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药山中学数学课程实施方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 药山中学数学发展现状分析数学学科在我们学校处于弱势,每次考试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从而更要求我学校的数学老师高度重视,精益求精,改变现在的现状。学校的数学课程设置为:七年级每个星期8节正课,八年级每个星期7节正课,九年级每个星期8节正课,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把相关的内容上完。在上课期间,各位老师都坚决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努力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教育作风,严格按照教育六环上好每一天的课,坚决服从上级领导的安排,如期完成学校领导交代的任务。在课后,教师按学生的能力水平分梯度的布置作业,教师按时的批阅课后作业,但是我们学校的学生由于基础太差,学生学习也比较吃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导致教师的收获远远小于付出。二、 药山中学数学学科发展目标 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知识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考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问题解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对我们学校而言,发展目标如下:1、坚决按照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让学生感知数学、认知数学并会运用数学。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抽象能力、综合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3、七年级的学生要求建立“习惯”,其中包括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八年级的学生要求掌握知识点和学习方法、树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九年级的学生要求建立知识结构、寻找内在联系、梳理知识考点。4、要求学生学会初中六本书的所有内容,打好坚实的基础,争取中考数学优生人人能靠满分、后进生人人能及格。具体每个方面的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2、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三解形、四边形、圆的基本性质,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的基本性质,初步认识投影与视图,掌握基本的识图、作图等技能;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能证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基本的推理技能。3、从事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判断并进行交流的活动,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掌握必要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知道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数学思考目标:1、能对具体情境中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合情的推断,能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刻画事物间的相互关系。2、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相互转换的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思维。3、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字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4、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或推翻猜想。5、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2、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3、能用文字、字母或图表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4、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情感与态度目标:1、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2、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3、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4、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5、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三、单元教学目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应知)2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应会)3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应会)4在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1.2有理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应会)2培养学生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应会)1.2数轴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应会)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应会)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应会)1.3相反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绝对值概念及表示方法;(应会)2、使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绝对值的求法和有关的简单计算;(应会)3、在绝对值概念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应会)4、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绝对值概念;(应会)5、使学生掌握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应会)6、注意培养学生的推时论证能力1.4.1理数的加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应会)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应会)1.4.2有理数的减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并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应会)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及运算能力1.5.1有理数的乘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初步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应会)2.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应会)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4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应会)1.5.2有理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倒数的意义;(应知)2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除法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除法运算;(应会)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1.6有理数的乘方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应会)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精神;3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应会)第2章 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整式(1)教学目标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应会)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应会)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第2课时整式(2)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整式多项式的项及其次数、常数项的概念。(应会)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培养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由单项式与多项式归纳出整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更新。(应会)3初步体会类比和逆向思维的数学思想。第3课时整式的加减(1)教学目标1、 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并能正确辨别同类项。(应会)2、 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应会)3、 会利用合并同类项将整式化简。(应会)第4课时整式的加减(2)教学目标1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应会)2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应会)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第5课时整式的加减(3)教学目标1能根据题意列出式子,会用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进行整式加减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应会)2经历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提高运算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会)3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及整式表达能力,体会整式的应用价值第6-7课时整式的加减小结与复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本章内容的认识更全面、更系统化。(应会)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章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基本技能(主要是计算)的掌握。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习惯。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有关概念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应知)2、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数字系数)并学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会)过程与方法经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明确解一元一次方程和列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初步树立数学建模思想和体会化归思想的运用。(应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会)311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识别一元一次方程;(应知)2、了解方程的解,会验证方程的解;(应会)3、知道怎样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应会)3.1.2等式的性质教学目标:1、了解等式的概念;(应知)2、利用天平的经验分析得出等式的性质;(应会)3、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应会)321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教学目标:1、会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应会)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应会)3.2.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目标:1、理解移项的概念;(应知)2、会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应会)3、经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应会)3.3.1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目标:1、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应会)2、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应会)3.3.2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目标:1、掌握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应会)2、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应会)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1、掌握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应会)2、进一步经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应会)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几何图形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应知)(2)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等立体图形;能举出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的物体实体.(应会)2、过程与方法(1)过程: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2)方法: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4.1.1几何图形(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简单几何体的三种视图.(应会)2会画简单立体图形及其它们的简单组合的三种视图.(应会)3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应会)4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在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的活动过程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活动,形成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和对学习的自信心.2)从实物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图形世界的无处不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4.1.1几何图形(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直棱柱、圆锥等简单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图。(应会)能根据展开图初步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应会)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描述展开图,发展学生运用几何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互相转化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通过动手观察、操作、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形象思维。通过展开与折叠的活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探讨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制作,提高学生学习热情。4.1.2点、线、面、体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应知)2、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应知)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联系现实世界中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4.2直线、射线、线段(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线段、直线、射线等简单的平面图形。(应会)2、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应会)3、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应会)4、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应会)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2、通过对直线、射线、线段性质的研究,体会它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能用它们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运用对比法、归纳法总结差异。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直线、射线、线段的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性。4.2直线、射线、线段(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应会)2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应会)3利用丰富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4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应会)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线段大小比较,学习线段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定义,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2、通过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的研究,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能用它们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用数学结论的确定性.4.2直线、射线、线段(三)练习课教学目标:1. 复习巩固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应会)2. 加强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的相互转化.3. 会运用线段中点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4.3.1角(一)教学目标1.角的定义和相关概念,用运动的观点理解角、直角、平角、周角,掌握角的表示方法;(应会)2.能进行度与度分秒之间的转化,能够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应会)3.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方法和步骤(应会)4.3.1角(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会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一个角的度数.(应会)(2)会用一副三角板,画出150、300、450、600、750、900、1050、1200、等特殊角.(应会)(3)会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应会)(4)掌握角的和、差、倍、分的计算.(应会)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计算能力.(2)讨论、研究、探索、归纳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4.3.2角的比较和运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会用两种方法比较两角的大小,知道两角的和、差的意义,(应会)2、 了解角平分线的意义,并能用肯定语言表示.(应会)2、过程与方法观察、操作、合作交际,画图、比较、归纳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通过角的比较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4.3.3角的比较和运算(二)余角和补角教学目标1.了解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和性质,并能熟练应用(应会)2.掌握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转化,3.通过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4.3.3角的比较和运算(三)方位角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运用角度表示方向,并能熟练运算和角有关的问题(应会)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方位角在是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第四章图形初步认识复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并通过本章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全部知识;(应会)2对线段、射线、直线、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应会)2、过程与方法经历相关内容的归纳、总结,巩固对图形的直观认识,了解图形的分割和组合,探索学习空间与图形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应用的过程中,体验推理的意义,获取学习的经验第四章图形初步认识复习(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应用本章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应会)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对图形的认识能力,探索学习空间与图形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推理的意义,获取学习的经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1111三角形的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的表示法,分类法以及三边存在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应会)2、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三边关系的过程,认识三角形这个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提高推理能力。(应知)3、培养学生数学分类讨论的思想。4、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运用几何语言有条理的表达能力,体会三角形知识的应用价值。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应会)2、能力目标: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通过画图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及所在直线)交于一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等都交于一点.(应会)3、情感目标:采用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培养自己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的精神。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实地操作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 (应知)2、能力目标:稳定性与没有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应知)3、情感目标:采用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培养自己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的精神。11.2.1三角形的内角和【学习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应会)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应会)3、学会解决与求角有关的实际问题;(应会)4、初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1122三角形的外角【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并会应用。(应会)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总结知识内容,使之条理化,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运用几何语言有条理的表达能力。11.3.1多边形【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多边形及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应会)(2)区别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应会)2、能力目标:探索多边形的边数与对角线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及转化思想的渗透.3、情感目标:采用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培养自己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的精神.1132多边形的内角和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外角等概念(应会)2能通过不同方法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并会应用它们进行有关计算(应会)114数学活动:镶嵌教学目标1、 知道能单独进行平面镶嵌的只有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2、 了解平面镶嵌的条件,能用多边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1全等三角形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应知)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应会)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应会)12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221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应会)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应知)3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1221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二)教学目标1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的条件(应会)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3能运用“SS”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应会)1223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教学目标1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边角、角角边(应会)2三角形全等条件小结(应会)3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角角边”条件(应会)4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应会)1223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四)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数学结论的过程;(应知)2、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应会)3、在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应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解释角平分线的原理(应会)2会用尺规作一个已知角的平分线(应会)1232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应会)2会叙述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应会)3能应用这两个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应会)第十三章 轴对称13.1轴对称(1)教学目标:1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知道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应知)2探索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体会由具体到抽象认识问题的过程,感悟类比方法在研究数学问题中的作用(应知)3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应知)13.1轴对称(2)教学目标:1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应会)2能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实际问题(应会)3会用尺规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了解作图的道理(应会)13.1轴对称(3)教学目标:1能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应会)2进一步了解作图的一般步骤和作图语言,了解作图的依据(应知)3运用尺规作图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作图问题(应会)13.2画轴对称图形(1)教学目标:1理解图形轴对称变换的性质(应会)2能按要求画出一个平面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图形(应会)13.2画轴对称图形(2)教学目标:1、 理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关于x轴或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应会)2、 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应会)13.3等腰三角形(1)教学目标:1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应会)2能利用性质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应会)3结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与证明过程,体会轴对称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应知)13.3等腰三角形(2)教学目标:1探索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应会)2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3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尺规作图. (应会)13.3等腰三角形(3)教学目标:1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应会)2能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计算和证明(应会)13.3等腰三角形(4)教学目标:1探索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应会)2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并会应用它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应会)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4.1.1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目的:1、能归纳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正确理解其意义;(应会)2、会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进行计算,对公式中字母所表示“数”的各种可能情形应有充分的认识,并能与加减运算加以区分;了解公式的逆向运用;(应会)14.1.2幂的乘方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应知)2、了解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应会)14.1.3积的乘方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应知) 2、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应会)1414整式的乘法(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教学目标:经历探索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整式相乘的运算。(应会)1414整式的乘法(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教学目标:经历探索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整式相乘的运算。(应会)1414整式的乘法(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教学目标:经历探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整式相乘的运算(应会)14.2.1平方差公式教学目标: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应会)14.2.2完全平方公式(第1课时)教学目标: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体会公式中字母的广泛含义,它可以是数,也可以是整式(应会)14.2.2完全平方公式(第2课时)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完全平方公式及其应用,理解公式中添括号的方法(应会)14.3.1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应知)2、了解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一些实际问题。(应会)14.3.2整式的除法(1)教学目标:经历探索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的过程,会进行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应会)14.3.3整式的除法(2)教学目标:经历探索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的过程,会进行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应会)14.4.1提公因式法教学目标: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应知)2、会确定多多项式的公因式。(应会)3、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应会)14.4.2公式法(1)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分解因式的概念。(应知)2、能熟练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应会)14.4.3公式法(2)教学目标:熟练应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应会)14.4.4习题课教学目标:综合应用提出因式法和公式法分解因式(应会)14.4.5十字相乘法(二次项系数为1)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教学重点:准确、迅速进行十字相乘分解因式。(应会)14.4.6小结与复习教学目标:把握本章知识脉络,掌握本章基础知识。(应会)第十五章分式1511分式(1)教学目标1、学生应知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中分母不能为0是分式成立的条件。(应会)2、学生探究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应会)3、通过对分式的学习,学生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学生有数学建模的思想。1512分式的基本性质(1)教学目标1、学生应知分式的基本性质。(应会)2、学生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对分式进行恒等变形。(应会)3、通过对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学习,学生应有抽象概括的能力。1512分式的基本性质(2)教学目标1、学生在应知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对分式进行通分和约分。(应会)2、学生会对分式的化简。(应会)3、通过对分式化简的学习,渗透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152分式的运算(1)分式的乘除法教学目标1、学生应知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会用法则进行运算.(应会)2、通过对分式的乘除法的学习,学习过程中体现类比的转化思想。1521分式的运算(2)分式的乘方教学目标1、学生应知分式的乘除法法则的基础上,会用法则进行分式的乘除法混合运算。(应会)2、学生应知分式乘方的运算性质,会用分式的这一性质进行运算。(应会)1522分式的加减(1)教学目标1、学生应知分式的加减法法则,会用法则进行运算。(应会)2、通过对分式的加减法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应会)1522分式的加减(1)教学目标1、学生应知分式的加减法法则,会用法则进行运算。(应会)2、通过对分式的加减法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应会)15.2.3整数指数幂(1)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负整数指数幂和零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知幂的意义,有代数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应会)2、应知负整数指数的概念,会幂运算的法则可以推广到整指数幂。3、会进行简单的整数范围内的幂运算。(应会)1523整数指数幂(2)教学目标1.学生应知负指数幂的性质,正确熟练地会用负指数幂公式进行计算,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应会)2通过幂指数扩展到全体整数,学生有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会用公式进行计算,学生有综合解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应会)15.3分式方程教学目标1学生应知分式方程的意义(应会)2学生会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应会)3应知解分式方程解的检验方法(应会)4在学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验根方法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会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学生会熟练解分式方程的技巧(应会)5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学生应知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从而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应会)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21.1二次根式教学目标:1、理解二次根式的定义,会用算术平方根的概念解释二次根式的意义。(应会)2、会确定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知道 (a0)是非负数,并会运用会进行二次根式的平方运算。(应会)3、会对被开方数为平方数的二次根式进行化简通过探究和所含运算、运算顺序、运算结果分析,归纳并掌握性质。(应会)21.2二次根式的乘除(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运用二次根式乘法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应会)2.会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性质化简二次根式经历观察、比较、概括二次根式乘法公式,通过公式的双向性得到积的算术平方根性质.(应会)3.通过例题分析和学生练习,达成目标1,2,认识到乘法法则只是进行乘法运算的第一步,之后如果需要化简,进行化简,并逐步领悟被开方数的最优分解因数或因式的方法。(应会)21.2二次根式的乘除(第2课时)教学目标:1.会运用二次根式除法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应会)2.会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性质化简二次根式.(应会)3.理解最简二次根式概念,知道二次根式的运算中,一般要把最后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应会)4通过例题分析和学生练习分母有理化方法进行二次根式除法(应会)21.2二次根式的加减(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在有理数范围内成立的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应知)2.能熟练将二次根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应会)3.会运用二次根式加减法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应会)21.2二次根式的加减(第2课时)教学目标:1.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及整式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以前所学知识的关系,在比较中求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应会)2.对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整式的混合运算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作比较,注意运算的顺序及运算律在计算过程中的作用并感受数的扩充过程中运算性质和运算律的一致性以及数式通性.(应会)3.在运算中运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和整式的乘法公式,体会二次根式的运算与整式的运算的联系(应会)第21章小结教学目标:1.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知识生成的本质和思想方法的本质养成学习数学的能力。(应会)2.通过解决典型的题目,抓住本章要点;解决易出错的题目,找出错陷阱和错因.(应会)3.联系实数,整式,勾股定理等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应会)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221 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应会)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应会)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应会)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21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教学目标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应会)2根据题意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题目(应会)22.2.1直接开平方法教学目标1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应会)2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应会)22.2.2配方法教学目标1、 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应会)2、 掌握配方法解题的步骤。(应会)22.2.3公式法教学目标1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应会)2 公式法的概念;(应会)3 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应会)22.2.4判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教学目标1、 掌握b2-4ac0,ax2+bx+c=0(a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反之也成立;及其关系的运用(应会)2、 掌握b2-4ac=0,ax2+b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反之也成立;及其关系的运用(应会)3、 掌握b2-4ac0,ax2+bx+c=0(a0)没实根,反之也成立;及其关系的运用(应会)22.2.5因式分解法教学目标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应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复习课1、 能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方法以及各种解法的要点。(应会)2、 会根据不同的方程特点选用恰当的方法,是解题过程简单合理,通过揭示各种解法的本质联系,渗透降次化归的思想方法。(应会)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1)教学目标1、掌握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应会)2、通过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引入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应会)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教学目标1、掌握建立数学模型以解决增长率与降低率问题。(应会)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教学目标1、掌握面积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应会)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4)教学目标1、 掌握运用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解决实际问题(应会)2、 通过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提出问题,用这个知识解决问题(应会)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5)教学目标1、掌握建立数学模型以解决如何全面地比较几个对象的变化状况的问题(应会)2、复习一种对象变化状况的解题过程,引入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的变化状况的解题方法(应会)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1)教学目标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初步应用(应会)2.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应会)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应会)4.培养学生去发现规律的积极性及勇于探索的精神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2)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应会)2.灵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应会)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4.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第二十三章 旋转23.1 图形的旋转1、经历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概括、抽象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认识旋转。(应知)3、探索、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应会)23.2 中心对称正确掌握中心对称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对称中心、什么是关于中心的对称点。(应知)理解关于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性质特点(应会)能根据中心对称的性质,作出一个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对称图形(应会)会正确写出一个点关于原点对称点的坐标。(应会)5经历中心对称的探索过程,通过观察、操作,发现、探究中心对称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6通过对中心对称的学习,感受对称匀称、均衡的美感,体验图形变化的规律,感受图形变换和图形的美丽,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热爱数学第二十四章 圆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圆的有关概念,探索并理解垂径定理,探索并认识圆心角、弧、弦之间的相等关系的定理,探索并理解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定理.(2)探索并理解点和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直径之间的关系,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3)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和正多边的有关计算.(4)熟练掌握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及其它们的应用;理解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并熟练掌握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1)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观察、测量、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活动.了解概念,理解等量关系,掌握定理及公式.(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并进行同伴之间的交流.(3)在探索圆周角和圆心角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归纳的数学思想.(4)通过平移、旋转等方式,认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使学生明确图形在运动变化中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5)探索弧长、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理解公式的意义、理解算法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索有关公式,让学生懂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2、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二十五章 概率初步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定义。(应知)2、能判断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应会)3、能判断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4、会计算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应会)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1.理解P(A)=m/n(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其中A包含m种)的意义.掌握列举法并能应用。 (应会) 2.应用P(A)=m/n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列举法中能够列出全部可能的情况。(应会)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1、当事件的试验结果不是有限个或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时,要用频率来估计概率。(应知) 2、通过试验,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进一步发展概率观念。 (应知)四、 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能用来计划课程、选择教材、指导教师行动的“范例或方案,它是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设计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可以进行具体操作,但不能因此而作茧自缚,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教学模式。何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各种教学情景之中,只有适应于一定社会条件、教学环境、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的最佳教学方式和方法,所以教师在考虑选择教学模式时,同时要考虑教什么、怎样教等诸多因素。通过我们学校数学组的教师的努力和奋斗下,我们初步形成了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分别如下:新授课 (“引导-发现模式)一、模式构架新授课一般采用“引导-发现模式。这种模式是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二、操作流程1创设情境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经过对话、交流基本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虽不能完全解决,但可以设计出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2探究尝试在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与探索,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加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作为指导者要对学生的探究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数学的思维的过程,也是其个性心理品质得到磨砺的过程。3数学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探索、尝试所得,归纳、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