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单元全部教案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的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处处留心,连续观察”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组成。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进行连续观察,让学生进行细致、仔细地描写,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对事物的描写。2.本单元的教学重点:(1)能引导学生根据细致观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通过阅读,感受古诗三首的自然美和语言美。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学习并运用观察方法描写事物,表达自己的感受。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9 古诗三首本课描述了深秋时候,黄昏江边的景色、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和雪梅的特点。重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作者在古诗中表达的感情。2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10 爬山虎的脚本课描写了爬山虎的特点,重点是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2通过朗读,感受爬山虎脚的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11 蟋蟀的住宅本课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住宅是怎样建筑成的等知识,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的奇妙,注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2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它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口语交际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以“爱护眼睛,保护视力”这个话题进行讨论。重点是指导学生做到预防近视,并掌握保护眼睛的方法。11.通过游戏,看短片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2.小组合作法去讨论制订解决近视问题的办法。习作:写观察日记本次习作的内容写观察日记。重点是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11.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把握观察的方法。2.结合课文提示对习作进行指导。3.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表达习作。4.互评法互相点评习作。语文园地本次语文园地的主要内容是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相同事物的不同说法;词语运用会使句子意思更加准确;积累表示气象的谚语。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词语写句,同时引导学生积累气象谚语。11.引导学生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2.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交流。3.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意思。 11 蟋蟀的住宅课题蟋蟀的住宅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蟋、蟀、宅”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选”等14个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4.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教学重点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有关蟋蟀的文字、图片资料和作者资料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昆虫的世界非常奇妙,夏天我们经常听到蝉在窗外高歌。昆虫界中,除了蝉拥有优美的歌声外,还有一种昆虫也常常给我们带来美妙的歌曲。2.(播放蟋蟀的叫声)蟋蟀唱歌非常出名,但它还有一样东西非常出名,是什么?(蟋蟀的住宅)(教师板书:蟋蟀的住宅) 3.人居住的房子叫住宅,那蟋蟀居住的地方能叫住宅吗?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有什么疑问?4.那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些疑问,跟随法国作家法布尔一起参观“蟋蟀的住宅”。 【设计意图:声音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蟋蟀,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教学( )分钟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朗读(开火车读,齐读,指名读)3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出示生字“宅、隐、毫、慎、址、良、掘、搜、倾、置、骤、抛”翘舌音:蟀、宅、慎、址、置;平舌音:搜4.书写指导。出示生字“宅、临、选、择、址、良、穴、厅、卧、专、寸、卫、钳、较、锯” 指导书写:“穴”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卧、专”的最后一笔都是点;“卫”最后一笔横要长一些。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5.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用工具书解决。 隐蔽:借助别的东西遮盖掩藏。随遇而安: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慎重:谨慎认真。柔弱:常指体弱,易感疲劳的;易得病的。搜索:仔细查找。隧道: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耙扫:打扫。三、理清脉络,划分层次1.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作者观察了什么?有什么发现?2.课文一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蟋蟀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介绍住宅的特点。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具体描述蟋蟀修建住宅的经过。四、熟读课文,了解住宅特点。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小组讨论:蟋蟀出名有几个原因?2.将第二句话改成“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住宅,还由于它的唱歌”行不行?为什么?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五、小结课文,课堂练习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能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设计意图:理清课文脉络,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课文内容。】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六、再读课文,布置作业1.带着你的疑问再读课文。2.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整理读书笔记,让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课堂作业新设计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住宅(zhi zi) 抛出 (po po) 蟋蟀 (sui shui)二、看拼音,写词语。dn xu k tn xun z zh zh( ) ( ) ( ) ( )三、仿写。 弯弯曲曲 _、_、_、_【答案】一、zhi po shui 二、洞穴 客厅 选择 住址三、平平坦坦 安安静静 整整齐齐 工工整整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激情导入,复习生字1. 听写生词,同桌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时集体订正:住宅 临时 选择 住址 优良 卧室 大厅 洞穴 专家 卫生 钳子 较大2.作者观察了蟋蟀什么?(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3.我们向别人介绍自己家的住宅的时候,会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学生说说自己的介绍顺序。【设计意图:交流发言,让学生把课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培养表达能力。】新课教学( )分钟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现在作者法布尔就向我们介绍他发现的蟋蟀的住宅。自由朗读26自然段。(教师板书:住宅特点)(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法?(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的前三句话)(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教师板书:选址慎重、自己挖掘 不肯随遇而安)(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思考:作者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介绍的?2.学生汇报:外部:(教师板书:外部)隧道排水良好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拟人的手法)门隐蔽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比喻的手法)平台平坦(教师板书:隐蔽 平坦)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拟人手法)3.齐读第5自然段,教师追问:这些都是从哪一方面介绍蟋蟀的住宅?(外部)4.介绍完蟋蟀住宅的外部后,作者又发现了什么?(学习第6自然段)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教师板书: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三、精读课文,加深理解1.自由朗读79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呢?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你的感受。2.学生汇报:动工时间:十月,秋天初寒(教师板书:动工时间:十月)挖掘过程: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铺开。(挖掘工具柔弱)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勤劳,作者观察细心)长时间修整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抛出泥土来。(勤劳) (教师板书:挖掘过程:不断整修 勤奋)3.再次朗读79自然段,感受蟋蟀建筑住宅的过程。(1)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蟋蟀不肯随遇而安体现在:一是它慎重地选择住址;二是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三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洞穴。(2)作者是如何把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写清楚的?通过“扒”“搬”“踏”“推”“铺”一系列动词,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表现了蟋蟀的建筑才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四、课堂总结,回顾课文法布尔先生经过长期、细心地观察,发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建筑过程,他像介绍朋友的住宅一样,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蟋蟀的住宅,让我们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设计意图:再次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它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设计意图:再一次从整体上感悟课文,达到读悟共鸣,读写延伸,使读能为今后的用服务,让学生选择性延伸学习,激发求知欲及好奇心。】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2.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或启发?3.选择学习。(1)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观察,练习写一写。(2)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3)有条件的读一读昆虫记这本书。【设计意图:利用作业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板书内容蟋蟀的住宅 选址慎重、自己挖掘外部:隐蔽、平坦(不肯随遇而安) 住宅特点 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动工时间:十月 如何建筑 挖掘过程(勤奋) 不断整修课堂作业新设计一、给下列生字组词。较( ) 卧( ) 临( ) 钳( )二、用关联词把下列句子连接起来。1. ( )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 )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2. ( )有雨,这里( )立刻就会干的。 三、我知道。1.蟋蟀对自己的住宅有什么要求?_2.作者从哪方面介绍蟋蟀的住宅?_【答案】一、比较 卧室 临时 钳子二、1. 因为 所以2. 即使 也三、1.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 2.外部: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门前有平台。内部: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教学反思1.通过蟋蟀和人类比住宅环节,促使学生去探究蟋蟀的住宅,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3.通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改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那只可爱的小蟋蟀,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住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检验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特点的情况。【教材分析】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文,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住宅是怎样建筑成的等知识,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语言精炼传神,字时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课文生动而富有儿童情趣,深受学生青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科学的奇妙,注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看书的习作实践中去。【作者介绍】法布尔: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自幼爱好自然,经常观察昆虫和贝类的生活情况。晚年详细观察栖息于未垦地中的各种昆虫和蜘蛛,于1879-1907年间将研究所得,陆续写出昆虫记十卷。主要著作还有自然科学编年史以及关于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论著。【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蟋蟀又叫促织、趋织、蛐蛐,是一类善吃、好斗的昆虫。夏末秋初的夜晚,它们躲在墙角里、庭园中、杂草间、砖瓦下、土洞里,不停地发出“瞿瞿”瞿”“唧唧唧唧”的鸣叫。蟋蟀中只有雄蟋蟀会叫,因为它有发声器,这是一种“求婚”的信号,雌蟋蟀听到后会赶去“赴约成亲”。这时,如果闯来一只雄蟋蟀,就会发生一场搏斗。两只雄蟋蟀先是振翅鸣叫,然后爪子相对,猛扑乱咬,直到一方斗败逃脱为止。得胜的雄蟋蟀,还要得意地振翅鸣叫一番。因为蟋蟀善鸣好斗,自古以来,人们喜欢饲养蟋蟀,观看它们精彩的争斗表演。在蟋蟀的头上,有一对比身体长的丝状触角,尾部有一对长长的尾须,雌蟋蟀的产卵管比较长,夹在两条尾须当中,所以俗称三尾子。雄蟋蟀没有产卵管,叫它二尾子。凭鸣声常常可以判断蟋蟀的优劣:鸣声尖而轻的多为小蟋蟀,鸣声高亢雄厚的多为个头较大的壮蟋蟀,叫不成声的可能是“烂衣翅”,它的一只翅膀发育不良,或幼虫蜕变成虫时因外因烂掉了部分翅梢;可是“烂衣翅”不是无用之辈,它在格斗时却十分凶猛哩!由于蟋蟀善鸣好斗,不少人偏爱它,而对它的坏处反不以为然了。其实,蟋蟀是农业害虫,不论成虫还是幼虫,都能咬食农作物的叶、茎和根。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看拼音,写词语。 d tn zhun ji w sh xun z ( ) ( ) ( ) ( )二、比一比,组词语。较( ) 址( ) 良( ) 校( ) 扯( ) 食(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近义词: 隐蔽( ) 温和( )反义词: 隐蔽( ) 温和( )四、基础积累大巩固。在文中找出蟋蟀工作时的动词。 阅读能力大提升五、课文整体梳理。 课文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_,以及住宅是怎样建筑成的等知识,赞扬了蟋蟀( )、( )的精神。六、重点段落品析。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他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 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毫不可惜:_ (2)随遇而安:_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用“_”画出文中的拟人句。3.从文中哪句话中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思维创新大拓展七、读课外书了解一下蟋蟀的生活习性。 参考答案:一、大厅 专家 卧室 选择二、比较 学校 地址 拉扯 良好 粮食 三、近义词:隐藏 温柔 反义词:暴露 暴躁四、扒 搬 踏 推 铺 五、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六、1.(1)一点儿不觉得可惜。 (2)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2. 比喻句: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拟人句: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3.它常常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七、略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爱护眼睛,保护视力课型口语交际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眼睛的结构,掌握近视形成的原因。2.要求学生做到预防近视,并掌握保护眼睛的方法。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并且持之以恒。教学重点预防近视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并且持之以恒。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谜语导入。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猜个谜语:两颗黑葡萄,长在人脸上,白天开窗望,晚上关紧窗。生:眼睛。师:对了,同学们都有一双漂亮的眼睛,同桌互看一下眼睛,看看眼睛是由什么组成的?(板书: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通过新闻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环保话题,并为下面的环节蓄势。】新课教学( )分钟二、认识眼睛的结构。让学生同桌互看一下眼睛,在学生发现了中间有个小圆孔的基础上出示眼睛的外部结构图,指导学生认识眼睛的部分结构,再让学生指指认认,加深印象。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小圆孔就是瞳孔,来自物体的光通过瞳孔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最后神经把这些光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物体了。紧接着通过两张不一样瞳孔猫的图片,(出示课件4)揭露生活中的小常识,培养学生日常的观察能力。三、引导学生了解近视的概念以及近视的影响。1.小游戏:找茬!(测测大家的眼力)师生互动,找出不同的地方。2. 出示一张模糊的视力表,学生比较后引出近视的概念。3.小组讨论。(影响视力的原因。)小组讨论时,注意说话的音量,避免干扰其它小组。4.汇报总结。要求:不重复别人的话。如果想法接近,可以先表示认同,再继续补充。四、预防近视,养成保护眼睛的良好习惯。师:近视的原因有哪些呢?1.让学生讨论后交流得出:不注重看电视或用电脑用眼时间。不注重读写卫生。不认真做眼保健操。不注重饮食 归纳起来,都是增加了眼睛的负担,造成了眼睛调节过度紧张和疲劳。(板书:近视 原因 造成眼睛过度紧张和疲劳)2.针对近视的形成原因,提出预防近视措施。重点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坚持做到每天做眼保健操。积极锻炼身体。保证足够的睡眠。让学生对照这几种情况找找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存在,加以改正。师:保护眼睛,重在预防,接下来我们看个短片,休息一下,同时注意片中的保护眼睛方法,同学们可以一起跟着做。(板书:预防近视 注意用眼卫生,保护眼睛)五、加强意识,明辨是非,回答问题。师:刚刚我们讲过很多的内容,接下来我就要考考同学们。通过问答环节及判断图片是非做法,提高同学们对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认识。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六、课堂总结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请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用眼卫生,保护好眼睛,通过爱眼拍手歌回顾本节课我们讲的内容。最后老师衷心祝愿大家,不要因为今天的近视影响明天的远征,愿大家都有一双明亮而健康的眼睛。 板书设计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近视原因:造成眼睛过度紧张和疲劳预防近视:注意用眼卫生,保护眼睛教学反思1.这节课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2. 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游戏,看短片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主动地探索、快乐地学习,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9 古诗三首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3.背诵古诗。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新课教学( )分钟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暮、吟”2.学习会写字“暮、吟”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生听课件中范读)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名说诗句的意思)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书:露水 月亮)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1.指导配乐朗读。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生配乐朗读)2.谈感受。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诗文内容,扫除学习诗文中的障碍。】【设计意图:有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进入诗中,逐层深入地积累知识。】【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诗的意境,并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对课文的理解。】板书内容暮江吟 白居易露水 月亮 景色美丽课堂作业新设计【课堂作业新设计】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画“”。日暮( m m) 吟诵(yn rn ) 瑟瑟 (s b)二、辨字组词。幕( ) 吟( ) 似( ) 暮( ) 拎( ) 拟( ) 三、理解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_【答案】一、m yn s 二、屏幕 日暮 吟诵 拎水 似乎 拟人 三、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设计意图:提醒学生用学古诗的几个步骤学习古诗,是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新课教学( )分钟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缘、降、骚、逊、输”“降”和“逊”是翘舌音。2.学习生字“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指导书写:“侧、峰、缘、降、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宽下窄。“缘”书写时左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费”书写时上边的弓字要宽扁、最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撇右边是竖,贝字稍窄。3.理解题意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教师板书:横 岭 侧 峰 )(教师板书:变幻莫测)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教师板书:远 近 高 低)(教师板书:千姿百态)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教师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看到_说一句话吗?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三)多诵读,悟诗情多诵读: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2.四人小组表演悟诗情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四)总结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四、学习古诗雪梅(一)看图片、赏雪梅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答:梅花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教师板书: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师: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8.自己读,读出节奏。师: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 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指名说。 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 梅香(教师板书:雪白 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1.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 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 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 诗。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 ,我们一起来欣赏。4.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 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设计意图:自学生字,通读全诗,为学诗做准备】【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练习,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兴趣。】【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设计意图:充分朗读是理解诗词最有效的方法。】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五、作业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设计意图:学习课外诗句,更利于拓展延伸,开拓学生视野,积累素材。】板书内容题西林壁 苏轼 横 岭 变幻莫测侧 峰 远 近 从不同角度观察 千姿百态高 低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雪梅卢钺雪白 人各有所长梅香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比一比,组词语。锋( ) 阁 ( ) 章( ) 峰( ) 阔( ) 障( ) 二、读诗句,理解词语。可怜 真珠 缘三、我会理解。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案】一、锋利 山峰 阁楼 阔气 文章 障碍二、可爱 珍珠 因为三、1.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2.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教学反思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3.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教材分析】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理宗淳祐四年(1244)进士,调建昌军学教授。景定五年(1264)除秘书郎。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迁著作郎。五年,棹给事中。出知隆兴府,官终户部尚书。卢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诗留名千古。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庐山简介庐山,是我国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可谓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正濒而侧影着千顷阔湖,山青水秀景色泛胜。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之景象。故古人云:“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间”,形容恰到好处。也正因是如此,庐山才不愧为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看词语,写拼音。运输( ) 暮色( )瑟瑟( ) 降落( )二、给多音字注音。1.敌人在八路军的猛攻下只有投降( )。2.蒲公英的种子降( )落在大地上。 三、暮江吟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_阅读能力大提升四、课文整体梳理。 1.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_的诗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_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_之中。2.雪梅的作者是 ,作者通过描写 _与 _争春,让诗人思考后评价二者皆有特色,雪更_,梅花更_。五、重点段落品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比喻句是: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_2.本诗描写了两幅景象,一幅是_;一幅是_。六、画出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情景。 思维创新大拓展七、写一写。你也来写一首描写景物的诗吧!_参考答案:一、yn sh m s s s jing lu 二、xing jing 三、残阳、江水、露珠、新月四、1. 苏轼 写景 对庐山景色的描绘2.卢钺 雪 梅花 白 香五、1.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2.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露珠像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3.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六、略七、略10 爬山虎的脚课题爬山虎的脚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均、柄、蜗”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嫩”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刚看到课文题目,你或许认为爬山虎是一只老虎,其实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爬山虎: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新课教学( )分钟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