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doc

上传人:good****022 文档编号:116401280 上传时间:2022-07-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文章探讨了“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以实例介绍了“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科学定位目标;(二)明确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驱动学生学习,一般由四个环节组成,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明确目标;环节二:领会意图、自主探索;环节三:检查结果、发现不足、评价学习;环节四:布置练习、检测学习、提升学习。 关键词: 目标导航 问题驱动 高中生物学教学 应用 1.“目标导航,问题驱动”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意义建构,而意义建构主要靠学生主动、自觉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那么如何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呢?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目标导航,问题驱动”就是将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然后创设与教学目标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以问题的提出、展开到分析、归纳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为线索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帮助学生建构生物学知识。下面以人教版人教版必修生物1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例,探讨“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中的应用。 2.“目标导航,问题驱动”的应用案例 2.1科学定位目标。 2.1.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异同; (3)阐述胞吞和胞吐的含义及特点。 2.1.2能力目标 (1)运用类比与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2)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1.3情感目标 (1)主要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考,主动自觉; (2)形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2明确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驱动学生学习。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课件演示】人工合成的脂双层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相比有何区别呢?二者在功能上有何不同呢? 学生思考讨论。 【课件演示】观察下面的动画,说一说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学生思考讨论。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1)被动运输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2)主动运输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3)胞吞和胞吐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环节二:领会意图、自主探索。 学习目标一:被动运输的含义和特点 问题1:什么是扩散? 【课件演示】我们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当妈妈在厨房做菜时,不久,我们就会闻到厨房飘出来的香味。如果我们往清水里滴一滴蓝墨水,会发现清水很快变成蓝色,这就是扩散现象。 学生思考讨论。 【总结】所谓扩散,也就是溶质分子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 问题2:什么是被动运输? 【课件演示】物质进出细胞时,既有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又有逆浓度梯度的运输,称为主动运输,此外还有其他运输方式。我们现在就来学习被动运输。那么什么是被动运输呢? 学生思考讨论。 【总结】被动运输指物质进出细胞时,顺浓度梯度的扩散,即总是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输。 注:这里的“高浓度”、“低浓度”指运输的离子和小分子本身的浓度,而不是它们所处溶液的浓度。 问题3: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被动运输现象呢? 【课件演示】我们已经知道,水分子进出细胞取决于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差。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被动运输现象呢? 学生思考讨论。 问题4:什么是自由扩散?自由扩散是如何进行的呢? 【课件演示】自由扩散是如何进行的呢?请观察自由扩散示意动画,思考自由扩散有哪些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 【总结】自由扩散指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自由扩散特点: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能量。例子:水、氧气、二氧化碳、甘油、乙醇、苯等物质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问题5:什么是协助扩散?协助扩散是如何进行的呢? 【课件演示】协助扩散是如何进行的呢?请观察协助扩散示意动画,思考协助扩散有哪些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 【总结】协助扩散指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协助。 协助扩散特点: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能量。 例子:葡萄糖可以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红细胞等。 学习目标二:主动运输的含义和特点 问题1:生活中有哪些逆浓度梯度运输现象呢? 【课件演示】水生植物丽藻的细胞液中钾离子浓度比它们生活的池水高1065倍,其他多种离子如氯离、钠离子等,也比池水高许多。我们血液中,红细胞中K+浓度比血浆高30倍,Na+浓度只有血浆的1/6。为什么这些离子能够逆浓度梯度运输呢? 学生思考讨论。 问题2:什么是主动运输呢? 【课件演示】指物质跨膜运输时,是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 【总结】这里的“高浓度”、“低浓度”指运输的离子和小分子本身的浓度,而不是它们所处溶液的浓度。 问题3:主动运输有哪些特点? 【课件演示】主动运输是如何进行的呢?请观察主动运输示意动画,思考主动运输有哪些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 【总结】主动运输特点: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需要能量(ATP)。 例子:Na、K、Ca、Mg等离子通过细胞膜;葡萄糖、氨基酸等通过主动运输通过小肠上皮细胞等。 问题3:主动运输对于细胞生活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课件演示】主动运输对于细胞生活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思考讨论。 【总结】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学习目标三:胞吞和胞吐的含义和特点 问题1:什么是胞吞呢? 【课件演示】胞吞的过程,当细胞摄取大分子物质时,首先是大分子物质附着在细胞膜表面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从细胞膜分离下来,形成囊泡,然后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 问题2:什么是胞吐呢? 【课件演示】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物质,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然后将大分子排出细胞。 环节三:检查结果、发现不足、评价学习。 每次进行分组学习之后,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检查,采取个人和小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反馈点评。挑选出几个同学的作品让他们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可进行质疑或提出改进措施。最后,由教师总评,着重阐明可学习和借鉴之处,点出需要完善的地方,并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环节四:布置练习、检测学习、提升学习。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测试题,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3.“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反思 3.1设置“目标导航”的注意事项。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有关课程标准,并明确各知识点及其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在进行各知识点教学前,可以预先告知同学们该知识点所要实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做到有备而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设法引导学生向既定目标接近,灵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指出知识关键,以便学生巩固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目标导航为克服教与学的盲目性、随意性提供了客观标准和依据,其让教学过程更有序,教学内容更精选与充实,科学准确的目标定位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3.2“问题驱动”的注意事项。 首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根据每节课的要求,针对教材重点和难点及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将目标细化成问题,自始至终都应围绕教学中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一般来说,提问时机要结合课堂教学而变化。在高中生物教科书中,有些知识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应善于创设条理清晰、合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层递式”问题情境,选择提问时机,启于愤悱之际,问于矛盾之时。要抓住重点、难点处,明确什么时候该问,什么地方该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步深入思考,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再次,提问要给学生展现思维过程的机会和及时给予评价。教师提问后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学生回答后,教师还要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做相应的总结与评价,指出学生回答的优点与不足。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要善于运用提示与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方法帮助和鼓励学生回答,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勇于发言,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另外,在提出问题时,要注意使问题形成有机完整的系统,发挥整体功能,取得应有的良好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简单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技能。“目标导航,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可将教学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参考文献: 1孙婷.谈目标教学法的优势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下月刊),2012(07):79. 2金传宝.美国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7(2):54-57. 3黄爱华.课堂教学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酒店餐饮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