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粤教版(2017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上传人:good****022 文档编号:116617242 上传时间:2022-07-06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3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粤教版(2017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新粤教版(2017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新粤教版(2017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粤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目 录第1课菜叶上的蜗牛教学设计2第2课校园里的蚂蚁教学设计5第3课池塘里的鲤鱼教学设计10第4课家里的兔子教学设计14第5课我们离不开蔬菜教学设计18第6课动手种蔬菜教学设计21第7课谁的蔬菜长得好教学设计24第8课不倒翁教学设计27第9课小鸡啄米教学设计32第10课喷气小车教学设计36第11课纸陀螺教学设计41第12课说位置教学设计45第13课辩方向教学设计50第14课我们的校园教学设计55第1课菜叶上的蜗牛教学设计一、教科书分析“菜叶上的蜗牛”是“身边的动物”单元中的第1课。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找到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并了解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菜叶上的蜗牛”以蜗牛为观察对象,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观察蜗牛的身体”,先指导学生观察蜗牛并描述它的外形特征,接着让学生用小棉棒轻轻触碰蜗牛的触角,了解它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活动2“蜗牛是怎样运动的”,通过观察蜗牛的运动,引导学生了解它的运动特点。二、学情分析蜗牛是学生熟悉但可能还没有细致观察过的小动物,学生对本课内容应该是比较感兴趣的。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观察的方法,但是对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式还不太了解,教师可以多加指引。在经历一年多的科学课学习后,学生已经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和探究。本节课的两个实验探究活动,都是基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动手能力进行设计的,学生应该能较好地完成操作。三、教学目标1认识蜗牛及其外形特征。2了解蜗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及其运动的特点。3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学会交流和记录。4培养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学会爱护身边的小动物。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蜗牛及其外形、反应、运动等特征。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会从整体到局部的细致、有序观察。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学具准备:蜗牛、放大镜、小棉棒、透明塑料片。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的任务驱动场景图。问题:蜗牛躲进壳里了,它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呢?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简单交流蜗牛长什么样子。媒体:出示本课课题“菜叶上的蜗牛(二)活动探究(一)活动1:观察蜗牛的身体媒体:出示蜗牛的图片。问题:蜗牛的外形有哪些特征?活动:学生进行观察蜗牛身体的活动,结合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的提示,尝试找出蜗牛的壳、触角、眼、腹足等部分。教师要指引学生先进行整体观察,从头部到尾部有序地开展,再借助放大镜进行更细致的局部观察,并提醒学生关注蜗牛的触角和眼睛。小结:蜗牛一般由壳、腹足、触角、眼、口等几部分组成。蜗牛的头部有两对触角,前一对触角较短,后一对触角较长且顶端有眼。问题:蜗牛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吗?媒体:出示用小棉棒靠近蜗牛触角的图片。活动:让学生用小棉棒轻轻触碰蜗牛的触角,观察它的反应,并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做记录。教师应提醒学生在观察时要爱护蜗牛,不要太用力以至于伤害到它。小结:蜗牛在行走时会伸出触角,当遇到外界刺激时,会迅速缩回触角,躲进壳里。(二)活动22:蜗牛是怎样运动的问题:虽然蜗牛能快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但是它的运动却是十分缓慢的。蜗牛是怎样运动的呢?媒体:出示蜗牛在透明塑料片上爬行的图片。活动:学生观察蜗牛的运动,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教师可以指引学生用手模仿蜗牛的运动方式,加深学生对蜗牛运动特点的认识。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提醒学生洗手。小结:蜗牛腹足的强健肌体似波浪般移动着,这使蜗牛缓慢地向前运动。蜗牛在爬行过程中会分泌一种黏性液体,这种液体有助于减小摩擦力,使得蜗牛比较容易地向前爬行。小结:今天我们对蜗牛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观察,同学们也认识了蜗牛的外形、反应、运动等特征。现在观察结束了,我们是不是也要把蜗牛放回自然环境中呢?蜗牛和我们人类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要珍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与它们和谐共处。七、板书设计菜叶上的蜗牛外形:壳、腹足、触角、眼、口等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触角缩短,身体的其他部位也会缩回壳内运动:靠腹足缓慢移动,分泌黏液第2课校园里的蚂蚁教学设计一、教科书分析校园里的蚂蚁是“身边的动物”单元中的第2课。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找到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了解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本课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观察、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并从不同的方面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校园里的蚂蚁以蚂蚁作为学习素材,共由3个活动组成。活动1“观察蚂蚁的外形”,让学生借助昆虫观察盒对蚂蚁进行细致观察,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活动2“蚂蚁的家在哪里”,引导学生在校园里寻找蚂蚁窝,通过观察蚂蚁的生活行为,了解它们的生活特点。活动3“蚂蚁喜欢吃什么”,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蚂蚁的摄食情况,了解蚂蚁喜欢吃的食物。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小学生对生活中的小动物非常感兴趣。蚂蚁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他们常常会在校道、灌木丛或墙角发现蚂蚁的行踪。但由于蚂蚁的体型比较小,学生一般难以进行细致的观察。因此,学生对蚂蚁的外形特征并不十分清楚,甚至还有错误的认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观察小动物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也学会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本节课学生就能使用已经掌握的观察方法和技能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三、教学目标1.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2.了解蚂蚁的生活特点,例如:筑巢、传递信息、摄食等。3.培养学生交流、动手操作和记录的能力。4.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环境、亲近小动物的意识。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简单的工具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教学难点:通过实践和实验探究,了解蚂蚁的一些生活习性,例如:筑巢、传递信息、摄食等。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昆虫观察盒、白纸、蚂蚁、饼干、苹果、菜叶、白糖、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学具准备:昆虫观察盒、白纸、蚂蚁、饼干、苹果、菜叶、白糖。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任务驱动场景图。妍妍和波波在观察树干上的蚂蚁,妍妍在拿着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波波在纸上把蚂蚁的外形画下来。问题:画下来的蚂蚁是否正确?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简单交流波波画的蚂蚁是否正确。板书:板书本课课题校园里的蚂蚁。(二)活动探究活动11:观察蚂蚁的外形媒体:出示蚂蚁图片。问题:蚂蚁的外形有哪些特征?讨论:如何观察蚂蚁。指导:借助昆虫观察盒从整体到局部地开展观察活动。注意:提醒学生用文字和数字对蚂蚁进行描述。活动:学生借助昆虫观察盒仔细观察蚂蚁的外形。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结合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的提示,将蚂蚁的外形画下来。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的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并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画下来的蚂蚁和波波画的蚂蚁是否相同。发现:学生会发现波波画的蚂蚁只画了四条腿,是不对的,从而加深对蚂蚁外形特征的认识。小结:蚂蚁身体的颜色有黑、褐、黄、红等。它的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六条腿。活动22:蚂蚁的家在哪里媒体:出示主题人物在校园里寻找蚂蚁窝的图片。问题:蚂蚁是常见的昆虫,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类昆虫。它们生活的地方很广泛。那么,蚂蚁的家在哪里?讨论:如何在校园里找到蚂蚁的家。要求:在校园里观察蚂蚁要听从教师指挥、注意安全。在活动过程中,不要打扰蚂蚁的正常生活。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在校园里寻找蚂蚁的家并发现蚂蚁的一些生活习性。交流:学生分享在校园里观察并寻找蚂蚁窝的体会和发现。介绍:蚂蚁是典型的社会性群体动物,它们一般会在地下筑巢,偶尔也会在树上等其他地方筑巢。蚂蚁的地下巢穴规模非常大,同时具备良好的排水、通风等性能。而蚁巢出入口大多是一个拱起的小土丘,像火山那样中间有个洞,起保护作用。问题:在寻找蚂蚁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发现?媒体:依次呈现教科书的3幅图片蚂蚁相互碰触角,蚂蚁窝,蚂蚁排队走路。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这几张图片中蚂蚁的行为,了解蚂蚁的生活特点。介绍:蚂蚁头上的触角是彼此联系沟通的工具。两只蚂蚁在互相碰触角时,能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传递给对方,以达到交流的目的。蚂蚁行走时,走在前面的蚂蚁会释放一种特殊的气味,后面的蚂蚁依靠这种气味紧紧地跟上,一只接着一只,看上去就像在排队。活动33:蚂蚁喜欢吃什么问题: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呢?媒体:出示蚂蚁合作搬运死亡的昆虫,蚂蚁搬运草籽,蚂蚁合作搬运大米的三张图片。交流:蚂蚁是杂食性昆虫。蚂蚁发现食物后,当不能独自搬运回去时,就会很快地返回蚁巢,传递信息,集合其他同伴一起来搬运。活动:选择几种食物,放在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观察哪种食物上停留的蚂蚁最多。操作:在小纸片上分别放上一种食物,再将小纸片和食物放在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进行观察。任务:观察食物上停留的蚂蚁的多少,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涂色记录。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了解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汇报:蚂蚁喜欢吃的食物种类比较多,是杂食性动物。总结:今天我们对蚂蚁的外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同时也了解到蚂蚁生活在哪里,喜欢吃什么食物,怎么传递信息等。讲述:蚂蚁和蜗牛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不要打扰和破坏蚂蚁的正常生活秩序,爱护好身边的自然环境。拓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继续进行观察,找到蚂蚁的更多“小秘密”。七、板书设计校园里的蚂蚁外形特征:小、六条腿、有触角生活:蚂蚁窝、传递信息、列队行走、搬运食物喜欢吃的食物:苹果、饼干、白糖第3课池塘里的鲤鱼教学设计一、教科书分析池塘里的鲤鱼是“身边的动物”单元中的第3课。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找到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了解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本课主要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实践,让学生在认识鲤鱼外形特征的基础上,发现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池塘里的鲤鱼以鲤鱼作为观察对象,共由2个活动组成。活动1“观察鲤鱼”,让学生了解鲤鱼的外形特征。活动2“饲养小鱼”,通过饲养小鱼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动物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如运动、摄食、排泄等。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鱼,能笼统地辨认这些动物都是鱼,但对于鱼的一些特征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学生可利用已有的观察技能观察鱼,了解不同鱼的某些外形特征。另外,大部分学生都有过饲养小鱼或其他小动物的经历。通过这些饲养活动,学生非常喜欢饲养小动物,也乐于观察和探究。但是,在饲养过程中,很少对小动物展开具有指向性的观察,也很少进行有效的记录。所以本节课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观察小鱼的生活情况并作记录,培养学生长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三、教学目标1.认识鲤鱼并初步了解鲤鱼的外形特征。2.了解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3.培养学生饲养小动物以及长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4.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与小动物友好相处的情感。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鲤鱼并初步了解鲤鱼的外形特征。教学难点:了解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培养长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鱼缸、鲤鱼、水、鱼饲料、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学具准备:鱼缸、鲤鱼、水、鱼饲料。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的任务驱动场景图。在公园里,彬彬和波波看到池塘里有很多鱼在游来游去。问题:这些鱼是鲤鱼吧?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推测这些是不是鲤鱼。板书:板书本课课题池塘里的鲤鱼。(二)活动探究活动11:观察鲤鱼媒体:出示鲤鱼在池塘里游动的图片。问题:观察鲤鱼的身体,它的外形有哪些特征?讨论:怎样观察鲤鱼外形特征。讲述:像观察蜗牛、蚂蚁一样观察鲤鱼。先进行整体观察,再从头部到尾部进行有序的观察。注意:要在鲤鱼的自然生活状态下进行观察,不能将鲤鱼捞出水面以免造成伤害。任务:观察鲤鱼有哪些外形特征,将它的外形画下来,并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观察鲤鱼,鼓励学生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并提醒学生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将鲤鱼的外形特征画下来,及时做好记录。交流:展示学生的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交流鲤鱼的外形特征。小结:鲤鱼的身体呈纺锤形,颜色一般为青黄色。它的头部比较大,眼睛较小,口位于头部前端,口的旁边有两对胡须。鲤鱼的身体表面具有鱼鳞,还有鱼鳍和鱼尾。活动22:饲养小鱼讨论:如果想长期观察小鱼的生活,我们需要怎样饲养呢?媒体:出示饲养小鱼的图片。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认知和经验,交流饲养小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展示:教师饲养的一缸小鱼。任务:观察饲养的小鱼,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哪些有兴趣的问题?问题:小鱼需要吃食物吗?小结:和其他动物一样,小鱼也需要食物。动物都需要摄食才能维持生命需求。问题:鱼缸底部那些一条条的黑色东西是什么呢?小结:小鱼也需要排出粪便这些废物。动物一般具有排泄的特征。活动:教师提出任务,让学生在课后饲养几条小鱼,结合科学学生活动手册,每天观察并记录它们的生活情况。媒体:出示一些饲养小鱼的注意事项,如:合适的鱼缸、种一些植物、不要喂食太多、及时清理废物、35天要换水。讲述:在饲养小鱼前要给它们选择一个合适的鱼缸,而且在一个鱼缸里不要养太多的鱼。在鱼缸里适当种一些金鱼藻等植物。每天要记得给小鱼喂食。一般35天要给鱼缸换一次水。同时,也要把鱼缸底部的排泄物及时清理干净。小结:饲养小鱼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同学们的耐心和细心照顾。(三)拓展活动媒体:出示其他鱼的生活图片。活动:观察其他鱼,它们是否和你养的鱼一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交流: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动物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例如:运动、摄食、排泄、生长、繁殖、感知外界环境等。七、板书设计池塘里的鲤鱼鲤鱼的外形特征动物的共同特征:摄食、排泄、运动第4课家里的兔子教学设计一、教科书分析家里的兔子是“身边的动物”单元中的第4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找到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了解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本课主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观察、探究、实践等活动,感知兔子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家里的兔子以兔作为学习素材,共由2个活动组成。活动1“灵敏的听觉”,让学生在兔子的四周轻轻拍手,通过观察兔子对声音的反应,了解兔子可以利用耳朵感知环境。活动2“能找出胡萝卜吗”,通过兔子找出胡萝卜的实验以及观察自然状态下兔子的活动,知道兔子可以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感知周围的环境,并能做出相应的反应。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对周围的事物尤其是对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充满好奇。兔子是学生最喜欢的小动物之一,学生也具备关于兔子的相关知识。由于具有相关的生活经验,所以学生对观察和探究兔子的活动具有极大的兴趣。在前三课对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一些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探究技能。本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观察、探究活动,符合学生的需求和认知发展。三、教学目标1.知道兔子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周围的环境。2.经历观察、描述、交流、实践、记录等一系列过程,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3.激发学生认识生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兔子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周围的环境。教学难点:经历观察、描述、交流、实践、记录等一系列体验活动,提高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盘子、兔子、胡萝卜、胡萝卜模型、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学具准备:盘子、兔子、胡萝卜、胡萝卜模型。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的任务驱动场景图。妍妍和琪琪坐在客厅聊天。妍妍抱着一只小兔子,琪琪发现兔子的耳朵在动来动去。问题:兔子的耳朵怎么动来动去呢?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简单交流兔子的耳朵为什么会动来动去。板书:板书本课课题家里的兔子。(二)活动探究活动1:灵敏的听觉讨论:兔子的耳朵动来动去,是不是在感知周围的声音呢?任务:在兔的四周轻拍双手,观察它的反应。媒体:出示学生对着兔子拍手的场景图。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分别在兔子的前、后、左、右等方位轻拍双手,观察兔子的反应,并结合科学学生活动手册,提醒学生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内容。汇报: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小结:兔子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动物。它有一对比较长的耳朵,可以灵活地活动,帮助兔子听到周围传来的声音。活动2:能找出胡萝卜吗讨论:兔子的其他感觉器官是不是也像耳朵那样灵敏呢?媒体:出示兔子在胡萝卜和胡萝卜模型面前的场景图。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兔子能不能在胡萝卜和胡萝卜模型之间找出真正的胡萝卜。提示:提醒学生观察兔子靠什么感官找出胡萝卜,及时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内容,汇报: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小结:胡萝卜和胡萝卜模型在外形上几乎是一样的。虽然兔子的视野非常大,但它的近距离视力不是很好,所以它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灵敏的嗅觉去找出胡萝卜。实践:让学生到小农场等地方进行实地观察或观看视频信息,了解自然状态下,兔是怎样感知环境的。小结:兔子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三)实践活动活动: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活动要求,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有关动物的科普书,了解动物是怎样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的。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七、板书设计家里的兔子探究:灵敏的听觉、嗅觉小结:兔子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第5课我们离不开蔬菜教学设计一、教科书分析我们离不开蔬菜是科学二年级下册“一起种蔬菜”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主要让学生知道蔬菜是我们离不开的食物。只有引起学生关注蔬菜,认识蔬菜对我们的重要性,才会吸引学生进一步探究蔬菜是如何种植出来的,所以本课的学习是后面两课的基础。本课共由2个活动组成。活动1“餐桌上的蔬菜”,了解蔬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含有我们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学生认识蔬菜是我们离不开的食物后,进一步形成探究蔬菜是怎样种出来的动机。活动2“蔬菜是怎么种出来的”,了解蔬菜的种植过程。组织学生参观蔬菜种植过程,为下阶段开展蔬菜种植活动提供认知基础。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处于需要通过多体验、多动手去感知事物,理解科学概念的阶段。要让低年段的学生了解人类生活离不开植物,蔬菜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蔬菜是二年级学生熟悉的食物。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吃各种蔬菜,对蔬菜已有比较丰富的感知;另一方面,学生却很少思考我们的生长有多么需要蔬菜,甚至人类的生存是否离得开蔬菜的问题。这节课正好可以提供一个学习机会,帮助学生梳理相关认识,学习相关内容及科学方法。三、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蔬菜。2.了解大家一周内吃蔬菜的情况。3.了解蔬菜的种植和管理过程。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蔬菜。教学难点:统计并记录一周内吃过的蔬菜,了解蔬菜能为人类提供生长所需。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学具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六、教学过程设计(一)任务驱动媒体:展示本课任务驱动场景图。妍妍和琪琪在学生食堂旁观看一周菜谱。问题:为什么菜谱里每天都有蔬菜呢?交流:同学们,你们每天都要吃蔬菜吗?板书:板书本课课题离不开的蔬菜。(二)活动探究活动1:餐桌上的蔬菜媒体:出示蔬菜图片。问题:一周内,你吃过哪些蔬菜呢?活动:统计一周内吃过的蔬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交流:向小组的同学介绍你一周内吃过的蔬菜。活动:把小组内同学的记录放在一起,根据全班记录数据,归纳我们通常多久会吃一次蔬菜,感知蔬菜对人体是有益的、必要的。结论: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蔬菜。活动2:蔬菜是怎么种出来的媒体:出示各种各样的蔬菜。问题:你知道这些种类繁多的蔬菜是怎么种出来的吗?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小菜园,了解蔬菜的种植过程。交流:观察并交流蔬菜是如何种出来的。拓展:如果提供蔬菜种子给你,你觉得应该怎么开展种植活动呢?七、板书设计我们离不开蔬菜蔬菜是我们离不开的食物。第6课动手种蔬菜教学设计一、教科书分析动手种蔬菜是“一起种蔬菜”单元中的第2课。本课通过指导学生开展播种活动和为期一周的种植管理活动,为下一课学习蔬菜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做铺垫。本课的主体活动是种蔬菜。第一环节,确定播种的种子并选取合适的农作用具,知道所选农具的使用方法。第二环节,指导学生学习播种的方法,分组开展播种实践活动。第三环节,交流怎样管理才能让蔬菜生长得更好,提醒学生注意记录蔬菜的种植和管理过程。二、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处于对植物的生长和种植非常感兴趣的阶段,他们对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充满好奇,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小变化都会令他们欣喜。本课选择贴合学生生活的植物蔬菜,开展种植活动,十分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将会全情投入种植活动,并乐于记录蔬菜生长过程中的每一点变化,为该课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奠定基础。三、教学目标1知道种植蔬菜的基本步骤。2了解种植蔬菜后期管理的注意事项。3学会选取合适的农作工具进行播种。4学会记录蔬菜的种植和管理过程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种植蔬菜的基本步骤。教学难点:学会记录蔬菜的种植和管理过程。五、教学准备蔬菜种子、小花盆、花洒罐、小木棍、小园丁日记记录纸。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妍妍、琪琪和波波尝试在菜园的花盆里种植蔬菜。问题:是不是要先播种呢?交流:对波波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任务:究竟如何开展种蔬菜的活动呢?(二)活动探究种植前准备任务:考虑种植前需要做什么准备。交流:选择哪些农具开展播种活动,知道这些农具的用途和用法。整理:确定开展活动的蔬菜种子,选取合适的农具。在开展种植活动前,分配好种子和工具材料。播种 种蔬菜任务:种植蔬菜。讨论:种植蔬菜的步骤。交流:如何种植蔬菜,生生互评改进。指导:学习正确的播种方法。操作:学生分组开展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展示自己播种好的花盆。评价:是否正确完成播种步骤,有哪些需要注意或改善的地方。种植后管理任务:怎样管理,才能让蔬菜生长得更好?讨论:管理蔬菜生长的做法。交流:提出切实可行的种植和管理蔬菜的方法,生生互评。指导:制作记录蔬菜种植和管理过程用的小园丁日记。评价:能否达成记录管理蔬菜生长的目标与任务,需要怎么改进才能更好地达到目标。课后:跟进学生记录为期一周的小园丁日记。七、板书设计动手种蔬菜第7课谁的蔬菜长得好教学设计一、教科书分析谁的蔬菜长得好是“一起种蔬菜”单元中的最后一课。通过为期一周的种植蔬菜活动,学生种植的蔬菜苗已经有了不同的生长状况。学生都跃跃欲试,希望和同学分享各自的种植成果。本课正好给予学生展示、交流蔬菜种植效果的机会,并了解蔬菜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同时,进一步了解更多植物和蔬菜一样,也需要阳光、水分等条件,并让学生广泛联系生活,说出更多人们合理利用植物的例子。本课的教学内容共由3个活动组成。活动1“哪盆蔬菜长得好”,通过比较蔬菜生长情况并结合小园丁日记,交流蔬菜长得好的原因。活动2“植物生长靠什么”,是了解其他植物的生长是否和蔬菜一样,也需要阳光、水分等条件。活动3“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是了解人们合理利用植物的例子,进而了解到许多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二、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以蔬菜为代表的植物种植活动有一定的认识。这些体验活动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十分有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然而,对于蔬菜等植物长得好可能和什么原因有关,二年级学生还处于比较朦胧的阶段。或许部分学生能初步讲出可能和阳光或水分有关,但也可能是道听途说,没有实践支撑。本课通过蔬菜种植分享会等形式,激发二年级学生进行更多的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用事实和证据发现蔬菜及更多植物长得好的原因。另外,还鼓励学生了解除了蔬菜,人们还有哪些合理利用植物的例子,进一步认识到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三、教学目标1.知道蔬菜等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等条件。2.能说出一些人们合理利用植物的例子。3.通过观察比较,结合小园丁日记,发现蔬菜生长所需要的条件。4.了解许多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蔬菜等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等条件。教学难点:能基于种植实践活动的记录,展开交流,了解蔬菜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植物生长靠什么的相关素材、人们合理利用植物的相关素材、多媒体教学仪器、教学PPT课件学具准备:种植一周后的蔬菜苗、小园丁日记。六、教学过程(一)情境驱动媒体:波波、琪琪、彬彬围在教室里的桌子前,展示各自种植的蔬菜,观察并比较哪盆蔬菜生长的更好。问题:彬彬的豌豆怎么长得那么好呢?交流:学生对波波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交流。任务:蔬菜长得好和什么原因有关呢?(二)活动探究活动1:哪盆蔬菜长得好展示:小组成员把各自种植的蔬菜苗放在一起进行展示。观察:比较谁的蔬菜长得好。描述:为什么这些蔬菜长得好?问题:这些蔬菜长得好是什么原因呢?活动:结合各自的小园丁日记,比较蔬菜种植效果,看看能否找出原因。汇报:学生根据交流的结果,解释蔬菜长得好所需要的条件。小结:光照充分和水分充足等是蔬菜长得好的原因。活动2:植物生长靠什么问题:我们周围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是否和蔬菜一样,也需要阳光、水分等条件呢?媒体:出示相关植物素材。讨论:观看相关素材,交流思考这些植物长得好的原因。汇报:学生解释、交流各种植物长得好的原因。小结:各种植物的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等条件。活动3:植物与我们的生活问题:除了蔬菜,人们还有哪些合理利用植物的例子?媒体:出示植物与我们的生活相关的素材。讨论:学生根据相关素材,交流人们合理利用植物的例子。汇报:学生提出生活中人们合理利用植物的例子,生生交流、互评。小结: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后:结合今天对蔬菜等植物长得好的原因的认识,改进种植方法,继续种植蔬菜。七、板书设计谁的蔬菜长得好蔬菜等植物长得好需要阳光、水分等条件。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第8课不倒翁教学设计一、教科书分析本课是“动手做玩具”单元的第1课,重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简单玩具的结构特点,并尝试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模仿自制玩具,为后续各课自制其他玩具打下基础。本课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情境创设,通过创设学生玩不倒翁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科学问题。第二部分是活动1“不倒”的秘密,围绕不倒翁不倒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不倒翁的外形特征和内部结构,并猜测“不倒”的秘密。第三部分是活动2做个不倒翁,在活动1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模仿不倒翁的结构特点,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不倒翁玩具。二、学情分析不倒翁被扳倒后总能自行恢复直立,对于学生来说,这种现象非常有趣、神奇。他们很想通过探究找到答案。但是,二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有限,学生的思维又比较依赖感性认识。因此,学生可能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倒翁不倒的科学原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玩不倒翁进行感受,还要引导学生不但要关注不倒翁的外形,还要从内外结构上对不倒的原因进行思考,为制作过程中的有效选材和动手操作打好基础。三、教学目标1知道不倒翁不倒的原因与其底部有重物、底部为圆弧形的结构有关。2能模仿不倒翁的结构特点,选择身边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设计并制作不倒翁。3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与同伴进行交流和评价。4对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简单玩具感兴趣。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不倒翁不倒的原因与其底部有重物、底部为圆弧形的结构有关。教学难点:能模仿不倒翁的结构特点,选择身边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设计并制作不倒翁。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不倒翁玩具、乒乓球、双面胶、橡皮泥、螺母、剪刀、扇形彩纸、彩色铅笔、教学课件、多媒体电教平台。学具准备:不倒翁玩具、乒乓球、双面胶、橡皮泥、螺母、剪刀、扇形彩纸、彩色铅笔。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1.情境创设:媒体:展示教材情境图。问题:妍妍和琪琪在玩什么玩具?媒体:展示不倒翁玩具,并请学生上台玩不倒翁。交流: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和发现。问题:关于不倒翁,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交流:学生回答自己的想法。问题:为什么不倒翁被扳倒后总能自行恢复直立?板书:板书本课课题“不倒翁”。(二)活动探究活动1:不倒的秘密问题: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在哪里?交流:根据生活经验进行表达。任务:观察不倒翁的外形和内部结构,你有什么发现?活动:学生分组观察不倒翁玩具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猜测不倒翁不倒与哪些结构特点有关,并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任务1。交流:学生小组汇报观察发现。小结:不倒翁的底部为圆弧形,底部内部有重物,我们猜测这些结构可能与不倒翁能自行恢复直立有关系。活动2:做个不倒翁问题:我们能模仿不倒翁的结构特点制作一个不倒翁吗?交流:引导学生从选择材料和制作方法两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问题:哪些材料适合制作不倒翁?活动:根据提供的材料,小组讨论选择哪些材料适合制作不倒翁。媒体:展示各种日常材料(乒乓球、鸡蛋壳、纸杯、螺母、海绵、石头、橡皮泥)。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并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任务2。交流:我们选择这些材料来制作不倒翁的依据是什么?问题:怎样把我们选择的材料进行合理组合,制作成一个不倒翁?指导:请小组上台演示制作方法,并引导其他学生围绕“怎样判断不倒翁制作成功”进行讨论。媒体:展示课前用乒乓球(顶去口)做的不倒翁。问题:这个不倒翁也有不倒的本领,你喜欢这个不倒翁吗?为什么?交流: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结:要使自制的不倒翁受到他人的喜爱,除了要有不倒的特点外,还要把外形制作的美观一些。活动:各小组根据所选择的材料,合作制作一个不倒翁。展示与交流:展示我们制作的不倒翁,它是否制作成功了?同学们喜欢我们的不倒翁吗?还需要怎样改进?总结:要成功制作不倒翁,必须根据不倒翁的结构特点进行制作,如要选择底部为圆弧形的物体、底部的重物必须固定在底部中间。拓展:你能利用不倒翁不倒的原理,设计一个不倒的生活用品吗?七、板书设计第9课小鸡啄米教学设计一、教科书分析小鸡啄米是“动手做玩具”单元的第2课。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与模仿制作灵活的连接结构的活动,充分感知灵活连接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并了解灵活的连接方式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学生制作手工的情境中导入一个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为什么粘好的小鸡不会点头”,引发学生探究部件之间连接方式的兴趣。活动1让小鸡点头,指导学生观察小鸡啄米玩具中能灵活转动的部件,了解这些连接方式有什么特点,并模仿这种连接方式做一个能灵活点头的小鸡玩具。活动2灵活的连接,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品,寻找这些物品能灵活转动的连接处,了解活动的连接方式在生活中的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日常的制作手工和搭建积木活动中积累了不少对不同部件进行连接的经验。他们已经知道有些部件连接后不能相互转动,而有些部件连接后却能灵活转动。在二年级上册做小车的活动,学生已初步知道车轴那样的连接方式可以让连接的部件灵活动起来。但对于身边物品的灵活连接结构,他们可能很少去认真观察和探究,也没有将这种结构与物品功能联系起来。三、教学目标1.知道某些连接方式可以使连接的部件灵活转动。2.能模仿小鸡啄米玩具中灵活的连接方式,制作玩具。3.知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应用了灵活的连接方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模仿小鸡啄米玩具中灵活的连接方式,制作玩具。教学难点:知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应用了灵活的连接方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小鸡啄米玩具、小鸡身体卡片、折叠尺子、扇子、风车、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学具准备:有小鸡身体各部分的卡纸、螺丝钉、空心钉、剪刀、折叠尺子、扇子、风车。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的任务驱动情境图。问题:为什么粘好的小鸡不会点头?思考:怎样才能做一个能灵活点头的小鸡玩具?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简单交流原因。板书:板书本课课题“小鸡啄米”。(二)活动探究活动1:让小鸡点头媒体:出示小鸡啄米玩具。问题:小鸡啄米玩具能灵活点头,与它各部件的连接方式有关吗?活动:学生观察小鸡啄米玩具的结构,找到能使小鸡灵活点头的结构,并仔细观察这种结构的特点。交流:学生汇报观察发现。媒体:用简图呈现灵活的连接结构的特点。问题:怎样做一个可以灵活点头的小鸡玩具?媒体:展示印有小鸡身体各部分图片的卡纸、剪刀、螺丝钉、空心钉。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制作小鸡玩具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媒体:请学生上台演示,并投影该学生的制作方法。评价:其他学生评价这位学生的制作方法是否正确,提出意见。指导:利用螺丝钉、空心钉等材料制作灵活的连接结构,强调安全打孔的方法。活动:学生结合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任务1的提示,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制作一个能灵活点头和活动四肢的小鸡玩具。注意:学生完成制作任务后,指导学生整理好材料和工具,放到特定的位置。展示:学生各小组上台展示自制的小鸡玩具。交流:互相评价制作的玩具小鸡是否能灵活点头和活动四肢。小结:灵活的连接方式可以让连接的部件转动。我们应用这种连接方式,可以使小鸡玩具的头和四肢都能灵活转动。活动2:灵活的连接问题:在其他玩具身上,你也见过这种灵活的连接方式吗?展示:出示风车的实物,并转动风车。观察:分小组观察风车的连接结构,是否与玩具小鸡的连接方式相似。交流:学生上台指出风车上的灵活的连接方式,并说说这个连接对风车的作用。问题:我们的日常物品里也藏有这种灵活的连接方式,你能找出来吗?媒体:出示剪刀、折叠尺子、扇子的图片。活动: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结构,指出灵活的连接处。要求:交流灵活的连接在物品中的作用,同时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任务2。交流:学生交流观察发现和思考结果。总结:今天的科学课上,我们做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讲述:在我们身边的许多物品身上都藏着一些科学道理,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多思考、多动手。拓展:课后观察家里有什么物品也使用了灵活的连接方式,并思考这种连接方式在物品中的作用。七、板书设计小鸡啄米灵活的连接方式:能使不同的连接部件活动起来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第10课喷气小车教学设计一、教科书分析喷气小车是“动手做玩具”单元的第3课。本课在前面两节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走出模仿设计,利用身边的科学现象来产生制作玩具的新创意。本课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气球喷气飞走的生活现象,引发学生产生制作喷气小车的创意。第二部分活动1制作喷气小车,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辆喷气小车,并通过测试自己的喷气小车,感知气球喷气对小车的驱动效果。第三部分活动2喷气玩具的新创意,指导学生迁移设计喷气小车的方法,设计更多创意喷气玩具,还进一步鼓励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去解释身边应用了喷气方式驱动的交通工具,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科技产品能给人们带来便利和舒适。二、学情分析气球喷气飞出是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但是把气球安装在小车上制作一辆喷气小车,二年级的学生可能还未尝试过,所以他们会对这一新奇的学习任务充满向往。由于生活经验和动手能力有限,制作一辆喷气小车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直观而细致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制作玩具的过程中,应用科学原理,完成制作任务。三、教学目标1利用气球喷气运动的现象设计与制作一辆喷气小车。2尝试设计更多的具有创意的喷气玩具,初步认识到应用科学知识可以制作有趣的玩具。3初步了解生活中多种交通工具应用了喷气方式进行工作,知道生活中的科技产品能给人们带来便利。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辆喷气小车。通过测试制作的喷气小车,感知气球喷气对小车的驱动效果。教学难点:尝试设计更多的具有创意的喷气玩具,初步认识到应用科学知识可以制作有趣的玩具。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玩具小车或自制小车、气球、夹子、透明胶、剪刀、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学具准备:玩具小车或自制小车、气球、夹子、透明胶、剪刀。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的任务驱动情境图。问题:气球为什么会飞走?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简单的猜想。思考:如果把气球安装在小车上会怎样?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简单猜想气球安装在小车上的情景。板书:板书本课课题“喷气小车”。(二)活动探究活动1:制作喷气小车媒体:出示小车、通明胶、气球、剪刀等工具与材料。问题:你能利用这些材料和工具制作一辆喷气小车吗?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制作一辆小车。交流: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媒体:出示制作喷气小车的步骤图片和注意事项。活动: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制作一辆喷气小车。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制作的喷气小车。质疑:怎样让我们的喷气小车跑起来?交流:测试喷气小车的方法。媒体:展示如何测试小车及注意事项。活动:指导学生测试喷气小车,并观察气球的喷气方向和小车的运动方向,同时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提示:学生在测试前捏紧导气管,还要注意卫生,不要多人共吹一个气球。交流:学生根据分组活动,汇报小组的发现。小结:小车的运动方向与气球的喷气方向相反。问题:有办法让我们的小车跑得更快吗?交流: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活动:指导学生对比气球吹得大和吹得小时小车运动距离的不同,并把观察发现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交流:学生根据分组,汇报小组的发现。小结:喷气小车的运动距离和气球被吹胀的大小有关。气球较小时,小车跑的距离较近;气球吹得较大时,小车跑的距离较远,活动2:喷气玩具的新创意引导:把气球安装在小车上可以做出好玩的喷气小车。如果把气球安装在其他玩具或物品上,能做出哪些好玩的喷气玩具呢?媒体:出示气球、玩具船、光盘、棉线等日常玩具或物品的图片。问题:你能利用气球设计出什么好玩的喷气玩具呢?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创意。交流:汇报自己关于喷气玩具的创意。小结:我们可以根据气球喷气运动设计出许多好玩的玩具。问题:在生活中,有哪些产品也利用了喷气玩具的原理?媒体:出示喷气式飞机、气垫船图片。介绍:喷气式飞机所使用的喷气发动机靠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向后高速喷射的反冲作用使飞机向前飞行;气垫船一般以喷气方式推动其航行在水面上。这些喷气交通工具使我们的交通更加快速。问题:你从气球喷气飞出中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体会?小结:喷气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人们不仅根据这种现象做出好玩的喷气玩具,还在一些交通工具上安装了强力喷气装置,做成了好用的喷气交通工具。七、板书设计第11课纸陀螺教学设计一、教科书分析纸陀螺是“动手做玩具”单元中的第4课。通过本单元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经历了模仿玩具的结构,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与制作简单玩具的体验活动。本课将带领学生经历从模仿、制作玩具到改进玩具的体验活动制作纸陀螺,并在测试中不断改进。本课编写内容主要指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18.3的低年段学习目标“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用纸做陀螺”是让学生观察纸陀螺作品,利用卡片和竹签进行模仿和制作,并尝试让纸陀螺转起来。活动2“怎样转的更久”指导学生展示自制的纸陀螺,通过观察和比较纸陀螺的转动情况,提出改进纸陀螺的方法,并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改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体验到根据测试结果对作品进行不断的改进可以使玩具做得更好。二、学情分析陀螺是学生熟悉、喜爱的玩具之一。对学生来说,用制做陀螺是一件新鲜、好玩的事情。纸陀螺的制作和改进活动相对简单易行,所需时间也较短,二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独立完成。因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经历过自制纸陀螺的经历,第一次制作出来的纸陀螺可能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同时,二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严谨的科学探究能力来找出影响陀螺转动时间长短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转纸陀螺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纸陀螺的转动情况,引导学生模仿转得久的纸陀螺,对自制的纸陀螺进行有效的改进,避免盲目试错。另外,二年级学生在制作时,画圆和用竹签穿插纸盘是难点,其中用竹签穿孔还存在安全隐患。三、教学目标1知道知道纸陀螺的结构和制作方法。2.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可以转起来的纸陀螺。3能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尝试改进纸陀螺,使其转得更久。4能围绕“怎样让陀螺转得更久”的问题,进行多个角度的思考。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根据纸陀螺的测试结果进行改进,使其转得更久。教学难点:制作纸陀螺时,在卡纸上画圆以及在纸盘中间穿孔的操作。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纸陀螺、硬卡纸、竹签、大小不同的圆形瓶盖、剪刀、彩色铅笔、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学具准备:硬卡纸、竹签、大小不同的圆形瓶盖、剪刀、彩色铅笔。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波波和琪琪观看高年级的哥哥玩陀螺时,发现哥哥们玩的陀螺是用纸做的,感到非常好奇。问题:怎么做纸陀螺呢?交流:学生根据以往玩玩具的经验,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媒体:出示本课课题“纸陀螺”。引导:纸陀螺真好玩,我们来做个纸陀螺吧。(二)活动探究活动1:用纸做陀螺媒体:出示纸陀螺。思考:纸陀螺由哪些部分组成?交流: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问题:做纸陀螺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交流:引导学生讨论纸陀螺的结构、制作材料和工具,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制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媒体:图片展示纸陀螺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导:我们可以利用硬卡纸和竹签来制作纸陀螺。先用瓶盖在硬卡纸上画一个圆,再用剪刀裁剪下来。把纸盘平放在剪刀的手环上,架空。再用竹签尖的一头穿插纸盘,调整高度。一个纸陀螺就制作好了。试一试,看看这样的纸陀螺是否能转起来。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制作纸陀螺,尝试让纸陀螺转动起来,并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任务1。交流:各组汇报纸陀螺的制作情况和转动情况。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怎样让纸陀螺转起来或转得更久”的问题对制作过程、方法和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活动2:怎样转得更久问题:什么样的纸陀螺转得更久?交流:学生根据个人经验回答。指导:观察不同类型的纸陀螺,找出转得最久、最稳的纸陀螺,观察它有什么特点。媒体:展示4种不同类型纸陀螺(纸盘大小不同、纸盘高低不同的纸陀螺各1个)的转动情况。活动: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发现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课任务2中。问题:转得最久的纸陀螺有什么特点?交流:学生汇报观察发现。小结:我们发现转得最久的纸陀螺,具有纸盘较大、纸盘位置较低等特点。我们可以模仿转得久纸陀螺来改进我们制作的纸陀螺,使它转得更久。活动:各组根据转得久的纸陀螺的特点,互相提出改进建议,并尝试改进纸陀螺使其转得更久。交流:改进后的陀螺转动情况与之前有什么不同?你还能继续改进纸陀螺吗?小结:改进纸陀螺可以让我们的纸陀螺转得更久。七、板书设计第12课说位置教学设计一、教科书分析说位置是“位置和方向”单元中的第1课。“位置和方向”单元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前后左右、远近、东南西北等描述物体的位置与方向,并掌握借助太阳或指南针来辨别实际方向的方法,最后综合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学校的模型图。说位置一课主要指导学生学会用“前后左右”“远近”来描述自己的位置,再迁移至描述周围物体的位置,使学生充分感知“前后左右”和“远近”这些词的概念,并掌握描述位置的技能。本课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情境导入”,先是创设一个情景换座位以后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座位,从而引出本课的驱动任务如何描述位置;第二部分是“活动1”,分为两个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学习用“前后左右”描述周围同学的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利用“远近”来描述自己的位置;第三部分,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的不同地方,引导学生迁移应用活动1所学的技能,描述教学楼和其他建筑物所处的位置,为第3课中的“制作校园简易模型”做铺垫。二、学情分析说位置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一个情景,他们对方位和距离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然而让他们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时,他们往往说不清。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认知上比较容易以“自己”为参照,很少会去关注怎么样才能准确、客观、完整地描述物体的位置。要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也就是要通过它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位和距离来确定。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以“自己”为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到能以其他物体为参照物客观、全面地体描述物体的位置,循序渐进地加深学生对科学描述物体位置的学习和理解。“描述位置”的学习活动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会比较单调,缺乏吸引力,所以在课堂上加入“游戏”和“户外活动”来增加学习活动的趣味性,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专注力。三、教学目标1.理解前后左右和远近这些词的概念。2.能使用前后左右和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3.乐于表述、讲述自己的观点,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4.知道使用前后左右和远近等能描述物体的位置,能帮助他人明确物体的位置,方便生活中的交流沟通。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使用前后左右和远近,去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教学难点:能以其他物体的位置为参考,使用前后左右和远近等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关于换座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