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探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的应用摘要:探究式教学是体现新的课程观中“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的一种学与教的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的使用引导设疑、实践探究、整理归纳等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探究式 化学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以人的发展为本,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全过程中去,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就要把课堂变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渠道。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和“填鸭式”教学,从注重老师的“教”变成注重学生的“学”,以此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一、探究式教学特点和意义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实践的主体,老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历练、主动探究。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新颖独特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发现、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求变、勇于解决新问题、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发明。从而促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促使学生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探究式教学”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学习的策略,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二、探究式教学环节具体实施可主要分为引导探究、实践探究、整理归纳这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引导探究:课前设疑、引导探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程标准的根本理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科学探究被列为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前,要求学生自己在课下阅读教材,并自主选用教辅材料(包括参考书、工具书、网络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动手实验、思考与交流、整理与归纳、开展实践活动等,可以互相合作,小范围讨论和交流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要善于点拨学生看书,怎么样找概念中的关键字眼,怎么样看书中的图表,怎么样理解文章的某一句话等等。这一环节特别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课堂诱导、激发探究 这个环节要追求的目标就是启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是动态的。教师主要是组织者,负责帮助和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是参与者,与学生是平等关系;学生主要是作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在课堂中,老师组织全班学生讨论、思考,共同解决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部分问题。还剩下的疑难问题,可由老师相机指点,讲清关键,打开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解决问题。当然老师也可以灵活掌握,相机诱导,继续激疑、解疑,活化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实践探究:实践探究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础。这个环节主要是强化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练习,包括实验练习和习题练习。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操作、观察记录现象、分析处理数据、获得实验结论的这样的实验探究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还可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通过必要的定题量定时间的习题训练,通过发散性及迁移性的习题练习,可以提高学生提高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和变通性整理归纳:化学这门功课给学生的感觉就是结论太多,要记得的东西很多,以至于许多学生厌学。让学生能自己归纳起来,化学也会很容易学,学生学起来要有兴趣得多。如果学生有困难,那么老师要从旁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演绎等方法,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如果是学生难于发现和归纳的结论,那么要重视结论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掌握某一结论,不能死记硬背,学得过死。这一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三、“探究式教学”的示例下面以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为例,具体介绍一下“探究式教学”的应用。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元素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培养学生归纳、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三、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化学学科的形成方式,即化学的一切结论均来自实验也经得起实验的检验。 引导探究: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指导学生用比较的观点阅读表1-2 120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主要化合价。看懂实验操作。参阅教辅材料自学该节应该掌握的问题,不懂地方可先由同学间互相讨论和交流,上课再汇报没有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先把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写于黑板上,组织学生讨论,思考解决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比表1-2 120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主要化合价。设疑: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变化有怎么样的规律性?对比课本P13的数据,设疑: 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有怎么样规律性?对于问题1采取讲授法的方式,对于问题2采取启发诱导讲解 影响元素的化合价的因素,是最外层电子数,打开学生思路,鼓励学生讨论。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得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实践探究: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这一知识点,可以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亲自历练,归纳出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这一重要结论。先引导学生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猜测出这一结论,然后通过学生讨论、设计好实验方案来验证这一结论。采取分组实验的方式,要求学生分别做钠、镁和水的反应,镁、铝与酸的反应,对比实验现象的不同,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它们金属性强弱顺序,得出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的结论。再由学生自己阅读、分析 钠、镁、铝的性质比较, 硅、磷、硫、氯的性质比较,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周期性变化的结论得出的经验,归纳出1317号元素与氢化合能力,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和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大的结论。最终得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这一重要结论。整理归纳:合上书本,师生共同回忆这一节课所学知识点,在前面环节小结若干知识点的基础上,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归纳出本节高度概括的论点,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并完成相关习题。四、效果与反思:由于采用了“探究式教学”这一学与教的方式,从根本上废除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自主能动的对知识探索和创新。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着“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了以下几点:1、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改变2、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3、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模式的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这将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一方面要积极主动正确地进行学法指导,避免产生学生在课堂上干坐现象;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检查督促、分类指导,特别是对后进生的指导,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多关注他们,给他们以帮助和指导外,还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做一些细致的思想工作,同时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对他们进行帮助和辅导。参考书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杨梓生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福建龙岩教研室 建龙 贯彻新课程理念 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佛山市均安中学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