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上传人:努力****83 文档编号:115826004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PPT 页数:140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 机 概说概说 一、病机的概念一、病机的概念 病机,(机,关键)即病机,(机,关键)即疾病发生、发展与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变化的机理。一、病机的概念一、病机的概念 举例:寒邪所致的感冒举例:寒邪所致的感冒 寒邪寒邪 病机病机 症状症状 郁遏卫阳郁遏卫阳 恶寒、发热恶寒、发热 经脉不通经脉不通 身痛身痛 肺气不宣肺气不宣 咳嗽咳嗽 二、病机学的概念二、病机学的概念 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理并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内容包括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疾病发生的机理、的机理、病变病变的机理和的机理和疾病传变疾病传变的机理。的机理。 三、病机的临床意义三、病机的临床意义 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出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出的对疾病的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防治疾病的依据。 四、病机学说的源流四、病机学说的源流 病机理论肇源于病机理论肇源于内经内经,素素问问至真要大论至真要大论的的“谨候气宜,无失病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指出病,指出病机的重要性。机的重要性。 而从临床常见的病证中,总结归纳出而从临床常见的病证中,总结归纳出的的“病机十九条病机十九条”,奠定了脏腑病机和六,奠定了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的基础,对病机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气病机的基础,对病机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指导意义。 四、病机学说的源流四、病机学说的源流 1东汉东汉张机著张机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六经病机六经病机 2隋隋巢元方等著巢元方等著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是,是最最早而较完备的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早而较完备的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 四、病机学说的源流四、病机学说的源流 3宋宋钱乙著钱乙著小儿药证直决小儿药证直决, 小儿小儿“易虚易实易虚易实”、“易寒易寒易热易热” 4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 四、病机学说的源流四、病机学说的源流 5明清时期:明清时期: 温病学派温病学派卫气营血与三焦病机理论;卫气营血与三焦病机理论;王清任著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医林改错瘀血病机;瘀血病机; 唐宗海著唐宗海著血证论血证论,创,创“脏腑病机论脏腑病机论”专篇,对血证与脏腑病机作出了突出的贡专篇,对血证与脏腑病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献。 四、病机学说的源流四、病机学说的源流 6近几十年来:一是病机理论的丰富近几十年来:一是病机理论的丰富(如病机层次说、痰瘀同源说、体质病机(如病机层次说、痰瘀同源说、体质病机说等的涌现);二是利用现代自然科学方说等的涌现);二是利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和手段来研究中医病机理论。法和手段来研究中医病机理论。五、五、 病机的层次:病机的层次: 1.1.基本病机基本病机,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气血津液失常。 2.2.系统病机系统病机,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3.类疾病病机类疾病病机(外感热病病机),如六经(外感热病病机),如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五、五、 病机的层次:病机的层次: 4. 疾病病机疾病病机(又称(又称“个病病机个病病机”):如感):如感冒的病机、哮证的病机、痰饮的病机、疟冒的病机、哮证的病机、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疾的病机等。 5. 证候病机:证候病机:如脾胃湿热证的病机、痰饮如脾胃湿热证的病机、痰饮蕴肺证的病机、肝气郁结证的病机。蕴肺证的病机、肝气郁结证的病机。 6. 症状病机:症状病机:如疼痛的病机、发热的病机、如疼痛的病机、发热的病机、健忘的病机等等。健忘的病机等等。五、五、 病机的层次:病机的层次: 举例:感冒(理解)举例:感冒(理解) 症状病机:咳嗽症状病机:咳嗽肺气不宣肺气不宣 证候病机:风寒表证证候病机:风寒表证风寒束表,卫阳被郁风寒束表,卫阳被郁 疾病病机:感冒疾病病机:感冒卫表不和卫表不和 类病病机:太阳表证类病病机:太阳表证 系统病机:肺系系统病机:肺系 基本病机:实证,阴偏胜基本病机:实证,阴偏胜第一节 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是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基本病机是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的一般规律一般规律。 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主要说明病证的虚实,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主要说明病证的虚实,所谓所谓邪正盛衰判虚实邪正盛衰判虚实。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实性病机:)实性病机: 概念:概念:实,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病机特点: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邪正斗争激烈,病理反应强烈。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亢奋、有余、不通)的证候,称为实证。 实证的特征: 1.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证;体质比较壮实的患者。 实证的特征:实证的特征: 2. 2.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肌肤或经络闭塞:发热肌肤或经络闭塞:发热脏腑功能亢进或障碍:烦躁,声高气粗,脉实有力脏腑功能亢进或障碍:烦躁,声高气粗,脉实有力气血壅滞,瘀积不通:二便不通,食积不化,痰饮,气血壅滞,瘀积不通:二便不通,食积不化,痰饮, 瘀血瘀血 (2)虚性病机:)虚性病机: 概念:概念: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病机特点:病机特点:正气虚弱而邪气不甚正气虚弱而邪气不甚(或邪(或邪气已经祛除,只是正虚未复),气已经祛除,只是正虚未复),邪正斗争邪正斗争不激烈,病理反应不强烈。不激烈,病理反应不强烈。 临床表现:表现一系列临床表现:表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虚弱、衰退和不足(不固)足(不固)的证候,称为虚证。的证候,称为虚证。 虚证的特征:虚证的特征: 1. 1.多见于:外感病的多见于:外感病的后期后期,正气耗伤;,正气耗伤;各种各种慢性病证日久慢性病证日久,正气化生无源;,正气化生无源;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使正气随津血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使正气随津血而脱失,以致正气虚弱。而脱失,以致正气虚弱。体质虚弱者。体质虚弱者。 2. 2.临床表现:虚证常见神疲体倦、面色临床表现:虚证常见神疲体倦、面色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表现。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表现。 2 2虚实变化虚实变化 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病机的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病机的虚和实,都只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在临虚和实,都只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在临床上不能以静止的,绝对的观点来对待虚床上不能以静止的,绝对的观点来对待虚和实的病机变化。和实的病机变化。 2 2虚实变化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虚实错杂 概念:概念: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形成原因:A.邪盛正伤,或疾病失治、邪盛正伤,或疾病失治、误治,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误治,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B.或因虚体受邪,正气无力驱邪外出;或因虚体受邪,正气无力驱邪外出;C.或或本已正虚,又兼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本已正虚,又兼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凝结阻滞。病理产物凝结阻滞。 2 2虚实变化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虚实错杂 虚实错杂的常见类型:虚实错杂的常见类型:虚中夹实和实中虚中夹实和实中夹虚两类。夹虚两类。 A虚中夹实:是指病理变化虚中夹实:是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的病理状态。 脾虚水肿脾虚水肿 心气虚心气虚 心血瘀心血瘀 2 2虚实变化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虚实错杂 虚实错杂的常见类型:虚实错杂的常见类型:虚中夹实和实中虚中夹实和实中夹虚两类。夹虚两类。 B. 实中夹虚: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的病理状态。 暑邪暑邪 耗气耗气 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汤 2 2虚实变化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虚实错杂 结合病位而言:结合病位而言: 表实里虚、里实表虚、上实下虚、下表实里虚、里实表虚、上实下虚、下实上虚等。实上虚等。 (2)虚实转化:)虚实转化: 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气伤正,或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气伤正,或正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性质正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性质由实转虚由实转虚或因虚或因虚致致实实的变化。的变化。 (3)虚实真假)虚实真假 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见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现可见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主要有主要有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两种情况。两种情况。 (3)虚实真假)虚实真假 A. 真实假虚:是指病机的真实假虚:是指病机的本质为本质为“实实”,但表现出但表现出“虚虚”的临床假象。的临床假象。一般是由于一般是由于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故真实假虚又称为能外达所致,故真实假虚又称为“大实有大实有羸状羸状”。 如小孩食积如小孩食积 热结旁流热结旁流 (3)虚实真假)虚实真假 B. 真虚假实:是指病机的真虚假实:是指病机的本质为本质为“虚虚”,但表现出但表现出“实实”的临床假象。的临床假象。一般是由于一般是由于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所致,故真虚假实证又称为发功能减退所致,故真虚假实证又称为“至虚有盛候至虚有盛候”。 如气虚便秘如气虚便秘思考:思考: 邪正和虚实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邪正和虚实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 大家不要将虚实与正邪这两个概念相大家不要将虚实与正邪这两个概念相混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两混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两者构成因果。正邪与病构成因果、虚者构成因果。正邪与病构成因果、虚实与证构成因果。实与证构成因果。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敌我斗争敌我斗争 我胜,我胜, 敌胜,敌胜, 僵持僵持 正胜邪退正胜邪退 邪胜正衰邪胜正衰 邪正相持邪正相持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 正胜邪退:正胜邪退:转归较好(我强敌弱)。转归较好(我强敌弱)。 (1)概念:)概念: (2)原理:)原理:正盛正盛(我强);(我强);邪弱邪弱(敌(敌弱);弱);治疗及时、得当治疗及时、得当(指挥有方)。机(指挥有方)。机体(精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组织)病理体(精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组织)病理性损害得到康复性损害得到康复 如寒邪引起的感冒。如寒邪引起的感冒。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 正胜邪退:正胜邪退:转归较好(我强敌弱)。转归较好(我强敌弱)。 邪去正虚:邪去正虚:如素体偏虚、邪气较盛、治疗太如素体偏虚、邪气较盛、治疗太过(如过用泻下剂,损伤脾胃),更容易出过(如过用泻下剂,损伤脾胃),更容易出现邪去正虚。现邪去正虚。 休息、保养、休息、保养、忌口忌口,否则可能复发。,否则可能复发。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2. 2. 邪胜正衰:邪胜正衰:情况不妙(敌强我弱)。情况不妙(敌强我弱)。 (1 1)概念:)概念: (2 2)原理:)原理:正弱正弱(我弱);(我弱);邪盛邪盛(敌(敌强);强);失治、误治失治、误治(指挥无方)(如肝(指挥无方)(如肝病)。机体(精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组病)。机体(精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组织)病理性损害日趋严重。病情发展,可出织)病理性损害日趋严重。病情发展,可出现阴阳离决,危及生命。现阴阳离决,危及生命。 如某些急性病初发时。如某些急性病初发时。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3. 邪正相持:邪正相持:转折点(势均力敌)。转折点(势均力敌)。正不虚、邪不盛,正气不能有效祛邪,邪正不虚、邪不盛,正气不能有效祛邪,邪不能深入传变,出现僵持不能深入传变,出现僵持“邪结邪结”、“邪留邪留”。邪正相持后出现向愈或恶化。邪正相持后出现向愈或恶化。正虚邪恋:正虚邪恋:邪正相持的一种特殊病机,是邪正相持的一种特殊病机,是正气大伤,余邪未尽,或邪气深伏伤正,正气大伤,余邪未尽,或邪气深伏伤正,正气无力驱尽病邪,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正气无力驱尽病邪,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多见于疾病后期、慢性病、愈的病理过程。多见于疾病后期、慢性病、后遗症。后遗症。 框架: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二、阴阳失调 临床上主要用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失调来阐释寒热虚实或寒热真假病证,以及兴奋与抑制失调的动静失常病证的病变机制(寒热、动静)。 二、阴阳失调 从更广的意义上讲,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精气等相互关系失调及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的概括。但由于它们都是内涵相对明确的独立概念,现在一般不再用阴阳失调来说明。 一般说来,邪正盛衰是虚实性病证的机理,阴阳失调是寒热性病证的病机。 阴阳失调的内容:(一)阴阳偏胜:阳偏胜,阴偏胜(二)阴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三)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四)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五)阴阳亡失:亡阴,亡阳 (一)阴阳偏胜 阴阳偏胜,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邪气 正气 病机 证候 发展阳邪阴邪阴气阳气阳偏胜阴偏胜实热证实寒证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1.1.阳偏胜阳偏胜 (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即是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盛,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2)病机特点)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1.1.阳偏胜阳偏胜 (3)形成原因:)形成原因:感受温热阳邪,感受阴邪,从阳化热;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此外,长期恣食辛辣、肥甘,或过用、误用温补壮阳之品等,亦可引起阳偏胜。1.1.阳偏胜阳偏胜 (4)临床特征:)临床特征:以热、动、燥为其特点。 热(温煦 ):壮热,苔黄 动(推动 ,兴奋 ) :烦躁,面红,目赤,脉数 燥(阴液不足):口干,便干 (5)阳偏胜病机的演变实热证实热兼阴虚证虚热证阳邪侵人邪正相搏阳热伤津耗伤阴气阴气大伤虚热内生还可以出现阳盛格阴,严重导致亡阴、亡阳2.阴偏胜 (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即是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2)病机特点:)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2.阴偏胜 (3)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感受寒湿阴邪;过食生冷,寒邪中阻。2.阴偏胜 (4)临床特征:)临床特征:以寒、静、湿为其特点。 寒(凉润 ):形寒、肢冷 湿(滋润 ):舌淡而润、痰饮 静(宁静 ,抑制 ):蜷卧、脉迟 (5)阴偏胜病机的演变实寒证实寒兼阳虚证虚寒证阴邪侵人邪正相搏阴寒伤阳耗伤阳气阳气大伤虚寒内生 阴偏胜可转为阳偏胜(思考:为什么?) 阴盛格阳,亡阳 (二)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其病机演变过程如下: 阴气阳气阳偏衰阴损及阳阴偏衰虚热证虚寒证阳损及阴阳气阴气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1.阳偏衰 (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减退,出现机能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2)病机特点:)病机特点:表现为机体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亢的虚寒证。1.阳偏衰 (3)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劳倦内伤;久病损伤阳气所致。 (4)临床特征:)临床特征: 1.阳偏衰 (4)临床特征:)临床特征: 温煦温煦 :畏寒肢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畏寒肢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 推动推动 :水湿痰饮停聚、舌淡、脉迟或微细:水湿痰饮停聚、舌淡、脉迟或微细 兴奋兴奋 :精神不振、喜静蜷卧:精神不振、喜静蜷卧 阳气不足,可见于心阳虚、肺阳虚、肝阳虚、脾阳虚、胃阳虚和肾阳虚等,但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 阳虚则寒(阳偏衰)与阴胜则寒(阴偏胜),不仅在病机上有区别,而且在临床表现方面也有不同:前者是虚而有寒;后者是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2.阴偏衰 (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即是阴虚,是指机体阴气不足,凉润、宁静、抑制等功能减退,出现代谢相对增快,机能虚性亢奋,产热相对增多的病理状态。 (2)病机特点:)病机特点:表现为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2.阴偏衰 (3)主要原因:)主要原因:阳邪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伤阴。2.阴偏衰 (4)临床特征:)临床特征: 五心烦热五心烦热(心中烦热伴两手足心有发热感觉,体温或升高,或不升高)、骨蒸潮热骨蒸潮热(骨头里像有蒸气升腾一样闷热,但人体发热不高)、面红升火、消瘦、盗汗面红升火、消瘦、盗汗(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数等。 阴气不足,可见于肺阴虚、脾阴虚、胃阴虚、心阴虚、肝阴虚和肾阴虚,但以肾阴亏虚为主。 阴虚则热与阳胜则热的病机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区别:前者是虚而有热;后者是以热为主,虚象并不明显。 (三)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称为阳损及阴。 阴阳互损是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失调而出现的病理变化,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以精与气、血与气、津液与气等分属阴阳,表现为精气两虚、气血两虚、津气两虚,以及气随血脱、气随津脱等。这在后面有专论,目前一般也不再以阴阳互损来解说。 二是以气自身分阴阳,阴气亏虚日久,不能化生阳气,或阳气虚衰日久,不能化生阴气,从而形成阴阳两虚的病变。这是与寒热病证相关的阴阳互损。 由于肾为五脏阴阳之本,故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之阴阳及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发生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而阴阳互损导致的阴阳两虚,并非阴阳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而是有偏于阴虚或阳虚的不同。1.1.阴损及阳阴损及阳 概念:概念:阴损及阳,是指由于阴气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如如肝阳上亢证,其病机主要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制阳的阴虚阳亢,但病情发展,亦可影响肾阳化生,继而出现畏寒、肢冷、面白,脉沉细等肾阳虚衰症状,转化为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证。2.阳损及阴 概念:概念:阳损及阴,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如肾阳亏虚、水泛为肿证,其病机主要为阳气不足,津液不布,停聚而为水湿,溢于肌肤而为水肿。但其病变发展,则又可因阳气不足而导致阴气化生无源而亏虚,出现日益消瘦,烦躁升火,甚则阳升风动而抽搐等肾阴亏虚之征象,转化为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证。 阴损及阳与阳损及阴致阴阳两虚示意图阴气阳气阳气阴气阴气阳气阳气阴气阴气阳气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气虚无阳则阴无以化无阴则阳无以生(四)阴阳格拒 (1)概念:)概念: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盛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2)机理:)机理:在于阴阳双方的对立排斥,即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复杂病变。 (四)阴阳格拒 阴阳不相维系 1.阴盛格阳 阴盛格阳,又称格阳,系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临床上一般是阳气虚衰到极点 应重视回阳救逆 1.阴盛格阳 真寒假热证 真寒 假热 临床怎样分辨?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1.阴盛格阳 真寒假热证 假象 真象 但身热口渴手足躁动脉洪大喜盖衣被饮水不多神态安静按之无力 胸腹和手足的症状以胸腹为准 以舌苔、脉象为准 中诊2.阳盛格阴 (1)概念:)概念:阳盛格阴,又称格阴,系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热盛于内,排斥阴气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2)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可在原有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邪热内盛表现的基础上,又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故称为真热假寒证。 阴阳二气相互格拒示意图阳气阴气阴气阳气阳盛格阴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真热假寒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面红烦热脉大无根壮热烦躁面红气粗舌红脉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五)阴阳亡失 阴阳的亡失,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是指机体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1.亡阳 (1)概念:)概念: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2)原因:)原因:邪气太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脱失;汗出过多,吐泻无度,津液过耗,气随津泄,阳气外脱;素体阳虚,劳伤过度,阳气消耗过多;因慢性疾病,长期大量耗散阳气,终至阳气亏损殆尽,而出现亡阳。1.亡阳(3)临床特征:)临床特征: 温煦 :冷汗淋漓、四肢逆冷、畏寒蜷卧 推动 :心悸气喘、面色苍白、脉微欲绝 兴奋 :精神萎靡2.亡阴 (1)概念:)概念:亡阴,是指由于机体阴气发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2)原因:)原因: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大量煎灼津液,或逼迫津液大量外泄而为汗,以致阴气随之大量消耗而突然脱失;长期大量耗损津液和阴气,日久导致亡阴者。2.亡阴 (3)临床特征: 手足虽温而大汗不止、烦躁不安、心悸气喘、体倦无力、脉数疾躁动等危重征象。亡阴与亡阳的鉴别:临床诊治注意: 亡阴与亡阳的关系: 人体阴气和阳气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因此,阴亡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无以化生而耗竭。故亡阴可以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也可继而出现亡阴,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终止而死亡。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失调病机发展变化表初 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发 展转 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盛格阴阴盛格阳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亡阴亡阳阴阳恢复协调平衡阴阳偏胜阴阳偏衰 阴阳失调最阴阳失调最基本基本的病机是的病机是阴阳的偏胜阴阳的偏胜和偏衰。和偏衰。疾病初期多阴阳偏胜,久之阴阳偏疾病初期多阴阳偏胜,久之阴阳偏衰;发展可出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衰;发展可出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阴阳互损、阴阳格拒;转归可出现阴阳恢复阴阳互损、阴阳格拒;转归可出现阴阳恢复动态平衡,阴阳亡失。动态平衡,阴阳亡失。 气血失调 (二)气的失常(二)气的失常 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气虚一是气虚。 二是二是气的某些功能减退及气的运动失常,出气的某些功能减退及气的运动失常,出现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等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调的病理变化。气虚气虚(1)概念:)概念:指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指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下的病理状态。(2)主要原因:)主要原因:生成不足生成不足先天、后天先天、后天耗损太过耗损太过劳倦内伤,久病劳倦内伤,久病1.气虚 (3)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三大主症三大主症神疲乏力、舌淡、脉虚神疲乏力、舌淡、脉虚 三大主症三大主症 + 病位病位 元气虚元气虚 宗气虚宗气虚 脾气虚脾气虚 1.1.气虚气虚 (3)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由于由于元气元气是人身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是人身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元气亏虚可引起全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元气亏虚可引起全身性气虚,而身性气虚,而无论何种气虚亦终将导致元无论何种气虚亦终将导致元气亏损气亏损,特别在小儿和老人表现得最为明,特别在小儿和老人表现得最为明显。显。 2.2.气机失调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是指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变化。 气机郁滞升降失调出入失调气机失调气滞:肝,肺,脾(闷、胀、痛)气逆:肝,肺,胃气陷:上气不足,中气下陷(脾)气闭:闭厥(气厥,痛厥,痰厥)气脱:脱厥(亡阴亡阳)(1 1)气滞)气滞 概念:概念:指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指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理状态。 原因:原因:A.A.情志抑郁,情志抑郁,B.B.痰、湿、食积、痰、湿、食积、瘀血等的阻滞,瘀血等的阻滞,C.C.肝失疏泄、大肠失于传肝失疏泄、大肠失于传导等。导等。 气滞气滞一般属于邪实一般属于邪实为患,但为患,但亦有因气虚推亦有因气虚推动无力而滞者动无力而滞者。(1 1)气滞)气滞 临床特征:表现为临床特征:表现为闷、胀、疼痛,闷、胀、疼痛,以以肺、肝、脾胃肺、肝、脾胃为多见。为多见。(2)气逆)气逆 概念:概念: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主要原因:主要原因: A.情志所伤,情志所伤,B.饮食不当,饮食不当,C.外邪侵犯,外邪侵犯,D.痰浊壅阻,痰浊壅阻,E.因虚而逆。因虚而逆。(2)气逆 临床特征: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 肺气上逆:咳逆上气。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肝气上逆: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易怒 气逆于上,以实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逆者。如肺气虚或肾不纳气,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胃气虚也能导致胃气上逆。(3)气陷)气陷 概念:概念: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主要原因:气陷多由主要原因:气陷多由气虚气虚病变发展而来,病变发展而来,尤与尤与脾气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关系最为密切。 (3)气陷)气陷 临床特征:主要有临床特征:主要有“上气不足上气不足”与与“中气中气下陷下陷”两方面。两方面。 “上气不足上气不足”,主要指上部之气不足,头,主要指上部之气不足,头目失养的病变。可见头晕、目眩、耳鸣等症。目失养的病变。可见头晕、目眩、耳鸣等症。 “中气下陷中气下陷”,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气机趋下,内脏位置维系无力,而发生某些气机趋下,内脏位置维系无力,而发生某些内脏的位置下移,形成胃下垂、肾下垂、子内脏的位置下移,形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变。宫脱垂、脱肛等病变。(4)气闭)气闭 概念:概念:即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即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 主要原因:多由情志刺激,或外邪、痰主要原因:多由情志刺激,或外邪、痰浊等闭塞气机,使气不得外出而闭塞清窍所浊等闭塞气机,使气不得外出而闭塞清窍所致。致。 临床特征:气闭发生急骤,以临床特征:气闭发生急骤,以突然昏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不省人事为特点,多可自行缓解,亦有因闭为特点,多可自行缓解,亦有因闭不复而亡者。其临床表现,除昏厥外,随原不复而亡者。其临床表现,除昏厥外,随原因不同而伴相应症状。因不同而伴相应症状。(5)气脱)气脱 概念:概念:即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即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主要原因:多由于正不敌邪,或慢性疾病,主要原因:多由于正不敌邪,或慢性疾病,正气长期消耗而衰竭,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正气长期消耗而衰竭,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而或因大出血、大汗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而致气脱,从而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致气脱,从而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5)气脱)气脱 临床特征:气脱可见面色苍白、汗出不止、临床特征:气脱可见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等症状。微欲绝或虚大无根等症状。 气脱与亡阳、亡阴的关系 相同点:病机都属气的大量脱失,临床都可相同点:病机都属气的大量脱失,临床都可见气衰不固及机能严重衰竭的表现。见气衰不固及机能严重衰竭的表现。 不同点:不同点: 若若无明显寒象或热象无明显寒象或热象,但见气虚不固及机,但见气虚不固及机能衰竭的表现,称为能衰竭的表现,称为气脱气脱。 因此,气脱若偏向阳气的暴脱,则为亡阳;因此,气脱若偏向阳气的暴脱,则为亡阳;若偏向阴气的大脱,则为亡阴。若偏向阴气的大脱,则为亡阴。 气脱与亡阴、亡阳关系示意图气脱气脱(狭义)亡阳亡阴大汗而皮肤尚温、烦躁、脉数疾 冷汗淋漓,四肢厥冷 无明显寒象或热象但见气虚不固 气虚不固 ,机能衰竭(三)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一是因血的失常,一是因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损太过,致血的致血的濡养功能减濡养功能减弱而引起的血虚;弱而引起的血虚;二是二是血液运行失常血液运行失常而出现的血瘀、出血等病而出现的血瘀、出血等病理变化。理变化。 1. 1.血虚血虚 血虚,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的病理状态。(三)血的失常 1.1.血虚血虚 注意注意:中医的中医的“血虚血虚”与西医的与西医的“贫血贫血”不能不能等同等同 (三)血的失常 1.1.血虚血虚 主要原因:主要原因: 失血过多;失血过多; 脾胃虚弱血液生化乏源;脾胃虚弱血液生化乏源; 血液的化生功能障碍;血液的化生功能障碍; 久病不愈,营血暗耗久病不愈,营血暗耗 血虚的成因与血虚的成因与脾胃、肾脾胃、肾的关系较为密切。的关系较为密切。 临床血虚时临床血虚时心、肝心、肝两脏的症状比较多见。两脏的症状比较多见。生成不足生成不足消耗过多消耗过多(三)血的失常 1.1.血虚血虚 临床特征:临床特征: 血虚除见失于滋荣的证候外,多伴气虚血虚除见失于滋荣的证候外,多伴气虚症状。症状。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汤:黄芪黄芪30g,当归,当归6g 2.2.血运失常血运失常 血液运行失常出现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血液运行失常出现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血瘀和出血瘀和出血。血。 (1) 血瘀:血瘀: 概念: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流行不畅,概念: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液停滞的甚则血液停滞的病理状态病理状态。(区别瘀血)。(区别瘀血) 临床特征:易见临床特征:易见疼痛,且痛有定处疼痛,且痛有定处,甚则局部形,甚则局部形成成肿块肿块,触之较硬,位置比较固定,如肿块生于腹,触之较硬,位置比较固定,如肿块生于腹内,称为内,称为“癥积癥积”。另外,唇舌。另外,唇舌紫暗紫暗以及舌有以及舌有瘀点、瘀点、瘀斑瘀斑,皮肤赤丝红缕或青紫,肌肤甲错,面色黧黑,皮肤赤丝红缕或青紫,肌肤甲错,面色黧黑等,也是血液瘀滞的征象。等,也是血液瘀滞的征象。 2.2.血运失常血运失常(1) 血瘀:血瘀: 病机病机: 主要有主要有气虚、气滞、痰浊、瘀血、血寒、血气虚、气滞、痰浊、瘀血、血寒、血热等。热等。 (2)出血)出血 概念:概念:是指血液逸出血脉的病理状态。是指血液逸出血脉的病理状态。逸逸出血脉的血液,称为出血脉的血液,称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若此离经之。若此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蓄积于体内,则称血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蓄积于体内,则称为瘀血。瘀血停积体内,又可引起多种病理为瘀血。瘀血停积体内,又可引起多种病理变化。若突然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而引变化。若突然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而引起全身功能衰竭。起全身功能衰竭。 病机病机: 主要有主要有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阻等。阻等。 (四)精气血关系失调(四)精气血关系失调 1.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 (1)精气两虚)精气两虚 (2)精血不足)精血不足 (3)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 2.气与血关系的失调气与血关系的失调 (1)气滞血瘀)气滞血瘀 (2)气虚血瘀)气虚血瘀 (3)气不摄血)气不摄血 (4)气随血脱)气随血脱 (5)气血两虚)气血两虚 2.气与血关系的失调气与血关系的失调 思路:生理思路:生理 病理病理气能行血气能行血 1.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 2. 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气能摄血气能摄血 3. 气不摄血气不摄血血能载气血能载气 4. 气随血脱气随血脱气能生血,血能养气气能生血,血能养气 5. 气血两虚气血两虚2.气与血关系的失调气与血关系的失调(1)气滞血瘀:)气滞血瘀: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2.气与血关系的失调气与血关系的失调(1)气滞血瘀:)气滞血瘀:辨别气滞与血瘀的主次则是必要的。辨别气滞与血瘀的主次则是必要的。治疗:行气止痛治疗:行气止痛 + 活血化瘀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血府逐瘀汤。汤。2.气与血关系的失调气与血关系的失调 (2)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治疗:补气扶正治疗:补气扶正 + 活血化瘀活血化瘀 补阳还五补阳还五汤。汤。 气虚和气滞可与血瘀并存,三者相互影气虚和气滞可与血瘀并存,三者相互影响。响。2.气与血关系的失调气与血关系的失调(3)气不摄血:)气不摄血: 主要责之主要责之肝、脾肝、脾,与其他脏腑也有关。症,与其他脏腑也有关。症状除出血外,状除出血外,伴有气虚三大主症伴有气虚三大主症。治疗:补气止血治疗:补气止血 黄土汤黄土汤2.气与血关系的失调气与血关系的失调 (4)气随血脱:)气随血脱: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精神萎靡、眩晕或晕厥、冷汗精神萎靡、眩晕或晕厥、冷汗淋漓、抽搐、口干(津血同源)、脉芤或淋漓、抽搐、口干(津血同源)、脉芤或微细。微细。治疗:治疗:“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当急固” 独参汤,参附汤。独参汤,参附汤。 气随血脱如能及时救治,则可转危为安,气随血脱如能及时救治,则可转危为安,继而表现气血两虚的病理状态。如病情恶继而表现气血两虚的病理状态。如病情恶化,可出现亡阴亡阳,发展为阴阳离决而化,可出现亡阴亡阳,发展为阴阳离决而死亡。死亡。2.气与血关系的失调气与血关系的失调(5)气血两虚:)气血两虚:临床表现:气虚临床表现:气虚 + 血虚(面苍,肌肤干燥、血虚(面苍,肌肤干燥、肢体麻木,感觉障碍、肢体痿废不用等)。肢体麻木,感觉障碍、肢体痿废不用等)。治疗:益气治疗:益气 + 养血养血 八珍汤,十全大补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汤。 四、津液代谢失常 以以肺、脾、肾三脏肺、脾、肾三脏的作用尤为重要,而的作用尤为重要,而其核心是其核心是气气对津液的作用。对津液的作用。 四、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不足(一)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是指津液在津液不足,是指津液在数量数量上的亏少,上的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而孔窍、皮毛,失于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而孔窍、皮毛,失于濡润、滋养,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濡润、滋养,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状态。 四、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不足(一)津液不足 原因:原因: 生成不足生成不足 体虚久病,脏腑气化功能减体虚久病,脏腑气化功能减 退,慢性疾病耗伤津液退,慢性疾病耗伤津液 丢失过多丢失过多 吐泻、大汗、多尿及大面积吐泻、大汗、多尿及大面积 烧伤等烧伤等 热邪伤津热邪伤津 外感燥热之邪,灼伤津液;外感燥热之邪,灼伤津液; 或邪热内生,如阳亢生热、五志化火等或邪热内生,如阳亢生热、五志化火等 临床特征:临床特征: 伤津伤津:目陷、螺瘪、尿少、口干舌燥、皮:目陷、螺瘪、尿少、口干舌燥、皮肤干涩而失去弹性;甚则见目眶深陷、啼哭肤干涩而失去弹性;甚则见目眶深陷、啼哭无泪、小便全无、精神萎顿、转筋等症。无泪、小便全无、精神萎顿、转筋等症。 脱液脱液:形瘦骨立,大肉尽脱,肌肤毛发枯:形瘦骨立,大肉尽脱,肌肤毛发枯槁,或手足震颤、肌肉瞤动、唇裂、舌光红槁,或手足震颤、肌肉瞤动、唇裂、舌光红无苔或少苔。无苔或少苔。 比较比较:津伤乃液脱之渐;液脱乃津伤之甚。:津伤乃液脱之渐;液脱乃津伤之甚。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1. 津液输布障碍:津液输布障碍: 肺肺失宣发和肃降,津液不得正常布散;失宣发和肃降,津液不得正常布散; 脾脾失健运,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可致水饮失健运,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可致水饮不化;不化; 肝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津停;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津停; 三焦三焦的水道不利。的水道不利。 2. 津液的排泄障碍:津液的排泄障碍: 津液化为汗液,有赖津液化为汗液,有赖肺气肺气的宣发功能;的宣发功能; 津液化为尿液,有赖津液化为尿液,有赖肾气肾气的蒸化功能。的蒸化功能。 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导致的病证: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导致的病证: 1.湿浊困阻:病位主要在脾。湿浊困阻:病位主要在脾。 2.痰饮凝聚:病位主要在肺、胃、心窍。痰饮凝聚:病位主要在肺、胃、心窍。 3.水液贮留:全身水肿,病在肺脾肾肝。水液贮留:全身水肿,病在肺脾肾肝。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1. 水停气阻:水停气阻: 2. 气随津脱:气随津脱: 3. 津枯血燥:津枯血燥: 4. 津亏血瘀:津亏血瘀: 5. 血瘀水停:血不利则为水。血瘀水停:血不利则为水。 五、内生五、内生“五邪五邪” 内生内生“五邪五邪”,是指,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病理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病理变化。变化。 因病起于内,又与风、寒、湿、燥、火外因病起于内,又与风、寒、湿、燥、火外邪所致病证的临床征象类似,故分别称为邪所致病证的临床征象类似,故分别称为“内风内风”、“内寒内寒”、“内湿内湿”、“内燥内燥”和和“内火内火”,统称为内生,统称为内生“五邪五邪”。 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区别: 内生内生“五邪五邪”由脏腑及精气血津液功能失常由脏腑及精气血津液功能失常而产生,属而产生,属内伤病的病机内伤病的病机; 外感六淫外感六淫由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失常而产生,由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失常而产生,属于属于外感病的病因外感病的病因。 内生内生“五邪五邪”病机所反映的病证,多为病机所反映的病证,多为里证、里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外感六淫邪气所致的病证,多为外感六淫邪气所致的病证,多为表证、实证。表证、实证。(一)风气内动(一)风气内动 1. 概念:概念:风气内动,即是风气内动,即是“内风内风”。由于由于“内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内动或肝风。内风,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内风,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主要因为主要因为阳盛阳盛,或,或阴虚不能制阳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类似风动的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类似风动的病理状态。病理状态。风气内动,主要是体内阳气亢逆风气内动,主要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所致。变动所致。 内风的病机,主要有内风的病机,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等。1 1肝阳化风肝阳化风 肝肾阴虚,阴虚不能制阳,肝肾阴虚,阴虚不能制阳,水亏不得涵木,水亏不得涵木,肝阳因之亢逆,亢阳化风。肝阳因之亢逆,亢阳化风。 可见筋惕肉瞤、肢麻震颤、眩晕欲仆,甚则可见筋惕肉瞤、肢麻震颤、眩晕欲仆,甚则口眼口眼喎喎斜、半身不遂。严重者,则因血随气斜、半身不遂。严重者,则因血随气升而发卒然厥仆。升而发卒然厥仆。2 2热极生风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多见于热性病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的极期。 临床出现高热伴有手足抽搐、鼻翼煽动、临床出现高热伴有手足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等等。目睛上吊等等。 实热证实热证3 3阴虚风动阴虚风动4 4血虚生风血虚生风 阴血亏虚,筋脉失养阴血亏虚,筋脉失养 临床出现筋挛肉瞤、手足蠕动等动风症状,临床出现筋挛肉瞤、手足蠕动等动风症状,伴有阴虚或血虚证伴有阴虚或血虚证此外,有此外,有血燥生风血燥生风皮肤干燥,肌肤甲错,皮肤干燥,肌肤甲错,皮肤瘙痒皮肤瘙痒 钩藤 羚羊角(二)寒从中生(二)寒从中生 寒从中生,又称寒从中生,又称“内寒内寒”,是指,是指机体阳气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漫的病理状态。阴寒之气弥漫的病理状态。 内寒的病机主要与内寒的病机主要与脾肾阳虚脾肾阳虚有关。有关。 临床表现:畏寒,痰饮,尿频,腹泻,水临床表现:畏寒,痰饮,尿频,腹泻,水肿,瘀血等肿,瘀血等 附子 肉桂 内寒与外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是:区别是:内寒内寒的临床特点主要是虚而有寒,的临床特点主要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外寒以虚为主;外寒的临床特点是的临床特点是以寒为主以寒为主,亦可因寒邪伤阳而兼虚象。亦可因寒邪伤阳而兼虚象。 联系是:寒邪侵犯人体,必然会损伤机体联系是:寒邪侵犯人体,必然会损伤机体阳气,而最终导致阳虚;而阳气素虚之体,阳气,而最终导致阳虚;而阳气素虚之体,则又因抗御外邪能力低下,易感寒邪而致则又因抗御外邪能力低下,易感寒邪而致病。病。寒邪外寒证阳虚内寒证寒邪伤阳致阳虚阳虚易招寒邪袭(三)湿浊内生(三)湿浊内生 湿浊内生,又称湿浊内生,又称“内湿内湿”,是指由于,是指由于脾的运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湿化功能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脾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 外湿与内湿的关系:湿邪外袭每易伤脾,脾外湿与内湿的关系:湿邪外袭每易伤脾,脾失健运又孳生内湿。内湿素盛之体,易外感失健运又孳生内湿。内湿素盛之体,易外感湿邪而发病。湿邪而发病。湿邪外湿证脾气虚内湿证湿邪伤脾致脾气虚脾气虚易招湿邪袭 苍术苍术 藿香藿香(四)津伤化燥(四)津伤化燥 津伤化燥,又称津伤化燥,又称“内燥内燥”。是指机体。是指机体津液不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在在肺肺则干咳无痰、甚则咯血;以则干咳无痰、甚则咯血;以胃胃燥为主时,燥为主时,可见食少、舌光红无苔;若系可见食少、舌光红无苔;若系肠肠燥,则兼见燥,则兼见便秘等症。便秘等症。 麦冬(五)火热内生(五)火热内生 火热内生,火热内生,又称又称“内火内火”或或“内热内热”,是指,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郁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郁滞,或由于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滞,或由于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能亢奋的病理状态。(五)火热内生(五)火热内生 1.1.阳气过盛化火:阳气过盛化火:少火,壮火。少火,壮火。 2. 2.邪郁化火:邪郁化火:外感六淫化火,病理产物化火。外感六淫化火,病理产物化火。 3. 3.五志过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气郁日久化热,气逆自可气郁日久化热,气逆自可化火。化火。 4. 4.阴虚火旺:阴虚火旺: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阴虚火旺,多集中于机体某一部位的火象;阴虚火旺,多集中于机体某一部位的火热征象,如虚火上炎所致的牙痛、齿衄、咽热征象,如虚火上炎所致的牙痛、齿衄、咽痛、升火颧红等。痛、升火颧红等。 内生火热,主要有心火、肝火、相火(肾火)内生火热,主要有心火、肝火、相火(肾火)及胃火等证。及胃火等证。 金银花 石膏思考: 内生“五邪”中,内寒的病机主要与( )、( )阳虚有关。 内生“五邪”中,内燥的病机主要与( )、( )、大肠有关。 何谓内生五邪? 气机失常的病机有哪些? 内风的病机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