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急处置机制建设的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good****022 文档编号:116434435 上传时间:2022-07-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应急处置机制建设的调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应急处置机制建设的调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应急处置机制建设的调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应急处置机制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对于全面提高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通过参与应急管理工作、搜集基层工作情况、个别交换意见、座谈、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我县应急处置机制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县应急管理工作现状及形势(一)应急管理机构基本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我县坚持抓基础建平台,应急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规范化。深入开展“一案三制”建设,加强县乡两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了应急管理“一岗双责”及考核制度,基本建立覆盖我县常发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等8大机制,初步形成了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和以属地管理为主、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强化应急保障工作,组建了应急专家队伍和县乡村和企事业单位三级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了应急物资,重点推进应急值守监督管理平台、县级指挥平台和预警发布平台建设,强化了应急通讯保障,广泛开展应急科普宣传,协调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率显著提升。(二)突发事件频发,加强应急管理常态化建设势在必行。从我县一年来的突发事件来看,地质和气象等自然灾害频发,事故灾难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社会治安事件隐患较多,群体性上访数量居高不下,劳动合同用工、旧城拆迁、农村征地拆迁,企业改制以及产权问题、环境问题等所引发的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特别是近期,突发事件呈现出频发化、分散化、多样化的特点,使政府应接不暇而又不得不面对,牵扯了大量精力、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常态化建设,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二、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少数单位领导存在认识误区。少数单位的领导受应急管理就是应急处置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存在认识误区,没有确立全过程的应急管理理念,忽视应急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和善后处置等方面的工作。此外,少数领导还存在麻痹思想,认为自己所负责的工作或地区总体形势较好,没有必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应急管理方面的工作。(二)公众应急意识淡薄,社会参与程度低,自救互救能力差。虽然近年来我县在应急救援知识宣传教育方面做过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总体意识不足,自救互救能力缺乏,参与程度低,尤其是社区、学校、农村等,自发地组织和行动起来防范、应对突发事件以及灾后的恢复和重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不能很好地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配合政府开展工作,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社会公众力量的作用发挥,也就加重了政府的负担。(三)应急预案实用性和操作性不强。目前,虽然乡镇和部门均制订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但编制预案时普遍没能结合本区域实际,或是照搬照抄,或是闭门造车,致使预案缺乏操作性。或者由于专业培训演练基本条件欠缺,致使制订的预案不能够及时进行演练检验,导致部分部门、乡镇对应急响应程序不够清楚,具体操作细节不够明了,协同能力较弱,表现在信息报送、综合协调、指挥处置、现场作业等方面难以胜任复杂的工作任务,应急预案形同虚设。(四)统一高效的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尚未建立。目前,我县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中,采用分散的、以相关职能部门为主的管理模式,由于各部门的职能有所交叉,综合指挥协调能力相对不足。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往往要靠对各职能部门的协调,而目前更多的是依靠组织者的个人能力和领导的重视程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难以满足长期有效运作的要求。此外,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尚未建立,各部门指挥平台系统各自独立、不能互联互通、信息不能共享,这既是一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同时效率也比较低下。三、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建议(一)建立健全领导机制。为提高应急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保障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建议在县委县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依托5支专业方向的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地震地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抗洪抢险应急指挥中心、森林灭火应急指挥中心、道路水上交通事故应急指挥中心、矿山抢险危化品事故应急指挥中心,由相关分管县领导担任指挥中心的领导。指挥中心的建设应强调专业性、实战性。突发事件发生后,指挥中心即转为应对相应突发事件指挥部,具体组织、协调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二)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各乡镇、各部门要明确分工,配齐应急管理专、兼职工作人员,并把职责落实到领导,落实到具体科室和工作人员。同时,努力把应急管理工作延伸到社区、农村,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县各基层的应急管理工作网络,形成上下联动、步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此外,定期开展应急管理领导干部及专兼职人员业务培训工作,提高应急管理业务技能。(三)建立健全指挥机制。建议结合县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更新建设,优化配置、合理整合现有视讯监控系统,通过整合尽快建成功能强大的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形成集应急指挥、信息采集、危机预警、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身的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并配备现场应急指挥车,为领导靠前指挥、现场机动信息采集、现场灾情控制提供平台。(四)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按照预防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大对各辖区内存在的风险隐患的排查清理和监控,建立全县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健全和完善预测预警、分析研判、总结评估等机制。强化监测预警手段,增强监测点,提高测报工作水平。尽快建立县级综合预警发布平台,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信息沟通,促进人们在危机来临时自觉科学地进行防范。(五)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发布机制。一是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收集、报送程序,报送范围,责任主体和报送要求。建立和完善24小时的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各乡镇、部门应急信息收集、分析、传递能力,做到口径一致,数据准确;二是注重各类应急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设备等手段及时发布预警、灾害、应急工作进展等各类信息;三是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保持新闻信息发布渠道,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宣传工作。(六)建立健全宣传机制。强化培训,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法制意识。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力度,通过开办学习讲座、知识竞赛、专题培训等手段提高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该法的认识水平,明确在突发事件中的责任和义务,并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充分做好应急状态下的各项准备,做到常备不懈。建议将公民防灾减灾教育纳入我县中小学教育、社区教育、重点企事业单位教育的范畴,充分利用“公共安全宣传周”、“全国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全国消防日”等契机,在电视台、网络等媒体上开设专栏,在乡镇、学校定期开展讲座论坛、知识竞赛、实践操作演练等宣传活动,以增强公民防灾减灾意识,丰富预防、减灾及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公民的防灾减灾能力。(七)科学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急管理预案的操作性。目前,预案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下一步关键是抓好应急预案的落实,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同时,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要针对应急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尽可能地细化,明确做什么、怎么做、谁负责。此外,提高预案的知晓率,确保一定范围内的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预案的能力。实施各项演练,发挥预案作用。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县级层面的实战性强的综合性专业演练,提高物资集结、队伍集结能力。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结合实际,每半年开展一次专业性演练,可以实行纸上或网上的虚拟演练,也可以进行小规模的实练。通过演练,发现问题、积累经验、锻炼队伍、磨合机制,使预案随时能够经得起突发事件的检验,达到关键时刻能够用得上、起作用的要求。(八)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一是按照“一专多能、平战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推进5支专业队伍建设,作为全县事故应急、人员搜救、险情排除的突击力量,并通过专业训练和救险通用技术知识培训、配备必要的装备,增强他们的救援技术,提高救援能力。二是按照县、乡镇、村(居)三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原则,加强县综合应急救援支队、乡镇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村(居)综合应急救援中队的建设,充分发挥这些队伍在区域联防和救援互助中的关键作用。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吸纳志愿者参与的工作机制,做到有动员号召机制,有组织运作体系,有明确具体任务,有平时学习训练。(九)提高应急物资管理保障水平。以政府储备和社会征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政府及其部门自有物资、设备、机具目录及县所有企事业单位内可临时征用的物资目录。统筹规划布局各级各类应急物资储备,重点建设全县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库,优化现有生活类、应急抢险类、公共卫生类储备物资,完善应急物资投放网络。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更新、轮换的财政补偿机制和县内各单位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保障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和储备体系,实现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十)建立健全社会动员机制。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建设,是确保一方平安的基础。要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置工作的首要任务,妥善处理应急措施与常规管理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组织网络建设工作。要着力增强基层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努力做到把各种公共安全问题和隐患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整合各有关方面的资源,加强城市应急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地区之间、军地之间以及专业组织与群众组织、志愿者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实现应急处置工作的有效联动。建立起政务信息公开基础上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确立起对人民负责的地方政府激励机制。鼓励民众和社会团体参与危机管理,构建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完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建设,重视社区抗御灾害和应急的能力建设,提高社会整体的应急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程建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