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第一章 五 古诗鉴赏 精练二十一 把握古诗思想感情题的两个关键点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13801352 上传时间:2022-06-27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4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 第一章 五 古诗鉴赏 精练二十一 把握古诗思想感情题的两个关键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语文 第一章 五 古诗鉴赏 精练二十一 把握古诗思想感情题的两个关键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语文 第一章 五 古诗鉴赏 精练二十一 把握古诗思想感情题的两个关键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心题点精练二十一把握古诗思想感情题的两个关键点第一章专题五 古诗鉴赏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把握好其思想感情是命题和复习的重中之重。考生在答感情题时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感情概括不准、不全;二是不会分析情感,或者分析空泛。问题的存在都指向了把握思想感情题最关键的两点。那么,如何抓住这两个关键点,解决存在的问题呢?精练先做精练点拨精练再做栏目索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辛弃疾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精练先做少歌曰:“神甚放,形则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注注本词作于词人被弹劾免官,居于铅山期间。畴昔:昨晚。青山赤壁:代指李白和苏轼。虱:比喻自己渺小无才之身。少歌:短歌。美人:知己朋友,指赵昌父、吴子似。1.本词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上片内容赏析这一艺术特色。答案答案上片描绘了梦中主人公抚摸月亮、与李白和苏轼对酌、客人驾鸾凤为车等情景,想象丰富,夸张大胆,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其理想,洋溢着豪迈的激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12答案2.下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析。下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析。答案12答案答案下片写主人公神放形眠,仍渴望像鸿鹄一样搏击长空、一再高举;梦醒后回到现实,失落惆怅。表达了作者空有报国热情却怀才不遇的苦闷、无人诉说心事的烦闷以及对朋友的思念之情。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如梦令如梦令纳兰性德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注注此词是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扈从圣驾东巡时所作。解道:知道。3.首句描绘了怎样的塞外风光?渲染了怎样的氛围?答案答案入夜,万帐穹庐中,将士沉醉,悄然无声;野旷天低,词人醉眼蒙眬,看星影重叠,摇摇欲坠,一静一动,描绘了塞外雄浑壮阔、空旷悠远的景色,渲染了一种静谧、凄清、苍凉的氛围。答案344.简析词人简析词人“醒来无味醒来无味”的复杂情感。的复杂情感。答案答案夜深时分,众将士都已酒醉,周围一片寂静,而词人独自清醒,有夜阑独醒的寂寞与孤独。远离家乡,家乡又被狼河阻隔,连归梦都被狼河的流水声搅碎,有归梦难成、归思难息的苦闷与煎熬。置身于广袤的塞外旷野中,显出个人的渺小,有内心深沉的惆怅与伤感。扈从圣驾东巡,表面风光的背后,有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无奈。答案3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裴将军宅芦管裴将军宅芦管歌歌岑参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海树萧索天雨霜,管声寥亮月苍苍。白狼河北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断肠。辽东将军长安宅,美人芦管会佳客。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夜半高堂客未回,只将芦管送君杯。巧能陌上惊杨柳,复向园中误落梅。诸客爱之听未足,高卷珠帘列红烛。将军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注注芦管:又名塞管,唐时北方少数民族传入的一种管乐器。白狼河北、玄兔城南:泛指辽宁中部一带地区,唐时为东北边防要地。5.诗人在诗歌当中的情感态度前后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诗人在诗歌当中的情感态度前后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答案56答案答案前八句表现了诗人对边塞将士悲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后十二句表达了诗人对将军奢靡豪华生活的讽刺。6.诗歌在描写美人演奏芦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答案直接描写。运用拟声词“啾飕”“窈窕”写出了芦管声音的美妙。对比。通过与洞箫、横笛的对比来突出芦管音乐的优美动听。拟人(夸张)。芦管声调之巧惊动陌上杨柳,迷惑园中梅花,写出了芦管音乐的优美动听。(或:双关,既指眼前的杨柳、梅花,也暗指折杨柳落梅花等名曲,把对曲调的描写与对景物的想象结合起来,既构成优美的意境,也突出了芦管曲调的无与伦比。)侧面烘托。通过对宾客与主人意犹未尽,不肯罢休,卷帘添烛,让美人继续弹奏的描写,突出了芦管音乐的魅力。答案56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还家杂感还家杂感(其十一其十一)钱澄之茅屋经时暂聚欢,梦回未许客心安。长贪鱼蟹濒江贱,却恨围庐遍处残。远别林花宜饱看,久忘乡味勉加餐。开春又策江南杖,敢诉频年行路难。注注钱澄之(16121693),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崇祯时中秀才,后参与明末的抗清斗争,行经江南、东南、岭南诸地,在桂林溃败后的第二年逃往闽中,后返回老家桐城。此诗写于此次返家。不久,他再次投入抗清运动之中。频年:连续几年。7.诗人已经回家,在首联中却还自称为诗人已经回家,在首联中却还自称为“客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案答案从一“暂”字可见诗人并无在家长久居住与安老的想法。从“梦回”可见过去的战争与逃亡生活已经占据了他的身心,他心中从未真正安稳过,家乡的生活只能让他产生一种做客的幻觉。从“开春又策江南杖”一句可见,诗人仍有投入抗清运动之心,故而故乡对他不过是其中的一站,他不过是过客而已。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之心与忧愤之情。答案788.诗题为诗题为“还家杂感还家杂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答案答案回家后与家人团聚的快乐。对异族入侵给家乡带来的破坏的仇恨。对家乡因战争四处凋敝的悲痛。短暂休息后继续踏上征程的决心。明知抗清斗争会愈加艰难,却仍勇敢前行的豪迈。答案78一、准确、全面概括思想感情一、准确、全面概括思想感情(一一)准确概括准确概括1.整体感知、把握是根本前提整体感知、把握是根本前提许多情感概括题只是选择一两句或一联或某片,是局部的。对局部的词、句、联、片的理解,必须把它放在整片、整首中去理解,绝不可孤立地看这个词、句、联、片。2.打破思维定势,精读、细读所给文字打破思维定势,精读、细读所给文字不要见到“独”就想到“孤单寂寞”,见到“酒”就是借酒浇愁,这样的套板反应、思维定势要不得,必须从语言中来,必须深入到更细腻的语言肌理和层次之中。精练点拨3.紧抓住紧抓住“情语情语”(1)品显性情语。所谓“显性情语”,是指可以明显显示情感的语言,如“愁”“怨”“恨”“忧”“凄”“苦”“喜”“乐”“泪”“闲”“怜”“怅”等词语,这些大都是动词或形容词,表情达意功能相当明显。可以说抓住了这些“情语”,就抓住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些情语需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圈出,品味情感产生的缘由或情境。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情语”出现的位置主要在尾句(联)、首句(联),标题中有时也会出现。它有时还藏在“景语”中。 (2)品隐性情语。所谓“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的词语。它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指摹景、物、人特征的词语;一类是 用 了 典 故 的 词 语 ; 一 类 是 表 情 态 、 语 气 的 虚 词 , 如“但”“惟”“空”“又”等。如能抓住这些隐性情语,品其含义,析其作用,则犹如拨云见日,“真性”显露无遗。(二二)全面概括全面概括诗歌表达的情感是丰富、复杂的,命题者往往选择那些情感多样的语言片段来考查。答题时不要只知一点,而要仔细揣摩,看看字面,探探字里。瞻前顾后,看看是否还有什么情感。具体说来:(1)所给的语言片段越大,情感往往就越丰富。如一联有两句,就有两层乃至三层情感;上片或下片,写了几句话,往往就有几层。这时,要会对所给的语言片段进行切分、“断层”。除“字”“词”外,其余的句、联、片、篇均能理清层次,有几个层次往往对应着几个情感层次。(2)托物言志的句子(联或片)、用典抒情的句子(联或片)往往是双层的:前者既关“物”情又关“志”情,后者既有典中情又有典外情。二、善用二、善用“抓手抓手”,具体分析,具体分析1.把握分析原则把握分析原则(1)紧扣主旨,分析有据,不可任意拔高或转移,更不可一知半解,就句论句。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先对全诗的主旨情感基调有个大致的把握,在这样的前提下方能展开分析。分析时既要扣住所给文字,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2)紧紧扣住语言作具体分析,不可空泛、笼统,套用一两个术语。2.善用三个善用三个“抓手抓手”(1)译句析直接把所给材料的语句大意翻译一下,点出它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这叫“译句析”。这个“抓手”分析运用较普遍,多用于对某联、某片或全篇的情感分析。运用“译句析”,不必像文言文翻译那样直译,只要译出大意即可。也不必句句皆“译”,只“译”出那些蕴含感情的句子即可。(2)手法析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表达技巧这座桥梁,因此在分析诗歌情感时,不能孤立起来,一要通过具体的语句来思考,二要结合表达技巧来思考。这样,答案才会完备。(3)捕象析诗歌是靠形象说话的。古诗中的形象,尤其是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物。从形象,尤其从典型意象切入来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这叫“捕象析”。此法多用于咏物诗或写人诗的情感分析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水调歌头水调歌头岳甫编修公易镇武昌,安阳岳甫作歌头一阕,奉祖行色。甫再拜。鲁口天下壮,襟楚带三吴。山川表里营垒,屯列拱神都。鹦鹉洲前处士,黄鹤楼中仙客,拍手试招呼。莫诵昔人句,不食武昌鱼。精练再做望樊冈,过赤壁,想雄图。寂寥霸气,应笑当日阿瞒疏。收拾周黄策略,成就孙刘基业,未信赏音无。我醉君起舞,明日隔江湖。注注岳甫:宋朝词人,岳飞之孙。本词为送友人(时任编修官职)前往武昌任职而作,小序意为敬献小词,聊为送别,为行者增添些豪壮风采。三国时吴统治者孙皓一度从建业迁都武昌,上层人士反对迁都,造作歌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1.分析上片“莫诵昔人句,不食武昌鱼”的写法特点与作用。答案12答案答案用典,反用其意。典故本身是反对迁都武昌,但词人却是“莫诵”,也就是“不要说”,是为了鼓励友人去武昌。2.结合全词内容,赏析词尾结合全词内容,赏析词尾“我醉君起舞,明日隔江湖我醉君起舞,明日隔江湖”所表达的情感。所表达的情感。答案答案词人为送别前往武昌任职的友人而写了这首词。上片重在说武昌形势重要,武昌人物美好,解除了行者登程前掩饰不住的些许不快。下片用历史人物的业绩来激励友人。词末“我醉君起舞”写眼前饯别的场景,因为送别,“我”将许多肺腑之言付诸沉醉之中,而你重任在身,豪兴方酣,阶前起舞,发扬蹈厉,正显得壮气如虹。“明日隔江湖”是说,过了今天,友人孤帆远影,就要到遥远的武昌去任职了,表达出一种离别的悠悠情怀。答案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鹧鸪天辛弃疾鹅湖归,病起作。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注注这首词是辛弃疾中年谪居鹅湖时所作。咄咄:用殷浩事。世说新语黜免篇:“殷中军被废,终日恒书空作字,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休休:用司空图事。新唐书卓行传:“司空图有名亭曰休休,作文以见志,曰:休,美也。既休而美具。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瞆,三宜休。”3.请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答案答案寓情于景,比如环境的清冷、红莲的如醉、白鸟的无言且愁,都折射出内心的愁苦。正面写景,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地描画夏末秋初的鹅湖景象。对比(或“从视觉角度突出色彩感”):红莲与白鸟色彩对比鲜明。拟人:莲色红或如酒醉,鸟头白而无声,拟人化为无言自愁,投射出作者心潮难平的愁苦。答案34答案答案(1)作者用典抒情,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批评殷浩而认可司空图,宽慰自己与其仇怨,不如恬退避祸,并称风景之中自有风流。(2)最后两句又转为委婉和悲凉,叹息自己“衰”“懒”,流露出人老不济、功业难成的感慨。(3)下片貌似旷达而实含怨怼,用典表达对社会的不满,最后两句表达对身体的担忧,总是功业难成,故显得感慨颇深。4.结合作品,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下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结合作品,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下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答案3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寻西山隐者不遇寻西山隐者不遇丘为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注注茅茨:茅屋。黾勉:勉力,尽力。5.简析诗歌最后一句简析诗歌最后一句“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的艺术手法及作用。的艺术手法及作用。答案答案用典。(典出世说新语晋王子猷雪夜访戴中的“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使读者感受到了一位不亚于隐者的高士情趣。答案566.主人公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结果虽然“不遇”,隐者的生活和性格却逐渐清晰明朗。我们在寻访过程中可以从多处窥见隐者的形象和志趣,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56答案答案“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写隐者居所的高、远、简,表现了隐者简朴的生活和远离尘嚣之心。“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描绘了空气清新、草色青翠、青松掩映的幽美环境,可以领略到隐者的情趣和生活。“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无人应答,门上无锁;直观其室,只有案几,无任何奢华之物,可见隐者是清除物欲、独处自修的高人雅士。“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借助寻访者的想象,推断隐者的去向,乘柴车出游,到水边垂钓,正是一般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突出了隐者的超然。56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中秋月中秋月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阳关曲阳关曲中秋月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注注素娥:嫦娥。该词作于熙宁十年(1077)农历八月十五日,苏轼与弟弟苏辙相别七年后相聚并共度中秋。7.两首诗词均用了“转”字,请作赏析。答案答案晏诗的“转”字有洒落、流转之意,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如水、树影婆娑的景象,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苏词的“转”字有转动、移动之意,形容月亮在天空中无声转移,赋予其神奇的动感,又暗示了月亮之圆。答案78答案答案晏诗描写诗人身在异乡独自望月,想象月中嫦娥也是充满怅怨之情,在清冷的月宫只有桂树相伴,表达了羁旅之客的孤独寂寞之情。苏词描写诗人与弟弟共同赏月的情景,抒发了词人与亲人相聚的喜悦之情,同时还有离别后不知何时再聚的哀伤。8.简要分析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简要分析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答案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