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三 现代史部分 第13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13842652 上传时间:2022-06-27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三 现代史部分 第13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历史三 现代史部分 第13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历史三 现代史部分 第13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3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专题三现代史部分考点一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考点二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考点三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考点一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2.“一五”计划: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3.三大改造:1953年起,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1 1主干知识排查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主要任务是把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2.探索失误(1)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2)“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3)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3.纠正失误:1960年冬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起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4.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1.新中国成立初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与创新新中国成立初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与创新2 2热考重点深化借鉴创新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工业化建设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体系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经济结构与体制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注重克服斯大林模式的过度集中的弱点,注意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真题例证真题例证1“一五一五”计划的重大成就计划的重大成就(2015课标全国卷,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答案解析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解析图表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英、美两国,实际反映了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急需改变落后工业面貌的愿望,也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特点的体现,故A项正确。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C.以资源型工矿建设项目为主D.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考向预测考向预测1新中国工业化的战略导向新中国工业化的战略导向下面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建设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工业化答案解析重工业类数量(个)轻工业类数量(个)黑色冶金(钢铁)工业15纺织工业53有色金属工业31食品工业34电力工业113医药工业4煤矿工业194造纸工业10石油工业13其他轻工业7其他重工业建筑材料工业21机械工业157木材工业6化学工业36解析解析材料中重工业和轻工业都有所发展,不能说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A项错误;材料未凸显发展军事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范围较广,并非以资源型工矿建设项目为主,故C项错误。据材料数据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故D项正确。2.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两个发展趋向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两个发展趋向(1)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2)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真题例证真题例证2“一五一五”计划期间农业发展战略计划期间农业发展战略(2014课标全国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解析解析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问题。粮食供应不涉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排除A项;“一五”计划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底已基本完成,排除D项。考向预测考向预测2国民经济的调整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年5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坦言,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表明A.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露端倪C.国民经济结构实施重大调整D.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答案解析解析解析从材料信息看,1961年时,我国粮食供应困难,因此需要压缩城市人口。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左”的错误导致经济困难。为了纠正“左”的错误,1960年我国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材料信息体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排除A项;B项出现在1978年以后,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短板短板31审题未抓住关键信息点审题未抓住关键信息点例题例题(2016新课标全国甲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答案补短查短3 3高考短板突破查短查短抓不住题干材料的主旨,忽视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例如本题中,有的考生误选B项或D项,就是因为忽略了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一五”计划期间。有的考生误选C项,是因为没有抓住题干材料的主旨。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B项表述不符合“一五”计划时期的史实,排除;C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表面解读,不能反映其实质,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补短补短准确理解题干材料主旨,注意其中的时间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例如本题中“一五”计划期间,“抑制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点发展重工业,努力为工业建设提供条件,于是出现住宅建设投资减少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受到抑制的现象,故A项正确。针对练针对练1(2017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高三联考)1957年到1960年,中国城市化从15.5%增长到19.7%。1961年,政府又从城市动员了约一千多万人下乡。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政府调整工农业生产恢复经济B.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计划完成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答案解析解析解析“1957年到1960年,中国城市化从15.5%增长到19.7%”,结合史实可知此时期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城市化发展过快,导致出现三年经济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及时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调整工农业生产比例,所以出现了题干中“1961年,政府又从城市动员了约一千多万人下乡”的变化,故A项正确。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考点二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确定改革开放的决策。二、经济体制改革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企业有了竞争机制。1 1主干知识排查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邓小平“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过程:深圳等经济特区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2.特点: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 2热考重点深化1.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特点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特点(1)内容首先在农村推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2)特点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或者是与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的。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即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真题例证真题例证3 20世纪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经济改革年代的中国经济改革(2017课标全国卷,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答案解析解析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1990年”“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可知,当时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据此判断C项正确。材料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而不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是经济全球化问题,故B项错误;该报告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目的在于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故D项不是报告的主旨。考向考向预测预测3粮票的命运和经济体制的调整粮票的命运和经济体制的调整粮票最早出现在1955年,此后国家对粮食定人定量,计划供应。到20世纪90年代初,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粮票的命运主要取决于我国A.经济体制的调整B.土地制度的变革C.社会制度的变化D.思想领域的解放答案解析解析解析粮票退出流通领域反映了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A项正确;土地制度的变革与商品流通无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思想解放,非影响粮票命运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2.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经济体制转型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经济体制转型(1)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底特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表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特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属于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表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3)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以来特点: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潮中去。真题例证真题例证4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渊源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渊源(2015海南单科,23)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答案解析解析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并未涉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故A项错误;市场经济是1992年南方谈话之后我国经济建设提出的概念,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四川、安徽、广东等地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为1978年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借鉴,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了自下而上推进,故D项错误。考向预测考向预测4统计数据上的农村改革成效统计数据上的农村改革成效下表是我国19521986年城市与农村的人均消费统计表(以时价元计),由此可推知A.新中国的经济一直持续快速发展B.国家对农村的投资远少于城市C.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显著年份农村的消费非农村的消费19526214819577920519651002371978132383198017346819822125001986352865解析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78年到1986年,农村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这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显著,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短板短板3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例题例题(2013新课标全国卷,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补短查短3 3高考短板突破查短查短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从而误选错误答案。例如本题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是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在国内爆发,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并没有面临政治危机,故A项错误。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故C项错误。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提出,而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开始于1921年,故D项错误。补短补短准确理解题意,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例如本题中,准确理解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共性是解题的关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它们均是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经济,故B项正确。针对练针对练2(2017山东日照高三模拟)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资本主义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上海去,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下列改革措施直接得益于此讲话精神的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在川粤等省创设经济特区C.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答案解析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对农村的经济改革,故A项错误;中国并未在四川创设经济特区,故B项错误;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属于对城市的经济改革,并非对外开放,故D项错误。故选C项。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考点三一、科技成就一、科技成就1.新中国成立后的“两弹一星”。2.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成功。3.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4.新时期计算机、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1 1主干知识排查二、教育二、教育1.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育方针。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3.“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大动乱,冲击了教育,高考制度被废止。4.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实施义务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等。三、文艺三、文艺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双百”方针执行遭受挫折,文学艺术和学术界百花凋零。3.新时期恢复“双百”方针,中国科学文化领域重现生机,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广大科技文化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2 2热考重点深化(2)不利因素“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使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历史上轻视文化的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了解与学习。真题例证真题例证5高考制度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高考制度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2017课标全国卷,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答案解析解析解析材料中高校在校生总数的增长,是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体现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排除B项;高等教育并没有普及,D项说法错误。考向预测考向预测5新中国卫生事业的进步新中国卫生事业的进步新中国成立前,由于为数众多的旧产婆采用落后的接生办法,造成了严重的产妇和婴儿死亡问题。1955年,中国农村通过训练和改造旧产婆,实行新的接生法,儿童的成活率明显提高。这说明当时A.优生节育已经成为国家战略B.农村妇女乐于接受新生事物C.科学扫盲推动社会改造深入D.党和政府工作重心仍在农村答案解析解析解析根据材料中“1955年,中国农村通过训练和改造旧产婆,实行新的接生法,儿童的成活率明显提高”说明当时的农村妇女也是积极接受新生事物,积极学习新的技术,故B项正确。短板短板33论证问题的逻辑性不严谨论证问题的逻辑性不严谨例题例题(2013新课标全国卷,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答案补短查短3 3高考短板突破查短查短提取信息不全面,论证历史问题的逻辑性不严谨。例如本题中,题干材料信息是恩格斯著作成为公共必修课指定教科书,文化部举办“从猿到人”科学会展。考生误选B、C、D项,就是提取信息不全面,论证问题不严谨所致。考生可以通过以下逻辑设问,就能排除错误选项。开设公共必修课,举办科学会展就一定能得出马克思主义在全党指导地位确立吗?能得出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吗?能得出舆论宣传新形式吗?显然逻辑性上说不通。故排除B、C、D三个选项。补短补短全面提取题干材料信息,熟练运用史料与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可快速排除干扰选项,从而找出正确选项。例如本题中题干材料信息的关键点是:恩格斯著作成为公共必修课指定教科书马克思主义观点“从猿到人”成为展览会的主题,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故A项正确。B、C、D三项可通过逻辑关系排除。针对练针对练3(2017山西太原高三模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这说明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答案解析解析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科技成就。社会制度并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故A项错误;自力更生并不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故C项错误;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