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发展

上传人:z**** 文档编号:113045997 上传时间:2022-06-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发展基于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的实践与反思易庆竑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重庆 江北,400020)摘要: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组织1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全国教育信息技术 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该课题围绕信息技 术促进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模式、环境特色、评价方式、留守儿童教育、教师专业发 展和教育均衡发展等研究内容,聚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通过发展子课题展开系统研究。 在过去的2年时间里,该课题在论证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创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探索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生提高创新精神和能力发展的方法与策略,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新教 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教育环境的改造,形成中小学在 线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探索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课程改革;“33式”;融合;创新引言教育信息化要求彻底更新教育观念,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信息 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广泛、深入应用。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 育理念,彻底变革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 可见,两者是同理同脉的。教育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涉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关系到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1为了加快全市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发展,切 实提高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实效,发挥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11 年 6 月,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简称:市技装中心)启动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 改革的创新研究申报工作,并于8 月被中央电教馆确立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 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113920171,研究周期为3 年。在过去的2 年时间里,市技装中心 围绕“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发展”这一命题开展行动研究,取得 了明显进展,完成了研究计划提出的阶段性任务。一、该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在社会科学领域,着重科学与实践结合的研究。”“行动科学试图既在具体的情境中采 取行动,又来检验那些概念化的理论。”“它(行动科学)是不同于既存状况的另一变通途径, 认为在社会行动者的价值选择下,可以产生根本性的变革。”2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 的创新研究总方向是依靠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发挥计算机网络跨越时空、沟通灵活的特 点,开发、利用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学习中更好地发展和提高。”3进一步推进中小学课程内容、 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创新发展。该课题研究的目标是丰富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优化课程 实施策略,构建课程评价新机制,推进全市中小学可持续发展。该课题从重庆市中小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确立了信息技术促进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创新、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环境变革、新技术促进中小学教学评价方式变革、网络技术优化留 守儿童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为主要研究内容。 该课题研究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中心,总结中小学校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创新经验,研究信息技术促进参研学校、教师和学 生发展的指标,提高教师、学生、家长的信息素养,切实将支撑并引领在线教育、“混合式 学习”发展的信息技术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全过程。该课题的研究过程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分析现有文献,吸 纳“十五”、“十一五”期间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建该课题的顶层设计、子课题规划和流程控 制设计,凸显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阶段,收集、汇总、分析过程资料和数据, 总结子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最后,在中期总结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完善研究设计,推进研 究成果的多渠道物化,总结子课题研究成果,完善后期研究,形成研究报告。二、总课题顶层设计与流程控制设计该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针对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优化行 动是行动研究法的精髓和准则。因此,研究者从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出 发,论证形成了“课程内容及呈现方式”、“课程实施策略”、“课程评价方式”和“学校可持 续发展”作为该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总课题的顶层设计和研究流程控 制设计。该课题是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程改革的大构架,具有目标大、内容丰、环节多、难 度高、周期长等特点,仅凭课题组的几名研究者难以取得实效,需布局若干子课题展开研究。 因此,顶层设计包括实施规划和子课题指南两大基础方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顶层设计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顶层设计创新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实施课程改革评价体系环境建设特色创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总目标(促进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课程内容及课程实课程评学校可持其呈现方式施策略价机制续发展实施规划图1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顶层设计示意图如图1所示。实施规划是该课题的基本框架,其主要功能是论证该课题研究的指导思 想、研究原则、研究目标和实施策略等大问题。子课题指南主要完成总课题研究内容的 布局指导。总课题组在拟定子课题指南时,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特别突出了对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供全市中小学确定选题时参考,不仅体现了重庆市的基础教育特 色,还凸显了该课题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特点。流程控制设计 流程控制设计需体现“子课题立项”、“子课题研究过程”、“协作交流”、“中期评估(总结)”、“成果物化交流”和“研究报告”等关键环节的逻辑关系与推进程序,为该课题取得实质性的研究成果提供技术路线和控制依据。如图2所示。子课题布局1总课题实施规划1关注度分析国家级、区域教 育信息化 与教育公 平研究 m子课题、市规划办 专项课题教 育信 息化 促进 课程 改革 的创 新研 究 报告总结研究成果图2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流程控制设计三、子课题承研单位及关键词分析4子课题承研单位分析帮助读者了解子课题研究者分布状况。据统计,91 项子课题的承 研单位由小学、初中、高中、区县技装管理部门、区县教委组成。其中,小学有46 所,占 总数的 50.5%;初中 22 所,占总数的24.2%;高中 14 所,占总数的15.4%;区县技装管理 部门7个,占总数的7.7%;区县教委2 个,占总数的2.2%。如图4 所示。由一线中小学承 研的子课题数达到90.1%。可见,该课题的主要研究者是中小学一线教师,覆盖了小班到普 通班、年级到学段、学校到区域。课题名称中的关键词包含着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等重要信息,研 究者通过分析课题名称关键词成功地发现并把握了一线研究教师的关注点。研究者通过对该 课题子课题所包含80 个关键词进行归类分析,得知所有子课题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如下20 个方面:(1)教育信息化,(2)农村中小学教育,(3)教育环境变革,(4)教学创新,(5) 教师专业发展,(6)教学策略,(7)教育模式,(8)网络教研,(9)课程呈现方式,(10) 教学方式,(11)师生互动方式,(12)学习方式,(13)评价方式,(14)课程实施,(15) 均衡发展,(16)教学模式,(17)留守儿童教育,(18)教育创新,(19)应用案例,(20) 生态课堂。显然,涉及上述20 个方面的研究不是完全独立、互不相干的,而是彼此关联、 相互依赖的,代表着该课题的研究热点和趋势。研究者以此作为进一步修正、完善研究设计 的依据,无疑将增强该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聚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提高一线教师行动研究水平客观上,该课题研究聚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这一主题,从信息技术在课前(备课)、 课中(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反思)等教学环节中的巧妙运用着手,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目 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易混点、教法和学法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上取得突破,在探 索网络环境下开展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设计、电子教案制作、创新教学方式、创新师生互动 方式和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取得实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形成经验,通过 课题协作交流平台迅速扩散,在全市形成规模效应。调研发现,子课题承研学校均将教师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训作为课题研究的首要 内容,并以不同角度切入“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学生信息 素养”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创新学习方式”等关注点的深入研究,这与行动研究要求解决 实际工作中存在教育观念落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低下等问题十分契合。实践证明,广大课 题学校通过系统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切实更新了教育观念,大面积提高了教师驾驭信 息技术的能力和素质,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大面积推进了课题学校的校本优质教学 资源建设和办学特色创新,有力地促进了课程改革。研究者在总结广大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抽象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33式” 如图3所示。其中,第一个“3”代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三大”要素,即:信息技术、 课程和学习理论;第二个“3”代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三大”环节,即:(1)教师和 学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2)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协同使用信息技术;(3)教师在以“学 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指导下引导学生将兴趣与注意力投入到新课程的创造性学习和探究中 去。这三大环节构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三个阶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方式 -“混合式学习”就是在这样的融合过程中诞生并形成的。这里的“混合”不仅指纸质教 材和数字化教材的混和,还包括物理教室和虚拟教室的混合。简言之,即指“教材”的混合 和“教室”的混合。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第三个环节(阶段)至关重要,关系到信息技术与 课程融合的深度和效度;缺少这个环节,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就会流于形式。图3混合式学习的形成该课题搭建的一线研究教师协作交流平台,取得了大面积提高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信 息技术研究水平的实效。近年来,全市中小学参加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教师逐年增多,各级 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立项数量逐年跃升。截至2013年9月,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 二五”规划在研课题达197项,参研教师已超过2500人。其中,2011年由重庆市技装中心批 准立项的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子课题91项,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的教育信息技术专项课题46项,20112013年由中央电化教育馆批 准立项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简称:国家级课题)58项。全市38个行政区县承担有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的区县达21个,占区县总数的55.3%。以2011 2013年重庆市承 研的由中央电化教育馆批准立项的58项(图4)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 为例,三年实现了申报数量、立项数量和申报成功率的全面提升。如表2所示,重庆市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模和水平与兄弟省市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图4重庆市承研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2013年)统计表2 2011-2013年部分省市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数据统计年份全国 立项 总数贵州 省立 项数四川 省立 项数云南 省立 项数上海 市立 项数天津 市立 项数重庆 市申 报课 题数重庆 市获 批立 项数重庆 市申 报成 功率重庆市在全 国排名201140511112361838718.4%19/282012370236424401332.5%12/2920135793331576603863.3%3/28合计135467202145281385842%数据来源: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网)567五、课题研究课引领课堂教学模式变革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主阵地。该课题十分注重通过子课题协作交流平台展示课题研究 课,强力引导、冲击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总课题组先后举办子课题协作交流活动8次,每次 活动都安排有研究课展示。在子课题中期评估过程中,总课题组也要求评估组进教室听课, 掌握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第一手资料。研究者认为,课题研究课体现了如下功能(:1)展示 信息化教学环境;(2)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环节中的应用;(3)系统探 索、展示、审视、交流、推广、评价、反思课堂教学方面的作用;(4)促进课程呈现方式、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等的深刻变革与创新。研究者发现,研究课 的上述功能还清晰地呈现了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三大要素,即:信息技 术、课程和学习理论。因此,开展课题研究课活动成为广大课题学校营造课改氛围、变革传 统教学模式、推进混合式学习的重要途径。其中,重庆市江津中学实验的“三维动态课堂、 重庆市聚奎中学试验的“翻转课堂”和重庆市几江中学的“基于网络环境的视频案例研究课”, 走在全市中小学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建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前列, 这些学校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创造性在合作与探究教学实践中得到真实的激发和升华, 深受兄弟学校追捧。六、信息技术引发教育环境的变革“技术”有着丰富的内涵,从单纯的硬件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方法,都可以称之为技 术。技术既可指一种“产品”,也可指一个“过程”。人类历史证明,每一次新技术的诞生 和应用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德国学者 昆特(Thorsten Quandt)依据“人的生存空间”理论,分析了“技术应用的三角模型”,认 为“用户的知识结构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他们对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信息技术应用不仅反映了 用户需要的特征,同样会不自觉地把一些附属特征强加给用户,改变用户的特征;社会环境 同样也影响着技术应用的发展。三者中,每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媒介生态环境的变 化”。8教育技术从远古走来,经历了公元前4 世纪中以前的“口传” 、公元前4 世纪中到 15 世纪 50 年代的“手抄文字”、15 世纪 50 年代至今的“纸质印刷”、19 世纪 30 年代至今 的“电子传播”和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的“数字传播”等五大时代。相应地,教学组织方 式经历了从“面对面”、“私塾”、“班级授课制”(“现代学校制度”)、“远程教育” (如:广播电视大学)向当今的“混合式学习”演变。当下,“纸质印刷”、“电子传播” 和“数字传播”等教育技术并存,共同支撑并促进着当今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910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需聚焦学生发展,而学生发展离不开各种教育环境。因此,研究信息 技术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在线教育等教育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如图 5 所示,信息技术创生了在线教育,并同时具有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的变 革与再造功能。在信息化时代,包罗万象的互联网为中小学生畅游虚拟世界提供了便利,传统的学校、 家庭、社会等教育环境也因融入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等多元化信息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 革。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实体学校教育结合产生了全新的网络教育。在线教育以前所未有的姿 态跨越传统实体学校教育的围墙,成为现代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线教育可让足 不出户的学生借助电脑或者智能手机参加到集结世界各地学生和教师于同一个虚拟教室的 学习与讨论之中,这是传统的实体学校教育所不能实现的。信息技术不会只满足于融入人们 生活、学习那么简单,还将影响并催生实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深刻变革。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途径是自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环境的变革和再造。当前,在互 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支持下迅猛发展的在线教育,正以囊括人类所有优质教 育资源并席卷全球之势将开放教育推向极致。如此深刻的教育变革必将衍生发展出的教育体 制和教学规律。教育信息化不可抗拒,信息技术早已渗透到各种教育环境之中,人类教育教 学的各个层面、环节和细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新的教育环境要求教育管理者、教师 学生和家长不仅需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还需加强网络道德和法治修养。七、主要问题讨论重庆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经过十余年的长足发展,全市中小学师生都具备了使用信息技 术、接入互联网的基本条件,但长期以来存在的教育改革发展缓慢、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总体偏低、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 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不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研究不深等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的 解决。在推进课程改革方面,重庆市近年来以城乡统筹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抓手,实施政 府行政主导、教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改革、课程资源建设、教育评价改革五大战略举措, 在綦江县、万州区、江津区、北碚区、南岸区和沙坪坝区等地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由 于不同地方的研究热点不同,存在着现行教育体制、结构和内容的开放性不足,吸纳新技术、 新知识、鼓励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发展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各地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都不 同程度存在着难以突破“课件演示加传统教学模式”局限的问题,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在中小 学教育教学中的使用效益低,变革落后的教学方式?如何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融合信息 技术元素,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如何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评价纬度与体系?教育信息 化怎样为推进现行教育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提供技术支撑?等等,这些问题依然具有很大的探 讨空间。笔者注意到,近年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基于连接主义教学设计的 在线教育提供了技术条件。2012年是美国的“M00C元年”(M00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的席卷全球引起了整个教育界的震动。在线教育的发展可使学习者足不出 户享受全世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人类获取知识的增添了灵活多样的渠道,大大加快了人 们跨时空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教与学均不再受时空限制。在线课程正在以不可逆 转之势从辅助性课程向学校主流课程演进。有学者称这将重塑教育版图,是“印刷术发明以 来教育最重要的革命”,“翻转课堂”代表“未来教育”。以可汗学隠Khan Academy)、大 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为代表的无国界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带 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11结束语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的长足发展仅仅是优化布局教育系统组成要素、挖 掘优质教育资源的硬件基础,而不是教育信息化的全部。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 教学的改革、创新和发展。该课题将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渗透到中小学教学、科研、管理和 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切实为信息技术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提供技术支持,以加速学校教 育的改革与转型步伐。为此,该课题将在后期研究中,主要围绕以下七方面着力突破:第一, 进一步加强对在线教育的研究,利用在线课程所引发的全球优质教育资源重新配置机遇,在 变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教育环境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第二,加强对中小学 在线课程和微课程的研究,取得转变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突破;第三,加强对“慕课”(MOOC)、“翻转课堂”的研究,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取得创新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突 破;第四,加强对中小学优质视频教育资源配送机制研究,取得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 足农村地区青少年(如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的突破;第五,加强在线继续教育研究,充 分发挥重庆教师研修网作用,取得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第六,加强学分银 行研究,在形成在线教育打造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 社会的方法和策略上取得突破;第七,加强教学评价方式研究,在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 融合的评价体系方面取得突破。参考文献:I 3王珠珠,陈庆贵.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J,中 国电化教育2006.(12) :16-26.克里斯阿吉里斯,罗伯特帕特南,戴安娜麦克莱恩史密斯行动科学M夏林清,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3-4.4 易庆竑对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创新研究的认识与讨论J,电教世界,2013:7-95 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公布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立项的通知EB/OL.6 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公布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立项的通知. EB/OL.7 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公布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立项的通矢口EB/OL. 8 Thorsten Quandt.Living in the Mediatope:A Multimethod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MediaTechnologies in the Domestic EnvironmentJ. 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10,26:330-345.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0:1-320.10 李运林.论教育与信息 信息技术-四论“信息化教育”兼解读“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 有革命性影响” J,电化教育研究,2013.(03):11-15.II 黄震.在线课程:重塑高教版图N.中国教育报,2013-4-8(5).(责任编辑:肖爱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