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第4章第3、4节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一、基础全面练(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1. 下列选项中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 群落的演替是优势种依次取代的过程B. 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C. 次生演替达到顶极群落后将永远保持原状D. 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同于自然演替【解析】选C。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即优势种依次取代的过程;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次生演替达到顶极群落后保持动态的平衡;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同于自然演替。2. (xx海南高考)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 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 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1)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是有无土壤条件。(2) 不同的环境群落演替的结果不一定相同。【解析】选A。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甲地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若没有外力干扰,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在火山岩上首先出现的是地衣,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以分解火山岩表层,形成细小颗粒,为苔藓提供了可以附着生长的一层土壤;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3. (xx肇庆模拟)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一乙B. 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 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D. 甲和乙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则生物不一定发生进化【解析】选C。对比甲、乙曲线的变化,说明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甲一乙。M点时,从整体上看,甲种群数量逐渐减少,造成甲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趋于稳定,这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结果。4. (xx江苏高考)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边坡处理方式植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土壤有机质(g/kg)物种数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3726019.8乙不干预892811.9A. 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 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 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 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 明确动植物种类数目增多导致群落稳定性增加。(2) 明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和环境接近平衡时,演替速度趋缓。【解析】选B。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群落演替。移栽植物使群落营养结构复杂化,群落的稳定性增强;移栽植物为土壤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食物等,会导致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自然演替情况下,如果环境适宜,边坡甲上能自然长出乔木;次生演替过程中,开始时演替速度往往较快,随时间延长,群落和环境逐渐接近动态平衡,演替速度下降。5. 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潜底生物海洋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种群数量A. 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 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解析】选D。从题图曲线可以看出:甲、乙、丙三种鱼的主要食物分布在不同的深度,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食物分布区域有重叠部分,故三者间存在竞争;图中三种鱼类随着食物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分布,体现了它们的捕食状况(而非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的曲线与题图曲线不符。6. 下列对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中,至少有一种不能独立生活B. 寄生生物属于异养生物,寄主可能是异养生物,也可能是自养生物C. 竞争在种内与种间普遍存在D. 捕食可发生在动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解析】选C。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同生死,共患难”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分开后双方不能独立生活或至少一方生活不好;寄生生物从寄主那里获得营养,所以是异养的,寄主则既可以是异养的也可以是自养的;竞争是发生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生物之间的,同种生物个体间对生活资源的争夺,属于种内斗争,不能叫做竞争。7. 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纯茶园*杉茶间作园十梨茶间作园A. 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 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 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D. 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物种数量不等于生物的数量,即物种数量多代表营养结构复杂,不代表种群密度大。【解析】选C。由图可知,纯茶园的物种数少,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差,易暴发虫害;10月份的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但并不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同时也可以看出,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因为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种的丰富度;人类生产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因此人类的活动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8. 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B. 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 甲中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 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群落均可演替成森林【解析】选C。在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次生演替,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物种的丰富度,但次生演替之后的物种组成和以前的不一定是一样的。乙群落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速度慢。不论哪一种演替,只要条件适宜,最终均可以演替成森林。9. 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甲装置的花盆壁丙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 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 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 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解析】选C。由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花盆壁丙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可以杀死动物,并利于保存。【延伸探究】调查土壤小动物为什么不采用标志重捕法?提示:许多土壤动物(如鼠妇、蜈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多样的昆虫)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此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二、能力培优练(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10. 如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生存和繁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B. 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 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D. 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解析】选D。由坐标图可知,甲种群生活在相对低湿度、低温环境中,乙种群生活在相对高湿度、高温环境中,因此在高湿、高温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从图中看不出甲、乙两种群是竞争关系,也不能确定温度和湿度是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群落的特征,不是种群的特征,故B错。11. 为了研究某降水丰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的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做同一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表(叶面积指数是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灌草丛针阔叶混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t/(hm2a)17.43116.61150.8155.50总呼吸量t/(hm2a)15.9392.73124.8140.98叶面积指数2.4811.2817.766.63植被干物质的量(t/hm2)6.65377.52398.57184.7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B. 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植被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C. 4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D. 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有关【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明确三点:(1) 群落演替过程中,表格中4种成分的变化特点。(2) 题干所涉及的4个群落间的演替顺序。(3) 植被干物质的量变化的原因有内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和外因(如被捕食等)。【解析】选B。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优势物种分别为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群落演替过程中,叶面积指数越来越大,故A错误;从灌草丛到针叶林植被干物质的量增长了184.74-6.65=178.09(t/hm2),从针叶林到针阔叶混交林植被干物质的量增长了377.52-184.74=192.78(t/hm2),从针阔叶混交林到常绿阔叶林植被干物质的量增长了398.57-377.52=21.05(t/hm2),故B正确;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之一,任何群落都具备这一结构,故C错误;植被干物质的量不仅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有关,也与植被的种类等有关,故D错误。【延伸探究】(1) 从题干中4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分析,稳定性最强的是哪种群落?并说明原因。提示:常绿阔叶林。该群落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最多,为其他生物提供更多的生存条件,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稳定性最强。(2) 题中针叶林取代灌草丛进而作为优势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针叶林比灌草丛更容易获取阳光。三、大题规范练(共2小题,共43分)12. (20分)(xx新课标全国卷I)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父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回答下列问题:(1) 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白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2) 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生态系统。(3) 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填“简单”或“复杂”),原因【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1) 群落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前者是物种由无到有的过程,后者一般是物种由少到多的过程(2) 一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往往呈负相关关系。【解析】本题以某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重新恢复为命题线索,综合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1) 根据题干可知,该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后逐渐得以恢复,在此过程中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而原有的土壤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因而在恢复的过程中群落的演替类型应为次生演替。(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3) 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植物种类更多,能为动物提供更为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因而动物分层现象就较为复杂。答案:(1)次生土壤(2)草丛常绿阔叶林(3) 复杂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延伸探究】(1) 上述演替阶段1的草丛群落是否具备垂直分层现象?提示:草丛群落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2) 不同类型群落恢复力稳定性或抵抗力稳定性大小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提示: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主要与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及群落结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恢复力稳定性则往往与抵抗力稳定性呈负相关。13. (23分)某研究小组的同学调查了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并测量了三个地点的土壤特征等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生物种类地点A(山腰)地点B(山腰)地点C(山腰)草3种5种9种厥类7种5种8种灌木15种4种2种松树0种2种0种落叶树20种5种0种非生物因素地点A地点B地点C(山腰)(山腰)(山腰)风速低高高距地1.5米的光强低中高土壤湿度(%)483515土壤的有机质(%)6.53.82.5土壤深度(cm)30010015土壤含氨量(mgkg-)9.44.52.3(1) 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地处的植物群落。(2) 如果遭遇山火,山坡上的植被彻底烧光,则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演替。群落演替总是向着方向发展,直至达到为止。(3) 如果地点A、B、C处的光照条件同等充足,则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的是地处的植物群落,原因是(4) 土壤中的有机质需经过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当土壤缺氧时,将抑制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据此可知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为。(5) 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说出不少于两个原因)【解析】(1)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多少,比较A、B、C三处的生物种类并进行统计后可得出A处生物种类数最多,物种丰富度最大。(2) 遭遇山火,山坡上的植物被彻底烧光,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着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而将发生的是次生演替过程。在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总是朝着生物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的,直至达到稳定状态(顶级群落状态)为止。(3) 在地点A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因而更能充分利用光能。(4) 土壤中的有机物会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或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再被植物吸收利用。植物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无机盐离子,缺氧可抑制细胞有氧呼吸,减少能量的供应,因而会抑制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5) 据表中信息可知:地点C水和无机盐含量少,不能为高大树木提供充足的营养;且土壤浅、风速高,高大树木易倒伏。答案:(1)A(2)次生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稳态(顶级群落)(3)A地点A处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4)微生物的分解主动运输(5)土壤中缺少相应的水分和矿质养料;土壤浅,不足以维持高大植物的生长2019-2020年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第4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一、基础全面练(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 (xx上海高考)葡萄糖穿越细胞膜进入红细胞的运输速率存在一个饱和值,该值的大小取决于()A. 细胞内的氧浓度B. 细胞膜外的糖蛋白数量C. 细胞膜上相应载体(蛋白)的数量D. 细胞内外葡萄糖浓度差值【解析】选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物质跨膜运输存在饱和值与膜上相应载体蛋白的数量有关。2. 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 血浆中的氧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需穿过两层磷脂双分子层B. 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不需要载体蛋白C. 胃蛋白酶通过主动运输分泌到细胞外D. 在氧浓度为0时,轮藻细胞可逆浓度梯度吸收K+【解析】选D。血浆中的氧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需穿过红细胞的一层细胞膜,即两层磷脂分子;葡萄糖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参与;胃蛋白酶通过胞吐作用分泌到细胞外;氧浓度为0时,轮藻细胞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因此可逆浓度梯度吸收K+。3. (xx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质壁分离过程中原生质层两侧水分子的扩散是双向的B. 葡萄糖跨膜运输不需要载体蛋白C. 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终产物可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D. 胰岛素分泌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解析】选B。质壁分离过程中原生质层两侧水分子既能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也能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葡萄糖的跨膜运输是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都需载体蛋白的协助;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终产物(co2、屯0、C2H5oh)都能通过自由扩散运输;胰岛素以胞吐的形式排出细胞,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但消耗能量。4. 下面为物质出入细胞的3种方式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 物质利用载体蛋白出入细胞的运输方式是图B. 物质出入细胞需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是图C. 两种运输方式合称为被动运输D. 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依靠图【解析】选D。利用载体蛋白的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消耗能量的是主动运输;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合称被动运输;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属于胞吐。5. (xx浙江高考)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 被细胞胞吞的一定是固体物质B. 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属于易化扩散(协助扩散)C. 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属于主动转运(主动运输)D. 胞吐过程一定会发生分泌泡与质膜(细胞膜)的融合【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物质出入细胞方式”。(2)关键知识: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条件及相应的实例。【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及相应实例。A项中,被细胞胞吞的物质一般是大分子物质,但不一定是固体,故A项错误。B项中,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属于非跨膜运输,故B项错误。C项中,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不一定是主动转运(主动运输),易化扩散(协助扩散)也需要载体蛋白,故C项错误。D项中,需胞吐的物质先在细胞内被部分质膜(细胞膜)包起来,然后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物质排出细胞,故D项正确。【方法技巧】要确定某种物质的运输方式,必须抓三个关键关键一:分析被运输的物质是否通过细胞膜。关键二:明确被运输物质微粒的性质(大分子、小分子、离子)。关键三:分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向(高浓度一低浓度,低浓度一高浓度),是否需要载体蛋白协助,是否需要消耗能量。6. 下表是人体成熟红细胞与血浆中的K+和M在不同条件下的含量比较,据表分析下列结论错误的是()处理前(mmol)用鱼藤酮处理后(mmol)用乌本苷处理后(mmol)细胞内血浆中细胞内血浆中细胞内血浆中K+1455115135Mg2+351.41.81.4351.4A. 鱼藤酮影响K+和Mg2+的吸收可能是因为抑制了细胞呼吸B. 鱼藤酮一定是抑制了运输K+和Mg2+载体蛋白的作用C. 乌本苷没有抑制运输Mg2+载体蛋白的功能D. 血浆中K+和Mg2+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红细胞【解析】选B。鱼藤酮影响K+和Mg2+的吸收可能是抑制了细胞呼吸,也可能是抑制了载体蛋白的作用;用乌本苷处理后,细胞内外Mg2+没有变化,所以乌本苷没有抑制运输Mg2+载体蛋白的功能;血浆中K+和Mg2+进入红细胞都是由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属于主动运输。【易错提醒】本题易错选A。原因如下:(1) 获取信息能力较差:由于不能准确从表中获取“用鱼藤酮处理后,细胞内K+、Mg2+的量同时减少”从而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2) 知识掌握不准,理解不透:主动运输有两个条件:一是载体蛋白协助;二是需要能量;鱼藤酮对红细胞吸收K+和Mg2+的影响,二者均有可能,但不是“一定”发生。七0/7co:/+/甘招i/7. (xx北京高考)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下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10-1010-810-610-410-21102人工膜的通透性(cn).s-i)A. 生物膜上存在协助HO通过的物质B. 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C. 离子以易化(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D. 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生物膜”“人工膜(双层磷脂)”。(2) 图示信息:不同种类的物质在同种膜上的通透性不同,同一种类的物质在人工膜和生物膜上的通透性也不相同。(3) 关键知识:人工膜没有选择透过性,生物膜有选择透过性。【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膜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生物膜上h2o的通透性大于人工膜,说明生物膜上有协助H2O运输的物质,实质是生物膜上含有水通道蛋白,故A项正确;生物膜对Na+、K+、Cl-的通透性不同,说明生物膜对Na+、K+、Cl-的通透有选择性,原因是细胞膜上运输Na+、K+、Cl-的载体数量不同,故B项正确;人工膜只含磷脂分子,没有载体蛋白,而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故项错误;02、C02、甘油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人工膜对其通透性逐渐减小,这说明分子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速率,故D项正确。&(xx衡水中学模拟)将洋葱表皮细胞放置在不同浓度的物质M溶液中,并测定洋葱表皮细胞吸收M的速率,结果如下图所示,对图中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物质M吸收速率(mmol-min1)物质M溶液浓度30mmol/L口物质M溶液浓度50mmol/L0通入空气前通入空气后A. 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自由扩散B. 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主动运输C. 细胞吸收M需载体蛋白的参与D. 细胞吸收M所需能量供应不足【解析】选C。当物质M的浓度增大时,物质吸收的速率并没有改变,可能是受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限制,当受载体蛋白限制时,增大浓度或者增大ATP的供给都不能使吸收速率提高,该物质的运输方式可能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9. (xx北京模拟)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同一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方式可能相同,如葡萄糖进入肝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B. 不同物质进入相同细胞的方式可能相同,如氨基酸和核苷酸进入小肠上皮细胞C. 同一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方式可能不同,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D. 不同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方式可能相同,如乙醇进入胃上皮细胞和钾离子进入神经细胞【解析】选D。同一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方式可能相同,如葡萄糖进入肝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不同物质进入相同细胞的方式可能相同,如氨基酸和核苷酸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同一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方式可能不同,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而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乙醇进入胃上皮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而钾离子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两者的运输方式不同。10. 图甲是物质A通过细胞膜的示意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AAa细胞膜BIAb放大运输速利i细胞内浓度Q-细胞外浓度细胞外浓度时间A. 物质A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B. 图中物质B彻底水解的产物为葡萄糖C. 物质A的运输可用乙图中的表示D. 曲线Q点之前影响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有载体蛋白数量和能量【解析】选D。物质A由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属于主动运输;物质B是载体蛋白,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彻底水解产物是氨基酸;表示主动运输,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有载体蛋白数量和能量。二、能力培优练(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ll.(xx海南高考)关于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 植物根系吸收各种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相同B. 土壤温度不影响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C. 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依靠渗透作用D. 植物根细胞能逆浓度梯度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离子【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离子”。(2) 隐含信息: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有温度、氧气、土壤酸碱度和土壤溶液浓度等(3) 关键知识: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A项中,植物的根系对各种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根系细胞膜上各种矿质元素离子的载体类型和数量不同,其吸收矿质元素离子速率不同,故A项错。B项中,土壤温度影响植物根细胞的酶活性,从而影响细胞呼吸产生能量,影响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离子吸收的主动运输过程,故B项错。C项中,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依靠主动运输,故C项错。D项中,植物根细胞能逆浓度梯度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离子,故D项正确。12. (xx唐山模拟)将若干生理状况基本相同,长度为3cm的鲜萝卜条分为四组,分别置于三种浓度相同的溶液(实验组)和清水(对照组)中,测量每组萝卜条的平均长度,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对照组中萝卜条长度增加较少的原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B. 蔗糖溶液中的萝卜条不能恢复原长度是因为细胞不吸收蔗糖C. 实验说明萝卜细胞膜上运载甘油的载体蛋白比运载葡萄糖的载体蛋白数量多D. 实验结束后,实验组中的萝卜条的细胞液浓度都比实验前大【解析】选C。对照组中细胞吸水,但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相对较小,所以萝卜条长度增加较少;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当溶质分子(蔗糖)不能被细胞吸收时,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当溶质分子能被细胞吸收时,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甘油进入细胞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蔗糖溶液中的萝卜条只失水分,细胞液浓度变大,甘油溶液中的萝卜条和葡萄糖溶液中的萝卜条由于都吸收了溶质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也变大。三、大题规范练(共3小题,共48分)。图B中从m点开始,运输速率不再增加,可能的原因是13.(15分)图A、图B的细胞外物质浓度在一定的范围内,据图回答下列关于细胞吸收外界物质的问题。(2)比较图A与图B,在物质运输上,两者存在的共同点是图C、图D中,可表示Ca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并说明理由:请对图D中p点作出解释:。(4) 图A图D,可表示被动运输的(多选)。(5) 神经细胞转运Na+的方式是。【解析】(1)图A表示物质跨膜运输速率随物质浓度升高而增大,表示的是自由扩散,影响运输速率的主要因素是细胞膜内外的物质浓度差;图B中,运输速率随物质浓度的增大先增大最后趋于平缓,说明是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而二者都有载体蛋白参与,m点以后运输速率不再增加,可能是因为膜上载体蛋白数量限制(协助扩散)或膜上载体蛋白数量限制和能量限制(主动运输)。(2) 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共同特点是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输。(3) 图C表示Ca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的运输方式,因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增加,无氧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几乎不变,细胞运输速率几乎不变;P点表示氧气浓度为0时,细胞通过无氧呼吸产生能量运输物质。(4) A、B、C可以表示被动运输。D必须要提供能量才可以,所以D属于主动运输。神经细胞转运Na+的方式是被动(动作电位)和主动(恢复静息电位)运输。答案:(1)自由扩散细胞膜内外的物质浓度差膜上载体蛋白数量限制(协助扩散)或膜上载体蛋白数量限制和能量限制(主动运输)(2) 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输(3) 图C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增加,无氧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几乎不变,细胞转运速率几乎不变氧气浓度为0时,细胞通过无氧呼吸产生能量转运物质(4) A、B、C(5) 被动(动作电位)和主动(恢复静息电位)运输14. (14分)(xx张家界模拟)下图是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其中离子通道是一种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被转运的物质膜两侧的浓度(1)很多研究成果有力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一说法。这证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2) 鲨鱼体内能积累大量的盐,盐分过高时就要及时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经研究,鲨鱼体内多余的盐分是经途径排出的,那么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3) 对蟾蜍的离体心脏施加某种毒素后Ca2+的吸收明显减少,但K+、CHO的吸收不受影响,最可能的原因6126是【解析】(1)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推测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磷脂。(2) 鲨鱼体内多余的盐分是经途径排出的,由图可知,盐分是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输的,不需要能量,属于被动运输。(3) 施加某种毒素后,Ca2+的吸收明显减少,但K+、CHO的吸收不受影响,说明该毒素不影响物质运输时6126的能量供给,Ca2+吸收进入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主动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因此该毒素影响了运输Ca2+的载体蛋白的活性。答案:(1)甲磷脂分子(2)被动运输该毒素抑制了心肌细胞膜上转运Ca2+的载体蛋白的活性15. (19分)主动运输作为一种重要的跨膜运输方式可以按照生命所需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体现了生命活动的“主动性”为探究主动运输的特点,科研人员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其中HgCl2是一种可以影响ATP水解的新陈代谢抑制剂。请分析回答:KH2PO4溶液+HgC12溶液成熟胡萝卜片kh2po4溶液+蒸憎水幼嫩胡萝卜片kh2po4溶液+吨2溶液幼嫩胡萝卜片甲乙丙丁磷酸盐浓度差(mgL,l)实验*刖后溶液中/KH2PO4溶液/+蒸憎水丘成熟胡萝卜片 根据实验结果,科研人员在实验前后需测 乙组和甲组结果比较,得出的结论是 与甲组相比,丙组吸收磷酸盐较少的原因可能是【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突破口是:(1) 正确识图,注意甲、乙、丙、丁四个装置的不同,装置中添加物质的不同体现了自变量的不同。(2) 关注实验结果中纵坐标的含义,一定注意“浓度差”。【解析】主动运输的特点是可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参与和消耗能量。从图中可知,甲、乙的自变量是有无HgCl2,甲、丙的自变量是细胞的成熟程度,观察指标是溶液中磷酸盐浓度变化,即细胞吸收磷酸盐的量。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溶解氧、溶液的用量、胡萝卜片的数量等。甲、乙两组都是成熟胡萝卜片,乙中加入了HgCl2,影响ATP的水解,结果是乙组吸收磷酸盐量比甲少,说明细胞主动运输(吸收磷酸盐)需要消耗能量(或能量供应不足会影响主动运输);丙组与甲组对比,甲组是成熟胡萝卜片,丙组是幼嫩胡萝卜片,甲组吸收磷酸盐量比丙组多,说明幼嫩组织供能少或幼嫩组织细胞膜上载体蛋白少(或幼嫩组织新陈代谢不如成熟组织旺盛,产能少)。答案:(1)可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2)探究HgCl2和细胞成熟程度对细胞主动运输(吸收磷酸盐)的影响(3)温度、pH、溶解氧、溶液的量、胡萝卜片的量等(任选两个)(4)溶液中磷酸盐的浓度 细胞主动运输(吸收磷酸盐)需要能量(或能量供应不足,影响主动运输) 幼嫩组织供能少(或幼嫩组织细胞膜上载体蛋白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