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目录1、 温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内感染控制管理结构图2、 温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感染管理小组3、 医院感染管理考核制度4、 院内感染调查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5、 医院感染控制方案6、 重点科室院内感染质控情况报告及改进措施(112)7、 重点科室院内感染质量质控情况8、 重点科室监测登记、洗手设备及操作流程图9、 第上、下半年度感染监测通报10、 院内感染监测报表11、 重点科室院内感染监测季评报告12、 医院感染报告卡及病例监测月评报告(1-12)13、 院感管理岗位知识培训及考核 温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内感染控制管理结构图 院内感染领导小组 组长:陈明亮 院内感染控制办公室专职干部:徐娟 门诊部负责人方红辉舒小玉国医堂负责人赵 鹤化验室负责人孙燕子B超心电图室负责人刘 凡预防保健 科负责人曾艳香妇产科负责人曾 丹口腔科负责人熊寿冬住院部负责人曾瑜灿杨 芬 温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感管理小组组长:陈明亮成员:徐娟 舒小玉、曾瑜灿、杨芬、方红辉、赵鹤、孙燕子、刘凡、曾艳香、曾丹、熊寿冬医院感染管理考核制度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依据湖北省医院感染管理检查标准,结合我院实际,质量考核细则及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2、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定期检查及评估。3、质量考核细则见下表:临床科室医院感染控制措施质控内容与考评细则消毒隔离考评标准国医堂医院感染质量考核标准B超、心电图室医院感染质量考核标准化验室医院感染质量考核标准预防保健科医院感染质量考核标准口腔科医院感染质量考核标准供应室医院感染质量考核标准 温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内感染调查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规范医院感染调查报告的管理,提高医院感染调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我院,我院发生的医源性感染调查报告及处置工作依照本规范管理。第三条 医院感染调查报告范围,包括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和医院感染暴发。第四条 医院感染调查报告管理遵循属地管理、分级报告的原则。第二章 组织管理第一条 我院建立医院感染调查报告管理责任制,明确院长为第一责任人,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调查报告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处置工作预案,有效控制医院感暴发发。第二条 医院明确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及相关部门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工作中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反应快速,管理规范。第三章 调查报告程序第一条 院感办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时调查并将调查资料向医务科、办公室或院长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一)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二)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第二条 医院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2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第二条 医院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一)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二)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三)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第三条 院感办调查报告内容包括:医院感染暴发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感染初步诊断、累计感染人数、感染者目前健康状况、感染者主要临床症候群、疑似或者确认病原体、感染源、感染途径及事件原因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检测结果、采取的控制措施、事件结果及下一步整改工作情况等。第四章 处置工作第一条 医院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者医院感染暴发,应当及时 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 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第二条 医院发生疑似或者确认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当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工作。第三条 加强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和处理能力建设,加强人员相关知 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医院感染调查报告和处置水平。第五章 质量管理第一条 院感办开展本院感染管理工作及医院感染调查调查报告和处置工作质量管理。第二条 院感办对本院感染管理工作及医院感染调查报告、处置工作进行质量评估和检查指导。第三条 各科室应当对医院感染暴发的调查处置工作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第四条 院感办发现科室或个人存在医院感染报告不及时,瞒报、缓报和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和谎报情形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第六章 附则第一条 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一) 医院感染: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二) 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三) 特殊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或依照甲类传 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四) 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五)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第二条 本规范自2016年元月1日起施行。 温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感染控制方案一、压力蒸汽灭菌监控1、工艺监控(程序监控)2、化学指示剂监测使用卫生部许可的3M公司指示胶带、卡带,贴在每一件物品上监测。大手术包、敷料包中心置指示卡进行监测。二、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的监测每批从库房领入的输液器、注射器,用于注入血管的器具,每一批号抽取三件进行热源监测(内毒素)试验、细菌培养及微粒监测。三、无菌物品监控 无菌物品一人一用一灭菌,常用无菌敷料罐每天更换并灭菌;提倡使用小包装。高压消毒无菌物品七天过期;换药室无菌持物钳(干钳)及器皿一手术一更换。每月换药室、供应室自行对各类无菌物品抽样进行细菌培养。四、抽真空试验(BD) 每天用BD试验包置于灭菌器下层、中间进行常规灭菌,检验灭菌器的抽真空效果及灭菌器的密封程度。五、紫外线灯的监控 1、日常监测:保持紫外线灯管的清洁,每一周及作空气消毒前用75%乙醇棉球擦拭。紫外线灯安装高度应距地面1.52米。照射时间3060分钟,使用后记录照射时间及签全名,累计照射时间不超过1000小时。2、物理监测:照射强度每半年监测一次,使用中灯管不低于70uw/c,新安装的紫外线灯照射强度不低于90 uw/c.六、消毒灭菌效果监测1生物监测:个种使用中的消毒剂及消毒后的内窥镜及其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各种使用中的灭菌剂及灭菌后的内窥镜、活检钳和灭菌物品每月监测。换药室和抢救室每月对常规器械、消毒后物品等抽查取样监测。2、化学监测:每日用XC型消毒浓度测试纸对各类物品初步消毒侵泡(含氯消毒剂)进行监测。七、环境卫生学(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及医务人员的手)监测。 急救室、各病区治疗室、注射室、配药室、内镜室、口腔室、血液病区、供应室无菌区等重点部门每月做环境卫生学监测。八、常用器械、物品消毒使用标准1、氧气湿化瓶做到一人一用一更换,湿化瓶用含氯消毒液侵泡或环氧乙烷消毒。2、雾化器、罐、口含嘴(面罩)螺旋管、舌钳、开口器、一人一用一消毒。3、人工呼吸机、吸痰器:一人一用一消毒,做好终末消毒处理。4、灌肠筒、肛管、鼻咽冲洗器、妇科冲洗器采用一次性。5、引流瓶、橡胶引流管:每日更换(一次引流袋每周更换12次)。九、医院监控措施1、各科室自查。根据不同的重点部门每13月对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2、每月院控感小组检查各科室控感工作执行及完成情况,与每季度医疗质量交叉检查分值挂钩。3、控感与职工保健科、护理部不定期抽查。十、医院感染资料监控 按卫生部编写医院内感染部位的诊断标准,对10%出院病人病历进行审核、汇总、统计。对全院院内感染发病率、各科室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发病率、医院感染高危人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院内感染漏报率进行监测。 2016年元月1日 温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6年 月份院内感染质量质控情况通报一、 检查时间:2016 年 20二、 检查者:徐娟三、 质控的分:科室分数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国医堂化验室妇产科感染性门诊口腔科预防接种科四、 科室质控存在问题:五、整改措施:2016年上半年度感染监测信息通报一、2016年上半年度医院感染情况汇总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上半年度回顾性调查出院人数 人,无医院感染病例,医院感染感染率为0%。2、消毒药械及环境卫生学监测:上半年对医院重点科室、高危科室随机采样 份,合格 份合格率100%。项 目监测数(份)合格(份)合格率(份)空 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环境卫生学监测:消毒药械监测:项 目监测数(份)合格(份)合格率(份)无菌物品消毒液高危科室采样结果:科室监测数(份)合格(份)合格率(份)预防接种室供应室口腔科临床科室3、发现存在主要问题有:二、分析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2、环境卫生学监测:温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感染报告卡报告日期:2016年 月 日 主管医师:感染病人编号: 住院号:姓名: 性别: 年龄:入院情况:1、危 2、急 3、一般出院情况:1、治愈 2、好转 3、未愈 4、死亡入院日期:2016年 月 日出院日期:2016年 月 日入院诊断:住院天数:感染日期:感染部位:1、呼吸道 2、手术部位 3、泌尿道 4、消化道 5血液 6、皮肤与软组织感染诊断:感染后果:1、加重病情 2、间接死亡暴发流行:1、是 2、否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主讲人:曾瑜灿(一)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1、医院感染可发生于:门诊病人 、 住院病人、 医务人员、陪护人员、主要发生于住院病人。2、医院感染分类w 医院感染按其病原体的来源可分两类:即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w (1).外源性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如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务人员、病人与环境。w (2).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交叉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本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如肠道、口腔、呼吸道、阴道及皮肤等部位的微生物。3、易感宿主w (1).老年人及婴幼儿;w (2).严重基础病(白血病、尿毒症、肝硬化、糖尿病、恶性肿瘤等);w (3).接受外科手术及各种创伤性诊疗操作,直接破坏机体屏障防御者;w (4).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如放疗、化疗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的患者;w (5).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改变正常菌群,引起菌群失调的患者。4、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w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w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w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或在原感染已知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w (5).由于诊疗措施及获得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w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的感染。5、 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在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或分泌物中只有细菌的定植,而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2).由损伤产生的炎症反应或由非生物性如化学性或物理性刺激而产生的炎症等。(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6、医院感染的诊断依据w (1).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化验检查以及其他的辅助检查方法w (2).包括X线、B超、CT、活体组织检查、针刺抽吸物结果等w (3).判断医院感染是要求有可靠的临床、实验室或其他检查资料w (4).进行综合分析判断7、最常见的医院感染:肺部感染、血液感染、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血液系统感染一、血管相关性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三条之一的即可诊断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炎的表现)。2.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除物理化因素所致。3.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病原学诊断:导管尖端培养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二、败血症w 临床诊断:发热高于38或体温低于36,可伴有寒战,并合并下列情况之一:1.有入侵门户或迁徙病灶。2.有全身中毒症状而无明显感染灶。3.有皮疹或出血点、肝脾肿大、血液中性粒细胞增多,且无其它原因可以解释。4.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或较原收缩压下降超过5.3kpa(40mmHg)。三、输血相关感染w 常见有病毒性肝炎(乙、丙、丁型等)、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体病等。w 临床诊断:必须同时符合下述三种情况才可诊断。w 1.从输血至发病,或从输血至血液中出现病原免疫学标志物的时间超过该病原体感染的平均潜伏期。2.受血者受血前从未有过该种感染,免疫学标志物阴性。3.证实供血员血液存在感染性物质。w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w 1.血液中找到病原体。w 2.血液特异性病原体抗原检测阳性。w 3.组织或体液涂片找到包涵体。w 4.病理活检证实。呼吸系统感染w 一、上呼吸道感染w 临床诊断:发热(38.0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w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二、下呼吸道感染w 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w 发热。w 白细胞总数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w 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2.慢性气道疾病患者稳定期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泌尿系统感染w 临床诊断w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w 1.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患者应结合尿培养。w 2.临床已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疗有效而认定的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w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w 临床诊断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w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w 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w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w 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w 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w 病原学诊断w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二、深部手术切口感染w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的感染。w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除外。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w 病原学诊断w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三、器官(或腔隙)感染w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w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w 1.引流或穿刺有脓液。w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w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w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w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规定w 二级医院感染发病率应低于8%,w 漏报率不得超过20%w 消毒灭菌合格率应达到100%w 无菌切口感染率小于或等于0.5%w 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w 临床一旦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及时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认真填写登记表,并在24小时以内报感染管理科。w 感染病例登记表由各病区床位医师进行逐项认真填写标 准 控 制 每 一 步w 感染控制不只是感染办的事情,更是全体医务人员,病人与社会的事情,感染控制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w 感染控制的手段是什么?w 简单说:就是截断传染的途径w 就是做到“感染控制”与“现实操作”的平衡w 每一个操作动作都要能“截断”传染的途径一、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有w 清洁、消毒、灭菌、隔离技术、无菌技术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二、手卫生与感染控制w 手卫生是控制感染扩散最好的方法之一,在你的日常工作中,应该在恰当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洗手。w 手卫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如果你不做,你将把感染传播给病人、你的同事、你的家人和朋友。三、医院工作中洗手的指征w 1.处理干净物品前和处理污染物品后;w 2.无菌操作前、后;w 3.戴手套前、后;w 4.接触伤口前、后;w 5.护理特殊易感病人前、后;w 6.在高危病房接触不同病人或进行不同部位操作前、后;w 7.护理感染病人或可能携带特殊流行病学意义的微生物前、后w 8.与任何病人长时间和密切接触后。六步洗手法1. 掌心对掌心搓揉 2. 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搓揉 3. 手指交叉,掌心对掌心搓揉4. 双手互握搓揉手指 5.拇指在掌中搓揉 6.指尖在掌心中搓揉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防主讲人:陈明亮 2016年3月22日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 (H1H1和9个N亚型(N1N9)。二、流行病学(一) 传染源。目前尚不明确。(二)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也可被感染。现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三) 易感人群。目前尚无确切证据显示人类对H7N9禽流感病毒易感。现有确诊病例均为成人。(四) 高危人群。现阶段主要是从事禽类养殖、销售、宰杀、加工业者,以及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者。三、临床表现根据流感的潜伏期及现有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一) 一般表现 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二)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降低。2. 血生化检查。多有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肌红蛋白可升高。3. 病原学检测。(1) 核酸检测。对患者呼吸道标本(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采用 real time PCR(或RT-PCR)检测到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2) 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H7N9禽流感病毒。(三) 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生肺炎的患者肺内出现片状影像。重症患者病变进展迅速,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影像,可合并少量胸腔积液。发生ARDS时,病变分布广泛。(四) 预后。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预后差。影响预后的因素可能包括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合并症等。四、诊断与鉴别诊断(一)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诊断。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周内与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接触史。2. 诊断标准。(1) 疑似病例:符合上述临床症状及血常规、生化及胸部影像学特征,甲型流感病毒通用引物阳性并排除了季节性流感,可以有流行病学接触史。(2) 确诊病例:符合疑似病例诊断标准,并且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或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重症病例:肺炎合并呼吸功能衰竭或其他器官功能衰竭者为重症病例。五、治疗(一) 对临床诊断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二) 对症治疗。可吸氧、应用解热药、止咳祛痰药等。(三) 抗病毒治疗。应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四) 中医药治疗。(五) 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六) 重症患者的治疗。重症患者应入院治疗,对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者给予吸氧及其他相应呼吸支持,发生其它并发症的患者应积极采取相应治疗。六、其它 严格规范收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疾病传播途径采取防控措施。具体措施依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3年版)的相关规定。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6年版)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中重症肺炎病例常可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重症病例救治,注意中西医并重,是有效防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 一、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等,此次为H7N9禽流感病毒。该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编码HA的基因来源于H7N3,编码NA的基因来源于H7N9,其6个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病毒在较低温下可存活1周,在4水中或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目前已经在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以及活禽市场环境标本中检测和分离到H7N9禽流感病毒,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传染源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目前,大部分为散发病例,有个别家庭聚集发病现象,但尚无持续人际间传播的证据。(二)传播途径。具体途径可经呼吸道传播或密切接触感染禽类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获得感染;或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传播至人;不排除有限的非持续的人传人。(三)高危人群。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或者到过活禽市场者,特别是老年人。三、发病机制和病理H7N9禽流感病毒可以同时结合唾液酸-2,3型受体(禽流感病毒受体)和唾液酸-2,6型受体(人流感病毒受体),较H5N1禽流感病毒更易与人上呼吸道上皮细胞(唾液酸-2,6型受体为主)结合,相对于季节性流感病毒更容易感染人的下呼吸道上皮细胞(唾液酸-2,3型受体为主)。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可以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可出现ARDS、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个别重症病例下呼吸道病毒可持续阳性至病程的3周以上。四、临床表现根据流感的潜伏期及现有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34天。(一)症状、体征和临床特点。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全身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3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常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胸腔积液等表现。(二)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可有血小板降低。2.血生化检查。多有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肌红蛋白可升高。3.病原学及相关检测。抗病毒治疗之前必须采集呼吸道标本送检(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呼吸道分泌物、气管吸出物),气管深部咳痰或气管吸出物检测阳性率高于上呼吸道标本。有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尽快检测,无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留取标本尽快送指定机构检测。(1)核酸检测。对可疑患者呼吸道标本采用realtime PCR(或普通RT-PCR)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早期识别中宜首选核酸检测。对重症病例应定期行呼吸道分泌物核酸检测,直至阴转。有人工气道者优先采集气道内吸取物(ETA)。(2)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呼吸道标本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快速检测阳性。仅适用于没有核酸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作为初筛实验。(3)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H7N9禽流感病毒。(4)动态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H7N9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三)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生肺炎的患者肺内出现片状阴影。重症患者病变进展迅速,常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影像,可合并少量胸腔积液。发生ARDS时,病变分布广泛。(四)预后。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预后差。影响预后的因素可能包括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五、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诊断。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特别是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或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动态检测双份血清H7N9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可作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诊断。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周内接触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或者到过活禽市场,或者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2.诊断标准。(1)疑似病例:符合上述临床表现,甲型流感病毒抗原阳性,或有流行病学史。(2)确诊病例:符合上述临床表现,或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并且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或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动态检测双份血清H7N9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3)重症病例:符合下列任一条标准,即诊断为重症病例:1.X线胸片显示为多叶病变或48小时内病灶进展50% ;2.呼吸困难,呼吸频率24次/分;3.严重低氧血症,吸氧流量在35升/分条件下,患者SpO292%;4.出现休克、ARDS或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易发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包括:1.年龄60岁;2.合并严重基础病或特殊临床情况,如心脏或肺部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肿瘤,免疫抑制状态、孕妇等;3.发病后持续高热(T39)3天及3天以上;4.淋巴细胞计数持续降低;5.CRP、LDH及CK持续增高;6.胸部影像学提示肺炎。出现以上任一条情况的患者,可能进展为重症病例或出现死亡,应当高度重视。(二)鉴别诊断。应注意与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等其他禽流感、季节性流感(含甲型H1N1流感)、细菌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腺病毒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六、治疗(一)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二)对症治疗。可吸氧,根据缺氧程度可采用鼻导管、开放面罩及储氧面罩进行氧疗。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或应用解热药物。咳嗽咳痰严重者可给予复方甘草片、盐酸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可待因等止咳祛痰药物。(三)抗病毒治疗。应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1.抗病毒药物使用原则。(1)在使用抗病毒药物之前应留取呼吸道标本。(2)抗病毒药物应尽量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重点在以下人群中使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快速检测阳性的流感样病例;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快速检测阴性或无条件检测的流感样病例,具有下列情形者,亦应使用抗病毒药物:A.与疑似或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史者(包括医护人员)出现流感样症状;B.聚集性流感样病例;C.1周内接触过禽类的流感样病例;D.有慢性心肺疾病、高龄、妊娠等情况的流感样病例;E.病情快速进展及临床上认为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的流感样病例;F.其他不明原因肺炎病例。(3)对于临床认为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的病例,即使发病超过48小时也应使用。2.神经氨酸酶抑制剂:(1)奥司他韦(Oseltamivir):成人剂量75mg每日2次,疗程57天,重症病例剂量可加倍,疗程可延长一倍以上。1岁及以上年龄的儿童患者应根据体重给药:体重不足15Kg者,予30mg每日2次;体重1523Kg者,予45mg每日2次;体重不足2340Kg者,予60mg每日2次;体重大于40Kg者,予75mg每日2次。对于吞咽胶囊有困难的儿童,可选用奥司他韦混悬液。(2)帕拉米韦(Peramivir):重症病例或无法口服者可用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成人用量为3006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15天,重症病例疗程可适当延长。目前临床应用数据有限,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3)扎那米韦(Zanamivir):成人及7岁以上青少年用法:每日2次,间隔12小时;每次10mg(分两次吸入)。3.离子通道M2阻滞剂:目前监测资料显示所有H7N9禽流感病毒对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耐药,不建议使用。(四)中医药辨证论治。1.疫毒犯肺,肺失宣降证(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病情轻者)。症状:发热,咳嗽,少痰,头痛,肌肉关节疼痛。舌红苔薄,脉数滑。舌红苔薄,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参考处方和剂量:银翘散合白虎汤。金银花30g、连翘15g、炒杏仁15g、生石膏30g知母10g、桑叶15g、芦根30g、青蒿15g黄芩15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2剂,每46小时口服一次。加减:咳嗽甚者加枇杷叶、浙贝母。中成药:可选择疏风解毒胶囊、连花清瘟胶囊、金莲清热泡腾片等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功效的药物。中药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参麦注射液。2.疫毒壅肺,内闭外脱证(临床表现高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等患者)。症状:高热,咳嗽,痰少难咯,憋气,喘促,咯血,或见咯吐粉红色泡沫痰,伴四末不温,四肢厥逆,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舌暗红,脉沉细数或脉微欲绝。治法:解毒泻肺,益气固脱。参考处方和剂量:宣白承气汤合参萸汤。生大黄10g、全瓜蒌30g、炒杏仁10g、炒葶苈子30g生石膏30g、生栀子10g、虎杖15g、莱菔子15g山萸肉15g、西洋参15g水煎服,每日12剂,每46小时口服或鼻饲一次。加减:高热、神志恍惚、甚至神昏谵语者,上方送服安宫牛黄丸;肢冷、汗出淋漓者加炮附子、煅龙骨、煅牡蛎;中成药:可选择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静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3.以上中药汤剂、中成药和中药注射液不作为预防使用,应早期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五)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注意休息、多饮水、增加营养,给予易消化的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如出现明显低钠血症,应积极补充氯化钠。对于低钾血症,应给予氯化钾、门冬氨酸钾等补钾治疗。须密切观察病情,监测并预防并发症。抗菌药物应在明确继发细菌感染时或有充分证据提示继发细菌感染时使用。(六)重症病例的治疗。具体参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疗救治专家共识重症病例的治疗部分。七、医院感染防控严格规范收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疾病传播途径采取防控措施。具体措施依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3年版)的相关规定。八、转科或出院标准(一)因基础疾病或合并症较重,需较长时间住院治疗的患者,待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连续2次阴性后,可转出隔离病房进一步治疗。(二)体温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呼吸道标本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连续2次阴性,可以出院。附件:有疫情地区人感染H7N9禽流感早检早治流程图附件有疫情地区人感染H7N9禽流感早检早治流程图发热病例血常规白细胞增高白细胞正常或降低病原学检测阴性阳性无下呼吸道感染表现有下呼吸道感染表现抗H7N9禽流感病毒治疗临床观察注:对于血常规检查白细胞不高或者降低的病例,应当行甲型流感或H7N9禽流感病原学检测。1.具备PCR检测条件的,应行H7N9或H7核酸检测。2.不具备PCR检测条件的,可先行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3.甲型流感或H7N9禽流感病原学检测阳性,抗病毒治疗;病原学检测虽为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的病例,仍应当行抗病毒治疗。H5N6禽流感防控知识要点主讲人:陈明亮 2016年4月28日一、什么是H5N6禽流感病毒H5N6与H7N9、H5N1等都属于禽流感病毒。H5N6对家禽具有高致病性,目前H5N6病毒并未发生人传人的根本变异,感染人类仍属于偶发个案。二、人感染H5N6禽流感后的主要症状流感样症状:发热(可高达39-40)、咳嗽、喉咙痛、肌肉痛、鼻塞、流涕等全身症状;眼部感染:结膜炎;呼吸道感染:肺炎、呼吸衰竭、多器官衰竭或死亡。三、H5N6禽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携带H5N6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四、人类为何会感染H5N6禽流感近距离接触染病的禽鸟(活鸟或死鸟)密切接触染病禽类的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接触H5N6禽流感病毒人类之间的传播能力十分低五、哪些是感染H5N6禽流感病毒的高危人员与活禽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士,如从事禽类养殖、销售、宰杀或加工业者老人、儿童及长期病患者,一旦感染,容易出现并发症,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六、如何做好预防措施家禽处理1、食用和购买正规屠宰厂家的产品,切勿食用病死的鸡、鸭、鹅等禽类;2、尽量避免接触活禽(或死禽)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切勿用口吹鸡的尾部;3、应彻底煮熟禽类及其蛋类,如家禽在烹煮后仍有粉红色肉汁流出,或骨髓仍呈鲜红色,应重新烹煮至完全熟透。个人卫生1、保持双手清洁。尤其是处理食物前、进食前或触摸口、鼻、眼睛前,处理食物前、如厕后;手触摸过公共物件,例如电梯扶手、升降机按钮或门柄后;或当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如咳嗽或打喷嚏后;2、咳嗽或打喷嚏时,把用过的纸巾弃置到有盖垃圾桶,然后彻底清洁双手;3、倘若有发热或呼吸道感染病症,应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与其密切接触者,均应戴上口罩;4、如出现流感样病症,应留在家中休息,避免前往人群密集或空气不流通的场所;5、增强个人抵抗力,要注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和舒缓精神压力。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清洁,每星期必须彻底清洁家居一次,可使用1:99稀释家用漂白水来清洁家居。禽流感病毒不耐热,100下一分钟即可灭活,对干燥、紫外线照射及常用消毒液都非常敏感。湖北省手足口病相关防控方案 主讲人:曾瑜灿 时间:2016年05月06日一、主要内容 p 湖北省手足口病疫情概况p 湖北省手足口病相关防控方案1、湖北省手足口病疫情概况采用ARIMA模型对2009年1月- 2015年12月手足口病分月病例数数据拟合和预测,得到拟合度最优的模型为 ARIMA(1,0,0)( 0,1,0)p 2016年1-3月全国报告手足口病例,重症686例,死亡10例n 全省1-3月报告手足口病14037例,在全国排第6位n 报告重症病例20例,在全国排第9位,无死亡病例报告p 2016年截止4月30日24时,我省报告手足口病例29999例,较去年同期比,报告病例数上升80,重症病例数上升了53%。暴发疫情重点人群2、湖北省手足口病相关防控方案湖北省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2012 年版)(1) 、内容:疫情处置、工作目标、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组织管理。(2)、工作目标p 早期发现、报告临床诊断病例和重症病例,加强病例救治,尽可能减少死亡病例发生,降低重症病死率和人群病死率。p 严防疫情暴发流行,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核心工作措施p 一个中心全面落实“村级巡诊、乡镇留观、县级救治、市级重症”措施p 两项管理散发病例早期发现、报告和管理临床诊断病例,严防疫情暴发流行聚集性疫情、暴发疫情、级应急响应疫情核心措施:村级巡诊、乡镇留观重症病例早期发现有重症倾向的病例核心措施:村级巡诊、乡镇留观重症病例的早期诊断和救治核心措施:县级救治、市级重症减少死亡(3)、疫情处置p 病例的早期发现p 疫情报告及级应急响应启动标准p 疫情控制p 零疫情地区(以县市为单位)预防措施、病例的早期发现p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村级巡诊、乡镇留观湖北省手足口病社区排查方案(附件2),湖北省3岁及以下发热或皮疹病例管理方案(试行)(鄂卫发201029号)p 各级学校和托幼机构晨检湖北省手足口病学校托幼机构晨检方案、主要管理措施p 对 3 岁及以下儿童登记造册 由各村、居委会负责组建专班p 3岁及以下患儿的接诊管理 一问、二看、三摸、四量、五消毒p 发热或皮疹患儿的留观p 手足口病的报告和治疗p 传染源的管理 遵医嘱采取居家或住院方式进行治疗p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病例的早期发现p 各级医疗机构 早期发现、诊断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湖北省小儿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临床救治指导意见(2011年版)、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临床处置流程图(2011年版)(鄂卫发201125号)p 各级疾控中心 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疫情报告及级应急响应启动标准p 依据、报告办法p 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的报告标准p 聚集性疫情报告标准 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p 暴发疫情报告标准 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卫办疾控发201280号),2012年6月21日下发p 级应急响应启动标准p 暴发疫情报告标准 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p 级应急响应启动标准(1)/发生以下情况之一者,县级人民政府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应急响应:(2)、一周内,同一县(市、区)发生2起及以上聚集性疫情,同时病例数累计在100例及以上。(3)、一周内,同一县(市、区)发生2起及以上聚集性疫情,同发生5例及以上重症病例(或发生2例及以上死亡病例)。(4)、一周内,同一县(市、区)内发生3起及以上暴发疫情,且边 集体单位疫情出现明显上升。(5)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当地疫情实际情况以及口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后认为需要启动应急响应的疫情控制p 散发病例管理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p 聚集性疫情调查处理 托幼机构停课建议p 暴发疫情调查处理 结案标准p 重症/死亡病例调查处理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加强手足口病重症/死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和信息报送的通知(鄂疾控传发201035号)p 实验室检测与监测 湖北省手足口病医疗机构检测方案 湖北省手足口病疾控机构监测方案p 级应急响应处置要求 终止标准p 级应急响应终止标准连续两周发生的病例数低于前三年同期的平均发病水平(以移动平均数计算),且无重症、死亡病例报告;在不能满足第一条的前提下,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可组织专家组对疫情进行综合评估,认为可以终止响应的。二、基层手足口病防治技术推广方案p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单p 手足口病患儿提示卡p 手足口病诊治的核心信息p 医疗机构医生p 早期无疹有高热(39),医生、护士需注意p 体温记录是重点,呼吸、心率、血压、神经系统都重要p 对症治疗是主导,两素(激素、抗生素)乱用危害大p 家长告知很关键,共同防治危重症,早期救治效果好全省医务人员手足口病防控诊疗应知应会“十条”核心信息1、4-6月份发热儿童诊断首先考虑“手足口病”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分析显示,51%首诊诊断为“上感”或“感冒”,40%首诊诊断为“手足口病”,9%首诊诊断为“其他疾病”。全省流感监测显示,去冬今春的流感流行高峰季节已经结束,流感病毒检出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门诊流感样病例比例也持续维持在低水平。目前进入手足口病流行高峰期,对发热儿童诊断应首先考虑“手足口病”。2、手足口病重症多发在农村地区(83%)、3岁以下(89%)儿童。3、手足口病重症进程快,从发病到出现重症临床表现平均2天。4、重症首发症状多为发热(75%),尤其高热(65%),首发皮疹的比例为25%。5、手足口病重症的“发热”(95%)、“呕吐”(80%)的发生比例显著高于轻症(分别为54%、10%)。6、早期使用吡唑酮类退热药(氨基比林、安乃近等)增加手足口病重症发生风险。调查显示:(1)重症发病早期使用吡唑酮类的退热药比例(53%)显著高于轻症( 14% )。(2)第一次就诊发热病例中重症使用吡唑酮类药物的比例为54%,对照病例为38%。(3)吡唑酮类药物的不良及应大,可引起虚脱,粒细胞减少,甚至可以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类药物已在20多个国家禁止使用。7、手足口病患儿退热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不建议使用激素退热。调查显示:(1)重症病例在早期发热后使用退热药的总比例为86%,其中30%居家使用,57%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使用,10%乡镇卫生院使用。(2) WHO推荐手足口病患儿退热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不用激素类药物退热(WHO手足口病治疗指南)。8、手足口病儿童的接诊医师,需要告知儿童家长密切观察患儿重症先兆,如有,应立即到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就诊。9、重点对农村儿童家长或老人看护人告知随诊注意事项调查显示: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下81%)明显低于轻症(高中以下31%)。10、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是手足口病重症预防的重点机构调查显示:手足口病重症首诊在个体诊所和村卫生室的比例(55%)显著高于轻症(2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