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液体的压强(1)》一课的点评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12894402 上传时间:2022-06-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液体的压强(1)》一课的点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对《液体的压强(1)》一课的点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对《液体的压强(1)》一课的点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液体的压强(1)一课的点评 摘要教研员对教学工作起着研究、指导、引领、服务的作用。黑河市教育研究院开展了为期三周的教研员“跟踪式”听评课活动,其中,刘海波老师执教的液体的压强(1)一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学生主动思考,踊跃展示,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学习效果突出。“跟踪式”听评课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发现和搜集市直属初中优秀课程资源,为教育资源公共平台提供了优秀案例,使全市教育工作者共享名师资源,推进了地方优质资源建设。 关键词教研员;听评课;专业水平;名师资源 刘海波老师执教的液体的压强(1)一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学生主动思考,踊跃展示,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学习效果突出,学习行为高效,是一节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课。刘海波老师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加充分的实验和探究机会,将本课的内容预设定为两课时完成,本节课主要完成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大小两部分知识。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吃过带鱼,但见过活的深海带鱼吗? 学生:没见过。 教师:我给同学们看一个实验一位叫帕斯卡的人,他用一个密闭的装满水的桶,在桶盖上插入一根细长的管子,从楼房的阳台上向细管里灌水。你们猜怎么样结果他只用了一杯水,就把桶压裂了,桶里的水从裂缝中流了出来。这就是著名的帕斯卡裂桶实验。通过今天对液体的压强的学习,同学们就能解释这两种物理现象了。(导入新课,书写标题) 教师:哪位同学读一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读学习目标。(课前老师已将学习目标书写在黑板上) 教师:每个小组都配备了实验器材,现在,你们利用给出的实验器材,先进行小组先讨论,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进行小组汇报。同时注意实验器材是玻璃做的,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 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案,边动手操作边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学生自主探究,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哪组同学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我们组在容器中装入清水,发现容器底部的橡皮膜向下突出,说明水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学生:老师,我们组还发现在容器侧壁上的两个橡皮膜也向外突出,说明水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存在。 教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侧壁上的两个橡皮膜向外突出部分有什么差异? 学生:下面一个橡皮膜比上面一个橡皮膜向外更突出一些。 老师: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说明了什么? 学生:可能水越深,对容器侧壁的压强越大。 教师:同学们用实验证明了液体压强的存在,还猜想了液体压强可能与水的深度有关,下面我们再利用液体压强计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液体的压强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我给同学们介绍液体压强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它是测量液体内部压强的仪器,主要由探头、胶管和U形管组成。探头是由空金属盒蒙上橡皮膜构成的。如果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放在液体里的薄膜就会发生形变,形变导致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产生高度差,通过高度差的大小就能反映出薄膜所受压强的大小。这种方法在物理学中经常用到,谁知道是什么方法? 学生:转换法。 教师:刚才,同学们猜测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水的深度有关,你们再猜猜可能还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可能和液体的方向有关。 学生:还可能和装入容器中的液体有关。 老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实验之前,各组要认真讨论,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分工,做好观察和记录。我要提示三点:一是在组装液体压强计的时候注意胶管与U形管接触处不要漏气;二是用不同液体做对比实验时,由于浓盐水和酒精与清水的密度相差不大,现象不明显,咱们看模拟实验,就不分组探究了;三是在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是否有关时,应该确保其它因素不变,这也是我们物理学习中常见的方法,谁知道是什么方法? 学生:控制变量法。 教师:同学们现在开始实验。实验后我找同学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和规范实验操作动作) 教师:哪组同学说一下你们组的实验步骤,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学生:我们组首先组装液体压强计,组装完毕后轻轻用手触摸橡皮膜,观察到U形管两侧液面产生了高度差,不触摸橡皮膜时U形管两侧液面相平,没有高度差,说明液体压强计组装成功。然后,我们把液体压强计放入水中,用螺丝将压强计固定在容器侧壁上。保持探头在一定深度时,旋转上面的螺母改变探头的方向,发现无论探头向上、向下、向前、向后,或者是向任何方向,U形管两侧的高度差都不变。这个现象说明了液体内部有压强,并且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教师:你们表述得准确完整,观察得细致,总结得到位。 学生:刘老师,我们组把探头放到不同深度的水中时,发现U形管两侧的高度差不同,而且探头下放的越深,U形管两侧的高度差越大。说明液体内部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教师:同学们,我们看演示实验,注意观察,在同一深度,换用不同液体时,U形管两侧的高度差如何变化? 学生:换用酒精溶液时,U形管两侧的高度差比在水中同一深度的高度差要小。说明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教师:把书翻到34页,记下液体压强的特点,并仔细回忆对比:是否和我们总结的实验结论相符。 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液体压强的特点,能够解释课前我们提到的深海带鱼和帕斯卡裂桶实验现象,小组先讨论2分钟,然后向老师和同学解释,分析原因。 学生:深海带鱼生活在水比较深的地方,根据液体压强的特点,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所以带鱼身体外部的压强较大,它为了生存必须保证身体内部的压强也比较大,但当带鱼来到海面,身体外部的压强减小了,压力也减小,但身体内部的压强不变,压力依然较大,所以在身体内外不同压力的作用下,带鱼的内脏会受到严重损害,也就看不到活的带鱼了。 教师:分析透彻,解释清晰。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现象和我们学习的物理知识相关。同学们要学会观察生活,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从中你就会明白很多道理。谁来解释帕斯卡裂桶实验现象? 学生:根据液体压强深度越深压强越大的特点,帕斯卡所用的管子又细又长,因此导致压强就大,压力也就越大,所以只用了一杯水,就把桶压裂了。 教师:同学们已经将上面两种现象解释得很清楚、很准确,说明基本掌握了液体压强的特点,老师就不重复了。同学们,给你们3分钟时间,阅读教材34页至35页,并推导出液体压强的大小计算公式。我提示两个公式:P=F/S,F=G=mg,这两个公式都是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另外,假设液体中有一个理想的液柱,研究这个水平放置的液柱底面所受的压强,这也是物理中中常用的理想化模型的方法研究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推导计算。(教师巡视,引导、点拨、纠错) 教师:谁来说说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过程?我在黑板上同步书写。 学生:液柱底部平面所受的压力F等于液柱所受的重力G,重力G等于液柱的质量m乘以g,质量又等于液柱的密度乘以体积v,体积v等于底面积s乘以深度h。所以压力等于密度乘以底面积s乘以深度h乘以g,压强就等于压力除以底面积s,等于液体密度乘以深度h乘以g。(教师板书:F=G=mg=vg=shg,P=F/s=shg/s=hg) 教师:这就是液体压强的计算式,公式用于计算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我给大家出一道题,看看你们掌握了没有,快速动笔做一做,谁做完了给我看看。(电子白板上出示习题) 学生:做习题,两名学生板演。 教师:检查学生做题情况,评定板演学生做题的步骤与对错,布置作业。 【教学评价】 我认为本课的优点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教学设计合理、突出实验教学。物理课程标准规定:“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按照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圆满完成预定学习目标。本节课处处体现了通过实验,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这一主题,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自制教具,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设计了多组实验进行教学。新课导入后,教师设计了自主探究环节:“你能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吗?”变演示实验为分组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亲历实验过程,观察细微变化的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感知液体压强的真实存在。同时,教师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变出分组实验。整节课围绕液体压强的特点,以分组实验为主,巧妙设计、层层推进,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总结,不断发现液体压强的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有哪些,圆满达成了学习目标。 二是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核心理念。新课改理念倡导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和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凭借自身努力能够弄明白的知识教师不包办代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变课堂为学生真正主动探究、合作共享、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场所。学生利用器材进行分组实验,自行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法;通过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猜测出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并通过实验逐步观察实验现象,验证猜想,自己总结出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阅读教材,根据上节课的学习自己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并完成例题的讲解和分析;通过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深海带鱼和帕斯卡裂桶实验”的分析与讨论。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变灌输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了能力。 三是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执教能力,能够发挥引导作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教会学习方法,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教具的制作、课堂的调控、学习方法的预设、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等都透射出教师深厚的专业素质较高的执教能力。在学生分组实验“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时,刘老师及时提示学生“把探头放进盛水的容器中,保持探头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采取的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以此类推来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在介绍液体压强计的构造和原理时,刘老师强调,为了便于观察液体内部压强的变化,利用压强计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反应出液体压强的大小,这种方法也是物理学中常见的转换法。 四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杨碧君主任认为,“学生们凝神思考,或热烈讨论问题,或开展小组间活动,或与老师进行良好互动,课堂气氛和谐生动”,这才是一堂优质课。课堂应是“动”起来、“活”起来的,教师与学生应带着高昂的兴趣积极高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课上没有一名学生溜号或做其它学科作业,学生的目光一直围绕实验、围绕黑板、围绕汇报的学生、围绕点拨的老师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思考问题有层次有深度,实验操作井然有序,回答问题条理清晰,纠正问题争先恐后,解答习题有理有据,课堂习题检测正答率较高。学生学习状态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热烈,学习效果突出。 本节课有待完善之处:一是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同一深度,换用不同液体,观察U形管两侧的高度差如何变化”时,由于水与酒精的密度差距小,实验现象不明显,所以此处教师改为用电子白板演示“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实验。对此,我认为还是用分组实验较好,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亲历实验过程,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二是学生阅读教材推导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时,建议找几名学生在侧黑板上推导并讲解,而不是学生说教师写,这样能真实地反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暴露学生在推导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便于及时纠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苏红.物理教学案例液体的压强J.中学物理,2009(06).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