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的重点

上传人:shug****ng1 文档编号:113901001 上传时间:2022-06-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保护概论的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环境保护概论的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环境保护概论的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1、环境:指的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因素(包括物质、能量和条件)的综合。该定义为环境科学研究界定了基本范围。2、热岛效应:城市地区由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造成温度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在温度空间分布图上,城市好比一个温暖的岛屿,所以称为热岛。3、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4、城市化对于环境的影响: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与性质,从而影响了大气物理性状、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主要表现形式:1、影响气温形成“热岛效应”。2、影响风系原因有两个方面:A:热岛环流引起风系变化。特点是:城市周围风速大,中心风速小。B:城市建筑使盛行风风切变改变:盛行风与街道走向一致时,切变小。盛行风与街道走向不一致时,切变大。城市化还通过大量释放各类气体和颗粒污染物,改变大气环境组成。各类污染气体通过叠加热岛效应,加重城市大气污染。城市“阳伞效应”:由大气污染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而引起的地面冷却效应。2)对水环境的影响: 、对水量的影响。“热岛效应”加剧区域性暴雨,增加了区域降水量以及地表径流量;下垫面的不透水性,增加地表径流;如地下排水管网设施不足,会增加局部洪水发生的机会;引起城市用水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地面下降。 、对水质水温的影响:3)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荒漠”、“水泥森林”4)城市病的形成机制(人居环境恶化的表现): 人口密集、居住与活动空间不足; 空气污染、热岛效应; 水污染、水安全问题; 交通拥挤、公众出行问题; 绿地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景观破坏; 生活垃圾污染,人居环境恶化; 就业、医疗、卫生与教育服务等;5、试分析人与环境的矛盾,如何协调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对立,是指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人类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环境,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来从事自身的生产和活动,才能保护好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否则环境问题就会随之产生。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统一,是指人类社会以环境作为载体,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人类的一切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人类既是环境的主体,环境的塑造者;同时人类也是环境的产物。人类的活动不可能无限地向环境索取,也不可能总是随心所欲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当人类的行为遭到环境的报复而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类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承受能力。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需求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开发、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第二章一、概念1、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G.Tansley(1935)提出)生态系统六大组成: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3、环境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32页)生物学监测:是指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即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生物评价:是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生物监测与评价的特点:(1)综合性和真实性(2)长期性反映一个时段的环境污染水平反映低浓度污染的危害特征。(3)灵敏性(4)填补仪器监测的不足(5)生物监测的缺点一是采样、观测的位置不同,分析的结果不一样。二是明确判别何种污染物有困难。三是在严重污染的环境中有些生物已不存在。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的空间形态结构、空间配置与差异等,包括空间格局与分异)时间结构:(生态系统的时间差异)营养结构:(营养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网)和营养级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生态系统循环的基本通道;物质循环:生物-环境;能量流动:生产者T消费者T分解者;信息传递: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等,构成信息网。三、利用生物对环境监测的主要方式和意义目前利用生物监测的方法(1)利用植物对大气监测一是:叶片分析;二是:长势观察三是:定点观测(2)利用水生物对水体监测:对比分析、指示性生物监测意义:1.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2.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3.具有多功能性。4. 监测灵敏度高。对于宏观系统的变化,生物监测更能真实和全面地反应外干扰的生态效应所引起的环境变化。环境问题是相当复杂的,某一生态效应常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理化监测仪器常常反映不出这种复杂的关系,而生物监测却具有这种特征。四、绿色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1)吸收有毒气体:如吸收CO2、SO2、CL2等气体。(2)滞尘:降低风速使尘埃降落;叶面对尘埃的吸附作用;覆盖地面,减少扬尘。(3)减低噪音:叶面对声波的不定向反射而降低噪音;阻隔作用,郁闭度高的林木可使噪音衰减;吸收声能,降低反射率。(4)杀菌:吸滞尘埃,降低空气中的细菌;某些树本身可放出芳香剂,可杀灭部分细菌。(5)绿化增加空气的负离子含量:绿化地区尘埃、细菌少;O2氧原子多,故空气负离子含量高。城市中,成片集中的绿化和分散普遍绿化。第三章一、概念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核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牺牲后代人需求的发展”2我国环境保护的“三同时”、“三同步”:核心内容是在一切新、改、扩建的建设项目,技术改造工程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中,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三同时”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相辅相成的。“三同步”是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3、绿色GDP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绿色GDP=国内生产总值生态成本资源消耗衡量经济增长的质量衡量经济增长下人们的幸福感实现增长模式的转变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循环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清洁生产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消耗率,减少浪费、减少污染。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内涵(二大需求,三个原则,一个限制) 二大需求:A、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就业、通信、休闲七大基本需求B、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健康长寿、教育、自由、服务、安全、文明、美学等。人类创造本身与结果的多样性促使需求不断发展 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四大公平):同代人公平;代与代人之间的公平;公平分配有限资源(国与国公平);人与生物间的公平。B、持续性原则:核心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C、共同性原则: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是共同的,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一个限制:将人类对生物圈的冲击限制在其承载力以内。对不可更新的资源,消耗速度不应快于寻求替代品的时间,令后代人合理享有同等发展和享用资源的权利。(3)可持续发展的特征经济可持续发展鼓励和强调经济增长数量增长:产品、产值等的增长;质量提高:指经济效益和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生态可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和良好生态环境;持续性原则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人口的严格控制、人口素质的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为条件,保证经济建设以可持续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的方式进行,人类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包括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生存与生活质量,从而使社会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与经济共同繁荣。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位”的发展。它强调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不断提高人口质量,合理调整人口结构,实现人口与社会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消除贫困与公平分配财富。(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三、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关系经济活动是人类不断利用自然界系列资源谋取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人类过分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于是人口剧增,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草地资源退化,生物多样化减少,沙漠化、石漠化和荒漠化日益严重,空气及淡水质量急速下降。如此不但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势必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为保持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限制开发、利用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而为环境保护而被迫建立起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以及生态环境恢复的补偿机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的快速发展,延缓或阻碍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经济活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的。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环境问题不可避免,环境保护也日益凸现出它的重要作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缺一不可。2、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在不断地打破自然平衡,同时也应更加自觉去重建一个新的平衡、现实的经济活动,人类不可能长期把环境保护置之不理。环境保护的中心任务是维持人类适宜的环境质量,保护、增值可更新资源使其不断扩大,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使其免于浪费和被破坏,努力寻找可替代的新资源,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充分持续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生存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是两者的根本要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既是矛盾的关系,同时又是相互统一的,在矛盾中运动,在运动中发展并最终统一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第四章一、概念1、自然资源:广义: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P45)狭义: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的自然物。2、生物多样性: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3、自然保护区:(1)国际:广义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职能性质的空间范围,又称保护地。狭义指各种特定类型保护区,国家用法律形式确定长期保护和恢复的自然整体。(2)教材:(P55)为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而划出一定的区域加以保护,这样的地区就叫做自然保护区。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1、耕地不合理开发利用:一是基本建设占地过大;二是矿产资源开发破坏;三是垦后丢荒2、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3、土地污染4、土地次生盐渍化(略)5、管理不善:重用轻养,地力下降;土地耕作障碍因素多;生产、耕作方法不合理三、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森林的重要性:(1)调节地球的CO系统。(2)木材的生产基地(3)人类的绿色屏障和宝库一是防风固沙,二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三是第一性生物生产基地,提供巨大的生物量,四是巨大的基因库,珍稀物种库,新品种库。森林资源的保护:(4)可净化、美化环境滞尘、吸收有毒气体、杀菌、调节改善小气候(5)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造景功能,生态价值,审美价值,休闲价值等。四、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因素有哪些?1)生境被破坏和破碎2)生物资源过度开发3)外来物种入侵4)环境污染5)农业种植品种单一化五、自然保护区的意义A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B是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天然储存库基因库、多样化库、生物品种库、育新种基地C维持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D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天然实验室E发展旅游的天然场所第五章一、了解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污染源与污染物:煤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物,释放出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烟尘等有害物;机动车辆排放废气,主要含氮氧化合物(NOX)、-氧化碳、铅(Pb)的气态化合物等有害气体;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生活废水和垃圾:有机污染和生活固体垃圾;农业化肥、农药(杀虫、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居室污染:建筑装潢装饰与家具材料中所含的有害物质的释放、电子电器辐射损害等二、影响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1、剂量因素(1)污染总剂量=绝对量+累积量,总剂量不能超过阈值。(2)对必需元素,要达到最低供应量。(3)对人体非必需元素,总体负荷不应超过最高允许限度。化学污染物在人体中的转归2、时间因素也叫时间-剂量反应,表现有三:(1)对累积性污染物:有:时间一一累积一一中毒效应(2)低剂量长期作用与大剂量短期效应,危害相同(3)污染物的半衰期越长,则作用时间长,危害越大3、多因素联合作用三种因素起作用:协同作用:如:SO2XPMCO+H2S拮抗作用:如:Zn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性作用:4、个体抗性问题与个人的敏感性、健康情况有关,与个人的生理状态、遗传因素有关,与个体保护的完整性有关。三、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归化学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归宿:急性危害:由于污染物浓度大(剂量反应)所引起的短期、破坏性危害。慢性危害:由于低剂量、长期、持续污染而引起的累积性危害远期危害:不是在短期表现出来的,甚至不是在当代表现出来,具有潜伏期的危害。储存/蓄积一污染物f吸收一转运生物转体排泄毒性作用中2J-A.、A思考并讨论:3、有学者提出“环境健康”与“生态健康”,你四、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人与环境具有对立统的辩证关系1、“对立”如何体现?2、“统一”如何体现?如何理解?注:人与自然、人与地的相互关系以及系统论思想(人类系统与环境系统)皆可以用于解读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关系经济活动是人类不断利用自然界系列资源谋取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人类过分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于是人口剧增,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草地资源退化,生物多样化减少,沙漠化、石漠化和荒漠化日益严重,空气及淡水质量急速下降。如此不但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势必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为保持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限制开发、利用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而为环境保护而被迫建立起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以及生态环境恢复的补偿机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的快速发展,延缓或阻碍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经济活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的。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环境问题不可避免,环境保护也日益凸现出它的重要作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缺一不可。2、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在不断地打破自然平衡,同时也应更加自觉去重建一个新的平衡、现实的经济活动,人类不可能长期把环境保护置之不理。环境保护的中心任务是维持人类适宜的环境质量,保护、增值可更新资源使其不断扩大,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使其免于浪费和被破坏,努力寻找可替代的新资源,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充分持续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生存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是两者的根本要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既是矛盾的关系,同时又是相互统一的,在矛盾中运动,在运动中发展并最终统一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一、概念1、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0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2、TSP:悬浮在空气中,直径w100卩m的所有颗粒物,包括尘粒、粉尘、飘尘、降尘、烟3、PM10:又称可吸入颗粒物(PM10),悬浮在空气中的空气动力学当量粒径w10卩m的颗粒物,(PM2.5:可吸入肺颗粒)4、光化学烟雾: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NOx、HC及CO等污染物,在强太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醛、酮、酸、PAN(过氧乙酰硝酸酯)及烷基过氧化物等物质,这些反应物与生成物组成的混合物叫光化学烟雾。属于二次污染。二、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及其来源1 、颗粒污染物:尘粒、粉尘、飘尘、降尘、烟气态污染物:来源(1)S02的产生人为源一一燃料燃烧天然源P81列了4类2、氮氧化物(NOX)NO、N2O、NO2、N2O5、N2O4、N2O3的总称。(1)来源天然源;人为源一是高温燃烧,空气中的N2、02反应;二是燃料或矿物中含氮元素的分解。3、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02)(1)CO的来源:天然源P84,列出4类,天然来源本底值约1PPm人为源(占总量约50%)燃料燃烧不充分,氧气不足;炉膛温度不高;车辆慢档和空档2)C02的来源 天然源: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有机体腐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海气平衡体系 人为源:矿物燃料的燃烧、森林破坏。4、碳氢化合物(HC) 天然源:植物排出的萜烯类化合物;湿地有机物腐败排出的甲烷类化合物;总量大,但分散,未构成危害 人为源:燃烧(P85,表6-10);炼油企业、汽车排汽;蒸发作用或挥发作用;源扩散较集中,危害大。5、光化学烟雾三、大气污染监测的主要方式与方法1、大气污染监测:指测定大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及其浓度,观察并揭示其时空分布和变化过程与规律,目的在于识别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掌握其分布与扩散规律,监视大气污染源的排放和控制情况。2、监测方式:主要通过大气污染固定监测站来完成,设在固定位置上对大气质量进行连续自动采样和测定,并对测定的数据进行存贮和传输的设施。装有采样装置、污染物连续监测仪器、气象参数测定仪器、数据传输及其辅助装置的实验室等。大气污染监测站可以是一座建筑物中的一个房间,或者是一座独立的建筑物,也可以是一个可移动的集装箱型或其他轻型的预制房屋。四、环境空气质量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等(P75表6-2)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新版标准拟取消三类区,工业区全部归属二类区)。空气环境质量分为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共限定了10种污染物的浓度值:SO2、NO2、NOx、TSP、PM10、CO、O3、Pb、BaP、氟化物(P75表6-2)。污染物项目:总悬浮颗粒物、NOX、Pb(铅)、苯并a芘(BaP)、氟化物(以F计)五、酸雨的成因与危害成因: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危害:(1)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影响鱼类和其他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酸雨还能使水生物减少甚至绝迹。(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3)对人体的影响。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4)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能使建筑物和各种裸露材料受到损害,如大理石、汉白玉、砂岩等都能被腐蚀;酸雨还能加速金属材料的腐蚀;对油漆、橡胶也产生破坏作用,可导致铁轨、桥梁、汽车、电缆等设施的使用寿命缩短;六、大气污染源调查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区域地形、地理位置、气象条件;区域城镇规划功能分区,工厂等污染源分布、锅炉烟囱分布等;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人均居住面积、人口构成;民用燃料种类和使用量,取暖方式、炊事炉具类型和型号,排烟气方式等;交通干线分布,机动车辆种类和流量、使用燃料种类等;当地路面铺设情况和绿化情况。第七章一、概念1、COD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含氧量,简称化学需氧量。以mg/L为单位,其值越高,表示水污染越严重(P117)。2、BOD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表示方法为mg/L,说明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BOD/水质。3、DO溶解氧(dissolvedoxygen,DO):溶解于水中的分子状态的氧,溶解氧值是研究水自净能力的一种依据。4、水质:水体的物理(如色度、浊度、臭味等)、化学(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含量)和生物(细菌、微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特性及其组成的状况。(P116)5、SS:悬浮物(suspendedsolids,SS)指悬浮在水中,颗粒大小为1100m的固体物质,包括不溶于水中的无机物、有机物及泥砂、黏土、微生物等。6、水环境容量水体所具有的自净能力就是水环境接纳一定量污染物的能力。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二、水体化学性污染物的主要种类1 酸碱污染2. 重金属污染3. 需氧有机污染物4. 营养物质污染(富营养污染)5. 有机毒物污染三、水体中重金属的来源及危害来源:1、重金属通过矿山开采,金属冶炼,金属加工及化工生产废水,化石燃料的燃烧,施用农药化肥和生活垃圾等人为污染源,以及地质侵蚀,风化等天然源形式进入水体;2 、重金属具有毒性大,在环境中不易被代谢,易被生物富集并有生物放大效应等特点,不但污染水环境,也严重威胁人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危害:1、水体中的某些重金属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化合物;2、生物从环境中摄取重金属可以经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在较高级生物体内成千万倍地富集起来,然后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3、在天然水体中只要有微量重金属即可产生毒性效应,一般重金属产生毒性的范围大约在1-10mg/L之间,毒性较强的金属如汞、镉等产生毒性的质量浓度范围在0.01O.OOImg/L之间明显有毒性的重金属包括:Hg、Cd、Cr、Pb、As四、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来源、危害概念:主要指含有N、P等营养物质的废水;来源:生活污水、部分工业污水、农业污染源、雨雪对大气的淋洗。危害:1、使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及其它植物疯长,阻塞水道或水体淤积;2、大量有毒藻类繁殖,消耗水中大量DO,鱼类不能生长;3、水体DO大量减少,致使水生态平衡破坏,水体恶化。五、赤潮的形成与危害成因: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以及海产养殖业的发展,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其次,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六、水体的生化自净作用过程2030C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海水中营养盐类含量上升会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硅藻类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藻急剧增殖,从而会形成粉红色的夜光藻赤潮。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危害:1、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2、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3、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4、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1 气候原因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海流缓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赤潮的发生2 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生物主要是甲藻、硅藻,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细菌等。这些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在适宜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赤潮生物以几何级数繁殖,在2d3d内即可形成大规模赤潮。化学原因赤潮的发生与海域的富营养化密切相关,海水中的营养盐(主要是N、P)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存在,直接影响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这些化学因素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 概念: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而使得水体得以净化的过过程。 衡量水体生化自净的重要指标河流氧平衡(水中氧的消耗和氧的补充)水体中氧的消耗过程一一BOD分解3 环境原因由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肥,生活中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使排放出来的各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养殖污水中都含有N和P。这些污水未经处理源源不断地流入江河,最后汇入大海,便使海洋中N和P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生物大量繁殖。所以,环境污染造成的海洋水体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氧垂曲线诃I自中国大百科全书0环境科学巻)上图反映了水体生化自净的过程(如何解释?),图中a为有机物分解的耗氧曲线,b为水体复氧曲线,c为氧垂曲线,cp为最缺氧点。水体中氧的补充一一河流复氧一是,大气中的02溶入;二是,水中藻类光合作用,产生氧;三是,水中氧的扩散。、概念第八章1、土壤污染:指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中,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净化能力,从而使土壤污染物的累积过程逐渐占居优势,土壤的生态平衡受破坏,正常功能失调,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作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随之下降,最终将危及人体健康的现象,称之为土壤污染。(P155)2、土壤环境容量:所谓土壤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土壤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二、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扩散和降解.农药随空气和水体迁移:(1)经淋溶随水扩散迁移:淋溶、挥发1 .农药的降解: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生物降解;三、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一般特征1. 重金属形态:水溶态;交换态或吸附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留态2 .重金属主要迁移转化过程(P159)(1)物理迁移;(2)物理化学过程(3)络合一螯合作用:一般当重金属离子浓度较低时,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4)重金属的溶解和沉淀作用:影响重金属的溶解和沉淀作用的因素:与PH条件有关;与重金属的原子价和离子势有关3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的生物效应(P159)影响重金属的生物效应的因素:重金属的形态、重金属的浓度.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类型:Hg、Cd、As、Cr、Pb(P160)第九章一、基本概念1、噪声:由不同振幅,不同频率和强度过大的声音组成的无调嘈杂声,或人们不需要的干扰声,称为噪声(相对概念)。2、声压和声压级: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媒质中的压力相对于静压(大气压)的差值变化。单位:N/怦。声压包括:瞬时声压与有效声压;声压级:声压平方与基准声压平方比值的对数值,用来表示声音大小。单位:分贝(dB)3、dBA:主要针对稳定噪声。一一在声学测量仪器中,经计权网络A”修正过的声级,称为A声级,较为接近人耳的感觉,记为dBA或LA二、噪声的危害1、听力损伤长期噪声下工作和生活,耳聋发病率较高。2、对睡眠干扰三、道路两侧建筑合理布局与噪声污染的关系密切,对于临近道路的居住区,如何控制道路噪声污染?结合P190图9-12进行说明。道路两侧的噪声控制(重点)(一)道路两侧建筑合理布局建筑物外形防噪声图9-11、9-12一、防止反射和混响;二、防止所有建筑物受到噪声影响四、道路两侧的噪声控制(二)临街建筑隔声:窗户隔声、防震动(三)声屏障与绿化隔离:隔声障板、宽林带、立体绿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