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优生培养中的语文学习问题

上传人:shug****ng1 文档编号:115663931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优生培养中的语文学习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谈优生培养中的语文学习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谈优生培养中的语文学习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优生培养中的语文学习问题语文教研组赵向锋发言要点:优生不优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综合成绩的优生不等于语文学科的优生,部分同学的语文成绩成为短板,制约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整体学习氛围欠缺和学生认识的不端正是主要因素。优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综合工程,必须集全校之力,共同面对,协调解决。目前,我们优生培养的问题比较集中的表现在通常所说的短板问题上。而语文学科往往成为我们那些北大清华种子选手们的短板。我认为就语文成绩而言,优生不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导致的局部现象,首先是我校学生语文学习的共同性问题。并非特殊性问题,那么,具体是哪些问题呢,下面试做思考。我校学生语文学习的普遍性问题如果利用随便哪一个晚自习时间,随便走进哪一个教室,略作观察,就不难明白问题何在。就看看一个班六十多号人,有几个同学在做和语文相关的事情。结果可能是令人思考的。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都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既然几乎没有投入,那么,我们靠什么期待语文学科的优异成绩呢?具体表现可以概括如下三种:第一种是态度上不重视,所以行为上不投入,直接的后果是知识面不够,阅读面很窄。第二种是认识上比较重视,但行动上欠缺方向、方法,导致学而不当、学而无用、劳而无功。第三种是高三才开始重视,临时抱佛脚,为时已晚。最多是心理安慰,壮壮胆。那么,学生为何有此表现?以上现象的成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纵向看有历史缘起,比如“重理轻文”的风气早就存在。横向看有现实的原因,比如整体学习氛围的缺失、语文学科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不当等等。语文学习整体氛围的缺失氛围在这里可以简单理解为语文学习的大环境问题。校园的文化氛围、文化底蕴是一所学校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氛围是软件,但比硬件更重要。其实质是一种精神环境对于个体的感染与促进。打个比方,一个家里没有一本书的家庭,想让孩子具备好读书的习惯是不是比较困难?当然更重要的是家庭成员都具有一种读书的习惯,那么想让这个孩子不喜欢读书都很难。“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相反就是“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良好的氛围需要一定的浓度。任何氛围都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以某一群体性特征强烈而盛大存在的习气、气氛甚至风尚。这种氛围可以通过人为努力比较快速的形成。比如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书香校园的建设等途径可以让一所校园逐渐形成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一种氛围一旦形成,意义就很深远。这个院子里的人大多数都爱读书,就会影响到少数人多多少少也读到一些书。人人都尊重知识,尊重书本,大家所读的书就不但有数量,而且有质量,就会读出思想,形成比较发达的语文思维能力(比如阅读能力)。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不单是考场上,生活中,未来发展中,无往而不胜。相比而言,底蕴这个东西更不容易形成。能叫做“底蕴”“底气”的东西都是时间的产物,某种文化气息、气质的形成只能来自于长期的积累,某种我们长期尊崇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现实问题首先就是缺乏让学生得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语文学习的大环境和足够浓郁的氛围。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我们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还不够准确,鲜明,有力;比如藏书不够多,借阅的风气不浓厚;比如校园文化建设现实性、实用性大于文化性和艺术性;我们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很重视日常行为习惯,却并不一定关注对学生读书欲望、求知欲望的保护。缺少氛围,未形成读书求知的风气,导致有些同学知识面不宽,人生视野也不开阔。有些同学人在高三,学习目的还停留在“感恩父母”的浅层面上,学习行为的原动力自然不够强大,容易小富即安。你能指望他不惜代价去冲击北大清华吗?而不读书的直接受害者就是语文学科。语文的学科特点不需要纵横捭阖去讨论,略微研究一下新课标的试题设置,就不难明白其核心何在。阅读与表达两大主线,从分值来讲分别占到70分和60分,从阅读内容而言涉及论述类文本、古典诗文、现代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等等,从能力要求而言覆盖三维目标的所有内涵,从选材来说基本上都是课外阅读材料,还不足以说明读书和成绩的关系吗?还不足以观照出我们的所谓优生为什么语文成绩不行的根本原因吗?语文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不够恰当回到我们语文教学的实际来思考,必须承认,虽然大家都很敬业,也很疲惫,但是由于主要精力和办法都集中在在教的环节上,对学情的研究不够,导致我们很多付出很多心血却不一定可以收获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学生语文学习意识的分析、引导、矫正不够:氛围缺失等因素导致学生语文学习的认识千奇百怪,兴趣不高,不愿投入等等,也和我们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有很大关系。比如学习动力的问题。如果只着眼于考试成绩的提高去讲语文的重要性恐怕是不够的。谁都知道语文是慢功夫,而学生比我们还功利,见效慢我干嘛要费那么多劲啊?高考的确是算总分的,哪一科上分快就学哪一科啊,这是人之常情吧。即使拿分数说话,也得让学生明白,语文的一分也是一分,对优生而言,不管从哪里得到一分都意义重大。还得明白,语文并不是绝对的见效慢,比如你的作文只能得到四十几分,或许只是因为字写得不好,你花点时间练练书写,作文也许就能提高到五十分以上,这样的收获是不是很划算?至于高一高二学段就不能仅仅拿考试做动力了。学生从小学一路走来,对语文的成绩都有一个不变的看法就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因为总是忽高忽低”。功利一点的做法就是,拿一套语文高考试题给学生看明白,阅读70分,作文60分,自己想想语文怎么学。比如,对于不读书的问题,就要有具体的分析。我觉得必须乐观看待学生读书少的问题。因为有的孩子只是从未意识到读书的意义,并不是天生就不爱读书;有可能只是没时间读书,不是不乐意读书;也有可能是只知道科学类的书籍有用,不知道文学类的书籍有趣且有用。这就需要我们分别指导。简单点说,求知欲是无价财富。语文教学必须有意识激发、引导、保护并壮大学生的读书欲望。最关键的是“引导”。首先引导学生看清楚语文学科的特点(办法很多)。其二,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科价值,准确定义学科地位。第三,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思路与方法。2. 施教者视野不开阔,教学思路和方法模式化。我们提出“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的基本学习思路。高一高二学段的语文教学与学习必须大胆“放眼课外”,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广泛涉猎,尽情获取,借此来形成语文学习必须的基本营养和基本思维素材。从知识积累来看,语文学科可谓文史哲无所不及,那么诸如“文科大讲堂”之类的做法就极有意义。这和文科理科之别没有任何关系。一个优秀的理科生和一个优秀的文科生在语文学习上的进步,其来源是完全一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够对自主招生试题应对自如的学生,哪一个是仅仅依靠薄薄的语文课本或老师的寥寥数语获得造诣的?一个不懂得中国历史历史沿革甚至不知道朝代更迭顺序的理科生他怎么可能是语文的优生呢?同理,一个连基本的辩证思考原理都搞不清楚的文科生即使政治科目有可能高分数,又有多少把握写出令人信服的说理文呢?我们的现实问题就是囿于阶段性检测成绩的制约,把“课内”“课本”抱得很紧,而“课外”“书外”基本无所作为。这首先是教学视野的问题。视野狭小导致思路单一,模式僵化,导致语文课失去应有的魅力,导致学生整体学习心态的低迷,从而导致兴趣不高、投入不够、效果不佳一系列问题。虽然从平时成绩看,基础部分似乎颇有收获,但实际上却可能是抓小放大,本末倒置,和新课程高考的要求严重脱节,终端效果并不理想。3. 高三过分迷信题海战术。人在高三,身不由己。但是,高三的语文究竟该怎么学?语文是题海里面练出来的吗?不能完全否认某些训练的效果,比如练答题规范,练主观题的语言组织,甚至练书写。我们在命题,监考,阅卷上面花了很多时间,对阅读能力、写作水平的提高到底有没有实质性意义?真是无法量化分析。从历届同学的考场表现来看,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高三语文学习精神价值大于实际效果。主要是壮了胆子,不见得提高了分子。我认为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学生高一高二学段在基础和阅读尤其是思维上的亏欠并给予足够的补救。我们急于走完所有考点,着力于面上的辅导,仅仅因为下一次考试的需要。学生的心态本来就是极度功利化,我们在态度上也就急于出成果,所作所为就更容易慌不择路,但求尽心尽力,但求无过而已。我们所能采取的方法从语文课本身来讲,我们提出“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的基本学习思路。我以为至少高一高二学段的语文教学与学习必须努力摆脱阶段性检测结果的困扰,大胆“放眼课外”,并且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尽情获取,借此来形成语文教学的具体氛围。语文学习从知识的积累上来看,文史哲无所不及,那么诸如“文科大讲堂”之类的做法就极有意义。这和文科理科之别没有任何关系。一个优秀的理科生和一个优秀的文科生在语文学习上的进步,其来源是完全一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够对自主招生试题应对自如的学生,哪一个是仅仅依靠薄薄的语文课本或老师的寥寥数语获得造诣的?一个不懂得中国历史历史沿革甚至不知道朝代更迭顺序的理科生他怎么可能是语文的优生呢?同理,一个连基本的辩证思考原理都搞不清楚的文科生即使政治科目有可能高分数,又有多少把握写出令人信服的说理文呢?语文学习整体氛围的缺失造成不全面的营养,不全面的发育,造成我们叫做“短板”的东西,造成优生不优,问题不是显而易见吗?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