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区第五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课 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1)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2329559 上传时间:2022-06-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永川区第五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课 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1)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重庆市永川区第五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课 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1)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重庆市永川区第五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课 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1)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7课 短文两篇导学案 课前预习知识准备一文体知识:1、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2、“记”的定义见核舟记。记承天寺夜游属于游记。教材助读二走近作者:1、“山中宰相”陶弘景: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即引为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谥贞白先生。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2、“豪放派词人”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做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写作背景:1、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迹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此事使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预习自测三(一)、给下列字注音。弘 颓 跃 遂 荇(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沉鳞 欲界 仙都 念无与 相与 空明 但少(三)、文学常识填空1、答谢中书书是_ 写给朋友_ 的一封_。选自_ 本文的体裁为_。2、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_代文学家_,文章选自_。此文写于作者贬官_期间,在此期间,他还写了两篇有名的“赋”: _ 、_ 。本文是一篇_(体裁)。3、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_、_,宋朝的_。课中探究第一课时学始于疑一1、陶弘景笔下的山川之美的“美”体现在哪些地方?2、作者想通过山川美景抒发怎样的思想情感?质疑探究二探究点1: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可分为几层,并概括层意?探究点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探究点3:“山川之美”的“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探究点4:“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提示:这两句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探究点5:本文在写景上有动静相衬之美,请你联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我的知识网络图三当堂检测四(一)、解释下列词语共谈 入云 俱备 竞跃 未复(二)翻译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三)理解课文内容后填空。1、“山川之美”表现在_之美、_之美、_之美、_之美上。2、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_”3、文章表达了作者_的愉悦之情和_得意之感。第二课时学始于疑一1、苏轼在文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月色图?2、课文蕴含了作者怎样情感?质疑探究二探究点1:课文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可划为几个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解析提示:表达方式分为: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探究点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提示: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探究点3: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闲”字?“闲人”有什么含义?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探究点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谈谈作者是如何把情融入叙事和写景中去的?我的知识网络图三当堂检测四(一)解释下列字词。月色入户 欣然 为乐 遂 交横 盖(二)翻译下面语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三)理解文章内容后,填空1、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自己_的苦闷心情和作者善于自我排遣的_精神。2、文中写月景之句,作者将月色比喻成_,将竹柏影比喻成_。写出了月光_的特点,渲染了一种_的境界。3、“闲人”隐含了作者_,_,_,_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4、本文共用了_、_、_、_四种表达方式,把文章分为_个层次。课后训练(一)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汉字。沉鳞( ) 猿鸟( ) 末寝( ) 藻荇( )石b( ) cu( )竹 将xi( ) 欲tu( )2、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左臂挂念珠倚之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C、庭古如积水空明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D、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填空(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字通明。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作者是_,字子瞻,号东坡,是_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办辙合称为“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二)文本探究5、用原文填空(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2)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是:_。6、下面对记承天寺夜游中体现“闲”的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月色并不比中秋月色好看,作者却大肆抒怀,可见其“闲。”B、入夜即“解衣欲睡”和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都是“闲”的表现。C、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D、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三)课内精读7、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后面问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念无与乐者(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 何处无竹柏( )(2)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断一处)。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念/无与为乐者(3)翻译下面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那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_(四)综合实践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书法源渊流长,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研习、欣赏书法,可以增加书写的美感,增近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材料二】为了进一步推广素质教育,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海南省从今年起加强中小学写字教学,把写字列入日常训练。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小学每天将安排10分钟的写字课,初中每天写字训练时间不少于一课时,且隔天安排15分钟写字时间。【材料三】欣赏右边的书法作品。(1)材料一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 ”改为“ ”,“ ”改为“ ”。(2)把材料二的内容概括为一句话新闻。_(3)欣赏材料三的书法作品,完成下列题目。这幅书法作品的字体属于( )A行书 B草书 C隶书 D楷书请用正楷简化字写出这幅书法作品的最后一行。_(五)拓展延伸(*)9、比较阅读下面的三段文字,回答问题。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记承天寺夜游,同课文。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薜(b)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英英:声音和盛之貌。办:具备。(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四时俱备 前人之述备矣B、遂葺宇其上 择其者善者而从之C、仆去月谢病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邑人奇之(2)填空甲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和“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文描写了“月色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_;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的语句中。(3)阅读甲、乙两个片段,回答问题。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4)乙、丙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_(5)对丙文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