取水口高程的要求和泥沙淤积情况,基本选定死水位及其他特征水位。3 对死库容较大、供水对象较重要、供水保证率较高的水库,应分析特枯水年动用死库容应急供水的措施和供水量,论证最低供水位,提出对进水口布置方式和高程的要求。4 分析水库上、下游现状用水和设计水平年预测用水量,分析水库水源的供水可靠性。5 直接从河道取水的引水枢纽或泵站工程应统计分析河道径流供水保证程度,选定设计引水流量和设计水位。6 从多泥沙河流引水应基本确定泥沙处理工程布置和规模。5.6.9 输水工程规模论证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选定骨干输水渠道(管道、箱涵)工程的设计流量。2 基本选定主要节点设计水位。3 基本选定主要分水口门、交叉建筑物、泵站等工程的规模与主要参数。5.6.10 综合分析受水区、水量调出区和供水工程的技术经济条件,通过长系列调节计算,提出供水工程的设计年供水(引水)量、多年平均年供水(引水)量等指标。5.6.11 从多泥沙河流引水应分析泥沙特性,基本选定泥沙处理工程布置和规模。5.6.12 分析引水前、后河道流量变化情况,以及调水对调出区河道内、外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影响,选定补偿措施与规模。5.6.13 说明水库水质、水量现状,提出水源保护与监测的要求与措施。5.6.14 基本确定水量调度原则,提出调入水量与受水区当地水资源联合调度运用方案。5.7 水力发电5.7.1 说明有关地区的水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电力资源情况,经济社会特点及地区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分析本电站可能的供电范围及在电力系统中的任务与作用。5.7.2 说明供电地区电力供需现状和电力发展规划,分析地区用电负荷发展趋势和电力系统运行特性,确定设计水平年,预测负荷水平,分析负荷特性,基本确定发电设计保证率。5.7.3 说明进行水利动能计算的基本资料和基本方法。拟定水库和水电站运行方式。5.7.4 水库水电站工程特征水位论证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说明项目建议书阶段对水电站上、下游特征水位的选择成果及审查意见;分析梯级衔接水位、水库淹没范围和制约条件、工程地质和工程布置条件,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选定水库正常蓄水位。2 分析泥沙淤积高程、机组运行特性等对水库消落深度和最低发电水位的影响,拟定死水位范围,基本选定水库死水位及其他特征水位。5.7.5 选定引水式电站设计引水流量和引水口、前池设计水位。5.7.6 水电站装机容量选择应包括以下内容:1 概述电力系统发展情况、预测负荷及负荷特性、电源构成、电力开发计划以及其他已建、在建和拟建水电站的特性。2 说明水库调节性能、水电站动能经济指标及对下游梯级水电站的效益增值,分析装机容量比选方案和工程布置条件,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选定装机容量。3 初运行期较长或近、远景能量指标变化大的水电站,要提出装机程序及预留机组意见。4 概述径流和水库运行特性,分析电站特征水头和技术经济指标,提出机组台数、单机容量和额定水头的推荐意见。5.7.7 计算水电站保证出力和多年平均发电量指标,分析径流调节计算成果。5.7.8 分析水电站引水和调峰发电泄流对下游河道内、外用水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基本确定补偿措施。5.8 综合利用水库工程5.8.1 概述本工程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环境情况。5.8.2 根据工程的综合利用开发任务,分别对各项任务加以说明并进行排序,提出防洪、灌溉、供水、发电、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通航、旅游等方面对水库工程的要求,并按以下内容分别对各项任务加以说明:1 防洪任务应通过防洪、防凌、减淤分析,基本确定针对不同防护对象、防洪标准的水库控制运用方式和控制泄量、防洪(凌)库容。2 灌溉任务应根据灌区设计,基本确定灌溉引水方式、引水高程、设计引水流量和引水量、引水年内分配过程(长系列或不同代表年)等。3 供水任务应通过供水分析,基本确定设计引(调)水量与流量及年内分配过程、取水口位置与高程、工程总体布局。4 发电任务应通过对本工程所在地区电力系统负荷特性和电力供求情况的分析,确定对本电站供电范围及承担任务的要求。5 对兼有水环境保护及通航、渔业、旅游等方面任务的水库,应提出环境保护供水要求;说明航运规划,确定航道等级、预测运输量,提出通航季节、流量、水深、宽度、水位与变率、保证率等要求;分析水库过鱼和库区养殖鱼类的种类、习性,确定鱼类洄游和库区养殖的季节、水温、水深、流量、流速等要求;说明名胜古迹、风景区发展旅游事业对水库工程水面、水位、流量、水量的要求。5.8.3 综合利用水库工程应重点协调各综合利用任务的关系,论证满足各主要任务并尽可能满足其他任务要求的库容和特征水位等主要规模指标,选定水库正常蓄水位和汛期限制水位,基本确定兴利库容、防洪库容,基本选定死水位和其他特征水位,基本选定装机容量。5.8.4 水库兴利防洪库容论证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对兴利库容,应说明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等各任务需水库提供的水量,分析各部门用水特性及河道生态用水,协调各部门用水要求与关系,确定满足综合用水要求的兴利库容。2 对防洪库容,应说明下游防洪要求和水库防洪控制运用方式,确定防洪库容;视需要提出分期防洪库容。5.8.5 水库正常蓄水位选择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说明规划阶段拟定的梯级衔接水位和项目建议书阶段选择的正常蓄水位方案及审查意见。2 说明所采用的基本资料、水文径流成果、径流调节计算时段、上下游用水过程、调节计算的原则与方法。3 提出正常蓄水位选择原则、范围和方案,分析库区淹没范围、重要淹没对象及制约条件、移民安置难度,及工程建设与地质条件,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选定水库正常蓄水位。4 对分期开发的水库工程,应分别论证初期及最终规模的正常蓄水位及其他主要特征水位。5.8.6 水库死水位选择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说明项目建议书阶段选择的死水位方案及审查意见。 2 说明所采用的基本资料、水文径流成果、径流调节计算时段、上下游用水过程、调节计算原则与方法。3 综合分析水库泥沙淤积情况和供水、灌溉、发电、渔业、航运及水库排沙等方面对水库最低水位的要求,拟定死水位范围,结合考虑技术经济因素,基本选定水库死水位。4 如近期和远期泥沙淤积及用水情况变化较大,需论证采用不同死水位。5 必要时,初拟应急供水措施,初选水库最低运行水位。5.8.7 洪水调节和防洪特征水位选择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说明项目建议书阶段选择的汛期限制水位方案和审查意见。2 说明调洪计算采用的基本资料、不同频率洪水及典型过程线、分期洪水。3 提出水库汛期限制水位选择原则,协调防洪与供水、发电等任务的关系,综合分析库区淹没范围、兴利目标与效益及工程建设与地质条件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选定汛期限制水位,基本选定防洪库容、防洪高水位、设计洪水位、校核洪水位和泄水建筑物规模。4 必要时,应对分期防洪限制水位进行研究,分析水库供水效益和后汛期洪水调节计算成果。5 拟建水库上游有已建当地材料坝形成的水库、且其校核防洪标准低于拟建水库时,应分析上游已建水库失事对下游拟建水库安全、规模和运行方式的影响,基本确定处理措施。5.8.8 水电站装机容量选择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说明水利动能计算的基础资料、基本方法与条件,分析发电用水与水库供水、灌溉及河道生态环境用水的关系。2 可按综合利用供水要求及本规程5.7节的有关内容与要求论证电站规模,选定装机容量。5.8.9 水库泥沙冲淤分析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概述泥沙特性,说明设计泥沙系列的特征值与年内分配及泥沙计算的原则、方法与主要参数。2 分析工程的综合利用任务、水库调节性能、水库形态、水沙特性,提出不同水平年水库泥沙冲淤计算成果。3 研究提出水库长期保持有效库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