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作品的形象教案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2703700 上传时间:2022-06-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作品的形象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作品的形象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作品的形象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2020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作品的形象 一、什么是作品的形象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则是抒情主人公。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它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譬如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景物,“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等,就构成了凄凉、压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境,显示出全诗的感情基调。不过,就具体的诗歌而言,其形象是各有侧重的,有的侧重于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有的侧重于描写客体的,也有全是写景的。例1: 渔家傲 记梦 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但这首诗风格豪放,意境阔大,而且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全词写的都是梦境:上片写词人飞上了天,天帝很关心她,“殷勤问我归何处”,即问她要到哪里去,归宿是什么?下片写她对天帝的回答。“我报”即我回答说,“路长嗟日暮”,前路渺茫,一片昏暗,使人忧伤。她不满于“学诗漫(徒)有惊人句”,而要乘长风,展鸿图,飞往仙岛(“三山”),去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理想的境界。可见这首词主要刻画了不满现状、追求理想的诗人自我形象。而开头两句描写拂晓前夜空的景象:空中云涛翻滚,晓雾弥漫,银河在转动,那里仿佛有无数风帆在飞舞。这完全是梦中的景象,它渲染梦境,衬托出词人对理想追求的急切心情。二、鉴赏形象的目标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容,分析判断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还要判断其社会意义。例2: 待储光羲不至 王 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这首诗紧扣标题中的“待”字,描写诗人等待客人的种种情景:一大早打开重门等待储光羲的来到,诗人坐立不宁,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坐下去,都在倾听友人来到时的车马声。好像(“要欲”)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正要出门去迎接,谁知这是一种错觉。可见诗人等待之急切。然而,从早一直等到晚(“晚钟鸣上苑”),外面下起了“疏雨”,友人带没有到来。于诗人终于明白了(了自,已经明白),友人不会来了。“临堂空复情”,是自己自作多情(空复情,自多情)。可见本诗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者说表达了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例3: 月 夜 杜 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又照泪痕干?注鄜(f)州:今陕西富县。虚幌:薄帷。这首诗是杜甫落入安史叛军之手,身陷长安时所作。题为月夜,当是诗人看到长安之月,因望月而思家念妻。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却是从鄜州闺中的妻子落笔,“只独看”,写出妻子的孤独,写出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妻子“独看” 鄜州之月而“忆长安”的夫君,已饱含着辛酸;而小儿女们天真幼稚,“未解忆长安”,更是饱含辛酸。第三联通过妻子独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湿”愈重,“寒”愈甚,忆念便愈深。而这完全是诗人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之时,自然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愿望。“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独看”而泪痕不干,显然是写出了离别之苦。但是,诗人借望月而抒情,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妻离别之情。这种离别之情是深深地打上那个动乱时代的烙印的,因此在评述这首诗所饱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时,还要再深一层,即“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离乱的悲哀,“双照”的希望表达着诗人对结束动乱的企盼。想到这一步就涉及到本诗的社会意义了。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高考诗歌鉴赏题涉及作品形象的社会意义时,一般会提供注释给考生一定程度的帮助;如果不提供帮助,那一定是在高中毕业生知识背景之中的。三、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的问题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准备参加高考,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的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4)折柳送别,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2从分析景、情入手诗人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读者读诗,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体味。即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例4: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从诗题和诗意看,诗人在秋天离开广陵(今扬州)北上将渡淮河北上或西行,亲故都留在了广陵。到了渡口,天夜已晚,又不见渡船。这时天正下着雨,他一人在河边徘徊,诗人的思绪正像淮河的波涛一样翻滚。他把此时此地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这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描写暮色中空荡荡的淮河,诗人欲渡而无船可待,给人一种空旷孤寂之感。接下去茫茫楚天挂起雨幕,东连至海,远处山寺传来悠长的钟声,孤寂变成了凄怆,羁旅之情更加深重。颈联点出“离思”。“独鸟下东南”,这雨幕上出现的“鸟”是“独”的,可见是失群的;一个“下”字,可见是归巢的;“东南”二字表明是飞向广陵方向去的。诗人睹鸟而思己,“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油然而生,读者也不能不为之凄恻。这样看来,本诗全用景物烘托、离别之意,凄楚、落寞之情,如果不是细细探寻景物描写中隐含着的诗人的内心世界,鉴赏就有可能走上歧途。四、典型题分析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闻 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 塘越 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这是2020年春季招生考试北京卷的第20题。答案是:(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这两首唐诗属于诗的何种体裁自不必多说,这里只对后两问作分析。韦应物的闻雁前两句的“故园”、“归思”便点出了思乡之情。从解读这首诗来说,更要研读后两句。韦应物家居长安,而现在身处淮南,两地相隔千里以上。而现在适逢秋夜,外面的秋雨下个不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这秋天的暗夜听着淅淅沥沥的秋雨,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夜的深沉、秋的凄寒、高斋的空寂,这样的环境气氛,不免触动归思。“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我的故园是那样的渺远,我的归思正绵远悠长。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时,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由远而近(“来”)的雁鸣之声。这声音在秋天的雨夜显得格外凄清,引发诗人联翩的浮想;雁是南归了,我却不能归去!赵嘏的寒塘则是另一种写法。前两句写自己早起临水梳洗,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的景色。这两句点明时序“秋”,这是触动离愁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暗示漂泊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令人想到“羞将白发照绿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名句,换言之,第二句的“秋”不仅指秋天的景色。于是“乡心正无限”便极有力度。“一雁过南楼”,看似写景,言外之意其实是雁归人未归。因此本诗写雁,与韦应物写雁,其作用是相同的。有此理解,形成后两问的答案便很容易了。五、练习与答案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1)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2)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月夜忆舍弟 杜 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答: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雨 晴 王 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 (2)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诗“神”在何处?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西 楼曾 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1)这首描写了什么景象?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答: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表达的诗人的情感。答: 附:答案及简析1(1)答案要点: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2)答案要点:时序交替,触景伤情;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旧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2(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2)答案要点: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3(1)前两句诗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所见的情景相对比、映衬,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诗人看着雨后花落春残之景,惋惜而扫兴)(2)这句诗由“蜂蝶纷纷过墙去”而来,它不仅写出蜂蝶追捉春色的神念,而且把“春色”写活了,似乎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意思对即可)4(1)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风吹、云涌、雷鸣,渲染出“风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2)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暴风雨将至,诗人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