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专业综合实习东川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12679871 上传时间:2022-06-23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土保持专业综合实习东川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水土保持专业综合实习东川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水土保持专业综合实习东川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土保持专业综合实习报告班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2013级*: 20130753066*:左嫚组号:第6组指导教师:黎建强实习时间: 2017年1月9日目录1.前言32.实习目的与意义33.小流域自然环境基本情况33.1地理位置、地形地貌33.2气候33.3植被及土壤33.4河流及水文33.5水土流失现状33.6水土保持现状33.7实习地概况3深沟简介3蒋家沟简介3石羊沟简介34社会经济情况35.土壤侵蚀特点35.1土壤侵蚀类型及形式3土壤侵蚀类型3土壤侵蚀形式35.2土壤侵蚀分布35.3土壤侵蚀强度35.4土壤侵蚀危害及成因3土壤侵蚀危害3土壤侵蚀成因36.土壤侵蚀控制措施建议37.泥石流形成原因37.1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危害3泥石流形成条件3泥石流类的危害37.2蒋家沟泥石流形成原因38蒋家沟侵蚀沟道水流含沙量测定38.1泥沙分类38.2含沙量输沙量38.3运动基本规律38.4测定方法39.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布局39.1措施体系的构成及布局特点3防治原则3防治措施分类3布局特点39.2工程治理措施3坡面治理措施3沟道治理措施39.3 生物治理措施39.3.1 植物种类的选择39.3.2 植物种类的要求39.3.3 加速低产低效林地、园地、牧草地和水面的改造39.4自然修复措施39.4.1 封育管护39.4.2 能源替代39.4.3 舍饲养畜310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建议311结语31. 前言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土面积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侵蚀是风力侵蚀为主;南方土石山区主要是石漠化侵蚀为主;高海拔山区及其青藏高原主要是冻融侵蚀为主;根据侵蚀类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常见的西南石质山地是要是水力侵蚀造成的侵蚀为主。其中水力侵蚀常常伴随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泥石流、山洪是典型的混合侵蚀,这些灾害危害程度严重,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影响农林业的生产发展。近几十年来,在全国各地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结合,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产生明显的效果。其中,工程措施主要是沟头防护,配合水窖、涝池、山塘、截水沟等各类小型蓄水工程,制止了沟壑发展,保护了土地。通过沟中筑坝淤地和沟滩造地,把荒沟变成高产的良田,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山坡耕地小于25的进行坡改梯工程,25以上的退耕还林还草,更陡的山坡结合封禁育林治理,山顶结合沟头截排水沟更好的防止沟头淤积侵蚀,防止沟岸扩展。在沟道设置拦砂坝和谷坊群制止沟床下切、淤坝成地发展各业用地,在沟岸种植水保林,蓄水保土,达到生态、经济、社会兼优的原则。与此同时,各地在防治水土流失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80年代,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探索和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推动了水土保持事业的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94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根据联合国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的精神,决定编制19962050年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水土保持被列为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更紧密地与全国生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2. 实习目的与意义水土保持实习,就是需要我们课本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措施,为理论与实际结合夯实基础,投身大自然感受现场小流域的治理,结合书本知识巩固我们的学习实践。通过实地调查小流域尺度土壤侵蚀规律调查与识别、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布局与调查。可对其进行水土流失系统分析结合其相应治理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学习相关经验为以后流域治理提供借鉴经验,为小流域治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3.小流域自然环境基本情况3.1地理位置、地形地貌(1)地理位置*市*区位于*省东北部,10248E10319E, 2547N 2633N。东邻会泽县,西接禄劝县,南与寻甸县接壤,北与*省会东县隔金沙江相望。是举世闻名的“铜都”。全区土地面积1859 km2,山地面积占97.3%,属深、中切割的高、*狭谷地貌类型。境内最高海拔4344.1米,最低海拔695米,高差3649.1米。(2)地质与地貌*地处小江深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繁,烈度一般在六度以上,个别地方达九度,大的地震平均每百年一次,小震则几乎年年都有,地震直接破坏山体稳定,使岩石破碎,变质加深,节理发育,风化强烈,为本区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储量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除了区域性的大断裂控制*些泥石流沟谷的分布和发育外,次一级的小断裂对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有一定影响,*些泥石流沟常常沿着小断裂发育。背斜轴部的及其邻近地段,岩石破碎,也往往是泥石流的发育场所,软硬岩性互层的单斜层构造地段,在山坡再造过程中也容易提供泥石流的固体物质。试验区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属川滇经向构造带与华夏东北构造带结合过渡部位。*地处云贵高原北部边缘,属川滇经向构造带与华夏东北构造带结合过度部位。南北最大纵距84.6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1.2千米。境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峻,以小江为界,东侧乌蒙山系,最高峰牯牛寨海拔4017.3米;西部为拱王山系,最高峰雪岭海拔4344.1米,为滇中第一峰。*境内金沙江与小江的交汇处,海拔仅为695米,是*市海拔最低点。由于*境内为世界深大断裂带,地质侵蚀强烈,形成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土壤由下而上分布着燥红土、红壤、黄红壤、棕壤、亚高山草甸土等5大类型,其中以红壤分布最广。3.2气候温度、风、降雨等气象要素对泥石流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但降水在各要素中与泥石流的关系最为密切。*所处的小流域,降雨特点:一是降水集中。小流域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秋季节(5-10月),而其中又以6-8月的降水最为集中,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二是多雨区与泥石流形成区吻合。海拔1200m以下河谷地带是少雨区,海拔2400m以上山区是多雨区,而最大降雨区出现在海拔2400-3300m之间,这个最大降雨区正好是小江两岸的泥石流沟的形成。三是多局性暴雨。这是在季风气候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控制面积小、历时短、强度大的局地性暴雨,表现为雷电交加、狂风冰雹和倾盆大雨齐来,这是形成小流域灾害性泥石流的主要激发因素。四是多夜雨、夜雨导致泥石流常于夜间爆发。除暴雨外,连续降水后的大雨,也常能促使泥石流爆发。地处海拔695米2000米以下的低*峡谷地段,属于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高温、干旱、少雨是其主要气候特征,且干湿季明显,光热资源极为丰富,多年平均全年太阳辐射总量达5872.91兆焦耳/平方米,直射强度14.0万千卡/平方米。*区地处亚热带地区,受太平洋西南气流与印度洋东南气流的控制,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4.5,年均积温4100度,全年干、湿季分明,88%的降水集中在每年5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其中6到8月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459。高山多雨,河谷干热具明显立体气候特征,局部地区容易产生暴雨,为水土流失的加剧提供了水动力条件。3.3植被及土壤(1)植被*植被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m以上的偏远山区),森林群落调节生态平衡功能降低, 植被呈逆行演替方向发展, 除局部地段保持森林群落外, 以稀树灌丛或灌木草丛为主, 严重地段退化为半荒漠化的次生裸露地。(2)土壤径流发生时影响侵蚀量的主要土壤特征是土壤分散的难易。*区土壤处于起伏不平的斜面上,土壤含碎屑砾石多,土层浅薄,土壤质地较粗、结构差、生物循环作用弱,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低,一旦原来处于动态平衡的土壤系统早稻破坏,就可能发生不可逆转的退化,直到基岩裸露,土壤系统瓦解,随之而来的便是水土流失。全区土壤主要有红壤、黄壤、紫色土、黄棕壤、棕壤、燥红土等土类,成土母质一般容易风化,土壤质地疏松,结构较差。*地区环境温暖湿润,土壤里的铁质经过氧化慢慢沉积下来,逐渐形成了炫目的色彩。耕地一半是红壤,非耕地多为荒山、荒坡。这类土壤在高温多雨条件下容易风化,遇水易分解,抗冲抗蚀能力弱,易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区域内的土壤种类之多,受海拔因素的影响,分为四个垂直土壤带,即干旱性、山地性、山地森林性、山地草甸性土壤带,其土壤容易受到人为的影响,施肥多便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施肥少滥用多,则极易受到破坏。3.4河流及水文*区在每年6-9月间,雨量充沛且多暴雨,河流处于丰水期,这期间河流主要靠地下水补给。据考察表明,泥石流一般发生在50km2以内的小流域,由于流域面积小,植被条件差,岩石裸露多,降水径流系数大,汇流时间短,容易形成强大的径流。径流有坡面径流与沟槽径流两种形式,坡面径流具有强大的侵蚀性,将大量细颗粒物质带入主沟,由坡面径流形成沟槽径流的过程,也是由清水变成泥浆的过程。在许多情况下,可以见到坡泥浆流。沟槽径流集中坡面径流后,下切沟床,强烈冲刷两岸的崩滑体前缘,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有利条件。3.5水土流失现状该区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无论在自然资源或生产潜力上,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该区降雨量大而集中、地形破碎、坡度大、母岩抗蚀力弱, 发育的红壤可蚀性高, 加之人口密度大, 人地矛盾突出, 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通过对研究区地理特征、气候特征和地表特征的了解可知,该地区地势陡峻,地壳活动频繁,山地稳定度较低,常年降雨集中,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地表松散固体物质大量堆积,均加剧了本地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据统计,全区水土流失面积1274km2,占总面积的 68.51%,其中轻度流失占25.74%,中度流失占26.47%,强度流失8.52%,极强度流失3.7%,剧烈流失占4.08%,全区多年平均侵蚀总量828.34万吨,平均侵蚀模数1406t/km2a,年侵蚀深3.55mm。水利工程和河道淤塞严重,抗旱能力减弱,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作物产量低。*泥石流防治始于5O年代末。铁路、矿务局、*冰川冻土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等单位先后组织专业队伍,对小江流域泥石流进行长期观测和防治研究。60年代治理危害铁路的泥石流和蒋家沟 70年代后期,市委市政府开始着手小江流域的全面整治,成立了“*小江整治办公室”,确定了“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综合治理、重点突破”的方针,以大桥河整治工程为重点,采取“挡土墙为主,疏导为辅;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的治理方案,经过几年的连续治理,遏制了泥石流的发展,减轻了灾害,经济效益显著,在与泥石流的长期防治实践中,经过不断摸索、总结成功的技术和经验,并加以应用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绩。3.6水土保持现状*泥石流防治始于5O年代末。铁路、矿务局、*冰川冻土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等单位先后组织专业队伍,对小江流域泥石流进行长期观测和防治研究。60年代治理危害铁路的泥石流和蒋家沟 70年代后期,市委市政府开始着手小江流域的全面整治,成立了“*小江整治办公室”,确定了“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综合治理、重点突破”的方针,以大桥河整治工程为重点,采取“挡土墙为主,疏导为辅;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的治理方案,经过几年的连续治理,遏制了泥石流的发展,减轻了灾害,并在荒石滩地上新开垦良田2467 ha,保护农田8933 ha,经济效益显著在与泥石流的长期防治实践中,经过不断摸索、总结成功的技术和经验,并加以应用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绩。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有:1.首先提出“稳、拦、排”的泥石流治理思路“稳”即在泥石流的形成区封山育草、植树造林,减弱地表径流,防止坡面侵蚀,在支沟中采用谷坊群稳沟,防止沟道下初;对滑坡体采用截流排水,防止水渗透,从而达到“固土稳坡”的作用。“拦”即在泥石流的主沟床中,选择有利地形,构筑拦挡坝,拦蓄泥砂,减缓沟床纵坡,提高沟床的侵蚀基准面,从而实现“固脚稳坡、水土分离。“排”即在泥石流堆积区,修建排导槽,柬水攻砂,以达保护城镇和重要生产设施,可充分开发和利用土地。2.总结出了*排导槽 (又称“肋槛式排导槽”)在排导槽的两边墙之间增设了防冲“肋槛,肋槛的密度和间距依据对泥石流主沟床的纵坡计算而确定,即“左边墙”防冲肋“右边墙”连接成一体,两边墙与防冲肋呈互相保护之态势,极大地提高了抗泥石流底蚀和侧蚀的强度,既节约了工程量,减少了工程维护费,排导效果又十分良好。自“六五”末期,在国家和省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的关怀、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市对小江泥石流进行了全面整治。至今为止,*市先后对蒋家沟、因民沟、小水沟、大桥河、尼拉姑沟、石羊沟、老干沟、达德河、黑水河、黑沙沟、旺家箐、小石嗣、吊嘎河、拖沓沟等16条泥石流沟进行治理结合*公路改造的竣工完成,一是充分保防了城市、矿山的安全;二是维护和保证了公路运输的畅通,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三是为1994年底*铁路支线的改线工程的开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防止工程截止1997年底,累计共投入治理资金6625万元植树造林、封山育林42000hm四旁植树1216,8万株建成泥石流拦档坝6O座,固床坝102座,谷坊坝915道截流沟147 km护堤43 km排导槽273 km,拦蓄泥砂量达33451万m ,荒滩造田14000ha保护农田933 hm,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50 km 。*市的党正领导和科技人员充分认识到泥石流治理的艰巨性、长期性和综合性,坚持以泥石流沟为治理单元,逐年实施,长期坚持,做到了开工一条竣工一条就成功一条。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治理效益,逐渐恢复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贫困山区求生存、谋发展,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成为*省泥石流治理的突出典型。3.7实习地概况深沟简介深沟是危害*城区的灾害性泥石流沟之一,流域面积29.32平方千米,主沟长9.6 km,沟口高程1161 m,源头高程4 017.3 m,高差2 856.3m,主沟床平均比降16.67%。深沟及其主要支沟尼拉姑沟位于城区东北部,整沟自上而下穿越城区,流域范围内有新村、碧谷2镇的5个村公所,10个自然村,总人口2.6万余人,固定资产2.7亿元,*地区唯一的佛教活动圣地祝国寺位于沟内。深沟有农地305.5hm2,荒山1581.3hm2,崩滑体0.9km2.可移动量508.5*104m3,零星松散可移动量753m3。深沟采取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沟床内以工程治理为主,修筑拦、固床坝、排导沟等工程措施,沟帮及坡面则实行大面积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1987年共完成排导槽5590m,修建拦砂坝6座,截流沟429m,完成砼路面4.2km,封山育林植树587.73hm2,截至1997年,完成总投资400多万元。经过10多年的治理,深沟已具备综合防御体系。浆砌石谷坊:高在3以下,长在10米以上浆砌石拦砂拦砂坝:坝高10.7m,溢流口高2.7m、下底长12.7m、上底长18.6m,宽2.4m。锯齿坝切口坝拦砂坝与排导槽相结合蒋家沟简介蒋家沟近几年沟泥石流日渐减缓,靠近会泽的沟道两边淤积形成的坝地土壤较肥沃居民在其上面农耕,主要种植花生、红薯耐瘠薄的农作物,还有养猪用的绿肥子,沿山一带植被稀少山坡可见生长良好的剑麻、车桑子等。蒋家沟是磷矿的生产基地,加之其四周岩层松散植被稀疏导致泥石流发育迅猛。在沟坡两边还有大大小小的小切沟,还有深十几米的冲沟布满整个坡面,其中在会泽和*分界处就有一座被泥石流冲隔而成的小山。蒋家沟是小江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泥石流沟,流域面积48.6km2 ,主沟长13.9km,海拔1042一3269 m,植被稀少,崩塌滑坡发育,可移动固休物质储量丰富,地形陡峭,降雨充沛(年降水量为700一1.200 mm)并集中于雨季( 6 -9月),导致泥石流频发,屡屡成灾,仅1919年至1968年,就曾7次堵断小江。据观测,平均每年发生泥石流15次左右,最多的一年达28次,国内罕见。泥石流大多为阵流,一场泥有几十阵至几百阵,历时三四小时,甚至数十小时;最大流量2820m2/s(相当于小江洪峰流量的5倍),最大流速15m/s,最大泥深5.5m,最高容重2.37t/m3,最大输沙量6079t/s,最多一次固体径流总量约200m3。蒋家沟泥石流流态多样,过程完整,类型齐全,是世界上难得的天然泥石流观测试验研究基地。蒋家沟泥石流沟道泥石流模拟实验装置侵蚀沟道断面测量侵蚀沟:宽22.48m,高165m石羊沟简介石羊沟位于城区南部,自东向西注人大白河,最高海拔3045 m,最低海拔1200 m,主沟长7026 m,汇水面积9.2km2。1964年6月4日暴发的泥石流,毁房屋8间,淤埋汽车10余辆,8人遇难,冲毁农田20 hm2。而后,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和*科技工作者合作,对石羊沟进行规划设计综合治理,并将其列为省计委、财政厅、建设厅管理项目,迄今30余载,累计投资410.8元,建拦挡坝2座 ,总库容25.4 * 100立方米,建谷坊284座,护岸堤1523 m,修排导槽3580m,种植果树3.5万余株。工程保护3区人口1.6万余人,固定资产原值2.3亿元,私有财产8 800万元。石羊沟拦砂坝石羊沟拦砂坝:坝长63.6m,顶宽1.55m,底宽8m,坝高11.44m,溢流口高2.44m、长11.9m、宽3.4m。4社会经济情况2010年,*区生产总值为46.57亿元,年均增长27.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485元,年均增长27.6%;农林牧渔总产值为6.97亿元,年均增长7.9%;工业总产值为116.3亿元,年均增加18.5亿元;工业增加值为28.8亿元,年均增长42.6%;财政总收入为9.36亿元,年均增长34.0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4.1亿元,年均增长3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1亿元,年均增长18.8%;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5.9亿元和30.3亿元,年均增长22.4%和31.9%。*境内铜矿储量丰富,铜文化历史悠久,素有天南铜都之称。之所以称“铜都”,是因为其一,*铜的开采冶炼铸造历史久远。据史料记载,在上古时期,*就出现了马踏露铜,早在西汉时期,先民们就已经能够用火烧水泼法开采铜矿,并用木炭冶炼钢锭和铸造钱币。其二,*铜矿储量丰富,是古代中国最大的铜矿。其冶炼规模之大、开采历史之长处于中国同业之先。史料记载,清乾隆至咸丰年间年产粗铜就已达8125吨,有矿工十余万人,产业大军远远超出今天的规模。其三,*铜是清朝时期铸币造器的最重要的原料来源之一。清朝钱币有百分之七十系*铜鼓铸的。的龟鹤,*黔灵的黄钟、武当山的铜殿、*鸣凤山的金殿等,都是用*铜铸造的。由于*铜当时在我国制币以及制造业所处的特殊地位,乾隆皇帝曾御赐*龙神庙矿灵裕九寰匾,对*铜业予以褒奖,天南铜都也因此而得名。随着历史变迁,虽然经两千多年的开采冶炼,*仍是中国六大产铜基地之一,铜的地质储量仍占全国第二位,精矿含铜量占全国第三位,在我国有色金属及经济发展中*铜业仍具有其重要地位,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在*,如果你有兴致,你可以到*的铜矿山看看古采矿遗址、运铜古道及今天现代化的采冶场景,能够领略天南铜都的风采。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产业结构单一、铜产业一家独大,且产业链短的状况,“这种情况直接影响着*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的转型也成为当下一个重要内容,而中国铜领域第一人朱炳仁被邀参观考察*,并提相关方案以促*新转型。5.土壤侵蚀特点5.1土壤侵蚀类型及形式土壤侵蚀类型划分土壤侵蚀类型的目的在于反映和揭示不同类型的侵蚀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减轻侵蚀危害。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以外力性质为依据,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混合侵蚀、化学侵蚀、生物侵蚀。通过对研究区地理特征、气候特征和地表特征的了解可知,*区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有混合侵蚀、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等。土壤侵蚀形式土壤侵蚀形式就是指在一定土壤侵蚀外营力种类作用下(或在同一种土壤侵蚀类型中),由于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和土壤侵蚀发生的条件不同,使地表形态产生变化而导致的地表形态差异。有水力侵蚀形式、风力侵蚀形式、重力侵蚀形式、混合侵蚀形式、冻融侵蚀形式、冰川侵蚀形式、化学侵蚀形式。*区耕地一半是红壤,非耕地多为荒山、荒坡。这类土壤在高温多雨条件下容易风化,遇水易分解,抗冲抗蚀能力弱,易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通过对研究区地理特征、气候特征和地表特征的了解可知,该地区地势陡峻,地壳活动频繁,山地稳定度较低,常年降雨集中,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其土壤侵蚀形式有混合侵蚀形式、重力侵蚀形式、风力侵蚀形式、水力侵蚀形式等。5.2土壤侵蚀分布(1)水力侵蚀按其发展过程又可分为雨滴侵蚀、坡面流水侵蚀和沟谷流水侵蚀。根据野外观测, 雨滴侵蚀主要发生在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地表裸露的斜坡上;坡面流水侵蚀包括坟沟侵蚀、细沟侵蚀、切沟侵蚀和悬沟侵蚀。其中纹沟侵蚀、细沟浸蚀多见于坡耕地上, 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多见于植被稀少或裸露坡面的中下部, 在坡度较缓的沟谷地面上也有切沟发育,悬沟则多发生在较陡的沟谷或陡崖上;沟谷流水侵蚀主要指冲沟、干沟、河沟及河流的侵蚀, 它们通过暂时性洪水或常流水对谷底进行下切和侧蚀, 以及沟头溯源侵蚀。(2)风力侵蚀小江河谷3-5月风力较大, 加之土壤干燥疏松, 常使河谷地域“飞沙走石”6-8月山区大风日数较多, 因土地缺少植被覆盖, 也能产生较大侵蚀。(3)重力侵蚀重力侵蚀的形式, 以坡面滑坡、崩塌和泻溜为主, 尤其是夏秋季节最多。在小江两岸, 以风化岩块的崩落为主, 坠落的岩块、岩屑在坡脚堆积。在风化和半风化的砂岩、砾岩、泥岩、页岩地段, 由于雨水的浸润, 使抗剪强度明显降低或体积膨胀, 加之山高坡陡, 常见滑坡发生。(4)人为侵蚀人为浸蚀在*市主要指陡坡垦殖、开矿修路、基建挖石等引起土体移动,造成强烈的土壤浸蚀。虽然这些土石、废渣并未直接全部注入河道, 但由此进一步所产生的水土流夫, 无疑将会增加入河泥沙量。位于*省东北部和*市最北端的*地区是我国泥石流最发育、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例如:流经*市的小江流域泥石流沟成群分布,其中蒋家沟面积为47.1km2,是*地区最大的一条泥石流沟,这条泥石流沟活动十分频繁,1965年爆发28次,1966年爆发17次,根据观测,这条沟每年排出的泥石流总量为300-500万m3。此外,深沟和石羊沟也是危害*城区的灾害性泥石流沟。5.3土壤侵蚀强度*处于小江流域,小江流域为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小江集水面积仅为金沙江流域的17.1%,但其输沙量却占整个金沙江流域输沙量的68.5%,每年小江向金沙江的数砂量高达1900万m3,主要支流的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在3000t/(km2a)以上,侵蚀强度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水土流失欠账突出,治理难度较大。历史上长期累积的不当行为在现在集中凸显,造成当前治理任务异常艰巨繁重。5.4土壤侵蚀危害及成因土壤侵蚀危害1.破坏土壤资源由于土壤侵蚀,大量土壤资源被蚕食和破坏,沟壑日益加剧,土层变薄,大面积土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耕地面积不断缩小。随着土壤侵蚀年复一年的发展,势必将人类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层侵蚀殆尽。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不包括风蚀面积),几乎占国土总面积的1/6。黄土高原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1%。据资料介绍,在晋、陕、甘等省内,每平方公里有支、干沟50多条,沟道长度可达5-10km以上,沟谷面积可占流域面积的50-60%。2.土壤肥力和质量下降土壤侵蚀使大量肥沃表土流失,土壤肥力和植物产量迅速降低。如*省黑土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层厚达0.5-3cm,肥沃的黑土层不断变薄,有的地方甚至全部侵蚀,使黄土或乱石遍露地表。*盆地中部土石丘陵区,坡度为150-200的坡地,每年被侵蚀的表土达2.5cm,黄土高原强烈侵蚀区,平均年侵蚀量6000吨/平方公里以上,最高可达两万吨以上。南方红黄壤地区以兴国县为例,平均年流失量50008000吨/平方公里,最高达13500t/平方公里,裸露的花岗岩风化壳坡面,夏季地表温度高达70,被喻为南方“红色沙漠”。全国每年流失土壤超过50万吨,占世界总流失量的20%,相当于剥去10mm厚的较肥沃的土壤表层,流失的土壤氮磷钾等养分相当于5000多万吨化肥量。通过水土流失的土壤,一般是较肥沃的土壤表层,造成大量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损失,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土壤板结,土质变坏,土壤通气透水性能降低,使土壤肥力和质量迅速下降。3.生态环境恶化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地表植被的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失调恶化,洪、涝、旱、冰雹等自然灾害接踵而来,特别是干旱的威胁日趋严重。据资料介绍,黄土高原地区每10年有5-7年是旱年。频繁的干旱严重威胁着农林业生产的发展。由于风蚀的危害,致使大面积土壤砂化,并在中国西北地区经常形成沙尘暴天气,造成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4.破坏设施水土流失带走的大量泥沙,被送进水库、河道、天然湖泊,造成河床淤塞、抬高,引起河流泛滥,这是平原地区发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据其中20个修建20年的重点水库统计,淤积量已达77亿立方米,为总库容的近20%,大大缩短了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同时大量泥沙的淤积还会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由于一些地区重力侵蚀的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等经常导致交通中断,道路桥梁破坏,河流堵塞,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5.淤积抬高河床加剧洪涝灾害土壤侵蚀使大量坡面泥沙被冲蚀、运搬后沉积在下游河道,消弱了河床泄洪能力,加剧了洪水危害。建国以来,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淤高810cm,目前很多地段已高出两岸地面410m,成为地上“悬河”。近几十年来,包括我国长江在内的全国各地都有类似黄河的情况,随着土壤侵蚀的日益加剧,各地大、中、小河流的河床於高和洪涝灾害也日趋严重。1998年7、8两月间发生在长江干流、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灾害给国家造成了数亿元的损失,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由于土壤侵蚀造成河床淤高、行洪能力下降导致洪水危害不断增大的问题。6.淤塞水库湖泊影响开发利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初步估计全国各地由于土壤侵蚀而损失的各类水库、山塘等库容历年累计在200亿立方米以上。长江中游的洞庭湖,清代道光年间有水面6270 平方公里,由于土壤侵蚀导致的泥沙淤积,加之沿湖围垦等,1949年湖面面积缩小至4350 平方公里,1993年又缩小到3641平方公里,同时由于湖底因泥沙淤积而升高,使得其容量减少了40%,严重影响了洞庭湖的缓洪能力和湖周的生态环境,1998年长江干流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与之有密切关系。土壤侵蚀成因1.内营力的作用*地处川滇经向构造带与华夏东北构造带的结合过渡部位,小江深大断裂带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其东支以西属康、滇地轴,在黄水箐以北属*块状隆起,出露前震旦系昆阳地层,岩性为中等物等变质的碎屑及碳酸盐岩;黄水箐以南属*断阶,主要出露震旦系澄江组,灯影组地层及寒武系,二叠系地层,其显著特点是出露有中生代朱罗系陆相沉积。东支以东属滇、黔、川、鄂台拗,金牛厂西北属*断褶,主要出露前震旦系昆阳群,震旦系灯影组以及寒武系,二叠系地层。金牛厂以南属牛头山隆起,主要出露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泥盆系、二叠系地层;河谷地普遍存在着第四纪沉积物。小江断裂带自形成以来,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岩层在长期的构造运动中,致使不断破碎和变质、节理发育、风化不断,为土壤侵蚀提供了基础的物源条件。根据地貌成因,*地貌类型主要分为剥蚀构造山地、侵蚀构造山地、侵蚀堆积河谷等几种类型。其中剥蚀构造山地主要分布在流域分水岭附近,主要包括了单褶玻山、复褶皱山、向斜山、断块山等类型,其特点是地势比较平缓,分布着集中成片的耕地和荒草地;侵蚀构造山地主要特征表现为山体高大,山脊较狭窄,地势陡峻,高差较大,沟谷深切“V”形;侵蚀堆积河谷是山区耕地集中分布及村庄座落的主要地段,辖区内主要包括了断陷盆地、构造断陷盆地、基座阶地、洪积台地以及非河流形成的阶地。其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地形坡度较缓,在815之间,是人类活动聚集区。切割剧烈、山高坡陡的地貌格局,使得水土流失一旦发生,即会造成更大规模水土流失的发生,同时造成的危害也非同一般。2、外营力的作用所有外营力都是形成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不可或缺物质和条件,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外营力,可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4种类型。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包含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土壤、植被,人为因素包含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毁林开荒、过度垦殖等。气候:冬春季节,受干燥强劲西风气流控制,夏秋季节受经常性潮湿的西南气流影响,造成辖区干湿季节分明,510月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8%,其中68月占55%60%。海拨1300m以下的山区及河谷区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雨量688.1mm,最多的年份为844.4mm(1974年),最少年份为45l.9mm(1963年)。雨量最多年与少年相差392.5mm,相当于年平均降雨量的57%。年相对平均变率为11%。相关研究表明,在充分前期降雨之后,再遇强度大的暴雨也正是引起水土流失最为严酷的气象条件,而降雨雨强和雨型则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决定性因素。*降雨主要集中在68月,在初期5月经历了短历时的降水后,土壤含水量逐渐趋于饱和,之后的集中降雨的主要特点是点暴雨、夜雨比较集中,因此,在这个时段,也是水土流失比较突出的阶段,往往会因一场不大的降水导致水土流失极端灾害泥石流的发生。3、土壤植被*土壤分共8级,根据土壤理化性状,13级地土壤理化性状较好,适宜农耕,是传统的农业种植区;46级地分布在中、高山地区,土壤多含砾石、卵石、粗砂,质地差、易受旱、涝,侵蚀重,是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地。*区由于高山峡谷特有的立体气候,植被种类多样,但小片分散,数量有限,且多属次生性植被。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加上历史上大规摸的开矿和伐薪烧炭炼铜,以及长期以来为燃料、建筑伐木,以致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严重破坏,生态恶性循环。自然生态系统所形成的格局和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加之人为的过量不合理生产活动,如乱采乱挖、毁林、陡坡开荒致使农业生态坏境恶化。6.土壤侵蚀控制措施建议*小江人民在饱受水土流失、泥石流灾害带来的恶果后,深刻认识到在发展生产、谋求经济高度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建国以来,为系统地展开小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整治和恢复工作,在*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原*市先后成立了“*市小江整治办公室”、“*市泥石流防治领导小组”、“*市水土保持委员会”。25年来,以小江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治理,狠抓防林工程和荒山植树造林,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做到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农业生态建设与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使生态环境逐渐改善,荒漠化进程得到遏制。据不完全统计,从1975年到现在,共投资7000多万元用于水土流失防治,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66km2,流失率从68.9% 下降到53.6% ,森林覆盖率从13.3%上升到21.3%,经济效益也显著提高。在泥石流治理方面,*形成有特色的泥石流治理模式,重点包括3 个环节:稳,在泥石流沟上游封山育草,植树造林,削弱水动力条件的参与,减少地表径流,固土稳坡,防止沟床下切,对滑坡体采用截流排水,防止水体渗透侵蚀,用工程手段固脚稳坡,使水土分离;拦,在主沟床内,选择有利地形,构筑泥石流拦挡坝,拦蓄泥沙,减缓沟床纵坡,提高侵蚀基准面;排,修建排导槽,束水改沙,使泥石流按照人工设计的路线外排,以保护下游城镇设施,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目前,半山区和沟谷的生态安全形式基本稳定,工农业生产已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7.泥石流形成原因7.1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危害泥石流形成条件(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泥石流类的危害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如1969年8月*省大盈江流城弄璋区南拱泥石流,使新章金、老章金两村被毁,97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万元。(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甘川公路394公里处对岸的石门沟,1978年7月暴发泥石流,堵塞自龙江,公路因此被淹l公里,白龙江改道使长约两公里的路基变成了主河道,公路、护岸及渡槽全部被毁。该段线路自1962年以来,由于受对岸泥石流的影响己3次被迫改线。建国以来,泥石流给我国铁路和公路造成了无法估计的巨大损失。(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4)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泥石流危害7.2蒋家沟泥石流形成原因蒋家沟泥石流形成主要是三个原因:首先,蒋家沟地形陡峭;其次,崩塌、滑坡发育,植被稀少,松散物质储量极丰;最后;降雨充沛,暴雨频繁。这三个原因构成了泥石流的形成条件。8蒋家沟侵蚀沟道水流含沙量测定8.1泥沙分类按泥沙输移特性分为推移质和悬移质(见河流泥沙运动)。在悬移质泥沙中,部分细颗粒泥沙随水流一泻千里,不在河槽中沉降,不参与河床泥沙的交换,称冲泻质或非造床质;其余较粗颗粒则参与河床泥沙的交换和冲淤变化,称为床沙质或造床质。推移质一般仅占悬移质泥沙的510%,在山区河流,有时可占1020%或更多。8.2含沙量输沙量单位体积浑水中所含泥沙的数量称含沙量,单位为kg/m3。一定时段内通过河道*断面的泥沙数量称为该时段的输沙量,单位为千克或吨。输移泥沙的时空分布河流含沙量随时间而变化。一年中最大含沙量出现在汛期,最小含沙量在枯水期。在一次洪水过程中,最大含沙量称沙峰。沙峰不一定与洪峰同时出现,一年中首场大洪水的沙峰常比洪峰出现早,以后则可能同时出现,也可能沙峰滞后于洪峰。含沙量沿水深的分布,通常在水面处最小,河底处最大。悬移质中粗粒泥沙含量近河底很大。自河底向上则急剧减小。较细的颗粒,如粉砂和粘土,沿水深的分布则较均匀。含沙量沿水深基本呈*种指数曲线分布,指数值与泥沙颗粒的大小和水流条件有关。由于水内各种副流的影响,最大的含沙量也可能不在靠近河底,而是在河底以上的*一位置。含沙量在河流横断面上的分布随断面上水流情况不同而异。如水流在断面上的分布比较均匀,含沙量的横向分布较均匀。如水流情况较复杂,则含沙量的横向分布往往很不均匀。含沙量沿河长的分布,一般从上游向下游递减,也取决于流域产沙特性、河道特性和支流汇入等因素的影响程度。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沿途有高含沙量的支流汇入,因而含沙量反而沿程增加,下游河床开阔,大量泥沙落淤,含沙量才趋向减小。8.3运动基本规律包括泥沙的沉速、泥沙的起动、河流的沙波运动、河道阻力、推移质运动、悬移质运动以及水流挟沙力等。河流泥沙运动的特殊形态还有高含沙水流、泥石流、异重流和波浪作用下的泥沙运动等。根据河流中泥沙运动的形式,把泥沙区分为推移质泥沙和悬移质泥沙。推移质泥沙是指在河床面上滑动、滚动或短时间跃离然后又落回床面的泥沙颗粒;悬移质泥沙是悬浮在水流中随水流运动的泥沙颗粒。在一定水流条件下,这两类泥沙可能同时存在,它们相互之间以及和床沙之间不断存在着交换。冲积河流中挟沙水流的运动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现象。在运动过程中,水流和泥沙相互发生作用。一方面水流通过消耗其紊动能量挟带和输送泥沙;另一方面,泥沙的存在又反过来改变水流的物理性质和水流结构,从而影响水流中能量、流速和含沙浓度。特别当水流中泥沙含量较高时,不能忽视泥沙对水流结构的影响。8.4测定方法采用烘干法对泥石流沟道中水流泥沙含量进行测定。具体步骤:(1)从沟道中采取水样3.335升,带回实验室。 (2)将水样用滤纸进行过滤,然后将滤纸上的泥沙用蒸馏水洗到铝盒中,并放到105摄氏度的烘箱中烘8小时至烘干,然后称重。 (3) 用烘干的铝盒重量减去空铝盒重量,就是泥沙的重量。表8-1 水流泥沙含量表编号泥沙重+铝盒重(g)铝盒重(g)泥沙重(g)116.243216.03850.2047217.361917.17010.1918316.487116.20430.2774由测定数据得,3.335升水样含有泥沙0.6739g,即单位体积浑水中所含泥沙的数量为0.2021g/L。9.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布局9.1措施体系的构成及布局特点防治原则1) 防治并重,治管结合;2) 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3) 坡沟兼治,加强治坡;4) 治理与开发相结合。5) 因地制宜,因害防治6)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7) 分期分批进行8) 生物措施为主,紧密结合其他措施9) 先治山,再治沟,后治河10) 土建工程中,以拦、排为主,与稳、调、蓄相结合,综合防治。防治措施分类水力侵蚀防治措施可分为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包括坡面防治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小型蓄水用水工程;植物措施主要包括林业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包括栽培技术、旱作农业技术和复合农林业技术等。在*区,重点在泥石流防治。泥石流防治主要有两大措施,即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又包括林业措施、农业措施和牧业措施,重点在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体系如下:综合以上研究,可以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根据不同的水土流失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各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理。对于当地的地形和植被特征采用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就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应将治理重点放在河流沿岸和坡耕地集中的地区,如:小江沿岸、尖山沟、小清河、块河附近,*村、新店村、三家村、马鞍前等小江沿岸的乡镇。布局特点在小流域的土壤侵蚀治理中,依据其特点,从梁峁顶到沟底一般布设三道防线。1、梁峁坡耕地上修建水平梯田,并结合农业保土耕作措施,草田轮作,广种牧草,发展山地果园,截短坡长,减缓坡度,增加植被,就地拦蓄雨水,制止坡面土壤侵蚀,形成第一道防线;2、沟缘线至沟底坡面,主要营造灌木放牧林、肥料林,适当发展用材林和粮油树,改良荒坡,发展牲畜,稳定沟坡,制止冲刷,形成第二道防线;3、在沟底修筑中、小型淤地坝辅以蓄水工程,最大限度地发展坝地,变荒沟为良田,抬高侵蚀基点,制止重力侵蚀和沟壑扩展,拦截坡面拦蓄不完的水和泥沙,形成第三道防线。9.2工程治理措施坡面治理措施面蚀范围大,影响广,逐渐会演变为沟蚀,特别是*地区,大多数地方地势陡峭,地面坡度大,很容易由面蚀形成沟蚀,进而带来更严重的水土流失。针对坡面水土流失采取坡改梯、配套坡面工程(蓄水池窖、沉沙池、排灌沟渠、田间道路、等高植物篱)等水土流失控制措施。首先,要坡地改梯地, 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全区现有耕地3.3万公顷(包括田埂), 其中有1.1万公顷分布在大于25o的陡坡上, 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3全市耕地耕作层在20厘米以下的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2.55%,在海拔1400-2400米高程中, 有耕地面积的64.3%这个高程范围, 正是泥石流的主要形成区。因此, 对这一区域的坡耕地分批分期逐步改为梯地和推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将坡耕地通过工程措施改为梯地,可以拦蓄地表径流,保土保肥,增强抗旱能力,便于耕作,易于灌溉、施肥,增加地力,同时减少水土流失。其次,要建设坡面蓄排水工程。径流区内降雨量大,暴雨突出,地形坡度大,很容易形成超渗产流,造成土壤含水量不足,对地表冲刷产生水土流失,加剧面蚀和沟蚀的发展。由于*地区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很多生活在海拔较高地区的居民在旱季缺水,无法生活生产。因此,为了拦蓄坡面耕地、林地、草地、荒山以及其他非生产用地产生的地表径流,排泄山坡洪水,同时为了解决山区人畜用水及坡面农田的灌溉问题而修建坡面蓄排水工程。沟道治理措施*地区属于西南土石山区,多高山丘陵,地势陡峭,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以水力侵蚀为主,表现形式以面蚀为主,严重的以沟蚀形式出现,造成大量土壤及土地资源的损失,发生泥石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造成经济损失。针对沟道水土流失采取谷坊、拦沙坝、淤地坝、溪沟整治等水土流失控制措施。这样, 就可能最大限度地使坡面不产生径流或少产生径流。已产生的, 尽量就地拦蓄, 容纳不了的, 安全排走。9.3 生物治理措施9.3.1 植物种类的选择针对赤通高速公路区的气候特征,护坡草种一般选用冷季型草种。草坪用冷季型草种发芽的最低温度为05,最高温度为35,最适温度为1525。研究表明,冷季型草的营养生长亦是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的,适合高寒地区生长。草坪用冷季型草的主要种类有早熟禾属、羊茅属、剪股颖属、黑麦草属、梯牧草、冰草属、雀麦属、鸭茅等大属类草种。山上部适宜树种主要为华山松、*松、旱冬瓜、山杨、高山栎、高山栲、马桑、胡颓子等, 山中下部适宜树(草)种主要为*松、圆柏、柳杉、桉树、相思、桤木、旱冬瓜、刺槐、滇杨、马桑、胡颓子、黑麦草、百喜草、香根草等。例如沙棘林,除了自身通过林冠层、枯枝落叶层以及根系土壤层减少雨滴直接冲刷土壤造成水土流失以外,还有提高土壤含水量、改良土壤等作用。9.3.2 植物种类的要求以针阔混交为主适当配置灌草植被, 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结构。混交林模式主要有松栎、松桤、桤柏、松树马桑等, 以带状或块状混交为宜。短时间能在坡面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能增加地表粗糙度,具有拦截坡面径流,削减径流流速,防止坡面侵蚀功能;能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舒适优美和方便交通。有利于后期粗放式养护管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9.3.3 加速低产低效林地、园地、牧草地和水面的改造特别是水土流失林地、园地和牧草地的改造, 分别建成多层配置林地、梯式园地或复层栽培园地、高覆盖度的优质牧草地, 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林地、园地、牧草地、水面的生产率。9.4自然修复措施9.4.1 封育管护在人口稀少地区,实行封山禁牧,设置必要的网围栏和封禁标牌,限制人畜活动;25以上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对现有林地、中幼林地封山育林、抚育改造,对于疏幼林采取补植措施。根据各水源地径流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全年封育、季节封育、轮封轮放三种形式。在封育区内严禁进行砍伐、采薪、割草、放牧等活动,确保封育区内林、灌、草防护功能迅速得到恢复。9.4.2 能源替代农村仍然以烧柴为主,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林地面积逐渐减少,过度樵采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破坏,造成径流区内水土流失严重。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修建沼气池,同时积极发展小水电,实施农村能源替代工程建设,减少因过度樵采造成的生态破坏。9.4.3 舍饲养畜农村牲畜基本都是散养,一方面牲畜粪便造成面源污染,另一面造成农家肥料损失,在径流区内以农户为单位建设和改造牲畜圈,对牲畜实施圈养,牲畜粪便集中处理。10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建议(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监督管理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效果;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进度、质量与资金进行监控管理,保证水土保持措工程质量;(2)在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前,应选择经验丰富、技术力量强的施工单位,并在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应承担的水土保持工作责任;(3)若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设计变更时,水土保持方案也应作出相应的变更设计,并报原审批单位重新审批;(4)建设单位应积极主动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取得联系,自觉接受其监督检查,并定期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汇报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情况;(5)建设单位应选择具有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程师的监理单位进行水土保持监理;(6)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的监测单位,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7)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加强领导和管理,组建专门的水土保持工程实施领导小组,落实水土保持工程资金,确定水土保持方案的有效实施。11结语1、综合以上研究,可以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根据不同的水土流失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各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理。对于当地的地形和植被特征采用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就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应将治理重点放在河流沿岸和坡耕地集中的地区。2、水土保持实习,就是需要我们课本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布设措施,为理论与实际结合夯实基础,投身大自然感受现场小流域的治理,结合书本知识巩固我们的水土保持知识。通过实地调查小流域尺度土壤侵蚀规律调查与识别、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布局与调查。可对其进行水土流失系统分析结合其相应治理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学习相关经验为以后流域治理提供借鉴经验,为小流域治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