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粤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学情分析: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讲授新课:一气温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符号一一C。二测定气温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学生自己阅读书6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三世界气温的分布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一个地方的气温状况,我们把世界各地的气温资料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气温的状况了。一般都是使用一种“气温等值线分布图”1、等温线由等高线引出等温线的定义: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温线。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引导学生读图,强调读图的方法:看图例注意观察颜色的差别,等温线的注明温度,某一地点的平均气温要看他属于那种颜色或是位于哪两条等温线之间。通过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指图分析。世界各地气温的差异,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61页活动1) 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的地方气温比周围低。 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世界之最: 最炎热的大陆非洲 最寒冷的大陆南极洲 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指导学生观察“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利用书63页活动1分析: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的事实同纬度海洋与陆地的差别,简单介绍其中原因。1月气温7月气温海洋高低冬暖夏凉陆地低高冬冷夏热这两幅气温分布图,难度相对较大,现象容易发现,规律不好总结,教师要给予指导。活动针对较好的学生能完全明白,一般的学生有难度,要分层次教学。内容小结:利用板书,强调重点课后作业:总结整节课重点,加深印象。课后小结: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备课讲课,可以活跃课堂。板书设计:气温:概念、表示方法、观测方法。气温分布规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学过一些生活常识、自然科学道理,一知半解对于理解降水还有一定距离,有待补充,避开物理上的呆板、严谨,以生活常识,简化比喻来引导。复习提问: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世界之最?引入新课: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时候,除了要掌握气温的资料,数据外,还要知道降水的情况。讲授新课:二降水降水顾名思义就是天空中水分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水分有可能是雨水,还有可能是雪或冰雹。1形成条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以前所学知识解释,及时的评价学生总结答案: 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补充:水的液、气、固三态;水分的蒸发、凝结、凝固过程及温度条件;热涨冷缩原理;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性质对比;地表一定范围内高度越高、温度越低事实。2主要类型:根据挂图,分别讲解由于降水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空气上升原因和形式,所区分的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并分析分布地区。 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对流雨。发生在太阳辐射强列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如赤道地区) 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山的迎风坡产生降水叫地形雨。沿海、沿湖河等较湿润地方的迎风坡(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台湾火烧寮等地。) 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锋面雨。海洋陆地的交界处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根据降水类型形成条件,联系家乡的实际,判断家乡主要属于那种降水类型,为什么?3降水量的测量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推算:月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月中每一天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年中每一月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地多年中每一年的降水量的平均值)。内容小结:通过板书总结重点。课后作业:复习巩固板书设计: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降水量的测量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复习提问: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三种主要降水类型?讲授新课:1、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启发学生根据等高线、等温线的定义推断等降水量线的定义(训练学生知识的横向迁移)等降水量线: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指导学生根据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和书上的活动学会怎样看图。学生从图中总结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教师总结订正 赤道地区降水多(气温高、蒸发强烈、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气温低、蒸发弱、空气下沉)。 沿海地区降水多(迎风处受海洋湿润空气的影响),内陆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西岸(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比东岸(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少。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根据分布图列举世界之最。2、世界之最 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印度东北部乞拉朋齐,夏威夷群岛卡维金尼山 世界上降水稀少的地区:南北两极和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 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南美洲利用板书列出前部分知识的体系,找学生回答问题串一遍。练习1. 世界上最热的大陆是:A. 亚洲B.大洋洲C.南美洲D.非洲2. 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是:A.亚洲B.欧洲C.北美洲D.南极洲3. 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 同纬度,高山高原地区气温高于平原地区B. 夏季,同纬度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C. 7月,世界气温最高的地区是赤道穿过的地区D. 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度向南北两极逐渐降温4. “地形雨”多形成于:A.沿海平原B.内陆高原C.沿海迎风坡D.背风山坡5. 青岛的主要降水类型为:A.地形雨B.台风雨C.对流雨D.锋面雨6. 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A.赤道地区降水多B.两极地区降水少C.沿海地区降水少D.沿海迎海风地区降水多7某地7月均温20C,1月均温为-3C,该地的气温年较差为:课后作业:复习并预习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A.33CB.17CC.20CD.23C板书设计:世界降水的分布:等降水量线、降水的分布规律第四课时教学设计复习提问:有关气温和降水的内容引入新课:前面几节课讲的是世界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我们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世界的某一地点,我们要学习在某一地点怎样通过当地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研究当地的气候特点。讲授新课: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1、绘制方法事先在黑板上画好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坐标底图为学生讲解坐标图的各个部分,使学生明白其含义根据书66页的“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气温和降水量表”逐月绘制表示气温的点在示范几个月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并找学生示范。用同样的方法逐月绘制表示降水量的条形。最终完成整张统计图表,并让学生总结其中的关键。(承接)统计图表是绘制出来了,怎么用呢?我们不光要会画,还要会用!2、阅读方法学生合作利用书66页乌兰巴托和昆明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做练习活动1、乌兰巴托的最高气温约19C,最低气温约-22C,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昆明的最高气温约28C,最低气温约16C,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乌兰巴托的温差为41C,昆明的温差为12C。补充:乌兰巴托的年平均气温约为-2C,昆明的平均气温约为23Co2、乌兰巴托的年降水量约300mm;昆明的年降水量约1100mm。3、冬夏季气温的高低不同,温差不同,降水量不同等等。教师总结: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的方法。夏季气温热还是凉爽?冬季气温冷还是温和?温差较大还是较小?平均气温较高还是较低?降水量较多还是较少?分配平不平均?利用这一方法分析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气候特征内容小结:学生复述、强调分析气候的方法板书设计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气温年变化曲线、逐月降水量、分析、图表绘制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二、学情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三、设计思路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3.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神秘面纱。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会变成陆地。究竟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实验探究水在这里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陆地。实验如果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陆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呢?通过实验探究,缩短学生与自然变化的距离,使学生更易接受。实验二: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呢?(材料:水)综上所述,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为活动。我们刚才通过实验分析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观察图片。实地考察分析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马拉雅山地区。海底世界。现在,大家来分析一下幽灵岛出现和消失的原因?小岛为什么会多次的出现和消失呢?两个学说能够给我们一个解释,谈到这两个学说就要从一张地图说起,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利用实验探究的结论,分析各地海陆变迁的原因。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观察世界地图,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能力。谈发现、谈猜想。教师活动友情提示:同学们观察一下各大洲的轮廓?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猜想呢?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阅读材料通过拼图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最早发现其中的奥秘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他是怎么发现的呢?又提出什么猜想呢?F面通过拼图活动,看看你会得到哪些启示呢?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猜想是空想还是有科学依据的?需要证据去验证。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呢?探究发现(一)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呢?(二)你是如何判断它们是一块大陆的呢?魏格纳搜集材料和实地考察,他发现了1动物的相似性;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两年后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拼图活动,谈获得的启示。充分利用地图学习工具,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锦囊妙计的使用使学生真正去发现,教师在课堂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播放多媒体动画。过渡:在当时很多人产生了疑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分析地层、生物这样分布的原因。到了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飘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就形成了板块学说。慧眼识图下面地图中蕴含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你能发现它们吗?根据动画,叙述大陆漂移说的内容。灵活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利用地图和教师的信息提示,总结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教师活动锦囊妙计1看图例,绿色的线代表什么?说明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吗?由几个板块组成的呢?学生活动利用地图和教师的信息提示、演示实验,总结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2看图例一表示什么?说明各板块处在什么状态?各板块运动的方向一致吗?相邻的板块是怎样运动的呢?板块会怎么样?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读各大板块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1.地中海的面积将会2.红海的面积将会3.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会4.东非大裂谷将会分析幽灵岛多次出现和消失的原因。小组讨论,完成评价测试。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地图学习工具,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锦囊妙计的使用使学生真正去发现,教师在课堂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5在南极地区发现了煤炭资源,这说明了6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的遗迹,这说明了灵活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测试评价正确答案的个数3个以内。你已经具备基本的地理知识,还需要努力!正确答案的个数45个。你与地质学家仅有一步之差,相信你一定能够成功。恭喜你!全部正确!你已经具备了地质学家的潜质!结束语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我们的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我们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其实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幽灵岛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在探索、发现中让我们体会到自然的神奇,也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快乐!享受生活从地理开始!教学反思、三维目标的和谐统本节课的情感教育隐含在活动中,默化在细节里。从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到为降低难度将问题分级分类;从活动前的温馨提示到活动中锦囊妙计;从丰富多彩的资料选取到激励有加的特色评价等等许多环节的设计,都饱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殷殷期望,而这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切实可行的活动设计教师始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想方设法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探究发现”活动中,教师自制教具,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知科学论证的方法。又如,在“慧眼识图”时,教师利用自制的“信息条”给学生以方法提示。最后,在“地理测试”中,教师主要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将传统的“知识反馈题”设计成“地质学家的潜质测试”,看似简单的形式转变,对学生来说,却是最好的礼物。点评本节课从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孩子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孩子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岛吗?”引发孩子好奇的导入,实验的探究让孩子们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虚拟实地的考察,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玛拉雅地区的发现、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发现给学生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一个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在问题中、在情景中去发现、去分析、去综合。在讲述大陆漂移时,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发现;利用自制教具拼图,让孩子得出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你是怎样判断的,层层递进,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那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全部内容,由此再导入板块学说,让学生慧眼读图,让学生在图中进行大胆发现,让学生一一的判断、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了板块学说的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课堂中创新性的设问时时再现,如“板块碰撞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好奇,学生听起来感知意犹未尽。纵观本节课,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体会到地理课给他们带来别样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