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它们去哪里了》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上传人:good****022 文档编号:116372396 上传时间:2022-07-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课《它们去哪里了》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6课《它们去哪里了》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6课《它们去哪里了》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6课 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6课。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通过观察食盐、维生素C泡腾片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学生分析】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维生素C泡腾片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认识水的重要性,建立保护环境的初步意识。【教学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教学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装水的透明的杯子,透明的小玻璃杯盒、放大镜、搅拌棒、勺子、食用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小朋友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咱们班级听课,你们紧张吗?(2)那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好不好?谁想玩萝卜蹲的游戏。(3)我们班的小朋友表现特别棒,老师奖励你们一个小故事驮盐的驴子。(4)为什么驴子掉下水后,觉得背上的货物变轻了呢?它们去哪里了呢?学生回答:它们可能化了(5)那么,它们化了,去哪里了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它们去哪里了二、新课1、提出问题驴子驮的盐在水中化掉了,变轻了,那小朋友想一想,那我们平时生活中看没看见过盐在水中化掉了,或者红糖放在水中是什么样子啊?那么小石子放在水中又会有什么变化呢?2、先观察.那么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这三种物体(课件出示),食盐、红糖和小石子,那么,我们先来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师:用眼睛看什么?(大小、形状和颜色)用鼻子闻什么?(气味)用手摸什么?(粗糙程度,颗粒大小)我们绝对不能用嘴尝。因为对陌生的物体我们不能尝,可能会有危险。.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视频播放)师:我们能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那么如果用放大镜看一下,它们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吧。(视频)小朋友们看明白了吗?会用了吗?谁愿意上台给大家演示一下。我们只有三种物体,8个小朋友怎么来观察呢,我们可以两人一组轮流观察这三种物体。.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师:小组长来领取我们的实验材料吧。(3盒物体,4个放大镜)。我们现在开始认真观察这三种物体吧。教师巡视、指导。(是否认真观察,是否按照步骤做实验,是否合作愉快).观察后汇报。老师把观察的变化贴在黑板上。师:小朋友们观察的可真认真,谁来说一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食盐是一小颗一小颗的,白色的:(贴板书)师:你观察的可真认真。师:那同学们刚才观察了红糖,那么红糖是什么样的啊?学生回答:红糖也是一小颗一小颗的,红色的:师:哎,回答的真好,红糖是一小颗一小颗红色的。(贴板书)师:那么小石子呢?小石子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回答,教师适当补充:小石子是硬的,有花纹,颗粒比较大,有大有小,有黑有白。(贴板书)师:你说的真好,说的特别明白。(生汇报,师贴板书。)三、实验探究1实验(1)聚焦问题那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如果把这三种物体放在水中后,它们又是什么样的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3杯一样多的水。(出示3杯水)师:那为什么要准备三杯水呢?师:你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因为有三种物体,把它们放进不同的水杯里进行观察。)师:你可真是个有想法的孩子。师:老师呀,还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三个小勺子,可以用它们来取这三种物体。那小朋友们认为放多少合适呢?学生:放一勺师:老师认为放一勺有点少,放两勺刚刚好。师:我们每个小组都取两平勺盐,平平的,小朋友们不要把盐弄撒了,要拿稳。红糖和小石子呢,也是一样平平的两勺。师:为什么不把它们全部放到水里呢?(引导学生说出:这样,放到水里的物体可以和之前做个对比)师:小朋友们,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水)生:不能把水倒出来,不要晃动水杯。师:你考虑的特别全面。师:你真像个科学家,有这么多的发现老师呀,还给你们准备了三个搅拌棒,我们可以用搅拌棒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进行充分地搅拌,让它们和水充分地混合在一起。那么,怎样使用我们的搅拌棒呢?我给小朋友们示范一下。我们呢,用手捏住搅拌棒上边的部分,搅拌棒的1/3处。搅拌的方法呢有三种:第一种就是顺时针搅拌(示范);第二种呢是逆时针搅拌(示范):第三种是前后移动搅拌。搅拌时速度要慢,用力要小。师:这么多需要注意的事情,小朋友们可能记不住,没关系,老师给你们出示一份实验注意事项。1.用小勺取物体,不要弄撒物体。2.轻轻放入水中后,先静静观察,和之前进行对比3.用搅拌棒充分搅拌不能把水倒出来,不要晃动水杯4.搅拌后静置一会,观察物体的变化情况和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5.贴好记录单我们有3种物体,一种做完整了再做下一种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谁能给大家读一读。我们做完实验呀,我们一定要观察实验的结果,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的变化记录下来,老师呀给你们准备了一张记录单,你们把观察到的变化贴上去。完成后把记录单贴到黑板上,做的又快又好的小组奖励粘贴。学生小组实验、记录师:现在呢,老师先把放大镜收起来,小朋友们要记住,我们做完实验一定要把实验材料整理得干净、整齐。那么,现在老师来把新的实验材料发到每一个小组。我们按照要求一步一步做实验吧。师巡视和指导。实验做完了,相信小朋友一定有所收获。2.探究(一)那么,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小朋友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呀?师:食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你来说,回答的真好)(食盐越变越小,最后看不见了)(举着杯子,生答完贴板书)师:那么装食盐的水呢?是透明的还是浑浊的呢?变色了吗?(水没变色,是透明的。)师:那这杯水还有没有别的变化呢?(变咸了)师:那小朋友们,红糖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举着杯子)学生回答:红糖也是越变越小,最后看不见了。师:那装红糖的水呢?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水变成红色,变甜了。(举着杯子,贴板书。)师:那么水是透明的还是浑浊的呢?(透明的)现在,我们再来说说小石子。师:你来回答吧!(学生:小石子沉到水底,没有变化。)师:那么水呢?(水也没有变化)(贴板书)(学生在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师粘贴图片)小结:那我们来看看,哪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哪些物体没发生变化?(食盐和红糖发生了变化,而小石子没有变化)。师:我们观察到的没有变化和发生变化都很重要。那我们现在来看看每个小组的记录单上,有没有把这些变化贴明白呢。(师:每个小组都很成功,这是我们合作的成果,为小组成员和自己鼓鼓掌吧。)、像食盐和红糖这样放到水里,颗粒一点点变小,最后变得看不见了。那么,食盐和红糖都在水中溶解了。像小石子这样放到水里,没有明显变化的,那么它在水中没有溶解。(二)、小朋友们,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我们小组之间讨论一下,听听别人的想法,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说出(食盐和红糖没有消失,盐放入水中,水变咸了,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红色的,甜的,说明红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师:你来说。你特别有想法。师:你来回答。你表达的特别清楚师:那小朋友们怎么知道红糖水是甜的呢?(生活中的经验)师:你真是一个细心观察的孩子。四、拓展1、那小朋友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会溶解在水中,哪些不会溶解在水中?师:你来说你来说你来回答师:小朋友们可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为你们点赞。老师这也有一些可以溶解在水里的物质,看看有没有小朋友们说到的。(课件出示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看来溶解在我们生活中作用也不小啊。2、有时候溶解还会产生很神奇的现象,我们来看看彩虹摩天轮。五、总结其实,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与生活也是紧密相连的,希望小朋友们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板书设计】它们去哪里了方糖 不见了 易溶解食盐 不见了 易溶解小石子 看 见 难溶解【教学反思】 8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文化创意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