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组助学稿教学模式探究文集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13078098 上传时间:2022-06-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组助学稿教学模式探究文集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组助学稿教学模式探究文集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组助学稿教学模式探究文集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组助学稿教学模式探究文集前言:这是高中部语文组集思广益,集体教研后形成的一组关于助学稿及5+30+5教学模式的探讨短论。自中学部余校长倡导推行助学稿及5+30+5课堂教学模式以来,中学部全体老师就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在此过程中,助学稿的使用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助学稿及5+30+5教学模式作用日渐显现,可以说助学稿的使用,从教学形式上真正让老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正在逐渐养成,这些可喜的变化是广大教师辛勤努力的结果,在老师们编辑助学稿的过程中,在各个学科教研组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中,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努力和尝试中,相信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深刻的切身体会,这里编辑的高中部语文组全体教师对助学稿使用的一些点滴心得,是中学部全体教师工作的一个缩影,也许大家对其中一些观点或助学稿的编制模式会有异议,那就算是“抛砖引玉”吧,我们希望这一组教学论文的研究能够引来大家更多的共鸣和探讨,更希望其他各个学科组也能组织本组教师及时总结,写出富有学科特点和学术价值的一篇篇精彩论文!(康庆)一、助学稿和5+30+5高中语文 陈德友助学稿是帮助学生学习的设计稿,由老师在上课之前设计好印制出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思路和导向性的文字稿资料,中学部要求任课老师在上课前提前两天把助学稿发给学生,帮助学生预习教材,搞清楚学习目标、目的,重点、难点,文章脉络、思考问题等,如果学生把这个助学稿通过预习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上交给老师,老师把学生答题的情况作出判阅,回答不好的在助学稿上画出醒目的标记让学生再去思考讨论,二次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哪个地方是本课主攻方向,自己这节课学习什么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后,自己在课堂上的活动就有了非常明确的针对性。所以助学稿的运用分设计-一次发放-预习练习-上交判阅-二次发放-自己修改等五个环节。在这五个环节中,第一环节设计助学稿先由老师来做,设计助学稿时要分清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基础情况,助学稿的设计要凸显阶梯性层次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拿到它都有事可做,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做好相应的练习。这个环节随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加强,慢慢可以转换为由学生来设计助学稿,让学生在老师接触文本前先来居高临下地审视文本。第二个环节是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认知程度来感受老师设计的预习问题,这个环节就是教师对文本问题的设计在学生这里碰撞一下,检查学生理解文本的程度,包括基础知识的程度和理解想象方面的能力程度,学生在助学稿上的回答就足以说明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了。第三个环节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判阅,这给老师一个鲜明的信号,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要针对哪些方面做指导。第四个环节是信息汇总融合,让学生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作出清楚判断,使自己在课堂上有目的性地学习和讨论,然后把相关问题的正确或者深层的答案整理出来,自然转入第五个环节。助学稿是个师生互动的媒介。助学稿的运用使师生都有了学习的目的,但要怎么样来运作课堂学习,我们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目的来设计课堂时间的分配,学部提出5+30+5的时间分配方案,根据这个方案的要求,教师在上课后的前5分钟里,安排课堂出现的问题,上个助学稿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家的答题误区等,布置任务在这个课堂上学生该干什么,是对上节课中存在的问题深入讨论,还是把新教材的阅读理解纳入大家学习的范畴等,老师的安排分配语言要简明,易于理解,让学生马上进入课堂学习的氛围。接下来的30分钟时间属于学生,他们在这个时间段里完全拥有自主的权利,学科助教是规划者,也是领导者,他有发布任务的权利,然后,他命令各个小组拉开围成一个小圈子,集中讨论指定的问题,各个小组有指定的组长,组长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围绕这个问题各抒己见,组长把各个成员的意见记录下来,讨论或者学习1015分钟后,各个小组的组长指定一个同学代表本组发言,有不同的意见的同学可以补充,也可以展开辩论。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展示成果,他们把自己的意见展示出来,得到多数人的认可,马上就获得一种成就感成功感。这个过程要占30分钟,甚至更多,也可以完全由学生来展示他们的结论或者成果。一般情况下,展示的成果是以助学稿上的遗留问题或者难度较大的问题为讨论对象的,这个过程就把助学稿和课堂学习结合在了一起。二、助学稿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之举高三语文 党凤倩2008年9月,中学部校长于涛根据新课改精神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中学部推行“助学稿”,即把过去的教案(或学案)改为助学稿的形式,并且要求老师提前两、三天时间把助学稿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自主完成预习、课前搜集资料、课堂训练等任务,然后老师把助学稿收上来批阅,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上课时又把助学稿发给学生,组织并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展示自主、合作、探究的结果,并在初中和高一、二推行“5305”的课堂教学改革。于校长的这一举措,是一种创新,也体现了他对新课改的准确把握和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转变课堂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于是,在语文课中经常可以看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不少老师在课堂上提出讨论问题后,就直接安排小组讨论,缺少学生个体学习、独立思考探究的重要环节,小组讨论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助学稿”的实施,确保了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前学生自学、自悟、自我收集整理资料,并且自学之后有个人的感受、体验和见解,能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或暴露出带有普遍性的典型错误,彻底克服了传统的满堂灌和没有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的小组合作讨论的弊端,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课堂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我认为,“助学稿”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操作性,能真正实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说:“当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能量,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他们就会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对人的智慧和意志感到骄傲和自豪。”“助学稿”使学生充分享受了这一切。“助学稿”的学习过程为:自主独立探究合作探究 展示成果。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管理者,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是发现者、探索者、合作者、成功者。课堂是探究之地,师生是探究之人。全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问题探究、独立探究、合作探究,人人体验到问题探究的乐趣,感受到独立探究的愉快,品尝到合作探究与展示成果的幸福,达到真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特级教师程红兵先生的几句话可以用来小结于校长的这种教学创新:放心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放心给孩子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放心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放心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放心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三、也说助学稿高三语文 陈志强助学稿的根本在于“助”,一个“助”字让老师从学习的前台撤到了二线,突出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按说以学生为主体,现在应该没什么异议,虽然还有双主体的说法(说法本身就具有模糊性)。但实际操作上,还是老师在前台主宰一切。课堂上甚至比赛中,多为教的完美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精雕细刻美轮美奂摇曳多姿。可惜重心不是学生怎么表现,而是教师如何表演。把表演过程当成了目的并沉醉其中,忘记了这个过程又是为什么。想到了在运动会上摘金夺银的运动员。其实学生和运动员是很相似的,每年的高考就是高中生的奥运会。教练和运动员的关系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细想一下,在训练场上整个过程都是运动员在动。又想到了导演和演员。舞台是演员的舞台,导演是在幕后的,这一点跟考场是学生的考场相似。与其让教师这般“可恶”地唱独台戏,倒不如让学生“可爱”地过把瘾,教师做一个出色的导演。因为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学生的潜能:如果他是金子,你就想法让他闪光;如果他是矿石,你就想办法把他提炼成钢铁;如果他是泥巴,你就尽量把他烧制成砖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非但没削弱教师的作用,实则在更高的层面上对教师提出要求,它要求教师从更深的层次、从更宽的视野、从更具体实战的操作层面去引导学生、启迪学生、训练学生。这恰恰就是助学稿“助”的内容。就是说教师要备教材(条块分割),也要备学生(分门别类),还要备学法(程序方式)。当然在课堂上,教师的适宜点拨及时督促是免不了的。至于“助”的形式则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主要是因人因文因时而异。但“助学稿”的魂须贯穿其中的。还是觉得那句话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练为主线。”如果说跟新课标联系起来,可以稍加修改“以探究为主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也说过一句话,虽说有些刻薄,但还是对我们起到一些警醒作用的:“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成驯兽式的活动”。助学稿课改教学模式总结 高一语文 刘丽华 本学期以来,响应学部加强自主学习的课堂功能的号召,借助助学稿和采用“5+30+5”的课堂时间分配模式进行教学结构改革的新尝试,现就两月来实施情况和效果体会做一简要总结。1、 助学稿的使用:在使用助学稿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向学生介绍助学稿的功能的:我们同学长期以来等惯了老师“喂食”,但到了高中,尤其以后到大学是要靠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业的,学会学习很重要,是受益终身的。目前我们借助助学稿的形式帮助大家渐渐学会自学的要领,我们的自主预习以助学稿的内容为主要参考资料,这样就在课堂上先走一步,可以节约课堂有效时间,把自己能够学会的东西转移到课下,学习的针对性更强了,有效性提高了,成绩也就提高了。在具体使用中,我觉得效果很好,老师要在课下费一些功夫精心设计助学稿,学生以作业的形式上交助学稿,明确了学生都已学会的知识、还有些模糊的知识和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上课时的教学重点就更突出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目前,学生和我本人已经习惯了助学稿的使用,并且把它作为重要的有保存价值的学习资料,不仅上课用,考试前更是重要的复习资料。2、 “5+30+5”课堂时间分配模式:目前,我的做法是,提前两天下发助学稿,分梯度布置作业,先用一节课学生自修、小组讨论解决助学稿的所有问题,并分配任务,确定展示课的小组重点发言内容,老师讲授难点、重点和大家有争议的问题。但自从讲授选修一的教材后,因为都是文言文,学生课下的工夫没少下,但因为文本的难度,有些问题老师不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我认为现代文阅读文本更适合“5+30+5”的时间模式,而文言文教学就目前学生的素质和基础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实施,若想完全施行,难度很大,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学生预习两天,上课讨论自修一节,到展示课时,文言知识点仍旧存在很大问题,学生不敢确定对错,造成时间上的大量浪费,不能按照预定授课时间完成教学内容,而本册书中,有两个单元八课内容都是文言,教学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进度很紧张。对这个问题我也会在下一步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深入研究,摸索着尽力实施。附助学稿北京市新英才学校中学部助学稿课 题: 这个世界的音乐执 笔陈德友审 核助学时间11、12-13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动物世界神秘的音乐创造,坚信动物世界同样存在音乐。 了解动物的发音方式和效果。2、能力目标: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审美情趣。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树立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共生、依存、合作的观念。 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世界,热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教学重点、 难点:1、筛选信息,品味语言。2、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了解2、试图揣测作者意图助学过程教师助学活动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1913-1993,生于美国纽约,1974年出版随笔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位医学家生物学家对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学生活动课本导读导入:对于音乐,大家一定并不陌生,通常人们把音乐分成了若干个类型,比如:通俗、流行、民族、古典等等,人们对于各种音乐的理解也是莫衷一是、各有所好,那么自然界也有音乐吗,如果有的话,是怎样的音乐呢,是否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根本不同呢,本文为我们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托马斯的这个世界的音乐,走进神秘的动物世界,去聆听自然的声音。了解托马斯和作品: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这个世界指的是什么世界? 2、什么样的声音才是音乐?作者认为“这个世界的音乐”是指什么?生物世界、动物世界有规律,有节奏,长短不同的声音都可视为音乐。自我娱乐是音乐的作用例题说明“这个世界的音乐”指的是什么?请同学根据已有的信息,用简洁的语句把答案写出来。指动物们发出的美妙动听的声音,它们有节奏,有规律,抒发情感。在作者看来,有些声音之所以成为音乐,那是因为这个声音同人类的音乐一样,含有纯粹娱乐和审美的作用。品析语言,体会本文特色 托马斯推崇音乐,认为音乐为所有生命形式所共有,音乐高于科技,科技会过时,而音乐不会,音乐高于语言或任何符号,因为后者往往太清晰,太限于某一特殊信息。音乐在你的生活中的作用有多大?你认为音乐对人和对动物来说作用相同吗?疑案解答本文的语言清新自然,生动形象,说明中多用描述性语句,增强文学意味。创作音乐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作者观点写出来)根据作者所写内容,归纳出动物音乐特点你怎么理解标题?能否说动物发出的声音就是音乐?请从文中找出几个例子做解释说明:学生讨论,感知文本的基本思路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作者告诉人们,随着世界的发展,“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第二层:作者通过分析大量动物的“音乐”特点,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由声音组成的生机勃勃、趣味横生的信息世界,提供了生物交流方面的有趣知识。第三层:作者剖析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原因。 如果按照这个划分结构的思路来划分的话,在 文章中该怎么标注。教、学反思说明文的基本知识如说明顺序、说明对象、说明方法淡化了,重视的是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当堂反馈练习注音:携( )带 慰( )藉 颤( )动 骷( ) 髅( )上颚( ) 萦( )绕 缥( )缈( ) 鱼鳍( )蟾( )蜍( ) 戛( )然 模( )型解释词语:戛然而止冒昧慰藉剔除湮没缥缈执著课外拓展训练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但它并不是一味严肃地传授科普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不忘注意使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如段中把低首吟唱的“画眉”比成一个“专业歌手”。段中用一组排比写出了生物音乐的强烈感染力。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思维拓展:在这个世界上,“人其实并不是独立的、自足的实体。人是由具体独立的生命、独自复制繁衍的细胞和细胞器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而宏观地看,人又是社会、城市这些巨大生物的细胞,是无名的组成部分。因而,人的自尊自大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必要的。人与其他生物的同一性比其特殊性更为重要。”北京市新英才学校中学部助学稿课题: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执笔党凤倩审 核陈志强助学时间2008.11.1920(两课时)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根据社会科学类文章文体特点掌握解读文章、解答试题的科学思路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3掌握答题技巧,准确规范地解答试题。教学重点难 点1.学习目标1、32.学习目标2助学过 程教师助学活动考纲解读考试内容及要求语文科考试着重考查学生掌握和应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科技类文章阅读:科技类文章是自然科学类文章和社会科学类文章的总称。考点:1.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 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3.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4.文本结构的分析,思路的把握; 5.文本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6.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 7.依据文本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学生积累 知识方法能力知识方法能力知识方法能力知识方法能力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 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怎样解答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题:阅读的步骤和能力要求一、整体把握内容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学术性比较强,高考测试的重点往往又放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综合上,因此,阅读这样的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首先要弄清楚作者论述的是什么问题,是绘画艺术问题,还是音乐创作问题?是教育方面的问题,还是政治经济方面的问题?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有哪些独到的见解,阐述了哪些主张 (把握观点:中心论点,分论点) ?运用了哪些材料?作者运用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些都属于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了,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复述出来,才能准确解答概括文章、归纳要点、把握作者观点等方面的试题。反过来说,如果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没有准确的把握,就不可能对相关试题作出正确解答。二、分析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文章的结构层次,属于文章表现形式方面的问题。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直接解答关于结构层次的试题,但主要是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的整体认识。我们知道,所谓分析,就是把文章由整体分解为部分,并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研究,从而去把握各部分内部的联系,以及与其他部分的关系。所谓综合,就是把部分组合成整体,但是,它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再现各部分或各方面多种多样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分析与综合又不是相互孤立、截然分开的。分析是以对文章的整体认知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议论文有四种论证结构,即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三、抓住重要句子所谓重要句子是就它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从内容上看,中心句(概括句)是重要句子;从结构上看,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重要句子;从思路上看,体现文章发展脉络的句子是重要句子;从表达上看,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句子。换一个角度看,辨别和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要靠抓住重要句子;分析和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要靠抓住重要句子;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要靠抓住重要句子;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也要靠抓住重要句子。可见,在阅读中抓住重要句子的作用。如果抓不住这些句子,怎能表明你读懂了这篇文章?怎样解答有关的试题?四、分析文中的材料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写作总是要运用材料的,这些材料包括事实材料和征引的文献资料,也包括理论。作者运用这些材料,有的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有的是为了表达某种见解,有的是为了反驳某种主张等等。因而这些材料就成为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换个角度说,社会科学类文章运用的各种材料,几乎都是命题者关注的重点。为什么要注重从“材料”的角度解题呢?因为材料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材料就没有思想内容可言,因而分析这些材料,正确理解其本身的含意和在文中的作用,还要坚持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五、研究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一个总的说法,它包括这样几个层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以及其他语言技巧等。社会科学类文章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表现手法主要是指各种论证方法。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等。针对具体的阅读文章,搞清楚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形式很有帮助。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高考的阅读试题不考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技巧的辨别指认),而是考查对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考查对其表达作用的分析评价。因此,研究表达技巧,不但要知道文中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而且还要研究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了这种表达技巧,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意图是什么、表达作用或表达效果怎么样。如果能作这样的具体分析研究,对文章的理解一定会比较深刻,答题也就有了正确的前提。六、解题步骤:整体通读全文,明确一下要点:该文属于哪一门类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全文的中心论题和中心论点是什么,各分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证材料,观点和材料是如何统一起来的等等,做到心中基本有数。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划分层次结构,为筛选整合信息做准备。认真研读题干的要求根据题干的重点在原文中找到有效的阅读区间根据题目要求整合已有语言素材,如果是客观性试题,就要把题干和原文相关内容进行认真仔细地分析、比对,然后确认答案;如果是主观性试题,就要准确的筛选整合信息,准确组织语言成句成文。七、几点说明:1.答题应紧扣题目要求,怎么问就怎么答,不做无用功。2.问答题的文字组织千万不要漏掉关键的信息;要用完整规范的句子作答,语言表达力求准确、简明连贯,不写错字病句;书写一定要认真,字体要正确、规范、清晰。八、考点解读: (一)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也适用于其他文体)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1.从此会学的角度,从宏观上掌握词语的基础知识。诸如词语的构成、词语的来源、词语的分类(意义、词类、结构等),为在考试中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奠定较为广阔的知识背景。对词语的理解,还需要了解一些语法知识,如构词法、词语或短语的结构特点等。2.要掌握逻辑学中一些有关“概念”的知识。掌握概念的内涵,就要了解解释概念内涵的方法-下定义。下定义要求能揭示出词语所承载的概念的内容,也就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3要建立词语的语境义的概念。语境义是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形成的临时意义。语境义是相对于词典义而言的。4.掌握语境义形成的一些情况:(1)特殊义。指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特指的含义。(2)指代义。指代义是指某个词语在行文中指代了上文或下文中的词语、短语、句子、某几句话或某个语段的含义。理解指代义,要确认词语所指代的内容及其范围、位置和层次等。(3)概括义。概括义某个词语对上下文的某一段文字内容所概括的意义。理解词语的概括义,一般要准确地理解原文某部分所说明或阐述的基本内容、范围和意义。(4)比喻义;引申义;隐含义;附加义(附加义是词义中反映非事物本质特点的部分,但也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根据。附加义主要表现在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态度色彩(严肃、敬重、鄙视等)、语体色彩(书面语、口语等)。通过阅读实践,应逐渐掌握以下方法:1.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中有关重要信息,进而揭示概念特征的有关信息,然后组织答案。2对词语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对词语引申义、特殊义、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义、所在段落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3.代词指代义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要注意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就需要对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与综合。(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什么是文中重要句子?1.从文章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在社会科学类文章中,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在自然科学类文章中,揭示事物重要属性、阐释主要事理的句子,大致都属于这类句子。2.从结构上看,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3.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句子:指结构上超常的句子;指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分析重要句子的方法: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参看“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包括单句和复句的结构)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三)筛选整合信息(略)(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推断想像要合理。一、文中要有根据,推断的结论在文意允许的范围之内;推断的前提正确,推断的过程合乎逻辑,推断的结论符合逻辑,符合实际。学生积累学生积累学生积累学生积累北京市新英才学校中学部助学稿(学生版)课 题: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执 笔陈志强审 核党凤倩助学时间10.25学习目标1、文本结构的分析,思路的把握2、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重点 难点1、划分或分析层次和段落2、品味开头、结尾与过渡、照应的作用,寻找行文线索3、判断有关作品结构与主题的分析是否正确助学过程教师助学活动看方法做例题题型一、划分层次和段落解题方法:1抓4个点。句子:过渡句,首尾句,议论、抒情句等。词语:关联词,序数词等。标点:分号,句号,冒号等。位置:标题,首尾段等。2梳理段落。不同类型的作品采取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方法:按时间推移的注意抓住时间词,按空间转换的注意文中空间方位、地点的变换;文中若有不同性质的材料,可根据文中所写人、物、事等内容的不同划分;情节推移清楚的,可按情节的展开过程划分。3归纳概括。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1)人生路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2)人第一眼看到的世界,就是生我养我的乡土。(3)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4)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5)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6)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畴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空气,千丝万缕粘着边。(7)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方向,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做茧,紧紧地包着自己,一辈子附在身。答: 。 题型二、开头结尾与过渡照应 解题方法:1确认。确认指定语段在行文中的位置,审清解题方向。2调动储备。根据语段在行文中的位置(包括开头段、过渡照应段和结尾段),分析其表达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开头段的作用有统摄全篇、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等。中间段的作用有过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等。结尾段的作用有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等。1.分析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2006年上海卷第12题) 2.作者在写某某之后,又写了某某,分析在文中的作用: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006年江苏卷第15题) 3.分析作者表现文章主旨时,行文上的特点: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2006年辽宁卷第21题) 4.简要分析所给文章的视角:本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请简要分析。(2006年福建卷第15题)答:1 。 2 。 3 。 4 。题型三、寻找行文线索解题方法:思考文章材料是用什么串联起来的。可以考虑以下方面:(1)时间线索,(2)空间线索,(3)人物线索,(4)实物线索(5)情感线索,(6)一句话、一件事、一个细节或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例题: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套第18题) 答: 。题型四、概括作品主题。解题方法:1留意文章标题。一般来说,标题可表明写作对象、写作范围,也能暗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倾向,它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同时也为我们联想、推测文意提供了依据。2关注文章首尾段。文章自有章法,文章之法就是它的起承转合。起合乃文章关键。起就是引出话题、开宗明义、设置悬念、奠定基调;合就是呼应开头、卒章显志、升华主题、强化感情。解读文本,抓住了首尾段意,犹如手执牛耳,理解文章主旨,就会水到渠成。3注意标志性的语言。理解文章主旨,单靠对文章首尾段的揣摩是不够的,因为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主体还是在中间部分。按照行文的规律,作者在表情达意时,肯定会有一定的思维脉络和情感线索,体现在文章中,就是那些分散的、不连贯的标志性语言。文章标志性的语言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反复出现的词句、议论抒情语句、段落首尾的中心句或关键句、段落中富含哲理或意蕴深刻的语句、段落之间的过渡句等等。考生在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语句按段落顺序串起来,自然就抓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4重视题干的信息。命题者在设置题目时,有时会在题干中透露相关信息,作为解题的暗示。题干透露的信息包括上下题之间的联系,它们互为因果、互为条件,这都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报秋 宗璞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正的怎么得了!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具体点拨分析:1留意文章标题。本文的题目是“报秋”,我们可以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解读标题。也就是说, “报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报秋”?“秋天到了我们该怎么办?”这三问,为我们联想、推测作品主题提供了思考的方向。2关注文章首尾段。首段告诉读者“没几天便是立秋”,而结尾反复强调要“领取”,实际上对作品主题具有较强的暗示。3注意标志性的语言。下列句子可视为标志性的语言(关键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这花的生命力极强。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结合标题“报秋”,首尾段的暗示,分析综合标志性的语言,不难概括出作品的主题。答: 。经典训练P317.2007四川高考题P318.2007辽宁高考题北京市新英才学校中学部助学稿 姓名: 课 题: 烛之武退秦师执 笔刘丽华审 核助学时间2008-11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先秦散文的叙事特点及艺术特征。2、学习文言知识点,包括古文化常识,句法知识,实词,虚词的用法等。重点 学会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信达雅课前预习知识清单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秦军汜南 、佚之狐 、夜缒而出 、许君焦、瑕 、若不阙秦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二、文学常识填空: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 又名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史书,相传为 末年 国史官 所做,主要记载了 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2、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写人简而精,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清代学者朱彝尊评价左传:“ ,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因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又和 并称为“春秋三传”。3、史书体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集中在一起,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 。三、介绍故事发生背景: 四、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共其乏困 、无能为也已 、秦伯说,与郑人梦。 、失其所与,不知。 五、词语古今异义。、行李之往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亦去之。 六、 特殊文言句式。、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夫晋,何厌之有? 、是寡人之过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七、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晋军函陵 、 夜缒而出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越国以鄙远 、 邻之厚,君之薄也。 、 共其乏困 、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既东封郑 助学过程教师助学活动学生活动课本导读1、 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2、秦国为什么要助晋国攻打郑国呢?3战争形势分析。深入研讨烛之武说秦伯运用哪些高超的攻心术:疑案解答怎样理解晋文公退兵的原因。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人物形象分析1、烛之武:2、郑伯:3、秦伯:4、晋文公:5、佚之狐:写作特色课外拓展训练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 B.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C.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的一项是(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 亦去之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