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设计及实施研究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4212612 上传时间:2022-06-28 格式:DOC 页数:121 大小: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设计及实施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设计及实施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设计及实施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设计及实施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的设计及实施研 究 姓名:聂惠敏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 指导教师:詹建国 20060530 北京体育大学03 硕士(毕业)论文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的设计及实施研究 中文摘要 运动素质训练课程,是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在 体能专业方向课程新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论文以北京体育大学体能专业方 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结构体系及实施过程为研究对象,根据现代教学理论, 结合体能专业方向的特点,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现场观察、数 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参照各种课程体系,对运动素质训练课程的结构、教学 方案进行系统设计,开展教学和教学效果测评,同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和探讨。力图通过本研究为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课程新体系的教学研究和教学 改革提供新思路。论文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课程结构的基础理论,对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 课程结构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部分论述了对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主 要从课程的目标、内容、策略和评价这四方面来展开的。 第三部分论述了运动素质训练课程是如何实施教学的,并对实施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主要是对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教学效果的测评数据 进行分析,并通过反思,提出需要改进的方面和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者针对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结 构、教学方案的设计具有观念上的先进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对各体育院校开办 体能专业方向课程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设计;课程实施 1 北京体育大学03 硕士(毕业)论文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的设计及实施研究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 课程的设计及实施研究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体能训练在上个世纪中后期已风靡世界,特别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体能训 练已成为竞技运动训练和大众健身的重要内容。虽然国内体能训练起步较晚,但 发展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健身,对体能训练的需求日 益增强。1 当今世界,随着现代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日益激烈,体能训练作为竞 技能力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已成为现代运动训练研究的热点。纵观近20 年奥运 会历史,美国无疑是国际竞技体育强国,5 届奥运会的金牌和奖牌位居世界第一。 美国的体能训练也走在世界的前列。其它体育强国对体能训练也极为重视,纷纷 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从业人员,并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为各项目的体能 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之有效的体能训练方法。 而我国对体能训练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虽然我国许多学者对体能问题 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且在一些高水平训练队中配备了专门的体能教练员,但 整体水平还是上不去。究其原因,一是我们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体能 训练的作用认识不清;二是由于我国从事体能训练的教练员缺乏较系统的体能训 2为了适应 练理论及技能的培训,这就造成我国整体体能教练员训练水平不高。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培养专门的体能训练人才。北京体育大学于2004 年 6 月率先在全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开设了“体能训练方向”实验班。以培养 适应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需要的体能教练员,满足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1 许宗祥,关于我院体能专业方向和实验室建设的思考全国体能训练研讨会2005 1 2 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体能训练专家调研组关于在运动训练专业增设“体能训练方向”实验班的 论证报告2004 4 1 北京体育大学03 硕士(毕业)论文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的设计及实施研究 体能训练是跨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培养的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体能教练员不仅需要掌握熟练的体能专 业方向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体能专业方向作为 一门新开设的专业,其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对其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 性作用。如果体能专业方向的课程仍基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注重理论的系统 掌握,忽视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无法满 足我国竞技体育的需求,更无法满足我国体育事业不断进步的需求。 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即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要 求。要达到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必须通过教学计划的执行来完成,而教学计划 的实现又要靠各课程的教学来实现。尤其是每一门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及教学方案 的合理设计更是对其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一门新课程的建 立,都有赖于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这一不可缺少的环节的“净化”, 方可广泛应用于实践。 运动素质训练课程,是体能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之一,在体能专业方向 课程新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目前运动素质训练课程还没有统一的教 材,学科体系尚未建立,应如何结合体能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如何对其 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案进行合理的构建,在新形势下能否适应培养体能教练员需 要,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为此,笔者以北京体育大学体能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 运动 素质训练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案的设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并对这一问题进行深 入的研究,积极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 解决。力图通过本研究为完善体能专业方向课程新体系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依 据。 1.2 文献综述 课程设计的概念及其发展 课程设计 curriculum design 这一术语,和课程的定义一样,在研究者中间从 来没有获得过一致的看法和认识。研究者对课程定义的不同表述也给课程设计下 个准确定义带来很大的困惑。综观近几十年来对课程所下的定义,其焦点都在经 2 北京体育大学03 硕士(毕业)论文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的设计及实施研究 验这个概念上,几乎所有的课程定义都涉及“经验”或“学习经验”。但对课程 中经验一词的使用,有泛化的趋势,如把课程等同于学生在学校 甚至超出学校 之外 获取的经验,从而也把课程概念泛化和等同为整个学校教育甚至整个教育, 这样我们更难界定课程到底是什么了。就经验概念的本质而言,杜威有过难以超 越的精辟论述。他把经验视为人这个“有机体”与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和结 果。这种经验显然不可能成为课程设计所能计划的某种东西。从杜威的哲学观点 出发,只有学习者,才会有学习的经验。那么,课程设计者所能做的,就是努力 去构建、创设使学习者有可能获得经验的情境。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情境也不能 是自发的或无控制的。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是,为学习者可以获得学习经验的情 境建立基本的结构。 课程既然是为学习者创设获得学习经验的情境结构,这种情境结构最重要的 方面包括学校教育内容及其组织,那么,课程设计可以是指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设 计,也可以是指拟定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本研究中的课程设计取的 是后一种含义,即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课程的组 织形式主要涉及课程类型的选择。课程的组织结构则是指课程内部各要素的组合 1 。然而,人们在谈论课程设计时,经常不对两种含义做绝对的划分,这是因为, 学校课程设计中的整体和部分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美国课程专家塔巴早已指 出:“课程设计是认清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说明,说明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2 指出编制的各项原则和编制的要求,为的是在行政管理的条件下实现它。” 课程设计这一术语在西方学者中有不同的理解,与之相近的比较多地使用的 术语包括课程计划 curriculum planning 、课程编制 curriculum development 、课 程组织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课程制作 curriculum making 等。不管使用上述 术语的主旨如何,课程设计作为一个探讨如何确定或形成课程的领域,构成了课 程研究的主体部分,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课程研究领域的正式建立也是博 比特等人从管理学的飞速发展中吸取营养,着力建立科学的课程设计过程和模式 而推动形成的。到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课程研究形成又一个高峰,以“八年研 究”为标志,拉尔夫?泰勒探索了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把课程设计的内 1 胡森,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2 张廷凯新课程设计的变革【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北京体育大学03 硕士(毕业)论文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的设计及实施研究 容和过程表述为四个主要方面:确定教育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和 课程评价,奠定了现代课程设计研究的基础(见图1)。 确定教育目标 选择课程内容 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评价 图1 泰勒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过程 此后,课程设计方面的知识构建得到快速发展,其中布卢姆等人关于教育目 标的研究和艾斯纳等人关于课程评价的研究比较突出,还带动了教育学其他领域 的发展。 不管分歧如何,大部分研究者都把对教育目标的探讨、课程内容的选择、课 程内容的组织和结构等主题列入课程设计的研究范畴。与这些主题相关,课程设 计领域的视野往往还要扩展到课程政策、课程的稳定和变革、文化与课程的关系、 知识的概念、课程理想、学校组织、教师作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方面面。 如此看来,课程设计实际上是一切课程思想的焦点。 把课程设计作为一个课程过程来加以研究,是课程设计研究的主流。美国学 者认为,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如下(见图2 ) 确定教育哲学 形成教育目标 确定课程设计的相关目标 确定课程编制人 建立教学设计资源 需求评估 对课程编制进行管理和领导 图2 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 4 北京体育大学03 硕士(毕业)论文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的设计及实施研究 由于学校在课程设计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英美等教育地方分权的国家在课 程设计研究上基本上是以学校为本位进行的,比较关注校本课程 Sch001 BasedCurriculum 的研究,在课程设计上比较重视教师的参与。这方面的研究成 果十分丰富,课程设计知识的构建上往往也是注重那些决策、方法、模型、模式、 程序、评估等操作性知识。 对课程设计概念及其性质的探讨中可以看出,课程设计概念本身的发展已经 体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特征,这种多元化特征,既来源于课程概念本身的多元性, 也来源于人们处理不同课程实践问题的需要。课程设计的多元化特征决定了课程 设计中各个方面的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所涉及的程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虽然国内外课程理论工作者对课程设计概念持有不同的看法,综合来看,国 外课程设计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 1课程设计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表明课程设计的实践性特点。 2 注重研究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设计的 组成部分。 3 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4 任何一种课程设计都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注意课程设计 的教育哲学。 5 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各种需求评估的研究是课程设计的依据 6 知识的特性、认知方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是课程设计的基础 7 注意不同学段课程设计的特点。 西方对课程设计领域如此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20 世纪教育学领域内是罕 见的,他们取得的重大成果直接转化到学校课程设计之中,推动了学校课程的改 革和发展,有大量的经验教训值得吸取,有大量的相关理论知识值得我们整理和 借鉴。这也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我国课程设计研究现状 我国有关课程设计的研究大多是作为课程论的一部分进行的, 从文献检索 5 北京体育大学03 硕士(毕业)论文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的设计及实施研究 的情况来看,我国学者的许多课程研究文章和专著涉及这一领域。早在1984 年 史国雅最早提出课程论研究的范围包括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两个方面。1廖哲勋 撰写的课程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年 ,从大学教育系专业课的角度 对课程问题作了系统的科学研究。该书设“课程设计理论编”,对这一领域进行 了全面的论述,着力揭示课程内部的复杂联系,强调课程结构合理化与课程模式 多样化,阐述了课程结构与课程功能辩证统一的原理。此外,新时期产生的大量 课程专著均对课程设计有不同程度的关注。 国内课程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 容的组织、课程结构、课程设计方法等方面。比较广为人知的课程设计模式包括 学科中心设计、问题中心设计和学习者中心设计三种,这些设计思想在中小学课 程改革中也得到了采用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集中于课程设计这一对中小 学课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领域,香港的学者李子建和黄显华对课程设计领域进 行了系统的探讨,他们在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一书中,对课程设计的早期发展、课程设计的理论取向、课程设计的范 式、课程设计的模式以及它们涉及的课程目标、学习机会的选取、课程组织、课 程实施和课程评鉴等都作了广泛的论述。他们的研究可以说是系统介绍了西方关 于课程设计的主要思想、理论和方法。钟启泉主编的课程设计基础 山东教 育出版社,1999 年 、陈扬光撰写的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 福建教育出版 社,1998 年 等著作也开始集中研究课程设计问题。但这些著作所涉及的课程设 计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区别,研究的指向也不一样。并且,上述研究基本上限于评 介国外的研究成果,国外课程设计的研究基本上是校本发展取向的,而我国的课 程设计目前大多集中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这样,符合我国国情的能够真正指 导课程设计实践的内容有待加强,这也从总体上反映出我国课程研究的水平偏 低,多年以来主要还是在译介国外理论上下工夫。 总体说来,国内课程设计研究有以下特点: 1课程设计的研究和课程论的研究结合在一起,课程设计的概念有大小 之分,它与课程编制、课程开发等概念混同使用,尚未形成比较固定的研究领域 或范畴。 1 史国雅课程论的研究范围及指导原则【J 】山西教育科研通讯19842 6 北京体育大学03 硕士(毕业)论文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的设计及实施研究 2 课程设计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从设计思想到具体的方法都有,但总 的说来比较注重宏观层次和中观层次如思潮和模式的研究,缺乏微观层次如操作 性步骤的研究,同时也缺乏对实践经验的提炼,难以指导课程设计实践。 当课程改革日益成为教育生活中经常性发生的事件时,教育实践对课程设计 的理论需求越来越迫切,理论的梳理、设计模式的建立以及设计方法的归纳整理 等都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 因此本文在借鉴我国课程设计优点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以体能专业方向为 个案,对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分 析研究,在运动素质训练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案设计构思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体能的概念及其发展 “体能”是 80 年代中后期在各类体育报刊、杂志和文献资料上出现频率 较多的一个词汇。同时,我国各竞技运动项目训练中都陆续开始强调“体能”训 练。与“体能”相对应的一些外语是来源于英国的 PHYSICAL FITNESS ,翻译 成体适能。德国人称之为工作能力(LEISTUNGS FAHIGKEIT ),法国人称之为 身体适性(PHYSICALAPTITUDE ),日本人称为体力。港台学者所称的“体适 能”与“体能”的涵义接近。国内体能一词的源头尚无法找到。从出现的时间来 看,1984 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辞典一书中“体能”词条算是我 国大陆学者对体能概念所作的较早的一种解释:“体能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 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等基本身体 素质与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和支撑等)两部 分构成。”这一解释基本上与港、澳、台地区的体能概念相同。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出版了很多有关“体能”方面的书籍, 从文献检索的情 况看,关于体能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部分国内学者的观点 1在“对体能的探析”一文中认为,体能应是指运动员在 赵志英等(1999) 专项训练和比赛负荷下,最大限度的动员有机体机能能力时对抗疲劳的能力。从 某种程度上理解,这种能力就是专项耐力,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持续从事专项工作 的能力。 1 赵志英等对体能的探析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J 】1999.1 7 北京体育大学03 硕士(毕业)论文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的设计及实施研究 李之文 2001 1在“体能概念探讨”一文中提出,体能是经过身体训练获得 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身体形态的适应 性变化和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及柔韧等身体素质。 2 田麦久等(2000 ) 认为,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的体能发展水平是由身体形态、身体机 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3认为,体能是指运动员为提高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 柳伯力等(1999) 动成绩所必须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 4 袁运平(2002 ) 认为,体能是指人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在形 态结构、功能与调节方面及其在物质能量的储存与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以 及与外界环境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其大小是由机体形态结构,系统 器官的机能水平,能量的物质储备与基础代谢水平及外界环境等条件决定的。 5认为,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运动能力,是竞技能力的 杨世勇等(2002 ) 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为提高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的各种身 体运动能力的综合。这些能力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 6 刘庆山(2004 ) 认为:体能是指人体形态结构和各器官系统技能积极适应 运动训练、比赛以及日常生活需要的能力。这个定义是在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形成的,因而比较全面综合。 7认为,体能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有大体能和小体能之分, 熊斗寅(2000 ) 大体能即泛指的身体能力,包括身体运动能力、身体适应能力、身体机能和各项 身体素质;小体能则是指运动训练中的体能训练和体能性项目等。 8认为,广义的体能是指人们进行日常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相 王兴等(2003 ) 1 李之文体能概念探讨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J 】 2001, 3, 1-3 2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柳伯力等体育院校函授教材运动训练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 袁运平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4 5 杨世勇体能训练学【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 6 刘庆山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3 7 熊斗寅浅析“体能”概念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J 】 2000.1 8 王兴对竞技运动中体能训练若干问题的认识【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1 8 北京体育大学03 硕士(毕业)论文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的设计及实施研究 应的基本生活能力。狭义的体能是指人们进行各项体育运动而相应具有的跑、爬、 攀、蹬等竞技能力。 1 王保成认为 ,体能包括人的有形体能和无形体能。有形体能是指身体能力, 无形体能是指心智能力。体能包括身体结构、身体机能和智力意志三个部分。从 社会生活角度来讲,体能是积极适应生活的身体能力、工作能力和抵抗疾病的生 存适应能力。 2 金宗强认为, “体能是机体在先天遗传与后天训练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在各 项活动中承受负荷与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在结构上,它包括身体形态、身体功 能、运动素质和健康水平四部分,其中运动素质是体能的核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国内学者对体能概念的不同表述近似的归纳为四类: 一、专项耐力论(赵志英);二、机能能力论(如体育辞典和李之文的观点); 三、身体基本运动能力(综合)论(田麦久、柳伯力、袁运平、杨世勇、刘庆山、 金宗强等的观点);四、大小体能论(熊斗寅、王兴等观点),这些论述对我们正 确认识体能的概念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第二、部分国外学者的观点,“体能”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多用体能这个 概念。香港学者钱伯光博士在其所著的KeepFit 手册中较为详细的解释了体 适能的概念:身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 )简称体适能,包括与健康相关的体能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和竞技运动相关的体适能(Sports-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两大范畴。良好的健康相关的体能可让身体应付日常工作、余暇活动和 突发事件;与运动相关的体能是可以确保运动员运动表现和成绩的能力,如爆发 力、速度、耐力、柔韧和敏捷等,其目的在于取胜及创造记录。 3认为“人体的体能可以分成三大类,与健康有关 台湾学者林正常(2001 ) 的健康体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与基本运动能力有关的一般运动体 能(sport-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以及与运动项目有关的专项技术体能 (skill-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就健康体能来说,主要是指个人能胜任日常工 作,有余力享受休闲娱乐生活,又可应付突发紧急情况的身体能力,其具体要素 1 王保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评价指标与指标体系的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2.2 2 金宗强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3 林正常体能商运动生理通讯电子报【J 】2001 2 9 北京体育大学03 硕士(毕业)论文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的设计及实施研究 主要包含肌力、肌耐力、柔软度、心肺耐力及体脂肪百分比(身体组成)五项。 就运动体能来说,除了包括健康体能的五项要素之外,敏捷、协调、平衡、速度、 反应及瞬发等要素,因为与基本运动能力表现的关系较为密切,所以可将之归类 于运动能力。 1 Hartmann 等(1995)认为,体能是以人体的三大供能系统的能量代谢活动 为基础,通过骨骼肌系统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从生物化学的观点分析,运动员 体能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运动过程中能量的供给、转移和利用的整合能力的高低。 拉森(Larson )将体能定义为“从生活方面而言,体能是积极适应生活的身 体能力、工作能力、或抵抗疾病的能力;以结构而言,体能包括形态、机能、运 动等适应能力。”并提出了体能的十大因素:(1)防卫能力(2 )肌力能力(3 ) 肌爆发力(4 )柔韧性(5 )速度(6 )敏捷性(7 )协同性(8 )平衡性(9 )技巧 性(10)心肺耐力。 1964 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国际运动科学大会成立了“国际体能测试标准化委 员会”,并制定了标准体能测试的 6 大内容:(1)身体资源调查(2 )运动经历 调查(3 )医学调查与测验(4 )生理学测验(5 )体格、身体组织测验(6 )运动 能力测验。 美国运动生理学家寇力顿认为“体能包括体格、器官的机能、运动适应性三 种”。美国斯坦豪认为体能是人类精神上和肉体上的适应性,适应现代生活之意, 它可包括四点:(1)健康(2 )身体功能(3 )旺盛的气色(4 )精神的保持。 综上所述,体能是一个尚未充分定型的概念。我国多数学者对“体能”的定 义过分侧重于运动体能,而国外学者则过分侧重于健康体能,而台湾学者的观点 相对更为完善一些。通过这些论述,我们基本上可以认定如下的事实:第一,从 体能的源头来看,它是以人体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为基础;第二,从表现 机制来看,体能主要是通过运动素质来表现出来;第三,从运动训练实践所表现 的特点看,运动素质的发展是决定运动员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的最主要因素。 它是体能训练的核心内容。 事物的概念反映了一定时期人们对某事物和现象的认识水平。由于事物是不 1 刘爱杰 耐力性竞速项目专项运动素质的整合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10 北京体育大学03 硕士(毕业)论文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的设计及实施研究 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总是逐步变化的,因此,事物的概念也不是 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对体能认识的不断深入,体能的概念也必将不断的得到拓 展和赋予新的内涵。 国内外体能训练的研究现状 上世纪50 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对竞技体育越来越重视,这就带动了体育科 学的发展,教练员和科研人员为提高运动员的竞争能力努力寻求有效方式。一些 影响力较大的各单项俱乐部,如美国的篮球、橄榄球、拳击等,逐渐安排了为专 门提高运动员体能的教练员。1978 年,美国体能协会(NSCA )成立,1985 正 式命名为美国体能训练的专业机构。1994 年美国第一部专业体能训练专著 Essential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出版,2000 年第一版出版,同 时也出版了Personal Training私人体能训练专著。可见,美国体能训练是世界 体能训练的先进代表,美国在这一领域较其它任何国家都更为成熟和更有实效。 随着现代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日益激烈,体能日益成为各项目训练与 比赛中的突出问题。这也引起了其它体育强国对体能训练的重视。各体育强国纷 纷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从业人员,并对体能训练进行专门的研究。在一些国 家的体育院校或综合大学设立了体能训练方面的专业设置,如在美国的体育院校 中,普遍开设体能训练课 Physical Conditioning ;澳大利亚的 University of Canberra 、Deakin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Edith Cowan University 等大学中开设Strength & Conditioning 课程;在英国The 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 Bristol Bristol UWE 等大学开设了 Sports Conditioning and Coaching 课 程。在德国,其他体育学方向学制为四年 而体能训练方向的学制为五年。可见, 国外体能专业方向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课程体系也比较完善,能够为我国体能 专业方向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但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我们只能根 据本国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借鉴和发展国外体能专业方向的先进办学经验,提高 我国体能专业方向的办学水平。国外关于体能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见 诸国内书面、报道的研究报告相对较少。 相对而言,我国对体能训练的重视始于上世纪90 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 近年来我国在体能训练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如中国皮划艇队体能总教练王卫 11 北京体育大学03 硕士(毕业)论文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的设计及实施研究 星,中国男篮的体能教练陈方灿等在我国奥运争光计划中做出了突出贡献。2003 年我国第一个体能训练重点实验室即国家体育总局体能训练与恢复重点实验室 在北京体育大学成立。这就标志着我国的体能训练这一行业开始走向正规化道 路。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的洪平博士特别强调说,体能训练是一门方向性结构性 极强的基础性科学,在一些国家,它已作为大学的一个方向被专门研究了。而在 我国,近几年虽然在体育学院里开设了体能专业方向的课程,例如北京体育大学 在2004 年开设了全国首届体能训练实验班,广州体育学院在2005 年开设了体能 专业方向的特殊教学班。成都体育学院开设了体能训练学和身体训练课;武汉体 育学院开设了体能训练课。上海体院开设了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课程;广州体 育学院开设了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但是,由于办学条件、课程设置及体 能训练相关学科等制约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 的。可见,我国体能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而关于体能 训练课程体系中某一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更是缺少研究。 笔者查阅了90 年代以来关于体能训练的文献资料数百篇,通过整理分析可 以看出我国学者对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比较有代表性 1在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 的著作有刘庆山 一文中谈到体能系统主要由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等三个方面因素 构成,从结构的层次性来看,身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处于体能的最基础层次, 在体能系统中发挥着最基础的作用,而身体素质是建立在二者之上的,它直接影 响着运动员体能水平的高低;体能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技能、心理、环境、健 康状况、保障手段、生物节律等。在现代运动训练中,体能训练是其他各项训练 的基础。体能训练的具体作用体现在促进身体健康、充分发展身体素质、保证有 机体适应大负荷训练和比赛的需要、有利于掌握复杂先进的技术和战术、创造优 异成绩,延长运动寿命等方面;体能训练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训练的适应原理、 训练负荷原理、物质与能量的消耗与恢复原理等;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有:全面 性与优先发展相结合原则;系统不间断性原则;科学安排运动负荷原则;结合专 项原则;区别对待原则。这是目前对体能训练基本理论研究较为系统、全面的一 篇文献资料。 1 刘庆山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12 北京体育大学03 硕士(毕业)论文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的设计及实施研究 1 袁运平 在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一文 中,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理论对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 其中包括体能与百米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特征;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的体 能指标;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的体能模型特征;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 运动员体能水平的评价与诊断方法;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科学理论基础;我 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方法群与原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金宗强2在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一 文中指出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是指“排球运动员在排球运动中承受负荷与适应环 境变化的能力,是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功能、运动素质和健康水平诸方面专项 化的综合体现。”运动素质和身体功能是构成男、女排运动员专项体能的优势指 标,是决定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动员运动素质与身体功能 两方面的训练是提高专项体能水平的关键环节。还有谭海3 的对我国现役高水 4 平国家级足球裁判员的体能训练和营养补充的研究、彭建敏 的竞技运动素 5 质训练课程体能的概念及其训练内容的理论研究、孙庆祝 的江苏省少年男 子足球运动员体能评价模式的建立与计算机评价系统的研究李汉涛的关于呼 市普通高校男子 400 米跑专项体能训练模式的研究等。还有一些研究文献将 6 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扩充到医学和军事以及其它的领域,如薛刚 的不同体能 7 的不同战争形态 训练模式对新兵屈伸膝肌功能影响的等速测试研究、闫子龙 8 军人体能特点研究、史亚军 的人体体能测量的新方法研究等。 在笔者查阅的文献资料中,仅有少数文献涉及有关体能课程方面的研究。其 9 中谢佩娜 在美国学校体适能与健康课程课外作业介绍一文中,简单的 1 袁运平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2 金宗强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3 谭海对我国现役高水平国家级足球裁判员的体能训练和营养补充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4 4 彭建敏竞技健美操体能的概念及其训练内容的理论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4 5 孙庆祝江苏省少年男子足球运动员体能评价模式的建立与计算机评价系统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 论文2003 6 薛刚.不同体能训练模式对新兵屈伸膝肌功能影响的等速测试研究.第四军医大学硕士论文2001 7 闫子龙.不同战争形态军人体能特点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8 史亚军人体体能测量的新方法研究第一军医大学硕士论文2002 9 谢佩娜美国学校体适能与健康课程课外作业介绍【J 】中国学校体育,2004 4 13 北京体育大学03 硕士(毕业)论文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的设计及实施研究 介绍了美国学校体适能与整体健康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教材主要由理论与操作 实施两部分内容构成。其理论内容的教学方式采取以学生在课前或课后的自读为 主。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材附带的VCD 来获取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关于实施操 作部分被集中安置于教材后部分,它们与前面的理论内容相对应的,并有具体实 施操作作业。梁小红的试论警察院校体能课程改革的思路一文中,谈到在社 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警察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应是既能应对公安工作的专业人 才,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警察院校体能课程的改革应以此目标为出 发点,跳出原有的框架。否则警察体能课程的改革是难于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的。 关于体能训练课程方面的研究均未见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 由于体能训练在我国起步较晚,与欧美一些国家有较大差距,其主要表现在 对体能训练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清晰,我国对从事体能训练专业人员的培养远未达 到国外水平,也满足不了国内需求,更没有一套适合于我国体能训练从业人员的 认定标准。我国对体能专业方向的课程研究还处于初始探讨阶段,尚未形成科学 的、完善的课程体系。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由于研究所限,本 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体能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现状为依据,以现代教 育思想和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实践为基础,理论联系实践,运用课程与 教学论、课程最优化的原理对体能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 运动素质 训练课程的内容、结构等进行设计,以专家调查为理论支撑,旨在构建一个系 统的、科学的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实施方案,从而为推动体能专 业方向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我国体育院校体能专 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开设一门专门针对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学生的运动素质训练课程要涉 及很多问题,比如:他们需要一门什么样运动素质训练课程?他们需要掌握哪些 有关素质训练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深度和广度是怎样的?我们应该采取什 么样的途径来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对这些专业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 评价方式?这些方面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因此本研究将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对专门针对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学生 开设的运动素质训练课程,从课程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并 14 北京体育大学03 硕士(毕业)论文 体育院校体能专业方向运动素质训练课程的设计及实施研究 初步设计这门课程的大体框架。我们将运动素质训练课程研究的具体工作分 为以下几个步骤(见图3 ) 步骤 1 课程设计过程:1.课程结构的设计,确定课程内容范围及顺序;2 教学方案的设计,包括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 学评价的设计。 步骤 2 课程实施过程:1.教学对象的分析;2.制定教学实施的步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