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说课稿

上传人:菲*** 文档编号:115665571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8.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合作用》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光合作用》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光合作用》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光合作用说课稿光合作用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节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以及理解“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学习,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根底。 2、教材地位及作用“光合作用”一节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根底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根底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到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著名实验,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并且讲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等。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根底知识,了解光合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懂得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通过观察、设计光合作用发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通过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体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观点以及珍爱自然、珍爱绿色、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4、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的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本节教学内容是探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 (2)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依据: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到糖类等有机物分子中的稳定的化学能这一转移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水平,在初中的根底上进一步。学生只有知道光合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理解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因此,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深入联系生产实际的理论根底。通过光合作用意义的教学,可使学生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研究光合作用的关系。知道人类需要的农产品,归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产。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应该把培养高效应的农作物品种,发明提高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时间、空间的技术等途径作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积和质量,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等。这些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光合作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及发展,关心社会问题解决等意识的好材料,应充分利用。 5、教学难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设计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在本节教学中的较好表达,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方面正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因此,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多项实践,才会使效果事半功倍。 (2)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依据:高二学生对有机化学等知识还未学习到,对有关物理和化学知识不熟悉,还不能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电能,再由电能到不稳定的化学能,从不稳定的化学能到稳定的化学能的转变的必要性,对于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复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内容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二课时安排叶绿素实验,第三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教师的过程式教学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2、教学手段:课件、录像、投影仪三、学法指导学生在学习完细胞,理解新陈代谢等相关知识后,为光合作用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根底,因此课堂中运用课件演示实验,创设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一)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动画演示海尔蒙特实验,提出问题:从这个实验可知柳树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答复: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教师指出,海尔蒙特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也能起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引出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的直观性和已有知识降低了问题的起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传授新知识 1、录像演示普里斯特列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B钟罩内的小白鼠没有死亡?植物从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教师指出: (1)该实验不能证明更新的空气中的哪种成份? (2)当其它人重复该实验时候,有可能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直到后来,荷兰科学家英格蒙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 2、学生介绍课前所做的萨克斯实验引导学生思考 (1)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2)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 (3)碘蒸气处理叶片,目的是什么? (4)这个实验成功的证明了什么? (5)高倍镜下观察“小蓝点”聚集的部位是细胞的什么构造?学生经观察实验过程,分析问题,能够得出结论。 (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同时需要光 (2)产生淀粉的部位是叶绿体。小结:(板书)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条件、产物设计意图:利用直观课件演示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学生亲自重复萨克斯实验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开展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的重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 3、课件展示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A、这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1)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 (2)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气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地开展。 (3)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开展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中释放氧的部位。 (4)开展黑暗和曝光比照实验,从而明克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B、这个实验给了你什么启示?设计实验时应注意哪几个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实验设计要注意的问题:要有对照组和控制单一变量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简介同位素标记法 (三)牢固练习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同位素标记法的原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布置作业略 光合作用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选材原因 本章的第一节课光合作用的产物已经对探究淀粉和氧气的实验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此根底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而没有选择探究二氧化碳和水这两个原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知识,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解决新的问题,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知道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开展光合作用的原料。 掌握设计实验的一般原则。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的实验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开展教学: 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最有效的方法,而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然而初中学生受知识、经验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设计实验成为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课堂上要加强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提高教师引导性语言的含金量,针对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困惑或错误,以提问、质疑等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梳理实验设计中的难点,进而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互相配合完成实验,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过程 、复习: 本节课是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开始的。因为光合作用的产物及其实验方法是本节课探究的突破点。课堂从复习入手,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回忆,同时更重要的是起到提示和引导的作用。 、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身边事”,以教材中的“绿色植物是以什么为原料制造有机物的呢”开始新课教学。当学生答复出二氧化碳时,提出本节课的问题“二氧化碳真的是绿色植物开展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针对问题作出“二氧化碳是(不是)绿色植物开展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的假设,并让学生说出判断假设正确的依据,启发学生从光合作用的产物入手来探究原料。 在学生设计实验之前,引导学生回忆设计实验时容易忽略的原则比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并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本次探究要以“二氧化碳”为变量设计对照试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具互相讨论,设计实验,探究新问题的解决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互交流,完善实验 学生设计实验完成之后,小组推荐代表交流方案。我先让实验方案和书上设计的实验一样的小组开展汇报,然后找有问题的小组汇报,并让他提出他遇到的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思考、解决。然后小组间对实验方案提出不同的意见。 最后学生一共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一种是通过检验绿色植物有无淀粉生成,一种是通过观察水草有无氧气产生,第三种是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来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完成实验 学生汇报结束之后,首先让学生参考刚刚的意见完善实验方案,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实验装置并摆放在适当的位置,便于学生在校期间及时观察、完成实验。 汇报、分析实验结果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并对结果开展分析。 感悟与收获 在探究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归本次探究活动,让学生回忆探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独立开展科学探究打好坚实根底。 四、困难及解决: 学生的创新意识缺陷 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实验设计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书上介绍的实验方法,以绿色植物是否产生淀粉为标准来判断二氧化碳是不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发现这个现象以后,我立刻暂停讨论,鼓励学生设计与众不同的实验,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因还没有学习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节的知识,有个学生先问我:“把植物放进氢氧化钙溶液里,会不会破坏植物的构造”,我告诉他“会”。接着他又问道“那怎么去除水里的二氧化碳”,我告诉他,如果小组还讨论不出来,先跳过去,当做没有这个问题,继续设计实验。后来,我发现又有一组学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而有的学生并没有想到这一点。我决定把这个问题放到下一环节汇报实验设计方案中,让全班的学生一起思考解决。 实验的地点不同 有两个小组的实验需要使用去除了二氧化碳的水,在课堂上,我先要求所有学生利用清水开展实验操作,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课后直接把学生直接带到我事先选定的阳光充足的地点开展实验操作。 五、设计创新 光合作用的原料这节课的验证实验改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本节课中对探究的“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这一部分,教材中直接给出了一种实验方法。我觉得,在上节课学生充分实验的根底上,可以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这样更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并且,在上节课的“想一想”部分中,已给出了使用蜡烛和钟罩的提示,所以,我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法,有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新的问题。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做了大胆的尝试。 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氢氧化钠溶液 教材中提供的方法是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碳,在给学生的学案上面的提示部分,我把氢氧化钠溶液改成了氢氧化钙溶液。因为氢氧化钙吸收二氧化碳之后,会有白色的碳酸钙产生,效果更直观。 改变教材中“光合作用放氧实验”的实验方法 在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中,我没有采用教材中提供的“光合作用放氧实验”的实验方法,是因为我在课前自己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 找不到合适的导气管的管塞,后改成用胶管和止水夹代替。 广口瓶的体积有限,其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也有限,光照条件下只产生一小部分氧气,实验就终止了,而且氧气的量也缺陷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夏季的温度太高,在密闭的空间中,广口瓶里水草的构造会被高温破坏,不能一直开展光合作用。 所以,改用大烧杯、短颈漏斗、试管的装置开展实验,让水草在有充足的二氧化碳的条件下开展光合作用,同时也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