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特殊儿童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研究结题报告目 录关键词内容提要一、课题的提出二、概念的界定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四、研究的重点及难点五、研究的思路及原则六、研究的方法七、人员分工八、研究过程(一)、准备阶段(二)、实施阶段(三)、总结阶段 九、研究成果十、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十一、主要参考文献十二、附件特殊儿童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研究结 题 报 告关键词:特殊儿童 艺术教育 现状 发展内容提要:随着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逐渐重视,“特殊教育如何开展”的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艺术教育作为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殊教育事业顺利发展和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基石之一。艺术教育不仅可以辅助德育,以美引善,陶冶情操,还能以美启智,促进残疾学生康复,锻炼其综合协调能力,促其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教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从而达到自食其力、回归社会、服务于民的教育效果。在特殊教育中,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管艺术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它却是为残疾学生自立于社会的一条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所以,艺术类课程被寄予了殷切厚望,受到了特别关注。本课题主要研究在培智学校艺术教育中的教材结构、教学模式、教育评价体系方面的现状和发展。我们坚持“放开眼界、纵向探索、深入挖掘”研究思路和个性化原则、博采众长原则、客观求实原则等实施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法、教育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我们进行深入学习探讨,改换了原来使用的艺术教育教材、增设串珠编织、丝网花制作、粉笔贴画校本艺术课程。扎实地开展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经过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试验探讨,在音乐康复学科教学中,我们总结出了“互动、参与、创编、表演”课堂教学模式,在艺术康复学科教学中,我们总结出了“双融合、多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在校本艺术课程学科教学中,我们总结出了“兴趣引导、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基本实现了课题研究目标,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一、课题的提出1、培智教育背景自1979年我国的第一所培智学校在上海产生后,培智学校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保障残疾儿童教育事业有序进行的法规、政策也逐渐出台和完善,如1982年12月4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4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0年12月28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此外,1987年12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1990年,编印了全国统一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教材、大纲等。2007年2月2日,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导课程设置、促进特殊教育教学改革。这些政策、教学计划和课程计划,对保证和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智力落后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的内在的实质性的问题,如随着随班就读实验的成功,使得为数较多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逐渐进入了普通学校就读,而原先以招收轻度智力落后儿童为主的培智学校就转变为以招收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为主。由于教育对象的变化,原有课程逐渐不适用于现在的特殊教育。从国家到各个学校对培智教育课程改革都高度重视,很多培智学校进行培智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研究。这些实践研究为培智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提供了实践的依据和可行性。2、对艺术类课程教育的期望和困惑艺术教育作为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殊教育事业顺利发展和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基石之一。艺术教育不仅可以辅助德育,以美引善,陶冶情操,还能以美启智,促进残疾学生康复,锻炼其综合协调能力,促其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教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从而达到自食其力、回归社会、服务于民的教育效果。在特殊教育中,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管艺术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它却是让残疾学生自立于社会的一条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所以,艺术类课程被寄予了殷切厚望,受到了特别关注。近年来,对于特殊儿童艺术教育的研究和改革逐渐为社会各界及特殊教育学校所重视,各种理论和实践做法百花齐放,也都获得了不同的研究成绩和实践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探索总结出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特殊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理论,迅速的将其实施到特殊教育中来,并置于特殊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巨大潜力,必将能够充分挖掘这些特殊孩子身上最大的潜能,使特殊教育真正做到服务于学生的现在和将来,让特殊儿童的人生更加美丽,最终取得特殊教育事业的真正成功,实现特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二、概念的界定 “特殊儿童”:台湾心理学家郭为藩为特殊儿童作如下定义:特殊儿童系指由于某些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的障碍,使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获得良好的适应与学习效果,而需藉着教育上的特殊扶助来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儿童。美国著名的特殊教育学者柯克(Kirk,1983)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是:在心智特质、感觉能力、神经动作或生理特质、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方面,偏离一般或常态儿童,或具有多重障碍的儿童。而这样偏离的情形,须达到儿童得靠学校教育设施的调整,或特殊教育服务的提供,才可发展其最大潜能的程度。从教育的观点看,对“特殊儿童”的确定,是就其学习需要的特殊性而言。所谓“特殊儿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其身心特质的过分突显,二是非得借助特殊的协助,否则将无法满足其教育需要。依据特殊儿童身心特性为标准,对于特殊儿童的分类在各国也是不同的。结合我国目前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现状,一般情况下分为超常儿童,弱智儿童、耳聋儿童和视盲儿童这几类。而我国的特殊教育对象只是狭义上的特殊儿童,即残疾儿童,包括智障儿童、听障儿童和视障儿童这几类。对于本文(即本课题的研究)而言,结合学校科研能力的实际情况,我们涉及到的特殊儿童为特殊儿童分类中的智障儿童。“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属于美育范畴,美是生物体的生命运动与客观事物整体运动协调一致的标志,是在人的神经系统定式的建立、巩固、保持和破坏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肯定性的态度。艺术教育正是利用人的这个通道来体现它的教育功能。现今社会处在一个知识多元化的时代,艺术教育是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培智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一般包括音乐和美工类教育。培智教育学校主要遵循弱智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生存的需要是设置音乐、美术、手工等艺术类课程,培养学生技能、挖掘智障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状”:当前的状况。对于本文(即本课题的研究)而言,“现状”一词所涵盖的主要意义为:近些年来或稍早一些时间在培智教育中正在使用的艺术教育的教材结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的现实状况。“发展”: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对于本文(即本课题的研究)而言,“发展”一词所涵盖的主要意义为:在培智教育中正在探索研究的、还没有得到完全确定的、但是显现出科学和高效特性的艺术教育的教材结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变化中的状况。在本课题中,我们主要摸清在培智教育学校中现行的有关音乐、美工等艺术类课程教育的教材结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的现实状况,然后结合我校及外地市特殊教育学校在艺术类课程教育中所进行的课程改革的情况,探索出针对智障儿童发展具有更大教育效益的有关教材结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的普遍性规律,加强艺术教育的有效性。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1、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并探索出针对智障儿童发展具有更大教育效益的教材结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的普遍性的规律,并以此指导和引领我校的其他学科教育发展。2、内容: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培智教育中艺术教育的教材结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形成教改反思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跟踪调查报告等成果;形成结题总结报告。四、研究的重点及难点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是把握住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确认什么样的艺术教育才是具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艺术教育。其实,这也是培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俗话说“方向决定成败”,只有确定好了科学的发展方向,才能使艺术教育成为培智教育中立于长教长新的中坚课程。突破的办法是深刻把握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扩大对教学实验的分析、研究、总结,通过对不同课程结构、不同教学模式、不同评价体系的对比分析,确认出有普遍性的规律,这将是一项长期、细致、深入的探索过程。五、研究的思路及原则1、研究思路:本课题突出“放开眼界、纵向探索、深入挖掘”,针对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可行性研究。以现代教育理论做指导,通过密切联系、实地参观学习等有效途径,加大对周边地市及特殊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上海、山东等地区特殊教育兄弟学校艺术教育情况现状的关注力度,并通过有关特殊教育理论书籍、互联网等多种途径了解国内外有关特殊教育艺术教育现状,以运动的、辨证的眼光看待和借鉴外来经验,深入开展我校的艺术课程的教材结构、教学模式的改革试验,探索培智教育中艺术教育的教材结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总结培智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性理论。2、实施原则:个性化原则鼓励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深入开展艺术教育创新探索,鼓励教师大胆探索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使学校教育卓有成效。博采众长原则除了深入探索研究我校在艺术类课程教学方面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外,我们还加强对外学习和探索,积极了解国内外有关特殊教育艺术教育现状,适当借鉴外来经验。客观求实原则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外来经验,深入分析课程设置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教学模式与师资条件的关系、评价体系与学生状况的关系,分析各地经验的普遍性,探索外来经验与本地实际嫁接的可能性。六、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法:在确定研究方向后,我们将借助因特网和有关报刊、杂志收集有关艺术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相关研究内容;查阅有关艺术教育的文献,以获取相关资料;通过对掌握的文献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加工过程,形成对事物本质的科学认识,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为开展研究提供经验原型和基础。2.教育调查法对参与艺术教育的实验班,采取抽样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与个案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通过调查,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3、行动研究法:通过密切联系、实地参观学习等途径,关注周边地市及特殊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上海、山东等地区特殊教育兄弟学校开展艺术教育情况的现状及发展。4、经验总结法:我们将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各个不同的阶段,运用经验总结法,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的回溯、追因,对本课题的教育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得出对本课题的理性认识,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七、人员分工组 长:胡永杰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周勇具体课题研究活动的组织和安排:陈松硕课题研究资料搜集整理:陈松硕 赵娇课题研究报告撰写:周勇 陈松硕实验研究人员: 周勇 陈松硕 何峥 赵娇 串继红 张丽敏八、研究过程该课题于2010年5月申报,9月正式立项。申报开始之时,我们便成立了以校长胡永杰为组长、以副校长周勇等六位教师为成员的课题实验组,认真开展研究。研究时间为一年,分三个阶段。(一)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6月) 1.做好初期调查工作:调查了解培智教育在艺术教育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现状,形成调查分析报告。随着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逐渐重视,艺术类课程因其特有的艺术熏陶作用以及对学生认识、能力、人生观的潜移默化作用,被寄予了殷切厚望,受到了特别关注。艺术教育在培智教育学校中到底是怎样实施的,其课程结构到底如何?又是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对于学生的评价方面又有什么独特的方式呢?学生在学习中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于2010年4月,进行了一次面对学校全体学生和艺术课教师的问卷调查和座谈活动,同时对我区一些学校的随班就读的智障儿童及任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还利用前往山东参加“自闭症早期干预策略研修班”的机会,向与会的部分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有46名教师、170多名学生通过填写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参与了此次活动。调查后,我们对问卷进行了认真地整理、分析与研究,普遍感觉到存在有以下问题:在课程结构方面:在音乐、美工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材内容有其历史局限性,拘泥于普小教材老框子,知识体系较陈旧、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一些培智学校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94年第1版的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这套教材是根据1990年10月的全日制弱智学校(班)七科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编写的,针对的教育对象是轻度智力残疾学生,而现在的培智学校,已经由招收轻度轻度智力落后儿童为主转变为以招收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为主,使用这套教材进行教学难以达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其次是一些培智学校对艺术教育多重目标认识不足,艺术教育课程类别较少,缺乏一些适合智障儿童特点的艺术教育课程,难以有效地对智障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帮助他们认知社会生活、促进肢体动作协调控制及智力康复。在课堂教学方面:一些艺术教育课堂教学观念滞后,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活动单一,课时结构安排不尽合理,个别知识有误。在教育评价方面:在一些培智学校,特别是在一些家长的评价观念中,还是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的能力的评估,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阶段性,在学习中过多着眼于学生的缺陷矫正补偿问题的研究,而忽视学生潜能的培养和挖掘。2.组织课题组成员到山东培智学校学习培训,探讨艺术教育的具体模式和操作办法。在调研之际,我们于4月1日4日,组织课题组成员一行6人,赴山东淄博市博山区特教中心学校参观学习,就多元教育康复训练体系、儿童潜能开发、艺术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3.组织座谈,宣传艺术教育理念,统一思想,理清思路,做好动员。通过山东学习和课堂教学调研,我们组织召开了座谈会,针对我校的实际,提出了在艺术教育中进行有关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确立了实验班及实验教师,着手进行课题论证及立项申报工作,同时进行研究。(二)实施阶段(2010年7月2011年4月)调查了解培智教育在艺术教育现状之后,课题组就开始着手进行对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发展进行研究。为了深入进行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采取每月两次的交流研究形式,围绕“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这三方面内容,在我校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探讨、总结。1.深入学习,打好基础为使研究工作能够更加具体、有效,我们在进行初期的调查研究分析后,又购置了一批有关特教理论、实践经验的书籍,如: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训练、特殊教育概论、弱智儿童个别化教育与教学、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艺术疗法超越言语的交流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研读,从理论上进一步提升自己。并组织教师进行交流,认真思考、探讨艺术教育的教育功效和发展趋势,对艺术教育有了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大家通过学习交流,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是培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智教育事业顺利发展和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基石之一。艺术教育富含着各种治疗性的元素,优秀的艺术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会注重学生全方位的人格成长。他们往往借助艺术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收益,如驾驭材料的能力、表达情感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并且,毫无疑问的是,艺术教育的过程还可以推进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大家还认识到:作为培智教育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即有着与其他学科教育共同的目标、原则、策略,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2007年2月2日,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通过音乐教学、音乐游戏和律动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觉、节奏感和音乐感受能力,补偿学生的认知缺陷,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通过绘画和手工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视觉,观察,绘画,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这些内容对我们的艺术教育提出了最基本的教育要求,我们在艺术教育中要牢牢把握这些要求,并紧密结合学生本体特点、区域社会环境特点、学校文化环境,把握艺术教育方向、凸显艺术教育特色、提升艺术教育价值,积极有效地实施艺术教育。同时,我们又结合一些课例组织讨论,结合课题调查报告的反馈情况,对于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有了新的认识和设想,并迅速进入验证实施。2.艺术教育课程结构研究对于智力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和治疗,利用艺术治疗法对此领域进行探索。今天,我们谈论这个并不是第一个勇于吃螃蟹的人,在课题组成员的面前,就有一本艺术疗法超越言语的交流。从广义上来说,当艺术活动用于心理建设的领域时,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以开发创造性为目标的活动,不仅起到宣泄情绪、疏解压力的功效,还起到调节精神紧张、改善心理环境的作用。但是,怎样利用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治疗?又怎样让培智学校中的艺术教育课程在培养和发展智障学生视听能力、审美能力、动作协调能力、手工操作能力以及社会沟通、适应能力方面发挥作用?还需要培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1)、变换教材,课程结构研究第一步在2010年9月以前,我校使用的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94年第1版的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这套教材针对的教育对象是轻度智力残疾学生,而我校现在招收的学生基本上是以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为主的。使用这套教材进行教学时,一方面,教师感觉到施教困难,实际教学赶不上教学进度的安排,难以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对本教材的内容感觉陌生,学习困难比较大,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学过之后回生很快;而且,学校已经把早期使用的语文、数学、常识等教材更换为适合智障学生学习的使用语文、使用数学、生活等辅读学校教材,音乐、美工教材却因没有找到合适的教材而没有更换,学科教材之间在内容、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不易形成知识学习与技能形成的横向联系。鉴于此,我校课题研究组在深入学习和探讨后,果断地作出更换实验班音乐和美工教材的决定。经过多方了解,最后,课题研究组把目光定在了音乐康复和艺术康复这两本书上,它是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的实验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他们学校的艺术教育现状,也标示着他们学校进行的艺术教育探讨的方向。课题组教师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了这份教材,一致认为,这份教材在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经过 “初编使用修改再使用”的多次循环实践,现在已经逐步完善和丰富。在内容上,教材从特殊儿童独特的学习需要和心理特征出发,注重教材的系统性、趣味性与实用性;在形式上,教材注重图文并茂、知行结合,力求生动直观;在方法上,教材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有不同层次施教要求,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注重师生合作、共同参与。同时,教材还特别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康复和社会沟通、适应能力的提高,深入挖掘特殊儿童的闪光点,并对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进行相应指导。经过研究和讨论,课题组确定选用这份教材作为实验班的艺术教育教材,在试验班进行教学实验,由何峥老师进行音乐康复课程教学实验、赵娇老师进行艺术康复课程教学实验。同时在实验班保留学校已经进行两年的串珠编织、丝网花制作、粉笔贴画校本艺术教育课程,仍有原任课教师担任实验教学。选定教材后,为了更好地把新教材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来,课题组迅速开展对新教材的分析学习,通过个体学习和召开专题学习交流会的形式来进行。通过深入学习和探讨,课题组教师对新教材的内容、形式、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深层次地探究如何使用本套教材开展多目标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套教材在培养和发展学生视听能力、审美能力、动作协调能力、手工操作能力以及社会沟通、适应能力。【音乐康复教材结构分析】音乐康复教材为全一册,共分为六大部分,分别为:“我们都是好朋友”、 “我是一个好孩子”、“小娃娃本领大”、“动物世界”、“缤纷的大自然”、“快乐的儿童”,每一大部分又包含六到八节内容,围绕本部分的主题设计了一些相关的内容。、本教材只有一册,就给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较大的拓展空间和灵活性,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参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进程,跳跃性、选择性地使用本册教材。、从内容上分析,第一部分为入学常规教育,第二部分为生活常识教育,其余四部分各自为学生日常所熟识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安排能迅速吸引孩子的兴趣,使孩子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一节的内容都设计的图文并茂,形式多样。主体为围绕主题的一首小短曲,或者是一首童谣、儿歌。比如第一部分第一节的内容就只有一句配合优美旋律的歌词:“你好你好你好你好你好你好你好你好”;然后是内容与之相配套的插图,显示校园内的两位小同学互道“你好”;接着是训练提示,对教师进行教学指导进行提示,最后还有家长提示,为家长利用本节内容进行家庭教育进行提示。这样的教材不仅让学生喜欢,同时也达到了教科书的多用性,同时为学生、教师、家长所使用。【艺术康复教材结构分析】艺术康复教材为全一册,共分为五大部分内容,分别为:涂鸦篇、剪纸篇、绘画篇、手工篇、综合活动篇,每一大部分又包含五到七节内容,围绕本部分的艺术形式主题设计了一些相关的内容。、本教材只有一册,给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较大的拓展空间和灵活性,并且每一部分都具有开放性,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参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进程,跳跃性、选择性地使用本册教材,教师还可以添加、更改教学内容。、从内容上分析,第一部分为基础部分,第五部分为提高部分,其余三部分各自涉及到剪纸、绘画、手工。这样形式多变的内容安排能吸引孩子的兴趣,使孩子乐于学习。、具体到每一节的内容中,每一节内容都设计的形式多样。围绕主题,一是“材料准备”,提示准备要使用到的材料;二是与音乐相结合的“热身活动”,热身活动多种多样,有放松手部的小动作、有与主题相关的小游戏、有锻炼手指的手指操、有全身活动小舞蹈;三是本节内容的主体部分,或画或剪或做,或整体或分组或个体,作品完成后还有一个“作品欣赏”环节, 然后是与音乐结合的活动结束再见歌,最后还有一个“亲子活动”环节,指导家长利用本节内容和孩子互动。综合以上学习,课题组教师对本套课程的开放性、生活性、适应性、灵活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利用这套教材更好地进行艺术教育增强了信心。(2)、校本课程,课程结构扩充天地宽对于培智教育来说,最理想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能够融入社会,自强、自立,做一名自食其力的社会人。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对培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单单依靠一般性课程是不够的,在变化新的艺术教材的同时,课题组又把眼光投向了我校的校本课程上。2009年,我校在多年的办学经验支撑下,经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借鉴其他地区培智教育学校的特色课程开设经验,并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实用性及社会价值,在“以手巧促心灵,以美育促智育”的教育思路指引下,积极探讨学校校本课程的开设及分层授课。我们的校本课程是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手工类课程,主要包括串珠编织、丝网花制作、粉笔贴画等特色课程,以课程训练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亲身实践,学到扎实的本领,不仅用手指创造了一个个美丽,更为将来进入社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验,我校现在的校本课程已经初具规模,在教师配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育成果方面已见明显成效。在此次的课题研究工作中,课题组成员更加深入和系统地探讨了我校的校本课程,从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三个方面重新审视了校本课程的教和学。在课程结构方面,课题组成员认为,我校的校本课程是我校实验班艺术教育课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补充部分,它不仅弥补了我校艺术教育在学生动手量方面的不足,也为学生锻炼生活技能,为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帮助。【“串珠编织”课程结构分析】串珠,即用水晶、木、亚克力等质地的珠子,巧思妙想,DIY出属于自己的心爱饰品,近年来逐渐发展为手工制作饰品的一大门类,成为一种另人瞩目的流行时尚和创业致富的捷径之一。我校的串珠编织课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习串珠技术,从最初的认色、认形,到后来的串珠成链、到最后串编出精巧可爱的小饰品,课程的开设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在学习中兴趣很高,有的学生很快就可以单独出成品了。进过几个学期的学习,我校学生单独制作、协作完成的串珠作品已达一百多件,其中有可爱的十二生肖动物,有美丽鲜艳的花儿,有形象逼真的奥运福娃,有精巧的花瓶、桌椅此次实验班把串珠编制纳入到艺术教育发展研究的课题实验中来,并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专题研讨,优化了串珠编织课程的教材结构,加大了对串珠编织课程的价值期待。优化后的串珠编制课程教材,相对减少了对串珠材料的介绍,对于串珠的基本工具的介绍、串珠的基本线材、串珠的基本零件、串珠的珠子的介绍,只选择了必须要用到的材料进行介绍,主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渐熟悉和了解这些材料的特性;还压缩了串珠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比如金属零件的使用方法、串珠常识、串珠技巧;针对学生特点,我们把教材的重点放在了“串珠的穿法”和“精品串珠作品制作方法”两部分内容上。比如在“串珠的穿法”一部分,我们安排的是以下内容:u 形状和字母的穿法l 基本穿法l 偶数的穿法l 奇数的穿法l 奇数和偶数交叉的穿法l V字的穿法l M字的穿法l 软管状穿法l 鲱骨式穿法l 网状穿法l 横木式穿法l 顺、逆时针方向的穿法u 饰品的穿法l 三角的制作l 四角(四方球)的制作l 五角(圆形球)的制作l 单线手链做法l 双线手链做法l 耳环的做法l 戒指的做法u 花艺珠饰技法l 五瓣花的做法l 双重五瓣花的做法l 三重花瓣的做法l 珠花的做法l 花蕊的做法l 叶子的做法在每一个制作练习主题内,我们比较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并注意安排让学生团结协作、互助完成的环节内容,加强环节安排的科学性、材料出示的适时性,加强教材结构对艺术教育的教学影响和目标导向作用。【“丝网花制作”课程结构分析】丝网花是以五彩铁丝及丝袜布纯手工制作而成,质感细腻,花形逼真,犹如鲜花一般,欣赏及装饰效果颇佳,花儿不易褪色,历久如新,一般人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只要肯动手,谁都可以创造出优秀的艺术品。我校紧扣丝网花制作简单、前景广阔的特点,自主开发丝网花制作课程,教育学生掌握制作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校的一部分学生就掌握了这项技术,能够单独制作一些漂亮的丝网花了。丝网花制作课上,只见这些学生熟练地绕圈、网丝、组装、造型,一步步做来,有条不紊、有板有眼,做出来的丝网花色彩靓丽、惟妙惟肖、惹人喜爱。课题组把丝网花制作纳入到艺术教育发展研究的课题实验中之后,进行了专题研讨,优化了丝网花制作课程的教材结构,以便于更好地利用本课程开展有效的艺术教育。针对丝网花制作手工特点,优化后的丝网花制作课程教材,也是相对减少了对使用工具和材料的介绍,把教材的重点放在了“基本做法”和“精品丝网花作品制作方法”两部分内容上。比如在“基本做法”一部分,我们安排的是以下内容:u 制作基本功l 绕圈l 网丝网l 多圈绕法及网丝网l 双节圈绕法l 网加棉丝网l 网双层丝网u 造型基本功l 各种花瓣的做法l 各种花芯的做法l 各种叶子的做法【“粉笔贴画”课程结构分析】粉笔贴画则是用粉笔段儿粘贴在画板上组成图画,看上去色彩鲜丽、有着强烈的立体效果。我校根据粉笔贴画入门门槛低,适合学校学生水平的特点,把粉笔贴画的制作引入了课堂,开设专门的粉笔贴画课程,开设几年来,效果十分理想,学生兴趣高,入门也快,很快就出了不少的作品。课题组对粉笔贴画的教材结构进行了专题研讨,对实验班的粉笔贴画课程进行适当调整,扩大了粉笔贴画的内容范围,使之能够更好地促进艺术教育的实施。比如在粉笔贴画的粘贴步骤上,我们设置了截短、磨平、涂胶、粘贴、个别调色几步;在粘贴形式上,我们设置了平铺粘贴、实心粘贴、空心粘贴这三种粘贴作画方法,一方面现实了粉笔贴画的不同粘贴类型,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分层施教和训练。在粘贴的内容上,我们设计了形象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漂亮美观的花儿,引人向往的美丽风景这样的内容设置,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有力促进智障学生在磨、捏、粘等精细动作的发展。课题组通过这些艺术类校本课程的开设,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提高培智教育的实际效益。、首先是作为艺术教育,这些课程借助艺术操作训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智障学生在抓、握、捏、按、拧等精细动作方面的发展,在剪、磨、缠、粘、镊、折等精细操作技能方面的发展;、提高智障学生手指的灵活水平以及动作协调能力,补偿认知缺陷,对脑部的某些对应区域进行了有益的刺激,促进学生脑部的发育,最终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操作过程中互相协作、共同完成的训练模式,有利于智障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适应能力;、结合地方社会文化、经济环境,这些课程让学生掌握了一门技术,拿到了一张融入社会的通行证,能让这些智障学生自立于社会,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社会人。3.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在实验班进行课程教材结构改革的同时,我们又扎实地开展了有关培智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经过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试验探讨,在音乐康复学科教学中,我们总结出了“互动、参与、创编、表演”课堂教学模式,在艺术康复学科教学中,我们总结出了“双融合、多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在校本艺术课程学科教学中,我们总结出了“兴趣引导、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均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1)、在音乐康复学科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针对智障学生的音乐康复学科教学,课题组通过学科实验、教学交流、探讨研究,深刻的体会到,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智障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才能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达到师生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在音乐课的教学研究中,我们经过学习探讨和实践验证,总结出了“互动、参与、创编、表演”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完善个性、提高能力,培养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品质。、互动和参与愉快学习的前提在培智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互动是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主要形式,也是完成教学内容的必要手段。智障儿童特点的多样性要求教师在施教时必须关注全体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通过律动、唱歌、打击乐器、游戏、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在学习中得到快乐。音乐是“动”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这个“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动”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的“动”则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景,感染学生,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利用教师的“动”激发学生更积极的学习、创作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创作热情,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深化,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情感。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互动的氛围当中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何峥老师在教学唱歌曲萝卜谣一课中,就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互动的机会。歌谣很简单,只有五句:“拔萝卜,拔萝卜,拔 拔 拔;洗萝卜,洗萝卜,洗 洗 洗;切萝卜,切萝卜,切 切 切;炒萝卜,炒萝卜,炒 炒 炒;吃萝卜,拔萝卜,吃 吃 吃。何老师就带领学生走进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从拔萝卜、洗萝卜、切萝卜、炒萝卜到吃萝卜,从劳动实践基地到厨房、再到餐厅,学生边唱歌谣边劳动,学生完全投入到了学习和生活之中,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真正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创编和表演创造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培智教学中,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都是这些智障孩子所不喜欢和难以接受的。怎样才能让智障学生喜欢这种看不见和摸不着的艺术呢?何老师是采用把音乐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表现,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与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外化的形式结合起来。这样既带给别人美的享受,也让自己获得参与表现的满足感。何老师还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魅力,激活学生表现美的欲望和创造美的冲动。在实施过程中,何老师为学生设定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如创编歌词、自编动作、即兴表演等等,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世界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并受到美的熏陶。在课堂学习中,何老师让学生根据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自己的想象自编动作展示出来。这样既激发了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也使他们进一步感受了歌曲的内涵。何老师根据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组,指导学生边唱歌边表演,或将歌曲集体创编为舞蹈。比如:在学习我爱我的小动物们这首歌时,何老师结合制作的小动物头饰,引导学生创编歌词,添加动作。教材出示的歌词部分很简单,只有一段:“我爱我的小猫,小猫这样叫,喵喵喵 喵喵喵,喵喵喵喵喵。”经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学生先是把歌词中的“小猫”换成了“小狗”,并模仿教师边唱歌边表演动作,在得到教师的激励性反馈之后,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学生们自唱自演,乐成一片。通过创编动作和表演,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锻炼,表现欲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也更深地体会了歌曲的意义。针对智障学生的特点,何老师不要求孩子们的创作是否精细、完美,只要他们在创作中能够大胆地去想象,勇敢地去表现就足够了,因为智障儿童音乐教学就是让学生们学会欣赏美,学会创造美。(2)、在艺术康复学科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在美工类课程的教学研究中,课题组使用艺术康复教材进行深入研讨,经过学习探讨和实践验证,提出了“双融合、多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在美工课中融合音乐元素、融合生活经验、追求学生多方面发展。、融合音乐相互借重的美丽美术与音乐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它们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好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对于智障孩子的美工教育,我们课题组认为,美工和音乐是不应该分家的,在美工课程中加入一些音乐元素,用动人的音乐去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给整个教育过程增色添彩。在音乐的陶冶下,无论是感受意境还是幻想画面,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创作,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我们的美术活动变得更丰富更有趣,学生的参与性也会更高,也能得到更大的教育康复。在赵娇老师的课堂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每一节上课都有音乐响起,有时是和美工内容有关的小儿歌、小歌谣,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有时是配乐做手指操或其它热身运动,提前准备,顺利进入学习主题主体;有时是在音乐中进行作业展示,鼓励参与,培养观察力与感受力。这样的课堂中,美工和音乐相互借重,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课堂流程也变得顺畅了。比如在教学制作苹果一课中,教师就首先带着学生做了一段“手指操”,歌词内容是:“一个手指头,一个手指头;变变变成毛毛虫。两个手指头,两个手指头;变变变成小白兔。三个手指头,三个手指头;变变变成小花猫。四个手指头,四个手指头;变变变成螃蟹走。五个手指头,五个手指头;变成大雁飞走了。”在可爱的童声歌唱音乐中,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伸手指、按压、挤捏、轻搓,虽然学生的动作不整齐,节拍跟不上,但学生脸上的笑容展示着他们心底的欢乐。这样的热身运动,不仅能大大提高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在接下来要进行的揉、剪、贴、涂动作的完成,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融合生活生活是个大课堂对于较重度智障学生来说,他们的智商水平只相当于正常幼儿的水平,他们的动手能力,与手脑协调能力十分差,在绘画学习中,他们还处于涂鸦期,他们的作品是没有规律与可视性的,这是他们冲动性的表象,也与他们的肌肉、手、脑的协调有关。这时期,在美工课上融合生活经验使得他们的学习过程变得较为顺畅。赵娇老师把学生对周围生活和环境中的一些简单事物的认知和经验积累引入到课堂中来。比如,常吃的水果:苹果、梨、香蕉、西瓜、桃子、菠萝;玩过的玩具:皮球、气球、汽车;户外观察时看到的四季自然景色与自然物体:太阳、月亮、星星、白云;认识看到过的小动物:鸡、鸭、小鸟、白兔、小羊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的得的认知经验能够让这些智障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更高,也让他们的接受和理解更容易一些,在进行练习任务的时候更容易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比如在色彩教学时,赵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进行联系。如太阳红色,橘子橙色,树叶绿色,茄子紫色等等。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接触的实物进行找朋友,再让他们玩玩,最后上色。这样老师不用花费太多的力气,可以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在玩的同时学生学的开心,又没有顾虑,在不知觉中完成了课堂的教学要求。而对于中度智障儿童中来说,他们的智商水平相对高一些。他们有了初步的绘画构思,能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绘画,画出来的线条也初步成形。他们所处的是形象绘画期。这时候,赵老师就从他们的认知特点,行为能力、与身心特点出发,让他们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美工能力与技巧,让他们从心理喜欢上美工,愿意自己寻找美,创作美,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比如,来自生活的碗、锅、电视机、电风扇等都是很好的内容。即没有脱离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没有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越生活的东西越适合他们,只要你诚心的走进他们的生活,你就会发现其实适合他们学习需要的东西也是十分多的。比如在和我一起过生日一课的教学中,赵老师选择在班上一名学生生日的这一天进行,她领着班上的学生一起吹气球、剪窗花、拉彩带、画黑板,把教师装饰的美丽极了,然后在“祝你生日快乐!”的音乐声中捧出生日蛋糕,让全班同学都向过生日的学生祝福,并送上学生自己亲手制作的生日贺卡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给学生留下难以忘记的回忆,还促进了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发展。、多方面发展直击教育最目标一个课堂就是一个小社会,智障学生在美工课上不单单得到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必然还要发展多种能力,实现课程的多目标,为好好生活打下基础。智残儿童认识事物主要靠直观思维,他们总是对熟悉的事物表象和具体直观的材料容易领会掌握。因此,赵娇老师注意从感性认识活动的特点出发开展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以课改为依据,以创新教学为理念,以激发学生良好的课堂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出发点,针对智残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特殊需要,对教学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创新,美育与生活并重,促进智障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主要做法如下:直观和言语的整合,把语言同事物形象统一起来,提高智力残疾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引导他们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训练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还强化记忆,有助于矫正智残学生的注意及记忆障碍;通过让智力残疾学生多看和多做,实际感知物体不同的形状、色彩、表面性质等方面的特征,形成了准确的表象,这为智残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发展打下了基础;通过肌肉等运动感觉的训练,改善了智残儿童的身体状况,使他们头脑清醒,精力充沛,从而有助于发展其心智活动技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形成和发展智残学生的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课题组通过对智障学生美术治疗训练前后相关能力的比较,发现通过美术艺术治疗,智障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在校本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相对于音乐康复和艺术康复来说,我校的校本课程进行的时间较长,虽然本次课题组对校本课程进行了一些整改,但是近两年的校本研究和施教经验还是指引我们迅速进入了状态,研讨、实验并总结出适合智障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我们总结出“兴趣引导、自主发展”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以下两个理念。、趣味克服单调我校的校本课程具有融入社会的职前培训的特点,让学生所进行的技能练习具有一定的单调性,对于这些注意力受控能力不太强的智障学生来说,让他们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进行单调重复性的操作,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的实验课的教师提出了“趣味克服单调”的教育思路,在这些注意力的受控性还不强的情况下,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在课前趣味导入,课中趣味维稳、课后趣味留尾,迅速把学生吸引到课堂训练中来,让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定的时间始终关注到要训练的内容上。比如张丽敏老师在进行粉笔贴画小猪一颗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对电视“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的认识,巧妙使用课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内容上。在上课之初,张老师先是放了一段有关猪八戒的片段,然后引导学生说:“猪八戒打败了妖怪,想来和小朋友们玩一玩。同学们想和他玩吗?”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后,张老师就接着说:“猪八戒要和同学们玩一个做迷藏的游戏,他藏在了我们的画板上,我们把粉笔贴在这些色块上,当我们完成的时候,猪八戒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在学生进行粉笔粘贴时,张老师则利用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利用数字游戏,以奖励粘贴几个粉笔段的形式吸引学生持续把注意力放在训练中。串继红老师则是利用串珠编制色彩亮丽、形式多变的特点,让学生给自己制作小饰品、小玩意的,或者给老师、给同学、给家长送礼品的,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保持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自主决定发展课题实验的老师坚信这一条,在这些校本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要更加凸显出来。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实验老师更加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只要学生入了门,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教师的教和引导都是简洁的。只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从自主性出发的练习,学生才能够真正从练习中得到康复效果,在动作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串继红老师在串珠编制课程施教中,首先了解学生情况,针对学生情况确定学生的自主可以做到哪一步,而教师的放手有可以放到什么程度。比如在梅花茶杯垫这一内容的施教中,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复内容,就让班上学习情况较好的韩玲玲、王霄两位同学指导学习情况稍微差一些的陈仲磊和张进,教师只是“旁听”是否出现差错,对于学习情况再差一些的周楠和刘丹,串老师则提供材料,讲授方法、口头指导,而对于学习情况最差的余运河和巢舒恒,串老师则是从头开始,耐心地一步步讲解。在陈松硕老师的丝网花制作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也得到充分的调动,在丝网花制作过程中,有些步骤是简单而多次重复的,陈老师就减少施教成分,让学生主动进行。比如在香雪兰一课的施教中,对于人人都能进行的“绕圈”一步,陈老师就是在出示示范品后,讲述要求,让学生自主进行;对于“网丝网”一步,陈老师就选择一名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同学示范操作;对于“组装花朵”一步,陈老师则亲自动手示范,并且是小步子前进,还不时返回重复进行,针对程度差的学生制作中的困难,陈老师还进行手把手的施教。这样的针对学生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在自身的学习水平上得到提高,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这种“兴趣引导、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是让学生迅速掌握了一门技术,渲染了学生手指下的美丽,拓宽了学生离开校园之后的生活之路,这些课程还达到了“以手巧促心灵,以美育促智育”的目的。这些课程,都需要学生进行一些精细动作来完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手指的灵活水平以及手眼协调能力,对脑部的某些区域进行了有益的刺激,促进学生脑部的发育,最终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再者,这些特色课程的实施,在于让学生接触到美的事物,辨识出生活中美的事物,又自己动手创造美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以时刻围绕在学生身边的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唤来学生认知能力、感受能力的觉醒。4.艺术教育评价体系研究在课题研究工作中,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试验探讨,我们在教材结构、教学模式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实验成果。由于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时间紧、课题组成员人力有限,在评价体系的发展研究上,我们的研究的相对简略一些,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是初步总结了一些理论认识。2007年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多元化、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评价的内容要有助于智力残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根据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体设计社会性与情感、认知、语言、自理和运动等多方面的评价内容,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成长轨迹。”在智障学生艺术教育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应该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增强自信心,表现欲,促进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教师对学生及课堂的评价,应该关注学生参与艺术学习活动的兴趣、态度和情感反映,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需求,从而促进每个孩子最大程度的发展。张丽敏老师认为:“课堂不是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的创造火花要及时鼓励,对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学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做到知、情、意、行综合评价。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的过程中又满足了好奇心。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应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位成功者,应采用激励的语言和动作,让课堂充盈生命的活力。这样,才能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串继红老师认为评价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评价要及时;评价要顾及个别和全面;评价的语言要适度,态度要亲切;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化。课题组教师一致认为:在智障学生中,有的孩子虽然欠缺表现能力和自我表现的欲望,但他们却喜欢被表扬、被肯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他们能体会到自己是否成功,是否被认可,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对学习的态度和自信心。根据智障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平时就应该注意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表现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对于学习能力相对差的孩子,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帮助。对于能力强的就因势利导,让其优点、特长得以充分展示和发挥,对于能力差的就主动接纳他们,多鼓励他们,并让能力强的孩子去教他,发挥同学互助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和进步。这其中,老师的肯定和同学之间的帮助无形中都会给孩子们增添学习的自信和成功的喜悦。5.回顾反思,总结提高教育实践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艺术教育必须要在培智教育中发挥多目标的教育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